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261966U - 变能灯控制电路 - Google Patents

变能灯控制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261966U
CN202261966U CN2011203554788U CN201120355478U CN202261966U CN 202261966 U CN202261966 U CN 202261966U CN 2011203554788 U CN2011203554788 U CN 2011203554788U CN 201120355478 U CN201120355478 U CN 201120355478U CN 202261966 U CN202261966 U CN 2022619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lamp
input
power supply
res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35547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明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ongguangcheng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ongguangcheng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ongguangcheng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ongguangcheng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2035547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2619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2619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26196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40Control techniques providing energy savings, e.g. smart controller or presence detection

Landscapes

  •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变能灯控制电路,包括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供电管理电路、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延时电路工作电源输入控制电路、主控制器电路、变能灯驱动电路,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感应线路的通断电状态,供电管理电路对电路的供电方式进行选择,延时电路工作电源输入控制电路控制变能灯延时电路工作电源的输入,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控制关灯时变能灯从点亮到熄灭的延时时间,主控制器电路根据开、关灯及线路通断电情况,通过变能灯驱动电路控制变能灯的点亮或熄灭。本实用新型能根据照明灯的开、关灯及线路的通断电情况自动控制变能灯的点亮或熄灭状态,且能对其点亮时间进行控制。

Description

变能灯控制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能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办公照明、应急场所以及家用照明的变能灯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变能灯控制电路,在线路中的火线与零线两条线路中的一条线路没有交流电信号的情况下,让其点亮,然而该控制电路在照明灯关灯状态下,不能控制变能灯的点亮时间,即不能让变能灯在照明灯关灯后点亮一段时间再自动熄灭,以致现有的变能灯控制电路不能用于人们睡觉前关闭照明灯后作为应急照明之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既能用于普通照明又能用于应急照明,还能起预警灯作用的变能灯控制电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变能灯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包括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供电管理电路、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延时电路工作电源输入控制电路、主控制器电路、变能灯驱动电路,所述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用于感应线路的通、断电状态,所述供电管理电路用于对变能灯控制电路的供电方式进行选择,所述延时电路工作电源输入控制电路用于控制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所需工作电源的输入,关灯时,所述延时电路工作电源输入控制电路为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提供工作电源,所述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工作,开灯时,所述延时电路工作电源输入控制电路不为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提供工作电源,所述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不工作,所述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用于控制关灯情况下变能灯从点亮到熄灭的延时时间,所述主控制器电路用于根据开、关灯及线路的通、断电情况,通过所述变能灯驱动电路控制变能灯的点亮或熄灭。
优选的,所述变能灯控制电路的供电方式包括开关电源供电和充电电池供电。
优选的,所述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包括工作电源输入端、传感器、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NPN三极管、光电耦合器、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及若干电阻,所述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的源极与地连接,其漏极经一电阻与工作电源输入端连接,并经一电阻与所述NPN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NPN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地连接,其集电极与所述光电耦合器中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中发光二极管的阳极经一电阻与工作电源输入端连接,其所述工作电源输入端经一电阻与光电耦合器输出端的集电极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输出端的的发射极经一电阻与地连接,并与所述主控制器电路中的第一控制输入端连接,所述工作电源输入端与地之间连接有相互并联的第一电容、第二电容。
优选的,所述供电管理电路包括开关电源供电输入端、充电电池供电输入端、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第一线性稳压器、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若干电容及若干电阻,所述开关电源供电输入端经所述第一二极管与所述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电源输入端及所述第一线性稳压器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充电电池供电输入端经第二二极管与所述第一线性稳压器的电源输入端连接,并经两个相互并联的电容与地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经一电容器与地连接,且经一电阻与所述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充电状态指示引脚连接,所述充电管理芯片的充电电流设置引脚经一电阻与地连接。
优选的,所述延时电路工作电源输入控制电路包括开关电源供电输入端、充电电池供电输入端、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第二线性稳压器、第三电容、第四电容若干电阻,所述第二线性稳压器的电源输入端直接与所述充电电池供电输入端连接,其使能端经一电阻与所述充电电池供电输入端连接,其电源输出端与所述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线性稳压器的电源输出端经相互并联的第三电容、第四电容与地连接,所述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线性稳压器的使能端连接,其栅极经一电阻与所述开关电源供电输入端连接,并经另一电阻与其源极连接,其源极直接与地连接,并经一电阻与所述第二线性稳压器的使能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包括开关电源供电输入端、NE 555时钟定时芯片、工作电源输入端、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五电容、第六电容及若干电阻,所述开关电源供电输入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经一电阻与所述主控制器电路中的第二控制输入端连接,并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经一电阻与地连接,其阳极与所述NE 555时钟定时芯片的第三脚连接,并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阳极与地连接,所述工作电源输入端与所述NE 555时钟定时芯片的第四脚、第八脚连接,所述NE 555时钟定时芯片的第四脚经第五电容与其第二脚连接,其第六脚与其第二脚连接、且经一电阻与地连接,其第五脚经第六电容与地连接。
