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88969U - 鱼道结构 - Google Patents

鱼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688969U
CN202688969U CN2012203628409U CN201220362840U CN202688969U CN 202688969 U CN202688969 U CN 202688969U CN 2012203628409 U CN2012203628409 U CN 2012203628409U CN 201220362840 U CN201220362840 U CN 201220362840U CN 202688969 U CN202688969 U CN 2026889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sh
observation
pond
chamber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36284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职小前
李亚农
王泽溪
张连明
蒋红
郎建
陈静
周小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Hydroelectric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China Hydropow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Hydroelectric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China Hydropow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Hydroelectric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China Hydropow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filed Critical Chengdu Hydroelectric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China Hydropow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Priority to CN20122036284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6889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6889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68896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60Ecological corridors or buffer zones

Landscapes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鱼道结构,便于对鱼道进行观测,研究以及可快捷方便的集鱼。该鱼道结构主要是将其中一个池室单元作为观测区池室,观测区池室内设置有导鱼板,导鱼板与观测墙壁之间形成过鱼间隙,过鱼间隙对应的观测墙壁上设置有第一观测窗,导鱼板位于上游的一端与支撑墙壁之间连接有上游拦鱼栅,导鱼板位于下游的一端与支撑墙壁之间连接有下游拦鱼栅。导鱼板位于上游侧的一端与观测墙壁之间设置有鱼道上游闸门;导鱼板的上游侧对应的观测墙壁的外侧设置有带有入口的集鱼池,集鱼池的入口处设置有集鱼池入口闸门,当鱼道上游闸门关闭且集鱼池入口闸门开启时,过鱼间隙与集鱼池保持连通,从而可进行集鱼。

