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13208U - 一种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613208U CN202613208U CN 201220110340 CN201220110340U CN202613208U CN 202613208 U CN202613208 U CN 202613208U CN 201220110340 CN201220110340 CN 201220110340 CN 201220110340 U CN201220110340 U CN 201220110340U CN 202613208 U CN202613208 U CN 2026132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source
- groove
- module backlight
- reflectance coating
- l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导光板、反射膜、塑料框。其中,导光板与光源位于反射膜上方,并且,反射膜边缘与光源对应处至少延伸到所述光源的出光面。在塑料框上也设置有用以放置光源的凹槽,在凹槽上一体化设置了用以给光源施加纵向力的弹性装置。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不仅使原本投射到光源与反射膜之间空隙的光线得到了充分的反射,还减小了光源与导光板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光的利用率,使背光模组的辉度得到了提高;进一步的还节约了材料,节省了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组,特别是一种能提高光源利用率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液晶行业手机的更新换代,手机渐渐走向高端化,即多功能,超轻薄、大屏幕、高亮度。而对于液晶行业,解决高亮问题重中之中。目前市场上过于依赖提升背光模组发光光源的亮度规格来满足亮度要求,而背光模组发光光源亮度方面的开发进度非常缓慢,进而推动液晶显示装置背光模组结构优化以满足需求,降低成本。
请参考图1,现有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背光模组核心组件包括光源11、反射膜12、固定支架14及导光板13;反射膜上与导光板相对一面为反射面。请参考图2,为背光模组光学投影原理图,光源提供光线并射于导光板中,导光板将侧边的光线导向正面之视线方向,并达到辉度均匀的效果。而位于导光板下方的反射膜功能是将投射至此之光线反射至上面,以提高光的利用率,故反射膜的结构设计极为重要。
请参考图3,现有背光模组产品,反射膜往往与导光板设计一样长,即,在反射膜与光源之间会产生一段空隙,而根据光学投影原理,光源的部分光会直接投射到这段空隙(固定支架表面)上,形成反射至导光板,然而固定支架表面反射率较低,会存在部分光给吸收掉,实验验证,此部分会损失5%-8%的亮度。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不仅造成了光源的浪费,还使背光模组辉度下降。如为满足背光模组辉度要求,去提升光源亮度规格来填补此部分的辉度损失,将造成成本增加,不符合节能降耗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通过提高光源的出光利用率,从而进一步提高背光模组的辉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反射膜、塑料框和至少一个光源;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与所述光源的出光面相对;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光源位于所述反射膜上方;所述反射膜边缘与光源对应处至少延伸到所述光源的出光面。
进一步地,所述反射膜临近光源一侧的边为直线边。
更进一步地,所述光源边侧设有粘接块,所述反射膜上设有与所述粘接块相对应的缺口。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反射膜面向导光板一面为反射面,所述反射面的反射率大于等于80%。
更进一步地,所述光源为发光二极管。
更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的塑料框为一体框,且在所述塑料框面向所述导光板入光面一侧设置有可放置所述光源的凹槽,所述光源位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弹性装置,所述的弹性装置与所述的光源底面相接触,并在纵向对所述光源底面施加压力,来使光源靠近所述导光板。
更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装置设置在所述凹槽内的侧壁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装置包括两个弹片,所述两个弹片分别设置在凹槽内两边不同的侧壁上,且所述弹片只有一端与所述凹槽侧壁相连,所述弹片处于同一平面,且相互对称,但所述的两个弹片并不相连。
更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装置在所述凹槽内的高度大于等于所述光源的高度与所述凹槽的深度之差,且小于等于所述弹性装置在所述高度方向上所允许的过盈配合的最大尺寸。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弹性装置由所述的凹槽壁向凹槽内延伸而成,与所述的塑料框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对背光模组的反射膜结构进行一定的延伸设置,不仅使导光板与光源之间的空隙得到了减小,还使原本投射到光源与反射膜之间空隙的光线得到了充分的反射,提高了光的利用率,使背光模组的辉度得到了提高;进一步的还节约了材料,节省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背光模组光学投影示意图;
图3是现有反射膜装配结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反射膜直线边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带有缺口的反射膜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反射膜装配结构俯视图;
