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544535U - 一种插芯空转锁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插芯空转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544535U CN202544535U CN2011201083770U CN201120108377U CN202544535U CN 202544535 U CN202544535 U CN 202544535U CN 2011201083770 U CN2011201083770 U CN 2011201083770U CN 201120108377 U CN201120108377 U CN 201120108377U CN 202544535 U CN202544535 U CN 20254453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ck core
- groove
- lock
- following
- co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门用插芯锁,特别是一种插芯空转锁。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利用上锁芯和下锁芯叠加的技术和带槽锁弹子,在纵向利用带弹子凹槽的移动叉卡入带槽锁弹子上缺口的方法,同时在下锁芯上设置V形凹槽或曲线环槽来顶动移动叉的技术方案从而使上锁芯尾部与嵌在下锁芯孔槽内的旋转推进器的接触面的组合情况来同时满足在上、下锁芯间相对转动的同时并带动活动键轴在锁舌内分别与下锁芯和后锁芯相嵌,从而达到开锁的目的;而对于暴力开启时则因上、下锁芯之间带槽锁弹子上的缺口不在同一直线而使移动叉无法移动,从而使上、下锁芯间无法产生相对转动,旋转推进器也就不会产生位移,而活动键轴因无法卡入下锁芯所以也就不会跟着下锁芯同转,所以也就产生了锁芯转而锁舌不转的空转现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门用五金锁具,特别是防盗门使用的一种插芯空转锁。
背景技术:
现在的门锁(插芯锁)一般使用的都是普通的插芯锁,其防盗理念主要靠增加弹子数量及改变弹子的运动方向(如蛇形叶片锁芯、浮动弹子)来达到的,另外还有一些是靠增加拨齿难度来达到的,如内外弹子、斜向弹子、带环槽弹子等,这些技术的出现使技术性开锁的难度确实增加了不少,但是面对小偷使用坚硬的暴力开锁工具则是无能为力,许多锁具都是这样被暴力工具打开的,因为小偷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搞技术开启,他们讲究的是快速、简捷。针对这种情况,目前市场上出现了第一代空转锁,这种空转锁的防技术性开启和防暴力开启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2007年9月30日申请的《一种空转弹子锁》,专利号为200710035852.4的实用新型,该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转弹子锁,包括前锁芯和后锁芯,并在前锁芯的纵向设置锁定边柱槽,同时在锁定边柱槽内设置该定边柱等等,该锁具设计比较合理,符合机械传动的方法,从运动中我们可知当钥匙插入时,弹子上的凹槽与锁定边柱槽正好对齐,这时在两边弹簧的压差下,弹力大的弹簧将锁定边柱上的弹子缺口边挡块推入弹子上的凹槽而产生位移,后锁芯上的滑销沿滑槽卡入前锁芯上的锁定边柱槽使其成为一体,转动钥匙便能带动后锁芯开锁;闭锁时钥匙反转,当后锁芯遇到阻力(这里是后锁芯的限制缺口)时,由于滑销上有一个斜面(也可在后锁芯的滑槽口上),该斜面被前锁芯的锁定边柱槽顶压,使其顶压弹簧而后退,当后退到钥匙回位时(略超过一定角度)滑槽被顶回原位,而锁定边柱在弹力小的弹簧推动下回位,其上的凹槽正好与锁弹子相对应,锁弹子在钥匙拔出时可以回位了。从上述的工作原理可以看出,其工作时弹簧的压差要求非常高,而且弹簧都非常细小,锁定边柱是靠细小的弹簧来推动的,当有细小的灰尘、粘调的油污等进入锁芯等都会阻止锁定边柱运动,所以这是导致目前空转锁失灵打不开的首要原因,另外该种锁只能在单向开有斜面,只有在一个转向上工作,其工作范围只能在一圈以内,反向只能空载,否则会闭锁,所以不适合用于门锁(因为门锁 要转动二圈以上并且有负载)。上面这个实用新型专利所述的是锁定边柱呈轴向运动的,另外还有几个类似方法实用新型也主要是运用这个原理,其功能与上述专利一致。同样也有一些空转锁的技术原理是利用锁定边柱沿轴心径向运动使其产生位移而带动锁舌转动的,它们是利用带V形斜槽的弹子或叶片在钥匙推动时产生位移,当所有的弹子或叶片上的V形斜槽全部对齐在一条直线时,锁定边柱便会在很细小的弹簧压迫下卡入V形凹槽而形成位移,这样连接锁舌的中环便会因锁定边柱的内移而与锁芯连为一体,从而转动钥匙便会将锁具打开。该种锁具由于是靠锁芯弹簧来顶动弹子使其斜面将锁定边柱顶起,所以锁芯弹簧不能太细,太细了则顶不动锁定边柱,而太硬了则钥匙插拔都很困难,同时锁定边柱上的压簧也不能太硬,太硬了弹子则顶不动它,太软了的话有一点油污等锁定边柱就顶不出来,我们将普通锁具与现有的空转锁具作一比较就可以看出,普通锁具是利用钥匙插入的力顶动弹子,而这个力可以很大,所以锁具工作可靠。而现有技术的空转锁则是在钥匙插入后在第二次由弹簧根据齿形相符后再产生推力来推动锁定边柱等条件,这样第二次推力的大小与手用力的大小无关,而是取决于弹簧的压力甚至是弹簧之间的压力差,这样其推力就受很多阻力因素的影响而很难保证(另外现在的空转锁内部零部件多、零件太小、结构复杂、传动级数多),所以现在的空转锁失灵率高,故障率高也就不见怪了。
本人在2008年11月25日申请的《一种轴向推进的空转锁头》,申请号为200810203300.4,该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门用插芯空转锁头,该空转锁运用了带槽弹子被钥匙全部顶到位,其中间的凹槽呈一条直线时,卡在弹子间的带有弹子孔凹槽的滑片便可通过弹子上的凹槽向前运动从而将前端的推进杆卡入锁舌,然后旋转钥匙再带动锁舌转动而完成开锁。从该专利的技术方案可知,开锁时旋转钥匙手柄上的控制钮或用手指直接顶动控制钮再顶动轴向顶杆,轴向顶杆再通过缓冲压簧将推进杆推进锁舌,这时旋转钥匙便可带动推进杆一同转动而将锁打开,反之,如果钥匙不对只会造成弹子上的凹槽与滑片上的凹槽不在一条直线上,这样滑片因无法卡入弹子上的凹槽便不会被推动,外推力便会被缓冲压簧吸收,所以推进杆不会被推入锁舌,锁也就无法打开,但是这时钥 匙还是可以转动。该锁具在设计上虽然别出心载,达到了空转锁的要求,但是其缺点是使用不方便,特别是还需用手转动控制钮或顶动控制钮,尤其不适应老人和小孩使用,因为人们普遍习惯了插入钥匙直接就可以开锁的那种习惯。