CN202772013U - 多向性按键结构 - Google Patents

多向性按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72013U
CN202772013U CN 201220365480 CN201220365480U CN202772013U CN 202772013 U CN202772013 U CN 202772013U CN 201220365480 CN201220365480 CN 201220365480 CN 201220365480 U CN201220365480 U CN 201220365480U CN 202772013 U CN202772013 U CN 2027720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pper slot
keycap
elastic component
button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36548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亮远
杨永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l Comp Electronics Co ltd
Kinpo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l Comp Electronics Co ltd
Kinpo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l Comp Electronics Co ltd, Kinpo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Cal Comp Electronic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720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7201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多向性按键结构包括一主体、一框架、一第一弹性件、一第二弹性件与一键帽。主体具有多个按键部。框架设置在主体上并与主体界定出一容室与连通容室的一开口,其中框架具有一第一限位槽与一第二限位槽,分别位于开口的相对两侧。第一弹性件位于第一限位槽中并抵靠于第一限位槽的顶部。第二弹性件位于第二限位槽中并抵靠于第二限位槽的顶部。键帽具有一按压部与位于按压部两侧的一第一凸檐与一第二凸檐,其中键帽位于容室且按压部穿过开口而显露于框架外,第一凸檐延伸至第一限位槽内并位于第一弹性件与主体之间,第二凸檐延伸至第二限位槽内并位于第二弹性件与主体之间。

Description

多向性按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多向性按键结构,特别是一种关于被按压的多向性按键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多向性按键结构被大量运用于电子装置,例如个人数字助理(PDA)、行动电话、电子计算器,甚而一般家电或汽车面板等操控键盘,经常都包括有多向性按键结构,多向性按键结构包含有上、下两方向或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中央按键以操控屏幕上的信息选取移动或光标的移动。
然而,现今的电子装置趋于「轻、薄、短、小」的设计。因此,电子装置中的多向性按键结构被使用者按压时,多向性按键结构往往会产生选取错误、选取移动或光标的移动错误等,使多向性按键结构产生误触压,来对其他方向产生错误信号的情形发生。
一般多向性按键结构以键帽边缘作为转动轴心,其中间部份会因为使用者按下多向性按键结构的一个方向键而下沉,因而容易导致非按压按键误动作的情况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向性按键结构,其键帽设有凸檐且其两侧设有弹性件,使按压键帽时的转动轴心位于键帽中间部份,以此可降低键帽下压时对其余按键部产生误动作的机会,并且提供键帽回复位置的弹性力。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向性按键结构,包括一主体、一框架、一第一弹性件、一第二弹性件与一键帽。主体具有多个按键部;框架设置在主体上并与主体界定出一容室与连通容室的一开口,其中框架具有一第一限位槽与一第二限位槽,分别位于开口的相对两侧;第一弹性件位于第一限位槽中并抵靠于第一限位槽的顶部;第二弹性件位于第二限位槽中并抵靠于第二限位槽的顶部;键帽具有一按压部与位于按压部两侧的一第一凸檐与一第二凸檐,其中键帽位于容室且按压部穿过开口而显露于框架外,第一凸檐延伸至第一限位槽内并位于第一弹性件与主体之间,第二凸檐延伸至第二限位槽内并位于第二弹性件与主体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键帽中间具有一键孔,用以穿设一中央按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按压部具有一第一按压区与一第二按压区,其中该第一按压区与该第一凸檐位于该键帽的一第一侧,该第二按压区与该第二凸檐位于该键帽的一第二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按压区位于该些按键部中的一第一按键部之上,该第二按压区位于该些按键部中的一第二按键部之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更包括一橡胶垫,设置在该键帽与该主体之间,该橡胶垫具有对应该多个按键部的多个受力部,用以根据该键帽的下压动作而触发该多个按键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框架固设于该主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框架更具有一第三限位槽与一第四限位槽,分别位于该开口的相对两侧,而该第一限位槽、该第二限位槽、第三限位槽与该第四限位槽围绕该开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更包括一第三弹性件与一第四弹性件,该第三弹性件位于该第三限位槽中并抵靠于该第三限位槽的顶部,而该第四弹性件位于该第四限位槽中并抵靠于该第四限位槽的顶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键帽更具有一第三凸檐与一第四凸檐,该第三凸檐延伸至该第三限位槽内并位于该第三弹性件与该主体之间,该第四凸檐延伸至该第四限位槽内并位于该第四弹性件与该主体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凸檐的长度小于该第一限位槽的宽度,该第二凸檐的长度小于该第二限位槽的宽度。