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484539U - 一种角度调整装置以及数据处理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角度调整装置以及数据处理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484539U
CN202484539U CN2011204374265U CN201120437426U CN202484539U CN 202484539 U CN202484539 U CN 202484539U CN 2011204374265 U CN2011204374265 U CN 2011204374265U CN 201120437426 U CN201120437426 U CN 201120437426U CN 202484539 U CN202484539 U CN 2024845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
hole
side arm
rotating shaft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43742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甘立渊
杨哲
杨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12043742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4845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4845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48453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角度调整装置以及数据处理终端,所述角度调整装置用于通过在与一数据处理终端固定后,用以实现数据处理终端与数据处理终端放置平面间角度的调整,包括:固定部;位置限定公连接件,设置在固定部上;转轴;支撑部,包括具有通孔的连接件及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的支撑件;通过将转轴穿过所述通孔,实现转轴与支撑部的活动连接;一拉簧,拉簧的第一脚固定设置在固定部内;拉线,一端与拉簧的第二脚连接;第一凸轮,第一凸轮位于固定部外侧,穿套在转轴上;位置限定母连接件,设置在第一凸轮端面上;第二凸轮,与第一凸轮相连接;弹片组,与第二凸轮连接;弹片组提供一预设压力使得第一凸轮与第二凸轮卡合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角度调整装置以及数据处理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角度调整装置以及数据处理终端。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不管是笔记本电脑还是台式电脑,其显示屏的支撑架都是利用扭簧产生扭力来实现支撑功能。
对于台式电脑或者一体机来说,机身重量较重,那么其支撑部需要提供一个很大的力才能支撑机身,所以支撑部的设计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人们的需求的不断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轻便式的计算机,而且希望台式机、一体机也能够像笔记本电脑一样可以随自己的意愿去调整显示器的角度。但是,现目前的技术中,台式机的支撑架都是固定的,一体机放置的方式也是固定的,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发明人在发明过程中,发现现有的技术方案至少存在以下缺点之一:
1、支撑架都是利用扭簧产生的扭力来支撑机身,但对于台式机、一体机这种机身重量较重的计算机,本身留给支撑架的空间也就很小,而在如此小的空间内,扭簧提供不了足够支撑整机的力量;
2、台式机以及一体机的机身都是固定的,不能够满足人们想调整机身角度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技术方案存在的一系列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角度调整装置以及数据处理终端,为整机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以及进一步实现机身角度的调整,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一种角度调整装置,用于通过在与一数据处理终端固定后,用以实现所述数据处理终端与所述数据处理终端放置平面间角度的调整,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整装置包括:
固定部,包括:
第一横梁;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分别通过沿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向同侧方向延伸而形成;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开设在所述第一侧臂与所述第二侧臂距离所述第一横梁的同一水平高度的位置;位置限定公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端面中的至少一个通孔端面上;一面板,其上开设有一空腔,所述面板通过沿所述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中一个侧臂向外延伸而形成;
转轴,所述转轴贯穿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
