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521290U - 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521290U
CN202521290U CN 201220049895 CN201220049895U CN202521290U CN 202521290 U CN202521290 U CN 202521290U CN 201220049895 CN201220049895 CN 201220049895 CN 201220049895 U CN201220049895 U CN 201220049895U CN 202521290 U CN202521290 U CN 2025212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conductor
light
lighting device
conductor
incidence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04989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盈宏
林佑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XIANGLONG PLAST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XIANGLONG PLAST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XIANGLONG PLAST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XIANGLONG PLASTIC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049895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5212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5212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52129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照明装置,灯具外壳;在所述的灯具外壳内包括:一第一导光体;所述的第一导光体具有一第一周围入光面、彼此对向的一第一出光面与一第一反光面,该第一出光面与该第一反光面邻接于该第一周围入光面;至少一第二导光体;所述的至少一第二导光体设置于该第一导光体的周围上方,该第二导光体具有一第二周围入光面;以及一光条;所述的光条提供多个第一光束;该些第一光束的第一部分是经由该第一周围入光面进入该第一导光体,且该些第一光束的第二部分是经由该第二周围入光面而进入该第二导光体;可具有周围发光之效果以达成具有光晕的视觉功效。此外,光晕的强弱可以藉由第一导光体与第二导光体发光的光强度比例来调整。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照明装置,尤其涉及该照明装置中导光体。 
背景技术
利用发光组件搭配导光组件的光源模块,已经普遍地应用于照明领域中。一般而言,发光组件所提供的光线进入导光组件之后进行传播,继而光线由导光组件的出光面出射,以形成所需的照明光源。 
近年来,随着照明技术的进步,上述的光源模块已逐渐应用在许多照明灯具中。在各类发光组件中,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由于亮度高、低耗电与低污染性而成为主流。 
然而,在传统的照明灯具中,来自发光组件的光线经由导光组件的入光面而进入导光组件之后,光线是从导光组件的出光面出射,仅能提供单调的照明效果。换言之,传统的照明灯具无法呈现多样化的照明效果,不利于照明灯具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照明装置包括:灯具外壳;在所述的灯具外壳内包括:一第一导光体;所述的第一导光体具有一第一周围入光面、彼此对向的一第一出光面与一第一反光面,该第一出光面与该第一反光面邻接于该第一周围入光面;至少一第二导光体;所述的至少一第二导光体设置于该 第一导光体的周围上方,该第二导光体具有一第二周围入光面;以及一光条;所述的光条提供多个第一光束;该些第一光束的第一部分是经由该第一周围入光面进入该第一导光体,且该些第一光束的第二部分是经由该第二周围入光面而进入该第二导光体。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照明装置包括:灯具外壳;在所述的灯具外壳内包括:一第一导光体;所述的第一导光体具有一第一周围入光面、彼此对向的一第一出光面与一第一反光面,该第一出光面与该第一反光面邻接于该第一周围入光面;至少一第二导光体;所述的至少一第二导光体设置于该第一导光体的周围上方,该第二导光体具有一第二周围入光面;以及一光条;所述的光条提供多个第一光束以及多个第二光束;该些第一光束是经由该第一周围入光面进入该第一导光体,且该些第二光束是经由该第二周围入光面而进入该第二导光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具有周围发光之效果以达成具有光晕的视觉功效。此外,光晕的强弱可以藉由第一导光体与第二导光体发光的光强度比例来调整。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之一照明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1B为沿图1A中剖线A-A’的剖面示意图。 
