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513098U - 一种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513098U
CN202513098U CN2012201391117U CN201220139111U CN202513098U CN 202513098 U CN202513098 U CN 202513098U CN 2012201391117 U CN2012201391117 U CN 2012201391117U CN 201220139111 U CN201220139111 U CN 201220139111U CN 202513098 U CN202513098 U CN 2025130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tmost point
triode
resistance
common terminal
thyris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13911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海生
徐永富
唐丰田
唐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ark Electrics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oark Electr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ark Electrics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Noark Electr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2013911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5130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5130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51309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包括安装在壳体上的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以及嵌在壳体内的控制模块和分励脱扣器,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与电能表的信号输出端相连接。控制模块包括控制电路和电压切换装置,电压切换装置的电压信号输入端接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其输出端接控制电路输入端,控制电路的N极共用端与输出接线装置侧的N线之间连成回路,其L极输入端与分励脱扣器的输出端连成回路,分励脱扣器的输入端接输出接线装置侧的相线L,控制电路根据输入端的欠费断电信号控制L极输入端与N极共用端之间导通,使串接在输入与输出端之间的分励脱扣器产生脱扣动作并驱动操作机构完成触点分断,能电源隔离,可用于不同输出电压信号的电能表。

Description

一种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分励脱扣功能的低压断路器,特别是一种预付费电能表专用的塑壳断路器(含微型断路器),它可以配合预付费电能表作为预付费电表专用低压断路器使用。
背景技术
现电网改造中普遍使用了具有欠费断电功能的带远程抄表模式的预付费电能表(简称电表),即在用户储存在电表卡上的预付电费用尽时,电表内的控制电路会自动切断供给用户的电源。预付费电表的欠费断电控制输出方式目前尚无行业标准,但有三种基本类型:一种是表内的控制电路控制表内的串联连接在输出端的电路中的继电器,其缺点是继电器因其接点容量小而易被烧毁;另一种是表内的控制电路或继电器控制表外的分励脱扣器,再由分励脱扣器控制用户端的断路器,其缺点是分励脱扣器需占用表箱的空间,窃电隐患增加;第三种是表内的控制电路或继电器控制表外的用户端的具有分励脱扣功能的断路器。由于分励脱扣器作为断路器的独立的辅助模块实现对断路器的远程脱扣控制的技术十分成熟,用断路器配合电表实现欠费断电的控制方式能较好地满足大容量、防窃电的需求,所以预付费电表专用断路器受到市场的青睐。
现有的配合电表使用的专用断路器根据其控制方式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如专利号为ZL99110322.X的发明专利,其控制方式是表内的继电器控制断路器内的继电器,断路器内的继电器再控制双金属片热脱扣器;第二类如专利号为ZL96241712.2的实用新型专利,其控制方式是表内的继电器控制断路器内的电磁脱扣器脱扣线圈;第三类如专利号为ZL96241712.2的实用新型专利,其控制方式是表内的继电器控制断路器内的测试按钮(试验开关)。这些现有技术的预付费电表专用断路器存在以下共同的缺陷:由于欠费断电的脱扣跳闸需利用断路器原有的脱扣器,例如热脱扣器或电磁脱扣器,所以在启动欠费断电脱扣时,不可避免地必须依赖致使热脱扣器或电磁脱扣器脱扣的脱扣电流,该脱扣电流大小相当于热脱扣器的过载电流或电磁脱扣器的短路电流,而该脱扣电流必须流过表内的继电器或断路器内的继电器,故而还是存在继电器因其接点容量小而易被烧毁的问题。另外,现有技术的预付费电表专用断路器不能兼容配合其他类型的电能表,一种断路器只能与一种电表配合使用,通用性极差,如专利号为ZL99110322.X的发明专利的断路器不能用于专利号为ZL96241712.2的实用新型专利的电表,专利号为ZL96241712.2的实用新型专利的漏电保护器(也称漏电断路器)不能用于专利号为ZL99110322.X的发明专利的电表。可见,现有的预付费电表专用断路器虽实现了欠费断电功能,但尚没解决由此引发的断电控制相关安全性、可靠性、防窃电、降能耗等性能较差的问题,不能通用于各种预付费电表,并且断电控制装置的体积较大,有碍断路器的小型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克服了现有的预付费电能表专用断路器不能通用于不同输出电压信号的电能表的缺陷,能兼容接入卸电控制方式的220V电压、上电控制方式的220V电压、表内控制电路102直接输出的卸电控制方式的控制电压、表内控制电路102直接输出的上电控制方式的控制电压中任意一种电压信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克服了现有的预付费电能表专用断路器不能电源隔离的缺陷,不仅优化了分励脱扣器与控制模块的结构,缩小了分励脱扣器与控制模块的体积,使其能很好嵌入于塑壳断路器内,并且实现了在欠费断电跳闸、故障跳闸、人为分闸中任意一种情况下,内置式分励脱扣器与内置式控制模块的电源都能安全对地隔离,提高了安全等级,同时改善了可靠性、防窃电和降能耗等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一种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包括安装在壳体1上的触头装置12和控制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闭合与分断的操作机构11,还包括具有至少一个相线L和一个中线N的输入接线装置15、具有至少一个相线L和一个中线N的输出接线装置16,所述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分别串联连接在输入接线装置15与输出接线装置16之间。所述的断路器还包括安装在壳体1上的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以及嵌置在壳体1内的控制模块2和分励脱扣器3,所述的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与预付费电能表10的信号输出端101相连接。所述的控制模块2包括控制电路22和电压切换装置21,电压切换装置21的电压信号输入端211接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电压切换装置21的电压信号输出端212接控制电路22的信号输入端221,用于将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输入的电压调整为工作电压信号后输出到控制电路22;控制电路22的N极共用端222与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中线N之间连成回路,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分励脱扣器3的输出端313连成回路,分励脱扣器3的输入端314接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相线L,控制电路22根据信号输入端221的欠费断电信号控制L极输入端223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导通,使串联连接在输入端314与输出端313之间的分励脱扣器3产生脱扣动作并驱动操作机构11控制触头装置12完成触点分断。
进一步的,所述的控制模块2还包括一个隔离装置25,隔离装置25包括微动开关250和受操作机构11带动的推杆253,微动开关250的动触点251、静触点252串联连接在所述的N极共用端222与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中线N之间连成的回路中,操作机构11的分断操作动作带动推杆253动作驱使动触点251与静触点252分断,操作机构11驱动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闭合的动作带动推杆253动作使动触点251与静触点252闭合。