支撑部,包括具有第三通孔的连接件及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的支撑件;通过将所述转轴穿过所述第三通孔,实现所述转轴与所述支撑部的活动连接;
一拉簧,所述拉簧的第一脚固定设置在所述空腔内;
拉线,一端与所述拉簧的第二脚连接;
第一凸轮,所述拉线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凸轮上,所述第一凸轮位于所述第一侧臂和所述第二侧臂外侧中的至少一个侧臂外侧,贯穿于所述转轴;位置限定母连接件,设置在与所述位置限定公连接件同一端的所述第一凸轮端面上;
第二凸轮,套设在所述转轴上,与所述第一凸轮相连接;
弹片组,套设在所述转轴上,与所述第二凸轮连接;所述弹片组提供一预设压力使得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第二凸轮卡合连接;
其中,所述支撑部和所述固定部通过所述转轴及所述拉簧产生的拉力,实现相互间的角度调整;所述位置限定公连接件与所述位置限定母连接件相互配合,使得所述第一凸轮在限定的角度内转动;当所述支撑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转动角度超过所述限定的角度时,所述第二凸轮弹出所述第一凸轮;当所述支撑部转动到与所述固定部平行时,所述第二凸轮与所述第一凸轮重新卡合连接。
进一步的,第一凸轮两端端面分别向外延伸生成有第一凸缘,邻近第一凸轮两端的外表面向外延伸分别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凸缘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的第二凸缘。
其中,所述位置限定公连接具体设计为: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端面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凸点和第二凸点;所述位置限定母连接具体设计为: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固定部连接的一端的第一凸缘具有两个不在同一水平面的凸缘面;
所述第一凸点距离所述第一通孔端面的长度,和所述第二凸点距离所述第二通孔端面的长度都等于所述两个不在同一水平面的凸缘面间的相对高度。
为了使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能够卡合连接,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第二凸轮相互连接的一端的第一凸缘向外延伸形成有至少一第一凸起;
所述第二凸轮与所述第一凸轮相互连接的端面开设有与第一凸起数量一致的用以与所述至少一第一凸起配合的至少一第一凹槽。
进一步的,如上所述的角度调整装置,还包括:
耐磨块,所述耐磨块的两端分别开设有开孔,所述耐磨块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脚,所述耐磨块的第二端与所述金属丝连接。
其中,第一凸轮的具有两个不在同一水平面的凸缘面中的以所述转轴为中心且靠近第一凸轮端面的凸缘面的圆心角的最大角度为60度。
如上所述的角度调整结构,所述支撑件具体为一整体成形的支撑板;或沿所述支撑部连接件向同一侧延伸形成的至少一支撑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一种数据处理终端,包括:
终端壳体,以及角度调整装置,能够实现所述终端与所述终端放置的平面间的角度的调整;
其中,所述角度调整装置包括:
固定部,与所述终端壳体固定连接,包括:
第一横梁;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分别通过沿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向同侧方向延伸而形成;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开设在所述第一侧臂与所述第二侧臂距离所述第一横梁的同一水平高度的位置;位置限定公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端面中的至少一个通孔端面上;一面板,其上开设有一空腔,所述面板通过沿所述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中一个侧臂向外延伸而形成;
转轴,所述转轴贯穿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
支撑部,包括具有第三通孔的连接件及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的支撑件;通过将所述转轴穿过所述第三通孔,实现所述转轴与所述支撑部的活动连接;
一拉簧,所述拉簧的第一脚固定设置在所述空腔内;
拉线,一端与所述拉簧的第二脚连接;
第一凸轮,所述拉线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凸轮上,所述第一凸轮位于所述第一侧臂和所述第二侧臂外侧中的至少一个侧臂外侧,穿套在所述转轴上;位置限定母连接件,设置在与所述位置限定公连接件同一端的所述第一凸轮端面上;
第二凸轮,套设在所述转轴上,与所述第一凸轮相连接;
弹片组,套设在所述转轴上,与所述第二凸轮相连接。
其中,所述支撑部和所述固定部通过所述转轴及所述拉簧产生的拉力,实现相互间的角度调整。
进一步的,如上所述的数据处理终端,所述第一凸轮两端端面分别向外延伸生成有第一凸缘,邻近所述第一凸轮两端的外表面向外延伸分别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凸缘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的第二凸缘。
