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551306U - 一种耳机兼容电路及兼容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耳机兼容电路及兼容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551306U
CN202551306U CN2012200386304U CN201220038630U CN202551306U CN 202551306 U CN202551306 U CN 202551306U CN 2012200386304 U CN2012200386304 U CN 2012200386304U CN 201220038630 U CN201220038630 U CN 201220038630U CN 202551306 U CN202551306 U CN 2025513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resistance
nmos pipe
pipe
di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03863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志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22003863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5513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5513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55130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mpl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兼容电路,尤其涉及一种耳机兼容电路及兼容耳机。所述兼容电路包括自动转换电路,用于将所述不同接口标准耳机插孔与所述耳机发送的信号自动转换为互相匹配的接收信号。在本实用新型中,利用自动转换电路,兼容多种耳机插孔,使耳机在不同接口标准的耳机插孔上通用。

Description

一种耳机兼容电路及兼容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兼容电路,尤其涉及一种耳机兼容电路及兼容耳机。
背景技术
目前,计算机、手机、MP3、MP4、PSP等终端设备的结构尺寸相同的耳机插孔有两种接口标准,而相应的耳机只能同时支持一种接口标准。图1为现有耳机插头端的结构示意图,对于其中一种标准的耳机,插头尖端触点连接左声道,插头中环1触点接右声道,插头中环2触点接送话器,插头末端触点接信号回路;对于另外一种标准的耳机,插头尖端触点接左声道,插头中环1触点接右声道,插头中环2触点接信号回路,插头末端触点接送话器。图2为目前终端设备端的耳机插孔的接线示意图,其中,1接左声道,2接右声道,3接送话器或信号回路,4接信号回路或送话器,5接外壳。由图1和图2可知,当终端设备端的耳机插孔的定义和耳机插头的定义不一致时,也即,耳机插头的送话器(MIC)接在终端设备的信号回路(GND)上,耳机插头的信号回路(GND)接在终端设备的送话器信号上(MIC),会出现耳机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使耳机不具备通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机兼容电路,旨在解决现在使用跟终端设备不同接口标准的耳机,会出现耳机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耳机兼容电路,包括:
将所述不同接口标准耳机插孔与所述耳机发送的信号自动转换为互相匹配的接收信号的自动转换电路,所述自动转换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耳机插孔的左声道信号端、右声道信号端、信号回路端以及送话器端连接,所述自动转换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耳机的喇叭正端、喇叭负端和麦克风正端以及麦克风负端连接。
上述结构中,所述兼容电路还包括:
连接于自动转换电路中与信号回路端以及送话器端连接的端口之间,用于控制电话的通断的通话开关。
进一步的,所述通话开关包括:
连接于自动转换电路中与信号回路端以及送话器端连接的端口之间的开关S11。
上述结构中,所述自动转换电路包括:
电容C11、电容C12、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二极管D11、二极管D12、二极管D13、二极管D14、NMOS管G11以及NMOS管G12;
所述电容C11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耳机插孔的信号回路端、二极管D12的阳极、二极管D13的正端、电阻R11的第一端以及NMOS管G11的源级连接,所述电容C1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耳机插孔的送话器端、二极管D11的阳极电阻R13的第一端、二极管D14的阳极、电阻R12的第一端、NMOS管G12的源级、电容C12的第一端以及麦克风正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2的阴极分别与二极管D11的阴极以及电阻R13连接,所述二极管D13的阴极分别与电阻R12的第二端以及NMOS管G12的栅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4的阴极分别与电阻R11的第二端以及NMOS管G11的栅极连接,所述NMOS管G11的漏级分别与NMOS管G12的漏极、电容C12的第二端、麦克风端的负端以及喇叭负端连接,所述耳机插孔的左声道信号端分别与右声道信号端以及喇叭正端连接。
上述结构中,所述自动转换电路包括:
电容C11、电容C12、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二极管D11、二极管D12、二极管D13、二极管D14、NMOS管G11以及NMOS管G12;
