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332739U - 极性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极性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332739U
CN202332739U CN2011203234065U CN201120323406U CN202332739U CN 202332739 U CN202332739 U CN 202332739U CN 2011203234065 U CN2011203234065 U CN 2011203234065U CN 201120323406 U CN201120323406 U CN 201120323406U CN 202332739 U CN202332739 U CN 2023327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polarity relay
coil
armature
polar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32340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汤保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yco 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yco 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yco 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yco 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2032340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3327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3327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33273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有极性继电器,包括:电磁系统,所述电磁系统包括衔铁、对衔铁施加磁力的线圈组件和磁铁、及支撑板,该支撑板与磁铁及线圈组件中的铁芯固定在一起;传动系统,所述传动系统包括推动触点对断开和闭合的推动卡;和触点系统,所述触点系统包括多组触点组件。所述极性继电器还包括限制推动卡和衔铁的移动量的限位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高了极性继电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Description

极性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小型有极性继电器。 
背景技术
小型有极性继电器主要是应用于控制主电路的一种自动切换装置,控制对象包括:照明/信号指示灯、电机、程控交换机、信号发射基站及电力控制设备等。此类型继电器功耗较低,灵敏度高,可通过晶体管及IC直接驱动,且体积较小。目前,小型有极性继电器被通信、电力等行业广泛采用。 
现有的小型有极性继电器制造工序较复杂、部件多、磁路的设计难度也相对较高。根据所应用的行业,对小型有极性继电器的性能及稳定性要求非常高。因此,随着各种自动化设备的小型化及智能化的发展,各应用行业对小型有极性继电器的品质和成本的要求越来越高。 
鉴于前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备优异的磁路设计,性能可靠并且稳定性高的有极性继电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极性继电器,包括:电磁系统,所述电磁系统包括衔铁和对衔铁施加磁力的线圈组件和磁铁,该磁铁与所述线圈组件相互固定设置;传动系统,所述传动系统包括推动触点对断开和闭合的推动卡;和触点系统,所述触点系统包括多组触点组件。其中,所述极性继电器还包括限制推动卡和衔铁的移动量的限位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衔铁插入所述推动卡中,带动所述推动卡一起联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推动卡上形成有限位凸起;并且所述限位板中形成有与所述限位凸起对应的限位孔,所述推动卡的限位凸起滑动地插入所述限位板的限位孔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限位板具有凸起的一对上、下卡钩,所述衔铁约束在所述限位板的一对上、下卡钩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限位板具有一对定位片,所述磁铁安装和定位在所述限位板的一对定位片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线圈组件中的铁芯固定在一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限位板的一对定位凸起部分,其用于连接磁铁、限位板到所述支撑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线圈引出端子、线架、铁芯和至少一个线圈,其中所述线圈引出端子和铁芯安装在所述线架中,所述线圈缠绕在所述线架上;并且所述铁芯连接到所述支撑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线圈组件仅包括一个线圈;并且所述极性继电器还包括位于所述线圈和衔铁之间的一个隔磁片,所述隔磁片固定到所述铁芯的一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相互分离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各所述多组触点组件包括:一可动弹片;与所述可动弹片的一端连接的一可动端子;与所述可动弹片的另一端连接的一可动触点;一固定端子;和与所述固定端子连接的一固定触点,所述固定触点与所述可动触点相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触点系统包括第一触点组件和第二触点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触点组件包括:第一可动弹片;与所述第一可动弹片的一端连接的第一可动端子;与所述 