图1C为图1B的圆圈E部分的在垂直于纸面方向的立体侧视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之一照明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2B为沿图2A中剖线B-B’的剖面示意图。 
图3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之一照明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4绘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之一照明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之一照明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5B为沿图5A中剖线C-C’的剖面示意图。 
图5C为图5B的圆圈E部分的在垂直于纸面方向的立体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照明装置,此照明装置的周围具有可调控的发光功能,进而能够产生光晕照明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照明装置,包括:灯具外壳;在所述的灯具外壳内包括:第一导光体、至少一第二导光体以及光条。第一导光体具有第一周围入光面、彼此对向的第一出光面与第一反光面。第一出光面与第一反光面邻接于第一周围入光面。第二导光体设置于第一导光体的周围上方。第二导光体具有第二周围入光面。光条提供多个第一光束。第一光束的第一部分经由第一周围入光面进入第一导光体。第一光束的第二部分经由第二周围入光面进入第二导光体。 
本实用新型再提出一种照明装置,包括:灯具外壳;在所述的灯具外壳内包括:第一导光体、至少一第二导光体以及光条。第一导光体具有第一周围入光面、彼此对向的第一出光面与第一反光面,第一出光面与第一反光面邻接于该第一周围入光面。第二导光体设置于第一导光体的周围上方,第二导光体具有第二周围入光面。光条提供多个第一光束以及多个第二光束。第一光束是经由第一周围入光面进入第一导光体。第二光束是经由第二周围入光面而进入第二导光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条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单元。第一发光单元提供第一光束、且对向于第一周围入光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发光单元是选自于:正光型发光二极管(top view LED)、侧光型发光二极管(side view LED)及其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导光体更包括:缓冲单元。 缓冲单元设置于第二导光体与第一导光体之间、且抵接第一导光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导光体更包括:多个光学微结构。光学微结构配置于第一反光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照明装置更包括:反射片。反射片对向于第一导光体的第一反光面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照明装置更包括:扩散片。扩散片对向于第一导光体的第一出光面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导光体为圆形导光板,第二导光体为圆形导光盖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导光体为多边形导光板,第二导光体为多个长条形导光盖体。第二导光体对应地设置在多边形导光板的每一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照明装置更包括:底框。第一导光体与光条夹设于底框与第二导光体之间。第一导光体设置于底框上。第二导光体设置于第一导光体的周围上方。光条设置于第二周围入光面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条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单元以及多个第二发光单元。第一发光单元提供第一光束、且对向于第一周围入光面。第二发光单元提供第二光束、且对向于第二周围入光面。 
[第一实施例] 
图1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1B为沿图1A的剖线A-A’的剖面示意图。图1C为图1B的圆圈E部分的在垂直于纸面方向的立体侧视图,绘示了光条130a的第一发光单元132的设置方式的一例。 
请先参考图1A以及图1B,照明装置100a包括:灯具外壳(图中未示); 在所述的灯具外壳内包括:第一导光体110、至少一第二导光体120以及光条130a。第一导光体110具有第一周围入光面112、第一出光面114以及第一反光面116,第一出光面114与第一反光面116邻接于第一周围入光面112。第二导光体120设置于第一导光体110的周围上方、且具有第二周围入光面122。光条130a提供多个第一光束L1。第一光束L1的第一部分P1是经由第一周围入光面112进入第一导光体110、且第一光束L1的第二部分P2是经由第二周围入光面122进入第二导光体120。 
需说明的是,第二导光体120设置于第一导光体110的「周围」上方,其中,「周围」的意义是指,第二导光体120设置成:第二导光体120的边缘紧邻第一导光体110的边缘;或者,第二导光体120的边缘距离第一导光体110的边缘、而往第一导光体110内移动一段距离。换言之,只要第二导光体120是设置在第一导光体110的上方,且第二导光体120是环绕第一导光体110的边缘设置,或者,第二导光体120环绕于距离第一导光体110的边缘一段距离之处,即为第二导光体120设置于第一导光体110的「周围」上方所表示的意义。 