所述电容C11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耳机插孔的送话器端、二极管D12的阳极、二极管D13的正端、电阻R11的第一端以及NMOS管G11的源级连接,所述电容C1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耳机插孔的信号回路端、二极管D11的阳极电阻R13的第一端、二极管D14的阳极、电阻R12的第一端、NMOS管G12的源级、电容C12的第一端以及麦克风正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2的阴极分别与二极管D11的阴极以及电阻R13连接,所述二极管D13的阴极分别与电阻R12的第二端以及NMOS管G12的栅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4的阴极分别与电阻R11的第二端以及NMOS管G11的栅极连接,所述NMOS管G11的漏级分别与NMOS管G12的漏极、电容C12的第二端、麦克风端的负端以及喇叭负端连接,所述耳机插孔的左声道信号端分别与右声道信号端以及喇叭正端连接。
上述结构中,所述自动转换电路包括:
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27、电阻R28、电容C21、电容C22、电容C23、电容C24、电容C25、电容C26、电容C27、电容C28、电容C29、电容C210、电容C211、电容C212、NMOS管G21、PMOS管G22、NMOS管G23、PMOS管G24、PMOS管G25、NMOS管G26、PMOS管G27以及NMOS管G28;
所述电容C21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耳机插孔的信号回路端、电容C23的第一端、NMOS管G21的源级、电容C22的第一端、电阻R25的第一端、电容C25的第一端、PMOS管G25的源级、电阻R23的第一端以及电阻R24的第一端、电容C24的第一端、NMOS管G23的栅极、NMOS管G24的栅极以及电容C28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2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耳机插孔的送话器端、电阻R26的第一端、电阻R27的第一端、电容C22的第二端、电阻R25的第二端、电容C24的第二端、NMOS管G23的源级、电阻R21的第一端、电阻R22的第一端、电容C26的第一端以及PMOS管G27的源级连接,所述NMOS管G21的漏极与PMOS管G22的漏极连接,所述电阻R26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23的第二端以及NMOS管G21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27的第二端分别与PMOS管G22的栅极以及电容C27的第一端连接,所述NMOS管G23的漏极与PMOS管G24的漏极连接,所述PMOS管G25的漏极与NMOS管G26的漏极连接,所述电阻R21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25的第二端以及PMOS管G25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22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NMOS管G26的栅极以及电容C29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3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NMOS管G28的栅极以及电容C21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4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26的第一端以及NMOS管G27的栅极连接,所述PMOS管G27的漏极与NMOS管G28的漏极连接,所述PMOS管G22的源级分别与电容C27的第二端、电容C28的第二端、PMOS管G24的源级以及电阻R28的第一端连接,所述NMOS管G26的源级分别与电容C29的第二端、电容C210的第二端、NMOS管G28的漏极、电容C211的第一端、电容C212的第一端、麦克风负端以及喇叭负端连接,所述电阻R28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211的第二端以及麦克风正端连接,所述电容C212的第二端分别与耳机插孔的左声道信号端、右声道信号端以及喇叭正端连接。
上述结构中,所述自动转换电路包括:
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27、电阻R28、电容C21、电容C22、电容C23、电容C24、电容C25、电容C26、电容C27、电容C28、电容C29、电容C210、电容C211、电容C212、NMOS管G21、PMOS管G22、NMOS管G23、PMOS管G24、PMOS管G25、NMOS管G26、PMOS管G27以及NMOS管G28;
所述电容C21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耳机插孔的送话器端、电容C23的第一端、NMOS管G21的源级、电容C22的第一端、电阻R25的第一端、电容C25的第一端、PMOS管G25的源级、电阻R23的第一端以及电阻R24的第一端、电容C24的第一端、NMOS管G23的栅极、NMOS管G24的栅极以及电容C28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2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耳机插孔的送话器端、电阻R26的第一端、电阻R27的第一端、电容C22的第二端、电阻R25的第二端、电容C24的第二端、NMOS管G23的源级、电阻R21的第一端、电阻R22的第一端、电容C26的第一端以及PMOS管G27的源级连接,所述NMOS管G21的漏极与PMOS管G22的漏极连接,所述电阻R26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23的第二端以及NMOS管G21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27的第二端分别与PMOS管G22的栅极以及电容C27的第一端连接,所述NMOS管G23的漏极与PMOS管G24的漏极连接,所述PMOS管G25的漏极与NMOS管G26的漏极连接,所述电阻R21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25的第二端以及PMOS管G25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22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NMOS管G26的栅极以及电容C29