第一可动弹片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一可动触点;第一固定端子;和与所述第一固定端子连接的第一固定触点,所述第一固定触点与所述第一可动触点相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二触点组件包括:第二可动弹片;与所述第二可动弹片的一端连接的第二可动端子;与所述第二可动弹片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可动触点;第二固定端子;和与所述第二固定端子连接的第二固定触点,所述第二固定触点与所述第二可动触点相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触点组件和第二触点组件,通过变换其固定端子及触点的安装方向,可以形成常开型或常闭型的触点组件。例如,所述第一触点组件和第二触点组件可以形成两种组合:一、两组常开型触点组件;二、一组常开触点组件、一组常闭触点组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触点组件和第二触点组件均为常开型触点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极性继电器还包括由底座和盖子构成的外壳,用于容纳和承载所述电磁系统、传动系统和触点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推压部具有不同的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定位结构之间形成可调整的角度,以改变所述限位板对于所述推动卡在的动作过程中的辅助作用,使所述的极性继电器获得较佳的吸合及释放电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 
(1)高效的有极磁回路,产品功耗低、灵敏度高,可以直接使用晶体管及IC直接驱动; 
(2)产品触点采用镀金工艺,有效保证初期的接触电阻,使产品可以更好的应用于保护系统中; 
(3)提供两组独立的触点结构,且包括:两组常开型及一组常开一组常闭型,便于控制回路中实现匹配及转换,最适用于250VAC的电力控制及保护回路中; 
(4)最小绝缘距离4mm以上,耐电压值较高,在泄漏电流1mA条件下:同组触点间:1250VAC耐压1分钟;异组触点间:2000VAC耐压1分钟;线圈与触点间:4000VAC耐压1分钟; 
(5)绝缘电阻:500VDC条件下,触点之间和线圈之间最小1000MΩ。线圈与触点的耐雷击电压为6KV(1.2/50μS); 
(6)产品上的限位板可以有效的将推动卡及衔铁的自由度限定在很小的范围内,从而获得优异的稳定性; 
(7)部件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磁路高效,且产品稳定性优异; 
(8)体积小,功耗低;额定负载可接通/分断8A/250AC或者8A/30VDC; 
(9)动作迅速、准确、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1A显示图1极性继电器底座的反向立体示意图; 
图2A和图2B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的组装示意图; 
图3A和图3B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图; 
图4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4A显示图4极性继电器底座的反向立体示意图; 
图5A和图5B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的组装示意图; 
图6A和图6B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图; 
图7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7A显示图7极性继电器底座的反向立体示意图; 
图8A和图8B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的组装示意图; 
图9A和图9B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的工作 原理图; 
图10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10A显示图10极性继电器底座的反向立体示意图; 
图11A和图11B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的组装示意图;和 
图12A和图12B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有极性继电器,通过由电压控制的线圈绕组所产生的电磁场,再加上磁铁对磁路的影响力,降低线圈功耗,提高继电器的灵敏度及抗振性,并通过磁力部件带动机械部件进行相应的运动,实现的触点部分进行打开或关闭的动作,从而实现电路的通断。 
本实用新型的有极性继电器也是一种自动控制开关:当输入激励量(磁能)的变化达到规定要求时,在电气输出电路中,使被控制量发出预定阶跃变化的一种自动控制机电元件。本实用新型的有极性继电器同样利用通过给线圈通电,产生的电磁吸引力,去驱动磁路中的可动部分,带动相关机械部分,从而实现触点系统的通与断、闭与合或转换功能。本实用新型的有极性继电器通过电能转换磁能、磁能转换机械能、机械能实现相关部件的运动,进行输出状态的切换,实现自动控制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极性继电器的设计包含以下部分: 