Description

鱼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坝体上应用的鱼道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们意识到水力发电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对鱼类种质交流通道形成隔阻,造成生境的破碎化。随着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通过修建鱼道为鱼类提供洄游通道,已逐渐成为水电工程水生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
根据目前国内对鱼类游泳能力的研究成果,我国淡水鱼类游泳能力一般较弱,且国内新建水利水电项目多为高坝工程,鱼道纵向布置较长,鱼类上溯困难。现有的鱼道包括两侧的墙壁以及由隔板分隔形成的一组池室单元,各个池室单元之间设置有供鱼通过的通道。但现有的鱼道缺乏有效设施来对鱼道内的鱼类活动情况进行观测和研究。进而无法对达不到过鱼效果的鱼道进行改进,经常造成经济和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国内成功运行的高坝鱼道工程实例很少,已建鱼道工程中几乎均没有考虑鱼道运行效果不佳时的改建和鱼道运行期的科研设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对鱼道进行观测的鱼道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鱼道结构,包括鱼道,所述鱼道包括两侧的墙壁以及由隔板分隔形成的一组池室单元,其中一个池室单元为观测区池室;所述鱼道的其中一侧的墙壁为观测墙壁,另一侧的墙壁为支撑墙壁;所述观测区池室内设置有导鱼板,所述导鱼板与观测墙壁之间形成过鱼间隙,所述过鱼间隙对应的观测墙壁上设置有第一观测窗,所述导鱼板位于上游的一端与支撑墙壁之间连接有上游拦鱼栅,所述导鱼板位于下游的一端与支撑墙壁之间连接有下游拦鱼栅。
进一步的是:所述导鱼板位于上游侧的一端与观测墙壁之间设置有鱼道上游闸门;所述导鱼板的上游侧对应的观测墙壁的外侧设置有带有入口的集鱼池,所述集鱼池的入口处设置有集鱼池入口闸门,当鱼道上游闸门关闭且集鱼池入口闸门开启时,所述过鱼间隙与集鱼池保持连通。
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观测窗包括与观测墙壁的延伸方向一致的第一观测部以及与观测墙壁的延伸方向呈30~80度夹角的第二观测部。
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观测窗的第一观测部朝向导鱼板,所述第一观测窗的第二观测部朝向鱼道上游闸门。
进一步的是:所述上游拦鱼栅上设置有面积为0.09~0.4平方米的底孔。
进一步的是:所述导鱼板的下游侧对应的观测墙壁的外侧设置有鱼道观测研究室,所述鱼道观测研究室对应的观测墙壁上设置有用于观测所述观测区池室的第二观测窗。
进一步的是:所述鱼道观测研究室的底部高程与观测区池室的底部高程相等。
进一步的是:所述观测区池室的上游侧至少设置有一个池室单元,所述观测区池室的下游侧至少设置有一个池室单元。
进一步的是:观测区池室的上游侧与观测区池室临近的池室单元为上游池室,观测区池室的下游侧与观测区池室临近的池室单元为下游池室;沿鱼道延伸方向,所述上游拦鱼栅与支撑墙壁的连接处距离上游侧隔板的距离为上游池室的长度的1倍以上;所述下游拦鱼栅与支撑墙壁的连接处距离下游侧隔板的距离为下游池室的长度的2倍以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第一观测窗可观测过鱼间隙通过的鱼,由于过鱼间隙比较窄,一方面可近距离观测鱼类活动情况,另一方面便于对鱼类进行计数和研究。
2、通过设置集鱼池,可将上溯的鱼类快速进行收集,收集后的鱼类可作科学研究。集鱼池也可作为鱼类的休息室,由于上溯的鱼类的游泳能力较弱,在休息室得到充分休息后可使鱼类有足够的能力继续向上游方向移动,也就是可帮助鱼类通过鱼道。
3、所述第一观测窗包括与观测墙壁的延伸方向一致的第一观测部以及与观测墙壁的延伸方向呈30~80度夹角的第二观测部,这样可显著增加观测视野,有利于对观测区池室内的鱼类进行全面系统详细的观察和了解。
4、所述第一观测窗的第一观测部朝向导鱼板,所述第一观测窗的第二观测部朝向鱼道上游闸门。这样可对过鱼间隙以及鱼道上游闸门位置处的鱼类活动进行观察,因这两个位置处的鱼类活动规律不同,尤其是鱼道上游闸门附近处的鱼类活动规律比较复杂,有必要增加观察视野,进行全面彻底详细的观察和了解。
5、所述上游拦鱼栅上设置有面积为0.09~0.4平方米的底孔,也就是底孔的横截面的面积为0.09~0.4平方米,这样可使误进入上游拦鱼栅和下游拦鱼栅之间区域的鱼可快速从上游拦鱼栅游出。
6、鱼道观测研究室和第二观测窗的设置有利于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的对观测区池室内的鱼类活动情况进行全面的观测和研究。
7、所述鱼道观测研究室的底部高程与观测区池室的底部高程相等,这样在设置第二观测窗时,可使第二观测窗的底部与观测区池室的底部向平,这样有利于增加观测视野,对观测区池室进行全面观测。
8、所述观测区池室的上游侧至少设置有一个池室单元,所述观测区池室的下游侧至少设置有一个池室单元。这种设置方式有利于对鱼道除两端以外的其它区域进行全面观测,这些区域内的鱼类活动更具研究价值。