其中,以上所述的数据处理终端,所述位置限定公连接件具体设计为: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端面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凸点和第二凸点;所述位置限定母连接件具体设计为: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固定部连接的一端的第一凸缘具有两个不在同一水平面的凸缘面;
所述第一凸点距离所述第一通孔端面的长度,和所述第二凸点距离所述第二通孔端面的长度都等于所述两个不在同一水平面的凸缘面间的相对高度。
进一步的,以上所述的数据处理终端,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第二凸轮相互连接的一端的第一凸缘向外延伸形成有至少一第一凸起;
所述第二凸轮与所述第一凸轮相互连接的端面开设有与第一凸起数量一致的用以与所述至少一第一凸起配合的至少一第一凹槽。
进一步的,以上所述的数据处理终端,所述角度调整装置,还包括:
耐磨块,所述耐磨块的两端分别开设有开孔,所述耐磨块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脚,所述耐磨块的第二端与所述金属丝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凸轮的具有两个不在同一水平面的凸缘面中的以所述转轴为中心且靠近所述第一凸轮端面的凸缘面的圆心角的最大角度为60度。
所述支撑件具体为一整体成形的支撑板;或
沿所述支撑部连接件向同一侧延伸形成的至少一支撑杆。
所述的数据处理终端壳体上设置了一凹槽,凹槽的宽度与固定部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间的宽度相等。
所述数据处理终端在平面上的放置方式具体为:
立放,斜放或者平放。
通过一个实施例或多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或者优点之
1、由于采用拉簧的方式,用一个凸轮来实现拉力代替扭力,并可以适当增加拉簧的数量为整机提供足够的支撑力;
2、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弹簧在限定的角度内活动,当支撑件的活动角度超过限定的角度时,弹簧将不再拉伸,进而较好实现对弹簧的过点保护,不致使弹簧一直处于大拉力状态,从而影响弹簧寿命;
3、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角度调整装置的数据处理终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更改机身与桌面间的角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角度调整装置的部件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角度调整装置中固定部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角度调整装置中第一凸轮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角度调整装置中第一凸轮的端面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角度调整装置中第二凸轮的端面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数据处理终端处于立放状态时,角度调整装置的工作角度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数据处理终端处于斜放状态时,角度调整装置的工作角度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数据处理终端处于平放状态时,角度调整装置的工作角度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技术方案存在的一系列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角度调整装置以及数据处理终端,为整机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以及进一步实现机身角度的调整,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以上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一种角度调整装置,用于通过在与一数据处理终端固定后,用以实现所述数据处理终端与所述数据处理终端放置平面间角度的调整,所述角度调整装置包括:
固定部101,如图2所示,为固定部101的放大图,包括:
第一横梁101a;
第一侧臂101b和第二侧臂101c,分别通过沿第一横梁101a的两端向同侧方向延伸而形成;
第一通孔101d和第二通孔101e,分别开设在第一侧臂101b与第二侧臂101c距离第一横梁101a的同一水平高度的位置;位置限定公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端面中的至少一个通孔端面上;
一面板101f,其上开设有一空腔101g,所述面板101f通过沿第一侧臂101b和第二侧臂101c中一个侧臂向外延伸而形成;面板的设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可以只在一侧臂向外延伸形成一个面板,但是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使得固定部能够更好的固定在终端上,可以设计成左右对称的多个面板,在此就不一一阐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成左右对称的两个面板。
转轴102,所述转轴102贯穿于第一通孔101d和第二通孔101e;因此,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开孔位置为距离第一横梁同一水平高度的位置,实现固定部能够穿设在转轴上,保持左右平衡。