本人在2008年11月28日又申请的《一种空转锁的装置》,申请号为200810202868.4,该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非常简单的空转锁,该技术可以将各种各样的普通锁在不改变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只需增加几只零件就可以升级为空转锁,该技术的出现可以大幅度提高现在各种防盗锁的防拧撬功能,虽然它能使用在普通的防盗门锁、别墅门锁等门上,但因体积较大而很难应用在插芯门锁上,因为插芯锁的空间有限,而这种空转锁像普通空转锁一样也有内芯、中层、外壳三层,而且在锁环和外壳之间还得加装阻尼装置,所以该技术很难应用到插芯门锁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推出一种能应用于插芯门锁上的空转锁芯,它应用了上、下一组锁芯在钥匙相符时能相互转动而带动其他部件产生较大力量位移的一种新技术,它除了能像普通门锁一样正常开启外,还能在受到拧撬暴力开启时锁芯能随暴力工具同转而锁却不会被打开,它能很好的防御目前撬窃盗贼专门采用暴力撬锁的犯罪趋势,为保护人民群众和国家财产安全起到重要作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的空转锁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1.无弹簧压差,不会因细小弹簧失灵造成锁具打不开;2.无滑销及斜面,不存在方向问题,双向都可以受力和转动;3.零部件较大,空间也大,灰尘,油污的进入对锁芯没有太大的影响;4.开锁时不需要再有其他动作,简单方便;5.采用前后锁芯叠起设计,只有二层,体积小,适合用于插芯门锁。
本实用新型是以如下的技术手段来实施的:
本实用新型主要由钥匙、上锁芯、下锁芯、外壳、活动键轴、锁舌、后锁芯、锁弹子、卡环、锁弹簧组成,上锁芯和下锁芯活动安装在外壳的前锁孔内,后锁芯活动安装在外壳的后锁孔内,而且后端有键槽,后锁芯内装有锁弹子,锁舌的孔槽内设有活动键轴并且本身安装在下锁芯与后锁芯之间,卡环卡在后锁芯和下锁芯上(或上锁芯上),其特征是:前锁芯由上锁芯、下锁芯、锁弹子和锁弹簧组合构成,或者前锁芯由上锁芯、下锁芯、移动叉、带槽锁弹子和锁弹 簧组合构成,活动键轴通过压簧或一组同性磁铁的推压与嵌在下锁芯孔槽内的旋转推进器接触,旋转推进器与上锁芯的尾部相接触;或者活动键轴通过连接器直接与上锁芯上的移动叉活动连接;或者活动键轴通过卡销与嵌在下锁芯孔槽内旋转推进器上的环槽活动连接,旋转推进器与上锁芯的尾部相接触;或者活动键轴通过压簧或一组同性磁铁的推压直接与由上锁芯和下锁芯组成的内外环尾部端面相接触;阻尼装置安装在锁舌或外壳上,下锁芯的端面或外圆而上开有与阻尼装置相对应的阻尼孔。
所述上锁芯上纵向开有移动叉槽或移动叉孔槽,径向的弹子孔内装有锁弹簧和带槽锁弹子(或带槽锁叶片);下锁芯中间开有通孔而且与锁舌接触处开有供活动键轴卡入的键槽,下锁芯与上锁芯的端面接触处开有V形或圆弧凹槽,或者下锁芯靠近上锁芯端面处内圆与外圆上开有曲线环槽;移动叉上开有弹子凹槽并活动卡在上锁芯的纵向移动叉槽内或移动叉孔槽内,移动叉通过弹簧与下锁芯上的V形或圆弧凹槽相抵或者直接与下锁芯上的曲线环槽相套;上锁芯和下锁芯之间通过销、环槽或卡环、环槽或销、槽来活动套接。
所述上锁芯内的纵向弹子孔内装有锁弹子,下锁芯的纵向弹子孔内装有锁弹子和锁弹簧,下锁芯的中间开有通孔,下锁芯中间通孔的内壁或底端面开有供活动键轴卡入的键槽;上锁芯和下锁芯之间通过销、环槽或卡环、环槽或销、槽来活动套接。
所述上锁芯的尾部与旋转推进器的二个接触面为一组互补的而且其中之一带有斜面的凹凸体;或者上锁芯的尾部与旋转推进器的二个接触面为一组能互相吸斥的磁铁;或者上锁芯的尾部与旋转推进器的二个接触面为一组螺旋面;或者上锁芯的尾部与旋转推进器的二个接触面为曲线环槽和柱销;旋转推进器活动卡嵌在下锁芯的孔槽内。
所述下锁芯的孔内侧与旋转推进器的接触端面为一组互补的而且其中之一带有斜面的凹凸体;或者下锁芯的孔内侧与旋转推进器的接触面为一组能互相吸斥的磁铁;或者下锁芯的孔内侧与旋转推进器的接触面为一组螺旋面;或者下锁芯的孔内侧与旋转推进器的接触面为曲线环槽和柱销;旋转推进器活动套在上锁芯尾部的非圆形柱体上。
所述上锁芯的尾部活动套在下锁芯的中间通孔中并在尾部与下锁芯尾部形成同一平面的端面,上锁芯或下锁芯在尾部的同一平面的端面上至少有一个平面上开有V形凹槽或A形凸条,而另一平面开有任何形状的凹槽或凸条,活动键轴与该平面接触的端面上有一条能卡入上述平面凹槽或凸条的条形凸条或凹槽;或者上锁芯与下锁芯在尾端的同一平面的端面上开有凹槽或凸条,活动键轴与该平面接触的端面上有一条能卡入上述平面凹槽或凸条的A形凸条或V形凹槽;上锁芯和下锁芯在尾端的平面端面上各自开有的凹槽在相交位置时可以形成一个没有缺口的完整平面,或者上锁芯和下锁芯在尾端的平面端面上各自设有的凸条在相交位置时可以形成一个平面;活动键轴与锁舌内的孔槽活动相嵌,下锁芯的尾端平面或侧面有供活动键轴上凸出部分卡入的键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一的立体剖面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二的立体剖面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三的立体剖面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五的立体剖面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移动叉上凹槽与带槽锁弹子在起始位置的关系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图5的左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图5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锁芯正常转动后移动叉卡入带槽锁弹子上缺口的位置关系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图8的左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图8的左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锁芯为原子锁芯的结构和纵向开有移动叉孔槽的结构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图11的左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锁芯为叶片锁芯的结构关系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图13的左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中下锁芯为曲线环槽的结构图,也是最佳实施例七的结构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中下锁芯为曲线环槽的结构图,也是最佳实施例八的结构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中移动叉为单片型并在尾部放置弹簧的结构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中移动叉为勾子形状的结构图,也是最佳实施例十的结构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中上锁芯与旋转推进器的接触面为一组螺旋面的结构图(起始位置时),也是最佳实施例九的结构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中上锁芯与旋转推进器的接触面为一组螺旋面的结构图(开启位置时)
