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305389U - 一种浓度检测装置及打液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浓度检测装置及打液管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305389U CN202305389U CN2011204233110U CN201120423311U CN202305389U CN 202305389 U CN202305389 U CN 202305389U CN 2011204233110 U CN2011204233110 U CN 2011204233110U CN 201120423311 U CN201120423311 U CN 201120423311U CN 202305389 U CN202305389 U CN 20230538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 liquid
- along
- edge
- liquid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Measuring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打液管,所述打液管的出液端口的管沿上具有管底沿和管顶沿,所述管底沿和/或所述管顶沿所在的平面或曲面与所述打液管的中心轴线不垂直。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浓度检测装置。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浓度检测装置及打液管,每次注液后的打液管末端液滴的基本状态保持一致,同时还能够达到减少内壁上残留液体几率和体积的效果,能够提高注入液体量的一致性,降低了液流的冲击力度,并减少由此产生的泡沫,进而避免了光路散射,提高了测量准确性和和重复性;此外可以实现液体在流入比色池过程中的接触充分和均匀混合;结构简单,操作便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浓度检测装置及打液管。
背景技术
使用检验产品诊断病人身体状况时,经常需要用到比色法对体内某些成分的含量进行测量分析。
现有的浓度检测装置主要由打液管、比色池、废液排出管路、光学构件以及控制电路组成。其中,样本进样使用一个打液管,处理试剂使用另一个打液管。通过打液管将液体注入比色池的常见方式如下:打液管末端出口结构设计成与轴线相垂直的平面截面、锥形或其他缩口结构,通常为轴对称结构。
以上打液管结构存在如下的缺点:当倾斜放置时,由于其出液端口的管沿结构设计不合理,注入液体的末段由于流速减缓甚至趋零,容易粘附在出液端口末端,并且容易在末端的底部逐次累积,当累积到足够大时,在某次测量时会被注入的液体再次带入比色池中,导致当次样本浓度变化较大,带来测量值跳变。上述结构的浓度检测装置及其打液管均会影响测量准确性和重复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浓度检测装置及打液管,能够提高浓度检测装置的测量准确性和重复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打液管,所述打液管的出液端口的管沿上具有管底沿和管顶沿,所述管底沿和/或所述管顶沿所在的平面或曲面与所述打液管的中心轴线不垂直。
优选的,所述管底沿和所述管顶沿设置为平面。
优选的,所述管底沿和所述管顶沿之间的所述管沿上设置有缺口。
优选的,所述管底沿和所述管顶沿之间的所述管沿上设置有弧面。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浓度检测装置,包括:打液管和比色池,所述打液管倾斜固定在所述比色池中的池内液面的上方,所述打液管的出液端口的管沿上具有管底沿和管顶沿,所述管底沿和/或所述管顶沿所在的平面或曲面与所述打液管的中心轴线不垂直;
所述管底沿所在的平面或曲面相对于所述池内液面的高度不低于所述管顶沿所在平面或曲面相对于所述池内液面的高度。
优选的,所述打液管的所述中心轴线沿其方向投影在所述比色池的内壁上的投影点与所述池内液面的高度范围在2mm-6mm之间。
优选的,所述打液管设置为并排设置的两根,所述两根打液管的中心轴线沿其方向分别投影在所述比色池的内壁上的投影点之间的距离范围在3 mm-9mm之间。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浓度检测装置及打液管,由于管底沿和/或管顶沿所在的平面或曲面与打液管的中心轴线不垂直,而且所述管底沿所在的平面或曲面相对于所述池内液面的高度不低于所述管顶沿所在平面或曲面相对于所述池内液面的高度,打液管末端不会残留液滴,不会发生液滴积累的情况。使得每次注液后的打液管末端液滴的基本状态保持一致,能够提高注入液体量的一致性。通过调整沿打液管中心轴线方向的液流落点的位置,降低了液流的冲击力度,并减少由此产生的泡沫,进而避免了光路散射,提高了测量准确性,同时,还能够达到减少内壁上残留液体几率和体积的效果。通过调整沿多根打液管中心轴线方向的液流落点间的距离,可以实现液体在流入比色池过程中的接触充分和均匀混合;结构简单,操作便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打液管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打液管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打液管第三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打液管第四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浓度检测装置及打液管姿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浓度检测装置及两个打液管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打液管,打液管1的出液端口11的管沿上具有管底沿112和管顶沿114,管底沿112和/或管顶沿114所在的平面或曲面与打液管1的中心轴线2不垂直。