支撑部103,包括具有第三通孔103a的连接件103b及与所述连接件103b固定连接的支撑件103c;通过将转轴102穿过第三通孔103a,实现转轴102与支撑部103的活动连接;
一拉簧104,所述拉簧104的第一脚104a固定设置在空腔101g内;
在实现过程中,拉簧的数量可以根据终端整机的重量来设定,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两个拉簧。
拉线105,一端与所述拉簧104的第二脚104b连接;
在实现过程中,拉线可以采用钢丝等经久耐用的金属丝。
第一凸轮106,所述拉线105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凸轮106上,第一凸轮106位于第一侧臂101b和第二侧臂101c中的至少一个侧臂外侧,穿套在转轴102上;位置限定母连接件,设置在与所述位置限定公连接件同一端的所述第一凸轮端面上;
同设置面板的原理一样,为了能够平衡拉力,使得支撑部更稳,本实用型实施例在第一凸轮的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的外侧都设置一个第一凸轮。
其中,支撑部103和固定部101通过转轴102及拉簧104产生的拉力,实现相互间的角度调整。
下面对上述角度调整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的描述。
当转动支撑件时,也就是支撑部和固定部发生角度的改变时,会带动转轴转动,此时第一凸轮也会跟随转轴转动,而与第一凸轮连接的拉线会因第一凸轮的转动而环绕在第一凸轮上,此时,拉线另一端连接着的拉簧会因此拉伸,从而产生拉力。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为第一凸轮的局部放大图,第一凸轮106两端端面分别向外延伸生成有第一凸缘106a,邻近第一凸轮106两端的外表面向外延伸分别形成有与第一凸缘106a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的第二凸缘106b。
进一步的,为了能够实现对弹簧的保护,不致使弹簧一直处理大拉力状态,影响弹簧寿命,对固定部以及第一凸轮作出了以下设计:
如图3所示,为第一凸轮106的端面放大图,在第一凸轮106与固定部101连接的一端的第一凸缘106a′具有两个不在同一水平面的凸缘面,即位置限定母连接件。
如图2所示,为固定部101的放大图,在所述第一通孔101d和所述第二通孔101e端面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凸点101d′和第二凸点101e′,即位置限定公连接件;其中,所述第一凸点距离所述第一通孔端面的长度,和所述第二凸点距离所述第二通孔端面的长度都等于所述两个不在同一水平面的凸缘面间的相对高度。
有了第一凸轮端面凸缘的设计,以及固定部上的凸点的设计,且所述第一凸点距离所述第一通孔端面的长度,和所述第二凸点距离所述第二通孔端面的长度都等于所述两个不在同一水平面的凸缘面间的相对高度,那么支撑部与固定部之间的角度在改变的过程中,当第一凸轮转动到固定部的凸点挡住的角度时,由于凸点的阻力,第一凸轮不再转动,因此,拉簧不再拉伸,从而实现了对拉簧的过点保护,不致于使拉簧一直处于大力拉伸状态,从而减少对拉簧寿命的影响。
如图1所示,可选的,为了使上述装置功能更齐全,如上所述的角度调整装置,还包括:
第二凸轮107,套设在转轴102上,与第一凸轮106相连接;
弹片组108,套设在转轴102上,与第二凸轮107相连接。
如图4所示,为了使第一凸轮106和第二凸轮107能够卡合连接而不是永久固定,更进一步的,第一凸轮与第二凸轮相互连接的一端的第一凸缘106a″向外延伸形成有至少一第一凸起106c;
如图5所示,第二凸轮与第一凸轮相互连接的端面开设有与第一凸起106c数量一致的用以与所述至少一第一凸起106c配合的至少一第一凹槽107a。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该第一凸起106c设置成拱形或者半圆形,将第一凹槽107a也设置成配合第一凸起的凹槽,这样,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的连接实际上是斜度过渡连接,能够卡合但是又不致于永久固定。支撑件在拉簧不断拉伸的过程中转动时,由于弹片组产生的弹力将第二凸轮与第一凸轮卡合连接,保证了第二凸轮与第一凸轮随着转轴的转动一起转动;
当支撑件继续转动,直到拉簧已经不再拉伸,此时继续转动支撑件,第一凸轮已经不再转动,但是第二凸轮继续转动,在支撑件继续转动过程中,第二凸轮会因与第一凸轮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下,与第一凸轮脱离卡合关系,从而自动弹出。
进一步的,为了能够减少对拉线的寿命的影响,如上所述的角度调整装置,还包括:
耐磨块109,所述耐磨块的两端分别开设有开孔,耐磨块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脚104b,耐磨块的第二端与拉线105连接。这时,将拉线通过耐磨块与拉簧连接,减少了拉线与固定部之间的摩擦,从而达到延缓拉线寿命的目的。
其中,第一凸轮106的具有两个不在同一水平面的凸缘面中的以所述转轴为中心且靠近第一凸轮106端面的凸缘面的圆心角的最大角度为60度。也就是说,拉簧的工作角度的最大角度为60度。
如上所述的角度调整结构,支撑件103c具体为一整体成形的支撑板;或
沿支撑部连接件103b向同一侧延伸形成的至少一支撑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支撑件的设计采用的是以整体成形的支撑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一种数据处理终端,包括:
终端壳体,以及角度调整装置;
其中,角度调整装置包括:
固定部,与终端壳体固定连接,包括:
第一横梁;
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分别通过沿第一横梁的两端向同侧方向向延伸而形成;