进一步的,所述的分励脱扣器3包括脱扣传动装置32和串联连接在输入端314与输出端313之间的脱扣致动装置31,脱扣致动装置31产生的脱扣动作通过脱扣传动装置32传递给操作机构11控制触头装置12完成触点分断,脱扣致动装置31为电磁脱扣线圈311或双金属片312中的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的电压切换装置21包括一个分压转换开关KV和至少两个分压电阻R1、R2,分压转换开关KV的各转换触点与各分压电阻R1、R2之间按并联电阻分压原理连接或者按串联电阻分压原理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控制电路22包括第一整流器V1、第二整流器V2、稳压管V3、晶闸管V4、三极管V5、电阻RB、RC、R3、R4、R5、电容C1和C2;第一整流器V1和电阻R5串联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连成的回路中,第二整流器V2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信号输入端221与三极管V5的基极之间,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之间,晶闸管V4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C、电容C2分别连接在三极管V5的集电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B连接在三极管V5的基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三极管V5的发射极接N极共用端222,电阻R3串联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分励脱扣器3的输出端313的回路中,电阻R4、电容C1分别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的控制电路22包括第一整流器V1、第二整流器V2、稳压管V3、晶闸管V4、三极管V5、电阻RB、RC、R3、R4、R5和电容C1。第一整流器V1和电阻R5串联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连成的回路中,第二整流器V2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信号输入端221与三极管V5的基极之间,晶闸管V4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C连接在三极管V5的集电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B连接在三极管V5的基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三极管V5的发射极接N极共用端222,电阻R3串联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分励脱扣器3的输出端313的回路中,电阻R4、电容C1分别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之间;或者,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连接,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的控制电路22包括第一整流器V1、第二整流器V2、稳压管V3、晶闸管V4、三极管V5、电阻RB、RE、R3、R4、R5、电容C1。第一整流器V1和电阻R5串联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连成的回路中,第二整流器V2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信号输入端221与三极管V5的基极之间,晶闸管V4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E连接在三极管V5的发射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B连接在三极管V5的基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3串联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分励脱扣器3的输出端313的回路中,电阻R4、电容C1分别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发射极之间;或者,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发射极连接,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一种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包括安装在壳体1上的触头装置12和控制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闭合与分断的操作机构11,还包括具有至少一个相线L和一个中线N的输入接线装置15、具有至少一个相线L和一个中线N的输出接线装置16,所述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分别串联连接在输入接线装置15与输出接线装置16之间。所述的断路器还包括安装在壳体1上的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以及嵌置在壳体1内的控制模块2和分励脱扣器3,所述的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与预付费电能表10的信号输出端101相连接。所述的控制模块2包括第一整流器V1、第二整流器V2、稳压管V3、晶闸管V4、三极管V5、电阻R12、RB、RC、R3、R4、R5、电容C1和C2;第一整流器V1和电阻R5串联连接在L极输入端223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连成的回路中,第二整流器V2连接在信号输入端221与三极管V5的基极之间,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之间,晶闸管V4连接在L极输入端223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12连接在第二整流器V2与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之间,电阻RC、电容C2分别连接在三极管V5的集电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B连接在三极管V5的基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三极管V5的发射极接N极共用端222,电阻R3串联连接在L极输入端223与分励脱扣器3的输出端313的回路中,电阻R4、电容C1分别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N极共用端222与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中线N之间连成回路连接。所述的分励脱扣器3包括脱扣传动装置32和串联连接在输入端314与输出端313之间的电磁脱扣线圈311,输入端314接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一个相线L,电磁脱扣线圈311使脱扣传动装置32产生的脱扣动作传递给操作机构11并控制触头装置12完成触点分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一种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包括安装在壳体1上的触头装置12和控制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闭合与分断的操作机构11,还包括具有至少一个相线L和一个中线N的输入接线装置15、具有至少一个相线L和一个中线N的输出接线装置16,所述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分别串联连接在输入接线装置15与输出接线装置16之间。所述的断路器还包括安装在壳体1上的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以及嵌置在壳体1内的控制模块2和分励脱扣器3,所述的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与预付费电能表10的信号输出端101相连接。所述的控制模块2包括第一整流器V1、第二整流器V2、稳压管V3、晶闸管V4、三极管V5、电阻R12、RB、RC、R3、R4、R5和电容C1;第一整流器V1和电阻R5串联连接在L极输入端223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连成的回路中,第二整流器V2连接在信号输入端221与三极管V5的基极之间,晶闸管V4连接在L极输入端223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12连接在第二整流器V2与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之间,电阻RC连接在三极管V5的集电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B连接在三极管V5的基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三极管V5的发射极接N极共用端222,电阻R3串联连接在L极输入端223与分励脱扣器3的输出端313的回路中,电阻R4、电容C1分别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N极共用端222与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中线N之间连成回路连接。所述的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之间;或者,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连接,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所述的分励脱扣器3包括脱扣传动装置32和串联连接在输入端314与输出端313之间的双金属片312,输入端314接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一个相线L,双金属片312使脱扣传动装置32产生的脱扣动作传递给操作机构11并驱动触头装置12完成触点分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一种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包括安装在壳体1上的触头装置12和控制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闭合与分断的操作机构11,还包括具有至少一个相线L和一个中线N的输入接线装置15、具有至少一个相线L和一个中线N的输出接线装置16,所述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分别串联连接在输入接线装置15与输出接线装置16之间。所述的断路器还包括安装在壳体1上的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以及嵌置在壳体1内的控制模块2和分励脱扣器3,所述的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与预付费电能表10的信号输出端101相连接。