图21为本实用新型中上锁芯与旋转推进器的接触面为曲线环槽和柱销的结构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中下锁芯的孔内侧与旋转推进器的接触面为带有斜面并互补的凹凸体的结构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中下锁芯的孔内侧与旋转推进器的接触面为曲线环槽和柱销的结构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中活动键轴直接与上、下锁芯尾端构成的带凹槽端面的结构图,也是最佳实施例四的结构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中活动键轴直接与上、下锁芯尾端构成的带凸条端面的结构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中最佳实施例四中活动键轴与上、下锁芯之间的结构关系图(起始位置时)
图27为本实用新型中图26的左视剖面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中最佳实施例四中活动键轴与上、下锁芯之间的结构关系图(开启位置时)
图29为本实用新型中图28的左视剖面图
图30为本实用新型中最佳实施例一所述的上锁芯、下锁芯、移动叉、旋转推进器、活动键轴、锁舌等在起始位置时的结构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中最佳实施例一所述的上锁芯、下锁芯、移动叉、旋转推 进器、活动键轴、锁舌等在开启位置时的结构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中最佳实施例二所述的上锁芯、下锁芯、移动叉、连接器、活动键轴、锁舌等在起始位置时的结构图
图33为本实用新型中图32的左视剖面图
图34为本实用新型中最佳实施例二所述的上锁芯、下锁芯、移动叉、连接器、活动键轴、锁舌等在开启位置时的结构图
图35为本实用新型中图34的左视剖面图
图36为本实用新型中最佳实施例六的结构图
图37为本实用新型中最佳实施例十一的结构图
图38为本实用新型中最佳实施例十一中活动键轴与由上、下锁芯构成的尾端带有凹槽的等差平面的结构图(起始位置时)
图39为本实用新型中最佳实施例十一中活动键轴卡入由上、下锁芯构成的尾端带有凹槽的等差平面的结构图(开启位置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组成的各零部件名称及代号如下:钥匙1、上锁芯2、移动叉3、弹簧4、移动叉挡块(与上锁芯嵌为一体)5、下锁芯6、外壳7、旋转推进器8、压簧9、活动键轴10、锁舌11、阻尼装置12、后锁芯13、锁弹子14、卡环15、带槽锁弹子16、连接器17、卡销18、磁铁19、键槽20、锁弹簧21、螺杆22。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内容及各种结构特征详见如下说明:
本实用新型主要由钥匙1、上锁芯2、下锁芯6、外壳7、活动键轴10、锁舌11、后锁芯13、锁弹子14、卡环15、锁弹簧21组成,上锁芯2和下锁芯6活动安装在外壳7的前锁孔内,后锁芯13活动安装在外壳7的后锁孔内而且后端有键槽20,后锁芯13内装有锁弹子14,锁舌11的孔槽内设有活动键轴10并且本身安装在下锁芯6与后锁芯13之间,卡环15卡在后锁芯13和下锁芯6上(或上锁芯2上),其特征是:前锁芯由上锁芯2、下锁芯6、锁弹子14和锁弹簧21组合构成,或者前锁芯由上锁芯2、下锁芯6、移动叉3、带槽锁弹子16和锁弹簧21组合构成,活动键轴10通过压簧9或一组同性磁铁19与嵌在下锁 芯6孔槽内的旋转推进器8接触,旋转推进器8与上锁芯2的尾部相接触,本技术方案中,压簧9和同性磁铁19的作用是依靠弹簧力或同性磁铁的排斥力将活动键轴10推动靠住旋转推进器8,(如图1所示);或者活动键轴10通过连接器17直接与上锁芯2上的移动叉3活动连接(如图2所示),本技术方案可以省去旋转推进器8与上锁芯2和下锁芯6之间的各种技术连接;或者活动键轴10通过卡销18与嵌在下锁芯6孔槽内的旋转推进器8上的环槽活动连接(如图3所示),旋转推进器8与上锁芯2的尾部相接触,本技术方案中省去了压簧9或同性磁铁19,活动键轴10直接由旋转推进器8来带动其位移;或者活动键轴10通过压簧9或一组同性磁铁19的推压直接与由上锁芯2和下锁芯6组成的内外环尾部端面相接触(如图4所示),本技术方案通过增加其他技术特征省略了旋转推进器8零件;阻尼装置12安装在锁舌11上(见图1、图2、图3)或外壳7上(见图4),下锁芯6的端面或外圆面上开有与阻尼装置12相对应的阻尼孔。上述四种特征技术方案与前序部分构成四个总的技术方案,而每种技术方案都具有不同的技术特点,而每种技术方案又与下面所述的每种零部件的结合有所选择,通过上述四种技术方案分别与下面所述的有关技术方案有选择的组合可以很好地达到所要的结果,上述的技术方案虽然有所区别,但都能达到在钥匙1正常插入转动后使活动键轴10在锁舌11的孔槽内来回移动并带动锁舌11共同转动的最终结果。
所述上锁芯2上纵向开有移动叉槽或移动叉孔槽,径向的弹子孔内装有锁弹簧21和带槽锁弹子(或带槽锁叶片)16(见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其中图11、图12为原子锁芯类型,图13、图14为带槽锁叶片,下锁芯6中间开有通孔(有的结构形式在通孔中还有直槽)而且与锁舌11接触处开有供活动键轴10卡入的键槽20(见图2、图15、图16所示),下锁芯6与上锁芯2的端面接触处开有V形或圆弧凹槽(如图7所示),或者下锁芯6靠近上锁芯2端面处内圆或外圆上开有曲线环槽(见图15、图16),移动叉3上开有弹子凹槽并活动卡在上锁芯2的纵向移动槽内或移动叉孔槽内(见图1、图6、图7、图11、图12),移动叉3通过弹簧4与下锁芯6上的V形或圆弧形凹槽相抵(见图11、图13所示)或者直接与下锁芯6上的曲线环槽 相套(见图15、图16),通过弹簧4相抵是考虑在回位后可以将移动叉3压进V形凹槽(见图17所示),而直接与曲线环槽相套则可以省去弹簧4,因为卡在曲线环槽内的移动叉3会被槽壁带动来回位移;上锁芯2和下锁芯6之间通过销、环槽或卡环、环槽或销、槽来活动套接,图11中的左上角为销、环槽的套接方式,其他类型省略。