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507215U - 一种便携式快速扳手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携式快速扳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507215U
CN202507215U CN 201220150659 CN201220150659U CN202507215U CN 202507215 U CN202507215 U CN 202507215U CN 201220150659 CN201220150659 CN 201220150659 CN 201220150659 U CN201220150659 U CN 201220150659U CN 202507215 U CN202507215 U CN 2025072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gear shaft
hole
plate
scre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15065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沛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CIT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CI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CIT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CIT
Priority to CN 20122015065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5072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5072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50721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Cores, Or Mandr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式快速扳手,其要点是:包括箱体、传动组件、摇把和套筒。箱体为中空的长方体形钢制组合件。第一齿轮轴通过同轴设置在箱体上的上前轴承和上后轴承转动设置在箱体上。双联滑移齿轮与第一齿轮轴在轴向上通过传动导向平键滑动配合,在周向上被传动导向平键限位。第二齿轮轴通过同轴设置在箱体上的下前轴承和下后轴承转动设置在箱体上。双联固定齿轮与第二齿轮轴在在周向上被传动平键限位。使用时,双联固定齿轮与双联滑移齿轮始终有只有一对相应的齿盘处于啮合状态。上述摇把通过其连接端设置在第一齿轮轴的前端头上。套筒的后部设有与套筒同轴的截面为正六边形的工作孔段,套筒可拆卸固定设置在第二齿轮轴的后端头上。

Description

一种便携式快速扳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工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快速转动螺栓螺母的便携式快速扳手。 
背景技术
目前普遍使用的各种扳手,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携带方便等优点,但也存在不能增速、不能连续回转等缺点。在许多企业的小批量生产的产品装配线或其他机械部件拆装时,经常会拆装很多紧固螺栓或螺母,为此往往会花费较多的工作时间,尤其是没有使用风动扳手的产品装配线上,紧固螺栓或螺母的时间往往占据整个产品装配总时间的较大比例。另外,经常有流动性强,环境条件差等不便使用动力工具的场合需快速旋下或旋紧螺母时,很费时。所以,减少拧紧(或松开)螺栓、螺母的时间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大大缩短螺栓、螺母的紧固和松开时间,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的便携式快速扳手。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携式快速扳手,其结构特点是:包括箱体、传动组件、摇把和套筒。箱体为中空的长方体形钢制组合件。传动组件包括第一齿轮轴、第二齿轮轴、双联滑移齿轮、双联固定齿轮、4个轴承、传动导向平键和传动平键。传动组件的4个轴承的轴线均沿前后向设置,4个轴承按照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上前轴承、上后轴承、下前轴承和下后轴承。 
上述第一齿轮轴通过同轴设置在箱体上的上前轴承和上后轴承转动设置在箱体上,且第一齿轮轴的前端位于箱体外。 
上述双联滑移齿轮为钢制一体件,包括位于前部的大齿盘和位于后部的与大齿盘同轴设置的小齿盘。双联滑移齿轮设置第一齿轮轴上。传动导向平键设置在双联滑移齿轮与第一齿轮轴之间,且双联滑移齿轮与第一齿轮轴在轴向上通过传动导向平键滑动配合,在周向上被传动导向平键限位。 
上述第二齿轮轴通过同轴设置在箱体上的下前轴承和下后轴承转动设置在箱体上,且第二齿轮轴的后端位于箱体外。 
上述双联固定齿轮为钢制一体件,包括位于前部的小齿盘和位于后部的与小齿盘同轴设置的大齿盘。双联固定齿轮设置第二齿轮轴上。传动平键设置在双联固定齿轮与第二齿轮轴之间,且双联固定齿轮与第二齿轮轴在在周向上被传动平键限位。 
上述双联固定齿轮的大齿盘与双联滑移齿轮的小齿盘的齿数比为1:1,且两者可相互啮合。双联固定齿轮的小齿盘与双联滑移齿轮的大齿盘的齿数比为1:3,且两者可相互啮合。使用时,双联固定齿轮与双联滑移齿轮始终有只有一对相应的齿盘处于啮合状态。 