打液管1是比色法浓度检测中的常用构件之一,其为中空的管体结构。通过打液管1的管体可以将置于其中的待测样本以及处理试剂等液体注入其他的盛具中。连续的管沿的整体构成打液管的出液端口11,其中,管沿是指位于打液管的开口端(出液端口11)上分别与打液管内壁和外壁相连的缘口区域。该缘口区域根据打液管出液端口11形状的不同可以位于同一平面也可以位于不同平面。
当打液管倾斜时,打液管1的出液端口11的形状决定了每次打液操作后是否有液滴残留(累积)在出液端口11上。打液管1 的管沿包括管底沿112和管顶沿114(管底沿112和管顶沿114可以构成管沿的整体也可以是管沿的部分)。其中,管底沿112是指:出液端口11上包含相对于打液管中心轴线2来说的最高缘口点在内的管沿范围,如图1所示出液端口11具有较短管壁一侧的缘口(图示意为一直线);管顶沿114是指:出液端口11上包含相对于打液管中心轴线2来说的最低缘口点在内的管沿范围,如图1所示出液端口11具有较长管壁一侧的缘口(图示意为一直线)。
具体实施时,出液端口11的管沿(打液管内壁和外壁相连的缘口区域)可以是一平整平面,也可以是平滑过渡的曲面(弧面),或者某一段或某些段为平面,其余为曲面的异型形状。无论管沿是上述哪种情况,管底沿112和/或管顶沿114所在的平面或曲面与打液管的中心轴线2均不相垂直,也就是说,管沿相对于中心轴线2是斜的。其作用是,当打液管实施某一角度的倾斜进行注液操作时,能够保证打液管特定一侧的管沿所在的平面或曲面保持在与水平面相平行的位置或稍微向上倾斜的位置,进而可以避免每次打液后残留液累积在打液管的出液端口11上,影响测量的准确性和重复性。以下详细介绍优选实施例中管底沿和管顶沿的位置及形状。
优选的,管底沿112和管顶沿114设置为平面,并分别设置在出液端口11管沿的两相对的位置上。
第一实施方式中,管顶沿114和管底沿112分别位于如图所示的纵剖面的左右两侧的管沿范围内(图示底部直线所表示的结构)。其中,a点是出液端口11上相对于打液管中心轴线2方向来说的缘口最低点,a点所在的缘口截面(平面)的范围为管顶沿114;b点是出液端口11上相对于打液管中心轴线2方向来说的缘口最高点,b点所在的缘口截面(平面)的范围为管底沿112。a点和b点分别设置在管沿(打液管内壁和外壁相连的缘口区域)的两相对的位置上,并且管沿与中心轴线2不垂直。
当使用打液管进行注液时,可以将打液管倾斜一定的角度(角度范围的大小可根据实际进行调整),保持管顶沿114和管底沿112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平行或管底沿112稍微向上倾斜,这样,通过打液管注液完成后,打液管末端不会残留液滴,也不会发生液滴积累情况的发生,使得每次注液后其基本状态一致,能够提高注入液体量的一致性。
如图2所示的打液管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出液端口11的管顶沿114和管底沿112的形状以及位置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管底沿112和管顶沿114之间的管沿上设置有平滑过度的弧面4。此实施例中,管沿(打液管内壁和外壁相连的缘口区域)包括:首尾相接的管底沿112、弧面4所在的缘口以及管顶沿114。该实施方式能够达到与上述第一种实施方式相同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打液管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管底沿112和管顶沿114之间的管沿上设置有缺口3。也就是说,首尾相接的管底沿112、缺口3所在的缘口以及管顶沿114共同构成管沿(打液管内壁和外壁相连的缘口区域)。缺口3主要由相互间互成角度的多个平面组成。
图3和图4 所示分别为打液管的第三种和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缺口3设置在管底沿112和管顶沿114之间的出液端口11上,上述两实施方式并未改变打液管结构的实质。
管底沿112和管顶沿114之间的管壁的形状可以是多个平整平面,也可以是多个曲面(弧面),或者某一段或某些段为平面,其余段为曲面的异型形状,无论是上述那种情况,只要满足管底沿112和/或管顶沿114所在的平面或曲面与打液管的中心轴线2不垂直的情况下,均能够达到出液端口11不会残留液滴,保证打液管出液准确性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浓度检测装置,包括打液管1和比色池9,所述打液管1固定在所述比色池9中的池内液面91的上方,所述打液管1的出液端口91的管沿上具有管底沿112和管顶沿114,所述管底沿112和/或所述管顶沿114所在的平面或曲面与所述打液管1的中心轴线不垂直;
所述管底沿112所在的平面或曲面相对于所述池内液面91的高度不低于所述管顶沿114所在平面或曲面相对于所述池内液面91的高度。
本实施例的打液管结构中,连续的管沿的整体构成打液管的出液端口11,其中,管沿是指位于打液管的开口端(出液端口11)上分别与打液管内壁和外壁相连的缘口区域。该缘口区域根据打液管出液端口11形状的不同可以位于同一平面也可位于不同平面。