本段的技术特征主要是下面几个部分,一是上锁芯2部份,凡是有带槽锁弹子锁芯的都可以实施,如蛇形槽锁芯、内外压式原子锁芯、叶片锁芯等都可以作为本实施例中的锁芯部分;二是下锁芯6的中间通孔中有的需要开有直槽(如有旋转推进器8的并且旋转推进器8是与上锁芯2尾部作相对转动的),而下锁芯6的中间通孔中有的不需要开直槽(如活动键轴10是直接通过连接器17与移动叉3活动连接的,或是结构中没有旋转推进器8的,或是旋转推进器8与上锁芯2尾部通过非圆形柱体套卡而且旋转推进器8又与下锁芯6作相对转动的),具体实施例中都予以了说明;三是移动叉3与下锁芯6上的V形凹槽相抵,这种结构是通过上锁芯2和下锁芯6之间的相对转动使V型凹槽上的斜面顶动移动叉3朝一个方向运动,而回程则由弹簧4来完成;当移动叉3采用卡在下锁芯6上的曲线环槽内时,环槽二侧的端面可以推进移动叉3朝二个方向运动,从而可以省略弹簧4,还有一种是像图18中移动叉3采用勾的形式卡在下锁芯6的反向凸轮面上,这是一种变劣技术,尽量不用;四是上锁芯2和下锁芯6之间的活动套接,一般采用销和环槽的方法比较好,因为卡环、环槽必须与外壳7有关,这样会增加许多摩擦力,给开锁带来麻烦;而锁槽的结合比较适合普通锁具,因为是单边受力。本段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手段主要达到的技术目的为在上、下叠加的锁芯中通过上锁芯2内带槽锁弹子16与钥匙1上牙花的吻合来使上锁芯2可以与下锁芯6之间能有一个相对角度的转动(这里约90°左右),而当钥匙1的牙花与带槽锁弹子上的凹槽不匹配时(即暴力开启时),上锁芯2和下锁芯6之间因移动叉3的阻挡便不会发生相对转动。
所述上锁芯2的尾部与旋转推进器8的二个接触面为一组互补且其中之一带有斜面的凹凸体(如图1、图13、图15所示),因为二个凹凸互补的物体在相对转动时会因凹凸互嵌而卡入,同时在相对转动时也会因互顶而相背分开;或者上锁芯2的尾部与旋转推进器8的二个接触面为一组能互相吸斥的磁铁19(如 图3所示),因为通过一组磁铁19在N、S极的排列中可以通过改变极性使二者之间相互吸合和排斥;或者上锁芯2的尾部与旋转推进器8的二个接触面为一组螺旋面(如图19、图20所示),通过上锁芯2与下锁芯6之间的相对转动,固定在上锁芯2尾部的螺杆22便带动卡嵌在下锁芯6孔槽内的旋转推进器8便会前后移动;或者上锁芯2的尾部与旋转推进器8的二个接触面为曲线环槽和柱销(如图21所示),旋转上锁芯2便会使其尾端卡在旋转推进器8孔内曲线环槽内的柱销在转动时推动旋转推进器8在下锁芯6的孔槽内作轴向位移;旋转推进器8活动卡嵌在下锁芯6的孔槽内。本段的技术方案全部是上锁芯2在转动中通过上述的四个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方案使旋转推进器8在下锁芯6的孔槽内做轴向位移;本方案中下锁芯6的孔槽内有供旋转推进器8只能轴向运动的直槽;旋转推进器8在做轴向移动时,被压簧9压在旋转推进器8上的活动键轴10便在锁舌11中来回位移,从而可以达到活动键轴10分别可以与下锁芯6和后锁芯13上的键槽20分别相嵌。
所述下锁芯6的孔内侧与旋转推进器8的接触端面为一组互补的且其中之一带有斜面的凹凸体(如图22所示);或者下锁芯6的孔内侧与旋转推进器8的接触面为一组能互相吸斥的磁铁19;或者下锁芯6的孔内侧与旋转推进器8的接触面为一组螺旋面;或者下锁芯6的孔内侧与旋转推进器8的接触面为曲线环槽和柱销(如图23所示);旋转推进器8活动套在上锁芯2尾部的非圆形柱体上。本段的四个技术方案与上面的技术方案正好换了个零件,既原来沿下锁芯6孔槽作直线运动的旋转推进器8现改为沿上锁芯2尾部的非圆形柱体作直线运动,也就是说原来是与上锁芯2尾部作相对转动的旋转推进器8现改为与下锁芯6的圆孔内作相对转动;这与上段的技术结构和本段的技术结构不同所造成的,但其最终结果和目的是一样的,就是通过上锁芯2和下锁芯6之间的相对转动并通过上述四个方案中的任一方案使卡嵌在下锁芯6内的旋转推进器8沿锁芯作轴向运动,从而可以带动活动键轴10紧贴旋转推进器8作轴向运动。
所述上锁芯2的尾部套在下锁芯6的中间通孔中并在尾部与下锁芯6尾部形成同一平面的端面,上锁芯2或下锁芯6在尾部的同一平面上至少有一个平而上开有V形凹槽或A形凸条,活动键轴10与该平面接触的端面上有一条能卡入 上述平面凹槽或凸条的条形凸条或凹槽(如图4、图24、图25所示);或者上锁芯2与下锁芯6在尾端的同一平面的端面上开有凹槽或凸条,活动键轴10与该平面接触的端面上有一条能卡入上述平面凹槽或凸条的A形凸条或V形凹槽;上述二种方案是将凹槽与凸条进行技术替换,实际上不管哪个面为凹槽或凸条,只要其中有一个凹槽或凸条为V形或A形凸条,这样就可以使上锁芯2和下锁芯6在转动时依靠V形或A形的斜面将另一凹凸体被顶出,从而使活动键轴10在上锁芯2和下锁芯6在相对转动时依靠尾端的这个技术方案使其在锁舌11的孔槽内作轴向移动;上锁芯2和下锁芯6在尾端的平面端面上各自开有的凹槽在相交(或接近垂直)位置时便可以形成一个没有缺口的完整平面(如图24、图25、图26、图27所示),或者上锁芯2和下锁芯6在尾端的平面端面上各自设有的凸条在相交(或接近垂直)位置时可以形成一个平面(如图26、图27所示),从图4中可以看出,内外相套的上锁芯2和下锁芯6的平面端面上都开有凹槽,其中上锁芯2(即内圆)上开有V形槽,当内外圆上的凹槽相交时(如图26、图27所示),因上锁芯2上V形槽边上的凸出部分正好弥补了下锁芯6上凹槽的凹陷部分,所以此时整个平面变成一个没有缺口的完整平面,活动键轴10上的凸条也就无法卡入这个由内外圆组成的平面(尽管上面有凹槽);活动键轴10也就无法产生位移,当内外圆上的凹槽在旋转一定角度后其凹槽口全部重合时(如图28、图29所示),这时从凹槽侧面看整个平面有一条凹槽内外重合,这时活动键轴10上的凸条也就能在压簧9的推动下卡入这个凹槽而发生位移,从而起到将活动键轴10由原先与后锁芯13上的键槽20相嵌转而变成与下锁芯6上的键槽20互嵌。本段的最佳组合是上锁芯2的尾部开有V形凹槽,下锁芯6的尾部开有方形凹槽,活动键轴10的接触端面设有条形矩形凸条。本段的技术方案与前面的技术方案不同,该方案省去了旋转推进器8,可以使锁芯的长度做得小些;本段的技术目的与前面几段的目的相同,都是通过上锁芯2与下锁芯6之间相对转动并通过上述几种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来带动活动键轴10在锁舌11内的轴向移动,从而达到开锁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一详见如下:如图1所示,所述插芯空转锁主要由钥匙1、上锁芯2、下锁芯6、外壳7、活动键轴10、锁舌11、后锁芯13、锁弹 子14、卡环15、锁弹簧21组成,上锁芯2和下锁芯6活动安装在外壳7的前锁孔内,后锁芯13活动安装在外壳7的后锁孔内,后锁芯13内装有锁弹子14,锁舌11的孔槽内设有活动键轴10并且本身安装在下锁芯6与后锁芯13之间,卡环15卡在后锁芯13上和下锁芯6上(或上锁芯2上)其特征是:前锁芯由上锁芯2、下锁芯6、移动叉3、带槽锁弹子16和锁弹簧21组合构成,活动键轴10通过压簧9或一组同性磁铁19与嵌在下锁芯6孔槽内的旋转推进器8接触,旋转推进器8与上锁芯2的尾部相接触;阻尼装置12安装在锁舌11上,下锁芯6的端面或外圆面上开有与阻尼装置12相对应的阻尼孔;所述上锁芯2上纵向开有移动叉槽或移动叉孔槽,径向的弹子孔内装有锁弹簧21和带槽锁弹子16(或带槽锁叶片)(如图13、图14所示),也可以选用月牙形锁芯(俗称金点子锁芯)(如图11、图12所示);下锁芯6中间开有通孔而且与锁舌11接触处开有供活动键轴10卡入的键槽20,下锁芯6与上锁芯2的端面接触处开有V形或圆弧形的凹槽,移动叉3上开有弹子凹槽并活动卡在上锁芯2的纵向移动叉槽内或移动叉孔槽内,移动叉3通过弹簧4与下锁芯6上的V形凹槽相抵,上锁芯2和下锁芯6之间通过销、环槽来活动套接(如图11、图18、图24、图25所示),本实施例中移动叉挡块5在移动叉3装入后即卡入上锁芯2并且与上锁芯2融为一体,所以可以视为上锁芯2(有的实施例可以去掉移动叉挡块5);所述上锁芯2的尾部与旋转推进器8的二个接触面为一组互补的带有斜面的凹凸体(可以只要其中一个零件带有斜面即可),这里是上锁芯2的尾部为斜面体),旋转推进器8活动卡嵌在下锁芯6的孔槽内(这里的孔槽是孔中带有直槽)。