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开设在第一侧臂与第二侧臂距离第一横梁的同一水平高度的位置;位置限定公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端面中的至少一个通孔端面上;
一面板,其上开设有一空腔,所述面板通过沿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中一个侧臂向外延伸而形成;面板的设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可以只在一侧臂向外延伸形成一个面板,但是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使得固定部能够更好的固定在终端上,可以设计成左右对称的多个面板,在此就不一一阐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成左右对称的两个面板。
转轴,所述转轴贯穿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因此,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开孔位置为距离第一横梁同一水平高度的位置,实现固定部能够穿设在转轴上,保持左右平衡。
支撑部,包括具有第三通孔的连接件及与连接件固定连接的支撑件;通过将转轴穿过第三通孔,实现转轴与支撑部的活动连接;
一拉簧,所述拉簧的第一脚固定设置在所述空腔内;在实现过程中,拉簧的数量可以根据终端整机的重量来设定,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两个拉簧。
拉线,一端与所述拉簧的第二脚连接;在实现过程中,拉线可以采用钢丝等经久耐用的金属丝。
第一凸轮,所述拉线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凸轮上,所述第一凸轮位于所述第一侧臂和所述第二侧臂外侧中的至少一个侧臂外侧,穿套在所述转轴上;位置限定母连接件,设置在与所述位置限定公连接件同一端的所述第一凸轮端面上;同设置面板的原理一样,为了能够平衡拉力,使得支撑部更稳,本实用型实施例在第一凸轮的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的外侧都设置一个第一凸轮。
其中,所述支撑部和所述固定部通过所述转轴及所述拉簧产生的拉力,实现相互间的角度调整。
其中,固定部固定连接在终端壳体上,可以通过螺锁或者铆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当转动支撑件时,也就是支撑部和终端壳体发生角度的改变时,会带动转轴转动,此时第一凸轮也会跟随转轴转动,而与第一凸轮连接的拉线会因第一凸轮的转动而环绕在第一凸轮上,此时,拉线另一端连接着的拉簧会因此拉伸,从而产生拉力来支撑终端整机。
进一步的,如上所述的数据处理终端,第一凸轮两端端面分别向外延伸生成有第一凸缘,邻近第一凸轮两端的外表面向外延伸分别形成有与第一凸缘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的第二凸缘。
其中,以上所述的数据处理终端,第一凸轮与固定部连接的一端的第一凸缘具有两个不在同一水平面的凸缘面。
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端面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凸点和第二凸点,第一凸点距离所述第一通孔端面的长度,和所述第二凸点距离所述第二通孔端面的长度都等于所述两个不在同一水平面的凸缘面间的相对高度。
有了第一凸轮端面凸缘的设计,以及固定部上的凸点的设计,且所述第一凸点距离所述第一通孔端面的长度,和所述第二凸点距离所述第二通孔端面的长度都等于所述两个不在同一水平面的凸缘面间的相对高度,那么支撑部与固定部之间的角度在改变的过程中,当第一凸轮转动到固定部的凸点挡住的角度时,由于凸点的阻力,第一凸轮不再转动,因此,拉簧不再拉伸,从而实现了对拉簧的过点保护,不致于使拉簧一直处于大力拉伸状态,从而减少对拉簧寿命的影响。
进一步的,以上所述的数据处理终端,所述角度调整装置,还包括:
第二凸轮,套设在转轴上,与第一凸轮相连接;
弹片组,套设在转轴上,与第二凸轮相连接。
其中,为了使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能够卡合连接而不是永久固定,第一凸轮与第二凸轮相互连接的一端的第一凸缘向外延伸形成有至少一第一凸起;
第二凸轮与第一凸轮相互连接的端面开设有与第一凸起数量一致的用以与所述至少一第一凸起配合的至少一第一凹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该第一凸起设置成拱形或者半圆形,将第一凹槽也设置成配合第一凸起的凹槽,这样,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的连接实际上是斜度过渡连接,能够卡合但是又不致于永久固定。支撑件在拉簧不断拉伸的过程中转动时,由于弹片组产生的弹力将第二凸轮与第一凸轮卡合连接,保证了第二凸轮与第一凸轮随着转轴的转动一起转动;
当支撑件继续转动,直到拉簧已经不再拉伸,此时继续转动支撑件,第一凸轮已经不再转动,但是第二凸轮继续转动,在支撑件继续转动过程中,第二凸轮会因与第一凸轮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下,与第一凸轮脱离卡合关系,从而自动弹出。
进一步的,为了能够减少对拉线的寿命的影响,以上所述的数据处理终端,所述角度调整装置,还包括:
耐磨块,耐磨块的两端分别开设有开孔,耐磨块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脚,耐磨块的第二端与所述金属丝连接。这时,将拉线通过耐磨块与拉簧连接,减少了拉线与固定部之间的摩擦,从而达到延缓拉线寿命的目的。
其中,第一凸轮的具有两个不在同一水平面的凸缘面中的以所述转轴为中心且靠近所述第一凸轮端面的凸缘面的圆心角的最大角度为60度。也就是说,拉簧的工作角度的最大角度为60度。
