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00508U - 自动变形保健枕电路结构 - Google Patents

自动变形保健枕电路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600508U
CN202600508U CN 201220119477 CN201220119477U CN202600508U CN 202600508 U CN202600508 U CN 202600508U CN 201220119477 CN201220119477 CN 201220119477 CN 201220119477 U CN201220119477 U CN 201220119477U CN 202600508 U CN202600508 U CN 2026005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pressure
connect
operational amplifier
servo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11947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屈百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n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angn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n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angn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 20122011947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6005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6005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60050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自动变形保健枕电路结构。它采用压控开关-伺服阀控制方式,通过压力控制系统,对枕芯的不同气囊进行充、放气恒压变形控制。控制电路由压力信号处理控制电路、伺服阀驱动电路、加压泵控制执行电路和工作电源电路组成,通过电源线引入市电电源。

Description

自动变形保健枕电路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电路结构——一种自动变形保健枕的舒适形状压力控制电路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枕头均为充填物枕芯外套枕套形式,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或者不能变形或只能微小变形,或者只可被动变形但形变受限,而又是枕用者本人所不能为的。对于可波动变形的,尽管可以通过双手按压、捧挤,来调整枕芯形状,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枕用者健康睡姿的要求。当枕用者仰卧时,枕头不能被压得如所希望的足够低;而枕用者侧卧时,又不能被鼓起如所希望的足够高。久而久之,以颈椎变形为主要根源的多种疾病隐患逐渐积累,造成了颈椎、脊椎、腰、背、四肢等的各种不适或病症。因此,为从根源上消除上述病因,必须改善当前枕睡方式。这就需要改造当前供睡眠者枕用的枕头,即让枕头的形状或高度随着枕用者的不同睡姿,自动地按睡姿希望而同步变化。这种自动而同步的变化必须通过控制系统来行使,控制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控制器的核心部分就是控制电路。 
发明内容
为实现自动变形保健枕的控制,使其形状和高度随着枕用者的不同睡姿,自动地按睡姿希望而同步变化,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变形保健枕电路结构。它采用压控开关-伺服阀控制方式,通过压力控制系统,对枕芯的不同气囊进行充、放气恒压变形控制。电路由压力信号处理控制电路、伺服阀驱动电路、加压泵控制执行电路和工作电源电路组成,通过电源线引入市电电源。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以压控开关-伺服阀控制方式,利用压力感知的压力信号和给定的舒适度信号,通过由信号放大、处理、变换、驱动放大、执行单元组成的控制系统,对枕芯的前、后两个不同气囊进行充、放气恒压变形控制。自动变形保健枕的控制盒内装配有控制装置、压力传感器、电气伺服阀和加压泵。控制盒内的控制装置由压力信号处理控制电路、伺服阀驱动电路、加压泵控制执行电路和工作电源电路组成。在控制盒内,前、后气管的阀前盒内段分别安装有前、后压力传感器;前、后电气伺服阀各通过前、后气管的阀后段与高压管连通,高压管与加压泵的高压输出口连通;加压泵的低压输出口连通有开放管;在高压管和开放管之间,有安全阀并联贯通。 
前压力传感器的压力信号通过前压力传感信号端引入到前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经放大、处理后,形成前压力低值信号和前压力高值信号输出。后压力传感器的压力信号通过后压力传感信号端引入到后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经放大、处理后,形成后压力低值信号和后压力高值信号输出。 
前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和后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均由比较、运算、放大电路和光耦分离电路组成。 
在前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和后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中,压力传感信号端连接到运算放大器的正向输入端;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分离阈值电位器与下拉光耦的输入端和上提光耦的输入端连接,再分别以下拉光耦和上提光耦的输出端构成前压力低值信号端和前压力高值信号端。 