须说明的是,图1A仅绘示第一导光体110与第二导光体120,以清楚表示第一导光体110与第二导光体120的相对位置;而参照图1B与图1C来理解光条130a的第一发光单元132的排列与设置方式。 
请参照图1B与图1C,光条130a可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32。第一发光单元132提供第一光束L1、且对向于第一周围入光面112设置。更详细而言,光条130a上的每一个第一发光单元132可为同一水平线排列、且对向于第一导光体110。第一发光单元132例如是采用正光型发光二极管(top view LED)、侧光型发光二极管(side view LED)及其组合,可以发出具有不同发光路径的第一光束L1的第一部份P1以及第一光束L2的第二部分P2。 
承上述,第一光束L1的第一部分P1可进入第一导光体110,且第一光束L1的第二部分P2可进入第二导光体120。如此一来,第一导光体110可提供主要的照明,第二导光体120可提供光晕照明效果。可注意到,通过调整第一光束L1的第一部分P1、与第一光束L1的第二部分P2之间的辉度比例,可产生多样化的照明效果。 
例如:使第一光束L1的第一部分P1的辉度大于第一光束L1的第二部分P1的辉度,则在照明装置100a可提供主要照明(第一导光体110所提供)以及主要照明的周围的微弱光晕(第二导光体120所提供)。 
又,使第一光束L1的第一部分P1的辉度小于第一光束L1的第二部分P1的辉度,则在照明装置100a可提供微弱照明(第一导光体110所提供)以及微弱照明的周围的明亮光晕(第二导光体120所提供)。 
又,也可使第一光束L1的第一部分P1的辉度等于第一光束L1的第二部分P1的辉度,则在照明装置100a可提供辉度大致相同的主要照明(第一导光体110所提供)以及主要照明的周围的光晕(第二导光体120所提供)。 
请再参照图1B,第二导光体120还可包括:缓冲单元S,设置于第二导光体120与第一导光体110之间、且抵接于第一导光体110。缓冲单元S例如是采用弹性材质所制成,在第二导光体120与第一导光体110结合的时候,可使第二导光体120抵压下方的第一导光体110,并达到缓冲之效果,可以避免第二导光体120与第一导光体110直接接触而磨擦损坏。 
请参照图1A,第一导光体110可为圆形导光板,第二导光体120可为圆形导光盖体。当第二导光体120置放在第一导光体110的周围上方时,第一导光体110可产生圆形照明区域,第二导光体120可产生圆环状光晕。然而,第一导光体110、第二导光体120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的圆形形状,可按照所需的照明光学效果来进行形状的选择。 
请再参照图1B,第一导光体120可包括:多个光学微结构T,配置于第一反光面116上。光学微结构T有助于将光线反射至第一出光面114,以提高光线出射率。 
另外,照明装置100a可更包括:反射片140,设置成对向于第一导光体110的第一反光面116。反射片140可采用高光反射率的材料(如金属、白色反光涂料等)来制作,有助于将从第一反光面116出射的光线反射回第一导光体110中,以提高光线出射率。 
再者,照明装置100a还可包括:扩散片150,设置成:对向于第一导光体110的第一出光面114,有助于将从第一出光面114出射的光线进行扩散,而使第一出光面114具有均匀发光之效果。 
此外,照明装置100a可更包括:底框160,第一导光体110与光条130a夹设于底框160与第二导光体120之间,第一导光体110设置于底框160上,第二导光体120设置于第一导光体110的周围上方,光条130a设置于第二周围入光面122的一侧。通过底框160,可使第一导光体110、第二导光体120以及光条130a良好地进行组装,而形成照明装置100a。 
综上所述,在照明装置100a中,利用光条130a来提供不同发光路径的第一光束L1的第一部份P1以及第一光束L1的第二部分P2,且第一光束L1的第一部份P1入射到第一导光体110,第一光束L1的第二部分P2入射到第二导光体120。如此一来,照明装置100a能根据环境气氛需求,来调整第一导光体110以及第二导光体120的辉度比例,可以产生具有光晕的多样化照明效果。 
在照明装置100a中,第二导光体120是设置在第一导光体110的周围上方、且设置在第一导光体110的边缘的周围。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以下将列举其它实施例以作为说明。下述实施例沿用前述实施例的组件标号与部分内容,其中,采用相同的标号来表示相同或近似的组件,并 且省略了相同技术内容的说明。 
[第二实施例]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2B为沿图2A的剖线B-B’的剖面示意图。须说明的是,图2A仅绘示第一导光体110与第二导光体120,以清楚表示第一导光体110与第二导光体120的相对位置。 
请同时参考图2A以及图2B,照明装置100b与图1A与图1B所示的照明装置100a大致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在照明装置100b中,第二导光体120设置在第一导光体110的周围上方,且第二导光体120的边缘是距离第一导光体110的边缘、而往第一导光体110内移动一段距离D,不同于图1A与图1B所示的第二导光体120紧邻在第一导光体110的边缘处设置的情形。 
在图2A与图2B的实施例中,类似于图1B与图1C的说明,光条130a的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32可提供第一光束L1,第一光束L1的第一部分P1传递至第一导光体110,而使第一导光体110发光;第一光束L1的第二部分P2传递至第二导光体120,而使得第二导光体120发光。 