所述的控制模块2包括第一整流器V1、第二整流器V2、稳压管V3、晶闸管V4、三极管V5、电阻R12、RB、RE、R3、R4、R5和电容C1,第一整流器V1和电阻R5串联连接在L极输入端223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连成的回路中,第二整流器V2连接在信号输入端221与三极管V5的基极之间,晶闸管V4连接在L极输入端223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12连接在第二整流器V2与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之间,电阻RE连接在三极管V5的发射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B连接在三极管V5的基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3串联连接在L极输入端223与分励脱扣器3的输出端313的回路中,电阻R4、电容C1分别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N极共用端222与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中线N之间连成回路连接。所述的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发射极之间;或者,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发射极连接,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所述的分励脱扣器3包括脱扣传动装置32和串联连接在输入端314与输出端313之间的双金属片312,输入端314接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一个相线L,双金属片312使脱扣传动装置32产生的脱扣动作传递给操作机构11并驱动触头装置12完成触点分断。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断路器的结构,能够解决已有技术存在的以下三大具体技术问题:
一是控制线路与供电及信号电源隔离问题。已有控制电路的动作电源采用非隔离的方式直接引用断路器下进线端口的L1、N两相电源,当断路器动作后,下进线端口也同时断开L1与N的供电。同时从电表出来的控制电源也是直接引自L1相线,当断路器断开而存在控制电压的情况下,将在断路器的L1相线的上下进线端口之间存在较大的电位差,下进线L1和中线N之间也存在小电位差,这种非隔离方式会给用户造成用电安全问题。
二是断路器的通用性问题。图1和图2所示的预付费电能表10是现有技术预付费电表,与图1所示的第一类预付费电能表10相比,图2所示的第二类预付费电能表10少了表内继电器J1。从图1可见,由于现有的第一类预付费电能表10包括一个表内继电器J1,表内继电器J1的触点回路连接在主电路的相线L与中线N之间,所以预付费电能表10的信号输出端101的输出电压均为标准电压,即主电路的相线L与中线N之间的电网电压为220V。从图2可见,现有预付费电能表10的欠费断电控制信号是由其表内控制电路102发出的,由于现有技术的第二类预付费电能表10的信号输出端101直接与表内控制电路102的控制信号输出端A1连接,所以信号输出端101的输出电压为表内控制电路102输出的控制电压。由于控制电路102在通常情况是采用公知的标准化的电路,所以控制电路102输出的控制电压是相对固定的,即在一定的可寻的有限的系列范围内。众所周知,表内控制电路102发出的欠费断电控制信号的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上电控制方式,即在正常情况下,表内控制电路102的两个控制信号输出端A1与A2之间无电位差,也就是控制信号输出端A1无电压;而在欠费情况下,表内控制电路102向控制信号输出端A1加载电压,也就是控制信号输出端A1有电压,使A1与A2之间产生电位差,如前述专利号为ZL96241712.2的预付费电能表的控制电路就是采用上电控制方式的实例。表内控制电路102发出的欠费断电控制信号的另一种方式是卸电控制,即在正常情况下,表内控制电路102的两个控制信号输出端A1与A2之间有电位差,也就是控制信号输出端A1有电压;而在欠费情况下,表内控制电路102从控制信号输出端A1卸掉电压,也就是控制信号输出端A1无电压,使A1与A2之间无电位差,如前述专利号为ZL99110322.X的插卡式电度表的控制电路就是采用卸电控制方式的实例。可见,现有的预付费电能表10的信号输出端101输出的电压信号是不统一的,对于一款预付费电能表10,它的信号输出端101输出的电压信号可能是以下六种情况之一:卸电控制方式的220V电压、上电控制方式的220V电压、卸电控制方式的380V电压、上电控制方式的380V电压、表内控制电路102直接输出的卸电控制方式的控制电压、表内控制电路102的直接输出的上电控制方式的控制电压。
三是控制模块和分励脱扣器的小型化与内置式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断路器以塑壳断路器为平台,基于控制模块和分励脱扣器配合控制并将控制模块和分励脱扣器嵌入断路器内的优化结构形式,使得控制模块和分励脱扣器体积小,适于嵌入微型塑壳断路器,而且,本实用新型采用专门设计的通用型预付费电表专用断路器的断电控制装置,其控制信号输入端子CT能兼容接入上述六种情况中任意一种电压信号,即本实用新型的专用断路器能通用于上述六种情况中任意一种预付费电能表。
附图说明
图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的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示意框图,其中图1所示的预付费电能表为带表内继电器的第一类电表,预付费电能表的信号输出端输出的电压为标准电压;图2所示的预付费电能表为不带表内继电器的第二类电表,预付费电能表的信号输出端输出的电压为控制电压。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通用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的第一实施例的内置式控制模块和内置式分励脱扣器的第一优选实施方案的电路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通用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的第一实施例的内置式控制模块和内置式分励脱扣器的第二优选实施方案的电路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通用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的第一实施例的内置式控制模块和内置式分励脱扣器的第三优选实施方案的电路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通用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的第二实施例的内置式控制模块和内置式分励脱扣器的电路示意图,它不包括电压切换装置,图中的控制电路适用于卸电控制方式并具有延时功能,脱扣致动装置为不具有延时特性的电磁脱扣线圈。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通用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的第三实施例的内置式控制模块和内置式分励脱扣器的电路示意图,它不包括电压切换装置,图中的控制电路适用于卸电控制方式但不具有延时功能,脱扣致动装置为具有延时特性的双金属片。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通用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的第四实施例的内置式控制模块和内置式分励脱扣器的电路示意图,它不包括电压切换装置,图中的控制电路适用于上电控制方式并不具有延时功能,脱扣致动装置为不具有延时特性的电磁脱扣线圈。
图9是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内置式控制模块和图7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的内置式控制模块的局部电路示意图,是图4、图7所示电路的可替代方案,与图4、图7所示电路方案的区别在于稳压管V3为并联连接。
图10是图5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内置式控制模块和图8所示的第四实施例的内置式控制模块的局部电路示意图,是图5、图8所示电路的可替代方案,与图5、图8所示电路方案的区别在于稳压管V3为并联连接。
图11是图1至8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的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12是图1至8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的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的控制模块部件的内置式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隔离装置25的机械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12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图1和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的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示意框图,其中所示的预付费电能表10采用现有的结构,带有信号输出端101和输出控制电压的表内控制电路102。图1所示的预付费电能表10为带表内继电器J1的第一类电表,图2所示的型预付费电能表10为不带表内继电器的第二类电表,从图1可见,由于现有技术的第一类预付费电能表10的表内继电器J1的触点回路连接在主电路的相线L与中线N之间,所以预付费电能表10的信号输出端101的输出电压均为标准电压,即主电路的相线L与中线N之间的电网电压(如中国电网的标准电压为220V)预付费电能表的信号输出端101输出的电压为标准电压。从图2可见,由于现有技术的第二类预付费电能表10的信号输出端101直接与表内控制电路102的控制信号输出端A1连接,所以信号输出端101的输出电压为表内控制电路102输出的控制电压。