所述支撑件具体为一整体成形的支撑板;或
沿所述支撑部连接件向同一侧延伸形成的至少一支撑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支撑件的设计采用的是以整体成形的支撑板。
以上所述的数据处理终端壳体上设置了一凹槽,凹槽的宽度与固定部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间的宽度相等。
其中,所述数据处理终端在平面上的放置方式具体为:
立放,斜放或者平放。
如图6所示,为数据处理终端立放状态时,角度调整装置的工作角度,如图6中圆圈圈住的地方,为第一凸轮还没有转动到固定部的凸点挡住的状态;此时,拉簧还处于可拉伸状态;
如图7所示,为数据处理终端斜放状态时,角度调整装置的工作角度,如图7圆圈圈住的地方,为第一凸轮已经转动到固定部的凸点挡住的状态;此时,第一凸轮不可再转动,拉簧处于不再可拉伸状态;
如图8所示,为数据处理终端平放状态时,角度调整装置的支撑部转动到与固定部平行的位置,即卡在第一侧臂与第二侧臂之间的凹槽内,此时,如图8圆圈圈住的地方,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又重新卡合连接,自动回位。
通过一个实施例或多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或者优点之
1、由于采用拉簧的方式,用一个凸轮来实现拉力代替扭力,并可以适当增加拉簧的数量为整机提供足够的支撑力;
2、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弹簧在限定的角度内活动,当支撑件的活动角度超过限定的角度时,弹簧将不再拉伸,进而较好实现对弹簧的过点保护,不致于使弹簧一直处于大拉力状态,从而影响弹簧寿命;
3、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角度调整装置的数据处理终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更改机身与桌面间的角度。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9)

1.一种角度调整装置,用于通过在与一数据处理终端固定后,用以实现所述数据处理终端与所述数据处理终端放置平面间角度的调整,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整装置包括: 
固定部,包括: 
第一横梁;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分别通过沿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向同侧方向延伸而形成;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开设在所述第一侧臂与所述第二侧臂距离所述第一横梁的同一水平高度的位置;位置限定公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端面中的至少一个通孔端面上;一面板,其上开设有一空腔,所述面板通过沿所述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中一个侧臂向外延伸而形成; 
转轴,所述转轴贯穿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 
支撑部,包括具有第三通孔的连接件及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的支撑件;通过将所述转轴穿过所述第三通孔,实现所述转轴与所述支撑部的活动连接; 
一拉簧,所述拉簧的第一脚固定设置在所述空腔内; 
拉线,一端与所述拉簧的第二脚连接; 
第一凸轮,所述拉线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凸轮上,所述第一凸轮位于所述第一侧臂和所述第二侧臂外侧中的至少一个侧臂外侧,贯穿于所述转轴;位置限定母连接件,设置在与所述位置限定公连接件同一端的所述第一凸轮端面上; 
第二凸轮,套设在所述转轴上,与所述第一凸轮相连接; 
弹片组,套设在所述转轴上,与所述第二凸轮连接;所述弹片组提供一预设压力使得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第二凸轮卡合连接; 
其中,所述支撑部和所述固定部通过所述转轴及所述拉簧产生的拉力,实现相互间的角度调整;所述位置限定公连接件与所述位置限定母连接件相互 配合,使得所述第一凸轮在限定的角度内转动;当所述支撑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转动角度超过所述限定的角度时,所述第二凸轮弹出所述第一凸轮;当所述支撑部转动到与所述固定部平行时,所述第二凸轮与所述第一凸轮重新卡合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轮两端端面分别向外延伸生成有第一凸缘,邻近所述第一凸轮两端的外表面向外延伸分别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凸缘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的第二凸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限定公连接件具体设计为: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端面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凸点和第二凸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限定母连接件具体设计为: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固定部连接的一端的第一凸缘具有两个不在同一水平面的凸缘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点距离所述第一通孔端面的长度,和所述第二凸点距离所述第二通孔端面的长度都等于所述两个不在同一水平面的凸缘面间的相对高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第二凸轮相互连接的一端的第一凸缘向外延伸形成有至少一第一凸起; 