前压力低值信号和前压力高值信号通过前压力低值信号端和前压力高值信号端引入到前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经处理、放大后,形成前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输出。后压力低值信号和后压力高值信号通过后压力低值信号端和后压力高值信号端引入到后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经处理、放大后,形成后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输出。 
前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和后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均由或门处理电路和运算放大电路组成。 
在前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和后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中,压力低值信号端和压力高值信号端分别与构成或门的两只二极管负极连接,两二极管的正极均与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即作为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端。 
前压力低值信号和后压力低值信号分别通过前压力低值信号端和后压力低值信号端引入到继电器驱动单元,经处理、放大后,形成继电器驱动信号,驱动固体继电器动作。 
继电器驱动单元由或门处理电路和运算放大电路组成。前压力低值信号端和后压力低值信号端与构成或门的两只二极管负极连接,两二极管的正极均与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固体继电器的继电器驱动信号端连接,固体继电器的继电器常开接点即作为加压泵电动机的电源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电路只通过按舒适度调整给定,就能根据枕面受压情况,自动地产生前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后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泄压驱动信号和加压泵驱动信号,进而通过前电气伺服阀、后电气伺服阀、泄压阀和加压泵的动作配合,实现枕头面自动地按舒适度需要调整高度、根据枕面受压情况改变形状。另外,由于电路系统整洁、结构简单而于调整,可以以不同形式,予以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变形保健枕气动控制系统结构图。 
图2是自动变形保健枕的控制系统电路接线图。 
图3是自动变形保健枕的控制电路结构图。 
图4是控制系统的加压泵控制执行电路结构图。 
图5是控制系统的工作电源电路结构图。 
在图1~5中:1.前气囊,2.后气囊,3.前气管,4.后气管,5.控制盒,5.1.前压力传感器,5.2.后压力传感器,5.3.前电气伺服阀,5.4.后电气伺服阀,5.5.开放管,5.6.高压管,5.7.安全阀,5.8.加压泵,M为电动机,5.9.泄压电气伺服阀;vx为泄压驱动信号端,g为信号接地端,Ee为执行电源正极端,v1为前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端,v2为后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端,s1为前压力传感信号端,s2为后压力传感信号端。 
在图2~5中:5.a.电源开关,5.b.舒适度调节器,re1为前舒适度调节给定端,re2为后舒适度调节给定端,SC1为前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2为后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a1为前压力低值信号端,b1为前压力高值信号端,a2为后压力低值信号端,b2为后压力高值信号端,VD1为前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VD2为后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JDr为继电器驱动单元,pe为继电器驱动限流端,po为继电器驱动信号端,J为固体继电器,J-1为继电器常开接点,UPS为工作电源变换单元,m、n为市电输入端。 
在图3、5中:R11为前信号分压电阻,Rp1为前压力传感器5.1的等效电阻,R12为前第一工作点分压电阻,R13为舒适度调节器5.b的前联电位器,Es为信号处理电路电源端,A11为第一运算放大器,LC11为前下拉光耦,G1为前分离阈值电位器,LC12为前上提光耦,TVS1为前阈值隧道二极管,D11为前或门第一二极管,D12为前或门第二二极管,R14为前或门下拉电阻,R15为前第二工作点上分压电阻,R16为前第二工作点下分压电阻,A12为第二运算放大器,D13为前续流二极管;R21为后信号分压电阻,Rp2为后压力传感器5.2的等效电阻,R22为后第一工作点分压电阻,R23为舒适度调节器5.b的后联电位器,A21为第三运算放大器,LC21为后下拉光耦,G2为后分离阈值电位器,LC22为后上提光耦,TVS2为后阈值隧道二极管,D21为后或门第一二极管,D22为后或门第二二极管,R24为后或门下拉电阻,R25为后第二工作点上分压电阻,R26为后第二工作点下分压电阻,A22为第四运算放大器,D23为后续流 二极管。 
在图4中:De1为驱动或门第一二极管,De2为驱动或门第二二极管,Re3为驱动信号上分压电阻,Re4为驱动信号下分压电阻,Re5为驱动工作点上分压电阻,Re6为驱动工作点下分压电阻,Ae2为驱动运算放大器,RJ为继电器驱动限流电阻,DJ为隔离二极管,Dv为泄压阀续流二极管。 