图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的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示意框图。参见图1和2,本实用新型的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包括壳体1,安装在壳体1上的并处于壳体1内的操作机构11及触头装置12。在通常情况下,塑壳断路器内还装有瞬动脱扣装置13(如公知的电磁脱扣装置)和/或延时脱扣装置14(如公知的双金属片构成的热脱扣装置),但本实用新型的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的欠费断电的控制仅与断路器操作机构11和触头装置12有关,即欠费断电是由分励脱扣器3的脱扣动作直接触动操作机构11动作、再由操作机构11驱动触头装置12分断实现的,而与瞬动脱扣装置13和延时脱扣装置14无关,即欠费断电的功能无需通过瞬动脱扣装置13或延时脱扣装置14实现。附图以单个相线L为例,本实用新型的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还包括由一个相线L和一个中线N构成的输入接线装置15、由一个相线L和一个中线N构成的输出接线装置16,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分别串联连接在输入接线装置15与输出接线装置16之间,操作机构11控制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闭合与分断,即当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闭合时,输入接线装置15与输出接线装置16之间的各相线L、中线N分别接通。本实用新型的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的输入接线装置15与输出接线装置16所包括的相线L为至少一个,也可适用于三相,在相线L大于一个时,除了触头装置12的触点数相应增加外,其余机构无需变动。
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还包括嵌置在壳体1内的控制模块2和分励脱扣器3、安装在壳体1上的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预付费电能表10的信号输出端101与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相连接。控制模块2包括控制电路22和电压切换装置21,电压切换装置21的电压信号输入端211接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电压切换装置21的电压信号输出端212接控制电路22的信号输入端221;控制电路22的N极共用端222与位于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中线N之间连成回路;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分励脱扣器3的输出端313连成回路,分励脱扣器3的输入端314接位于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一个相线L,分励脱扣器3串联连接在其输出端313与输入端314之间。控制模块2的电压切换装置21将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输入的电压调整为工作电压信号后输出到控制电路22的信号输入端221,控制电路22根据信号输入端221的欠费断电信号控制L极输入端223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导通,L极输入端223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的导通导致电流从串联连接在输入端314与输出端313之间的分励脱扣器3流过,从而导致分励脱扣器3产生脱扣动作,该脱扣动作驱动操作机构11控制触头装置12完成触点分断。电压切换装置21的功能是将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输入的电压通过人为切换调整为控制电路22的工作电压信号,而人为切换的操作是根据预付费电能表10的信号输出端101的电压进行的,并在安装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时一次性完成。显然,通过人为一次性对电压切换装置21的切换操作,可将不同类型的电表的信号输出端101的不同电压调整为统一的工作电压信号后再输出到控制电路22的信号输入端221。控制电路22的功能是根据信号输入端221的欠费断电信号控制L极输入端223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导通,即控制电路22根据施加到信号输入端221的欠费断电信号的有/无转换,控制L极输入端223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导通。具体地说:如果在卸电控制方式下,即从有工作电压信号到无工作电压信号的转换,如果在上电控制方式,从无工作电压信号到有工作电压信号的转换。显然,可实现控制电路22上述功能的电路有多种,优选为如图4、图6所示的继电器开关电路或如图3、图5所示的晶闸管开关电路中的一种。为了提高控制模块2和分励脱扣器3的安全隔离,优选的方案是控制模块2还包括一个隔离装置25,隔离装置25包括微动开关250和受操作机构11带动的推杆253,微动开关250的动触点251、静触点252串联连接在N极共用端222与位于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中线N之间连成的回路中。操作机构11的分断操作动作驱动推杆253动作,该动作驱使动触点251与静触点252分断。操作机构11驱动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闭合的动作控制推杆253动作,该动作控制动触点251与静触点252闭合。显然,由于隔离装置25直接受操作机构11的驱动分断,所以不管是何种原因引起的触头装置12的分断(包括人为拉闸、断电跳闸、故障跳闸),都会使隔离装置25的动触点251与静触点252分断,从而不仅实现了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侧对中线N的安全隔离,而且还实现了输出接线装置16侧、输入接线装置15侧对中线N的安全隔离。
分励脱扣器3包括脱扣致动装置31和脱扣传动装置32。串联连接在输入端314与输出端313之间的脱扣致动装置31产生的脱扣动作通过脱扣传动装置32传递给操作机构11,并驱动操作机构11控制触头装置12完成触点分断。分励脱扣器3的脱扣致动装置31为常规电磁脱扣线圈311或双金属片312中的一种。电磁脱扣线圈311具有瞬动脱扣的致动特性,在无延时电路配合的情况下,它适合于卸电控制方式;而双金属片312具有延时脱扣的致动特性,即使无延时电路配合,它也能适合于卸电控制方式,当然还能适合于上电控制方式。
电压切换装置21优选包括一个分压转换开关KV和两个分压电阻R1、R2,分压转换开关KV的各转换触点与各分压电阻R1、R2之间按如图4所示并联电阻分压原理连接;或者,分压转换开关KV的各转换触点与各分压电阻R1、R2之间按如图3所示串联电阻分压原理连接。分压电阻具有两档切换功能,其中一档用于将信号输出端101的220V标准电压调整为统一的工作电压,另一档用于将信号输出端101的控制电压调整为统一的工作电压。如果要增加切换档数,则可通过增加分压电阻的数量实现。
参见图3所示的控制电路22是晶闸管开关电路,它包括第一整流器V1、第二整流器V2、稳压管V3、晶闸管V4、三极管V5、电阻RB、RC、R3、R4、R5以及电容C1和C2。第一整流器V1和电阻R5串联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连成的回路中,第二整流器V2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信号输入端221与三极管V5的基极之间,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之间,晶闸管V4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C、电容C2分别连接在三极管V5的集电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B连接在三极管V5的基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三极管V5的发射极接N极共用端222,电阻R3串联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分励脱扣器3的输出端313形成的回路中,电阻R4、电容C1分别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当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有电压时,该电压经由R1、R2构成的电压切换装置21和基极偏置电阻RB分压后施加到三极管V5的基极,使三极管V5的集电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导通,电容C2两端的压降为零,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的电压对电容C2不充电,L极输入端223的供电电流从V1-R5-V5回路流到N极共用端222,由于该回路的电流很小,所以不能引发分励脱扣器3产生脱扣动作。晶闸管V4因其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的压降为零而不导通,即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不导通。当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无电压时,电阻RB两端即三极管V5的基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的压降为零,使三极管V5的集电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不导通,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的供电电流从V1-R5-RC回路流到N极共用端222,由于电阻RC较大,所以使并联连接在RC两端的电容C2充电,充电延时一段时间后,电容C2两端的电压达到稳压管V3的反向工作电压后施加到晶闸管V4的控制端、并触发晶闸管V4导通,即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导通。由于晶闸管V4导通的电流较大,所以能引发分励脱扣器3产生脱扣动作。图3所示的实施例的晶闸管开关电路适用于卸电控制方式,其特点在于它包括了由电容C2组成的延时电路,由于该延时电路,所以使分励脱扣器3的脱扣致动装置31能适配电磁脱扣线圈311,解决了现有技术在卸电控制方式下必须采用延时脱扣致动装置、否则会出现在供电过程中分励脱扣器3产生自动脱扣的误动作问题。