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3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NMOS管G28的栅极以及电容C21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4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26的第一端以及NMOS管G27的栅极连接,所述PMOS管G27的漏极与NMOS管G28的漏极连接,所述PMOS管G22的源级分别与电容C27的第二端、电容C28的第二端、PMOS管G24的源级以及电阻R28的第一端连接,所述NMOS管G26的源级分别与电容C29的第二端、电容C210的第二端、NMOS管G28的漏极、电容C211的第一端、电容C212的第一端、麦克风负端以及喇叭负端连接,所述电阻R28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211的第二端以及麦克风正端连接,所述电容C212的第二端分别与耳机插孔的左声道信号端、右声道信号端以及喇叭正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耳机兼容电路的兼容耳机。
在本实用新型中,利用自动转换电路,将不同接口标准耳机插孔与耳机发送的信号自动转换为互相匹配的接收信号,兼容多种耳机插孔,使耳机在不同接口标准的耳机插孔上通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目前耳机插头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目前终端设备的耳机插孔端的接线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兼容电路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兼容电路具体电路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耳机兼容电路具体电路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兼容电路具体电路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耳机兼容电路具体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原理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兼容电路的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一种耳机兼容电路,包括:
将所述不同接口标准耳机插孔与所述耳机发送的信号自动转换为互相匹配的接收信号的自动转换电路,所述自动转换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耳机插孔的左声道信号端、右声道信号端、信号回路端以及送话器端连接,所述自动转换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耳机的喇叭正端、喇叭负端和麦克风正端以及麦克风负端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兼容电路还包括:
连接于所述自动转换电路中与信号回路端以及送话器端连接的端口之间,控制电话的通断的通话开关20。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耳机兼容电路的具体电路,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所述自动转换电路10包括:
电容C11、电容C12、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二极管D11、二极管D12、二极管D13、二极管D14、NMOS管G11以及NMOS管G12;
所述电容C11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耳机插孔的信号回路端、二极管D12的阳极、二极管D13的正端、电阻R11的第一端以及NMOS管G11的源级连接,所述电容C1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耳机插孔的送话器端、二极管D11的阳极电阻R13的第一端、二极管D14的阳极、电阻R12的第一端、NMOS管G12的源级、电容C12的第一端以及麦克风正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2的阴极分别与二极管D11的阴极以及电阻R13连接,所述二极管D13的阴极分别与电阻R12的第二端以及NMOS管G12的栅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4的阴极分别与电阻R11的第二端以及NMOS管G11的栅极连接,所述NMOS管G11的漏级分别与NMOS管G12的漏极、电容C12的第二端、麦克风端的负端以及喇叭负端连接,所述耳机插孔的左声道信号端分别与右声道信号端以及喇叭正端连接。
所述通话开关20包括:
连接于信号回路端以及送话器端之间的开关S11。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耳机兼容电路具体电路,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所述自动转换电路10包括:
电容C11、电容C12、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二极管D11、二极管D12、二极管D13、二极管D14、NMOS管G11以及NMOS管G12;
所述电容C11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耳机插孔的送话器端、二极管D12的阳极、二极管D13的正端、电阻R11的第一端以及NMOS管G11的源级连接,所述电容C1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耳机插孔的信号回路端、二极管D11的阳极电阻R13的第一端、二极管D14的阳极、电阻R12的第一端、NMOS管G12的源级、电容C12的第一端以及麦克风正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2的阴极分别与二极管D11的阴极以及电阻R13连接,所述二极管D13的阴极分别与电阻R12的第二端以及NMOS管G12的栅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4的阴极分别与电阻R11的第二端以及NMOS管G11的栅极连接,所述NMOS管G11的漏级分别与NMOS管G12的漏极、电容C12的第二端、麦克风端的负端以及喇叭负端连接,所述耳机插孔的左声道信号端分别与右声道信号端以及喇叭正端连接。
