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546972U - 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546972U CN202546972U CN2012201472203U CN201220147220U CN202546972U CN 202546972 U CN202546972 U CN 202546972U CN 2012201472203 U CN2012201472203 U CN 2012201472203U CN 201220147220 U CN201220147220 U CN 201220147220U CN 202546972 U CN202546972 U CN 20254697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ump type
- type air
- heat pump
- adjusting device
- air adjus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4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9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217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839 systemic circ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包括:空气调节主回路,空气调节主回路包括通过制冷管路顺次连接的压缩机、四通换向阀、室外侧换热器、节流装置、闪蒸器、膨胀装置和室内侧换热器,四通换向阀的第一接口与压缩机的出口端连通、第二接口与室外侧换热器连通、第三接口与室内侧换热器连通、第四接口与压缩机的入口端连通,补气回路,一端与闪蒸器连接,另一端与压缩机连接,补气回路包括通过管路连接的补气阀门;除霜装置,用于对室外侧换热器进行除霜操作;除霜装置为串联在空气调节主回路上的冷媒加热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不需要压缩机停机便可以进行除霜,除霜及时且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一般采用双级压缩技术,双级压缩技术通过闪蒸器和节流装置进行制冷过程,本领域技术人员均知道在制热时,因为闪蒸器的存在,冷媒在流过闪蒸器的时候必定会被再次过冷,即流入室外换热器的冷媒必定处于相较于单级压缩技术来说更低的温度,那么其结霜情况会更严重、频繁。传统的除霜方式为在空调制热运行过程,四通换向阀切换到制冷循环流程,让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经过四通换向阀排入到室外侧换热器中,以融化空调室外侧换热器上的霜层或冰层。传统的除霜方式首先需要压缩机停机,内风机经过一段时间吹余热后,四通换向阀才换向进行除霜。除霜完成后,压缩机再停滞一段时间,然后四通换向阀再次换向,进行制热。压缩机开启一段时间后,内管温升高至一定温度才能得到热风。这一个过程大约需要12~15min甚至更长,不能及时除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不需要压缩机停机便可以进行除霜,除霜及时且结构简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包括:空气调节主回路,空气调节主回路包括通过制冷管路顺次连接的压缩机、四通换向阀、室外侧换热器、节流装置、闪蒸器、膨胀装置和室内侧换热器,四通换向阀的第一接口与压缩机的出口端连通、第二接口与室外侧换热器连通、第三接口与室内侧换热器连通、第四接口与压缩机的入口端连通,四通换向阀具有将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连通以及将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连通以使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进行制冷运行的第一状态和将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连通以及将第二接口和第四接口连通以使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进行制热运行的第二状态;补气回路,一端与闪蒸器连接,另一端与压缩机连接,补气回路包括通过管路连接的补气阀门;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用于对室外侧换热器进行除霜操作的除霜装置,除霜装置为串联在空气调节主回路上的冷媒加热装置。
进一步地,冷媒加热装置设置于室外侧换热器和节流装置之间。
进一步地,冷媒加热装置设置于压缩机入口端和四通换向阀之间。
进一步地,冷媒加热装置设置于室外侧换热器与四通换向阀之间。
进一步地,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用于控制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在不同的除霜控制模式之间切换以对室外侧换热器进行除霜操作的控制装置,除霜控制模式包括:第一除霜模式,在第一除霜模式下,四通换向阀处于第二状态,冷媒加热装置开启;第二除霜模式,在第二除霜模式下,四通换向阀处于第一状态,冷媒加热装置关闭。
进一步地,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室外侧换热风机;控制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室外环境温度的第一测温装置,在第一除霜模式下,控制装置根据第一测温装置检测到的室外环境温度控制室外侧换热风机开启或者关闭。