第一.电磁系统部分 
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磁系统部分为本实用新型的有极性继电器提供所需要的电磁吸力,作为电能与磁能的转换部分。电磁系统部分部件包含线圈引出线1、线架2、铁芯3、线圈4、支撑板6、磁铁7、衔铁9等。 
A.电磁系统线圈部分:电磁系统线圈部分包括线架2,在将线圈引出端子1及铁芯3装入后,利用绕线机且按一定方向为线架2绕制漆包线,形成可产生磁场的线圈4。铁芯3与支撑板6相结合。例如:铁芯3上可设有通过冲压模具冲现的铆合点,与支撑板6上设有的台阶孔相结合。通过铁芯3与支撑板6的结合,再装入磁铁7及衔铁9,一起组成本实用新 型的有极性继电器的电磁系统。而整个电磁系统的外部电压的输入通过两或四个线圈引出端子1(有正、负极区别),与线圈4上漆包线的两线端连通。在线架2的端部,及继电器基座19上设有外接端子来固定线圈引出端子1,从而连接外部输入电压。 
B.电磁系统磁力吸动部分:衔铁9插入到推动卡10里面。装配后的衔铁9和推动卡10固定在电磁系统中。例如:通过结合在支撑板6上的限位板8,一方面限定磁铁7的位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限定推动卡10,达到限定衔铁9的目的。从而使衔铁9在各个方向的自由度的都能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且可以通过调整限位板8的折弯角度,对衔铁9及推动卡10的动作,可以起到导向及辅助的作用,达到对磁力的一个辅助和补偿的作用,从而获得较好的吸合及释放电压。对于单稳态的有极性继电器,在装配磁力的吸动部分之前,在铁芯3上设置(如熔接)一隔磁片5,以便于本实用新型的有极性继电器获得合适且稳定的释放电压。 
第二.传动机构部分 
本实用新型中的传动机构作用是将电磁系统能转换的机械能,传送至触点系统并使触点系统完成准确切换动作。传动机构作用部件包含推动卡10、可动弹片12,14,可动触点15。 
1.本实用新型的有极性继电器中的推动卡10可有两种不同结构。例如:推动卡10推动可动弹片12,14的部分的长度不同,从而可以获得两种不同结构的触点系统(即两常开型和一常开一常闭型)。 
2.推动卡10采用塑胶模具注塑成型。推动卡10的后面部分设计成多个(如四个)限位凸起10c,该限位凸起10c可呈长圆柱形。相应的限位板8设计了多个(如四个)与该限位凸起10c相配合的小孔。限位板8的中部还可设有两个凸起的形状,如两个凸起的卡钩。限位板8与推动卡10装配时,推动卡10上的限位凸起10c可穿过限位板8相对应的小孔,通过这样的连接,限定了推动卡10的活动范围。而限位板8中部的凸起,可以与衔铁9上设有的一对应凹形结构相配合,对衔铁9上下方向的活动起到一个限制的作用,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有极性继电器的抗振能力。本实用新型的有极性继电器也是通过推动卡10推动可动弹片12,14进行运动,通过运动的传递,实现触点的切换动作。 
3.可动弹片12,14与可动触点15a,15b相连接。例如:可动弹片12,14各设有一通孔,用于与可动触点15a,15b的铆合连接。在可动弹片12,14的另一端,设有另一通孔,与可动端子11,13进行连接(如铆合连接),从而实现可动弹片12,14及可动触点15a,15b的固定。且可动弹片12,14设有一定的角度,从而获得所需要的开离力及触点压力,同时利用可动弹片12,14的弹力来平衡磁路的磁力。 
第三.触点系统 
本实用新型中的触点系统为转换外部额定负载电路开闭状态,为机械实现相关运动的执行部分。通过触点系统的断开、闭合功能,可实现外部电路的设计意图。触点系统部件包含引出端子11,13、可动弹片12,14、可动触点15a,15b、静触点18a,18b等。 
1.本实用新型中的触点系统部分可呈两组独立的动合触点组或呈一组动合触点组/一组动断触点组。由可动端子11,13结合可动弹片12,14及可动触点15a,15b构成可动触点组;由固定端子16,17结合静触点18a,18b构成固定触点组。可动触点组与固定触点组分别固定在底座19的两侧。 
2.推动卡10运动时,可以:(1)推动动触点组向与静触点组相接触;或是(2)推动一侧动触点组与静触点组接触,另一侧动触点组与静触点组断开。通过推动卡10的运动,可以导通与断开外部电路。 
第四.辅助系统 
本实用新型中的辅助系统使本实用新型的有极性继电器更加稳定并获得更好的特性参数。辅助系统部件包括限位板8和隔磁片5。 
1.本实用新型中的辅助系统对本实用新型有极性继电器的性能进行优化,使其更稳定。例如:本实用新型有极性继电器中设置有限位板8,对推动卡10及衔铁9的活动量进行限定。 
2.另外,为了满足单稳态有极性继电器释放电压要求,本实用新型的有极性继电器还包括隔磁片5,用于调整复位电压。 
第五.固定部分 
本实用新型中的固定部分包括的部件为继电器底座19,和继电器盖子20。底座19上设有端子定位槽19a和铁芯定位槽19b,用于固定端子 11,13,16,17及铁芯3的位置。底座19上可设有挡板19c,19d,将两组独立的触点系统分开,同时将电磁系统与触点系统分开,在增加绝缘的同时,防止触点的飞溅物污染到电磁系统。底座19底部一周还可设有台阶19e,防止底座19与盖子20装配后的点胶工序有胶水流入本实用新型中的固定部分,从而影响本实用新型的有极性继电器的稳定性。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下面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第一实施例] 
图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的分解示意图;图1A显示图1极性继电器底座的反向立体示意图;图2A和图2B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的组装示意图;和图3A和图3B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图。 
