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469747U - 侧光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侧光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469747U
CN202469747U CN2012200528945U CN201220052894U CN202469747U CN 202469747 U CN202469747 U CN 202469747U CN 2012200528945 U CN2012200528945 U CN 2012200528945U CN 201220052894 U CN201220052894 U CN 201220052894U CN 202469747 U CN202469747 U CN 2024697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ffusion
diffusion region
particle
light
module back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05289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志成
乔明胜
曹建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2005289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4697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4697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46974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导光板及扩散片。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出光面及底面,入光面与出光面相邻设置,底面与出光面相对设置。光源设置于入光面侧,扩散片设置于出光面侧。扩散片包括透明基材及涂布在透明基材上的扩散层。扩散层包括第一扩散区和第二扩散区,第一扩散区内均匀分布有第一扩散粒子,第二扩散区内均匀分布有第二扩散粒子,第二扩散区较第一扩散区更靠近光源,且第一扩散区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扩散区的透光率。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扩散片上设置具有不同透光率的两个扩散区,其中靠近光源的区域的透光率小于远离光源的区域的透光率,使背光模组出光更加均匀,从而可以避免产生亮边问题。

Description

侧光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LCD)是主要包括液晶面板及背光模组两大组件,其中液晶面板本身并不发光,而是利用背光模组发出的光才能够显示画面。背光模组通常包括光源、导光板、扩散片及各种光学膜片组成。目前背光模组一般分为直下式和侧光式。在直下式的背光模组中,光源设置于导光板的底部,在侧光式的背光模组中,光源设置于导光板的侧边,因此侧光式的背光模组较直下式的背光模组更薄,更符合目前市场的需要。
然而,侧光式的背光模组由于其入光侧更靠近光源,而光源于入光侧的辉度大于远光侧的辉度,因此侧光式的背光模组普遍存在入光侧存在亮边的问题,而且目前背光模组的边框越来越窄,亮边问题越来越突出,且严重影响显示装置的成像品质。
目前,解决亮边问题的主要做法包括:一、通过结构设计尽可能避免亮边问题,实际上结构目前可改善的空间已经很小;二、通过导光板网点的设计解决亮边的问题,目前在导光板留白区域有限的情况下也无法彻底解决亮边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出光更加均匀,可以避免产生亮边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采用上述侧光式背光模组。
为达上述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侧光式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导光板及扩散片。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出光面及底面,入光面与出光面相邻设置,底面与出光面相对设置,光源设置于入光面侧,扩散片设置于出光面侧。扩散片包括透明基材及涂布在透明基材上的扩散层。扩散层包括第一扩散区和第二扩散区,第一扩散区内均匀分布有第一扩散粒子,第二扩散区内均匀分布有第二扩散粒子,第二扩散区较第一扩散区更靠近光源,第一扩散区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扩散区的透光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扩散粒子的直径与第二扩散粒子的直径相同,第二扩散区的粒子密度大于第一扩散区的粒子密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二扩散区的粒子密度为第一扩散区的粒子密度的110%至12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扩散区的粒子密度的范围为120个/μm2至130个/μm2,第二扩散区的粒子密度的范围为140个/μm2至150个/μm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扩散区的粒子密度与第二扩散区的粒子密度相同,第一扩散粒子的直径小于第二扩散粒子的直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扩散区与第二扩散区的粒子密度的范围为120个/μm2至130个/μm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扩散粒子的直径的范围为2μm至20μm,第二扩散粒子的直径的范围为8μm至25μ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扩散粒子的直径的范围为8μm至25μm,第二扩散粒子的直径的范围为10μm至30μ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扩散层的厚度的范围为12μm至30μ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可视区与非可视区,非可视区环绕可视区设置。显示装置进一步包括上述侧光式背光模组,上述侧光式背光模组的扩散片的第一扩散区与第二扩散区的分界线位于扩散片与显示面板的非可视区对应的区域内。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扩散片上设置具有不同透光率的两个扩散区,其中靠近光源的区域的透光率小于远离光源的区域的透光率,使背光模组出光更加均匀,从而可以避免产生亮边问题。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侧光式背光模组的侧视图。