下面结合上述控制电路22的工作原理和图3,进一步说明控制电路22与分励脱扣器3的配合及本实用新型的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的工作过程。在正常供电情况下,操作机构11处于合闸状态,触头装置12处于闭合状态,隔离装置25的动触点251与静触点252处于闭合状态,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有电压,L极输入端223有电压,L极输入端223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不导通,电磁脱扣线圈311无激励电流通过,分励脱扣器3稳定在正常状态。当电表发出欠费断电信号使信号输出端101、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信号输入端221转换为无电压时,L极输入端223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导通,电磁脱扣线圈311有激励电流通过,分励脱扣器3产生脱扣动作,操作机构11跳闸、触头装置12分断,并驱动隔离装置25的动触点251与静触点252分断,因触头装置12分断而使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转换为无电压。在电网从正常供电转换为停电时,操作机构11仍处于合闸状态,触头装置12仍处于闭合状态,隔离装置25的动触点251与静触点252仍处于闭合状态,但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无电压,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无电压,电容C2放电,电磁脱扣线圈311因无激励电流而保持无脱扣动作。在电网从停电转换为正常供电时,操作机构11仍处于合闸状态,触头装置12仍处于闭合状态,隔离装置25的动触点251与静触点252仍处于闭合状态,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先上电而转换为有电压,电容C2充电延时,在电容C2尚未达到充电稳压管V3的反向工作电压的过程中,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上电,使三极管V5的基极得电、集电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导通、电容C2两端的压降转换为零并停止充电,电磁脱扣线圈311仍保持在无激励电流、无脱扣动作的状态,操作机构11继续保持在合闸状态,触头装置12继续保持在闭合状态,隔离装置25的动触点251与静触点252继续保持在闭合状态。由此可见,在采用电磁脱扣线圈311的实施方式下,电容C2充电延时的时间需长于三极管V5的基极得电所需的时间,而该得电所需的时间是由电表的信号输出端101的得电所需的时间和控制电路22的响应时间决定的,通常需要0.5-1秒。
图3和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通用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的第一实施例的内置式控制模块2和内置式分励脱扣器3的两个优选方案的电路示意图,它们都包括电压切换装置21,并通用于卸电控制方式下的不同的信号输出电压的预付费电能表,其中图3所示的第一优选方案的控制电路22具有延时功能,脱扣致动装置31为不具有延时特性的电磁脱扣线圈311,分压转换开关KV的各转换触点与各分压电阻R1、R2之间按串联电阻分压原理连接。而图4所示的第二优选方案的控制电路22不具有延时功能,脱扣致动装置31为具有延时特性的双金属片312,分压转换开关KV的各转换触点与各分压电阻R1、R2之间按并联电阻分压原理连接。从图4可见,在采用双金属片312的实施方式下,由于双金属片312本身具有延时特性,所以可省去具有延时功能的电容C2。图4的控制电路22包括第一整流器V1、第二整流器V2、稳压管V3、晶闸管V4、三极管V5、电阻RB、RC、R3、R4、R5和电容C1。第一整流器V1和电阻R5串联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连成的回路中,第二整流器V2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信号输入端221与三极管V5的基极之间,晶闸管V4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C连接在三极管V5的集电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B连接在三极管V5的基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三极管V5的发射极接N极共用端222,电阻R3串联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分励脱扣器3的输出端313形成的回路中,电阻R4、电容C1分别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之间。图4所示的稳压管V3串联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之间是优选的方案,可替代的方案如图9所示,将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连接,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通用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的第一实施例的内置式控制模块2和内置式分励脱扣器3的第三优选方案的电路示意图,它包括电压切换装置21并通用于不同的信号输出电压的预付费电能表,图中的控制电路22适用于上电控制方式并不具有延时功能,脱扣致动装置31为不具有延时特性的电磁脱扣线圈311,分压转换开关KV的各转换触点与各分压电阻R1、R2之间按串联电阻分压原理连接。图5所示的控制电路22包括第一整流器V1、第二整流器V2、稳压管V3、晶闸管V4、三极管V5、电阻RB、RE、R3、R4、R5和电容C1。第一整流器V1和电阻R5串联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连成的回路中,第二整流器V2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信号输入端221与三极管V5的基极之间,晶闸管V4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E连接在三极管V5的发射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B连接在三极管V5的基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3串联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分励脱扣器3的输出端313的回路中,电阻R4、电容C1分别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发射极之间。图5所示的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发射极之间是优选的方案,可替代的方案如图10所示,即: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发射极连接,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通用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的第二实施例的内置式控制模块2和内置式分励脱扣器3的第四优选方案的电路示意图,它不包括电压切换装置21,图中的控制电路22适用于卸电控制方式并具有延时功能,脱扣致动装置31为不具有延时特性的电磁脱扣线圈311。图6所示的断路器包括壳体1,安装在壳体1上的操作机构11、触头装置12、至少包括一个相线L和一个中线N的输入接线装置15、至少包括一个相线L和一个中线N的输出接线装置16,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分别串联连接在输入接线装置15与输出接线装置16之间,操作机构11控制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闭合与分断。断路器还包括嵌置在壳体1内的控制模块2和分励脱扣器3、安装在壳体1上的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控制模块2包括第一整流器V1、第二整流器V2、稳压管V3、晶闸管V4、三极管V5、电阻R12、RB、RC、R3、R4、R5、电容C1和C2。第一整流器V1和电阻R5串联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连成的回路中,第二整流器V2连接在信号输入端221与三极管V5的基极之间,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之间,晶闸管V4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12连接在第二整流器V2与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之间,电阻RC、电容C2分别连接在三极管V5的集电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B连接在三极管V5的基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三极管V5的发射极接N极共用端222,电阻R3串联连接在L极输入端223与分励脱扣器3的输出端313形成的回路中,电阻R4、电容C1分别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N极共用端222与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中线N之间连成回路连接。分励脱扣器3包括电磁脱扣线圈311和脱扣传动装置32,分励脱扣器3的输入端314接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一个相线L,串联连接在分励脱扣器3的输入端314与输出端313之间的电磁脱扣线圈311使脱扣传动装置32产生的脱扣动作传递给操作机构11,并驱动操作机构11控制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分断。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通用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的第二实施例的内置式控制模块2和内置式分励脱扣器3的第五优选方案的电路示意图,它不包括电压切换装置21,图中的控制电路22适用于卸电控制方式但不具有延时功能,脱扣致动装置31为具有延时特性的双金属片312。