图4与图5的区别取决于耳机插孔的类型,不同类型耳机插孔的信号回路端与送话器端所接的端口不同。因为信号回路端为低电平,送话器端为高电平,所以阳极接送话器端的二极管导通,而栅极接导通的二极管阴极的MOS管也导通,也就是与信号回路端连接的那一路的MOS管会导通,所以接送话器端的那一路会通过二极管D11或者D12与麦克风正端导通,而麦克风负端会经过导通的MOS管G11或G12接回信号回路端,喇叭正端接左声道与右声道,喇叭负端同样通过导通的MOS管G11或G12接回信号回路段。由上可知,无论信号回路端与送话器端如何接入,兼容电路都能将不同接口标准耳机插孔与耳机发送的信号自动转换为互相匹配的接收信号。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耳机兼容电路的具体电路,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所述自动转换电路10包括:
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27、电阻R28、电容C21、电容C22、电容C23、电容C24、电容C25、电容C26、电容C27、电容C28、电容C29、电容C210、电容C211、电容C212、NMOS管G21、PMOS管G22、NMOS管G23、PMOS管G24、PMOS管G25、NMOS管G26、PMOS管G27以及NMOS管G28;
所述电容C21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耳机插孔的信号回路端、电容C23的第一端、NMOS管G21的源级、电容C22的第一端、电阻R25的第一端、电容C25的第一端、PMOS管G25的源级、电阻R23的第一端以及电阻R24的第一端、电容C24的第一端、NMOS管G23的栅极、NMOS管G24的栅极以及电容C28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2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耳机插孔的送话器端、电阻R26的第一端、电阻R27的第一端、电容C22的第二端、电阻R25的第二端、电容C24的第二端、NMOS管G23的源级、电阻R21的第一端、电阻R22的第一端、电容C26的第一端以及PMOS管G27的源级连接,所述NMOS管G21的漏极与PMOS管G22的漏极连接,所述电阻R26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23的第二端以及NMOS管G21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27的第二端分别与PMOS管G22的栅极以及电容C27的第一端连接,所述NMOS管G23的漏极与PMOS管G24的漏极连接,所述PMOS管G25的漏极与NMOS管G26的漏极连接,所述电阻R21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25的第二端以及PMOS管G25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22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NMOS管G26的栅极以及电容C29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3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NMOS管G28的栅极以及电容C21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4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26的第一端以及NMOS管G27的栅极连接,所述PMOS管G27的漏极与NMOS管G28的漏极连接,所述PMOS管G22的源级分别与电容C27的第二端、电容C28的第二端、PMOS管G24的源级以及电阻R28的第一端连接,所述NMOS管G26的源级分别与电容C29的第二端、电容C210的第二端、NMOS管G28的漏极、电容C211的第一端、电容C212的第一端、麦克风负端以及喇叭负端连接,所述电阻R28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211的第二端以及麦克风正端连接,所述电容C212的第二端分别与耳机插孔的左声道信号端、右声道信号端以及喇叭正端连接。
所述通话开关20包括:
开关S21和电阻R29;
所述电阻R29的第一端与所述耳机插孔的信号回路端或送话器端连接,所述电阻R29的第二端与开关S2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开关S21的第二端与所述耳机插孔的送话器端或信号回路端连接。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耳机兼容电路具体电路,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所述自动转换电路10包括:
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27、电阻R28、电容C21、电容C22、电容C23、电容C24、电容C25、电容C26、电容C27、电容C28、电容C29、电容C210、电容C211、电容C212、NMOS管G21、PMOS管G22、NMOS管G23、PMOS管G24、PMOS管G25、NMOS管G26、PMOS管G27以及NMOS管G28;