图7是图6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沿图6中AA’线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塑料框平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背光模组主要包括:导光板、反射膜、塑料框和至少一个光源,导光板的入光面以及光源的出光面一般是相对设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对背光模组内反射膜结构进行一定的延伸设置,从而使光线能够得到充分的反射,提高光线利用率。在反射膜具体的设计上可以分为以下多种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提高光线利用率的设计思路,反射膜边缘与光源对应处需至少延伸到光源的出光面,其中,光源设置在反射膜上方,光源出光面前所对应的反射膜延伸到该出光面以内,最大限度的保证光源所射出的光线射在反射膜上,不造成光源的浪费。
具体的,请参考图4,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反射膜41临近光源11一侧的边为直线边411,也就是说,该边整体向光源方向延伸,且至少延伸至光源出光面,这样不仅使反射膜制造与装配更为简便,更能有效的提高光线利用率。
在现有的背光模组,为了装配方便,其往往在固定支架上,光源的边侧设计有粘接块,以方便整个背光模组的组装。请参考图5,根据这一结构,还设计了以下的反光膜51与之配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阐述更详细,下面将优先选用多个光源的背光模组进行方案阐述,但应理解,本方案所提供的背光模组并不仅仅局限于多个光源的情况,只要是至少一个光源的背光模组都能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请参考图6、图7和图8。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背光模组的固定支架上,设置有粘接块61,该粘接块设置于光源侧边,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反射膜51上的缺口511,该缺口的形状及大小可以随粘接块的形状大小变化,并不仅仅局限于图中的矩形;相应的,在两个缺口之间或者反射膜边缘会形成凸起结构,该凸起结构位于光源底部,其结构和形状也可以随光源的形状结构而变化。图中可以看出,反射膜边缘与光源对应处仍然延伸到光源出光面111,而在粘接块处,反射膜上边缘上呈锯齿状的多个缺口很好的与粘接块相匹配,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需要对背光模组进行高温高湿实验,而为了防止在实验过程中造成反射褶皱,则需要在缺口与粘接块相临处留有一定间隙,考虑到缺口形状的多样化,该间隙的设置大小一般不小于0.15mm。通过以上设置,不仅使反射膜与光源得到紧密配合,还使反射膜上的缺口与粘接块之间留有一定间隙,从而最大程度减小了光线的浪费以及满足了背光模组的信赖性实验要求。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光源的光线从出光面射出,射在光源与导光板之间的空隙(反射膜的反射面)上, 因反射膜具有优异的反射能力,将绝大部分光线重新反射进导光板,不仅使光线得到了有效的利用,还使背光模组的辉度得到了提高。
而为了要使反射膜达到良好的反射效果,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射膜的反射面反射率应大于等于80%。而光源为发光二极管。
请参考图9,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塑料框平面结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达到更好的光线利用效果,还可以减小光源与导光板之间的空隙,具体的设置方法如下:背光模组的塑料框91面向导光板13入光面一侧设置有可放置光源11的凹槽92,光源位于凹槽内,凹槽内设置有弹性装置921,弹性装置与光源底面相接触,并在纵向对光源底面施加压力,来使光源靠近所述导光板。
进一步地,凹槽内的弹性装置设置在凹槽的侧壁上。
图9中的弹性装置包括了两个弹片,其中每个弹片只有一端是与凹槽的侧壁相连,并且两个弹片是设置在不同的侧壁上,为了使弹片的弹力所作用的光源能保持平衡,保证位置不产生偏移,两个弹片应该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并且相互对称,且两个弹片不相连。同时为了保证弹片可以充分的发挥出纵向上的弹性,防止光源与导光板之间顶的太紧,而使部件受损,每个弹片长度的最优选择是,弹片与光源相接触段的长度要小于弹片不与光源接触段的长度。
弹性装置在凹槽内放置的纵向位置,需大于等于光源的高度与凹槽的深度之差,且小于等于弹片在所述高度方向上所允许的过盈配合的最大尺寸。通过尺寸上的过盈配合,使弹片形变产生向上的弹力,作用于光源的底部,进而保证了光源尽可能的靠近导光板。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节约材料,塑料框可以为一体化制成,而弹性装置由凹槽壁向凹槽内延伸而成,与所述的塑料框一体成型。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反射膜、塑料框和至少一个光源;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与所述光源的出光面相对;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光源位于所述反射膜上方;所述反射膜边缘与光源对应处至少延伸到所述光源的出光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膜临近光源一侧的边为直线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边侧设有粘接块,所述反射膜上设有与所述粘接块相对应的缺口。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射膜面向导光板一面为反射面,所述反射面的反射率大于等于80%。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为发光二极管。