在图5中:C1为信号处理端滤波电容,C2为驱动端滤波电容,C3为整流端滤波电容,U1为信号处理电路稳压电源,U2为驱动电路稳压电源,Br整流桥,Tr为电源变压器。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气动控制系统结构图中:前气囊1、后气囊2分别通过前气管3、后气管4与控制盒5内的前电气伺服阀5.3、后电气伺服阀5.4相通;控制盒5内装配有控制装置、前压力传感器5.1、后压力传感器5.2、前电气伺服阀5.3、后电气伺服阀5.4,加压泵5.8和泄压电气伺服阀5.9。在控制盒5内,前气管3、后气管4的阀前盒内段分别安装有前压力传感器5.1、后压力传感器5.2;泄压电气伺服阀5.9以泄压驱动信号端vx和信号接地端g作为驱动输入端,前电气伺服阀5.3以执行电源正极端Ee和前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端v1作为泄压驱动输入端,后电气伺服阀5.4以执行电源正极端Ee和前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端v2作为驱动输入端,前压力传感器5.1以前压力传感信号端s1和信号接地端g作为压力信号输出端,后压力传感器5.2以后压力传感信号端s2和信号接地端g作为压力信号输出端;前电气伺服阀5.3、后电气伺服阀5.4各通过前气管3、后气管4的阀后段与高压管5.6连通,高压管5.6与加压泵5.8的高压输出口连通。在前气管3、后气管4阀后段与高压管5.6的连通处,再连通一泄压管,该泄压管通过泄压电气伺服阀5.9分为受控段与放空段。加压泵5.8的低压输出口连通有低压管5.5,低压管5.5的另一端接有空气过滤器;在加压泵5.8的近输出口处,高压管5.6和低压管5.5之间,由安全阀5.7将高压管5.6与低压管5.5相贯联,用以发生过压时,从高压管5.6向低压管5.5泄压。 
在图1所示的自动变形保健枕气动控制系统结构图和在图2所示的自动变形保健枕控制系统电路接线图中:控制盒5内的控制装置由压力信号处理控制电路、伺服阀驱动电路、加压泵控制执行电路和工作电源电路组成,通过电源线6引入市电电源。在控制盒5内,压力信号处理控制电路包括前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1和后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2,伺服阀驱动电路包括前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VD1和后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VD2,加压泵控制执行电路包括继电器驱动单元JDr、固体继电器J和加压泵5.8的电动机M,工作电源电路包括工作电源变换单元UPS和电源开关5.a。前压力传感器5.1通过前压力传感信号端s1和信号接地端g与前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1连接,后压力传感器5.2通过后压力传感信号端s2和信号接地端g与后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2连接;同轴双联电位器即舒适度调节器5.b的前联电位器动臂端和零阻端均连接到前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1的前舒适度调节给定端re1,同轴双联电位器即舒适度调节器5.b的后联电位器动臂端和零阻端均连接到后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2的后舒适度调节给定端re2,同轴双联电位器即舒适度调节器5.b的各联高阻端均连接到信号接地端g;前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1通过前压力低值信号端a1和前压力高值信号端b1与前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VD1连接;后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2通过后压力低值信号端a2和后压力高值信号端b2与后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VD2连接;同时,前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1通过前压力低值信号端a1和前压力高值信号端b1,后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2通过后压力低值信号端a2和后压力高值信号端b2,均连接到继电器驱动单元JDr;前电气伺服阀5.3的电磁线圈通过前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端v1和执行电源正极端Ee与前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VD1连接,后电气伺服阀5.4的电磁线圈通过后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端v2和执行电源正极端Ee与后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VD2连接;泄压电气伺服阀5.9的电磁线圈通过泄压驱动信号端vx和信号接地端g与继电器驱动单元JDr连接;继电器驱动单元JDr通过继电器驱动限流端pe和继电器驱动信号端po与固体继电器J连接;固体继电器J的继电器常开接点J-1与加压泵5.8的电动机M相串联,该串联支路跨接在电 源开关5.a的两输出接点之间;工作电源变换单元UPS的两市电输入端m、n跨接在电源开关5.a的两输出接点之间。 
前压力传感器5.1的压力信号通过前压力传感信号端s1引入到前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1,经放大、处理后,形成前压力低值信号和前压力高值信号,通过前压力低值信号端a1和前压力高值信号端b1输出。后压力传感器5.2的压力信号通过后压力传感信号端v2引入到后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2,经放大、处理后,形成后压力低值信号和后压力高值信号,通过后压力低值信号端a2和后压力高值信号端b2输出。 
前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1和后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2均由比较、运算、放大电路和光耦分离电路组成。 