所述电容C21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耳机插孔的送话器端、电容C23的第一端、NMOS管G21的源级、电容C22的第一端、电阻R25的第一端、电容C25的第一端、PMOS管G25的源级、电阻R23的第一端以及电阻R24的第一端、电容C24的第一端、NMOS管G23的栅极、NMOS管G24的栅极以及电容C28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2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耳机插孔的送话器端、电阻R26的第一端、电阻R27的第一端、电容C22的第二端、电阻R25的第二端、电容C24的第二端、NMOS管G23的源级、电阻R21的第一端、电阻R22的第一端、电容C26的第一端以及PMOS管G27的源级连接,所述NMOS管G21的漏极与PMOS管G22的漏极连接,所述电阻R26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23的第二端以及NMOS管G21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27的第二端分别与PMOS管G22的栅极以及电容C27的第一端连接,所述NMOS管G23的漏极与PMOS管G24的漏极连接,所述PMOS管G25的漏极与NMOS管G26的漏极连接,所述电阻R21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25的第二端以及PMOS管G25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22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NMOS管G26的栅极以及电容C29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3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NMOS管G28的栅极以及电容C21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4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26的第一端以及NMOS管G27的栅极连接,所述PMOS管G27的漏极与NMOS管G28的漏极连接,所述PMOS管G22的源级分别与电容C27的第二端、电容C28的第二端、PMOS管G24的源级以及电阻R28的第一端连接,所述NMOS管G26的源级分别与电容C29的第二端、电容C210的第二端、NMOS管G28的漏极、电容C211的第一端、电容C212的第一端、麦克风负端以及喇叭负端连接,所述电阻R28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211的第二端以及麦克风正端连接,所述电容C212的第二端分别与耳机插孔的左声道信号端、右声道信号端以及喇叭正端连接。
图6与图7的区别取决于耳机插孔的类型,不同类型耳机插孔的信号回路端与送话器端所接的端口不同。与实施例一的电路类似,都是通过兼容电路自动转换,使送话器端始终与麦克风正端连接,麦克风负端则通过自动转换电路接回信号回路端,而左声道信号端以及右声道信号端始终与喇叭正端连接,而喇叭负端也通过自动转换电路接回信号回路端,从而实现了与不同接口标准耳机插孔的兼容。
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电路,相对于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电路,能很好的降低损耗,滤除干扰,改善耳机的工作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耳机兼容电路的兼容耳机。
在本实用新型中,利用自动转换电路,将不同接口标准耳机插孔与耳机发送的信号自动转换为互相匹配的接收信号,兼容多种耳机插孔,使耳机在不同接口标准的耳机插孔上通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耳机兼容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兼容电路包括:
将所述不同接口标准耳机插孔与所述耳机发送的信号自动转换为互相匹配的接收信号的自动转换电路,所述自动转换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耳机插孔的左声道信号端、右声道信号端、信号回路端以及送话器端连接,所述自动转换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耳机的喇叭正端、喇叭负端和麦克风正端以及麦克风负端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兼容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兼容电路还包括:
连接于所述自动转换电路中与信号回路端以及送话器端连接的端口之间,控制电话的通断的通话开关。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兼容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话开关包括:
连接于自动转换电路中与信号回路端以及送话器端连接的端口之间的开关S1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兼容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转换电路包括:
电容C11、电容C12、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二极管D11、二极管D12、二极管D13、二极管D14、NMOS管G11以及NMOS管G12;
所述电容C11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耳机插孔的信号回路端、二极管D12的阳极、二极管D13的正端、电阻R11的第一端以及NMOS管G11的源级连接,所述电容C1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耳机插孔的送话器端、二极管D11的阳极电阻R13的第一端、二极管D14的阳极、电阻R12的第一端、NMOS管G12的源级、电容C12的第一端以及麦克风正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2的阴极分别与二极管D11的阴极以及电阻R13连接,所述二极管D13的阴极分别与电阻R12的第二端以及NMOS管G12的栅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4的阴极分别与电阻R11的第二端以及NMOS管G11的栅极连接,所述NMOS管G11的漏级分别与NMOS管G12的漏极、电容C12的第二端、麦克风端的负端以及喇叭负端连接,所述耳机插孔的左声道信号端分别与右声道信号端以及喇叭正端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兼容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转换电路包括:
电容C11、电容C12、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二极管D11、二极管D12、二极管D13、二极管D14、NMOS管G11以及NMOS管G12;