类似地,照明装置100b也能根据环境气氛需求,来调整第一导光体110以及第二导光体120的辉度比例,可以产生具有光晕的多样化照明效果。 
[第三实施例] 
图3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俯视示意图。请参考图3,照明装置100c与图1的照明装置100a相似,在此仅绘示照明装置100c的俯视图。 
照明装置100c与照明装置100a相异之处在于:照明装置100c的第一导光体110为多边形导光板(图3绘示为矩形),而第二导光体120为多个 长条形导光盖体120A~120D,对应地设置在多边形导光板(第一导光体110)的每一边。可注意到,第二导光体120的边缘紧邻第一导光体110的边缘。 
图3绘示的是矩形的第一导光体110;然而,第一导光体110可以是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任意的多边形形状,且第二导光体120可为多个长条形导光盖体,对应地设置于第一导光体110的每一边;且第二导光体120设置在第一导光体100的周围上方。除了利用多个长条形导光盖体组成第二导光体120之外,第二导光体120也可制作成多边形框体。 
再者,第二导光体120可更包括缓冲单元(未绘示),设置于第二导光体120与第一导光体110之间、且抵接第一导光体110。可在每一长条形导光盖体接触第一导光体110的一侧,设置采用弹性材质的缓冲单元。 
同样地,当第一导光体110与第二导光体120发光时,照明装置100c具有周围发光之效果,能够产生多边形光晕之发光效果。并且,藉由调控第一导光体110与第二导光体120之辉度比例,能够使照明装置100c产生多样化的照明效果。 
[第四实施例]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俯视示意图。请参考图4,照明装置100d与图2A的照明装置100b相似,在此仅绘示照明装置100d的俯视图。 
照明装置100d与照明装置100b相异之处在于:照明装置100d的第一导光体110为多边形导光板,而第二导光体120为多个长条形导光盖体120A~120D,对应地设置在多边形导光板(第一导光体110)的每一边。第二导光体120设置在第一导光体100之周围上方、且距离第一导光体110的周围边缘一段距离D。 
图4绘示的是矩形的第一导光体110;然而,第一导光体110可以是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任意的多边形形状,且第二导光体120可为多个长条形导光盖体,对应地设置于第一导光体110的每一边。 
同样地,当第一导光体110与第二导光体120发光时,照明装置100d具有周围发光之效果,能够产生多边形光晕之发光效果。并且,藉由调控第一导光体110与第二导光体120之辉度比例,能够使照明装置100d产生多样化的照明效果。 
[第五实施例] 
图5A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5B为沿图5A的剖线C-C’的剖面示意图。图5C为图5B的圆圈E部分的在垂直于纸面方向的立体侧视图,绘示了光条130b的第一发光单元132以及第二发光单元134的设置方式的一例。 
请参照图5A与图5B,照明装置100e包括:第一导光体110、至少一第二导光体120以及光条130b。第一导光体110具有第一周围入光面112、彼此对向的第一出光面114与第一反光面116,第一出光面114与第一反光面116邻接于第一周围入光面112。第二导光体120设置于第一导光体110的周围上方,第二导光体120具有第二周围入光面122。光条130b提供多个第一光束L1以及多个第二光束L2,其中,第一光束L1是经由第一周围入光面112进入第一导光体110,且第二光束L2是经由第二周围入光面122而进入第二导光体120。 
请参考图5A以及图5B,照明装置100e与图1A及图1B的照明装置100a相似,惟其相异之处在于:照明装置100e使用具有第一发光单元132以及第二发光单元134的光条130b,来作为发光来源。 
如图5C所示,光条130b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32以及多个第二 发光单元134。第一发光单元132对向于第一周围入光面112并提供第一光束L1;而第二发光单元134对向于第二周围入光面122并提供第二光束L2。光条130b上的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32在第一水平线上排列,多个第二发光单元134则在第二水平线上排列;且第一发光单元132对向于第一导光体110,第二发光单元134对向于第二导光体120。 
再者,第一发光单元132以及第二发光单元134例如是正光型发光二极管(top view LED)、侧光型发光二极管(side view LED)及其组合。 
如此一来,第一光束L1与第二光束L2的光强度,可透过分别独立控制第一发光单元132以及第二发光单元134而进行调整,而产生多样化的照明效果。 
例如,可单独开启第一发光单元132,关闭第二发光单元134,如此,可使第一导光体110进行主要照明,而使第二导光体120不提供光晕照明效果。 
又,可单独开启第二发光单元134,关闭第一发光单元132,如此,可使第二导光体120提供光晕照明效果,而第一导光体110不进行主要照明。 
再者,也可如同图1A与图1B的第一实施例所述,同时将第一发光单元132与第二发光单元134开启,但调控第一发光单元132与第二发光单元134之间的辉度比例,而可同时提供主要照明(第一导光体110)以及光晕照明(第二导光体120)、但分别具有不同的辉度。换言之,照明装置100e可提供更多元的照明效果。 
在其它未绘示的实施例中,上述照明装置100b、100c、100d也可以选用光条130b作为发光来源,以形成各种不同形状的照明装置。 
