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48519U - 镜头对焦装置 - Google Patents

镜头对焦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48519U
CN202748519U CN201220379553.9U CN201220379553U CN202748519U CN 202748519 U CN202748519 U CN 202748519U CN 201220379553 U CN201220379553 U CN 201220379553U CN 202748519 U CN202748519 U CN 2027485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seat
lens
focusing device
lens bearing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37955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尚榆
林坤仕
吴富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Taiwa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Taiwa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Taiwan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Taiwan Corp
Priority to CN20122037955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7485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485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4851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一种镜头对焦装置,包括:可容置镜头的镜头承载座、包覆于镜头承载座外围的线圈、及包覆于镜头承载座外围的外罩,外罩具有外壁部、内壁部及接续部,内壁部夹于镜头承载座与线圈之间,接续部连接于外壁部与内壁部之间;内壁部又包括朝向镜头承载座的内表面、朝向线圈的外表面、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镜头承载座的外围具有制限部,包括与内表面相对的主面、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一突出面、与该第二侧面相对的第二突出面所成的,可限制内壁部的活动空间,进而提供一种具有耐冲击或防止扭转的镜头对焦装置。

Description

镜头对焦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镜头对焦装置,特别涉及一种使用于如移动电话、相机等摄取影像的镜头对焦模块。
背景技术
一般镜头对焦装置可使用于如手机、相机、平板计算机、笔记型计算机等手持式装置及网络摄影机上,作为镜头摄取影像时自动对焦的装置。
目前此种镜头对焦装置已有改善镜头承载座或外罩形状的相关技术,例如为了让镜头承载座的镜头组装更容易而设计镜头承载座及外罩的构造,或者为确保镜头的装配空间更为广阔,而改善八角形的线圈结构及外罩的构造等等。
然而,目前的镜头对焦装置都是以弹簧保持镜头承载座的弹性,当受到外部冲击力的情况下会产生镜头承载座与周边元件之间的相撞,而发生损坏的问题。
另外,一般镜头承载座与镜头之间大都是以螺纹旋锁固定,而镜头承载座只依靠上下两弹片保持在可动的状态,当镜头在旋入镜头承载座时,可能因旋转施力不当,造成镜头承载座的过度扭转而使得上下弹片的损毁。
因此有鉴于前述的实际情况,需要一种具有耐冲击性及防扭转的镜头对焦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基于上述的需求提供一种耐冲击、防扭转的镜头对焦装置。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镜头对焦装置,包括:
一镜头承载座,承载一镜头沿一光轴方向移动,该镜头承载座的外围形成有至少一限制部;
一线圈,包覆在该镜头承载座的外围;
一外罩,包覆于该镜承载座的外侧,该外罩还包括:一外壁部、至少一接续部及至少一内壁部;其中,该接续部连接该外壁部和该内壁部之间,该内壁部夹于该镜头承载座与该线圈之间;
其中,该内壁部对应该限制部,使该限制部与该内壁部之间形成限制该镜头承载座的活动空间,防止该镜头承载座受外力冲击发生倾斜或扭转的情形。
上述的镜头对焦装置,其中该镜头承载座外围还包括至少一线圈设置部,其中该限制部由两相邻的该线圈设置部凸出所形成。
上述的镜头对焦装置,其中该内壁部还包括:一内表面、一外表面、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其中该内表面朝向该镜头承载座,该外表面朝向该线圈。
上述的镜头对焦装置,其中该限制部包括:
一主面,对应该内表面;
一第一突出面,位于该主面的一侧端,对应于该第一侧面;及
一第二突出面,位于该主面的另一侧端,对应于该第二侧面。
上述的镜头对焦装置,其中该内表面、该外表面及该限制部的该主面皆为平面状。
上述的镜头对焦装置,其中该第一突出面及该第二突出面沿着与该光轴方向为平行的方向延伸,且互相间为平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镜头对焦装置,当受外力冲击时,镜头承载座外围的限制部会接触到外罩的内壁部而受到限制,内壁部会吸收施加在镜头对焦装置的外力,而能有效地限制外部冲击带给镜头承载座的晃动,防止镜头对焦装置受损,且当镜头旋入镜头承载座时,限制部亦因内壁部限制了镜头承载座的扭转,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镜头对焦装置能防止镜头承载座因外力造成的倾斜或旋转等情形,进而防止镜头承载座的变形及弹性件的损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壁部的内表面对应限制部的主面皆为平面状,使得内壁部容置于镜头承载座及线圈之间的空隙可以受到精确地控制,而不影响音圈马达的驱动性,且因空隙受到控制而更有利小型化的设计。