如图1至图3所示,极性继电器主要包括电磁系统、传动系统和触点系统。电磁系统主要包括衔铁9和对衔铁9施加磁力的线圈组件(稍后说明)和磁铁7。传动系统主要包括推动触点对15a、18a、15b、18b断开和闭合的推动卡10。触点系统主要包括多组触点组件(稍后说明)。 
在图1至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线圈组件包括线架2、安装在线架2中的两个线圈引出端子1和铁芯3、以及缠绕在线架2上的一个线圈4。线圈4的两个线端分别与两个线圈引出端子1连接。铁芯3支撑并固定在极性继电器的底座19上。例如,铁芯3的两端可支撑固定在极性继电器底座19的铁芯定位槽19b中。如图1至图3所示,铁芯3还可通过一支撑板6与磁铁7固定连接在一起。 
在图1至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多组触点组件包括第一触点组件和第二触点组件。第一触点组件包括:第一可动弹片12;与第一可动弹片12的一端连接的第一可动端子11;与第一可动弹片12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一可动触点15a;第一固定端子17;和与第一固定端子17连接的第一固定触点18a,第一固定触点18a与第一可动触点15a相对应。第二触点组件包括:第二可动弹片14;与第二可动弹片14的一端连接的第二可动端子13;与第二可动弹片14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可动触点15b;第二固定 端子16;和与第二固定端子16连接的第二固定触点18b,第二固定触点18b与第二可动触点15b相对应。 
又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极性继电器中的所述推动卡10具有一对推压部10a、10b,用于推压相应的所述可动弹片12、14与相应的所述固定触点18a、18b接触或断开。推动卡10上形成有限位凸起10c,用于与一限位板8上的对应结构相配合(稍后说明)。推动卡10上的限位凸起10c可呈圆柱形。 
请参照图1至图3,衔铁9插入推动卡10中,带动推动卡10一起联动。衔铁9具有不对称结构。如图1所示,衔铁9的右段具有一具有延伸部分9b。 
在图1至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极性继电器还包括限制推动卡10和衔铁9的移动量的限位板8。限位板8中形成有与限位凸起10c对应的限位孔8a,可使推动卡10的限位凸起10c滑动地插入限位板8的限位孔8a中。因此,以该连接方式,限位板8能够有效地限制推动卡10和插入推动卡10中的衔铁9的活动范围,从而提高整个极性继电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请继续参见图1至图3,限位板8的一侧具有一配合支撑衔铁9的结构。例如,该支撑结构可为一凸起,用于与衔铁9上的一凹部9a相配合。如图1所示,限位板8上的该凸起为一对上、下卡钩8b,衔铁9约束在限位板8的一对上、下卡钩8b之间,可以对衔铁9上下方向的活动起到可靠的限制作用,这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个极性继电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请继续参见图1至图3,限位板8上设有一定位结构。例如,定位结构可为一对定位片8c,磁铁7安装和定位在限位板8的一对定位片8c之间。限位板8的一对定位片8c连接到支撑板6上,这样能够可靠固定磁铁7的位置,防止磁铁7活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个极性继电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调整限位板8相对支撑板6的折弯角度,对衔铁9及推动卡10的动作起到导向及辅助的作用,达到对磁力的一个辅助和补偿的作用,从而获得较好的控制吸合及释放效果。例如:部分限位板8可相对两定位片8c转动,用以调整推动卡10在极性 继电器中所受到的反力。如图3A和图3B所示,部分限位板8可相对支撑板6倾斜呈一折弯角度,相当于加大了推动卡10的第一推压部10a将第一可动弹片12推开的力,可对整个继电器起到补偿的作用。 
在图1至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线圈组件仅包括一个线圈4,并且极性继电器还包括位于线圈4和衔铁9之间的一个隔磁片5,隔磁片5固定到铁芯3的一端(图1中的左端)。 
如图1至图3所示,在线圈4未通电时,第一可动触点15a和第一固定触点18a处于断开状态,第二可动触点15b和第二固定触点18b也处于断开状态。因此,在图1至图3的实施例中,第一触点组件和第二触点组件均为常开型触点组件。 
在图1至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极性继电器还包括由底座19和盖子20构成的外壳,用于容纳电磁系统、传动系统和触点系统。如图1至图3所示,底座19上设置了分别用于容纳和定位第一可动端子11、第一固定端子17、第二可动端子13、第二固定端子16的多个端子定位槽19a和用于容纳和定位铁芯3的铁芯定位槽19b。另外,底座19上还设置有挡板19c,19d,将两组独立的触点组件分开,同时将电磁系统与触点系统分开,在增加绝缘的同时,防止触点的飞溅物污染到电磁系统。此外,在底座19底部一周可设有台阶19e,防止底座19与盖子20装配后的点胶工序有胶水流入,从而影响极性继电器的稳定性。 
下面将参照图3A和图3B来详细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 
图3A显示第一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在线圈引出端子1未通电时的设置。其中,第一可动弹片12与第一固定端子17成接触设置。由于磁路的不平衡设计、磁路中的气隙及弹片子的反力的影响,推动卡10的第一推压部10a将第一可动弹片12推离开,从而使第一可动触点15a和第一固定触点18a处于断开状态。第二可动弹片14与第二固定端子16则成分离设置,使第二可动触点15b和第二固定触点18b也处于断开状态。 