图7所示的断路器包括壳体1,安装在壳体1上的操作机构11、触头装置12、至少包括一个相线L和一个中线N的输入接线装置15、至少包括一个相线L和一个中线N的输出接线装置16,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分别串联连接在输入接线装置15与输出接线装置16之间,操作机构11控制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闭合与分断。断路器还包括嵌置在壳体1内的控制模块2和分励脱扣器3、安装在壳体1上的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控制模块2包括第一整流器V1、第二整流器V2、稳压管V3、晶闸管V4、三极管V5、电阻R12、RB、RC、R3、R4、R5和电容C1。第一整流器V1和电阻R5串联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连成的回路中,第二整流器V2连接在信号输入端221与三极管V5的基极之间,晶闸管V4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12连接在第二整流器V2与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之间,电阻RC连接在三极管V5的集电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B连接在三极管V5的基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三极管V5的发射极接N极共用端222,电阻R3串联连接在L极输入端223与分励脱扣器3的输出端313形成的回路中,电阻R4、电容C1分别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N极共用端222与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中线N之间连成回路连接,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之间。图7所示的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之间是优选的方案,可替代的方案如图9所示,即: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连接,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分励脱扣器3包括双金属片312和脱扣传动装置32,双金属片312串联连接在分励脱扣器3的输入端314与输出端313之间,其输入端314接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相线L,双金属片312使脱扣传动装置32产生的脱扣动作传递给操作机构11,并驱动操作机构11控制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分断。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通用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的第二实施例的内置式控制模块2和内置式分励脱扣器3的第六优选方案的电路示意图,它不包括电压切换装置21,图中的控制电路适用于上电控制方式并不具有延时功能,脱扣致动装置31为不具有延时特性的电磁脱扣线圈311。图8所示的断路器包括壳体1,安装在壳体1上的操作机构11、触头装置12、至少包括一个相线L和一个中线N的输入接线装置15、至少包括一个相线L和一个中线N的输出接线装置16,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分别串联连接在输入接线装置15与输出接线装置16之间,操作机构11控制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闭合与分断。断路器还包括嵌置在壳体1内的控制模块2和分励脱扣器3、安装在壳体1上的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控制模块2包括第一整流器V1、第二整流器V2、稳压管V3、晶闸管V4、三极管V5、电阻R12、RB、RE、R3、R4、R5和电容C1。第一整流器V1和电阻R5串联连接在L极输入端223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连成的回路中,第二整流器V2连接在信号输入端221与三极管V5的基极之间,晶闸管V4连接在L极输入端223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12连接在第二整流器V2与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之间,电阻RE连接在三极管V5的发射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B连接在三极管V5的基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3串联连接在L极输入端223与分励脱扣器3的输出端313形成的回路中,电阻R4、电容C1分别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N极共用端222与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中线N之间连成回路连接,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发射极之间。图8所示的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发射极之间是优选的方案,可替代的方案如图9所示,即: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发射极连接,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分励脱扣器3包括双金属片312和脱扣传动装置32,双金属片312串联连接在分励脱扣器3的输入端314与输出端313之间,其输入端314接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一个相线L,双金属片312使脱扣传动装置32产生的脱扣动作传递给操作机构11,并驱动操作机构11控制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分断。
本实用新型前面所述的N极共用端222与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中线N之间连成回路连接包括以下两种:一种是N极共用端222与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中线N之间所连成的回路中串联了如图6至图8所示的隔离装置25,N极共用端222接隔离装置25的微动开关250的触点,微动开关250的触点再与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中线N连接;另一种是N极共用端222与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中线N之间所连成的回路中不串联隔离装置25(图中未示出),N极共用端222直接与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中线N连接。
图9是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内置式控制模块和图7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内置式控制模块的局部电路示意图,是图4、图7所示电路的可替代方案,与图4、图7所示电路的方案的区别在于稳压管V3为并联连接。图10是图5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内置式控制模块和图8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内置式控制模块的局部电路示意图,是图5、图8所示电路的可替代方案,与图5、图8所示电路的方案的区别在于稳压管V3为并联连接。
参见图11至图12,断路器壳体1内设有控制模块专用槽15和分励脱扣器专用槽16,以使控制模块2可互换地安装在控制模块专用槽15内,模块化分励脱扣器3可互换地安装在分励脱扣器专用槽16内。通过互换控制模块2和/或分励脱扣器3,使同一型号的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能通用于卸电控制方式的220V电压、上电控制方式的220V电压、表内控制电路102直接输出的卸电控制方式的控制电压、表内控制电路102直接输出的上电控制方式的控制电压中任意一种电压信号的预付费电能表。参见图3至图12,控制模块2还包括一个隔离装置25,该隔离装置25包括微动开关250和推杆253,微动开关250的动触点251、静触点252串联连接在N极共用端222与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中线N之间连成的回路中;操作机构11的分断操作动作驱动隔离装置的推杆253动作,该动作驱使动触点251与静触点252分断;操作机构11驱动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闭合的动作控制推杆253动作,该动作控制动触点251与静触点252闭合。不难想象,如果控制模块2不采用隔离装置25,即在控制电路22的N极共用端222与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中线N之间所连成的回路中不串联隔离装置25(图中未示出),则只需将N极共用端222直接与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中线N连接,无需改变控制模块2及其控制电路22的其它结构。
从图3至图10的示意电路图可产生多种等效电路图,由于这些等效电路图电子元件的型号和参数不同而使电路图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例如:通过串联或并联可增减电阻、电容的数量;用于限流、分压的电阻如电阻R3、电阻R5可有多个等效位置;晶闸管V4可采用附图所示的双向晶闸管或单向晶闸管(图中未示出),而在采用单向晶闸管时,其L极需改接到第一整流器V1的输出端;第一整流器V1、第一整流器V2可分别采用整流电路替代,在采用整流稳压电路时可省略电容C2。这些等效电路都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相同或等同的可替代方案。

Claims (10)