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多向性按键结构利用第一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来降低键帽被按压的转动幅度,以使键帽的转动轴心位于键帽的中间部份,且键帽相对于转动轴心来转动,因此,位于键帽的中间部份的中央按键不会随着键帽被按压来下沉而造成误触压。此外,本实用新型也可以降低对其他方向产生误触动的错误信号,将提高多向性按键结构整体效能。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多向性按键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根据图1A的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被按压的多向性按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多向性按键结构的俯视立体分解图。
图3为根据图2的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多向性按键结构的仰视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多向性按键结构的装配立体图。
图5为根据图4的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多向性按键结构的A-A线的剖面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多向性按键结构的框架与弹性件的仰视立体图。
图7为根据图6的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多向性按键结构的键帽的俯视立体图。
图8为根据图6的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多向性按键结构的框架与弹性件的仰视立体图。
图9为根据图6的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多向性按键结构的框架与弹性件的仰视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具有多向性按键结构的电子装置的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2、3:多向性按键结构
9:电子装置
10、20:主体
12、26、26a、26b、26c:框架
14、27、27a、27b、27c:第一弹性件
15、28、28a、28b、28c:第二弹性件
22、140:中央按键
24:橡胶垫
29a、29b、29c:第三弹性件
30a、30b、30c:第四弹性件
16、32、32a:键帽
102、202:上表面
104、204:按键部
264:下端面
122、265:开口
124、266、266a、266b、266c:第一限位槽
125、267、267a、267b、267c:第二限位槽
268a、268b、268c:第三限位槽
269a、269b、269c:第四限位槽
162、321:按压部
164、322、322a:第一凸檐
165、323、323a:第二凸檐
324a:第三凸檐
325a:第四凸檐
130、332:键孔
242:上面
244:下面
246:凸块
248:凸点
1041:第一按键部
1042:第二按键部
1621:第一按压区
1622:第二按压区
S:容室
F:下压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充分了解本实用新型,于下文将例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且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
﹝第一实施例﹞
图1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多向性按键结构示意图。图1B为根据图1A的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被按压的多向性按键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A与图1B。多向性按键结构1包括一主体10、一框架12、一第一弹性件14、一第二弹性件15与一键帽16。多向性按键结构1可应用于手机、相机与游戏机等的电子装置,以操控电子装置的功能选单的信息选取移动或光标的移动,本实施例不限制多向性按键结构1的应用范围。
本实施例的键帽16两侧具有凸檐的结构设计,而第一限位槽124与第二限位槽125则可以提供键帽16单侧受力下压时,另一侧的向上转动空间。因此,在使用者按压键帽16时,其键帽16转动的轴心会位于键帽16的中间部分。举例来说,当使用者按压键帽16的第一按压区1621时,第二按压区1622会向上抬起且第二凸檐165会向上挤压第二弹性件15;当使用者按压键帽16的第二按压区1622时,第一按压区1621会向上抬起且第一凸檐164会向上挤压第一弹性件14。键帽16两侧的第一限位槽124与第二限位槽125提供键帽16转动的空间,以此降低键帽16下压时对非对应按键产生误动作的机会。位于第一限位槽124与第二限位槽125中的第一弹性件14与第二弹性件15则可以提供键帽16复位的弹性力。