9、观测区池室的上游侧与观测区池室临近的池室单元为上游池室,观测区池室的下游侧与观测区池室临近的池室单元为下游池室;沿鱼道延伸方向,所述上游拦鱼栅与支撑墙壁的连接处距离上游侧隔板的距离为上游池室的长度的1倍以上,例如可为1倍,2倍,3倍等;所述下游拦鱼栅与支撑墙壁的连接处距离下游侧隔板的距离为下游池室的长度的2倍以上,例如可为2倍,3倍,4倍等。优选为观测区池室内导鱼板下游侧区域的长度大于上游侧区域的长度。由于观测区池室内的流速较慢,且过鱼间隙较小,使得鱼类通过上述过鱼间隙的速度较慢,这样虽然便于对鱼类观察,但也容易导致鱼类在导鱼板下侧聚集,因此为了提供足够的空间供鱼类聚集,需要扩大观测区池室内导鱼板下侧区域的空间。且鱼类通过上述过鱼间隙后有可能因体力消耗较大而游速较慢,这样使鱼类有可能在导鱼板的上游侧聚集,因此最好也将导鱼板的上游侧的空间扩大,以供鱼类聚集进行暂时休息,这样可使鱼类有足够体力继续上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鱼道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A向剖视图;
图中标记为:鱼道观测研究室1,集鱼池2,上游池室3,下游池室4,观测区池室5,导鱼板6,下游拦鱼栅7,第一观测窗8,第二观测窗9,鱼道10,鱼道上游闸门11,集鱼池入口闸门12,上游拦鱼栅13,过鱼间隙14,第二观测部15,第一观测部16,支撑墙壁17,观测墙壁18,隔板19,隔板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鱼道结构,包括鱼道10,所述鱼道10包括两侧的墙壁以及由隔板分隔形成的一组池室单元,其中一个池室单元为观测区池室5;所述鱼道10的其中一侧的墙壁为观测墙壁18,另一侧的墙壁为支撑墙壁17;所述观测区池室5内设置有导鱼板6,所述导鱼板6与观测墙壁18之间形成过鱼间隙14,所述过鱼间隙14对应的观测墙壁18上设置有第一观测窗8,所述导鱼板6位于上游的一端与支撑墙壁17之间连接有上游拦鱼栅13,所述导鱼板6位于下游的一端与支撑墙壁17之间连接有下游拦鱼栅7。图1中箭头所示为水流方向。使用时,由于设置有上游拦鱼栅13和下游拦鱼栅7,鱼道10内的鱼要经过观测区池室5则必须由过鱼间隙14通过,而过鱼间隙14为一条比较狭窄的通路,鱼在这里游过时速度比较慢,并且可以井然有序的通过,这样便于对鱼进行计数和观察,从而有利于后续研究,以及对鱼道的进一步改进。上述过鱼间隙14的横向宽度优选为40~80cm,也就是导鱼板6距离观测墙壁18之间的距离优选为40~80cm。过鱼间隙14的横向宽度是考虑了鱼类的尺寸以及水体一般的能见度而设定的,这样有利于对鱼类进行观测。例如,当能见度较低时,可选择较小的宽度,以便更加清晰的对鱼类进行观测。
在上述基础上,为了将上溯的鱼类快速进行收集,收集后的鱼类可作科学研究,也为了使上溯的鱼类可进行休息,使鱼类有足够的体力继续向上游移动,所述导鱼板6位于上游侧的一端与观测墙壁18之间设置有鱼道上游闸门11;所述导鱼板6的上游侧对应的观测墙壁的外侧设置有带有入口的集鱼池2,所述集鱼池2的入口处设置有集鱼池入口闸门12,当鱼道上游闸门11关闭且集鱼池入口闸门12开启时,所述过鱼间隙14与集鱼池2保持连通。当需要集鱼时,可将鱼道上游闸门11关闭,将集鱼池入口闸门12开启,这时,鱼无法通过鱼道上游闸门11上游,只能沿过鱼间隙14进入集鱼池2。也就是过鱼间隙14达到了引导鱼进入集鱼池2的目的。鱼进入集鱼池2后可得到充分的休息,且可对集鱼池2内的鱼进行科学研究。当不需要集鱼时,可将鱼道上游闸门11开启,并将集鱼池2的集鱼池入口闸门12关闭,这样,鱼就无法进入集鱼池2。集鱼池2内的鱼可通过人工方法使它们重新进入鱼道10,进而继续向上游移动。
为了增加观测视野,有利于对观测区池室内的鱼类进行全面系统详细的观察和了解,所述第一观测窗8包括与观测墙壁18的延伸方向一致的第一观测部16以及与观测墙壁18的延伸方向呈30~80度夹角的第二观测部15。上述第一观测窗8包括两个观测部,形成折线形状,如图1所示,这样可显著增加可视范围。在上述基础上,为了便于对导鱼板6以及鱼道上游闸门11位置处的鱼类活动进行观察,所述第一观测窗8的第一观测部16朝向导鱼板6,所述第一观测窗8的第二观测部15朝向鱼道上游闸门11。由于鱼道上游闸门11位置处的鱼类活动规律比较复杂,因此将第二观测部15朝向鱼道上游闸门11,这样可对该位置处进行全面彻底的观察。
由于某些鱼类因其体积较小,可能会误进入两个拦鱼栅的内部区域,为了使这部分鱼类能快速游出该区域,并继续向上游方向移动,所述上游拦鱼栅13上设置有面积为0.09~0.4平方米的底孔。鱼类可通过底孔从上述区域游出。上述底孔为方孔时,其边长应大于0.3米,也就是其面积应大于0.09平方米,这样,一般的鱼类都可顺利通过。
上述第一观测窗是对导鱼板6附近的鱼类活动进行观察,为了在此基础上,对观测区池室5其它区域更好的观测,所述导鱼板6的下游侧对应的观测墙壁的外侧设置有鱼道观测研究室1,所述鱼道观测研究室1对应的观测墙壁上设置有用于观测所述观测区池室5的第二观测窗9。通过第二观测窗9可对导鱼板6下游侧的区域进行全面观测,且鱼道观测研究室1内可设置各种研究设备,以供对观测到的各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深入研究。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鱼道观测研究室1的底部高程与观测区池室5的底部高程相等。这样在设置第二观测窗时,可使第二观测窗的底部与观测区池室的底部向平,这样有利于增加观测视野,对观测区池室进行全面观测。
如图1所示,所述观测区池室5的上游侧至少设置有一个池室单元,所述观测区池室5的下游侧至少设置有一个池室单元。这种设置方式有利于对鱼道除两端以外的其它区域进行全面观测,这些区域内的鱼类活动更具研究价值。
在上述基础上,如图1所示,观测区池室5的上游侧与观测区池室5临近的池室单元为上游池室3,观测区池室的下游侧与观测区池室5临近的池室单元为下游池室4;沿鱼道延伸方向,所述上游拦鱼栅13与支撑墙壁17的连接处距离上游侧隔板19的距离为上游池室3的长度的1倍以上;所述下游拦鱼栅7与支撑墙壁17的连接处距离下游侧隔板20的距离为下游池室4的长度的2倍以上。