1.一种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包括安装在壳体(1)上的触头装置(12)和控制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闭合与分断的操作机构(11),还包括具有至少一个相线L和一个中线N的输入接线装置(15)、具有至少一个相线L和一个中线N的输出接线装置(16),所述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分别串联连接在输入接线装置(15)与输出接线装置(16)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断路器还包括安装在壳体(1)上的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以及嵌置在壳体(1)内的控制模块(2)和分励脱扣器(3),所述的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与预付费电能表(10)的信号输出端(101)相连接;
所述的控制模块(2)包括控制电路(22)和电压切换装置(21),电压切换装置(21)的电压信号输入端(211)接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电压切换装置(21)的电压信号输出端(212)接控制电路(22)的信号输入端(221),用于将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输入的电压调整为工作电压信号后输出到控制电路(22);控制电路(22)的N极共用端(222)与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中线N之间连成回路,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分励脱扣器(3)的输出端(313)连成回路,分励脱扣器(3)的输入端(314)接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相线L,控制电路(22)根据信号输入端(221)的欠费断电信号控制L极输入端(223)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导通,使串联连接在输入端(314)与输出端(313)之间的分励脱扣器(3)产生脱扣动作并驱动操作机构(11)控制触头装置(12)完成触点分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模块(2)还包括一个隔离装置(25),隔离装置(25)包括微动开关(250)和受操作机构(11)带动的推杆(253),微动开关(250)的动触点(251)、静触点(252)串联连接在所述的N极共用端(222)与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中线N之间连成的回路中,操作机构(11)的分断操作动作带动推杆(253)动作驱使动触点(251)与静触点(252)分断,操作机构(11)驱动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闭合的动作带动推杆(253)动作使动触点(251)与静触点(252)闭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励脱扣器(3)包括脱扣传动装置(32)和串联连接在输入端(314)与输出端(313)之间的脱扣致动装置(31),脱扣致动装置(31)产生的脱扣动作通过脱扣传动装置(32)传递给操作机构(11)控制触头装置(12)完成触点分断,脱扣致动装置(31)为电磁脱扣线圈(311)或双金属片(312)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压切换装置(21)包括一个分压转换开关KV和至少两个分压电阻R1、R2,分压转换开关KV的各转换触点与各分压电阻R1、R2之间按并联电阻分压原理连接或者按串联电阻分压原理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电路(22)包括第一整流器V1、第二整流器V2、稳压管V3、晶闸管V4、三极管V5、电阻RB、RC、R3、R4、R5、电容C1和C2;第一整流器V1和电阻R5串联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连成的回路中,第二整流器V2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信号输入端(221)与三极管V5的基极之间,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之间,晶闸管V4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C、电容C2分别连接在三极管V5的集电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B连接在三极管V5的基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三极管V5的发射极接N极共用端(222),电阻R3串联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分励脱扣器(3)的输出端(313)的回路中,电阻R4、电容C1分别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控制电路(22)包括第一整流器V1、第二整流器V2、稳压管V3、晶闸管V4、三极管V5、电阻RB、RC、R3、R4、R5和电容C1;
第一整流器V1和电阻R5串联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连成的回路中,第二整流器V2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信号输入端(221)与三极管V5的基极之间,晶闸管V4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C连接在三极管V5的集电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B连接在三极管V5的基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三极管V5的发射极接N极共用端(222),电阻R3串联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分励脱扣器(3)的输出端(313)的回路中,电阻R4、电容C1分别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
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之间;或者,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连接,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控制电路(22)包括第一整流器V1、第二整流器V2、稳压管V3、晶闸管V4、三极管V5、电阻RB、RE、R3、R4、R5、电容C1;
第一整流器V1和电阻R5串联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连成的回路中,第二整流器V2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信号输入端(221)与三极管V5的基极之间,晶闸管V4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E连接在三极管V5的发射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B连接在三极管V5的基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3串联连接在控制电路(22)的L极输入端(223)与分励脱扣器(3)的输出端(313)的回路中,电阻R4、电容C1分别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
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发射极之间;或者,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发射极连接,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
8.一种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包括安装在壳体(1)上的触头装置(12)和控制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闭合与分断的操作机构(11),还包括具有至少一个相线L和一个中线N的输入接线装置(15)、具有至少一个相线L和一个中线N的输出接线装置(16),所述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分别串联连接在输入接线装置(15)与输出接线装置(16)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断路器还包括安装在壳体(1)上的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以及嵌置在壳体(1)内的控制模块(2)和分励脱扣器(3),所述的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与预付费电能表(10)的信号输出端(101)相连接;
所述的控制模块(2)包括第一整流器V1、第二整流器V2、稳压管V3、晶闸管V4、三极管V5、电阻R12、RB、RC、R3、R4、R5、电容C1和C2;第一整流器V1和电阻R5串联连接在L极输入端(223)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连成的回路中,第二整流器V2连接在信号输入端(221)与三极管V5的基极之间,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之间,晶闸管V4连接在L极输入端(223)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12连接在第二整流器V2与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之间,电阻RC、电容C2分别连接在三极管V5的集电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B连接在三极管V5的基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三极管V5的发射极接N极共用端(222),电阻R3串联连接在L极输入端(223)与分励脱扣器(3)的输出端(313)的回路中,电阻R4、电容C1分别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N极共用端(222)与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中线N之间连成回路连接;