打液管1的出液端口11的形状决定了每次打液操作后是否有液滴残留(累积)在出液端口11上。打液管1 的管沿包括管底沿112和管顶沿114(管底沿112和管顶沿114可以构成管沿的整体也可以是管沿的部分)。其中,管底沿112是指:出液端口11上包含相对于打液管中心轴线2来说的最高缘口点在内的管沿范围,如图1所示出液端口11具有较短管壁一侧的缘口(图示意为一直线);管顶沿114是指:出液端口11上包含相对于打液管中心轴线2来说的最低缘口点在内的管沿范围,如图1所示出液端口11具有较长管壁一侧的缘口(图示意为一直线)。
比色池9是通过打泡等方式将由打液管1注入的多种液体混合并发生反应的容器,其具有池盖(图未示)。打液管1通过与池盖间的固定设置在比色池9中的池内液面91的上方,打液管1的结构可以按照上述打液管的结构进行实施。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浓度检测装置的优选实施例中,管底沿112和管顶沿114(管底沿112和管顶沿114可以构成管沿的整体也可以是管沿的部分)分别设置在管沿的两相对位置上。实施时,可以将打液管倾斜一定的角度(角度范围的大小可根据实际进行调整),保持管底沿112所在的平面相对于池内液面91的高度与管顶沿114所在平面相对于池内液面91的高度设置基本相等。这样,管顶沿114和管底沿112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保基本平行或管底沿112稍微向上倾斜,通过打液管注液完成后,打液管末端不会残留液滴,也不会发生液滴积累情况的发生,使得每次注液后其基本状态一致,能够提高注入液体量的一致性。
实施时,打液管的中心轴线2沿其方向投影在比色池9的内壁92上的投影点为c点,如图5所示。在注液过程中,打液管的中心轴线2的延伸方向就是打液后液体飞入池内的基本路径,而投影点c就是注入的液流在比色池9的内壁92上的落点.通过控制该落点与池内液面91的高度可以使液流落在c点后沿着内壁92流入池内,能够降低冲击力度,减少由此产生的泡沫,进而避免了光路散射(降低对浓度检测装置上光学器件检测过程的影响),提高了测量准确性。同时,落点c点与池内液面91的距离很短,减少了内壁92上残留液体的几率和体积,提高注入液体量的一致性。优选的,打液管的中心轴线2沿其方向投影在比色池的内壁92上的投影点c与池内液面91的高度范围在2mm-6mm之间,尤其是3~5mm时,可以达到最优的效果。
实施时,打液管1可以按照上述的结构以及安装位置设置为多根。图5示意了并排设置两根打液管1和1"的优选实施方式。其中,1和1"分别为溶血剂打液管和样本液打液管,c1为溶血剂在池壁上的落点,c2为样本液在池壁上的落点。通过实施打液管1和1"的管底沿112和管顶沿114间的基本平行和基本高度一致的方式,使打液管1和1"注入的液体在内壁92上的落点c1和c2相互接近,其作用是使两种液体在流入比色池9的过程中接触充分,有利于混匀。 优选的,两根打液管1和1"的中心轴线沿其方向分别投影在比色池9的内壁92上的投影点c1和c2之间的距离范围在3 mm-9mm之间,尤其是5~7mm时,可以达到最优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浓度检测装置可以应用于血红蛋白检测装置,实施方式与上述浓度检测装置的实施方式相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浓度检测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当设置多根打液管1时,可以使用如图2-图4所示的上述打液管结构。图2、图3实施例的管底沿所在的平面相对于所述池内液面的高度等于管顶沿所在平面相对于池内液面的高度。图4实施例的管底沿所在的平面相对于所述池内液面的高度大于管顶沿所在平面相对于池内液面的高度。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浓度检测装置及打液管,由于管底沿和/或管顶沿所在的平面或曲面与打液管的中心轴线不垂直,打液管末端不会残留液滴,不会发生液滴积累的情况。使得每次注液后的打液管末端液滴的基本状态保持一致,能够提高注入液体量的一致性。通过调整沿打液管中心轴线方向的液流落点的位置,降低了液流的冲击力度,并减少由此产生的泡沫,进而避免了光路散射,提高了测量准确性,同时,还能够达到减少内壁上残留液体几率和体积的效果。通过调整沿多根打液管中心轴线方向的液流落点间的距离,可以实现液体在流入比色池过程中的接触充分和均匀混合;结构简单,操作便捷。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打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液管(1)的出液端口(11)的管沿上具有管底沿(112)和管顶沿(114),所述管底沿(112)和/或所述管顶沿(114)所在的平面或曲面与所述打液管的中心轴线(2)不垂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液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沿包括位于所述出液端口11上分别与所述打液管的内壁和外壁相连的缘口区域;
所述管底沿(112)和所述管顶沿(114)在同一平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底沿(112)和所述管顶沿(114)之间的所述管沿上设置有缺口(3)。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底沿(112)和所述管顶沿(114)之间的所述管沿上设置有弧面(4)。
5.一种浓度检测装置,包括:打液管(1)和比色池(9),所述打液管(1)固定在所述比色池(9)中的池内液面(91)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液管(1)的出液端口(11)的管沿上具有管底沿(112)和管顶沿(114),所述管底沿(112)和/或所述管顶沿(114)所在的平面或曲面与所述打液管(1)的中心轴线(2)不垂直;
