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547664U - 一种正交正、余弦轴角编码器信号检测和转换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正交正、余弦轴角编码器信号检测和转换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547664U
CN202547664U CN2012201785373U CN201220178537U CN202547664U CN 202547664 U CN202547664 U CN 202547664U CN 2012201785373 U CN2012201785373 U CN 2012201785373U CN 201220178537 U CN201220178537 U CN 201220178537U CN 202547664 U CN202547664 U CN 2025476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links
diode
chip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17853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建新
纪科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to CN20122017853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5476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5476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54766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And Conversion Of Sensor Element Outpu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正交正、余弦轴角编码器信号检测和转换电路包括:单片机模块、区间判别电路和编码器。该电路能够将编码器输出的正交正、余弦波轴角信号值转换为可以用于计算电机转速、位置的脉冲列信号。单片机模块根据编码器的信号幅值和区间判别电路输出的信号,计算角度值,如果计算出来的角度值位于方波脉冲信号周期前半部分,则输出高电平,相反位于后半周期则输出低电平,从而形成和正、余弦信号相对应的正交脉冲列。角度的计算采用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的直线线性函数近似法计算。本电路适用于伺服系统的电机运行速度和位置信息反馈和采集,具有占用的计算资源少,硬件成本低,检测和转换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正交正、余弦轴角编码器信号检测和转换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正交正、余弦轴角编码器信号检测和转换电路,属于伺服电机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伺服系统又称为随动系统,需要实时检测电机转子以及转子和定子的相对位置及其变化,转子位置的检测精度决定了伺服电动机控制性能。近年来,正、余弦波信号编码器以其成本相对低廉且能取得高精度的速度和位置检测精度的优势在高精度伺服系统的应用逐渐增多。通常情况下,该类编码器的信号通过光学狭缝或采用霍尔磁元件得到,其原始信号是转子角位置的正、余弦函数,正、余弦之间相位差90度,通过使用脉冲计数器测量正弦或余弦波数量得到角度值,但是电机每转一圈只能获得和正弦波波数相等的脉冲数,因而检测精度较低。为提高正弦信号编码器的速度和位置检测精度,使其适合应用于高性能伺服系统,许多检测和转换电路和方法得以应用,但一般以DSP、FPGA为控制核心,外围还需配置较大存储单元,硬件成本高,计算量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伺服系统、价格低廉、性价比高、检测和转换速度快、精度高的正交正、余弦轴角编码器信号检测和转换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正交正、余弦轴角编码器信号检测和转换电路,包括:单片机模块、区间判别电路和编码器;区间判别电路由正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和余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组成,编码器输出的正弦信号分别与单片机模块的第一输入输出I/O口和正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的信号输入端相连,编码器输出的余弦信号分别与单片机模块的第二输入输出I/O口和余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的信号输入端相连;正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输出的区间信号与单片机模块的第三输入输出I/O口相连,余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输出的区间信号与单片机模块的第四输入输出I/O口相连,单片机模块的第五输入输出I/O口为正交脉冲列的输出端;