上述摇把通过其连接端设置在第一齿轮轴的前端头上。套筒的后部设有与套筒同轴的截面为正六边形的工作孔段,套筒可拆卸固定设置在第二齿轮轴的后端头上。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还包括调节组件。调节组件滑动设置在箱体上,调节组件与传动组件的双联滑移齿轮的大齿盘滑配合,且对双联滑移齿轮的大齿盘在前后方向上限位。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还包括防转动杆,防转动杆可拆卸式固定设置在与传动组件的相应的齿轮轴平行的箱体的板体上,且与该板体相互垂直。 
以上述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箱体包括主框体、前侧板、后侧板和上盖板。 
上述主框体为呈“U”形的钢制一体板框件,主框体由左侧板、底板和右侧板依次呈90度相连而构成,其中,左侧板和右侧板均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底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左侧板由其下侧从上方连接在底板的左侧边沿上,右侧板由其下侧从上方连接在底板的右侧边沿上。主框体在其底板、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前侧设有开口向前的5至10个前侧螺孔,各个前侧螺孔的轴线均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主框体还在其底板、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后侧设有开口向后的5至10个后侧螺孔,各个后侧螺孔的轴线均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主框体还在其左侧板的上侧设有开口向上的1至3个上侧螺孔以及在其右侧板的上侧设有开口向上的1至3个上侧螺孔,各个上侧螺孔的轴线均铅垂设置。主框体还在其左侧板的中央部位设有沿左右向贯穿其板体的左侧安装螺孔以及在其右侧板的中央部位设有沿左右向贯穿其板体的右侧安装螺孔,左侧安装螺孔和右侧安装螺孔的轴向均沿左右向水平设置。 
上述前侧板为与主框体的前侧面外形轮廓相应的矩形钢板。前侧板在其上部的左右向中间设有前小后大的阶梯孔。前侧板在其下部的左右向的中间设有开口朝后的作为轴承安装口的圆柱形盲孔。前侧板设有与主框体的各个前侧螺孔相应的作为沉孔的阶梯孔。 
上述后侧板为与主框体的后侧面外形轮廓相应的矩形钢板。后侧板的下部左右向中间设有后小前大的阶梯孔。后侧板的阶梯孔与前侧板的轴承安装口的轴线相同。后侧板在其上部的左右向的中间设有开口朝前的作为轴承安装口的圆柱形盲孔。后侧板的轴承安装口与前侧板的阶梯孔的轴线相同。后侧板设有与主框体的各个后侧螺孔相对应的作为沉孔的阶梯孔。 
上述上盖板为整体与主框体的上侧面外形轮廓相应的矩形钢板。上盖板在其左右向的中部的偏前部位设有贯穿其板体上下的基本呈矩形的导向通孔。上盖板还在其左部设有贯穿其板体上下的与主框体的设置在左侧板上的相应的上侧螺孔相对应的通孔,以及在上盖板的右部设有贯穿其板体上下的与主框体的设置在右侧板上的相应的上侧螺孔相对应的通孔。通过相应的螺钉将主框体、前侧板、后侧板和上盖板组装成箱体。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传动组件的轴承的上前轴承由其外圈紧配合固定在箱体的前侧板的阶梯孔的后孔段中,上后轴承由其外圈紧配合固定在箱体的后侧板的轴承安装口中,下前轴承由其外圈紧配合固定在箱体的前侧板的轴承安装口中,下后轴承由其外圈紧配合固定在箱体的后侧板的阶梯孔的前孔段中。 
上述传动组件的第一齿轮轴由其前端部位紧配合固定在上前轴承的内圈中,由其后端头紧配合固定在上后轴承的内圈中,从而与箱体转动连接。并且第一齿轮轴的前端头向前伸出前侧板。第一齿轮轴的前端头的端面为方形。第二齿轮轴由其前端头紧配合固定在下前轴承的内圈中,由其后端部位紧配合固定在下后轴承的内圈中,从而与箱体转动连接,并且第二齿轮轴的后端头向后伸出后侧板。第二齿轮轴的后端头的端面为方形。 
上述双联滑移齿轮的大齿盘的前侧边沿设有倒角。双联滑移齿轮的小齿盘的后侧边沿设有倒角。双联滑移齿轮套在第一齿轮轴上,双联滑移齿轮和第一齿轮轴均具有沿前后向设置的平键槽。传动导向平键位于双联滑移齿轮与第一齿轮轴之间,且设置在双联滑移齿轮的平键槽和第一齿轮轴的平键槽中,并且传动导向平键在轴向和周向上均被第一齿轮轴的平键槽限位。 
上述双联固定齿轮的大齿盘的前侧边沿设有倒角。双联固定齿轮的小齿盘的后侧边沿设有倒角。双联固定齿轮套在第二齿轮轴上,双联固定齿轮和第二齿轮轴均具有沿前后向设置的平键槽。传动平键位于双联固定齿轮与第二齿轮轴之间,且设置在双联固定齿轮的平键槽和第二齿轮轴的平键槽中,并且三者紧配合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双联固定齿轮能与第一齿轮轴同步转动。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摇把的连接端设有方孔,该方孔与第一齿轮轴的前端头的端面相对应,摇把由其连接端处的方孔套在第一齿轮轴的前端头上。 
上述套筒设有贯穿其筒体前后的通孔,且其位于后侧的孔段是截面为正六边形的作为工作孔段的部位,其位于前侧的孔段是截面为方形的作为连接孔段的部位。连接孔段与第二齿轮轴的后端头的形状相对应。套筒由其连接孔段套在第二齿轮轴的后端头上。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防转动杆为钢制一体件,防转动杆的右端为连接螺柱,防转动杆由其连接螺柱旋紧在左侧板的左侧安装螺中或右侧板的右侧安装螺孔中,从而固定连接在箱体上。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调节组件包括定位装置、调节杆和调节滑块。 
上述定位装置有2个,按其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分为左侧定位装置和右侧定位装置。左侧定位装置和右侧定位装置设置在上盖板的上侧面的前部上,分别位于导向通孔的左右两侧,且相对于经过主框体的前后向的中心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 
上述定位装置包括座体、定位销、弹簧和螺塞。 