进一步地,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室内侧换热风机;控制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室内侧换热器的盘管温度的第二测温装置,在第一除霜模式下,控制装置根据第二测温装置检测到的室内侧换热器的盘管温度控制室内侧换热风机开启或者关闭。
进一步地,压缩机持续运行。
进一步地,控制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在第一除霜模式下的运行时长的时间检测装置,控制装置根据时间检测装置检测到运行时长控制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从第一除霜模式切换至第二除霜模式。
进一步地,控制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室外侧换热器的盘管温度的第三测温装置,在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制热运行时,控制装置根据第三测温装置检测到室外侧换热器的盘管温度控制冷媒加热装置开启。
进一步地,控制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室外环境温度的第一测温装置和用于检测室外侧换热器的盘管温度的第三测温装置,在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制热运行时,第三测温装置检测到室外侧换热器盘管温度控制冷媒加热装置开启。
进一步地,控制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室外环境温度的第一测温装置,在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制热运行时,控制装置根据第一测温装置检测到的室外环境温度控制装置控制冷媒加热装置开启。
进一步地,补气回路还包括与补气阀门串联设置的单向阀。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包括:空气调节主回路,空气调节主回路包括通过制冷管路顺次连接的压缩机、四通换向阀、室外侧换热器、节流装置、闪蒸器、膨胀装置和室内侧换热器,四通换向阀的第一接口与压缩机的出口端连通、第二接口与室外侧换热器连通、第三接口与室内侧换热器连通、第四接口与压缩机的入口端连通,四通换向阀具有将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连通以及将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连通以使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进行制冷运行的第一状态和将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连通以及将第二接口和第四接口连通以使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进行制热运行的第二状态;补气回路,一端与闪蒸器连接,另一端与压缩机连接,补气回路包括通过管路连接的补气阀门;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用于对室外侧换热器进行除霜操作的除霜装置,除霜装置为串联在空气调节主回路上的冷媒加热装置。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仅在空气调节主回路中串联冷媒加热装置可以实现在制热的同时对室外侧换热器进行除霜的功能,因而具有除霜装置结构简单且不需要压缩机停机,及时实现除霜的优点,当然还可以利用冷媒的显热对室外侧换热器进行除霜,性能更加优越。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系统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制冷运行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制热运行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在第一除霜模式下运行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在第二除霜模式下运行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系统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制冷运行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6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制热运行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6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在第一除霜模式下运行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6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在第二除霜模式下运行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系统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11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制冷运行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图11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制热运行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11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在第一除霜模式下运行的冷媒流向示意图;以及