上述的正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芯片、第一电压比较芯片及相应的外围元件;第一运算放大芯片的2脚与电阻R1、电阻R2和电阻R101的一端共连,第一运算放大芯片的3脚与电阻R3的一端相连,电阻R3的另一端与电容C1的一端相连并接地,电容C1的另一端与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该连接点为正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的信号输入端;电阻R101的另一端连接直流偏置电压VB,电阻R2另一端与第一运算放大芯片的1脚以及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2的负极、电阻R7的一端、电阻R14和电阻R9的一端共相连,第一运算放大芯片的4、11脚分别连至+15V、-15V电压,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阻R8的一端和直流电压VCC相连,二极管D2的正极和地相连,电阻R8的另一端与电阻R12的一端及第一电压比较芯片的7脚相连,电阻R12的另一端与电阻R11的一端及第一电压比较芯片的5脚相连,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电阻R13的一端及第一电压比较芯片的9脚相连,电阻R13的另一端和地相连,电阻R7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压比较芯片的6脚和电阻R4的一端相连,电阻R4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3的负极与第一电压比较芯片的1脚、电阻R5的一端及电阻R6的一端相连,电阻R5的另一端连至+15V电压,电阻R6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5的正极及二极管D4的负极相连,该连接点与单片机模块的第三输入输出I/O口相连;电阻R9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压比较芯片的4脚和电阻R15的一端相连,电阻R15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6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6的负极与第一电压比较芯片的2脚、电阻R16的一端及电阻R17的一端相连,电阻R16的另一端连至+15V电压,电阻R17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7的正极及二极管D8的负极相连,该连接点与单片机模块的第三输入输出I/O口相连;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压比较芯片的8脚和电阻R10的一端相连,电阻R10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9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9的负极与第一电压比较芯片的14脚、电阻R18的一端及电阻R19的一端相连,电阻R18的另一端连至+15V电压,电阻R19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10的正极及二极管D11的负极相连,该连接点与单片机模块的第三输入输出I/O口相连;第一电压比较芯片的3、12脚分别连至+15V、-15V电压;
上述的余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包括第二运算放大芯片、第二电压比较芯片及相应的外围元件;第二运算放大芯片的2脚与电阻R1′、电阻R2′和电阻R101′的一端共连,第二运算放大芯片的3脚与电阻R3′的一端相连,电阻R3′的另一端与电容C1′的一端相连并接地,电容C1′的另一端与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该连接点为余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的信号输入端;电阻R101′的另一端连接直流偏置电压VB,电阻R2′另一端与第二运算放大芯片的1脚以及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2′的负极、电阻R7′的一端、电阻R14′和电阻R9′的一端共相连,第二运算放大芯片的4、11脚分别连至+15V、-15V电压,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阻R8′的一端和直流电压VCC相连,二极管D2′的正极和地相连,电阻R8′的另一端与电阻R12′的一端及第二电压比较芯片的7脚相连,电阻R12′的另一端与电阻R11′的一端及第二电压比较芯片的5脚相连,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电阻R13′的一端及第二电压比较芯片的9脚相连,电阻R13′的另一端和地相连,电阻R7′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压比较芯片的6脚和电阻R4′的一端相连,电阻R4′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3′的负极与第二电压比较芯片的1脚、电阻R5′的一端及电阻R6′的一端相连,电阻R5′的另一端连至+15V电压,电阻R6′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5′的正极及二极管D4′的负极相连,该连接点与单片机模块的第四输入输出I/O口相连;电阻R9′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压比较芯片的4脚和电阻R15′的一端相连,电阻R15′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6′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6′的负极与第二电压比较芯片的2脚、电阻R16′的一端及电阻R17′的一端相连,电阻R16′的另一端连至+15V电压,电阻R17′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7′的正极及二极管D8′的负极相连,该连接点与单片机模块的第四输入输出I/O口相连;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压比较芯片的8脚和电阻R10′的一端相连,电阻R10′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9′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9′的负极与第二电压比较芯片的14脚、电阻R18′的一端及电阻R19′的一端相连,电阻R18′的另一端连至+15V电压,电阻R19′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10′的正极及二极管D11′的负极相连,该连接点与单片机模块的第四输入输出I/O口相连;第二电压比较芯片的3、12脚分别连至+15V、-15V电压。