接下来,进一步说明多向性按键结构1的细部结构与其作动。主体10具有一上表面102,上表面102设置有多个按键部104。而框架12设置在主体10的上方并与主体10界定出一容室S与连通容室S的一开口122,其中框架12具有一第一限位槽124与一第二限位槽125,分别位于开口122的相对两侧。
第一弹性件14位于第一限位槽124中并抵靠于第一限位槽124的顶部。第二弹性件15位于第二限位槽125中并抵靠于第二限位槽125的顶部。第一弹性件14与第二弹性件15可利用橡胶、泡棉或塑料等弹性材质实现,本实施例不限制第一弹性件14与第二弹性件15的材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14与第二弹性件15可为片状,并且分别贴附在第一限位槽124与第二限位槽125中。另外,第一限位槽124与第二限位槽125也可设置对应的夹制结构以固定第一弹性件14与第二弹性件15,本实施例不限制弹性件的固定方式。
键帽16具有按压部162与位于按压部162两侧的第一凸檐164与第二凸檐165。按压部162具有一第一按压区1621与一第二按压区1622,其第一按压区1621与第一凸檐164位于键帽16的第一侧;其第二按压区1622与第二凸檐165位于键帽16的第二侧。也就是说,第一按压区1621与第一凸檐164位于同一侧边,而第二按压区1622与第二凸檐165则位于另一侧边。第一凸檐164延伸至第一限位槽124内并位于第一弹性件14与主体10之间,第二凸檐165延伸至第二限位槽125内并位于第二弹性件15与主体10之间。
主体10例如但不限于为矩形、圆形或多边形板体。而主体10可以为一体设计,例如但不限于为单一电路板、单一线路板或单一塑板等。在实务上,主体10的上表面102设有多个按键部104。例如主体10可以设二个、四个、六个或多个按键部104。因此,主体10可以根据电子装置的需求来设计,于所属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可视需要自由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按键部104可以是金属弹片(Dome)或弹性塑件,并根据多向性按键结构1的多个方向设置于主体10的上表面102,其中按键部104呈弓状且具弹性,而键帽16设置在按键部104的上方。具体来说,键帽16的第一按压区1621与第二按压区1622分别位于第一按键部1041与第二按键部1042的上方。当使用者按压键帽16的第一按压区1621时,第一按键部1041受力变形以触发下方电极;当使用者按压键帽16的第二按压区1622时,第二按键部1042受力变形以触发下方电极,以此将使用者的按压动作转换为电信号。接下来,当使用者释放键帽16时,按键部104即弹性恢复至原始状态以停止触发下方电极。
值得注意的是,键帽16的中间部份可以直接或间接抵靠于主体10,以此作为键帽16的支撑点,也就是键帽16的转动轴心。在本实施例中,键帽16中间部份具有一键孔130,其键孔130可以设置一中央按键140。中央按键140会抵靠主体10的上表面102,以此作为键帽16的支撑点。本实施例不限制键帽16中间部份抵靠主体10的结构设计。
请参照图1B,以使用者按压第一按压区1621为例,如下压方向F所示,其第一按键部1041会受键帽16挤压而触发下方电极,而第二凸檐165与第二按压区1622则会向上转动(抬起)而挤压第二弹性件15。反之,当使用者按压第二按压区1622时,其第二按键部1042会受键帽16挤压而触发下方电极,而第一凸檐164与第一按压区1621则会向上转动(抬起)而挤压第一弹性件14。由于键帽16的转动轴心位于中间部份,所以多向性按键结构1能降低对其他方向的按键产生误动作的问题,例如对位于键帽16的中间部份的中央按键140,或是对位于主体10的其它位置的按键部104可以降低产生误动作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弹性件14或第二弹性件15受力收缩变形时,第一弹性件14或第二弹性件15会产生弹性力使键帽16恢复原位,并使抬起的第一凸檐164或第二凸檐165恢复原始状态。举例来说,当在下压方向F的外力消失时,第二弹性件15可以提供复位的弹性力给抬起的第二凸檐165,使第二凸檐165往主体10的方向来转动,以此恢复键帽16的位置。因此,在使用者释放键帽16时,键帽16将会恢复原始状态,如图1A所示。
基于上述,一般按键结构往往会随着键帽16被按压而对其他方向的按键产生误动作的问题。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多向性按键结构1的键帽16两侧具有设置第一弹性件14与第二弹性件15的第一限位槽124与第二限位槽125,所以可使键帽16的转动轴心位于键帽16的中间部份。由于键帽16相对于转动轴心转动,因此,位于键帽16的中间部份的中央按键140不会随着键帽16被按压来下沉而造成误动作。如此一来,本实用新型的多向性按键结构1相较于一般按键结构能降低对其他方向的按键产生误动作的问题,并能将提高多向性按键结构1整体效能。
﹝第二实施例﹞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多向性按键结构的俯视立体分解图。图3为根据图2的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多向性按键结构的仰视立体分解图。请参阅图2与图3,多向性按键结构2除了包括主体20、框架26、第一弹性件27、第二弹性件28与键帽32外,更包括中央按键22与橡胶垫24。
主体20例如为电路板、线路板或塑板,而主体20具有一上表面202、五个按键部204,而按键部204设置于电路板上。当然,按键部204可以被按压来产生相对应的方向信号。本实施例的主体20的结构仅为示意,不限于图2与图3所示。
框架26的下端面264具有有一第一限位槽266与一第二限位槽267,其内分别设置有第一弹性件27与第二弹性件28。框架26中部份具有一开口265,用来设置中央按键22。
键帽32两侧分别具有第一凸檐322与第二凸檐323,其位置分别与上述第一限位槽266、第二限位槽267相对应。在组装后,第一凸檐322延伸至第一限位槽266内并位于第一弹性件27与主体20之间。第二凸檐323延伸至第二限位槽267内并位于第二弹性件28与主体20之间。键帽32下方配置有橡胶垫24,其橡胶垫24的上面242具有对应的凸块246以固定于键帽32下方或中央按键22下方,橡胶垫24的下面244则具有对应按键部204的凸点248。橡胶垫24设置在键帽32与主体20之间,主要用来传达使用者的按压动作,但本实施例不限制橡胶垫24的结构形状。