所述电容C11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耳机插孔的送话器端、二极管D12的阳极、二极管D13的正端、电阻R11的第一端以及NMOS管G11的源级连接,所述电容C1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耳机插孔的信号回路端、二极管D11的阳极电阻R13的第一端、二极管D14的阳极、电阻R12的第一端、NMOS管G12的源级、电容C12的第一端以及麦克风正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2的阴极分别与二极管D11的阴极以及电阻R13连接,所述二极管D13的阴极分别与电阻R12的第二端以及NMOS管G12的栅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4的阴极分别与电阻R11的第二端以及NMOS管G11的栅极连接,所述NMOS管G11的漏级分别与NMOS管G12的漏极、电容C12的第二端、麦克风端的负端以及喇叭负端连接,所述耳机插孔的左声道信号端分别与右声道信号端以及喇叭正端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兼容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转换电路包括:
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27、电阻R28、电容C21、电容C22、电容C23、电容C24、电容C25、电容C26、电容C27、电容C28、电容C29、电容C210、电容C211、电容C212、NMOS管G21、PMOS管G22、NMOS管G23、PMOS管G24、PMOS管G25、NMOS管G26、PMOS管G27以及NMOS管G28;
所述电容C21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耳机插孔的信号回路端、电容C23的第一端、NMOS管G21的源级、电容C22的第一端、电阻R25的第一端、电容C25的第一端、PMOS管G25的源级、电阻R23的第一端以及电阻R24的第一端、电容C24的第一端、NMOS管G23的栅极、NMOS管G24的栅极以及电容C28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2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耳机插孔的送话器端、电阻R26的第一端、电阻R27的第一端、电容C22的第二端、电阻R25的第二端、电容C24的第二端、NMOS管G23的源级、电阻R21的第一端、电阻R22的第一端、电容C26的第一端以及PMOS管G27的源级连接,所述NMOS管G21的漏极与PMOS管G22的漏极连接,所述电阻R26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23的第二端以及NMOS管G21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27的第二端分别与PMOS管G22的栅极以及电容C27的第一端连接,所述NMOS管G23的漏极与PMOS管G24的漏极连接,所述PMOS管G25的漏极与NMOS管G26的漏极连接,所述电阻R21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25的第二端以及PMOS管G25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22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NMOS管G26的栅极以及电容C29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3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NMOS管G28的栅极以及电容C21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4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26的第一端以及NMOS管G27的栅极连接,所述PMOS管G27的漏极与NMOS管G28的漏极连接,所述PMOS管G22的源级分别与电容C27的第二端、电容C28的第二端、PMOS管G24的源级以及电阻R28的第一端连接,所述NMOS管G26的源级分别与电容C29的第二端、电容C210的第二端、NMOS管G28的漏极、电容C211的第一端、电容C212的第一端、麦克风负端以及喇叭负端连接,所述电阻R28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211的第二端以及麦克风正端连接,所述电容C212的第二端分别与耳机插孔的左声道信号端、右声道信号端以及喇叭正端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兼容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转换电路包括:
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27、电阻R28、电容C21、电容C22、电容C23、电容C24、电容C25、电容C26、电容C27、电容C28、电容C29、电容C210、电容C211、电容C212、NMOS管G21、PMOS管G22、NMOS管G23、PMOS管G24、PMOS管G25、NMOS管G26、PMOS管G27以及NMOS管G28;
所述电容C21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耳机插孔的送话器端、电容C23的第一端、NMOS管G21的源级、电容C22的第一端、电阻R25的第一端、电容C25的第一端、PMOS管G25的源级、电阻R23的第一端以及电阻R24的第一端、电容C24的第一端、NMOS管G23的栅极、NMOS管G24的栅极以及电容C28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2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耳机插孔的送话器端、电阻R26的第一端、电阻R27的第一端、电容C22的第二端、电阻R25的第二端、电容C24的第二端、NMOS管G23的源级、电阻R21的第一端、电阻R22的第一端、电容C26的第一端以及PMOS管G27的源级连接,所述NMOS管G21的漏极与PMOS管G22的漏极连接,所述电阻R26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23的第二端以及NMOS管G21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27的第二端