如图3B所示,当线圈引出端子1通电时,线圈4产生磁力。当磁力足够克服铁芯3与衔铁9左侧之间的吸力和第二可动弹片14的反力时,衔铁9相对铁芯3运动。且随着衔铁9运动的继续,磁路左侧的气隙越 来越大,右侧气隙越来越小,铁芯3与衔铁9右侧之间的吸力增强,衔铁9的动作会更加的迅速,直至衔铁9右侧与隔磁片5接触。因为推动卡10与衔铁9是联动的,所以推动卡10的第二推压部10b会推动第二可动弹片14,使第二可动弹片14的第二可动触点15b与第二固定触点18b电接触,从而接通外部电源/负载。同时推动卡10的第一推压部10a会离开第一可动弹片12,第一可动弹片12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会带动第一可动触点15a与第一固定触点18a电接触,从而接通外部电源/负载。 
当线圈4断电后,线圈4的磁力消失。因为衔铁9右侧隔磁片5的隔磁作用,致使铁芯3与衔铁9右侧之间的吸合力小,铁芯3与衔铁9左侧之间的吸合力强。因此,在铁芯3与衔铁9左侧之间的吸力和第二可动弹片14的反弹力作用下,推动卡10会恢复到如图3A所示的初始状态,使第一可动触点15a和第一固定触点18a处于断开状态,第二可动触点15b和第二固定触点18b也处于断开状态,从而断开外部电源/负载。 
[第二实施例] 
图4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的分解示意图;图4A显示图4极性继电器底座的反向立体示意图;图5A和图5B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的组装示意图;和图6A和图6B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图。 
与图1至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比,图4至图6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主要区别在于:第一固定端子17的位置设置不同,并且第一可动弹片12上的第一可动触点15a的方向设置不同。在线圈4未通电时,推动卡10的第一推压部10a推压第一可动弹片12,使第一可动触点15a和第一固定触点18a处于闭合状态。第二可动触点15b和第二固定触点18b处于断开状态。因此,在图4至图6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中,第一触点组件为常闭型触点组件,第二触点组件为常开型触点组件。 
如图4至图6所示的极性继电器中的所述推动卡10上,至少一个所述推压部10a、10b可设有一挡片10d。在触点15a、18a发生粘连时,所述挡片10d可将粘连的触点15a、18a分开。 
下面将参照图6A和图6B来详细说明第二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 
如图6A所示,在线圈引出端子1未通电时,第一可动触点15a和第一固定触点18a处于闭合状态,第二可动触点15b和第二固定触点18b处于断开状态。 
如图6B所示,当线圈引出端子1通电时,线圈4产生磁力。当磁力足够克服铁芯3与衔铁9左侧之间的吸力和第二可动弹片14的弹力时,衔铁9相对铁芯3运动。且随着铁芯3运动的继续,磁路左侧的气隙越来越大,右侧气隙越来越小,铁芯3与衔铁9右侧之间的吸力增强,衔铁9的动作会更加的迅速,直至衔铁9右侧与隔磁片5接触。因为推动卡10与衔铁9是联动的,所以推动卡10的第二推压部10b会推动第二可动弹片14,使第二可动弹片14的第二可动触点15b与第二固定触点18b电接触,从而接通外部电源/负载。同时推动卡10的第一推压部10a会背向第一可动弹片12而动,第一可动弹片12在其反弹力的作用下,将第一可动触点15a与第一固定触点18a分开,从而断开其间的电接触,及外部电源/负载。 
当线圈4断电后,线圈4的磁力消失。因为衔铁9右侧隔磁片5的隔磁作用,致使铁芯3与衔铁9右侧之间的吸合力减小,铁芯3与衔铁9左侧之间的吸合力较强。因此,在铁芯3与衔铁9左侧之间的吸力和第二可动弹片14的反弹力作用下,推动卡10会恢复到如图6A所示的初始状态。推动卡10的第一推压部10a推动第一可动弹片12,使其上的第一可动触点15a和第一固定触点18a处于闭合状态,从而接通外部电源/负载。第二可动触点15b和第二固定触点18b处于断开状态,从而断开外部电源/负载。 
[第三实施例] 
图7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的分解示意图;图7A显示图7极性继电器底座的反向立体示意图;图8A和图8B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的组装示意图;和图9A和图9B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图。 
如图7至图9所示,极性继电器主要包括电磁系统、传动系统和触点系统。电磁系统主要包括衔铁9、对衔铁9施加磁力的线圈组件(稍后说明)和磁铁7,该磁铁7与所述线圈组件相互固定设置。例如,磁铁7和 线圈组件中的铁芯3与一支撑板6连接和固定在一起。传动系统主要包括推动触点对15a、18a、15b、18b断开和闭合的推动卡10。触点系统主要包括多组触点组件(稍后说明)。 
在图7至图9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线圈组件包括线架2、缠绕在线架2上的第一线圈4a和第二线圈4b、以及安装在线架2中的线圈引出端子1a1、1b1,和装在底座19上的线圈端子1a2、1b2和铁芯3。第一线圈4a的两个线端分别与线圈引出端子1a1、1a2连接,第二线圈4b的两个线端分别与线圈引出端子1b1、1b2连接。 
在图7至图9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多组触点组件包括第一触点组件和第二触点组件。第一触点组件包括:第一可动弹片12;与第一可动弹片12的一端连接的第一可动端子11;与第一可动弹片12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一可动触点15a;第一固定端子17;和与第一固定端子17连接的第一固定触点18a,第一固定触点18a与第一可动触点15a相对应。第二触点组件包括:第二可动弹片14;与第二可动弹片14的一端连接的第二可动端子13;与第二可动弹片14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可动触点15b;第二固定端子16;和与第二固定端子16连接的第二固定触点18b,第二固定触点18b与第二可动触点15b相对应。 