在前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1中,前压力传感信号端s1连接到第一运算放大器A11的正向输入端;第一运算放大器A11的输出端通过分离阈值电位器G1与下拉光耦LC11的输入端和上提光耦LC12的输入端连接,再分别以下拉光耦LC11和上提光耦LC12的输出端构成前压力低值信号端a1和前压力高值信号端b1。在后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2中,后压力传感信号端v2连接到第三运算放大器A21的正向输入端;第三运算放大器A21的输出端通过分离阈值电位器G2与下拉光耦LC21的输入端和上提光耦LC22的输入端连接,再分别以下拉光耦LC21和上提光耦LC22的输出端构成后压力低值信号端a2和后压力高值信号端b2。 
前压力低值信号和前压力高值信号通过前压力低值信号端a1和前压力高值信号端b1引入到前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VD1,经处理、放大后,形成前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通过前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端v1输出。后压力低值信号和后压力高值信号通过后压力低值信号端a2和后压力高值信号端b2引入到后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VD2,经处理、放大后,形成后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通过后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端v2输出。 
前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VD1和后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VD2均由或门处理电路和运算放大电路组成。 
在前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VD1中,前压力低值信号端a1和前压力高值信号端b1分别与构成或门的低值信号二极管D11负极和高值信号二极管D12负极连接,低值信号二极管D11的正极和高值信号二极管D12的正极均与第二运算放大器A12的反相输入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A12的输出端即作为前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端v1。在后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VD2中,后压力低值信号端a2和后压力高值信号端b2分别与构成或门的低值信号二极管D21负极和高值信号二极管D22负极连接,低值信号二极管D21的正极和高值信号二极管D22的正极均与第四运算放大器A22的反相输入端连接,第四运算放大器A22的输出端即作为后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端v2。 
前压力低值信号和后压力低值信号分别通过前压力低值信号端a1和后压力低值信号端a2引入到继电器驱动单元JDr,经处理、放大后,形成继电器驱动信号,通过继电器驱动信号端po输出到固体继电器J控制端,驱动固体继电器J动作。 
继电器驱动单元JDr由或门处理电路和运算放大电路组成。前压力低值信号端a1和后压力低值信号端a2分别与构成或门的前二极管De1负极和后二极管De2负极连接,前二极管De1的正极和后二极管De2的正极均与驱动运算放大器Ae2的反相输入端连接,驱动运算放大器Ae2的输出端即作为继电器驱动信号端po,与固体继电器J的控制端连接,固体继电器J的继电器常开接点J-1即作为加压泵5.8电动机M的电源开关。 
在图3所示的自动变形保健枕的控制电路结构图中: 
第一运算放大器A11、第二运算放大器A12、第三运算放大器A21和第四运算放大器A22为单电源四运放器件。 
前信号分压电阻R11的一端与信号处理电路电源端Es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A11的同相输入端连接;该同相输入连接点作为前压力传感信号端s1,连接到前压力传感器5.1的等效电阻Rp1的一端,前压力传感器5.1的等效电阻Rp1的另一端连接到信号接地端g;信号接地端g接地。前第一工作点分压电阻R12与信号处理电路电源端Es连接,另一端与第一 运算放大器A11的反相输入端连接;该反相输入连接点连接到舒适度调节器5.b的前联电位器R13的一端,舒适度调节器5.b的前联电位器R13的另一端连接到信号接地端g。第一运算放大器A11的工作电源正极端与信号处理电路电源端Es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A11的接地端与信号接地端g连接。前下拉光耦LC11的输入端负极连接到信号处理电路电源端Es,前下拉光耦LC11的输入端正极与前分离阈值电位器G1的一静臂连接;前下拉光耦LC11的输出端负极连接到执行电源正极端Ee,前下拉光耦LC11的输出端正极连接到前压力低值信号端a1。前分离阈值电位器G1的动臂与第一运算放大器A11的输出端连接;前分离阈值电位器G1的另一静臂与前上提光耦LC12的输入端负极连接,前上提光耦LC12的输入端正极与前阈值隧道二极管TVS1的正极连接;前阈值隧道二极管TVS1的负极与信号接地端g连接;前上提光耦LC12的输出端负极连接到执行电源正极端Ee,前上提光耦LC12的输出端正极连接到前压力高值信号端b1。 
前或门第一二极管D11的负极和前或门第二二极管D12的负极分别连接到前压力低值信号端a1和前压力高值信号端b1,前或门第一二极管D11的正极和前或门第二二极管D12的正极均与前或门下拉电阻R14的一端连接,该连接点连接到第二运算放大器A12的反相输入端;前或门下拉电阻R14的一端接地。前第二工作点上分压电阻R15的一端与执行电源正极端Ee连接;前第二工作点上分压电阻R15的另一端与前第二工作点下分压电阻R16的一端连接,该连接点与第二运算放大器A12的同相输入端连接;前第二工作点下分压电阻R16的另一端接地。第二运算放大器A12的工作电源正极端与执行电源正极端Ee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A12的接地端接地。前续流二极管D13的正极端与执行电源正极端Ee连接,前续流二极管D13的正极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A12的输出端连接,该连接点连接到前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端v1。 