上述左侧定位装置的座体在其中部沿左右向设有左大右小的作为调节孔的台阶状通孔。调节孔的左孔段设有内螺纹。定位销由其右端的圆形头部从调节孔的直径较小的右孔段中向右伸出,定位销由其左侧的圆台形卡接部同轴设置在调节孔的直径较大的左孔段中。弹簧设置在座体的调节孔的左孔段中且位于定位销的左侧。螺塞旋入座体的调节孔的内螺纹中,从而将弹簧夹在定位销与螺塞之间。 
上述右侧定位装置的座体在其中部沿左右向设有右大左小的作为调节孔的台阶状通孔。调节孔的右孔段设有内螺纹。定位销由其左端的圆形头部从调节孔的直径较小的左孔段中向右伸出,定位销由其右侧的圆台形卡接部同轴设置在调节孔的直径较大的右孔段中。弹簧设置在座体的调节孔的右孔段中且位于定位销的右侧。螺塞旋入座体的调节孔的内螺纹中,从而将弹簧夹在定位销与螺塞之间。 
上述调节杆为钢制一体件,调节杆的上部基本呈圆柱形的柱体,下部为连接螺柱。调节杆的柱体的直径大于上盖板的导向通孔的左右向的距离2至6毫米。调节杆的柱体的直径大于左侧定位装置的定位销的右端与右侧定装置的定位销的左端之间的距离2-6毫米。 
上述上盖板的导向通孔的左右向的孔径的范围为2-6毫米。调节杆的连接螺柱与上部柱体的轴线相同,连接螺柱的直径小于上部柱体。 
上述调节滑块为钢制一体件。调节滑块包括前挡板、后档板和导向连接部。前挡板沿左右向铅垂设置,从下方连接在导向连接部的下侧前部上。后挡板沿左右向铅垂设置,从下方连接在导向连接部的下侧后部上,且后挡板的前侧面到前挡板的后侧面的距离与传动组件的双联滑移齿轮的大齿盘的前侧面与后侧面之间的距离相应。导向连接部的前视图基本呈“凸”字形。导向连接部的上部与上盖板的导向通孔相对应,且其上侧的前后向的中央具有轴线铅垂设置的螺孔。调节杆由其连接螺柱从上至下旋合在调节滑块的导向连接部的螺孔中,调节滑块由其下部的上端面与调节杆的上部主体的下端面将上盖板的导向通孔的相应部位夹住,且调节滑块可沿上盖板的导向通孔的前后向滑动。调节滑块由其前挡板和后档板将双联滑移齿轮的大齿盘滑配合夹住。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快速扳手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
(2)本实用新型的传动组件只需两根齿轮轴,结构紧凑;而且两根齿轮轴均采用两个轴承支承,轴和轴承的受力情况较好,转动灵活,寿命较长。 
(3)本实用新型的调节组件能快速地实现便携式快速扳手的传动组件的双联滑移齿轮与双联固定齿轮的相应的齿轮之间在不同状态时的啮合关系,从而通过调节组件实现扳手的不同速度使用状态的切换。 
(4)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快速扳手使用时摇动摇把即可对工件实现连续拧紧或松开螺栓或螺母,不需要改变扳手的位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5)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快速扳手的摇把、套筒及防转动杆均可方便的拆卸和安装,拆下后方便携带,需要使用时能快速进行组装。 
(6)本实用新型的可采用不同规格的套筒,能适应不同规格的螺栓或螺母,应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快速扳手的立体示意图;图中摇把位于前方,防转动杆位于左方,套筒位于后方,调节组件位于上方; 
图2为沿图1中的双点划线所示意的铅垂面A作为剖切面进行剖切所得到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2的E向局部示意图,显示了从后方观察套筒时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F-F剖视示意图,显示了调节组件相互间关系以及与箱体的上盖板的关系;
图5为图2中的双联固定齿轮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从图1的上方向下观察时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去掉了摇把和套筒;
图7为从图1的前方观察箱体的主框体的示意图;
图8为从图7的上方向下观察时的示意图;
图9为从图1的前方,也即图中所示的B向观察时前侧板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G-G剖视示意图;
图11为从图1的后方,也即图中所示的C向观察时后侧板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H-H剖视示意图;
图13为从图1的上方,也即图中所示的D向观察时上盖板的示意图;
图14为图2中调节组件的调节滑块的立体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的标记如下: 
箱体1,主框体11,底板11-1,左侧板11-2,右侧板11-3,前侧螺孔11-4,后侧螺孔11-5,上侧螺孔11-6,左侧安装螺孔11-7,右侧安装螺孔11-8,
前侧板12,阶梯孔12-1,轴承安装口12-2,沉孔12-3,
后侧板13,阶梯孔13-1,轴承安装口13-2,沉孔13-3,
上盖板14,导向通孔14-1,通孔14-2,
传动组件2,第一齿轮轴21,第二齿轮轴22,
双联滑移齿轮23,大齿盘23-1,小齿盘23-2,双联固定齿轮24,小齿盘24-1,大齿盘24-2,轴承25,上前轴承25-1,上后轴承25-2,下前轴承25-3,下后轴承25-4,传动导向平键26,传动平键27,
调节组件3,定位装置31,左侧定位装置31a,右侧定位装置31b,座体31-1,定位销31-2,弹簧31-3,螺塞31-4,调节杆32,连接螺柱32-1,调节滑块33,前挡板33-1,后档板33-2,导向连接部33-3,
摇把4,
套筒5,工作孔段51,连接孔段52,
防转动杆6。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描述方位按照图9所示的具体方位进行描述,也即图9的的上下左右方向为描述中的上下左右方向,图9所朝向的方向为前方,背离图9图面的方向为后方。以靠近便携式快速扳手的箱体的中心一侧称为内侧,以远离箱体的一侧称为外侧。