正常工作时,插入原配的钥匙1,所有带槽锁弹子16上的槽口便会排成一条直槽(如图8、图9、图10所示),转动钥匙1其上锁芯2便会跟着转动,由于下锁芯6上的阻尼孔卡在阻尼装置12的弹子上,所以下锁芯6便不会转动,而上锁芯2的转动将使卡在移动叉槽内的移动叉3沿下锁芯6端面的V形端面移动,当移动至V形槽斜面时,移动叉3便会在V形斜面推动下沿移动叉槽作轴向位移,而且移动叉3上的弹子凹槽口挡块与带槽锁弹子16上的缺口正好相对应,这样移动叉3在沿V形槽斜面移动时便会没有阻挡地逐渐卡入带槽锁弹子16上的槽口,上锁芯2在转 到转不动为止(即碰到定位销),这时上锁芯2与下锁芯6便转过最大角度(90°);在上锁芯2与下锁芯6的相对转动中,从图30可以看出,上锁芯2尾部与旋转推进器8也在发生位置变化;上锁芯2未转动前,旋转推进器8的凹面未卡入上锁芯2的尾部的凸面(这时这二个凹凸面呈90°相交位置状态),活动键轴10上面的键也在左边与后锁芯13上键槽20相嵌,此时转动后锁芯13便可通过活动键轴10带动锁舌11同转;当上锁芯2转动约90°后(如图31所示),上锁芯2尾端的凸面也同转,而嵌在下锁芯6孔槽内的旋转推进器8却因下锁芯6被阻尼装置12卡住而不能同转,这样上锁芯2尾端的凸面便会转至旋转推进器8的凹槽处,旋转推进器8便会在活动键轴10内压簧9的推动下将旋转推进器8推向上锁芯2,直至旋转推进器8上的凹槽卡入上锁芯2尾端的凸面,活动键轴10也就发生了较大的位移,由于下锁芯6在上述动作中至今未动,其上的键槽20与卡在锁舌11键槽内的活动键轴10上的键正好相对应,活动键轴10也就能顺利轻松地被压簧9推动卡入下锁芯6的键槽20中,由于上锁芯2在与下锁芯6的上述转动中已经转至极限(即被销钉挡住而呈约90°时),这时继续转动钥匙1便会使下锁芯6与上锁芯2同转,同样活动键轴10由于也从原来与后锁芯13相嵌转变成与下锁芯6相嵌,后锁芯13对活动键轴10已不再起到限制作用,所以下锁芯6便能在转动时带动活动键轴10同转,同样也就将锁舌11也一同带动转起来,从而完成开锁过程。
当插入的钥匙牙花不对时(即发生暴力开启时),在强拧过程中上锁芯2与工具发生同转时其移动叉槽内的移动叉3也会沿下锁芯6端面上的V形槽移动,当移动叉3移至V形凹槽的斜面时其移动叉3便会被斜面顶起,而这时上锁芯2内的带槽锁弹子上的缺口因钥匙牙花不对便会相互交错分开,而所有的带槽锁弹子16上的缺口不与移动叉3上的弹子凹槽相对应,这样移动叉3在移动时其上的弹子凹槽无法从带槽锁弹子16上的缺口通过,而是弹子凹槽口都卡在了带槽锁弹子16的其他部位(如图5、图6、图7所示);所以移动叉3也就无法继续移动,而上锁芯2却在暴力工具的带动下继续转动,这样上锁芯2上移动叉槽内的移动叉3头部便会卡住下锁芯6的V形凹槽部分带动下锁芯6转动,因为活动键轴10此时卡嵌在锁舌11和后锁芯13的键槽20内,锁舌11是不会发 生转动的,而下锁芯6与上锁芯2之间几乎没有发生相对转动,根据前面的叙述,下锁芯6内的旋转推进器8上的凹槽口因与上锁芯2尾部的凸面相互垂直而无法卡入到上锁芯2尾部的凸面内,活动键轴10也就无法卡入下锁芯6的键槽而只能保持在原位,所以锁舌11因为活动键轴10仍旧卡在后锁芯13的键槽20内,转动下锁芯6便会使下锁芯6在扭力增大时将会克服阻尼装置12产生的阻挡阻力而一起随上锁芯2同转,而与锁舌11同嵌的活动键轴10因与下锁芯6没有发生卡嵌情况所以锁舌11也就不会发生转动,锁具也就无法打开,上述即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遭受暴力开启时的工作状况。
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前序部分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特征部分是活动键轴10直接通过连接器17与上锁芯2上的移动叉3活动连接(如图2、图32、图34所示)。图2中的连接方式与图32中有明显的区别,但其目的是一样的(即在移动叉3随上锁芯2转动时而活动键轴10却不能同转),这就是必须要有一个连接器17的作用;阻尼装置12安装在锁舌11上;所述上锁芯2上纵向开有移动叉槽或移动叉孔槽,径向的弹子孔内活动装有锁弹簧21和带槽锁弹子16,下锁芯6中间开有通孔而且与锁舌11接触处开有供活动键轴10卡入的键槽20,下锁芯6的外圆面上开有与阻尼装置12相配合的阻尼孔,下锁芯6与上锁芯2的端面接触处开有V形或圆弧凹槽,移动叉3上开有弹子凹槽并活动卡在上锁芯2的纵向移动叉槽内,移动叉3通过弹簧4与下锁芯6上的V形或圆弧形凹槽相抵,上锁芯2和下锁芯6之间通过销、环槽来活动套接。从上述的技术特征看,绝大多数与实施例一相同,所不同的是下锁芯6的尾部与旋转推进器8没有了,下锁芯6的内孔与旋转推进器8之间的连接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连接器17,工作原理是当插入原配钥匙1时,通过前面实施例一的叙述可知移动叉3便会沿上锁芯2内的移动叉槽移动,从而通过移动叉3前的连杆带动连接器17向左位移(如图32、图34所示),并带动活动键轴10位移(这里可以省略装在活动键轴10内的压簧9),其他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一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三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技术方案是:活动键轴10通过卡销18与活动嵌在下 锁芯6中的旋转推进器8上的环槽活动连接;上锁芯2的尾部与旋转推进器8的二个接触面为一组能互相吸斥的磁铁19;本技术方案中活动键轴10除了通过卡销18与旋转推进器8上的环槽活动连接外,也可以通过压簧9和另一组同性磁铁将活动键轴10压在旋转推进器8的端面上。本方案的工作原理与前二个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是利用了一组磁铁能相互吸斥的原理,当需要将活动键轴10向钥匙方向移动时,只需将上锁芯2转动90°,图中的原NN极相对的局面(相斥状态)便会变成相吸的状态(N和S极相对),这样在强磁力的作用下旋转推进器8连同活动键轴10便会被吸引过来,反之当需要将活动键轴10推向后锁芯13方向时,只需要再回旋钥匙1,上锁芯2便会回转至图3所示的位置,图中的磁铁也就呈NN极相对应的局面(相斥状态),在磁力的作用下旋转推进器8便会沿下锁芯6内的孔槽朝后锁芯13的方向移动。