图2是图1中的扩散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侧光式背光模组的扩散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图4中显示面板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其具体结构、特征及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当可对本实用款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侧光式背光模组的侧视图。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侧光式背光模组10包括光源12、导光板14及扩散片16。
导光板14包括入光面140、出光面142及底面144。入光面140与出光面142相邻设置,底面144与出光面142相对设置。光源12设置于导光板14的入光面140侧,扩散片16设置于导光板14的出光面142侧。光源12可以为冷阴极荧光灯(Cold Cathod Fluorescent Lamp,简称CCFL)或者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ed Diode,简称LED)阵列,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光源12发出的光由入光面140进入导光板14后由出光面142出射至扩散片16。
导光板14的底面144一侧还可以设置反射板18,以将由底面144露出的光反射回导光板14中,以此来提高光的使用率,增加亮度。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实际需要,于扩散片16上也可以设置其他光学膜片,例如棱镜片(也可以称为增亮片)或棱镜片与扩散片的组合等,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图2是的扩散片16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2。扩散片16包括透明基材160及涂布在该透明基材160上的扩散层162。扩散层162包括第一扩散区164和第二扩散区166,图1及图2中的虚线表示的是第一扩散区164与第二扩散区166的分界线。第一扩散区164内均匀分布有第一扩散粒子1640,第二扩散区166内均匀分布有第二扩散粒子1660。第二扩散区166较第一扩散区164更靠近光源12,也就是说,第二扩散区166更靠近侧光式背光模组10的入光侧。于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扩散区164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扩散区166的透光率,由第二扩散区166出射的光会被减弱,这样整个扩散片16及侧光式背光模组10的出光将会更加均匀,由此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侧光式背光模组产生亮边的问题。
具体的,于本实施例中,扩散片16的透明基材160可选择光透过率高的材料,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简称PET)、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简称PC)、或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简称PMMA)。第一扩散粒子1640及第二扩散粒子1660可采用有机透明粒子,如丙烯酸树脂、苯乙烯树脂等,扩散层162的溶剂可选择聚酰胺树脂、环氧树脂等无色透明材料。扩散层162的厚度约为12μm至30μm,优选为20μm至30μm。
通过调整第一扩散粒子1640与第二扩散粒子1660的粒子密度或者直径可以调整第一扩散区164与第二扩散区166的透光率及雾度。在粒子直径相同的条件下,粒子密度越大,相对应的扩散区的透光率越低,雾度越大。在粒子密度相同的条件下,粒子直径越大,相对应的扩散区的透光率越低,雾度越大。当然也可以通过同时调整粒子直径及粒子密度来达到改变透光率或雾度。这里所说的粒子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内粒子的个数。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扩散粒子1640的直径与第二扩散粒子1660的直径相同,优选的,第一扩散粒子1640与第二扩散粒子1660的直径的范围约为2μm至30μm;第二扩散区166的粒子密度大于第一扩散区164的粒子密度,主要由光源12的亮度来决定,当然,为了避免产生不良现象其差异也不宜较大,优选的,第二扩散区166的粒子密度为第一扩散区164的粒子密度的110%至120%。也就是说,于本实施例中,主要是通过增加第二扩散区166的粒子密度来降低第二扩散区166的透光率。
表一为透明基材160的厚度为188μm、扩散层162的厚度为20μm至30μm时,扩散片16于第一扩散区164与第二扩散区166的雾度与透光率,由表一可以看出,当第二扩散区166的粒子密度(140-150个/μm2)大于第一扩散区164的粒子密度(120-130个/μm2)时,第二扩散区166的雾度(97%)大于第一扩散区164的雾度(95%),而第二扩散区166的透光率(71%)小于第一扩散区164的透光率(74%)。也就是说扩散片16靠近光源12的区域的透光率小于远离光源的区域的透光率,可以使扩散片16及整个侧光式背光模组10的出光更加均匀,避免产生亮边问题。
表一
Figure BDA0000136462130000051
Figure BDA0000136462130000061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的结构基本相同,这里不再赘述。图3所示为第二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中的扩散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3,扩散片26包括透明基材260及涂布在该透明基材260上的扩散层262。扩散层262的厚度的范围约为12μm至30μm。扩散层262包括第一扩散区264和第二扩散区266。第一扩散区264内均匀分布有第一扩散粒子2640,第二扩散区266内均匀分布有第二扩散粒子2660。第二扩散区266较第一扩散区264更靠近光源22。第一扩散区264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扩散区266的透光率。
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扩散粒子2640的直径小于第二扩散粒子2660的直径;第一扩散区264的粒子密度等于第二扩散区266的粒子密度,优选的,第一扩散区264与第二扩散区266的粒子密度的范围为120个/μm2至130个/μm2。也就是说,于本实施例中,主要是通过调整第一扩散粒子2640与第二扩散粒子2660的直径来调整第一扩散区264与第二扩散区266的透光率及雾度。