Claims (9)

1.鱼道结构,包括鱼道(10),所述鱼道(10)包括两侧的墙壁以及由隔板分隔形成的一组池室单元,其特征是:其中一个池室单元为观测区池室(5);所述鱼道(10)的其中一侧的墙壁为观测墙壁(18),另一侧的墙壁为支撑墙壁(17);所述观测区池室(5)内设置有导鱼板(6),所述导鱼板(6)与观测墙壁(18)之间形成过鱼间隙(14),所述过鱼间隙(14)对应的观测墙壁(18)上设置有第一观测窗(8),所述导鱼板(6)位于上游的一端与支撑墙壁(17)之间连接有上游拦鱼栅(13),所述导鱼板(6)位于下游的一端与支撑墙壁(17)之间连接有下游拦鱼栅(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道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导鱼板(6)位于上游侧的一端与观测墙壁(18)之间设置有鱼道上游闸门(11);所述导鱼板(6)的上游侧对应的观测墙壁的外侧设置有带有入口的集鱼池(2),所述集鱼池(2)的入口处设置有集鱼池入口闸门(12),当鱼道上游闸门(11)关闭且集鱼池入口闸门(12)开启时,所述过鱼间隙(14)与集鱼池(2)保持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道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观测窗(8)包括与观测墙壁(18)的延伸方向一致的第一观测部(16)以及与观测墙壁(18)的延伸方向呈30~80度夹角的第二观测部(15)。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鱼道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观测窗(8)的第一观测部(16)朝向导鱼板(6),所述第一观测窗(8)的第二观测部(15)朝向鱼道上游闸门(1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道结构,其特征是:所述上游拦鱼栅(13)上设置有面积为0.09~0.4平方米的底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道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导鱼板(6)的下游侧对应的观测墙壁的外侧设置有鱼道观测研究室(1),所述鱼道观测研究室(1)对应的观测墙壁上设置有用于观测所述观测区池室(5)的第二观测窗(9)。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鱼道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鱼道观测研究室(1)的底部高程与观测区池室(5)的底部高程相等。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道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观测区池室(5)的上游侧至少设置有一个池室单元,所述观测区池室(5)的下游侧至少设置有一个池室单元。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鱼道结构,其特征是:观测区池室(5)的上游侧与观测区池室(5)临近的池室单元为上游池室(3),观测区池室的下游侧与观测区池室(5)临近的池室单元为下游池室(4);沿鱼道延伸方向,所述上游拦鱼栅(13)与支撑墙壁(17)的连接处距离上游侧隔板(19)的距离为上游池室(3)的长度的1倍以上;所述下游拦鱼栅(7)与支撑墙壁(17)的连接处距离下游侧隔板(20)的距离为下游池室(4)的长度的2倍以上。
CN2012203628409U 2012-07-25 2012-07-25 鱼道结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6889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3628409U CN202688969U (zh) 2012-07-25 2012-07-25 鱼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3628409U CN202688969U (zh) 2012-07-25 2012-07-25 鱼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688969U true CN202688969U (zh) 2013-01-23