所述第二凸轮与所述第一凸轮相互连接的端面开设有与第一凸起数量一致的用以与所述至少一第一凸起配合的至少一第一凹槽。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耐磨块,所述耐磨块的两端分别开设有开孔,所述耐磨块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脚,所述耐磨块的第二端与所述金属丝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轮的具有两个不在同一水平面的凸缘面中的以所述转轴为中心且靠近所述第一凸轮端面的凸缘面的圆心角的最大角度为60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具体为一整体成形的支撑板;或 
沿所述支撑部连接件向同一侧延伸形成的至少一支撑杆。 
10.一种数据处理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壳体,以及角度调整装置,能够实现所述终端与所述终端放置平面间角度的调整; 
其中,所述角度调整装置包括: 
固定部,与所述终端壳体固定连接,包括: 
第一横梁;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分别通过沿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向同侧方向延伸而形成;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开设在所述第一侧臂与所述第二侧臂距离所述第一横梁的同一水平高度的位置;位置限定公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端面中的至少一个通孔端面上; 
一面板,其上开设有一空腔,所述面板通过沿所述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中一个侧臂向外延伸而形成; 
转轴,所述转轴贯穿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 
支撑部,包括具有第三通孔的连接件及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的支撑件;通过将所述转轴穿过所述第三通孔,实现所述转轴与所述支撑部的活动连接; 
一拉簧,所述拉簧的第一脚固定设置在所述空腔内; 
拉线,一端与所述拉簧的第二脚连接; 
第一凸轮,所述拉线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凸轮上,所述第一凸轮位于所述第一侧臂和所述第二侧臂外侧中的至少一个侧臂外侧,穿套在所述转轴上;位置限定母连接件,设置在与所述位置限定公连接件同一端的所述第一凸轮端面上; 
第二凸轮,套设在所述转轴上,与所述第一凸轮相连接; 
弹片组,套设在所述转轴上,与所述第二凸轮连接;所述弹片组提供一预设压力使得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第二凸轮卡合连接; 
其中,所述支撑部和所述固定部通过所述转轴及所述拉簧产生的拉力,实现了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终端间的角度调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数据处理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轮两端端面分别向外延伸生成有第一凸缘,邻近所述第一凸轮两端的外表面向外延伸分别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凸缘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的第二凸缘。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数据处理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限定公连接件具体设计为: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端面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凸点和第二凸点。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数据处理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限定母连接件具体设计为: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固定部连接的一端的第一凸缘具有两个不在同一水平面的凸缘面。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处理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点距离所述第一通孔端面的长度,和所述第二凸点距离所述第二通孔端面的长度都等于所述两个不在同一水平面的凸缘面间的相对高度。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数据处理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第二凸轮相互连接的一端的第一凸缘向外延伸形成有至少一第一凸起; 
所述第二凸轮与所述第一凸轮相互连接的端面开设有与第一凸起数量一致的用以与所述至少一第一凸起配合的至少一第一凹槽。 