第一限位槽266与第二限位槽267可以分别提供键帽32的第一凸檐322与第二凸檐323向上转动的空间,因此当使用者按压键帽32的一侧时,键帽32的另一侧可以向上抬起,使其转动中心靠近键帽32的中心位置。若是键帽32的转动中心位于侧边,当使用者按压键帽32的一侧(如左方向键)时,其中心部份会同时下压,这可能会按压到中央按键22或上下方向键而产生误动作。在本实施例中,框架26的限位槽结构以及键帽32的凸檐结构设计可以在使用者按压键帽32的一侧的方向键(如上、下、左、右方向键)时,减少中心部分以及非按压部分的下沉深度。因此,本实施例可以减少键帽32对主体20上的按键部204造成误动作的机会。
当然,框架26的限位槽结构以及键帽32的凸檐结构设计可以在使用者按压键帽32的一侧的方向键时,减少中心部分以及非按压部分的下沉深度。以此,本实施例也可以降低主体20非按压部分的按键部204对键帽32造成反弹力量。因此,使用者按压本实用新型的多向性按键结构2时所感受到的荷重,相较于按压一般按键结构为轻。如此一来,使用者可以用较轻巧的力量来按压本实用新型的多向性按键结构2,并能将提高多向性按键结构2整体效能。
主体20与框架26可以利用螺丝锁固或机构卡合的方式组装,而键帽32则设置在主体20与框架26形成的容室之中,并经由穿过开口265显露于框架26外以供使用者按压。键帽32上端面可以设置对应的按键区(如上、下、左、右方向键),而主体20上的按键部204则位于相对应的位置上。按键区与按键部204的个数,位置与形状可以依照设计需求而定,本实施例不受限制。值得注意的是,键帽32中心部份需要有一支撑点以维持键帽32的转动,其支撑点可由键帽32本身的结构或中央按键22形成。在本实施例中,中央按键22具有按键功能,同时也具有支撑与固定键帽32的功能。中央按键22抵靠于键帽32中心键孔332边缘,而中央按键22下方的橡胶垫24的凸点248则抵靠于主体20的表面的按键部204,以此作为键帽32的支撑点使用。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键帽32也可以直接利用结构设计抵靠于主体20上以支撑键帽32的转动,但本实施例不限制键帽32的结构设计。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多向性按键结构2的装配立体图。图5为根据图4的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多向性按键结构2的A-A线的剖面视图。请参阅图4与图5。多向性按键结构2以中央按键22作为键帽32的转动轴心。框架26的第一限位槽266与第二限位槽267分别位于键帽32两侧的第一凸檐322与第二凸檐323的上方。第一限位槽266与第二限位槽267中分别设有第一弹性件27与第二弹性件28以固定键帽32的两侧并且提供键帽32复位的弹性力。
值得注意的是,键帽32两侧的第一凸檐322与第二凸檐323的长度会小于第一限位槽266与第二限位槽267的宽度,让第一凸檐322与第二凸檐323可以向上转动,如图5所示。第一弹性件27与第二弹性件28可以由单片的橡胶或泡棉等弹性体形成或是由多个弹性体或弹性凸点形成,本实施例不限制第一弹性件27与第二弹性件28的材质与形状。
在左右按键受压时,由于多向性按键结构2的中央按键22与上下按键的向下行程较短,因此按键向上的反向作用力较小,让使用者可以更容易按压按键。另,由于上下按键的向下行程较短,因此比较不会产生误触中央按键22的问题。同样的,在上下按键受压时,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多向性按键结构2的中央按键22与左右按键的向下行程较短,因此按键向上的反向作用力较小,让使用者可以更容易按压按键。
﹝第三实施例﹞
上述框架26与键帽32可以由不同的方式实施,举例来说,框架26的开口265四周可以都设置对应的限位槽,而键帽32则具有对应的四个凸檐。请参照图6与图7,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多向性按键结构的框架与弹性件的仰视立体图。图7为根据图6的多向性按键结构的键帽的俯视立体图。图6中的框架26a与图2的差异在于:框架26a邻近开口265旁的下端面264设有第一限位槽266a、第二限位槽267a、第三限位槽268a与第四限位槽269a,而第一限位槽266a中设置有相对应的第一弹性件27a,第二限位槽267a中设置有相对应的第二弹性件28a,第三限位槽268a中设置有相对应的第三弹性件29a,第四限位槽269a中设置有相对应的第四弹性件30a。
键帽32a设有一个按压部321、一第一凸檐322a、一第二凸檐323a、一第三凸檐324a与第四凸檐325a,其中第一凸檐322a、一第二凸檐323a、一第三凸檐324a与第四凸檐325a围绕按压部321。图6与图7中的框架26a与键帽32a可以直接用来取代图2中的框架26与键帽32,并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键帽32a的四个凸檐322a~325a会分别位于第一弹性件27a、第二弹性件28a、第三弹性件29a、第四弹性件30a与主体之间。经由上述实施例的说明,本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轻易推知上述键帽32a与框架26a的其它组装方式,在此不加累述。
﹝第四实施例﹞
上述框架26a与第一至第四弹性件27a~30a可以由不同的方式实施,举例来说,弹性件例如为圆形弹性体,可对称配置在框架26a的第一至第四限位槽266a~269a中。图8为根据图6的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多向性按键结构的框架与弹性件的仰视立体图。请参照图8。图8中的弹性件与图6的差异在于:第一弹性件27b与第二弹性件28b为圆形弹性体,而第一弹性件27b与第二弹性件28b配置于相对应的第一限位槽266b与第二限位槽267b中,其中第一弹性件27b与第二弹性件28b形成左右相对称的配置;第三弹性件29b与第四弹性件30b为圆形弹性体,而第三弹性件29b与第四弹性件30b配置于相对应的第三限位槽268b与第四限位槽269b中,其中第三弹性件29b与第四弹性件30b形成上下对称的配置,如图8所示。