分别与PMOS管G22的栅极以及电容C27的第一端连接,所述NMOS管G23的漏极与PMOS管G24的漏极连接,所述PMOS管G25的漏极与NMOS管G26的漏极连接,所述电阻R21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25的第二端以及PMOS管G25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22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NMOS管G26的栅极以及电容C29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3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NMOS管G28的栅极以及电容C21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4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26的第一端以及NMOS管G27的栅极连接,所述PMOS管G27的漏极与NMOS管G28的漏极连接,所述PMOS管G22的源级分别与电容C27的第二端、电容C28的第二端、PMOS管G24的源级以及电阻R28的第一端连接,所述NMOS管G26的源级分别与电容C29的第二端、电容C210的第二端、NMOS管G28的漏极、电容C211的第一端、电容C212的第一端、麦克风负端以及喇叭负端连接,所述电阻R28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211的第二端以及麦克风正端连接,所述电容C212的第二端分别与耳机插孔的左声道信号端、右声道信号端以及喇叭正端连接。
8.一种包括权利要求1至7所述的耳机兼容电路的兼容耳机。
CN2012200386304U 2012-02-07 2012-02-07 一种耳机兼容电路及兼容耳机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513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0386304U CN202551306U (zh) 2012-02-07 2012-02-07 一种耳机兼容电路及兼容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0386304U CN202551306U (zh) 2012-02-07 2012-02-07 一种耳机兼容电路及兼容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551306U true CN202551306U (zh) 2012-11-21

Family

ID=47171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038630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51306U (zh) 2012-02-07 2012-02-07 一种耳机兼容电路及兼容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55130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67368A (zh) * 2012-02-07 2013-06-19 吴志勇 一种耳机兼容电路及兼容耳机
CN105187985A (zh) * 2014-05-29 2015-12-23 包文韬 具有麦克风信号mic与gnd自动切换功能的耳机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67368A (zh) * 2012-02-07 2013-06-19 吴志勇 一种耳机兼容电路及兼容耳机
CN103167368B (zh) * 2012-02-07 2015-12-30 吴志勇 一种耳机兼容电路及兼容耳机
CN105187985A (zh) * 2014-05-29 2015-12-23 包文韬 具有麦克风信号mic与gnd自动切换功能的耳机
CN105187985B (zh) * 2014-05-29 2018-09-18 包文韬 具有麦克风信号mic与gnd自动切换功能的耳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63652B1 (en) Audio interface self-adaptation device
CN202634659U (zh) 耳机接口自适应电路及移动终端
CN103167368A (zh) 一种耳机兼容电路及兼容耳机
CN101841753A (zh) 一种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线控耳机及其实现线控的方法
CN102769810B (zh) 一种防止通话误操作的移动终端
CN202503656U (zh) 一种用于耳机麦克风线序切换的装置及其移动终端
CN102480563B (zh) 耳机插入耳机插座时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2395072B (zh) 一种耳机插头及其耳机
CN102623865A (zh) 一种转接线配件
CN202551306U (zh) 一种耳机兼容电路及兼容耳机
CN105516844A (zh) 耳机装置、具有耳机装置的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203645804U (zh) 一种可转换多功能双插头手机耳机
CN102361502A (zh) 多功能收音机式听力耳机
CN204180263U (zh) 兼容多标准立体声耳机插头、手机及平板电脑
CN202425003U (zh) 可切换信号传输的耳机装置
CN104244148A (zh) 万能耳机
CN204377106U (zh) 一种自适应型手机免提耳机
CN203466963U (zh) 耳机转换装置
CN103284716A (zh) 心电测试模块以及多媒体设备
CN203466950U (zh) 一种能够兼容不同标准手机音频接口的耳机
CN102938530A (zh) 一种转换装置
CN204634036U (zh) 一种音频插头
CN202998237U (zh) 关于对讲机的免提结构
CN105187985B (zh) 具有麦克风信号mic与gnd自动切换功能的耳机
CN204069302U (zh) 万能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1230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