其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一大致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四如图24、图2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技术方案是活动键轴10通过压簧9直接与由锁芯2和下锁芯6组成的内外环尾部端面相接触;阻尼装置12安装在外壳7上;所述上锁芯2的尾部活动套在下锁芯6的中间通孔中并在尾部与下锁芯6形成同一平面的端面,上锁芯2尾部同一平面的端面上开有V形凹槽,下锁芯6在尾部同一平面的端面上开有方形凹槽,活动键轴10与该平面接触的端面上有一条能卡入上述平面凹槽的条形矩形凸条,上锁芯2和下锁芯6在尾端的平而端面上各自开有的凹槽在旋转一定角度后可以形成一个没有缺口的完整平面,活动键轴10与锁舌11内的孔槽活动相嵌,下锁芯6的尾端平面或侧面有供活动键轴10上凸出部分卡入的凹槽。工作原理中锁芯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而后部的传动部分则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后部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当锁芯部分能正常转动后,原先由上锁芯2和下锁芯6各自相交一定角度并形成一个没有缺口的完整平面便因上锁芯2的转动,其尾部平面上的V形凹槽也因此与下锁芯6尾部端面平面上的方形凹槽相重合,原先分三段下凹的凹槽(如图26、图27所示),便会合成一条相通的凹槽(如图28、图29所示),这样活动卡嵌在锁舌11孔槽内的活动键轴10便会在压簧9的推动下其端面上的条形凸条便会卡入到由上锁 芯2的尾端和下锁芯6的尾端所组成的平面凹槽中,活动键轴10上的键也会卡入到下锁芯6端面的键槽20中,这样继续转动钥匙1便会带动上锁芯2、下锁芯6和活动键轴10并最后带动锁舌11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五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五与实施例四相比总的技术特征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技术特征为锁芯部分,其区别部分是:所述前锁芯由上锁芯2、下锁芯6、锁弹子14和锁弹簧21组合构成,所述上锁芯2的纵向弹子孔内装有锁弹子14,下锁芯6的纵向弹子孔内装有锁弹子14和锁弹簧21,下锁芯6的中间开有通孔其外圆面或端面开有供活动键轴10卡入的键槽20,上锁芯2和下锁芯6之间通过销、环槽来活动套接。本实施例的上锁芯2与下锁芯6组成的内外圆尾端平面与活动键轴10之间的技术结构与实施例四基本相同,其工作原理也相同,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在下锁芯6和上锁芯2的尾部设置旋转推进器8,但这是多此一举的变劣技术,一般不予采用。
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六如图3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六与实施例一相比总的技术特征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技术方案为旋转推进器8与上锁芯2和下锁芯6之间的各种结构组合,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下锁芯6的孔内侧与旋转推进器8的接触面为曲线环槽和柱销,旋转推进器8活动套在上锁芯2尾部的非圆形柱体上(如图2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上锁芯2与下锁芯6之间有相对转动时,卡套在上锁芯2尾部非圆形柱体(这里是方形柱体)上的旋转推进器8便随上锁芯2同转,旋转推进器8上的曲线环槽会沿下锁芯6上的柱销转动,由于曲线环槽的作用,所以旋转推进器8便会在下锁芯6内作轴向移动,从而使活动键轴10也紧贴旋转推进器8作轴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七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七与实施例一相比,总的技术方案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技术方案是下锁芯6靠近上锁芯2的端面处内圆与外圆上开有曲线环槽,移动叉3直接与下锁芯6上的曲线环槽相套,从而省略了弹簧4,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卡嵌在上锁芯2上移动叉槽内的移动叉3在上锁芯2与下锁芯6的相对转动中被曲线环槽二端槽壁带动而在移动叉槽内发生位移,同时在上锁芯2和下锁芯6的相对转动中并带动旋转推进器8工作,最终完成活动键轴10带动锁舌11的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八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八与实施例七相比,总的技术方案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技术方案是活动键轴10通过连接器17直接与上锁芯2上的移动叉3活动连接,本实施例的移动叉3与活动键轴10的连接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而移动叉3与下锁芯6之间的套卡又与实施例七相同;工作原理不再重复叙述。
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九如图19、图2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九与实施例一相比总的技术特征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技术方案是上锁芯2的尾部与旋转推进器8的二个接触面为一组螺旋面,旋转推进器8活动卡嵌在下锁芯6的孔槽内(如图20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采用了螺纹面的接触方式,钥匙1在开锁和闭锁过程中的转动方向相反,所以由螺纹带动的旋转推进器8也就和实施例一中的旋转推进器8的运动方向不相同,所以在本实施例中活动键轴10上的键叶有3组,目的是在活动键轴10处于中间位置时不管正转钥匙还是反转钥匙都能使活动键轴10与下锁芯6相嵌;而为了满足空转这个功能下锁芯6后面的键槽分成二段,即中间部分为圆孔,没有键槽,也就是说当活动键轴10上的一组键叶卡入这个区域后活动键轴10上的键叶将在这个区域内碰不到任何东西,下锁芯6也就无法带动活动键轴10转动,即