图15示出了图11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在第二除霜模式下运行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包括空气调节主回路、补气回路和除霜装置,空气调节主回路包括通过制冷管路顺次连接的压缩机1、四通换向阀2、室外侧换热器3、节流装置8、闪蒸器7、膨胀装置9和室内侧换热器12,四通换向阀2的第一接口与压缩机1的出口端连通、第二接口与室外侧换热器3连通、第三接口与室内侧换热器12连通、第四接口与压缩机1的入口端连通,四通换向阀2具有将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连通以及将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连通以使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进行制冷运行的第一状态和将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连通以及将第二接口和第四接口连通以使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进行制热运行的第二状态;补气回路一端与闪蒸器7连接、另一端与压缩机1连接,补气回路包括通过管路连接的补气阀门13;除霜装置用于对室外侧换热器3进行除霜操作,除霜装置为串联在空气调节主回路上的冷媒加热装置6,冷媒加热装置6设置于室外侧换热器3和节流装置8之间。
第一实施例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由于仅在空气调节主回路中串联冷媒加热装置6即可以实现在制热的同时对室外侧换热器3进行除霜的功能,因而具有除霜装置结构简单且不需要压缩机停机,及时实现除霜的优点。当然还可以利用冷媒的显热对室外侧换热器3进行除霜,性能更加优越。
优选地,补气回路还包括与补气阀门13串联设置的单向阀14。其中补气阀门13为二通阀,单向阀14的设置使补气回路中的冷媒只能由闪蒸器7流向压缩机1。需要说明的是,单向阀14设置的原因取决于二通阀对流向的要求;如果二通阀对流向无要求则不需要设置单向阀,如果二通阀对流向有要求,则需要设置单向阀来协助二通阀。
第一实施例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在制冷运行时四通换向阀2处于第一状态。如图2所示,在制冷运行时,冷媒按照以下的流动方向循环流动:压缩机1→四通换向阀2→室外侧换热器3→冷媒加热装置6→节流装置8→闪蒸器7→膨胀装置9→室内侧换热器12→四通换向阀2→压缩机1。其中,有一部分冷媒进过闪蒸器7后进入补气回路,再流入压缩机1中。在制冷运行时,冷媒加热装置6关闭。
第一实施例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在制热运行时四通换向阀2处于第二状态。如图3所示,在制热运行时,冷媒按照以下的流动方向循环流动:压缩机1→四通换向阀2→室内侧换热器12→膨胀装置9→闪蒸器7→节流装置8→冷媒加热装置6→室外侧换热器3→四通换向阀2→压缩机1。其中,有一部分冷媒进过闪蒸器7后进入补气回路,再流入压缩机1中。
在制热运行过程中,可以开启冷媒加热装置6用于给9室外侧换热器3入口的冷媒加热,以抑制室外侧换热器3结霜,并且提升压缩机1吸入冷媒的焓值和质量密度,提升制热效果和制热量,提升制热舒适度。
第一实施例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了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在不同的除霜控制模式之间切换以对室外侧换热器3进行除霜操作。具体地,除霜控制模式可以包括第一除霜模式和第二除霜模式。以下对第一除霜模式和第二除霜模式分别进行说明。
第一除霜模式
在第一除霜模式下,四通换向阀2处于第二状态,冷媒加热装置6开启。冷媒加热装置6开启,能给系统循环冷媒加热,提升能量状态,并且避免压缩机湿压缩的风险,提升压缩机在除霜运转过程中的可靠性,并且实现室内机不间断制热运行,避免室内环境温度波动而舒适度降低。
如图4所示,在第一除霜模式下,冷媒按照以下的流动方向循环流动:压缩机1→四通换向阀2→室内侧换热器12→膨胀装置9→闪蒸器7→节流装置8→冷媒加热装置6→室外侧换热器3→四通换向阀2→压缩机1。其中,有一部分冷媒进过闪蒸器7后进入补气回路,再流入压缩机1中。
如果控制装置判定空气调节装置需要进入第一除霜模式运行,则按照以下策略控制:
1)压缩机1持续运行。在本实施例中压缩机1优选地为变频压缩机,在第一除霜模式下优选地采用高频运行,例如使压缩机1在60至120赫兹的频率范围内运行。
2)四通换向阀2维持在使空气调节主回路处于制热运行的第二状态,不用换向。
3)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室外侧换热风机4。室外侧换热风机电机5用于驱动室外侧换热风机4。控制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室外环境温度的第一测温装置。当第一测温装置检测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一预定温度时,室外侧换热风机4可以选择持续开启,以充分利用环境中较高温度的空气对流传热进行融霜。当室外侧换热器3的盘管温度大于一个温度定值,例如大于5℃,可以选择关闭室外侧换热风机4。当第一测温装置检测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定温度时,室外侧换热风机4可以选择为立即关闭,以避免室外侧换热器3内部的除霜热量损失。该第一预定温度例如可以是在4至10℃之间的一个值,优选地为5℃。
4)膨胀装置9的开度宜确保适当的制冷剂流量通过,进入室外侧换热器3进行融霜。