本实用新型中的区间判别电路是将正、余弦波信号放大和调整后,按每个区间的角度宽度π/4将每个正、余弦波周期[0,2π]分为8个区间,并输出可用于判别区间的高低电平信号。单片机模块将宽度为π/4的区间分为N等分(N是一个正整数,每个等分为一个方波脉冲信号周期),再根据编码器的信号幅值和区间判别电路输出的信号,计算相应的角度值。如果计算出来的角度值位于方波脉冲信号周期前半部分,则输出高电平,相反后位于半周期则输出低电平,从而形成和正、余弦信号相对应的脉冲列。角度的计算采用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的直线线性函数近似法。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正交正、余弦轴角编码器信号检测和转换电路硬件成本低,占用计算资源少,检测和转换速度快、精度高,可以方便用于估算带正、余弦轴角编码器的电机转子的运行位置,旋转方向和运动速度,适用于绝大多数的伺服系统。特别适用于对速度精度检测要求较高的伺服系统,如高精度数控机床工作台伺服进给系统、雷达天线自动跟踪系统、光电精密跟踪系统、低速伺服系统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正交正、余弦轴角编码器信号检测和转换电路的构成示意图。
图2是正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图。
图3是余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图。
图4单片机模块图。
图5正、余弦函数对应区间分布图。
图6正交脉冲列A、B输出示意图,其中:a)图为脉冲列A,b)图为脉冲列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现方法和原理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正交正、余弦轴角编码器信号检测和转换电路包括:单片机模块1、区间判别电路2和编码器3;区间判别电路2由正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2-1和余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2-2组成,编码器3输出的正弦信号Y1分别与单片机模块1的第一输入输出I/O口和正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2-1的信号输入端相连,编码器3输出的余弦信号Y2分别与单片机模块1的第二输入输出I/O口和余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2-2的信号输入端相连;正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2-1输出的区间信号与单片机模块1的第三输入输出I/O口相连,余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2-2输出的区间信号与单片机模块1的第四输入输出I/O口相连,单片机模块1的第五输入输出I/O口为正交脉冲列A、B的输出端。
单片机模块采用Cygnal公司的C8051F330/1单片机(见图4),该单片机具有17个输入/输出I/O管脚,每个管脚可以被配置为模拟或数字输入/输出I/O口,1个16位计数器,1个10位模/数转换器ADC。本实例中第一输入输出I/O口由单片机的P1.7管脚组成;第二输入输出I/O口由单片机的P1.6管脚组成;第三输入输出I/O口由单片机的P1.0、P1.1、P1.2管脚组成;第四输入输出I/O口由单片机的P1.3、P1.4、P1.5管脚组成;第五输入输出I/O口由单片机的P0.4、P0.5管脚组成。
正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如图2所示,包括第一运算放大芯片U1、第一电压比较芯片U2及相应的外围元件;第一运算放大芯片U1的2脚与电阻R1、电阻R2和电阻R101的一端共连,第一运算放大芯片U1的3脚与电阻R3的一端相连,电阻R3的另一端与电容C1的一端相连并接地,电容C1的另一端与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该连接点为正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的信号输入端;电阻R101的另一端连接直流偏置电压VB,电阻R2另一端与第一运算放大芯片U1的1脚以及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2的负极、电阻R7的一端、电阻R14和电阻R9的一端共相连,第一运算放大芯片U1的4、11脚分别连至+15V、-15V电压,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阻R8的一端和直流电压VCC相连,二极管D2的正极和地相连,电阻R8的另一端与电阻R12的一端及第一电压比较芯片U2的7脚相连,电阻R12的另一端与电阻R11的一端及第一电压比较芯片U2的5脚相连,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电阻R13的一端及第一电压比较芯片U2的9脚相连,电阻R13的另一端和地相连,电阻R7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压比较芯片U2的6脚和电阻R4的一端相连,电阻R4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3的负极与第一电压比较芯片U2的1脚、电阻R5的一端及电阻R6的一端相连,电阻R5的另一端连至+15V电压,电阻R6