上锁芯2和下锁芯6之间无相对转动时,硬性转动上锁芯2只会是上锁芯2和下锁芯6同转,同时根据前面实施例的原理可知,锁舌11也不会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十如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十与实施例八相比,总的技术方案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技术方案是移动叉3通过弹簧4将其固定在上锁芯2的一侧,同时移动叉3卡在下锁芯6的侧面曲线凸面上,工作时通过上锁芯2与下锁芯6之间的转动使卡在移动叉槽中的移动叉3勾在曲线凸面上随曲线凸面作轴向位移并带动活动键轴10移动,由于采用的是勾住曲线凸面的方法,所以移动叉3的工作方向与其他实施例相反,所以为保证活动键轴10能正常的工作,故将活动键轴10分成活动键轴10A、活动键轴10B、活动键轴10C,实际上这三个还是一个组合在一起的部件整体,活动键轴10A和活动键轴10B分别能绕活动键轴10C转动,在图示所在位置时,锁舌11通过活动键轴10A与后锁芯13相嵌,当移动叉3在上锁芯2和下锁芯6转动后会将活 动键轴10B推入锁舌11(活动键轴10A被推出锁舌11外),活动键轴10B便与锁舌11和下锁芯6的键槽20相嵌,其工作原理不再重复叙述。
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十一如图37、图38、图3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十一与实施例四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四中,所述上锁芯2的尾部活动套在下锁芯6的中间通孔中并在尾部与下锁芯6尾部形成内外环二个端面,上锁芯2或下锁芯6在尾部的不同平面上至少有一个平面上开有V形凹槽或A形凸条,而另一平面开有任何形状的凹槽或凸条,活动键轴10与该二个平面接触的对应端面上有能卡入上述平面凹槽或凸条的条形凸条或凹槽,而该凸条或凹槽与上锁芯2和下锁芯6尾部的内外环位置对应处也存在一个高度差,其差值与内外环二个端面形成的高度差相同,活动键轴10与锁舌11内的孔槽活动相嵌,下锁芯6尾端平面或侧面有供活动键轴10上凸出部分卡入的键槽20;上锁芯2的尾端平面和下锁芯6尾端平面是在同一高度平面,而卡入上、下锁芯尾端凹槽的活动键轴10上的凸条也为同一平面;而本实施例中考虑到上锁芯2的尾部端面与下锁芯6的尾部端面之间存在一个高度差值H1,而为了要达到本实用新型功能的正常工作,所以在活动键轴10上卡入上述内外环端面凹槽的凸出部分与内外环的对应位置处也要有一个高度差值H2,而这个高度差值与上锁芯2和下锁芯6尾部端面之间存在的高度差值必须相同,即H1=H2,否则就无法正常工作;本实施例的具体工作原理与实施例四一样。
在上述的所有实施例中,许多技术方案是可以运用多种技术方案来实施的,如图1中的连体移动叉3,弹簧4装在里面;如图13所示的分体移动叉3,弹簧4装在尾端;也可以如图23所示的分体移动叉3,弹簧4装在中间等等,这些技术方案均可以替换;同样对于移动叉3的种类,可以如图1所示的平肩,也可以如图15、图18所示的带钩的,这些技术方案也可以替代;同样对于旋转推进器8与上锁芯2和下锁芯6之间的结构形式,除了最佳实施例二和最佳实施例四、最佳实施例五、最佳实施例十一以外,其余几种实施例均可互相替代达到同样效果,如图1、图3、图15、图19、图21、图22、图23中的各种方案。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洁合理、安全耐用,是插芯门锁的升级换代技术。
Claims (10)
1.一种插芯空转锁,主要由钥匙(1)、上锁芯(2)、下锁芯(6)、外壳(7)、活动键轴(10)、锁舌(11)、后锁芯(13)、锁弹子(14)、卡环(15)、锁弹簧(21)组成,上锁芯(2)和下锁芯(6)活动安装在外壳(7)的前锁孔内,后锁芯(13)活动安装在外壳(7)的后锁孔内,而且后端有键槽(20),后锁芯(13)内装有锁弹子(14),锁舌(11)的孔槽内设有活动键轴(10)并且本身安装在下锁芯(6)与后锁芯(13)之间,卡环(15)卡在后锁芯(13)和下锁芯(6)上或上锁芯(2)上,其特征是:前锁芯由上锁芯(2)、下锁芯(6)、锁弹簧(21)、锁弹子(14)或带槽锁弹子(16)和移动叉(3)组合构成;活动键轴(10)通过压簧(9)或一组同性磁铁(19)的推压与嵌在下锁芯(6)孔槽内的旋转推进器(8)接触,旋转推进器(8)与上锁芯(2)的尾部相接触;阻尼装置(12)安装在锁舌(11)或外壳(7)上,下锁芯(6)的端面或外圆上与阻尼装置(12)相对应处开有阻尼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转锁,其特征是:活动键轴(10)也可以通过连接器(17)直接与上锁芯(2)上的移动叉(3)活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转锁,其特征是:活动键轴(10)也可以通过卡销(18)与嵌在下锁芯(6)孔槽内旋转推进器(8)上的环槽活动连接,旋转推进器(8)与上锁芯(2)的尾部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转锁,其特征是:活动键轴(10)也可以通过压簧(9)或一组同性磁铁(19)的推压直接与由上锁芯(2)和下锁芯(6)组成的内外环尾部端面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空转锁,其特征是:上锁芯(2)上纵向开有移动叉槽或移动叉孔槽,径向的弹子孔内装有锁弹簧(21)和带槽锁弹子(16)或带槽锁叶片;下锁芯(6)中间开有通孔而且与锁舌(11)接触处开有供活动键轴(10)卡入的键槽(20),下锁芯(6)与上锁芯(2)的端面接触处开有V形或圆弧凹槽,或者下锁芯(6)靠近上锁芯(2)端面处内圆与外圆上开有曲线环槽;移动叉(3)上开有弹子凹槽并活动卡在上锁芯(2)的纵向移动叉槽或移动叉孔槽内,移动叉(3)通过弹簧(4)与下锁芯(6)上的V形或圆弧凹槽相抵或者移动叉(3)直接与下锁芯(6)上的曲线环槽相套;上锁芯(2)和下锁芯(6)之间通过销、环槽或卡环、环槽或销、槽来活动套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插芯空转锁,其特征是:上锁芯(2)的纵向弹子孔内装有锁弹子(14),下锁芯(6)的纵向弹子孔内装有锁弹子(14)和锁弹簧(21),下锁芯(6)的中间开有通孔,下锁芯(6)中间通孔的内壁或底端面开有供活动键轴(10)卡入的键槽(20);上锁芯(2)和下锁芯(6)之间通过销、环槽或卡环、环槽或销、槽来活动套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插芯空转锁,其特征是:上锁芯(2)的尾部与旋转推进器(8)的二个接触面为一组互补的而且其中之一带有斜面的凹凸体;或者上锁芯(2)的尾部与旋转推进器(8)的二个接触面为一组能互相吸斥的磁铁(19);或者上锁芯(2)的尾部与旋转推进器(8)的二个接触面为一组螺旋面