见图1,本实施例的便携式快速扳手包括箱体1、传动组件2、调节组件3、摇把4、套筒5和防转动杆6。 
见图7至图12,箱体1包括主框体11、前侧板12、后侧板13和上盖板14。 
见图2、图7和图8,主框体11为呈“U”形的钢制一体板框件,主框体11由左侧板11-2、底板11-1和右侧板11-3依次呈90度相连而构成,其中,左侧板11-2和右侧板11-3均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底板11-1沿左右向水平设置。左侧板11-2由其下侧从上方连接在底板11-1的左侧边沿上,右侧板11-3由其下侧从上方连接在底板11-1的右侧边沿上。主框体11在其底板11-1、左侧板11-2和右侧板11-3的前侧设有开口向前的5至10个前侧螺孔11-4(本实施例为7个),该7个前侧螺孔11-4的轴线均沿前后向水平设置,7个前侧螺孔11-4分别在左侧板11-2的前侧的上部和中部、底板11-1的前侧的左部、中部和右部以及右侧板11-3的前侧的中部和上部各设置1个。主框体11还在其底板11-1、左侧板11-2和右侧板11-3的后侧设有开口向后的5至10个后侧螺孔11-5(本实施例为7个),该7个后侧螺孔11-5的轴线均沿前后向水平设置,7个后侧螺孔11-5分别在左侧板11-2的后侧的上部和中部、底板11-1的后侧左部、中部和右部以及右侧板11-3的后侧的中部和上部各设置1个。主框体11还在其左侧板11-2的上侧设有开口向上的1至3个上侧螺孔11-6(本实施例为2个)以及在其右侧板11-3的上侧设有开口向上的1至3个上侧螺孔11-6(本实施例为2个),该4个上侧螺孔11-6的轴线均铅垂设置。主框体11还在其左侧板11-2的中央部位设有沿左右向贯穿其板体的左侧安装螺孔11-7以及在其右侧板11-3的中央部位设有沿左右向贯穿其板体的右侧安装螺孔11-8,左侧安装螺孔11-7和右侧安装螺孔11-8的轴向均沿左右向水平设置。 
见图9和图10,前侧板12为与主框体11的前侧面外形轮廓相应的矩形钢板。前侧板12在其上部的左右向中间设有前小后大的阶梯孔12-1,也即阶梯孔12-1的前孔段为直径较小的孔段,阶梯孔12-1的后孔段为直径较大的孔段。前侧板12在其下部的左右向的中间设有开口朝后的作为轴承安装口12-2的圆柱形盲孔。前侧板12设有与主框体11的各个前侧螺孔11-4相应的作为沉孔12-3的7个阶梯孔。 
见图11和图12,后侧板13为与主框体11的后侧面外形轮廓相应的矩形钢板。后侧板13的下部左右向中间设有后小前大的阶梯孔13-1,也即阶梯孔13-1的后孔段为直径较小的孔段,阶梯孔13-1的前孔段为直径较大的孔段。后侧板13的阶梯孔13-1与前侧板12的轴承安装口12-2的轴线相同。后侧板13在其上部的左右向的中间设有开口朝前的作为轴承安装口13-2的圆柱形盲孔。后侧板13的轴承安装口13-2与前侧板12的阶梯孔12-1的轴线相同。后侧板13设有与主框体11的各个后侧螺孔11-5相对应的作为沉孔13-3的7个阶梯孔。 
见图13,上盖板14为整体与主框体11的上侧面外形轮廓相应的矩形钢板。上盖板14在其左右向的中部的偏前部位设有贯穿其板体上下的基本呈矩形的导向通孔14-1。上盖板14还在其左部设有2个贯穿其板体上下的与主框体11的设置在左侧板11-2上的相应的2个上侧螺孔11-6相对应的通孔14-2,以及在上盖板14的右部设有2个贯穿其板体上下的与主框体11的设置在右侧板11-3上的相应的2个上侧螺孔11-6相对应的通孔14-2。 
见图1,由4个螺钉分别从上向下穿过上盖板14的相应的通孔14-2后旋紧在主框体11的相应一个上侧螺孔11-6中,从而将上盖板14固定在主框架11上;由7个螺钉分别从前向后穿过前侧板12的相应一个沉孔12-3后旋紧在主框体11的相应一个前侧螺孔11-4中,从而将前侧板12固定在主框架11上;由7个螺钉分别从后向前穿过后侧板13的相应一个沉孔13-3后旋紧在主框体11的相应一个后侧螺孔11-5中,从而将后侧板13固定连接在主框体11上,从而构成箱体1。 
见图2,传动组件2由第一齿轮轴21、第二齿轮轴22、双联滑移齿轮23、双联固定齿轮24、4个轴承25、传动导向平键26和传动平键27组成。 
见图2,传动组件2的4个轴承25的轴线均沿前后向设置,4个轴承25按照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上前轴承25-1、上后轴承25-2、下前轴承25-3和下后轴承25-4。上前轴承25-1由其外圈紧配合固定在箱体1的前侧板12的阶梯孔12-1的后孔段中,上后轴承25-2由其外圈紧配合固定在箱体1的后侧板13的轴承安装口13-2中,下前轴承25-3由其外圈紧配合固定在箱体1的前侧板12的轴承安装口12-3中,下后轴承25-4由其外圈紧配合固定在箱体1的后侧板13的阶梯孔13-1的前孔段中。 
见图2,传动组件2的第一齿轮轴21由其前端部位紧配合固定在上前轴承25-1的内圈中,由其后端头紧配合固定在上后轴承25-2的内圈中,从而与箱体1转动连接;并且第一齿轮轴21的前端头向前伸出前侧板12。第一齿轮轴21的前端头的端面为方形。第二齿轮轴22由其前端头紧配合固定在下前轴承25-3的内圈中,由其后端部位紧配合固定在下后轴承25-4的内圈中,从而与箱体1转动连接,并且第二齿轮轴22的后端头向后伸出后侧板13。第二齿轮轴22的后端头的端面为方形。第二齿轮轴22的后端头的方形端面与第一齿轮轴21的前端头的方形端面相同。 
见图2,双联滑移齿轮23为钢制一体件,包括位于前部的大齿盘23-1和位于后部的与大齿盘23-1同轴设置的小齿盘23-2。双联滑移齿轮23的大齿盘23-1的前侧边沿设有倒角。双联滑移齿轮23的小齿盘23-2的后侧边沿设有倒角。双联滑移齿轮23套在第一齿轮轴21上,双联滑移齿轮23和第一齿轮轴21均具有沿前后向设置的平键槽。传动导向平键26位于双联滑移齿轮23与第一齿轮轴21之间,且设置在双联滑移齿轮23的平键槽和第一齿轮轴21的平键槽中,并且传动导向平键26在轴向和周向上均被第一齿轮轴21的平键槽限位。双联滑移齿轮23与第一齿轮轴21在轴向上通过传动导向平键26滑动配合,在周向上被传动导向平键26限位,从而能与第一齿轮轴21同步转动。 