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5的正极及二极管D4的负极相连,该连接点S1与单片机模块的第三输入输出I/O口相连;电阻R9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压比较芯片U2的4脚和电阻R15的一端相连,电阻R15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6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6的负极与第一电压比较芯片U2的2脚、电阻R16的一端及电阻R17的一端相连,电阻R16的另一端连至+15V电压,电阻R17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7的正极及二极管D8的负极相连,该连接点S2与单片机模块的第三输入输出I/O口相连;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压比较芯片U2的8脚和电阻R10的一端相连,电阻R10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9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9的负极与第一电压比较芯片U2的14脚、电阻R18的一端及电阻R19的一端相连,电阻R18的另一端连至+15V电压,电阻R19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10的正极及二极管D11的负极相连,该连接点S3与单片机模块的第三输入输出I/O口相连;第一电压比较芯片U2的3、12脚分别连至+15V、-15V电压。
余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如图3所示,包括第二运算放大芯片U1′、第二电压比较芯片U2′及相应的外围元件;第二运算放大芯片U1′的2脚与电阻R1′、电阻R2′和电阻R101′的一端共连,第二运算放大芯片U1′的3脚与电阻R3′的一端相连,电阻R3′的另一端与电容C1′的一端相连并接地,电容C1′的另一端与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该连接点为余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的信号输入端;电阻R101′的另一端连接直流偏置电压VB,电阻R2′另一端与第二运算放大芯片U1′的1脚以及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2′的负极、电阻R7′的一端、电阻R14′和电阻R9′的一端共相连,第二运算放大芯片U1′的4、11脚分别连至+15V、-15V电压,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阻R8′的一端和直流电压VCC相连,二极管D2′的正极和地相连,电阻R8′的另一端与电阻R12′的一端及第二电压比较芯片U2′的7脚相连,电阻R12′的另一端与电阻R11′的一端及第二电压比较芯片U2′的5脚相连,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电阻R13′的一端及第二电压比较芯片U2′的9脚相连,电阻R13′的另一端和地相连,电阻R7′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压比较芯片U2′的6脚和电阻R4′的一端相连,电阻R4′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3′的负极与第二电压比较芯片U2′的1脚、电阻R5′的一端及电阻R6′的一端相连,电阻R5′的另一端连至+15V电压,电阻R6′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5′的正极及二极管D4′的负极相连,该连接点S1′与单片机模块的第四输入输出I/O口相连;电阻R9′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压比较芯片U2′的4脚和电阻R15′的一端相连,电阻R15′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6′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6′的负极与第二电压比较芯片U2′的2脚、电阻R16′的一端及电阻R17′的一端相连,电阻R16′的另一端连至+15V电压,电阻R17′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7′的正极及二极管D8′的负极相连,该连接点S2′与单片机模块的第四输入输出I/O口相连;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压比较芯片U2′的8脚和电阻R10′的一端相连,电阻R10′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9′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9′的负极与第二电压比较芯片U2′的14脚、电阻R18′的一端及电阻R19′的一端相连,电阻R18′的另一端连至+15V电压,电阻R19′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10′的正极及二极管D11′的负极相连,该连接点S3′与单片机模块的第四输入输出I/O口相连;第二电压比较芯片U2′的3、12脚分别连至+15V、-15V电压。
正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中的第一运算放大芯片和余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中的第二运算放大芯片均采用TL084芯片,正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中的第一电压比较芯片和余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中的第二电压比较芯片均采用LM339芯片,