5)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室内侧换热风机11,室内侧换热风机电机10用于驱动室内侧换热风机11。室内侧换热风机11可以根据室内侧换热器12的盘管温度关闭运行,或维持一定的风速运行,确保适当的出风温度,确保室内温度的舒适性,并确保一部分热量能够进入室外侧换热器3进行融霜。具体地控制方式可以为,控制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室内侧换热器12的盘管温度的第二测温装置,当第二测温装置检测到室内侧换热器12的盘管温度大于第二预定温度时,控制装置控制室内侧换热风机11开启。该第二预定温度例如可以是在40至60℃之间的一个值,优选地为50℃。当第二测温装置检测到室内侧换热器12的盘管温度小于第三预定温度时,控制装置控制室内侧换热风机11关闭。其中,第三预定温度宜小于或等于第二预定温度。该第三预定温度可以是在例如20至40℃之间的一个值,优选地为30℃。
6)冷媒加热装置6开启。
第二除霜模式
在第二除霜模式下,四通换向阀2处于第一状态,冷媒加热装置6可选择地开启或关闭。
如图5所示,在第二除霜模式下,冷媒按照以下的流动方向循环流动:压缩机1→四通换向阀2→室外侧换热器3→冷媒加热装置6→节流装置8→闪蒸器7→膨胀装置9→室内侧换热器12→四通换向阀2→压缩机1。其中,有一部分冷媒进过闪蒸器7后进入补气回路,再流入压缩机1中。
在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侧换热器3需要除霜时,优选地在第一除霜模式下运行。在环境温度过低,比如室内环境温度在20℃以下,室外环境温度在-20℃以下时,或者在第一除霜模式下经历一段时间后室外侧换热器3的盘管温度不能达到预定的温度值,例如在第一除霜模式下运行经历8分钟后室外侧换热器3的盘管温度仍不能达到10℃以上,则按照第二除霜模式运行。
为了控制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从第一除霜模式到第二除霜模式的切换,控制装置还可以包括检测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在第一除霜模式下的运行时长的时间检测装置,当时间检测装置检测到运行时长大于预定时间段时,控制装置控制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切换至第二除霜模式。当然,此处预定时间段并不限于例举的8分钟,例如也可以是6至10分钟之间的一个值。
如果控制装置判定空气调节装置需要进入第二除霜模式运行,则按照以下策略控制:
1)在压缩机1为变频压缩机的情况下,进入第二除霜模式时,压缩机1需经过初次停机、初次启动、升频并高频运行(例如在60至120赫兹的频率范围内运行)、除霜完成后再次停机、系统高低压压力平衡后再次启动的过程。
2)进入第二除霜模式时,四通换向阀2在压缩机1初次停机后一段时间内换向为使空气调节主回路制冷运行的第一状态,除霜完成后在压缩机1再次停机一段时间后切换为使空气调节主回路进行制热运行的第二状态。
3)室外侧换热风机4在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进入第二除霜模式后停机,以防止将室外侧换热器3内的除霜用热量带走。在第二除霜模式结束后再根据运行条件决定是否开启运行。
4)膨胀装置9的开度宜确保适当的制冷剂流量通过,确保迅速除霜。
5)为了防止在第二除霜模式中快速减低室温,室内侧换热风机11在第二除霜模式中关闭运行。
6)冷媒加热装置6关闭。但如果结霜非常厚,可以开启运行加速除霜。
为了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在制热运行过程中控制冷媒加热装置6,控制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室外侧换热器3的盘管温度的第三测温装置,当第三测温装置检测到室外侧换热器3的盘管温度小于或等于一个预定的第四预定温度时,除霜控制装置控制冷媒加热装置6开启。该第四预定温度例如可以是在-10至-3℃之间的一个值,优选地为-5℃。
另外,在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制热运行时,当第三测温装置检测到室外侧换热器3的盘管温度小于第一测温装置检测到的室外环境温度超过预定温度差值时,控制装置控制冷媒加热装置6开启。该预定温度差值例如可以是在5至15℃之间的一个值,优选地为10℃。
另外,在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制热运行时,当第一测温装置检测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预定的第五预定温度时,控制装置控制冷媒加热装置6开启。该第五预定温度例如可以是在-5至5℃之间的一个值,优选地为5℃。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除霜模式是对第一除霜模式的有益补充,其作用是在恶劣的室外环境条件下或霜冻情况较严重的情况下加强除霜能力。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预见到,以上空气调节装置即使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也可以只采用第一除霜模式进行除霜操作,只要除霜过程的时间足够长即可。
根据以上的描述,第一实施例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在通常条件下,都可以采用在制热的同时除霜的第一除霜模式,从而,在部件较少、系统和控制方式简单、节约成本的前提条件下,基本实现如下效果:
1)由于通常的室外环境条件下可以在第一除霜模式下运行,即可以在制热的同时利用冷媒的显热进行除霜,具有如下优势:
四通换向阀不换向,压缩机不停机,直接将压缩机排出的高温冷媒通入室外侧换热器,因而能及时快速地实现除霜,可以在8~10min内完成除霜,由于除霜时内管温度较高,除霜完成后可以马上得到热风。采用传统的除霜模式时因压缩机停机,四通换向阀换向而导致的除霜总时间过长,一个完整的除霜过程需要大概12~15min甚至更长时间才能重新得到热风,对房间舒适性影响较大。