本实用新型实施中,限制部的第一突出面与第二突出面对应于内壁部的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使得内壁部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受到第一突出面及第二突出面形成的限制范围,而有更佳地耐冲击性,有效防止镜头承载座因外力冲击造成的变形或扭转。
本实用新型实施中,具有偶数个对称配置的接续部及内壁部,而在镜头承载座外围的限制部亦与内壁部相同数量。如此偶数个对称配置的内壁部能平衡镜头承载座的移动,同时也能因限制部与内壁部的接触而有效地吸收外力冲击及抗扭转性。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镜头对焦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外罩及镜头承载座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组合后的配置位置平面示意图;
图5为图4沿着V-V线的断面横切示意图;
图6为图1沿着VI-VI线的断面横切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镜头对焦装置
20:上盖
22:上盖框部
22a:上弹簧设置面
24:上盖柱部
30:上弹簧
60:下弹簧
60a:下弹簧组件
60b:下弹簧组件
32、62:外环部
34、64:内环部
36、66:臂部
40:外罩
41:外壁部
42:接续部
43:内壁部
43a:内表面
43b:外表面
43c:第一侧面
43d:第二侧面
44:磁铁
48:线圈
50:镜头承载座
50a:外围
52:线圈设置部
52a:切开的缺口
53:入射侧内环设置部
54:射出侧内环设置部
55:限制部
56:主面
57:第一突出面
58:第二突出面
70:底部
72:底框部
72a:下弹簧设置面
74:底部柱部
76:收纳沟
80:接续端子
α:光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镜头对焦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如图1的实施例所示,镜头对焦装置10具有略呈矩形的外观。镜头对焦装置10具有一呈中空筒状的镜头承载座50,其中心可容置镜头(图中未示),在镜头承载座50的外围具有包围镜头承载座50的外罩40及作为基座的底部70。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图2为图1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在图2的实施例中,镜头对焦装置10还具有上盖20及底部70,可使镜头承载座50保持相对的对焦移动。在镜头对焦装置10的内部设有音圈马达,音圈马达可让镜头承载座50可沿着光轴α方向作相对底部70的对焦移动。在镜头对焦装置10的光线射出侧配置影像感测器后,可作为具有对焦机构的摄像模块使用,但本实用新型的镜头对焦装置10用途不在此限。
如图2的实施例中,镜头对焦装置10包括外罩40、上盖20、上弹簧30、镜头承载座50、磁铁44、线圈48、下弹簧60、底部70及接续端子80。而在镜头对焦装置10沿着镜头的光轴α在光线摄入镜头一侧称为入射侧,光线射出的一侧称为出射侧。
其中外罩40由如铁等软磁性材料所制成,而磁铁44的磁束会经过线圈48的导电材料。在本实施例的镜头对焦装置10中,外罩40是包围在上盖20及底部70的外侧,外罩40还包括有外壁部41、夹在外壁部41和线圈48之间的内壁部43,以及接续外壁部41和内壁部43之间的接续部42,但本实用新型中的外罩40并无限定形状,只要可以将上盖20及底部70包围在内部皆可,而磁铁44也可有多个组件组成。
上盖20连接着上弹簧30,上弹簧30支撑着镜头承载座50的上部,上盖20具有框缘状的上盖框部22及上盖柱部24。在本实施例中,上盖柱部24设于上盖框部22的出射侧面,沿着光轴α方向向着出射侧延伸突出,上盖框部22的出射侧表面为上弹簧设置面22a,上弹簧设置面22a可以接着剂等固定上弹簧30的外环部32,上盖20的上盖柱部24亦可以接着剂等与底部70的底部柱部74对应接合固定。其中上盖柱部24与底部柱部74为相对应的相同数量,但可以为任意数量,不受限于本实施例的四个,亦不受限于在四个角落处。
如图2的实施例所示,上弹簧30弹性连接上盖20和镜头承载座50之间,镜头承载座50是被上盖20连接的上弹簧30和底部70连接的下弹簧60弹性支撑在光轴α的延伸方向上,沿着光轴α方向自由的对焦移动。
上弹簧30是由外环部32、内环部34及臂部36组成的多环状。外环部32为上弹簧30的外围,外环部32连接在上盖框部22的上弹簧设置面22a上。内环部34位于外环部32之内,可以接着剂等将内环部32连接于镜头承载座50的入射侧内环设置部53。外环部32和内环部34之间是以臂部36相接续。
上弹簧30由金属等弹性材料所制成,臂部36可弹性变形,使得内环部34相对于外环部32能沿着光轴α方向做相对移动。
磁铁44被上盖20的上盖框部22和底部70的底部框部72所钳夹在线圈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磁铁44位于接近上盖柱部24及底部柱部74的内侧,且是配置在镜头对焦装置10的四个角落。本实用新型的磁铁44数量可以为任意数量,不受本实施例的数量及设置位置所限。
在组装的状态下,磁铁44是被组装在镜头承载座50外侧与线圈48相对的处(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驱动镜头承载座50的音圈马达是由磁铁44、外罩40及线圈48所构成。