正/余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的电压阀值由电阻分压得到,电路中的二极管起限幅和保护作用。区间判别电路根据正、余弦信号幅值的大小输出高低电平组合信号,并输入单片机。
区间判别电路工作原理(参见表1):每个正、余弦波周期[0,2π]可分为8个区间(如图5所示),每个区间的宽度为π/4。表1中第1-4行为正、余弦信号y1,y2值与区间号及角度的对应关系。编码器输出的正交正、余弦信号值经运算电路后调整为Y1=(VCC/2)sinθ+VCC/2和Y2=(VCC/2)cosθ+VCC/2。电压比较芯片的阀值分别设为
Figure BDA0000156823150000061
0.5*VCC、
Figure BDA0000156823150000062
对应图2中为a、b、c三点和图3中为a′、b′、c′三点,(其中a为电阻R8、与电阻R12及第一电压比较芯片U2的7脚连接点,b为电阻R11与电阻R12及第一电压比较芯片U2的5脚连接点,c为电阻R11与电阻R13及第一电压比较芯片U2的9脚连接点;a′为电阻R8′与电阻R12′及第二电压比较芯片U2′的7脚连接点,b′为电阻R11′与电阻R12′及第二电压比较芯片U2′的5脚连接点,c′为电阻R11′与电阻R13′及第二电压比较芯片U2′的9脚连接点)。a、b、c三点对应表1中y1的数值分别为
Figure BDA0000156823150000071
1、
Figure BDA0000156823150000072
a′、b′、c′三点对应表1中y2的数值分别为
Figure BDA0000156823150000073
1、当信号值超过阀值时,所对应的电压比较芯片输出低电平,信号值不超过阀值时,电压比较芯片输出高电平。表1第5、第6行为区间判别电路输出电平与区间号的对应关系,表中“1”表示高电平,“0”表示低电平。
表1区间判别电路原理
单片机模块工作原理如下:
电机旋转时,编码器输出正交正、余弦信号,单片机C8051F330/1中A/D转换器对信号进行实时采样,将采样到信号函数值
Y 1 = A sin θ + B Y 2 = A cos θ + B
其中A为编码器输出信号幅值,B为偏移量,经标幺化计算后得到
y 1 = sin θ y 2 = cos θ
根据区间判断电路的区间号,从正、余弦波信号中选取图5中粗黑线所示的曲线段作为信号转换的源值。如图6所示,将区间[0,π/4]分为N等分(N是一个正整数),每个等分为一个方波脉冲周期,根据表2对应的线性函数计算出来的角度值位于周期前半部分,则输出高电平,相反后半周期为低电平,从而形成脉冲列A(见图6a))。假设由信号值计算出来的角度为θm,令M=8Nθm/π,对M取整,若结果为0或偶数则输出高电平,若为奇数则输出低电平。而对于脉冲列B(见图6b)),只需将A脉冲所对应的周期区间前移1/4脉冲周期即可,即取M1=M+0.5,然后对M1取整,同样结果为0或偶数则输出高电平,若M1为奇数则输出低电平。
表2区间与对应的线性函数
Figure BDA0000156823150000081
线性凼数如下:
y=kθ            (1)
y=-k(θ-π/2)    (2)
y=-k(θ-π)      (3)
y=k(θ-3π/2)    (4)
y=k(θ-2π)      (5)
角度值计算采用由表2对应的采用线性函数近似法,下面对近似的误差做下分析。图6中正弦信号函数为y1=sinθ,直线函数y=kθ,k=sin(π/4)/(π/4)0.9002,令Δy=y1-y,在θ=[0,π/4]区间,Δy最大值为0.02988,此时θ=0.4504弧度,y1=0.4352,y=0.4054。在此,令y=y1=0.4352,代入公式y=kθ中可以算出对应的角度为0.4834弧度,也就是说在θ=[0,π/4]区间用将正、余弦函数用线性直线函数y近似的话最大会产生0.03弧度的误差,只需取N≤(π/4)/0.03≈26.2的正整数,近似产生的误差就在一个脉冲信号的周期范围内,也就是误差小于整个传感器的检测精度,可以忽略不计,但采用线性直线函数计算角度方法极大简化算法。根据上面的方法,设电机转子转一圈编码器输出的正、余弦波信号波数为K,则该算法一圈内可以输出8*KN个数的方波脉冲信号。一般编码器的K在100~1000之间,电路输出的脉冲列可达20800~208000脉冲数每转,完全能够满足高精度伺服系统的检测要求。

Claims (1)

1.一种正交正、余弦轴角编码器信号检测和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片机模块(1)、区间判别电路(2)和编码器(3);区间判别电路(2)由正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2-1)和余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2-2)组成,编码器(3)输出的正弦信号(Y1)分别与单片机模块(1)的第一输入输出I/O口和正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2-1)的信号输入端相连,编码器(3)输出的余弦信号(Y2)分别与单片机模块(1)的第二输入输出I/O口和余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2-2)的信号输入端相连;正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2-1)输出的区间信号与单片机模块(1)的第三输入输出I/O口相连,余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2-2)输出的区间信号与单片机模块(1)的第四输入输出I/O口相连,单片机模块(1)的第五输入输出I/O口为正交脉冲列(A、B)的输出端;