所述管底沿(112)所在的平面或曲面相对于所述池内液面(91)的高度不低于所述管顶沿(114)所在平面或曲面相对于所述池内液面(91)的高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浓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液管(1)包括如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打液管。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浓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液管的所述中心轴线(2)沿其方向投影在所述比色池的内壁(92)上的投影点(c)与所述池内液面(91)的高度范围在2mm-6mm之间。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浓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液管(1)设置为并排设置的两根,所述两根打液管的中心轴线(2)沿其方向分别投影在所述比色池的内壁(92)上的投影点(c1,c2)之间的距离范围在3 mm-9mm之间。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浓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浓度检测装置包括血红蛋白检测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4233110U CN202305389U (zh) | 2011-10-31 | 2011-10-31 | 一种浓度检测装置及打液管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4233110U CN202305389U (zh) | 2011-10-31 | 2011-10-31 | 一种浓度检测装置及打液管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305389U true CN202305389U (zh) | 2012-07-04 |
Family
ID=46374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20423311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305389U (zh) | 2011-10-31 | 2011-10-31 | 一种浓度检测装置及打液管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305389U (zh) |
-
2011
- 2011-10-31 CN CN2011204233110U patent/CN20230538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526046A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a liquid sample | |
CN105241693B (zh) | 一种临床尿液样本分段收集器 | |
EP1707620A1 (en) | Apparatus for capturing cell | |
ES2372545T3 (es) | Procedimiento para la dosificación y mezcla. | |
CN102192963A (zh) | 试料导入装置及分析装置 | |
CN205982305U (zh) | 一种医疗检测用样本加注装置 | |
US10827966B2 (en) | Fluid collection device and related methods | |
CN202305389U (zh) | 一种浓度检测装置及打液管 | |
CN205235481U (zh) | 显色池气泡脱除装置以及连续流动分析设备 | |
US20200225257A1 (en) | Sample analyzer and mixing method | |
CN204107521U (zh) | 用于分析液体的容器 | |
CN111167528B (zh) | 一种微流控芯片的反应腔室 | |
CN107561254B (zh) | 血球分析仪 | |
CN205580817U (zh) | 微型在线式气体吸收及采样装置 | |
CN207667672U (zh) | 一种移液枪头 | |
CN209077353U (zh) | 用于清洗装置的防溢装置 | |
JP2007017151A (ja) | フィルターホルダーとそれを装着した検査用フィルターユニット | |
CN206980766U (zh) | 一种医学检验微量取样器 | |
CN207717756U (zh) | 一种电厂在线化学仪表水样监测装置 | |
CN205941073U (zh) | 一次性定量采血吸管 | |
CN105717289B (zh) | 一种酶标板 | |
CN206266619U (zh) | 用于体外诊断设备并带有类三角形开口的反应仓 | |
CN201279463Y (zh) | 精密微量酸式滴定管 | |
CN209400387U (zh) | 一种新型倾斜式编码流式管组件 | |
CN205079974U (zh) | 尿液分析仪的搅拌采样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