至于照明装置100e的其它组件(灯具外壳、光学微结构T、反射片140、扩散片150、缓冲单元S等等),均与图1A~图1C的第一实施例所述类似,在此即不予以重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照明装置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提供光条、第一导光体以及第二导光体,其中第二导光体为一盖体、且位于第一导光体之周围之上。光条提供光束分别进入第一导光体以及第二导光体,其中第一导光体与第二导光体的发光强度可以不同,如此一来,本实用新型之照装置可具有周围发光之效果以达成具有光晕的视觉功效。此外,光晕的强弱可以通过第一导光体与第二导光体发光的光强度比例来调整。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的,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之更动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之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24)

1.一种照明装置,灯具外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灯具外壳内包括:一第一导光体;所述的第一导光体具有一第一周围入光面、彼此对向的一第一出光面与一第一反光面,该第一出光面与该第一反光面邻接于该第一周围入光面;至少一第二导光体;所述的至少一第二导光体设置于该第一导光体的周围上方,该第二导光体具有一第二周围入光面;以及一光条;所述的光条提供多个第一光束;该些第一光束的第一部分是经由该第一周围入光面进入该第一导光体,且该些第一光束的第二部分是经由该第二周围入光面而进入该第二导光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条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单元;该些第一发光单元提供该些第一光束,该些第一发光单元对向于该第一周围入光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发光单元是选自于:正光型发光二极管、侧光型发光二极管及其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光体更包括一缓冲单元;该缓冲单元设置于该第二导光体与该第一导光体之间、且抵接该第一导光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光体更包括:多个光学微结构,配置于该第一反光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反射片;所述的反射片设置成对向于该第一导光体的该第一反光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扩散片;所述的扩散片设置成对向于该第一导光体的该第一出光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光体为圆形导光板,该第二导光体为圆形导光盖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光体还包括一缓冲单元;该缓冲单元设置于该第二导光体与该第一导光体之间、且抵接该第一导光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光体为多边形导光板,该第二导光体为多个长条形导光盖体,对应地设置在该多边形导光板的每一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光体还包括一缓冲单元;该缓冲单元设置于该第二导光体与该第一导光体之间、且抵接该第一导光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底框,且该第一导光体与该光条夹设于该底框与该第二导光体之间;该第一导光体设置于该底框上;该第二导光体设置于该第一导光体的周围上方;且该光条设置于该第二周围入光面的一侧。
13.一种照明装置,灯具外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灯具外壳内包括:一第一导光体;所述的第一导光体具有一第一周围入光面、彼此对向的一第一出光面与一第一反光面,该第一出光面与该第一反光面邻接于该第一周围入光面;至少一第二导光体;所述的至少一第二导光体设置于该第一导光体的周围上方,该第二导光体具有一第二周围入光面;以及一光条;所述的光条提供多个第一光束以及多个第二光束;该些第一光束是经由该第一周围入光面进入该第一导光体,且该些第二光束是经由该第二周围入光面而进入该第二导光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条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单元,该些第一发光单元提供该些第一光束,该些第一发光单元对向于该第一周围入光面;以及多个第二发光单元,该些第二发光单元提供该些第二光束,该些第二发光单元对向于该第二周围入光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发光单元与该些第二发光单元是选自于:正光型发光二极管、侧光型发光二极管及其组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光体还包括一缓冲单元;该缓冲单元设置于该第二导光体与该第一导光体之间、且抵接该第一导光体。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光体还包括:多个光学微结构;所述的多个光学微结构配置于该第一反光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反射片;所述的反射片设置成对向于该第一导光体的该第一反光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扩散片;所述的扩散片设置成对向于该第一导光体的该第一出光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光体为圆形导光板,该第二导光体为圆形导光盖体。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光体还包括一缓冲单元;该缓冲单元设置于该第二导光体与该第一导光体之间、且抵接该第一导光体。