上述的正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芯片(U1)、第一电压比较芯片(U2)及相应的外围元件;第一运算放大芯片(U1)的2脚与电阻R1、电阻R2和电阻R101的一端共连,第一运算放大芯片(U1)的3脚与电阻R3的一端相连,电阻R3的另一端与电容C1的一端相连并接地,电容C1的另一端与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该连接点为正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的信号输入端;电阻R101的另一端连接直流偏置电压VB,电阻R2另一端与第一运算放大芯片(U1)的1脚以及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2的负极、电阻R7的一端、电阻R14和电阻R9的一端共相连,第一运算放大芯片(U1)的4、11脚分别连至+15V、-15V电压,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阻R8的一端和直流电压VCC相连,二极管D2的正极和地相连,电阻R8的另一端与电阻R12的一端及第一电压比较芯片(U2)的7脚相连,电阻R12的另一端与电阻R11的一端及第一电压比较芯片(U2)的5脚相连,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电阻R13的一端及第一电压比较芯片(U2)的9脚相连,电阻R13的另一端和地相连,电阻R7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压比较芯片(U2)的6脚和电阻R4的一端相连,电阻R4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3的负极与第一电压比较芯片(U2)的1脚、电阻R5的一端及电阻R6的一端相连,电阻R5的另一端连至+15V电压,电阻R6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5的正极及二极管D4的负极相连,该连接点(S1)与单片机模块(1)的第三输入输出I/O口相连;电阻R9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压比较芯片(U2)的4脚和电阻R15的一端相连,电阻R15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6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6的负极与第一电压比较芯片(U2)的2脚、电阻R16的一端及电阻R17的一端相连,电阻R16的另一端连至+15V电压,电阻R17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7的正极及二极管D8的负极相连,该连接点(S2)与单片机模块(1)的第三输入输出I/O口相连;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压比较芯片(U2)的8脚和电阻R10的一端相连,电阻R10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9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9的负极与第一电压比较芯片(U2)的14脚、电阻R18的一端及电阻R19的一端相连,电阻R18的另一端连至+15V电压,电阻R19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10的正极及二极管D11的负极相连,该连接点(S3)与单片机模块(1)的第三输入输出I/O口相连;第一电压比较芯片(U2)的3、12脚分别连至+15V、-15V电压;
上述的余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包括第二运算放大芯片(U1')、第二电压比较芯片(U2')及相应的外围元件;第二运算放大芯片(U1')的2脚与电阻R1'、电阻R2'和电阻R101'的一端共连,第二运算放大芯片(U1')的3脚与电阻R3'的一端相连,电阻R3'的另一端与电容C1'的一端相连并接地,电容C1'的另一端与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该连接点为余弦信号区间判别电路的信号输入端;电阻R101'的另一端连接直流偏置电压VB,电阻R2'另一端与第二运算放大芯片(U1')的1脚以及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2'的负极、电阻R7'的一端、电阻R14'和电阻R9'的一端共相连,第二运算放大芯片(U1')的4、11脚分别连至+15V、-15V电压,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阻R8'的一端和直流电压VCC相连,二极管D2'的正极和地相连,电阻R8'的另一端与电阻R12'的一端及第二电压比较芯片(U2')的7脚相连,电阻R12'的另一端与电阻R11'的一端及第二电压比较芯片(U2')的5脚相连,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电阻R13'的一端及第二电压比较芯片(U2')的9脚相连,电阻R13'的另一端和地相连,电阻R7'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压比较芯片(U2')的6脚和电阻R4'的一端相连,电阻R4'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3'的负极与第二电压比较芯片(U2')的1脚、电阻R5'的一端及电阻R6'的一端相连,电阻R5'的另一端连至+15V电压,电阻R6'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5'的正极及二极管D4'的负极相连,该连接点(S1')与单片机模块(1)的第四输入输出I/O口相连;电阻R9'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压比较芯片(U2')的4脚和电阻R15'的一端相连,电阻R15'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6'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6'的负极与第二电压比较芯片(U2')的2脚、电阻R16'的一端及电阻R17'的一端相连,电阻R16'的另一端连至+15V电压,电阻R17'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7'的正极及二极管D8'的负极相连,该连接点(S2')与单片机模块(1)的第四输入输出I/O口相连;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压比较芯片(U2')的8脚和电阻R10'的一端相连,电阻R10'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9'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9'的负极与第二电压比较芯片(U2')的14脚、电阻R18'的一端及电阻R19'的一端相连,电阻R18'的另一端连至+15V电压,电阻R19'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10'的正极及二极管D11'的负极相连,该连接点(S3')与单片机模块(1)的第四输入输出I/O口相连;第二电压比较芯片(U2')的3、12脚分别连至+15V、-15V电压。