;或者上锁芯(2)的尾部与旋转推进器(8)的二个接触面为曲线环槽和柱销;旋转推进器(8)活动卡嵌在下锁芯(6)的孔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插芯空转锁,其特征是:下锁芯(6)的孔内侧与旋转推进器(8)的接触端面为一组互补的而且其中之一带有斜面的凹凸体;或者下锁芯(6)的孔内侧与旋转推进器(8)的接触面为一组能互相吸斥的磁铁(19);或者下锁芯(6)的孔内侧与旋转推进器(8)的接触面为一组螺旋面;或者下锁芯(6)的孔内侧与旋转推进器(8)的接触面为曲线环槽和柱销;旋转推进器(8)活动套在上锁芯(2)尾部的非圆形柱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插芯空转锁,其特征是上锁芯(2)的尾部活动套在下锁芯(6)的中间通孔中并在尾部与下锁芯(6)尾部形成同一平面的端面,上锁芯(2)或下锁芯(6)在尾部的同一平面的端面上至少有一个平面上开有V形凹槽或A形凸条,而另一平面开有任何形状的凹槽或凸条,活动键轴(10)与该平面接触的端面上有一条能卡入上述平面凹槽或凸条的条形凸条或凹槽;或者上锁芯(2)与下锁芯(6)在尾端的同一平面的端面上开有凹槽或凸条,活动键轴(10)与该平面接触的端面上有一条能卡入上述平面凹槽或凸条的A形凸条或V形凹槽;上锁芯(2)和下锁芯(6)在尾端的平面端面上各自开有的凹槽在相交位置时可以形成一个没有缺口的完整平面,或者上锁芯(2)和下锁芯(6)在尾端的平面端面上各自设有的凸条在相交位置时可以形成一个平面;活动键轴(10)与锁舌(11)内的孔槽活动相嵌,下锁芯(6)的尾端平面或侧面有供活动键轴(10)上凸出部分卡入的键槽(20)。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插芯空转锁,其特征是上锁芯(2)的尾部活 动套在下锁芯(6)的中间通孔中并在尾部与下锁芯(6)尾部形成内外环二个端面,上锁芯(2)或下锁芯(6)在尾部的不同平面上至少有一个平面上开有V形凹槽或A形凸条,而另一平面开有任何形状的凹槽或凸条,活动键轴(10)与该二个平面接触的对应端面上有能卡入上述平面凹槽或凸条的条形凸条或凹槽,而该凸条或凹槽与上锁芯(2)和下锁芯(6)尾部的内外环位置对应处也存在一个高度差,其差值与内外环二个端面形成的高度差相同,活动键轴(10)与锁舌(11)内的孔槽活动相嵌,下锁芯(6)尾端平面或侧面有供活动键轴(10)上凸出部分卡入的键槽(2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1083770U CN202544535U (zh) | 2011-04-14 | 2011-04-14 | 一种插芯空转锁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1083770U CN202544535U (zh) | 2011-04-14 | 2011-04-14 | 一种插芯空转锁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544535U true CN202544535U (zh) | 2012-11-21 |
Family
ID=47165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20108377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544535U (zh) | 2011-04-14 | 2011-04-14 | 一种插芯空转锁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544535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33668A (zh) * | 2011-04-14 | 2012-10-17 | 孙建华 | 一种插芯空转锁 |
CN105742104A (zh) * | 2016-04-12 | 2016-07-06 | 陈碧毅 | 一种自旋转防拧电门锁 |
-
2011
- 2011-04-14 CN CN2011201083770U patent/CN20254453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33668A (zh) * | 2011-04-14 | 2012-10-17 | 孙建华 | 一种插芯空转锁 |
CN105742104A (zh) * | 2016-04-12 | 2016-07-06 | 陈碧毅 | 一种自旋转防拧电门锁 |
CN105742104B (zh) * | 2016-04-12 | 2018-01-19 | 陈碧毅 | 一种自旋转防拧电门锁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89026A (zh) | 一种卡位式机械防盗锁 | |
CN202544535U (zh) | 一种插芯空转锁 | |
CN102797384A (zh) | 一种阻隔式机械防盗锁 | |
CN101153521B (zh) | 一种锁芯可以空转的防盗叶片锁 | |
CN201347649Y (zh) | 一种空转锁的装置 | |
CN104453388A (zh) | 一种空转防撬叶片锁芯 | |
CN203050275U (zh) | 防振开启电子锁 | |
CN101368461B (zh) | 通用锁头及与其匹配的钥匙 | |
CN101736954B (zh) | 一种空转锁的装置 | |
CN102733668A (zh) | 一种插芯空转锁 | |
CN102213045A (zh) | 错位开启锁锁头 | |
CN103233617B (zh) | 防盗旋转弹子锁锁体及钥匙 | |
CN204782317U (zh) | 双向密钥全符合结构的锁及钥匙 | |
CN101736943B (zh) | 一种轴向推进的空转锁头 | |
CN202706688U (zh) | 一种阻隔式机械防盗锁 | |
CN201292699Y (zh) | 一种轴向推进的空转锁头 | |
CN201165786Y (zh) | 一种锁芯可空转的锁头 | |
CN201460525U (zh) | 空转锁 | |
CN205025217U (zh) | 防盗双系统联动锁具装置 | |
CN2856300Y (zh) | 一种可识别钥匙的防拨锁具 | |
CN207436709U (zh) | 防盗锁及钥匙套件 | |
CN205422198U (zh) | 四方内置多功能机械锁 | |
CN101122190B (zh) | 一种具有空转锁芯结构的锁 | |
CN202249235U (zh) | 机械锁芯 | |
CN215671630U (zh) | 机械防盗弹子箱锁及与其匹配的钥匙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1 Termination date: 20140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