请参照图7至图9,衔铁9插入推动卡10中,带动推动卡10一起联动。 
在图7至图9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极性继电器还包括限制推动卡10和衔铁9的移动量的限位板8。 
请继续参见图7至图9,推动卡10上形成有限位凸起10c。限位凸起10c可呈圆柱形。限位板8中形成有与限位凸起10c对应的限位孔8a,推动卡10的限位凸起10c滑动地插入限位板8的限位孔8a中。因此,以该连接方式,限位板8能够有效地限制推动卡10和插入推动卡10中的衔铁9的活动范围,从而提高整个极性继电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请继续参见图7至图9,限位板8的一侧具有凸起,可以对衔铁9上下方向的活动起到可靠的限制作用,这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个极性继电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如图7所示,限位板8上的一凸起可设呈一对上、下卡钩8b,衔铁9约束在限位板8的一对上、下卡钩8b之间。 
请继续参见图7至图9,限位板8的一侧具有一对定位片8c,磁铁7安装和定位在限位板8的一对定位片8c之间。限位板8的一对定位片8c连接到支撑板6上,这样能够可靠固定磁铁7的位置,防止磁铁7活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个极性继电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调整限位板8的折弯角度,这样可以对衔铁9及推动卡10的动作起到导向及辅助的作用,达到对磁力的一个辅助和补偿的作用,从而获得较好的控制吸合及释放效果。 
如图7至图9所示,在线圈4未通电时,可以通过调整限位板8的折弯角度,使推动卡10的第一推压部10a推压第一可动弹片12,将第一可动触点15a和第一固定触点18a处于断开状态。第二可动触点15b和第二固定触点18b也处于断开状态。因此,在图7至图9的实施例中,第一触点组件和第二触点组件均为常开型触点组件。 
在图7至图9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极性继电器还包括由底座19和盖子20构成的外壳,用于容纳和支撑电磁系统、传动系统和触点系统。 
如图7至图9所示,底座19上设计了分别用于容纳和定位线圈引出端子1a1、1a2、1b1、1b2、第一可动端子11、第一固定端子17、第二可动端子13、第二固定端子16的多个端子定位槽和用于容纳和定位铁芯3的铁芯定位槽19a,19b。另外,底座19上还设有挡板19c,19d,将两组独立的触点组件分开,同时将电磁系统与触点系统分开,在增加绝缘的同时,防止触点的飞溅物污染到电磁系统。此外,在底座19底部一周可设有台阶19e,防止底座19与盖子20装配后的点胶工序有胶水流入,从而影响继电器的稳定性。 
下面将参照图9A和图9B来详细说明第三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 
图9A所示的是两个线圈4a、4b的引出端子1a1、1a2、1b1、1b2都未通电时的设置。由图中可看出,第一可动端子11、第一固定端子17、第二可动端子13、第二固定端子16在未通电时的设置类似于第一实施例极性继电器未通电时的设置。第一可动触点15a和第一固定触点18a处于断开状态,第二可动触点15b和第二固定触点18b也处于断开状态。 
如图9B所示,当线圈4b的引出端子1b1、1b2通电时,线圈4b产生磁力。当磁力足够克服铁芯3与衔铁9左侧之间的吸力和第二可动弹片14的弹力时,衔铁9相对铁芯3运动。且随着铁芯3运动的继续,磁路左侧的气隙越来越大,右侧气隙越来越小,铁芯3与衔铁9右侧之间的吸力增强,铁芯3的运动会更加的迅速,直至衔铁9右侧与铁芯3的右侧吸合面接触。因为推动卡10与衔铁9是联动的,所以推动卡10的第二推压部10b会推动第二可动弹片14,使第二可动弹片14的第二可动触点15b与第二固定触点18b电接触。同时推动卡10的第一推压部10a会背离第一可动弹片12而动,第一可动弹片12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会带动第一可动触点15a与第一固定触点18a电接触,从而接通外部电源/负载。 
当线圈4b断电并且线圈4a通电后,线圈4a产生与磁铁7相反的吸力,使衔铁9向复位方向转动,直至衔铁9左侧与铁芯3的左侧吸合面接触,从而恢复到如图9A所示的初始状态。在衔铁9的带动下,推动卡10运动恢复到初始状态,第一可动弹片12和第二可动弹片14也随之恢复原有状态,使第一可动触点15a、第二可动触点15b分别与第一固定触点18a、第二固定触点18b处于断开状态,从而断开外部电源/负载。 
[第四实施例] 
图10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的分解示意图;图10A显示图10极性继电器底座的反向立体示意图;图11A和图11B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的组装示意图;和图12A和图12B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图。 
与图7至图9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相比,图10至图12所示的第四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固定端子17的位置设置不同,并且第一可动弹片12上的第一可动触点15a的方向设置不同。在两个线圈4a、4b未通电时,第四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处于初始状态,第一可动触点15a和第一固定触点18a闭合。第二可动触点15b和第二固定触点18b则处于断开状态。因此,在图10至图12所示的第四实施例中,第一触点组件为常闭型触点组件,第二触点组件为常开型触点组件。 