Family

ID=475446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362840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688969U (zh) 2012-07-25 2012-07-25 鱼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688969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47715A (zh) * 2012-07-25 2012-10-24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 鱼道结构及集鱼方法
CN104343106A (zh) * 2014-09-26 2015-02-11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一种鱼道活动隔板装置
CN106192867A (zh) * 2016-08-31 2016-12-07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观察采集分拣的系统及其方法
CN106172142A (zh) * 2016-08-31 2016-12-07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分拣的系统及其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47715A (zh) * 2012-07-25 2012-10-24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 鱼道结构及集鱼方法
CN104343106A (zh) * 2014-09-26 2015-02-11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一种鱼道活动隔板装置
CN106192867A (zh) * 2016-08-31 2016-12-07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观察采集分拣的系统及其方法
CN106172142A (zh) * 2016-08-31 2016-12-07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分拣的系统及其方法
CN106172142B (zh) * 2016-08-31 2022-01-14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对通过鱼道的鱼类进行分拣的系统及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47715B (zh) 鱼道结构及集鱼方法
CN202688969U (zh) 鱼道结构
CN204612895U (zh) 一种小型流场模拟水槽
CN109430182B (zh) 一种具有鱼类趋流性研究功能的集鱼堰系统
CN108343038B (zh) 水电站鱼道系统
Meister Fish protection and guidance at water intakes with horizontal bar rack bypass systems
CN203597259U (zh) 一种拦河集鱼装置
CN203829724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过滤装置
Kemp et al. Response of downstream migrant juvenile Pacific salmonids to accelerating flow and overhead cover
CN204000791U (zh) 双轴可调控竖缝式鱼道
CN206462233U (zh) 对鱼道中洄游鱼类进行观察采集的系统
CN204259636U (zh) 池塘排污装置
CN204825814U (zh) 水动力旋转门式鱼道
CN204326033U (zh) 过鱼式船闸的拦鱼系统
CN203392975U (zh) 一种全自动自清洗全程水处理器
Zheng et al. Location choice of fishway entrance in hydropower project based on fish behavioristics and hydraulics
CN208219580U (zh) 水电站鱼道系统
CN204608873U (zh) 泵站进水前池改进型底坎及泵站进水前池
CN104988886A (zh) 水动力旋转门式鱼道
CN110205994A (zh) 一种堰体交错布置型鱼道
Beck Hydraulic and fish-biological performance of fish guidance structures with curved bars
CN209194483U (zh) 一种便捷式鱼道内部垃圾拦截及清理装置
CN104686457A (zh) 一种拦河集鱼装置
CN107646761A (zh) 一种鱼类游泳能力测定装置
CN203569545U (zh) 一种具有生物通道的支撑闸坝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CHENGDU HYDROELECTRIC INVESTIGATION + DESIGN INSTI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CHENGDU HYDROELECTRIC INVESTIGATION + DESIGN INSTITUTE OF CHINA HYDROPOWER CONSU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he North Qingyang District of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No. 610072

Patentee after: Chengdu Hydroelectric Investigation & Design Institute of SPC

Address before: The North Qingyang District of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No. 610072

Patentee before: Chengdu Hydroelectric Investigation & Design Institute of China Hydropower Consu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2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40723

RGAV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