16.如权利要求10~15任一所述的数据处理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整装置,还包括: 
耐磨块,所述耐磨块的两端分别开设有开孔,所述耐磨块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脚,所述耐磨块的第二端与所述金属丝连接。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数据处理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轮的具有两个不在同一水平面的凸缘面中的以所述转轴为中心且靠近所述第一凸轮端面的凸缘面的圆心角的最大角度为60度。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数据处理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具体为一整体成形的支撑板;或 
沿所述支撑部连接件向同一侧延伸形成的至少一支撑杆。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数据处理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数据处理终端壳体上设置了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宽度与所述第一侧臂和所述第二侧臂间的宽度相等。 
CN2011204374265U 2011-11-07 2011-11-07 一种角度调整装置以及数据处理终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4845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4374265U CN202484539U (zh) 2011-11-07 2011-11-07 一种角度调整装置以及数据处理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4374265U CN202484539U (zh) 2011-11-07 2011-11-07 一种角度调整装置以及数据处理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484539U true CN202484539U (zh) 2012-10-10

Family

ID=46958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437426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484539U (zh) 2011-11-07 2011-11-07 一种角度调整装置以及数据处理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48453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62356A (zh) * 2018-07-27 2020-02-07 中国长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体机支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62356A (zh) * 2018-07-27 2020-02-07 中国长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体机支架
CN110762356B (zh) * 2018-07-27 2024-04-19 中国长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体机支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66146B (zh) 一种曲率可变的背板组件及其背光单元
US9759376B2 (en) Flat panel TV bracket
CN103848373B (zh) 顶升旋转机构
CN203176656U (zh) 显示器及其调节装置
CN202484539U (zh) 一种角度调整装置以及数据处理终端
CN201715209U (zh) 平板电视机的悬挂装置
CN203757308U (zh) 固定装置和显示系统
CN202102802U (zh) 一种可调节放线架
CN202351746U (zh) 一种角度调整装置以及数据处理终端
CN202351748U (zh) 一种角度调整装置以及数据处理终端
CN207406624U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其柔性屏幕
CN209482740U (zh) 一种建筑工程支撑装置
CN206649393U (zh) 办公自动化用计算机显示屏旋转及仰视角度调整升降装置
GB2489190B (en) Case and stand for a portable computer
KR200469864Y1 (ko) 노트북 거치대
CN209668534U (zh) 一种简单易用电力线用绕线装置
CN208986226U (zh) 接插箱与母线槽连接组件
CN208590768U (zh) 一种旋转式平面设计作品展示装置
CN206017211U (zh) 一种新型圆形风机
CN208985067U (zh) 一种计算机抗震装置
CN105822872A (zh) 一种升降力调整机构
CN207764284U (zh) 电能表的二次导线布置装置
CN204104264U (zh) 一种电路板支架
CN105508820A (zh) 新型显示器支架用转头
CN109066146A (zh) 接插箱与母线槽连接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0

Termination date: 2017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