下面将参照图12A和图12B来详细说明第四实施例的极性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 
如图12A所示,在两个线圈4a、4b的引出端子1a1、1a2、1b1、1b2都未通电时,第一可动触点15a和第一固定触点18a处于闭合状态,第二可动触点15b和第二固定触点18b处于断开状态。 
如图12B所示,当线圈4b的引出端子1b1、1b2通电时,线圈4b产生磁力。当线圈4b产生的磁力足够克服铁芯3与衔铁9左侧之间的吸力和第二可动弹片14的弹力时,衔铁9相对铁芯3运动。且随着铁芯3运动的继续,磁路左侧的气隙越来越大,右侧气隙越来越小,铁芯3与衔铁9右侧之间的吸力增强,极性继电器的动作会更加的迅速,直至衔铁9右侧与铁芯3的右侧吸合面接触。因为推动卡10与衔铁9是联动的,所以推动卡10的第二推压部10b会推动第二可动弹片14,使第二可动弹片14的第二可动触点15b与第二固定触点18b电接触,从而接通外部电源/负载。同时推动卡10的第一推压部10a会离开第一可动弹片12,第一可动弹片12在其弹性力的作用下与第一固定触点18a分离,断开第一可动触点15a与第一固定触点18a之间的电接触,从而切断与之相连的外部电源/负载。 
当线圈4b断电并且线圈4a通电后,线圈4a产生与磁铁7相反的吸力,使衔铁9向复位方向转动,直至衔铁9左侧与铁芯3的左侧吸合面接触,从而恢复到如图12A所示的初始状态。推动卡10在衔铁9带动下也恢复到初始状态,使第一可动弹片12和第二可动弹片14恢复原有状态,从而闭合第一可动触点15a和第一固定触点18a,并断开第二可动触点15b和第二固定触点18b,从而断开外部电源/负载。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变化。本实用新型的适用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8)

1.一种极性继电器,包括:
电磁系统,所述电磁系统包括衔铁(9)和对所述衔铁(9)施加磁力的线圈组件和磁铁(7),所述磁铁(7)与所述线圈组件相对固定设置;
传动系统,所述传动系统包括推动触点对(15a、18a;15b、18b)断开和闭合的推动卡(10);
触点系统,所述触点系统包括多组触点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极性继电器还包括限制所述推动卡(10)和所述衔铁(9)移动量的限位板(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性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衔铁(9)插入所述推动卡(10)中,带动所述推动卡(10)一起联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性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动卡(10)上形成有限位凸起(10c);并且
所述限位板(8)中形成有与所述限位凸起(10c)对应的限位孔(8a),所述推动卡(10)的限位凸起(10c)滑动地插入所述限位板(8)的限位孔(8a)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极性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板(8)具有凸起的一对上、下卡钩(8b),所述衔铁(9)约束在所述限位板(8)的一对上、下卡钩(8b)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极性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板(8)具有一对定位片(8c),所述磁铁(7)安装和定位在所述限位板(8)的一对定位片(8c)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极性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性继电器还包括支撑板(6),所述线圈组件固定在所述支撑板(6)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极性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8)的一对定位片(8c)连接到所述支撑板(6)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性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线圈引出端子(1)、线架(2)、铁芯(3)和至少一个线圈(4、4a、4b),其中所述线圈引出端子(1)和铁芯(3)安装在所述线架(2)中,所述线圈(4、4a、4b)缠绕在所述线架(2)上;并且
所述铁芯(3)连接到所述支撑板(6)。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极性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组件仅包括一个线圈(4);并且
所述极性继电器还包括位于所述线圈(4)和衔铁(9)之间的一个隔磁片(5),所述隔磁片(5)固定到所述铁芯(3)的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极性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相互分离的第一线圈(4a)和第二线圈(4b)。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性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多组触点组件包括:
一可动弹片(12、14);