当然,本实施例的第一至第四弹性件27b~30b配置于框架26b的设计,经由上述实施例的说明,本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轻易推知上述第一至第四弹性件27b~30b与框架26b的其它配置方式,也可以达到降低按键误动作的功效。值得一提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弹性件可以为不同型态。例如,弹性件为椭圆形、长条形、方形或三角形等弹性体等,且弹性件可以配置于相对应的限位槽内的任一位置,使这些弹性件形成相对称的配置。本实施例不限制弹性件的形式与弹性件配置于限位槽的位置。
﹝第五实施例﹞
为了更完整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弹性件于限位槽的配置。再举例来说,图9为根据图6的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多向性按键结构的框架与弹性件的仰视立体图。请参照图9。图9中的弹性件与图6的差异在于:限位槽内可以配置一个、二个或多个弹性件,例如限位槽内可以配置两个弹性件。而为了方便说明,本实施例以限位槽内配置两个弹性件来作说明。
举例来说,第一限位槽266c配置两个第一弹性件27c,第二限位槽267c配置两个第二弹性件28c,而第三限位槽268c配置两个第三弹性件29c,且第四限位槽269c配置两个第四弹性件30c,其中这些弹性件相对称地配置于这些限位槽内,如图9所示。值得一提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限位槽内可以配置三个或多个弹性件,本发明不限制弹性件配置于限位槽的数量、位置与实施形式。
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第一至第四弹性件27c~30c配置于框架26c的设计,也可以达到降低按键误动作的功效。经由上述实施例的说明,本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轻易推知上述第一至第四弹性件27c~30c与框架26c的其它配置方式,在此不加累述。
﹝第六实施例﹞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具有多向性按键结构的电子装置的立体图。请参照图10。图10所示的电子装置9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多向性按键结构3。电子装置9例如但不限于个人数字助理(PDA)、手机、笔记本电脑或计算机等。而多向性按键结构3包含有上、下两方向或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中央按键以操控屏幕上的信息选取移动或光标的移动。当然,如同本实用新型的多向性按键结构3所提供的功能,本实用新型的多向性按键结构3相较于一般按键结构能降低对其他方向产生误触动的错误信号,并能将提高多向性按键结构3整体效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利用键帽的凸檐设计与两侧的弹性件,使多向性按键结构可以达到降低按键误动作的功效且可以用较轻巧的力量来按压键帽。同时,由于上述结构精简,组装简易,更此本实用新型的多向性按键结构具有成本优势。
然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已揭露如上,然本实用新型并不受限于上述实施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调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后附的权利要求书保护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多向性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主体,具有多个按键部;
一框架,设置在该主体上并与该主体界定出一容室与连通该容室的一开口,其中该框架具有一第一限位槽与一第二限位槽,分别位于该开口的相对两侧;
一第一弹性件,位于该第一限位槽中并抵靠于该第一限位槽的顶部;
一第二弹性件,位于该第二限位槽中并抵靠于该第二限位槽的顶部;以及
一键帽,具有一按压部与位于该按压部两侧的一第一凸檐与一第二凸檐,其中该键帽位于该容室且该按压部穿过该开口而显露于该框架外,该第一凸檐延伸至该第一限位槽内并位于该第一弹性件与该主体之间,该第二凸檐延伸至该第二限位槽内并位于该第二弹性件与该主体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性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键帽中间具有一键孔,用以穿设一中央按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性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压部具有一第一按压区与一第二按压区,其中该第一按压区与该第一凸檐位于该键帽的一第一侧,该第二按压区与该第二凸檐位于该键帽的一第二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向性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按压区位于该些按键部中的一第一按键部之上,该第二按压区位于该些按键部中的一第二按键部之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性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橡胶垫,设置在该键帽与该主体之间,该橡胶垫具有对应该多个按键部的多个受力部,用以根据该键帽的下压动作而触发该多个按键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性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