表二为透明基材260的厚度为188μm、扩散层262厚度为12μm至30μm时,扩散片26于第一扩散区264与第二扩散区266的雾度与透光率,由表二可以看出,当第二扩散粒子的2660的直径(8-25μm)大于第一扩散粒子2640的直径(2-20μm)时,第二扩散区266的雾度(96.5%)大于第一扩散区264的雾度(95%),而第二扩散区266的透光率(72%)小于第一扩散区264的透光率(74%)。也就是说扩散片26靠近光源的区域的透光率小于远离光源的区域的透光率,可以降低入光侧的亮度,从而使扩散片26及整个侧光式背光模组的出光更加均匀,避免产生亮边问题。
表二
Figure BDA0000136462130000071
表三为透明基材260的厚度为188μm、扩散层262厚度为20μm至30μm时,扩散片26于第一扩散区264与第二扩散区266的雾度与透光率,由表三可以看出,当第二扩散粒子的2660的直径(10-30μm)大于第一扩散粒子2640的直径(8-25μm)时,第二扩散区266的雾度(99%)大于第一扩散区264的雾度(97%),而第二扩散区266的透光率(69%)小于第一扩散区264的透光率(71%)。也就是说扩散片26靠近光源的区域的透光率小于远离光源的区域的透光率,可以使扩散片26及整个侧光式背光模组的出光更加均匀,避免产生亮边问题。
表三
Figure BDA0000136462130000072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都是通过单独调整粒子直径或者粒子密度来调整对应扩散区的透光率或者雾度,可以理解,也可以通过同时调整粒子直径及粒子密度来达到改变透光率或雾度的目的,只要使得靠近光源的扩散区的透光率小于远离光源的扩散区的透光率即可,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侧视图。请参照图4,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30包括上述侧光式背光模组32及显示面板34。图5为显示面板34的正视图,请同时参照图5。于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34优选为液晶显示面板,显示面板34包括可视区340与非可视区342,这里可视区340指的是液晶显示面板上有像素点的区域,而非可视区342指的是液晶显示面板上除有像素点以外的区域。侧光式背光模组32可以与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中的侧光式背光模组10、20相同。侧光式背光模组32中的扩散片36的第一扩散区364与第二扩散区366的分界线A(图4及图5中用虚线表示)优选的位于扩散片36与显示面板34的非可视区342对应的区域内。可以理解,在第一扩散区364与第二扩散区366的分界线A周围不可避免的会有出光不均的问题,因此将第一扩散区364与第二扩散区366的分界线A设置于扩散片36与显示面板34的非可视区342对应的区域内更有利于显示装置获得较佳的显示质量。
综上所述,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扩散片上设置具有不同透光率的两个扩散区,其中靠近光源的区域的透光率小于远离光源的区域的透光率,使背光模组出光更加均匀,从而可以避免产生亮边问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导光板及扩散片,该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出光面及底面,该入光面与该出光面相邻设置,该底面与该出光面相对设置,该光源设置于该入光面侧,该扩散片设置于该出光面侧,该扩散片包括透明基材及涂布在该透明基材上的扩散层,其特征在于,该扩散层包括第一扩散区和第二扩散区,该第一扩散区内均匀分布有第一扩散粒子,该第二扩散区内均匀分布有第二扩散粒子,该第二扩散区较该第一扩散区更靠近该光源,该第一扩散区的透光率大于该第二扩散区的透光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扩散粒子的直径与该第二扩散粒子的直径相同,该第二扩散区的粒子密度大于该第一扩散区的粒子密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扩散区的粒子密度为该第一扩散区的粒子密度的110%至120%。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扩散区的粒子密度的范围为120个/μm2至130个/μm2,该第二扩散区的粒子密度的范围为140个/μm2至150个/μm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扩散区的粒子密度与该第二扩散区的粒子密度相同,该第一扩散粒子的直径小于该第二扩散粒子的直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扩散区与该第二扩散区的粒子密度的范围为120个/μm 2至130个/μm 2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扩散粒子的直径的范围为2μm至20μm,该第二扩散粒子的直径的范围为8μm至25μm。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扩散粒子的直径的范围为8μm至25μm,该第二扩散粒子的直径的范围为10μm至30μ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扩散层的厚度的范围为12μm至30μm。
10.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可视区与非可视区,该非可视区环绕该可视区设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装置进一步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该第一扩散区与该第二扩散区的分界线位于该扩散片与该显示面板的非可视区对应的区域内。
CN2012200528945U 2012-02-17 2012-02-17 侧光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697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0528945U CN202469747U (zh) 2012-02-17 2012-02-17 侧光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0528945U CN202469747U (zh) 2012-02-17 2012-02-17 侧光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469747U true CN202469747U (zh) 2012-10-03

Family

ID=46917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052894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69747U (zh) 2012-02-17 2012-02-17 侧光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469747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22528A (zh) * 2017-07-28 2017-12-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9188704A (zh) * 2018-11-02 2019-01-11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观片灯和观片系统