室内侧换热器的内管可以维持在较高的温度,不仅不会吸收房间的热量,在室内侧换热风机停机时,可以通过自然对流的方式向房间散热,在除霜的过程中,室内温度波动较小,对房间的舒适性贡献较大;也可以在除霜的过程中开启室内侧换热风机,持续对室内房间供热。可以避免传统除霜过程中因室内侧换热器的温度在-20℃以下而吸收房间热量所造成的室内温度较大的波动。
压缩机的吸气温度、吸气压力在进入除霜后获得较快提升,不容易造成压缩机液压缩,压缩机运行更可靠。可以避免传统除霜过程中,因大量的液态冷媒积聚在压缩机入口处而造成的压缩机液压缩。
2)进一步地,在室外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可以切换至第二除霜模式(与传统除霜模式相对应)进行除霜操作,可以增加除霜能力;同时,由于采用第二除霜模式可以有第一除霜模式的配合,因而不必在除霜全过程中全程采用第二除霜模式,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第二除霜模式的不利影响。同时,由于冷媒加热装置可以选择性地开启或关闭,在第二除霜模式下也可以进一步增强除霜能力。
根据图6至图1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中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与控制方式基本相同。
第二实施例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中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冷媒加热装置6的设置位置不同,第二实施例中,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的冷媒加热装置6串联于空气调节主回路中压缩机1的入口端和室内侧换热器12之间的制冷管路上。
第二实施例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在制冷运行时,四通换向阀2处于第一状态。如图7所示,冷媒按照以下的流动方向循环流动:压缩机1→四通换向阀2→室外侧换热器3→节流装置8→闪蒸器7→膨胀装置9→室内侧换热器12→四通换向阀2→冷媒加热装置6→压缩机1。其中,有一部分冷媒进过闪蒸器7后进入补气回路,再流入压缩机1中。冷媒加热装置6处于关闭状态。
第二实施例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在制热运行时,四通换向阀2处于第二状态。如图8所示,冷媒按照以下的流动方向循环流动:压缩机1→四通换向阀2→室内侧换热器12→膨胀装置9→闪蒸器7→节流装置8→室外侧换热器3→四通换向阀2→冷媒加热装置6→压缩机1。其中,有一部分冷媒进过闪蒸器7后进入补气回路,再流入压缩机1中。
另外在制热运行时,可以开启冷媒加热装置6用于给压缩机1入口端的冷媒加热,提升压缩机1吸入冷媒的质量密度,提升进入室内侧换热器12内的冷媒温度和制热效果,并且抑制室外侧换热器3结霜。开启冷媒加热装置6的条件与控制方式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第二实施例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同第一实施例一样,也包括了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在不同的除霜控制模式之间切换以对室外侧换热器3进行除霜操作。具体地,除霜控制模式包括第一除霜模式和第二除霜模式。
在第一除霜模式下,四通换向阀2处于第二状态。如图9所示,冷媒按照以下的流动方向循环流动:压缩机1→四通换向阀2→室内侧换热器12→膨胀装置9→闪蒸器7→节流装置8→室外侧换热器3→四通换向阀2→冷媒加热装置6→压缩机1。
在第一除霜模式中,开启冷媒加热装置6用于给压缩机1入口的冷媒加热,提升压缩机1吸入冷媒的质量密度,提升进入室外侧换热器3的冷媒温度,从而加速融霜,并且实现室内机不间断制热运行,避免室内环境温度波动而舒适度降低。
在第二除霜模式下,四通换向阀2处于第一状态。如图10所示,在第二除霜模式下,冷媒按照以下的流动方向循环流动:压缩机1→四通换向阀2→室外侧换热器3→节流装置8→闪蒸器7→膨胀装置9→室内侧换热器12→四通换向阀2→冷媒加热装置6→压缩机1。
第二实施例的其它未具体描述的内容,例如在第一除霜模式下和第二除霜模式下的控制策略以及第一除霜模式与第二除霜模式的切换条件等等,均可以参考第一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重复。
第二实施例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技术效果大致相同。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由于仅在空气调节主回路中串联冷媒加热装置即可以实现在制热的同时对室外侧换热器3进行除霜的功能,因而具有除霜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优点。
通常的室外环境条件下,可以在第一除霜模式下运行,而在第一除霜模式下,可以在制热的同时利用冷媒的显热进行除霜,具有如下优势:四通换向阀不换向,压缩机不停机,直接将压缩机排出的高温冷媒通入室外侧换热器3,因而能及时快速地实现除霜。室内侧换热器的内管可以维持在较高的温度,不仅不会吸收房间的热量,在室内侧换热风机停机时,可以通过自然对流的方式向房间散热,在除霜的过程中,室内温度波动较小,对房间的舒适性贡献较大;也可以在除霜的过程中开启室内侧换热风机,持续对室内房间供热。压缩机的吸气温度、吸气压力在进入除霜后获得较快提升,不容易造成压缩机液压缩,压缩机运行更可靠。
在室外环境温度恶劣的条件下,可以采用第二除霜模式(与传统除霜模式对应)进行除霜处理,因为可以有第一除霜模式的配合,而不必在除霜过程中全程采用第二除霜模式,也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第二除霜模式的不利影响。
进一步地,由于在空气调节主回路中串联冷媒加热装置,还可加快制热过程和第二除霜模式下的除霜过程。