后信号分压电阻R21的一端与信号处理电路电源端Es连接,另一端与第三运算放大器A21的同相输入端连接;该同相输入连接点作为后压力传感信号端s2,连接到后压力传感器5.2的等效电阻Rp2的一端,后压力传感器5.2的等效电阻Rp2的另一端连接到信号接地端g;信号接地端g接地。后第三工作点分压电阻R22与信号处理电路电源端Es连接,另一端与第三运算放大器A21的反相输入端连接;该反相输入连接点连接到舒适度调节器5.b的后联电位器R23的一端,舒适度调节器5.b的后联电位器R23的另一端连接到信号接地端g。第三运算放大器A21的工作电源正极端与信号处理电路电源端Es连接,第三运算放大器A21的接地端与信号接地端g连接。后下拉光耦LC21的输入端负极连接到信号处理电路电源端Es,后下拉光耦LC21的输入端正极与后分离阈值电位器G2的一静臂连接;后下拉光耦LC21的输出端负极连接到执行电源正极端Ee,后下拉光耦LC21的输出端正极连接到后压力低值信号端a2。后分离阈值电位器G2的动臂与第三运算放大器A21的输出端连接;后分离阈值电位器G2的另一静臂与后上提光耦LC22的输入端负极连接,后上提光耦LC22的输入端正极与后阈值隧道二极管TVS2的正极连接;后阈值隧道二极管TVS2的负极与信号接地端g连接;后上提光耦LC22的输出端负极连接到执行电源正极端Ee,后上提光耦LC22的输出端正极连接到后压力高值信号端b2。 
后或门第一二极管D21的负极和后或门第二二极管D22的负极分别连接到后压力低值信号端a2和后压力高值信号端b2,后或门第一二极管D21的正极和后或门第二二极管D22的正极均与后或门下拉电阻R24的一端连接,该连接点连接到第四运算放大器A22的反相输入端;后或门下拉电阻R24的一端接地。后第二工作点上分压电阻R25的一端与执行电源正极端Ee连接;后第二工作点上分压电阻R25的另一端与后第二工作点下分压电阻R26的一端连接,该连接点与第四运算放大器A22的同相输入端连接;后第二工作点下分压电阻R26的另一端接地。第四运算放大器A22的工作电源正极端与执行电源正极端Ee连接,第四运算放大器A22的接地端接地。后续流二极管D23的正极端与执行电源正极端Ee连接,后续流二极管D23的正极端与第四运算放大器A22的输出端连接,该连接点连接到后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端v2。 
在图4所示的控制系统加压泵控制执行电路结构图中:驱动或门第一二极管De1的负极和驱动或门第二二极管De2的负极分别连接到前压力低值信号端a1和后压力低值信号端a2, 驱动或门第一二极管De1的正极和驱动或门第二二极管De2的正极均与驱动运算放大器Ae2的反相输入端连接;该反相连接点与驱动信号上分压电阻Re3的一端和驱动信号下分压电阻Re4的一端连接;驱动信号上分压电阻Re3的另一端与执行电源正极端Ee连接;驱动信号下分压电阻Re4的另一端接地。驱动工作点上分压电阻Re5的一端和驱动工作点下分压电阻Re6的一端均与驱动运算放大器Ae2的同相输入端连接;驱动工作点上分压电阻Re5的另一端与执行电源正极端Ee连接;驱动工作点下分压电阻Re6的另一端接地。驱动运算放大器Ae2的工作电源正极端与执行电源正极端Ee连接,驱动运算放大器Ae2的接地端接地。继电器驱动限流电阻RJ的一端与执行电源正极端Ee连接,继电器驱动限流电阻RJ的另一端连接到固体继电器J的继电器驱动限流端pe。隔离二极管DJ的负极端与驱动运算放大器Ae2的输出端连接,该连接点连接到固体继电器J的继电器驱动信号端po;隔离二极管DJ的负极端与泄压阀续流二极管Dv的正极连接,该连接点作为泄压驱动信号端vx;泄压阀续流二极管Dv的负极接地。 
在图5所示的控制系统工作电源电路结构图中:信号处理端滤波电容C1的正极与信号处理电路稳压电源U1输出端正极连接,该连接点作为信号处理电路电源端Es;信号处理端滤波电容C1的负极接地。驱动端滤波电容C2的正极与信号处理电路稳压电源U1输入端正极及驱动电路稳压电源U2输出端正极连接,该连接点作为执行电源正极端Ee,驱动端滤波电容C2的负极接地。整流端滤波电容C3的正极与驱动电路稳压电源U2输入端正极连接,该连接点与Br整流桥的输出端正极连接;整流端滤波电容C3的负极接地。信号处理电路稳压电源U1的接地端、驱动电路稳压电源U2的接地端和整流桥Br的输出端负极均接地。整流桥Br的两输人端分别连接到电源变压器Tr的两输出端。电源变压器Tr的两输人端作为工作电源变换单元UPS的两市电输入端m、n。 

Claims (10)

1.一种自动变形保健枕电路结构,其特征是:
在自动变形保健枕的控制盒内,装配有控制装置、前压力传感器、后压力传感器、前电气伺服阀、后电气伺服阀,加压泵和泄压电气伺服阀;
在控制盒内,前气管、后气管的阀前盒内段分别安装有前压力传感器、后压力传感器;泄压电气伺服阀以泄压驱动信号端vx和信号接地端g作为驱动输入端,前电气伺服阀以执行电源正极端Ee和前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端v1作为泄压驱动输入端,后电气伺服阀以执行电源正极端Ee和前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端v2作为驱动输入端,前压力传感器以前压力传感信号端s1和信号接地端g作为压力信号输出端,后压力传感器以后压力传感信号端s2和信号接地端g作为压力信号输出端;前电气伺服阀、后电气伺服阀各通过前气管、后气管的阀后段与高压管连通,高压管与加压泵的高压输出口连通;在前气管、后气管阀后段与高压管的连通处,再连通一泄压管,该泄压管通过泄压电气伺服阀分为受控段与放空段;加压泵的低压输出口连通有低压管,低压管的另一端接有空气过滤器;在加压泵的近输出口处,高压管和低压管之间,由安全阀将高压管与低压管相贯联,用以发生过压时,从高压管向低压管泄压;
控制盒内的控制装置由压力信号处理控制电路、伺服阀驱动电路、加压泵控制执行电路和工作电源电路组成,通过电源线引入市电电源;在控制盒内,压力信号处理控制电路包括前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1和后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2,伺服阀驱动电路包括前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VD1和后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VD2,加压泵控制执行电路包括继电器驱动单元JDr、固体继电器J和加压泵的电动机M,工作电源电路包括工作电源变换单元UPS和电源开关;
