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屈曲约束支撑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异形屈曲约束支撑。
背景技术
支撑可为框架或排架结构提供很大的抗侧刚度和承载力,因此采用支撑的结构体系在建筑结构中应用十分广泛。但是普通支撑受压会产生屈曲现象,当支撑受压屈曲后,支撑的刚度和承载力急剧降低。在地震或风的作用下,支撑的内力在受压和受拉两种状态下往复变化。当支撑由压曲状态逐渐变至受拉状态时,支撑的内力以及刚度接近为零。因而普通支撑在反复荷载作用下滞回性能较差。为解决普通支撑受压屈曲以及滞回性能差的问题,在支撑外部设置套管以约束支撑的受压屈曲,从而构成屈曲约束支撑。
屈曲约束支撑的一般形式是人字撑、八字撑和X撑,然而已有的支撑形式难以完全满足建筑结构尤其是单跨结构的抗震性能的需求,因此需要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异形屈曲约束支撑,本异形屈曲约束支撑提高了整个建筑框架的抗震效能,满足了建筑功能要求。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异形屈曲约束支撑,本支撑包括竖向屈曲钢支撑单元和人字形屈曲钢支撑单元,所述竖向屈曲钢支撑单元的上端与上框架梁固接,竖向屈曲钢支撑单元的下端与下框架梁固接;上框架梁和下框架梁的两侧设置有将二者联接为一个整体的框架柱,所述竖向屈曲钢支撑单元与其中一个框架柱也即第一框架柱之间的间距较小,竖向屈曲钢支撑单元与另外一个框架柱也即第二框架柱之间的间距较大;所述人字形屈曲钢支撑单元设置在 竖向屈曲钢支撑单元和第二框架柱之间,且人字形屈曲钢支撑单元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框架梁和下框架梁固接。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得以进一步实现:
所述竖向屈曲钢支撑单元与第一框架柱之间的间距为2~3米。
所述竖向屈曲钢支撑单元包括竖向钢柱和第一节点钢板,所述第一节点钢板固设在上框架梁上,所述竖向钢柱的上端通过所述第一节点钢板与上框架梁固接;
所述人字形屈曲钢支撑单元包括第一斜向拉杆、第二斜向拉杆、第二节点钢板、第三节点钢板和第四节点钢板;所述第二节点钢板与上框架梁固接,且第二节点钢板设置在所述竖向钢柱与第二框架柱之间的中间位置处;所述第三节点钢板设置在竖向钢柱的下端,第四节点钢板设置在第二框架柱与下框架梁的交界处,且第三节点钢板和第四节点钢板均与下框架梁固接;所述第一斜向拉杆和第二斜向拉杆沿第二节点钢板的垂直于上框架梁轴线的中心线对称分布在第二节点钢板的两侧,且第一斜向拉杆和第二斜向拉杆的上端均与第二节点钢板固接,第一斜向拉杆的远离第二节点钢板的一端斜向下朝竖向钢柱一侧延伸并与第三节点钢板固接,第二斜向拉杆的远离第二节点钢板的一端斜向下朝第二斜向拉杆一侧延伸并与第四节点钢板固接;
所述竖向钢柱的下端与第三节点钢板固接。
所述第一节点钢板、第二节点钢板、第三节点钢板和第四节点钢板均通过锚栓固定在相应的框架梁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异形屈曲约束支撑包括竖向屈曲钢支撑单元和人字形屈曲钢支撑单元,所述竖向屈曲钢支撑单元和人字形屈曲钢支撑单元通过节点钢板固定在钢筋混凝土框架梁上,从而在建筑框架内形成整体的抗侧耗能构件,大大提升了整个建筑框架的抗震效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的含义如下:
10A-上框架梁 10B-下框架梁 20A-第一框架柱
20B-第二框架柱 30-竖向钢柱 31-第一节点钢板
40A-第一斜向拉杆 40B-第二斜向拉杆 41-第二节点钢板
42-第三节点钢板 43-第四节点钢板
L-竖向屈曲钢支撑单元与第一框架柱之间的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异形屈曲约束支撑,本支撑包括竖向屈曲钢支撑单元和人字形屈曲钢支撑单元,所述竖向屈曲钢支撑单元的上端与上框架梁10A固接,竖向屈曲钢支撑单元的下端与下框架梁10B固接;上框架梁10A和下框架梁10B的两侧设置有将二者联接为一个整体的框架柱,所述竖向屈曲钢支撑单元与其中一个框架柱也即第一框架柱20A之间的间距较小,竖向屈曲钢支撑单元与另外一个框架柱也即第二框架柱20B之间的间距较大;所述人字形屈曲钢支撑单元设置在竖向屈曲钢支撑单元和第二框架柱20B之间,且人字形屈曲钢支撑单元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框架梁10A和下框架梁10B固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竖向屈曲钢支撑单元包括竖向钢柱30和第一节点钢板31,所述第一节点钢板31固设在上框架梁10A上,所述竖向钢柱30的上端通过所述第一节点钢板31与上框架梁10A固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人字形屈曲钢支撑单元包括第一斜向拉杆40A、第二斜向拉杆40B、第二节点钢板41、第三节点钢板42和第四节点钢板43;所述第二节点钢板41与上框架梁10A固接,且第二节点钢板41设置在所述竖向钢柱30与第二框架柱20B之间的中间位置处;所述第三节点钢板42设置在竖向钢柱30的下端,第四节点钢板43设置在第二框架柱20B与下框架梁10B的交界处,且 第三节点钢板42和第四节点钢板43均与下框架梁10B固接;所述第一斜向拉杆40A和第二斜向拉杆40B沿第二节点钢板41的垂直于上框架梁10A轴线的中心线对称分布在第二节点钢板41的两侧,且第一斜向拉杆40A和第二斜向拉杆40B的上端均与第二节点钢板41固接,第一斜向拉杆40A的远离第二节点钢板41的一端斜向下朝竖向钢柱30一侧延伸并与第三节点钢板42固接,第二斜向拉杆40B的远离第二节点钢板41的一端斜向下朝第二斜向拉杆40B一侧延伸并与第四节点钢板43固接;
所述竖向钢柱30的下端与第三节点钢板42固接。
如图1所示,所述竖向屈曲钢支撑单元与第一框架柱20A之间的间距L为2~3米,也即竖向钢柱30与第一框架柱20A之间的间距L为2~3米。
优选的,所述第一节点钢板31、第二节点钢板41、第三节点钢板42和第四节点钢板43均通过锚栓固定在相应的框架梁上。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中,上框架梁10A、下框架梁10B、第一框架柱20A和第二框架柱20B共同构成建筑框架,竖向屈曲钢支撑单元中的竖向钢柱30的上端通过第一节点钢板31与上框架梁10A固接,竖向钢柱30的下端通过第三节点钢板42与下框架梁10B固接,且竖向钢柱30与第一框架柱20A之间的间距L为2~3米。
竖向钢柱30的这种设置方式将建筑框架分成左侧小区域和右侧大区域两部分,其中在建筑框架的右侧大区域内设置有人字形屈曲钢支撑单元。
所述人字形屈曲钢支撑单元中的第一斜向拉杆40A和第二斜向拉杆40B分别通过第二节点钢板41、第三节点钢板42和第四节点钢板43固接在建筑框架的框架梁上。
竖向屈曲钢支撑单元和人字形屈曲钢支撑单元通过各个节点钢板 与上框架梁10A和下框架梁10B固接为一体,从而形成整体的抗侧耗能结构,大大提升了整个建筑框架的抗震效能和安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