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塑料框为一体框,且在所述塑料框面向所述导光板入光面一侧设置有可放置所述发光源的凹槽,所述发光源位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弹性装置,所述的弹性装置与所述的发光源底面相接触,并在纵向对所述发光源底面施加压力,来使光源靠近所述导光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装置设置在所述凹槽内的侧壁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装置包括两个弹片,所述两个弹片分别设置在凹槽内两边不同的侧壁上,且所述弹片只有一端与所述凹槽侧壁相连,所述弹片处于同一平面,且相互对称,但所述的两个弹片并不相连。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装置在所述凹槽内的高度大于等于所述发光源的高度与所述凹槽的深度之差,且小于等于所述弹性装置在所述高度方向上所允许的过盈配合的最大尺寸。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装置由所述的凹槽壁向凹槽内延伸而成,与所述的塑料框一体成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110340 CN202613208U (zh) | 2012-03-22 | 2012-03-22 | 一种背光模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110340 CN202613208U (zh) | 2012-03-22 | 2012-03-22 | 一种背光模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613208U true CN202613208U (zh) | 2012-12-19 |
Family
ID=473469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220110340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13208U (zh) | 2012-03-22 | 2012-03-22 | 一种背光模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61320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53558A (zh) * | 2015-11-16 | 2016-02-24 | 合一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背光模组 |
-
2012
- 2012-03-22 CN CN 201220110340 patent/CN20261320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53558A (zh) * | 2015-11-16 | 2016-02-24 | 合一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背光模组 |
CN105353558B (zh) * | 2015-11-16 | 2019-11-08 | 合一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背光模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555153U (zh) | 均匀高亮度侧光式背光源 | |
CN103277739B (zh) | 一种光学透镜 | |
CN202469764U (zh) | 侧光式背光源 | |
CN202647428U (zh) | 侧入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CN201053627Y (zh) | 一种装饰用背光板 | |
CN202452298U (zh) | 背光模组 | |
CN201836814U (zh) | 一种具有扩散功能的二合一导光板及其背光模组 | |
CN202613208U (zh) | 一种背光模组 | |
CN203202914U (zh) | 一种导光模组 | |
CN103499052B (zh) | 一种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 |
CN207096639U (zh) | 一种背光模组 | |
CN201662627U (zh) | 单侧扩散光束棱镜 | |
CN204313107U (zh) | 一种led光源模块、led灯条和直下式背光模组 | |
CN204069051U (zh) | 一种消除入光部白线的手机背光板 | |
CN103292207A (zh) |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
CN202484754U (zh) |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CN103256563A (zh) | 反射膜、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CN102840521A (zh) |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
CN203259681U (zh) |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CN102434823A (zh) | 一种液晶显示器及其曲面反射式led背光模组 | |
CN102537775A (zh) |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 |
CN201007745Y (zh) | 内散射超薄导光板 | |
CN202371568U (zh) | 一种背光源和液晶显示器 | |
CN101173996A (zh) | 导光板及具有该导光板的背光模组 | |
CN203240399U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19 Termination date: 2018032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