前压力传感器的压力信号通过前压力传感信号端s1引入到前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1,经放大、处理后,形成前压力低值信号和前压力高值信号,通过前压力低值信号端a1和前压力高值信号端b1输出;后压力传感器的压力信号通过后压力传感信号端v2引入到后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2,经放大、处理后,形成后压力低值信号和后压力高值信号,通过后压力低值信号端a2和后压力高值信号端b2输出;
前压力传感器通过前压力传感信号端s1和信号接地端g与前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1连接,后压力传感器通过后压力传感信号端s2和信号接地端g与后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2连接;同轴双联电位器即舒适度调节器的前联电位器动臂端和零阻端均连接到前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1的前舒适度调节给定端re1,同轴双联电位器即舒适度调节器的后联电位器动臂端和零阻端均连接到后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2的后舒适度调节给定端re2,同轴双联电位器即舒适度调节器的各联高阻端均连接到信号接地端g;前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1通过前压力低值信号端a1和前压力高值信号端b1与前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VD1连接;后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2通过后压力低值信号端a2和后压力高值信号端b2与后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VD2连接;同时,前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1通过前压力低值信号端a1和前压力高值信号端b1,后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2通过后压力低值信号端a2和后压力高值信号端b2,均连接到继电器驱动单元JDr;前电气伺服阀的电磁线圈通过前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端v1和执行电源正极端Ee与前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VD1连接,后电气伺服阀的电磁线圈通过后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端v2和执行电源正极端Ee与后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VD2连接;泄压电气伺服阀的电磁线圈通过泄压驱动信号端vx和信号接地端g与继电器驱动单元JDr连接;继电器驱动单元JDr通过继电器驱动限流端pe和继电器驱动信号端po与固体继电器J连接;固体继电器J的继电器常开接点J-1与加压泵的电动机M相串联,该串联支路跨接在电源开关的两输出接点之间;工作电源变换单元UPS的两市电输入端m、n跨接在电源开关的两输出接点之间;
前压力低值信号和前压力高值信号通过前压力低值信号端a1和前压力高值信号端b1引入到前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VD1,经处理、放大后,形成前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通过前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端v1输出;后压力低值信号和后压力高值信号通过后压力低值信号端a2和后压力高值信号端b2引入到后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VD2,经处理、放大后,形成后电气伺 服阀驱动信号,通过后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端v2输出;
前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1和后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2均由比较、运算、放大电路和光耦分离电路组成;前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VD1和后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VD2均由或门处理电路和运算放大电路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形保健枕电路结构,其特征是:在前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1中,前压力传感信号端s1连接到第一运算放大器A11的正向输入端;第一运算放大器A11的输出端通过分离阈值电位器G1与下拉光耦LC11的输入端和上提光耦LC12的输入端连接,再分别以下拉光耦LC11和上提光耦LC12的输出端构成前压力低值信号端a1和前压力高值信号端b1;在后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2中,后压力传感信号端v2连接到第三运算放大器A21的正向输入端;第三运算放大器A21的输出端通过分离阈值电位器G2与下拉光耦LC21的输入端和上提光耦LC22的输入端连接,再分别以下拉光耦LC21和上提光耦LC22的输出端构成后压力低值信号端a2和后压力高值信号端b2