CN112219141A (zh) * 2018-06-28 2021-01-12 株式会社Lms 迷你led或微型led背光单元用光学膜
CN112388931A (zh) * 2020-09-29 2021-02-23 东莞市鑫聚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侧入式光源的扩散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4764201A (zh) * 2021-01-15 2022-07-19 纳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转换器件及含其的背光模组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22528A (zh) * 2017-07-28 2017-12-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9019582A1 (zh) * 2017-07-28 2019-01-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1300829B2 (en) 2017-07-28 2022-04-12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ptical sheet,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219141A (zh) * 2018-06-28 2021-01-12 株式会社Lms 迷你led或微型led背光单元用光学膜
CN109188704A (zh) * 2018-11-02 2019-01-11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观片灯和观片系统
CN109188704B (zh) * 2018-11-02 2021-08-24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观片灯和观片系统
CN112388931A (zh) * 2020-09-29 2021-02-23 东莞市鑫聚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侧入式光源的扩散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4764201A (zh) * 2021-01-15 2022-07-19 纳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转换器件及含其的背光模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72784B (zh) 导光板、包括该导光板的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CN100445827C (zh) 导光板和背光模组
CN101630028A (zh) 复合式扩散板结构、背光模块与液晶显示器
CN101498810B (zh) 导光板及使用该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CN101344609B (zh) 背光模组及其光学板
KR20130061796A (ko) 광학 어셈블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2236206A (zh) 显示装置
CN102620193A (zh) 分段式led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件
CN202469747U (zh) 侧光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100165634A1 (en) Ultra-thin light guidance device
CN102472844A (zh) 光学板
CN104964213A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CN102207565B (zh) 多功能光学片及具备该光学片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件
CN101555997A (zh) Led光源装置
CN101295037A (zh) 背光模组及其光学板
CN109976036A (zh) 一种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2207566B (zh) 棱镜片、具备上述棱镜片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2330747U (zh) 棱镜片、具备上述棱镜片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2141827U (zh) 一种导光板、扫描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器
CN103576385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5353445A (zh) 一种具有单面微结构和出光微棱镜结构的 pmma导光板
KR100793091B1 (ko) 휘도 향상 시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장치
CN202521382U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2158495U (zh) 减少云纹干扰的光学片、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件
CN102563466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66555 Qingdao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Shandong, Hong Kong Road, No. 218

Patentee after: Hisense Video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66555 Qingdao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Shandong, Hong Kong Road, No. 218

Patentee before: HISENSE ELECTRIC Co.,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