22.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光体为多边形导光板,该第二导光体为多个长条形导光盖体,对应地设置在该多边形导光板的每一边。
23.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光体还包括一缓冲单元;该缓冲单元设置于该第二导光体与该第一导光体之间、且抵接该第一导光体。
2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底框,且该第一导光体与该光条夹设于该底框与该第二导光体之间;该第一导光体设置于该底框上;该第二导光体设置于该第一导光体的周围上方;且该光条设置于该第二周围入光面的一侧。
CN 201220049895 2012-02-16 2012-02-16 照明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5212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049895 CN202521290U (zh) 2012-02-16 2012-02-16 照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049895 CN202521290U (zh) 2012-02-16 2012-02-16 照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521290U true CN202521290U (zh) 2012-11-07

Family

ID=47104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049895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521290U (zh) 2012-02-16 2012-02-16 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52129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37745A (zh) * 2012-02-16 2012-07-04 苏州向隆塑胶有限公司 照明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37745A (zh) * 2012-02-16 2012-07-04 苏州向隆塑胶有限公司 照明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45566B1 (ko) 양면 조명용 led 렌즈와 led 모듈 및 이를 이용한led 양면 조명장치
WO2009016582A3 (en) Concave wide emitting lens for led useful for backlighting
CN105402673B (zh) 复合匀光车灯
KR101661900B1 (ko) 양면 조명용 led 렌즈와 led 모듈 및 이를 이용한 led 양면 조명장치
CN102588876A (zh) 透镜和具有该透镜的照明装置
CN207762609U (zh) 准直led透镜及准直led灯
CN103994395A (zh) Led光学系统及灯具
KR20120056016A (ko) 글레어 저감 조명장치
CN201772343U (zh) 一种均匀无眩光台灯
CN205048201U (zh) 一种偏光透镜及led条形灯
US20130272025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cove lighting module using the same
CN202521290U (zh) 照明装置
KR20150137959A (ko) 보조 광학 소자 및 광원 모듈
JP3127478U (ja) 円錐状プリズム式lcdバックライト照明装置
US20120002412A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JP2010164810A (ja) 照明装置
CN104595811A (zh) 变焦投射灯
CN204513099U (zh) 变焦投射灯
CN103822117A (zh) Led光学系统及灯具
CN210800738U (zh) 一种光学元件以及带有该光学元件的灯具
CN102537745A (zh) 照明装置
CN202469612U (zh) 照明装置
CN203549679U (zh) 一种能产生多个光束角的led二次透镜装置
CN202008087U (zh) 集成大功率led透镜及其灯具
CN203421626U (zh) 折反射出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07

Termination date: 201702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