在前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VD1中,前压力低值信号端a1和前压力高值信号端b1分别与构成或门的低值信号二极管D11负极和高值信号二极管D12负极连接,低值信号二极管D11的正极和高值信号二极管D12的正极均与第二运算放大器A12的反相输入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A12的输出端即作为前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端v1;在后电气伺服阀驱动单元VD2中,后压力低值信号端a2和后压力高值信号端b2分别与构成或门的低值信号二极管D21负极和高值信号二极管D22负极连接,低值信号二极管D21的正极和高值信号二极管D22的正极均与第四运算放大器A22的反相输入端连接,第四运算放大器A22的输出端即作为后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端v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变形保健枕电路结构,其特征是:第一运算放大器A11、第二运算放大器A12、第三运算放大器A21和第四运算放大器A22为单电源四运放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形保健枕电路结构,其特征是:前压力低值信号和后压力低值信号分别通过前压力低值信号端a1和后压力低值信号端a2引入到继电器驱动单元JDr,经处理、放大后,形成继电器驱动信号,通过继电器驱动信号端po输出到固体继电器J控制端,驱动固体继电器J动作;
继电器驱动单元JDr由或门处理电路和运算放大电路组成;前压力低值信号端a1和后压力低值信号端a2分别与构成或门的前二极管De1负极和后二极管De2负极连接,前二极管De1的正极和后二极管De2的正极均与驱动运算放大器Ae2的反相输入端连接,驱动运算放大器Ae2的输出端即作为继电器驱动信号端po,与固体继电器J的控制端连接,固体继电器J的继电器常开接点J-1即作为加压泵电动机M的电源开关。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变形保健枕电路结构,其特征是:在前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1中,前信号分压电阻R11的一端与信号处理电路电源端Es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A11的同相输入端连接;该同相输入连接点作为前压力传感信号端s1,连接到前压力传感器的等效电阻Rp1的一端,前压力传感器的等效电阻Rp1的另一端连接到信号接地端g;信号接地端g接地;前第一工作点分压电阻R12与信号处理电路电源端Es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A11的反相输入端连接;该反相输入连接点连接到舒适度调节器的前联电位器R13的一端,舒适度调节器的前联电位器R13的另一端连接到信号接地端g;第一运算放大器A11的工作电源正极端与信号处理电路电源端Es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A11的接地端与信号接地端g连接;前下拉光耦LC11的输入端负极连接到信号处理电路电源端Es,前下拉光耦LC11的输入端正极与前分离阈值电位器G1的一静臂连接;前下拉光耦LC11的输出端负极连接到执行电源正极端Ee,前下拉光耦LC11的输出端正极连接到前压力低值信号端a1;前分离阈值电位器G1的动臂与第一运算放大器A11的输出端连接;前分离阈值电位器G1的另一静臂与前上提光耦LC12的输入端负极连接,前上提光耦LC12的输入端正极与前阈值隧道二极管TVS1的正极连接;前阈值隧道二极管TVS1的负极与信号接地端g连接;前上提光耦LC12 的输出端负极连接到执行电源正极端Ee,前上提光耦LC12的输出端正极连接到前压力高值信号端b1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变形保健枕电路结构,其特征是:在前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1中,前或门第一二极管D11的负极和前或门第二二极管D12的负极分别连接到前压力低值信号端a1和前压力高值信号端b1,前或门第一二极管D11的正极和前或门第二二极管D12的正极均与前或门下拉电阻R14的一端连接,该连接点连接到第二运算放大器A12的反相输入端;前或门下拉电阻R14的一端接地;前第二工作点上分压电阻R15的一端与执行电源正极端Ee连接;前第二工作点上分压电阻R15的另一端与前第二工作点下分压电阻R16的一端连接,该连接点与第二运算放大器A12的同相输入端连接;前第二工作点下分压电阻R16的另一端接地;第二运算放大器A12的工作电源正极端与执行电源正极端Ee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A12的接地端接地;前续流二极管D13的正极端与执行电源正极端Ee连接,前续流二极管D13的正极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A12的输出端连接,该连接点连接到前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端v1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变形保健枕电路结构,其特征是:在后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2中,后信号分压电阻R21的一端与信号处理电路电源端Es连接,另一端与第三运算放大器A21的同相输入端连接;该同相输入连接点作为后压力传感信号端s2,连接到后压力传感器的等效电阻Rp2的一端,后压力传感器的等效电阻Rp2的另一端连接到信号接地端g;信号接地端g接地;后第三工作点分压电阻R22与信号处理电路电源端Es连接,另一端与第三运算放大器A21的反相输入端连接;该反相输入连接点连接到舒适度调节器的后联电位器R23的一端,舒适度调节器的后联电位器R23的另一端连接到信号接地端g;第三运算放大器A21的工作电源正极端与信号处理电路电源端Es连接,第三运算放大器A21的接地端与信号接地端g连接;后下拉光耦LC21的输入端负极连接到信号处理电路电源端Es,后下拉光耦LC21的输入端正极与后分离阈值电位器G2的一静臂连接;后下拉光耦LC21的输出端负极连接到执行电源正极端Ee,后下拉光耦LC21的输出端正极连接到后压力低值信号端a2;后分离阈值电位器G2的动臂与第三运算放大器A21的输出端连接;后分离阈值电位器G2的另一静臂与后上提光耦LC22的输入端负极连接,后上提光耦LC22的输入端正极与后阈值隧道二极管TVS2的正极连接;后阈值隧道二极管TVS2的负极与信号接地端g连接;后上提光耦LC22的输出端负极连接到执行电源正极端Ee,后上提光耦LC22的输出端正极连接到后压力高值信号端b2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变形保健枕电路结构,其特征是:在后压力信号放大、处理单元SC2中,后或门第一二极管D21的负极和后或门第二二极管D22的负极分别连接到后压力低值信号端a2和后压力高值信号端b2,后或门第一二极管D21的正极和后或门第二二极管D22的正极均与后或门下拉电阻R24的一端连接,该连接点连接到第四运算放大器A22的反相输入端;后或门下拉电阻R24的一端接地;后第二工作点上分压电阻R25的一端与执行电源正极端Ee连接;后第二工作点上分压电阻R25的另一端与后第二工作点下分压电阻R26的一端连接,该连接点与第四运算放大器A22的同相输入端连接;后第二工作点下分压电阻R26的另一端接地;第四运算放大器A22的工作电源正极端与执行电源正极端Ee连接,第四运算放大器A22的接地端接地;后续流二极管D23的正极端与执行电源正极端Ee连接,后续流二极管D23的正极端与第四运算放大器A22的输出端连接,该连接点连接到后电气伺服阀驱动信号端v2