根据图11至图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中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与控制方式基本相同。
第三实施例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中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冷媒加热装置6的设置位置不同,第三实施例中,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的冷媒加热装置6串联于空气调节主回路中四通换向阀2和室外侧换热器3之间的制冷管路上。
第三实施例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在制冷运行时,四通换向阀2处于第一状态。如图12所示,冷媒按照以下的流动方向循环流动:压缩机1→四通换向阀2→冷媒加热装置6→室外侧换热器3→节流装置8→闪蒸器7→膨胀装置9→室内侧换热器12→四通换向阀2→压缩机1。其中,有一部分冷媒进过闪蒸器7后进入补气回路,再流入压缩机1中。冷媒加热装置6处于关闭状态。
第三实施例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在制热运行时,四通换向阀2处于第二状态。如图13所示,冷媒按照以下的流动方向循环流动:压缩机1→四通换向阀2→室内侧换热器12→膨胀装置9→闪蒸器7→节流装置8→室外侧换热器3→冷媒加热装置6→四通换向阀2→压缩机1。其中,有一部分冷媒进过闪蒸器7后进入补气回路,再流入压缩机1中。
另外在制热运行时,可以开启冷媒加热装置6用于给压缩机1入口端的冷媒加热,提升压缩机1吸入冷媒的质量密度,提升进入室内侧换热器12内的冷媒温度和制热效果,并且抑制室外侧换热器3结霜。开启冷媒加热装置6的条件与控制方式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第三实施例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同第一实施例一样,也包括了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在不同的除霜控制模式之间切换以对室外侧换热器3进行除霜操作。具体地,除霜控制模式包括第一除霜模式和第二除霜模式。
在第一除霜模式下,四通换向阀2处于第二状态。如图14所示,冷媒按照以下的流动方向循环流动:压缩机1→四通换向阀2→室内侧换热器12→膨胀装置9→闪蒸器7→节流装置8→室外侧换热器3→冷媒加热装置6→四通换向阀2→压缩机1。
在第一除霜模式中,开启冷媒加热装置6用于给压缩机1入口的冷媒加热,提升压缩机1吸入冷媒的质量密度,提升进入室外侧换热器3的冷媒温度,从而加速融霜,并且实现室内机不间断制热运行,避免室内环境温度波动而舒适度降低。
在第二除霜模式下,四通换向阀2处于第一状态。如图15所示,在第二除霜模式下,冷媒按照以下的流动方向循环流动:压缩机1→四通换向阀2→冷媒加热装置6→室外侧换热器3→节流装置8→闪蒸器7→膨胀装置9→室内侧换热器12→四通换向阀2→压缩机1。
在第一除霜模式中,开启冷媒加热装置6用于给室外侧换热器3入口的冷媒加热提升进入室外侧换热器3的冷媒温度,从而加速融霜。
第三实施例的其它未具体描述的内容,例如在第一除霜模式下和第二除霜模式下的控制策略以及第一除霜模式与第二除霜模式的切换条件等等,均可以参考第一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重复。
第三实施例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技术效果大致相同。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由于仅在空气调节主回路中串联冷媒加热装置即可以实现在制热的同时对室外侧换热器进行除霜的功能,因而具有除霜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优点。
通常的室外环境条件下,可以在第一除霜模式下运行,而在第一除霜模式下,可以在制热的同时利用冷媒的显热进行除霜,具有如下优势:四通换向阀不换向,压缩机不停机,直接将压缩机排出的高温冷媒通入室外侧换热器,因而能及时快速地实现除霜。室内侧换热器的内管可以维持在较高的温度,不仅不会吸收房间的热量,在室内侧换热风机停机时,可以通过自然对流的方式向房间散热,在除霜的过程中,室内温度波动较小,对房间的舒适性贡献较大;也可以在除霜的过程中开启室内侧换热风机,持续对室内房间供热。压缩机的吸气温度、吸气压力在进入除霜后获得较快提升,不容易造成压缩机液压缩,压缩机运行更可靠。
在室外环境温度恶劣的条件下,可以采用第二除霜模式(与传统除霜模式对应)进行除霜处理,因为可以有第一除霜模式的配合,而不必在除霜过程中全程采用第二除霜模式,也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第二除霜模式的不利影响。
进一步地,由于在空气调节主回路中串联冷媒加热装置,还可加快制热过程和第二除霜模式下的除霜过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包括:
空气调节主回路,所述空气调节主回路包括通过制冷管路顺次连接的压缩机(1)、四通换向阀(2)、室外侧换热器(3)、节流装置(8)、闪蒸器(7)、膨胀装置(9)和室内侧换热器(12),所述四通换向阀(2)的第一接口与所述压缩机(1)的出口端连通、第二接口与所述室外侧换热器(3)连通、第三接口与所述室内侧换热器(12)连通、第四接口与所述压缩机(1)的入口端连通,所述四通换向阀(2)具有将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连通以及将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连通以使所述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进行制冷运行的第一状态和将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连通以及将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连通以使所述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进行制热运行的第二状态;