所述的分励脱扣器(3)包括脱扣传动装置(32)和串联连接在输入端(314)与输出端(313)之间的电磁脱扣线圈(311),输入端(314)接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一个相线L,电磁脱扣线圈(311)使脱扣传动装置(32)产生的脱扣动作传递给操作机构(11)并控制触头装置(12)完成触点分断。
9.一种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包括安装在壳体(1)上的触头装置(12)和控制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闭合与分断的操作机构(11),还包括具有至少一个相线L和一个中线N的输入接线装置(15)、具有至少一个相线L和一个中线N的输出接线装置(16),所述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分别串联连接在输入接线装置(15)与输出接线装置(16)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断路器还包括安装在壳体(1)上的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以及嵌置在壳体(1)内的控制模块(2)和分励脱扣器(3),所述的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与预付费电能表(10)的信号输出端(101)相连接;
所述的控制模块(2)包括第一整流器V1、第二整流器V2、稳压管V3、晶闸管V4、三极管V5、电阻R12、RB、RC、R3、R4、R5和电容C1;第一整流器V1和电阻R5串联连接在L极输入端(223)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连成的回路中,第二整流器V2连接在信号输入端(221)与三极管V5的基极之间,晶闸管V4连接在L极输入端(223)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12连接在第二整流器V2与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之间,电阻RC连接在三极管V5的集电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B连接在三极管V5的基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三极管V5的发射极接N极共用端(222),电阻R3串联连接在L极输入端(223)与分励脱扣器(3)的输出端(313)的回路中,电阻R4、电容C1分别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N极共用端(222)与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中线N之间连成回路连接;
所述的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之间;或者,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连接,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
所述的分励脱扣器(3)包括脱扣传动装置(32)和串联连接在输入端(314)与输出端(313)之间的双金属片(312),输入端(314)接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一个相线L,双金属片(312)使脱扣传动装置(32)产生的脱扣动作传递给操作机构(11)并驱动触头装置(12)完成触点分断。
10.一种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包括安装在壳体(1)上的触头装置(12)和控制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闭合与分断的操作机构(11),还包括具有至少一个相线L和一个中线N的输入接线装置(15)、具有至少一个相线L和一个中线N的输出接线装置(16),所述触头装置(12)的各触点分别串联连接在输入接线装置(15)与输出接线装置(16)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断路器还包括安装在壳体(1)上的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以及嵌置在壳体(1)内的控制模块(2)和分励脱扣器(3),所述的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与预付费电能表(10)的信号输出端(101)相连接;
所述的控制模块(2)包括第一整流器V1、第二整流器V2、稳压管V3、晶闸管V4、三极管V5、电阻R12、RB、RE、R3、R4、R5和电容C1,第一整流器V1和电阻R5串联连接在L极输入端(223)与三极管V5的集电极连成的回路中,第二整流器V2连接在信号输入端(221)与三极管V5的基极之间,晶闸管V4连接在L极输入端(223)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12连接在第二整流器V2与信号输入接线装置CT之间,电阻RE连接在三极管V5的发射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B连接在三极管V5的基极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电阻R3串联连接在L极输入端(223)与分励脱扣器(3)的输出端(313)的回路中,电阻R4、电容C1分别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N极共用端(222)与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中线N之间连成回路连接;
所述的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发射极之间;或者,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三极管V5的发射极连接,稳压管V3连接在晶闸管V4的控制端与N极共用端(222)之间;
所述的分励脱扣器(3)包括脱扣传动装置(32)和串联连接在输入端(314)与输出端(313)之间的双金属片(312),输入端(314)接输出接线装置(16)侧的一个相线L,双金属片(312)使脱扣传动装置(32)产生的脱扣动作传递给操作机构(11)并驱动触头装置(12)完成触点分断。
CN2012201391117U 2012-04-01 2012-04-01 一种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130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1391117U CN202513098U (zh) 2012-04-01 2012-04-01 一种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1391117U CN202513098U (zh) 2012-04-01 2012-04-01 一种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513098U true CN202513098U (zh) 2012-10-31

Family

ID=47065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139111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13098U (zh) 2012-04-01 2012-04-01 一种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51309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69820A (zh) * 2014-10-22 2015-01-07 长城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具有预付费功能的小型漏电断路器电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69820A (zh) * 2014-10-22 2015-01-07 长城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具有预付费功能的小型漏电断路器电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15968B (zh) 半电压依赖型断路器
CN101562328B (zh) 漏电断路器
CN101447661B (zh) 一种用于自动重合闸控制器的控制方法
CN202513107U (zh) 一种互换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
CN202513098U (zh) 一种通用型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
CN103675554A (zh) 一种备用电源自投装置试验仪
CN202917961U (zh) 一种自恢复式过欠电压保护断路器
CN202759403U (zh) 电机保护控制器
CN102693884B (zh) 一种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
CN202513106U (zh) 一种预付费电能表专用塑壳断路器
CN206710528U (zh) 新型断路器漏电检测装置及低压断路器
CN204760332U (zh) 断路器操作机构控制设备及其操作箱
CN201465940U (zh) 多功能小型断路器
CN203039358U (zh) 交流分、合闸自保持电路
CN103605048A (zh) 一种基于故障指示器的路灯线路运行状态检测器
CN203616444U (zh) 欠费跳闸开关检测装置
CN103236808B (zh) 电机降压启动保护器
CN201773791U (zh) Ic卡电度表断路器
CN202888790U (zh) 一种基于单片机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
CN101699682B (zh) 防止断线的断路器
CN201656427U (zh) 防止断线的断路器
CN201113857Y (zh) 智能型自耦减压起动柜
CN2907019Y (zh) 多功能限流保护式固态继电器
CN205911242U (zh) 一种新型感应式电力继电器
CN205428825U (zh) 一种高压永磁真空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31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