9.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自动变形保健枕电路结构,其特征是:在继电器驱动单元JDr中,驱动或门第一二极管De1的负极和驱动或门第二二极管De2的负极分别连接到前压力低值信号端a1和后压力低值信号端a2,驱动或门第一二极管De1的正极和驱动或门第二二极管De2的正极均与驱动运算放大器Ae2的反相输入端连接;该反相连接点与驱动信号上分压电阻Re3的一端和驱动信号下分压电阻Re4的一端连接;驱动信号上分压电阻Re3的另一端与执 行电源正极端Ee连接;驱动信号下分压电阻Re4的另一端接地;驱动工作点上分压电阻Re5的一端和驱动工作点下分压电阻Re6的一端均与驱动运算放大器Ae2的同相输入端连接;驱动工作点上分压电阻Re5的另一端与执行电源正极端Ee连接;驱动工作点下分压电阻Re6的另一端接地;驱动运算放大器Ae2的工作电源正极端与执行电源正极端Ee连接,驱动运算放大器Ae2的接地端接地;继电器驱动限流电阻RJ的一端与执行电源正极端Ee连接,继电器驱动限流电阻RJ的另一端连接到固体继电器J的继电器驱动限流端pe;隔离二极管DJ的负极端与驱动运算放大器Ae2的输出端连接,该连接点连接到固体继电器J的继电器驱动信号端po;隔离二极管DJ的负极端与泄压阀续流二极管Dv的正极连接,该连接点作为泄压驱动信号端vx;泄压阀续流二极管Dv的负极接地。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形保健枕电路结构,其特征是:在工作电源变换单元UPS中,信号处理端滤波电容C1的正极与信号处理电路稳压电源U1输出端正极连接,该连接点作为信号处理电路电源端Es;信号处理端滤波电容C1的负极接地;驱动端滤波电容C2的正极与信号处理电路稳压电源U1输入端正极及驱动电路稳压电源U2输出端正极连接,该连接点作为执行电源正极端Ee,驱动端滤波电容C2的负极接地;整流端滤波电容C3的正极与驱动电路稳压电源U2输入端正极连接,该连接点与Br整流桥的输出端正极连接;整流端滤波电容C3的负极接地;信号处理电路稳压电源U1的接地端、驱动电路稳压电源U2的接地端和整流桥Br的输出端负极均接地;整流桥Br的两输人端分别连接到电源变压器Tr的两输出端;电源变压器Tr的两输人端作为工作电源变换单元UPS的两市电输入端m、n。 
CN 201220119477 2012-03-27 2012-03-27 自动变形保健枕电路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005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119477 CN202600508U (zh) 2012-03-27 2012-03-27 自动变形保健枕电路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119477 CN202600508U (zh) 2012-03-27 2012-03-27 自动变形保健枕电路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600508U true CN202600508U (zh) 2012-12-12

Family

ID=47318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119477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00508U (zh) 2012-03-27 2012-03-27 自动变形保健枕电路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6005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318120U (zh) 一种智能沙发
CN102662416B (zh) 变形保健床垫自动控制装置
CN102657454B (zh) 自动变形保健床垫
CN205758879U (zh) 翻身起背一体防褥疮气床垫
CN102389244A (zh) 自动变形保健枕控制电路
CN102318988A (zh) 自动变形保健枕
CN202600508U (zh) 自动变形保健枕电路结构
CN201271053Y (zh) 可随意调整的充气枕头
CN202314056U (zh) 多功能防褥疮气垫
CN102579240B (zh) 多米诺骨牌式抚舒按摩垫
CN202536908U (zh) 自动变形枕
CN201468607U (zh) 多功能床
CN102591372B (zh) 一种分布压力控制电路
CN204671449U (zh) 一种改良型多功能气垫床
CN201312664Y (zh) 按摩床垫
CN205459511U (zh) 翻身型防褥疮气床垫
CN205163479U (zh) 医用气压式人体离床感应装置
CN205007357U (zh) 消化内科洗胃装置
CN204971738U (zh) 气垫背心
CN102988162A (zh) 一种空气按摩保健器
CN202437514U (zh) 一种护理床
CN201879282U (zh) 一种带有耳槽的棕丝枕头
CN204072528U (zh) 自助按摩防褥疮轮椅
CN203089604U (zh) 一种多功能轮椅
CN206453924U (zh) 一种卧床病人预防褥疮翻身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12

Termination date: 201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