补气回路,一端与所述闪蒸器(7)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1)连接,所述补气回路包括通过管路连接的补气阀门(13);
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用于对所述室外侧换热器(3)进行除霜操作的除霜装置,所述除霜装置为串联在所述空气调节主回路上的冷媒加热装置(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加热装置(6)设置于所述室外侧换热器(3)和所述节流装置(8)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加热装置(6)设置于所述压缩机(1)入口端和所述四通换向阀(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加热装置(6)设置于所述室外侧换热器(3)与所述四通换向阀(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在不同的除霜控制模式之间切换以对所述室外侧换热器(3)进行除霜操作的控制装置,所述除霜控制模式包括:
第一除霜模式,在所述第一除霜模式下,所述四通换向阀(2)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冷媒加热装置(6)开启;
第二除霜模式,在所述第二除霜模式下,所述四通换向阀(2)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冷媒加热装置(6)关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室外侧换热风机(4);
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室外环境温度的第一测温装置,在所述第一除霜模式下,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第一测温装置检测到的所述室外环境温度控制所述室外侧换热风机(4)开启或者关闭。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室内侧换热风机(11);
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室内侧换热器(12)的盘管温度的第二测温装置,
在所述第一除霜模式下,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第二测温装置检测到的所述室内侧换热器(12)的盘管温度控制所述室内侧换热风机(11)开启或者关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1)持续运行。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在所述第一除霜模式下的运行时长的时间检测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时间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运行时长控制所述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从所述第一除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除霜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室外侧换热器(3)的盘管温度的第三测温装置,在所述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制热运行时,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第三测温装置检测到所述室外侧换热器(3)的盘管温度控制所述冷媒加热装置(6)开启。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室外环境温度的第一测温装置和用于检测所述室外侧换热器(3)的盘管温度的第三测温装置,在所述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制热运行时,所述第三测温装置检测到所述室外侧换热器(3)盘管温度控制所述冷媒加热装置(6)开启。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室外环境温度的第一测温装置,在所述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制热运行时,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第一测温装置检测到的所述室外环境温度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冷媒加热装置(6)开启。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回路还包括与所述补气阀门(13)串联设置的单向阀(14)。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201472203U CN202546972U (zh) | 2012-04-09 | 2012-04-09 | 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201472203U CN202546972U (zh) | 2012-04-09 | 2012-04-09 | 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546972U true CN202546972U (zh) | 2012-11-21 |
Family