线圈48是被配置在镜头承载座50的外围50a,并固定在外围50a突起所形成的线圈设置部52。线圈48的两端分别电性连接下弹簧60被分离的至少二个内环部64,其间可容电流相通。如图5的实施例所示,下弹簧60的至少二个外环部62彼此分离,但分别与内环部64及接续端子80电性连接,其间可容电流相通。故如图2的实施例所示,线圈48是电性连接至下弹簧60,再由下弹簧60电性连接至接续端子80,可接续端子80提供线圈48驱动镜头承载座50的电力。下弹簧60由互相分离及絶缘的至少二个组件60a及60b所构成。
在镜头承载座50入射侧的一端设有入射侧内环设置部53,连接至上弹簧30的内环部34,而在镜头承载座50出射侧的一端设有出射侧内环设置部54,连接至下弹簧60的内环部64。
再如图2的实施例所示,下弹簧60弹性连接于底部70和镜头承载座50之间,下弹簧60的至少二个组件60a和60b分别提供线圈48电力配线的一部分。下弹簧60除了由至少二个分离的组件组成外,其构造与上弹簧30近似是由外环部62、内环部64及臂部66构成多环状。
下弹簧60的外环部62连接于底框部72入射侧表面的下弹簧设置面72a,下弹簧60的内环部64位于外环部62之内,内环部64可由接着剂等连接于镜头承载座50的出射侧内环设置部54。下弹簧60的外环部62和内环部64之间是以臂部66相接续。
下弹簧60与上弹簧30相同,都是由金属等弹性材料所制成,臂部66可弹性变形,使得内环部64相对于外环部62能沿着光轴α方向做相对的移动。因此镜头承载座50利用与底部70连接的下弹簧60以及与上盖20连接的上弹簧30,可沿着光轴α方向做相对的对焦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底部70的中央部设有贯通孔,底部70的外周缘具有呈矩形的底框部72,在底框部72的四个角落具有向入射侧延伸突出的底部柱部74。本实用新型的底部70可为其它形状,不受图2矩形的限制,且底部柱部72的数量及位置对应于上盖柱部24,不受限于图2数量及位置。
在底框部72入射侧的表面为下弹簧设置面72a。下弹簧设置面72a可配置连接下弹簧60的外环部62,底框部72的至少一外侧面具有组装及放置接续端子80的收纳沟76。
接续端子80的功能是作为供电端子,可由外部提供电力给镜头对焦装置10的音圈马达。换言之,接续端子80的一端与下弹簧60的外环部62之间电性连接,接续端子80的另一端可电性连接至外部基板等(图中未示)。
请参阅图3至图6的实施例所示,说明外罩40及镜头承载座50之间的详细构造。如图3实施例为外罩及镜头承载座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在图3的实施例中,外罩40的外壁部41是沿着光轴α方向延伸,呈矩形中空状,接续部42配置于外壁部41入射侧的四个角落,接续部42是由外壁部41的角落向着中心的光轴α延伸至内壁部43,接续在外壁部41与内壁部42之间。但本实用新型的外罩40不受限于矩形,且接续部42对应内壁部43可为任意数量,不受图3的数量及位置所限制。
外罩40的内壁部43由接续部42向着出射侧的方向延伸,内壁部43比外壁部41接近中心的光轴α,且内壁部43与外壁部41之间夹着线圈48及磁铁44(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内壁部43呈矩形的平板状,但不受限于矩形。
内壁部43具有朝向中心光轴α的内表面43a、朝向外壁部41的外表面43b、及与内表面43a和外表面43b相接的第一侧面43c及第二侧面43d。
内壁部43的内表面43a朝向镜头承载座50,对应外围50a所形成限制部55的主面56。内壁部43的外表面43b朝向线圈48的方向(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镜头对焦装置10的内壁部43的内表面43a及外表面43b皆为平面状。
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所示,图4为图3外罩及镜头承载座组合后的配置位置平面示意图,在镜头承载座50的外围50a对应于外罩40内壁部43的方向形成限制部55,在本实施例中,限制部55具有主面56及夹着主面56两侧的第一突出面57和第二突出面58,第一突出面57对应内壁部43的第一侧面43c,第二突出面58对应内壁部43的第二侧面43d。
请参阅图4的实施例所示,其中限制部55的第一突出面57是由主面56的一侧端向远离中心光轴α的方向突出所形成,且和内壁部43的第一侧面43c相对应。而第二突出面58是由主面56的另一侧端向远离中心光轴α的方向突出所形成,且与内壁部43的第二侧面43d相对。
再如图3所示,镜头承载座50的限制部55,其第一突出面57与第二突出面58相对应,第一突出面57与相邻的线圈设置部52的侧端相连,第二突出面58与相邻的线圈设置部52的侧端相连。
线圈48的内围可接触或接近于镜头承载座50外围50a的线圈设置部52。线圈设置部52突出镜头承载座50外围50a,其上具有切开的缺口52a,可以接着剂等将线圈48黏着或连接于切开的缺口52a,故线圈48可牢固地连接在镜头承载座50上。
如图4及图5的实施例所示,图5为图4沿着V-V线的断面横切示意图,外罩40的内壁部43和镜头承载座50的限制部55是成对配置,当遇外力冲击时,在镜头承载座50的限制部55会接触外罩40的内壁部43,限制镜头承载座50的活动空间,吸收加在镜头对焦装置10的冲击力,因此本实用新型镜头对焦装置具有良好的耐冲击性。
在本实施例中,外罩40内壁部43的内表面43a、第一侧面43c及第二侧面43d,分别受到镜头承载座50的限制部55对应的主面56、第一突出面57及第二突出面58的限制。
请再一并参阅图4及图6的实施例所示,图6为图1沿着VI-VI线的断面横切示意图,限制部55的主面56朝向内壁部43的内表面43a,主面56与内表面43a之间夹着空隙a,当外力等使得镜头承载座50倾斜时,或镜头承载座50因旋入镜头发生平行扭转时,限制部55的主面56会与内表面43a接触,因此可限制镜头承载座50的倾斜或平行的扭转,故能吸收碰撞产生的冲击或扭转。