见图5,双联固定齿轮24为钢制一体件,包括位于前部的小齿盘24-1和位于后部的与小齿盘24-1同轴设置的大齿盘24-2。双联固定齿轮24的大齿盘24-2的前侧边沿设有倒角。双联固定齿轮24的小齿盘24-1的后侧边沿设有倒角。双联固定齿轮24套在第二齿轮轴22上,双联固定齿轮24和第二齿轮轴22均具有沿前后向设置的平键槽。传动平键27位于双联固定齿轮24与第二齿轮轴22之间,且设置在双联固定齿轮24的平键槽和第二齿轮轴22的平键槽中,并且三者紧配合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双联固定齿轮24能与第一齿轮轴21同步转动。 
见图2,双联固定齿轮24的大齿盘24-2与双联滑移齿轮23的小齿盘23-2的齿数比为1:1,且两者可相互啮合。双联固定齿轮24的小齿盘24-1与双联滑移齿轮23的大齿盘23-1的齿数比为1:3,且两者可相互啮合。使用时,双联固定齿轮24与双联滑移齿轮23始终有一对相应的齿盘处于啮合状态。 
见图1至图3和图6,调节组件3包括定位装置31、调节杆32和调节滑块33。 
见图1、图3、图4和图6,定位装置31有2个,按其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分为左侧定位装置31a和右侧定位装置31b。左侧定位装置31a和右侧定位装置32b设置在上盖板14的上侧面的前部上,分别位于导向通孔14-1的左右两侧,且相对于经过主框体11的前后向的中心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 
见图6,定位装置31包括座体31-1、定位销31-2、弹簧31-3和螺塞31-4。 
左侧定位装置31a的座体31-1在其中部沿左右向设有左大右小的作为调节孔的台阶状通孔。调节孔的左孔段设有内螺纹。定位销31-2由其右端的圆形头部从调节孔的直径较小的右孔段中向右伸出,定位销31-2由其左侧的圆台形卡接部同轴设置在调节孔的直径较大的左孔段中。弹簧31-3设置在座体31-1的调节孔的左孔段中且位于定位销31-2的左侧。螺塞31-4旋入座体31-1的调节孔的内螺纹中,从而将弹簧31-3夹在定位销31-2与螺塞31-4之间。 
右侧定位装置31b的座体31-1在其中部沿左右向设有右大左小的作为调节孔的台阶状通孔。调节孔的右孔段设有内螺纹。定位销31-2由其左端的圆形头部从调节孔的直径较小的左孔段中向右伸出,定位销31-2由其右侧的圆台形卡接部同轴设置在调节孔的直径较大的右孔段中。弹簧31-3设置在座体31-1的调节孔的右孔段中且位于定位销31-2的右侧。螺塞31-4旋入座体31-1的调节孔的内螺纹中,从而将弹簧31-3夹在定位销31-2与螺塞31-4之间。 
见图3,调节杆32为钢制一体件,调节杆32的上部基本呈圆柱形的柱体,下部为连接螺柱32-1。调节杆32的柱体的直径大于上盖板14的导向通孔14-1的左右向的距离(该左右向距离的选择范围为2至6毫米,本实施例为4毫米)。调节杆32的柱体的直径大于左侧定位装置31a的定位销31-2的右端与右侧定装置3b的定位销31-2的左端之间的距离2-6毫米(本实施例为3毫米)。 
上盖板14的导向通孔14-1的左右向的孔径的范围为2-6毫米(本实施例为4毫米);调节杆32的连接螺柱32-1与上部柱体的轴线相同,连接螺柱32-1的直径小于上部柱体。 
见图14,调节滑块33为钢制一体件。调节滑块33包括前挡板33-1、后档板33-2和导向连接部33-3。前挡板33-1沿左右向铅垂设置,从下方连接在导向连接部33-3的下侧前部上;后挡板33-2沿左右向铅垂设置,从下方连接在导向连接部33-3的下侧后部上,且后挡板33-2的前侧面到前挡板33-1的后侧面的距离与传动组件2的双联滑移齿轮23的大齿盘23-1的前侧面与后侧面之间的距离相应。导向连接部33-3的前视图基本呈“凸”字形。导向连接部33-3的上部与上盖板14的导向通孔14-1相对应,且其上侧的前后向的中央具有轴线铅垂设置的螺孔。调节杆32由其连接螺柱32-1从上至下旋合在调节滑块33的导向连接部33-3的螺孔中,而使得调节滑块33由其下部的上端面与调节杆32的上部主体的下端面将上盖板14的导向通孔14-1的相应部位夹住,且调节滑块33可沿上盖板14的导向通孔14-1的前后向滑动。调节滑块33由其前挡板33-1和后档板33-2将双联滑移齿轮23的大齿盘23-1滑配合夹住,也即分别从前后向上对双联滑移齿轮23的大齿盘23-1进行阻挡,从而本扳手在使用时能通过滑动调节杆32带动调节滑块33前后向滑动而实现对双联滑移齿轮23在第一齿轮轴21上的前后位置的调节。 
当传动组件2的双联滑移齿轮23由其大齿盘23-1与双联固定齿轮24的小齿盘24-1啮合时,此时调节组件3的调节杆32处于第一位置,也即调节杆32位于定位装置31的相应的定位销31-2的前侧,且与定位销31-2相接触(见图6)。当传动组件2的双联滑移齿轮23由其小齿盘23-2与双联固定齿轮24的大齿盘24-2啮合时,此时调节组件3的调节杆32处于第二位置,也即调节杆32位于定位装置31的相应的定位销31-2的后侧,且与定位销31-2相接触。 
见图1、图4和图6,摇把4的连接端设有方孔,该方孔与第一齿轮轴21的前端头的端面相对应。使用时,摇把4由其连接端处的方孔套在第一齿轮轴21的前端头上,从而通过摇动摇把4使第一齿轮轴21转动。 
见图1和图4,套筒5设有贯穿其筒体前后的通孔,且其位于后侧的孔段是截面为正六边形的作为工作孔段51的部位,其位于前侧的孔段是截面为方形的作为连接孔段52的部位。连接孔段52与第二齿轮轴22的后端头的形状相对应。使用时,套筒5由其连接孔段52套在第二齿轮轴22的后端头上,从而第二齿轮轴22被动转动时带动套筒5一起转动。 
见图1和图6,防转动杆6为钢制一体件,防转动杆6的右端为连接螺柱,防转动杆6由其连接螺柱旋紧在左侧板11-2的左侧安装螺11-7中,从而固定连接在箱体1上。防转动杆6也可以根据个人使用时的习惯或者使用场合的不同由其连接螺柱旋紧在右侧板11-3的右侧安装螺孔11-8中,从而固定连接在箱体1上。
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快速扳手基本工作原理是:当需要快速旋转螺栓或螺母时,使调节组件3的调节杆32处于第一位置。将摇把4安装在传动组件2的第一齿轮轴21的前端上。此时,第一齿轮轴21做为动力输入轴。将套筒5安装在传动组件2的第二齿轮轴22的后端上。此时,第二齿轮轴22做为动力输出轴。将套筒5由其工作孔段51套在相应的螺栓或螺母上,摇动摇把4即可将动力由第一齿轮轴21传递至双联滑移齿轮23,由双联滑移齿轮23的大齿盘23-1将动力传递到双联固定齿轮24的小齿盘24-1,再由双联固定齿轮24传递至第二齿轮轴22,最后通过第二齿轮轴22上套筒5即可实现对螺栓或螺母的快速旋转。 