ID=471675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20147220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46972U (zh) | 2012-04-09 | 2012-04-09 | 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546972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63708A (zh) * | 2012-04-09 | 2013-10-2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 |
CN103383157A (zh) * | 2013-06-28 | 2013-11-06 |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1765675A (zh) * | 2020-06-24 | 2020-10-13 | 广东纽恩泰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空气源热泵除霜系统以及方法 |
-
2012
- 2012-04-09 CN CN2012201472203U patent/CN20254697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63708A (zh) * | 2012-04-09 | 2013-10-2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 |
CN103363708B (zh) * | 2012-04-09 | 2015-10-0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 |
CN103383157A (zh) * | 2013-06-28 | 2013-11-06 |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3383157B (zh) * | 2013-06-28 | 2016-01-13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1765675A (zh) * | 2020-06-24 | 2020-10-13 | 广东纽恩泰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空气源热泵除霜系统以及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63708B (zh) | 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3363600B (zh) | 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3363709B (zh) | 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3363601B (zh) | 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3363707B (zh) | 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 | |
CN203231419U (zh) | 空调器 | |
CN109469990B (zh) | 基于超疏水翅片换热器的具有脱离式除霜装置的空气源热泵及其工作方法 | |
CN204730374U (zh) | 一种蓄能型空调系统 | |
CN102721149A (zh) |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2546973U (zh) | 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 | |
JP2007051825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202511516U (zh) | 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4913415A (zh) | 一种蓄能型空调系统 | |
CN107084562A (zh) | 一种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
CN113864925B (zh) | 空调器 | |
CN202546972U (zh) | 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 | |
CN207963223U (zh) |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 | |
CN206771795U (zh) | 空调系统 | |
CN202511517U (zh) | 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5650822A (zh) | 热泵空调器及其化霜方法 | |
CN211551798U (zh) | 空调 | |
CN202613831U (zh) | 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 | |
CN111720953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9269040B (zh) | 一种空调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 |
JP4802602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1007 |
|
C25 |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