与所述可动弹片(12、14)的一端连接的一可动端子(11、13);
与所述可动弹片(12、14)的另一端连接的一可动触点(15a、15b);
一固定端子(17、16);和
与所述固定端子(17、16)连接的一固定触点(18a、18b),所述固定触点(18a、18b)与所述可动触点(15a、15b)相对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极性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动卡(10)具有一对推压部(10a、10b),用于推压相应的所述可动弹片(12、14)与相应的所述固定触点(18a、18b)接触或断开。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极性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压部(10a、10b)具有不同的长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极性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推压部(10a、10b)具有一挡片(10d),在触点(15a、18a)发生粘连时,所述挡片(10d)可将粘连的触点(15a、18a)分开。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极性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触点组件为常闭型触点组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极性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触点组件和第二触点组件均为常开型触点组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性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板(8)具有一定位结构,用于将所述磁铁(7)安装和固定在所述支撑板(6)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极性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板(8)与所述定位结构之间形成可调整的角度,以改变所述限位板(8)对于所述推动卡(10)在的动作过程中的辅助作用,使所述的极性继电器获得较佳的吸合及释放电压。 
CN2011203234065U 2011-08-31 2011-08-31 极性继电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23327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3234065U CN202332739U (zh) 2011-08-31 2011-08-31 极性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3234065U CN202332739U (zh) 2011-08-31 2011-08-31 极性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332739U true CN202332739U (zh) 2012-07-11

Family

ID=46444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323406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332739U (zh) 2011-08-31 2011-08-31 极性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3327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174896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8222981B1 (en) Electrical switching device
KR101116383B1 (ko) 전자 개폐장치
JP6132043B1 (ja) 電力開閉装置
CN111613485A (zh) 高压直流接触器
CN202332739U (zh) 极性继电器
CN209388949U (zh) 一种直流接触器
CN205984822U (zh) 一种小型大功率电磁继电器
CN106663569B (zh) 具有模块化辅助开关组的开关设备
CN100557749C (zh) 具有反接线保护功能的接地故障断路器动作机构
CN106712441B (zh) 一种自发电装置及无线开关
CN206595203U (zh) 一种结构简单的继电器
CN204834510U (zh) 一种不对称式磁路的磁保持继电器
JP7037469B2 (ja) マイクロ継電器
CN103635985B (zh) 模块化电气开关
CN210692444U (zh) 一种结构稳定的继电器
CN1227692C (zh) 小型化电磁继电器
CN2544410Y (zh) 超小型高灵敏继电器
KR200446415Y1 (ko) 전자 접촉기의 가동 코어 어셈블리
CN213277947U (zh) 一种功率继电器
CN220963164U (zh) 继电器
CN109427509A (zh) 继电器
CN201994246U (zh) 多接点继电器
CN104201056A (zh) 一种小型电磁继电器
US20240112872A1 (en) Trip and reset mechanism for leakage current detection and interruption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11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