如果拧紧螺栓或螺母所需的力矩较大时,只需用大拇指将调节组件3的调节杆32向后推动使其处于第二位置即可。 
以上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实用新型之用,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换和变化,具体应用过程中还可以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启发进行相应的改造,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均应该归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便携式快速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1)、传动组件(2)、摇把(4)和套筒(5);箱体(1)为中空的长方体形钢制组合件;传动组件(2)包括第一齿轮轴(21)、第二齿轮轴(22)、双联滑移齿轮(23)、双联固定齿轮(24)、4个轴承(25)、传动导向平键(26)和传动平键(27);传动组件(2)的4个轴承(25)的轴线均沿前后向设置,4个轴承(25)按照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上前轴承(25-1)、上后轴承(25-2)、下前轴承(25-3)和下后轴承(25-4);
第一齿轮轴(21)通过同轴设置在箱体(1)上的上前轴承(25-1)和上后轴承(25-2)转动设置在箱体(1)上,且第一齿轮轴(21)的前端位于箱体(1)外;
双联滑移齿轮(23)为钢制一体件,包括位于前部的大齿盘(23-1)和位于后部的与大齿盘(23-1)同轴设置的小齿盘(23-2);双联滑移齿轮(23)设置第一齿轮轴(21)上;传动导向平键(26)设置在双联滑移齿轮(23)与第一齿轮轴(21)之间,且双联滑移齿轮(23)与第一齿轮轴(21)在轴向上通过传动导向平键(26)滑动配合,在周向上被传动导向平键(26)限位;
第二齿轮轴(22)通过同轴设置在箱体(1)上的下前轴承(25-3)和下后轴承(25-4)转动设置在箱体(1)上,且第二齿轮轴(22)的后端位于箱体(1)外;
双联固定齿轮(24)为钢制一体件,包括位于前部的小齿盘(24-1)和位于后部的与小齿盘(24-1)同轴设置的大齿盘(24-2);双联固定齿轮(24)设置第二齿轮轴(22)上;传动平键(27)设置在双联固定齿轮(24)与第二齿轮轴(22)之间,且双联固定齿轮(24)与第二齿轮轴(22)在在周向上被传动平键(27)限位;
双联固定齿轮(24)的大齿盘(24-2)与双联滑移齿轮(23)的小齿盘(23-2)的齿数比为1:1,且两者可相互啮合;双联固定齿轮(24)的小齿盘(24-1)与双联滑移齿轮(23)的大齿盘(23-1)的齿数比为1:3,且两者可相互啮合;使用时,双联固定齿轮(24)与双联滑移齿轮(23)始终有只有一对相应的齿盘处于啮合状态;
摇把(4)通过其连接端设置在第一齿轮轴(21)的前端头上;套筒(5)的后部设有与套筒(5)同轴的截面为正六边形的工作孔段(51),套筒(5)可拆卸固定设置在第二齿轮轴(22)的后端头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快速扳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组件(3);调节组件(3)滑动设置在箱体(1)上,调节组件(3)与传动组件(2)的双联滑移齿轮(23)的大齿盘(23-1)滑配合,且对双联滑移齿轮(23)的大齿盘(23-1)在前后方向上限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快速扳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转动杆(6),防转动杆(6)可拆卸式固定设置在与传动组件(2)的相应的齿轮轴平行的箱体(1)的板体上,且与该板体相互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便携式快速扳手,其特征在于:箱体(1)包括主框体(11)、前侧板(12)、后侧板(13)和上盖板(14);
主框体(11)为呈“U”形的钢制一体板框件,主框体(11)由左侧板(11-2)、底板(11-1)和右侧板(11-3)依次呈90度相连而构成,其中,左侧板(11-2)和右侧板(11-3)均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底板(11-1)沿左右向水平设置;左侧板(11-2)由其下侧从上方连接在底板(11-1)的左侧边沿上,右侧板(11-3)由其下侧从上方连接在底板(11-1)的右侧边沿上;主框体(11)在其底板(11-1)、左侧板(11-2)和右侧板(11-3)的前侧设有开口向前的5至10个前侧螺孔(11-4),各个前侧螺孔(11-4)的轴线均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主框体(11)还在其底板(11-1)、左侧板(11-2)和右侧板(11-3)的后侧设有开口向后的5至10个后侧螺孔(11-5),各个后侧螺孔(11-5)的轴线均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主框体(11)还在其左侧板(11-2)的上侧设有开口向上的1至3个上侧螺孔(11-6)以及在其右侧板(11-3)的上侧设有开口向上的1至3个上侧螺孔(11-6),各个上侧螺孔(11-6)的轴线均铅垂设置;主框体(11)还在其左侧板(11-2)的中央部位设有沿左右向贯穿其板体的左侧安装螺孔(11-7)以及在其右侧板(11-3)的中央部位设有沿左右向贯穿其板体的右侧安装螺孔(11-8),左侧安装螺孔(11-7)和右侧安装螺孔(11-8)的轴向均沿左右向水平设置;