再因内壁部43的内表面43a为平面状,所以可精密地控制内壁部43和镜头承载座50及线圈48之间的空隙,以提高音圈马达的驱动性能。如图6所示,内壁部43的内表面43a和镜头承载座50的主面56之间的空隙幅度a,较内壁部43外表面43b和线圈48之间的空隙幅度b小。故缩小内壁部43和镜头承载座50的空隙有助于镜头对焦装置10的小型化。
在如图4的实施例中,外罩40具有四个接续部42及内壁部43,分别配置在外罩40以光轴为中心的90度角的位置处,且连接至外罩40的外壁部41,而镜头承载座50的四个限制部55则在镜头承载座50的外围50a,与四个内壁部43两两相对,平均地配置在光轴α的周围,故镜头承载座50的移动能平衡地受到限制,吸收因限制部55和内壁部43的撞击所带来的力道。
再如图5的实施例中,限制部55的第一突出面57与内壁部43的第一侧面43c相对,之间具有微小空隙,而第二突出面58与内壁部43的第二侧面43d相对,之间同样具有微小的空隙;当镜头承载座50受外力旋转时,如镜头承载座50旋入镜头时,内壁部43的第一侧面43c会与第一突出面57接触或第二侧面43d会与第二突出面58接触,故能限制镜头承载座50的旋转。且第一突出面57及第二突出面58可相对限制内壁部43的第一侧面43c及第二侧面43d的移动范围,故能有效地承受外力冲击,防止镜头承载座50的变形。
上述实施例的镜头对焦装置10也能作为具有对焦机构和修正震动的光学装置使用。有关外罩40及镜头承载座50等的详细形状,可配合其他组件的形状作适当的变更。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镜头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镜头承载座,承载一镜头沿一光轴方向移动,该镜头承载座的外围形成有至少一限制部;
一线圈,包覆在该镜头承载座的外围;
一外罩,包覆于该镜承载座的外侧,该外罩还包括:一外壁部、至少一接续部及至少一内壁部;其中,该接续部连接该外壁部和该内壁部之间,该内壁部夹于该镜头承载座与该线圈之间;
其中,该内壁部对应该限制部,使该限制部与该内壁部之间形成限制该镜头承载座的活动空间,防止该镜头承载座受外力冲击发生倾斜或扭转的情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镜头承载座外围还包括至少一线圈设置部,其中该限制部由两相邻的该线圈设置部凸出所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头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内壁部还包括:一内表面、一外表面、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其中该内表面朝向该镜头承载座,该外表面朝向该线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头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限制部包括:
一主面,对应该内表面;
一第一突出面,位于该主面的一侧端,对应于该第一侧面;及
一第二突出面,位于该主面的另一侧端,对应于该第二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镜头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内表面、该外表面及该限制部的该主面皆为平面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镜头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突出面及该第二突出面沿着与该光轴方向为平行的方向延伸,且互相间为平行。
CN201220379553.9U 2012-08-01 2012-08-01 镜头对焦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27485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379553.9U CN202748519U (zh) 2012-08-01 2012-08-01 镜头对焦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379553.9U CN202748519U (zh) 2012-08-01 2012-08-01 镜头对焦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48519U true CN202748519U (zh) 2013-02-20

Family

ID=47707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379553.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748519U (zh) 2012-08-01 2012-08-01 镜头对焦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74851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24712A (zh) * 2013-07-12 2016-02-10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相机模块
CN106468812A (zh) * 2015-08-18 2017-03-01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模块和光学设备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24712A (zh) * 2013-07-12 2016-02-10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相机模块