框架固设于该主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性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框架更具有一第三限位槽与一第四限位槽,分别位于该开口的相对两侧,而该第一限位槽、该第二限位槽、第三限位槽与该第四限位槽围绕该开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向性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第三弹性件与一第四弹性件,该第三弹性件位于该第三限位槽中并抵靠于该第三限位槽的顶部,而该第四弹性件位于该第四限位槽中并抵靠于该第四限位槽的顶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向性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键帽更具有一第三凸檐与一第四凸檐,该第三凸檐延伸至该第三限位槽内并位于该第三弹性件与该主体之间,该第四凸檐延伸至该第四限位槽内并位于该第四弹性件与该主体之间。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向性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凸檐的长度小于该第一限位槽的宽度,该第二凸檐的长度小于该第二限位槽的宽度。
CN 201220365480 2012-07-11 2012-07-26 多向性按键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7201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13402U TWM457958U (zh) 2012-07-11 2012-07-11 多向性按鍵結構
TW101213402 2012-07-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72013U true CN202772013U (zh) 2013-03-06

Family

ID=47778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365480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72013U (zh) 2012-07-11 2012-07-26 多向性按键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2772013U (zh)
TW (1) TWM45795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45598A (zh) * 2018-11-26 2019-03-29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按键组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45598A (zh) * 2018-11-26 2019-03-29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按键组件
CN109545598B (zh) * 2018-11-26 2020-05-19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按键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57958U (zh) 2013-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178957A1 (en) Mobile device having an impact resistant input
US8710383B2 (en) Thin film switch and press key/keyboard using the same
US8536477B2 (en) Slide control key with elastic return
CN101123146A (zh) 可拆式磁浮键盘结构
CN204795232U (zh) 一种具有多功能一体式按键的移动终端
CN204680577U (zh) 一种按键及使用该按键的终端
CN202772013U (zh) 多向性按键结构
US11670465B2 (en) Key structure
KR20180080151A (ko) 탈착식 물리키 및 이를 이용한 단말기
US20070275751A1 (en) Faceplate having keys for mobile phone
CN201348960Y (zh) 键盘
JP6464626B2 (ja) 操作キー
CN106158472A (zh) 键盘
TW201633344A (zh) 鍵盤
CN201984995U (zh) 键帽总成、按键及键盘
CN105990057A (zh) 键盘
CN204834434U (zh) 一种具有良好平衡性的键盘开关
CN106131258B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219144029U (zh) 一种模块化组合开关按键
CN204834435U (zh) 一种键盘开关
JP2003131787A (ja) 携帯機器のキーボタン構造
CN211529830U (zh) 一种连体按键及电子设备
CN202276386U (zh) 手机及手机按键
EP4350728A1 (en) Key structure, keyboard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8519836B (zh) 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06

Termination date: 201607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