前侧板(12)为与主框体(11)的前侧面外形轮廓相应的矩形钢板;前侧板(12)在其上部的左右向中间设有前小后大的阶梯孔(12-1);前侧板(12)在其下部的左右向的中间设有开口朝后的作为轴承安装口(12-2)的圆柱形盲孔;前侧板(12)设有与主框体(11)的各个前侧螺孔(11-4)相应的作为沉孔(12-3)的阶梯孔;
后侧板(13)为与主框体(11)的后侧面外形轮廓相应的矩形钢板;后侧板(13)的下部左右向中间设有后小前大的阶梯孔(13-1);后侧板(13)的阶梯孔(13-1)与前侧板(12)的轴承安装口(12-2)的轴线相同;后侧板(13)在其上部的左右向的中间设有开口朝前的作为轴承安装口(13-2)的圆柱形盲孔;后侧板(13)的轴承安装口(13-2)与前侧板(12)的阶梯孔(12-1)的轴线相同;后侧板(13)设有与主框体(11)的各个后侧螺孔(11-5)相对应的作为沉孔(13-3)的阶梯孔;
上盖板(14)为整体与主框体(11)的上侧面外形轮廓相应的矩形钢板;上盖板(14)在其左右向的中部的偏前部位设有贯穿其板体上下的基本呈矩形的导向通孔(14-1);上盖板(14)还在其左部设有贯穿其板体上下的与主框体(11)的设置在左侧板(11-2)上的相应的上侧螺孔(11-6)相对应的通孔(14-2),以及在上盖板(14)的右部设有贯穿其板体上下的与主框体(11)的设置在右侧板(11-3)上的相应的上侧螺孔(11-6)相对应的通孔(14-2);
通过相应的螺钉将主框体(11)、前侧板(12)、后侧板(13)和上盖板(14)组装成箱体(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快速扳手,其特征在于:传动组件(2)的轴承(25)的上前轴承(25-1)由其外圈紧配合固定在箱体(1)的前侧板(12)的阶梯孔(12-1)的后孔段中,上后轴承(25-2)由其外圈紧配合固定在箱体(1)的后侧板(13)的轴承安装口(13-2)中,下前轴承(25-3)由其外圈紧配合固定在箱体(1)的前侧板(12)的轴承安装口(12-3)中,下后轴承(25-4)由其外圈紧配合固定在箱体(1)的后侧板(13)的阶梯孔(13-1)的前孔段中;
传动组件(2)的第一齿轮轴(21)由其前端部位紧配合固定在上前轴承(25-1)的内圈中,由其后端头紧配合固定在上后轴承(25-2)的内圈中,从而与箱体(1)转动连接;并且第一齿轮轴(21)的前端头向前伸出前侧板(12);第一齿轮轴(21)的前端头的端面为方形;第二齿轮轴(22)由其前端头紧配合固定在下前轴承(25-3)的内圈中,由其后端部位紧配合固定在下后轴承(25-4)的内圈中,从而与箱体(1)转动连接,并且第二齿轮轴(22)的后端头向后伸出后侧板(13);第二齿轮轴(22)的后端头的端面为方形;
双联滑移齿轮(23)的大齿盘(23-1)的前侧边沿设有倒角;双联滑移齿轮(23)的小齿盘(23-2)的后侧边沿设有倒角;双联滑移齿轮(23)套在第一齿轮轴(21)上,双联滑移齿轮(23)和第一齿轮轴(21)均具有沿前后向设置的平键槽;传动导向平键(26)位于双联滑移齿轮(23)与第一齿轮轴(21)之间,且设置在双联滑移齿轮(23)的平键槽和第一齿轮轴(21)的平键槽中,并且传动导向平键(26)在轴向和周向上均被第一齿轮轴(21)的平键槽限位;
双联固定齿轮(24)的大齿盘(24-2)的前侧边沿设有倒角;双联固定齿轮(24)的小齿盘(24-1)的后侧边沿设有倒角;双联固定齿轮(24)套在第二齿轮轴(22)上,双联固定齿轮(24)和第二齿轮轴(22)均具有沿前后向设置的平键槽;传动平键(27)位于双联固定齿轮(24)与第二齿轮轴(22)之间,且设置在双联固定齿轮(24)的平键槽和第二齿轮轴(22)的平键槽中,并且三者紧配合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双联固定齿轮(24)能与第一齿轮轴(21)同步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快速扳手,其特征在于:摇把(4)的连接端设有方孔,该方孔与第一齿轮轴(21)的前端头的端面相对应,摇把(4)由其连接端处的方孔套在第一齿轮轴(21)的前端头上;
套筒(5)设有贯穿其筒体前后的通孔,且其位于后侧的孔段是截面为正六边形的作为工作孔段(51)的部位,其位于前侧的孔段是截面为方形的作为连接孔段(52)的部位;连接孔段(52)与第二齿轮轴(22)的后端头的形状相对应;套筒(5)由其连接孔段(52)套在第二齿轮轴(22)的后端头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快速扳手,其特征在于:防转动杆(6)为钢制一体件,防转动杆(6)的右端为连接螺柱,防转动杆(6)由其连接螺柱旋紧在左侧板(11-2)的左侧安装螺(11-7)中或右侧板(11-3)的右侧安装螺孔(11-8)中,从而固定连接在箱体(1)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快速扳手,其特征在于:调节组件(3)包括定位装置(31)、调节杆(32)和调节滑块(33);
定位装置(31)有2个,按其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分为左侧定位装置(31a)和右侧定位装置(31b);左侧定位装置(31a)和右侧定位装置(32b)设置在上盖板(14)的上侧面的前部上,分别位于导向通孔(14-1)的左右两侧,且相对于经过主框体(11)的前后向的中心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
定位装置(31)包括座体(31-1)、定位销(31-2)、弹簧(31-3)和螺塞(31-4);
左侧定位装置(31a)的座体(31-1)在其中部沿左右向设有左大右小的作为调节孔的台阶状通孔;调节孔的左孔段设有内螺纹;定位销(31-2)由其右端的圆形头部从调节孔的直径较小的右孔段中向右伸出,定位销(31-2)由其左侧的圆台形卡接部同轴设置在调节孔的直径较大的左孔段中;弹簧(31-3)设置在座体(31-1)的调节孔的左孔段中且位于定位销(31-2)的左侧;螺塞(31-4)旋入座体(31-1)的调节孔的内螺纹中,从而将弹簧(31-3)夹在定位销(31-2)与螺塞(31-4)之间;