US10180561B2 (en) 2013-07-12 2019-01-15 Lg Innotek Co., Ltd. Camera module
CN105324712B (zh) * 2013-07-12 2020-05-15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相机模块
CN111443500A (zh) * 2013-07-12 2020-07-24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相机模块
CN111443499A (zh) * 2013-07-12 2020-07-24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相机模块
US11054608B2 (en) 2013-07-12 2021-07-06 Lg Innotek Co., Ltd. Camera module
CN111443499B (zh) * 2013-07-12 2022-08-26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相机模块
US11809016B2 (en) 2013-07-12 2023-11-07 Lg Innotek Co., Ltd. Camera module
CN111443500B (zh) * 2013-07-12 2024-04-30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相机模块
CN106468812A (zh) * 2015-08-18 2017-03-01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模块和光学设备
CN106468812B (zh) * 2015-08-18 2020-11-24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模块和光学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79989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これを含む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KR102643043B1 (ko)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KR102485459B1 (ko) 카메라 모듈
KR102159746B1 (ko) 렌즈 구동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카메라 모듈
KR102209033B1 (ko)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US9964775B2 (en) Lens moving apparatus
CN104849943A (zh) 镜头驱动装置
KR20170029986A (ko) 렌즈 구동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기기
KR20230128242A (ko) 렌즈 구동 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 기기
KR102638228B1 (ko) 렌즈 구동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112041741A (zh) 摄像头装置、双摄像头装置和三摄像头装置
KR20230113716A (ko) 렌즈 구동 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기기
CN202748519U (zh) 镜头对焦装置
KR102386927B1 (ko) 렌즈 구동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카메라 모듈과 스마트폰
KR102522630B1 (ko)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KR20230028344A (ko) 카메라장치, 듀얼 카메라장치 및 트리플 카메라장치
EP4141536B1 (en) Dual lens driving apparatus and camera module
TWI505013B (zh) Lens focusing device
JP2022542671A (ja) 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携帯端末機器
KR102524127B1 (ko) 렌즈구동장치 및 트리플 카메라장치
KR102669636B1 (ko)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KR102669072B1 (ko) 렌즈구동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장치
KR102652024B1 (ko) 듀얼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카메라 모듈
KR102355999B1 (ko)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KR102492321B1 (ko)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기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220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