CN2012201785373U 2012-04-24 2012-04-24 一种正交正、余弦轴角编码器信号检测和转换电路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5476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1785373U CN202547664U (zh) 2012-04-24 2012-04-24 一种正交正、余弦轴角编码器信号检测和转换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1785373U CN202547664U (zh) 2012-04-24 2012-04-24 一种正交正、余弦轴角编码器信号检测和转换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547664U true CN202547664U (zh) 2012-11-21

Family

ID=471682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1785373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547664U (zh) 2012-04-24 2012-04-24 一种正交正、余弦轴角编码器信号检测和转换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54766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36194A (zh) * 2012-04-24 2012-08-15 浙江大学 正交正、余弦轴角编码器信号检测和转换电路
CN104914268A (zh) * 2014-03-13 2015-09-16 Ls产电株式会社 用于检测电动机转速的装置
CN105492871A (zh) * 2013-08-26 2016-04-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位置检测器的角度误差校正装置以及角度误差校正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36194A (zh) * 2012-04-24 2012-08-15 浙江大学 正交正、余弦轴角编码器信号检测和转换电路
CN102636194B (zh) * 2012-04-24 2014-09-03 浙江大学 正交正、余弦轴角编码器信号检测和转换电路
CN105492871A (zh) * 2013-08-26 2016-04-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位置检测器的角度误差校正装置以及角度误差校正方法
CN104914268A (zh) * 2014-03-13 2015-09-16 Ls产电株式会社 用于检测电动机转速的装置
CN104914268B (zh) * 2014-03-13 2019-05-28 Ls产电株式会社 用于检测电动机转速的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36194B (zh) 正交正、余弦轴角编码器信号检测和转换电路
CN102111158B (zh) 对位置传感器的正余弦信号细分和数据编码的装置及实现方法
CN102624375B (zh) 兼容多种编码器与旋转变压器接口的信号处理装置
CN202041221U (zh) 一种正余弦编码器细分装置
CN106706012B (zh) 编码盘、应用该编码盘的光电测角编码器及其工作方法
CN103925933A (zh) 一种多圈绝对磁编码器
CN202547664U (zh) 一种正交正、余弦轴角编码器信号检测和转换电路
CN201608680U (zh) 电机旋转检测装置
CN103983290A (zh) 复合型绝对值编码器
CN101521480A (zh) 一种旋转变压器信号解算方法及解算器
CN206300667U (zh) 编码盘、应用该编码盘的光电测角编码器
CN102226702A (zh) 一种增量式光电编码器
CN102506905A (zh) 一种高精度绝对式编码器
CN203116756U (zh) 一种角度磁编码器和电子水表
CN202421201U (zh) 单个霍尔元器件测量电机转向和转速的装置
CN203203609U (zh) 一种正余弦编码器的接口电路
CN205843685U (zh) 用于集成型工业机械传感控制的旋转编码器
CN202281615U (zh) 一种高精度绝对式编码器
CN110212818B (zh) 一种永磁电机角度检测方法
CN203300354U (zh) 一种适用于角度磁编码器的永磁体
CN204388869U (zh) 一种磁电式绝对值编码器
CN204038898U (zh) 一种起重机回转位置的接触式测量装置
CN202694083U (zh) 一种兼容多种编码器与旋转变压器接口的信号处理装置
CN202250606U (zh) 风电变桨系统
CN103336459B (zh) 一种自整角机/旋转变压器的数字转换器转换方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40903

RGAV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