右侧定位装置(31b)的座体(31-1)在其中部沿左右向设有右大左小的作为调节孔的台阶状通孔;调节孔的右孔段设有内螺纹;定位销(31-2)由其左端的圆形头部从调节孔的直径较小的左孔段中向右伸出,定位销(31-2)由其右侧的圆台形卡接部同轴设置在调节孔的直径较大的右孔段中;弹簧(31-3)设置在座体(31-1)的调节孔的右孔段中且位于定位销(31-2)的右侧;螺塞(31-4)旋入座体(31-1)的调节孔的内螺纹中,从而将弹簧(31-3)夹在定位销(31-2)与螺塞(31-4)之间;
调节杆(32)为钢制一体件,调节杆(32)的上部基本呈圆柱形的柱体,下部为连接螺柱(32-1);调节杆(32)的柱体的直径大于上盖板(14)的导向通孔(14-1)的左右向的距离2至6毫米;调节杆(32)的柱体的直径大于左侧定位装置(31a)的定位销(31-2)的右端与右侧定装置(3b)的定位销(31-2)的左端之间的距离2-6毫米;
上盖板(14)的导向通孔(14-1)的左右向的孔径的范围为2-6毫米;调节杆(32)的连接螺柱(32-1)与上部柱体的轴线相同,连接螺柱(32-1)的直径小于上部柱体;
调节滑块(33)为钢制一体件;调节滑块(33)包括前挡板(33-1)、后档板(33-2)和导向连接部(33-3);前挡板(33-1)沿左右向铅垂设置,从下方连接在导向连接部(33-3)的下侧前部上;后挡板(33-2)沿左右向铅垂设置,从下方连接在导向连接部(33-3)的下侧后部上,且后挡板(33-2)的前侧面到前挡板(33-1)的后侧面的距离与传动组件(2)的双联滑移齿轮(23)的大齿盘(23-1)的前侧面与后侧面之间的距离相应;导向连接部(33-3)的前视图基本呈“凸”字形;导向连接部(33-3)的上部与上盖板(14)的导向通孔(14-1)相对应,且其上侧的前后向的中央具有轴线铅垂设置的螺孔;调节杆(32)由其连接螺柱(32-1)从上至下旋合在调节滑块(33)的导向连接部(33-3)的螺孔中,调节滑块(33)由其下部的上端面与调节杆(32)的上部主体的下端面将上盖板(14)的导向通孔(14-1)的相应部位夹住,且调节滑块(33)可沿上盖板(14)的导向通孔(14-1)的前后向滑动;调节滑块(33)由其前挡板(33-1)和后档板(33-2)将双联滑移齿轮(23)的大齿盘(23-1)滑配合夹住。
CN 201220150659 2012-04-09 2012-04-09 一种便携式快速扳手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5072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150659 CN202507215U (zh) 2012-04-09 2012-04-09 一种便携式快速扳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150659 CN202507215U (zh) 2012-04-09 2012-04-09 一种便携式快速扳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507215U true CN202507215U (zh) 2012-10-31

Family

ID=470597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15065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507215U (zh) 2012-04-09 2012-04-09 一种便携式快速扳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50721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14383A (zh) * 2018-01-22 2018-06-29 苏州辰晟优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机械式离合器全自动电动螺丝刀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14383A (zh) * 2018-01-22 2018-06-29 苏州辰晟优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机械式离合器全自动电动螺丝刀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98896B (zh) 一种内六角螺栓用集成扳手
CN201702723U (zh) 一种组装式多用起子
CN202507237U (zh) 一种便携式增力扳手
CN110977569B (zh) 一种用于数控加工的快速换刀机构
CN202507215U (zh) 一种便携式快速扳手
CN102756349A (zh) 一种多功能棘轮扳手
CN212120640U (zh) 一种具有多涂胶头的led灯生产用涂胶装置
CN104290069B (zh) 组合式蛇形力矩扳手
CN204262621U (zh) 一种固定夹具
CN204248739U (zh) 一种装拆保险丝盒用扭力套筒
CN203622002U (zh) 飞轮铣齿夹具
CN207629932U (zh) 一种套筒扳手
CN201500958U (zh) 带螺丝刀的套筒扳手
CN206779621U (zh) 一种用于加工管状件外螺纹的多工位铣削装置
CN200948565Y (zh) 组合扳手
CN210757406U (zh) 灵活扳手
CN215659964U (zh) 适用于车辆辐条的电动扳手
CN219521933U (zh) 一种多功能工件扳手
CN111941379B (zh) 一种用于异形空心型材划线的装置
CN103120064B (zh) 打草机修边轮结构
CN212601567U (zh) 气动式转角内置螺钉的拆装工具
CN211163703U (zh) 一种多功能扳手
CN200948561Y (zh) 快速扳手
CN215589060U (zh) 一种便于操作的螺母拆卸装置
CN111958512B (zh) 一种用于飞轮加工用工装夹具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31

Termination date: 20150409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