优选的,所述主控制器电路包括主控制器、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所述主控制器采用一个典型的与门IC构成的与门电路,该与门电路包括工作电源输入端、第一控制输入端、第二控制输入端、控制输出端、所述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与门电路的控制输出端连接,且经一电阻与地连接,所述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的源极直接与地连接,其漏极与所述变能灯驱动电路中变能灯驱动芯片的使能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变能灯驱动电路包括充电电池供电输入端、变能灯驱动芯片、第六二极管、第一变能灯、第二变能灯、电感、若干电容及若干电阻,所述充电电池供电输入端经所述电感与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变能灯驱动芯片的使能端与所述主控制器电路中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其驱动输出端经所述第六二极管与第一变能灯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变能灯的阴极与所述第二变能灯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变能灯的阴极与地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池充电管理芯片采用JZ4504。
优选的,所述变能灯驱动芯片采用JZ2007。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变能灯控制电路,能自动感应线路的通、断电状态,还能对整个变能灯控制电路中开关电源供电和充电电池供电两种供电条件进行自动选择,并且本实用新型能够根据开、关灯及线路的通、断电情况自动控制变能灯的点亮或熄灭状态,开灯时,变能灯不亮,其一直处于熄灭状态,关灯或线路停电时,变能灯被点亮,并且在线路有电但关灯的情况下,变能灯被点亮一段时间后会自动熄灭,即本实用新型能够对变能灯的点亮时间进行控制,当线路停电时,即火线与零线均没有交流电信号的情况下,变能灯一直处于点亮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变能灯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变能灯控制电路中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第一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变能灯控制电路中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第二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变能灯控制电路中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第三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变能灯控制电路中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第四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变能灯控制电路中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第五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变能灯控制电路中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第六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变能灯控制电路中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第七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变能灯控制电路中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第八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变能灯控制电路中供电管理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变能灯控制电路中延时电路工作电源输入控制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变能灯控制电路中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变能灯控制电路中主控制器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变能灯控制电路中变能灯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解决方案是:通过主控制器的两个控制输入端的电位情况控制变能灯的点亮或熄灭,而主控制器的第一控制输入端的电位由线路的通、断电情况决定,其第二控制输入端的电位由照明灯的开、关灯情况决定。当线路通电时,主控制器的第一控制输入端为高电位,接着判断照明灯的开、关灯情况,当照明灯为开灯情况时,主控制器的第二控制输入端为高电位,此时主控制器的输出控制端控制变能灯处于熄灭状态;当线路通电且照明灯为关灯情况时,主控制器的第一控制输入端为高电位,主控制器的第二控制输入端为低电位,此时主控制器的输出控制端控制变能灯处于点亮状态,并且经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延时一段时间后,使主控制器的第二控制输入端的电位由低电位变为高电位,主控制器的输出控制端控制变能灯由点亮状态变为熄灭状态,从而实现在关灯情况下自动点亮变能灯一段时间后又自动熄灭变能灯的功能;当线路处于停电情况时,主控制器的第一控制输入端为低电位,此时无论主控制器的第二控制输入端为高电位或为低电位,主控制器的输出控制端控制变能灯一直处于点亮状态。
参照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变能灯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框图,包括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101、供电管理电路102、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103、延时电路工作电源输入控制电路104、主控制器电路105、变能灯驱动电路106、变能灯107。其中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101用于感应线路的通、断电状态,而供电管理电路102用于对整个变能灯控制电路的供电方式进行选择,延时电路工作电源输入控制电路104用于控制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103所需工作电源的输入,关灯时,104延时电路工作电源输入控制电路为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103提供工作电源,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103工作,开灯时,延时电路工作电源输入控制电路104不为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103提供工作电源,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103不工作,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103用于控制关灯情况下变能灯107从点亮到熄灭的延时时间,主控制器电路105用于根据开、关灯及线路的通、断电情况,通过变能灯驱动电路106控制变能灯107的点亮或熄灭。
参照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变能灯控制电路中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包括工作电源输入端VCC、传感器PAD、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Q1、NPN三极管Q2、光电耦合器OC、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3、电阻R1、R2、R4、R5、R6。传感器PAD的输出端与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Q1的源极与地连接,其漏极经电阻R1与工作电源输入端VCC连接,并经电阻R2与NPN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地连接,其集电极与光电耦合器中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光电耦合器中发光二极管的阳极经电阻R4与工作电源输入端VCC连接,工作电源输入端VCC经电阻R5与光电耦合器输出端的集电极连接,光电耦合器输出端的的发射极经电阻R6与地连接,并与主控制器电路中的第一控制输入端A连接,工作电源输入端VCC与地之间连接有两个相互并联的第一电容C2和第二电容C3。
其中,传感器PAD用于感应线路是否有交流电信号,本实施例可以采用铜铂、铜皮纸、PCB线路板焊盘、金属作为传感器。当传感器PAD感应到线路的交流电信号后经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Q1的作用,Q1利用其高输入阻抗及电压放大的特性,感应到电信号时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Q1的D与S极之间的阻值很大,这样就会使得三极管Q2导通,工作电源输入端VCC经电阻R4限流再经过光电耦合器OC使OC点亮,然后经Q2的集电极到地形成回路。若PAD尚未探测到高压带电体,则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Q1处于零偏状态,其漏极D和源极S之间的电阻较小,与漏极D相连的Q2的基极处于低电位(<0.65V),则Q2因无合适偏流而处于截止状态,从而由Q2和OC等组成的电路不工作。一旦PAD接近高压带电体,则PAD就会接收到微弱的电场信号,从而使Q1的漏、源极之间的电阻值增大,则Q2的基极电压随之上升,Q2获得合适的偏流而导通,由Q2和OC等组成的电路,使OC输出端的集电极和发射极导通,其中电阻R5为OC输出端的集电极的限流电阻,电阻R6是OC输出端的的发射极电阻,R6的作用是防止上电时瞬间的高位微电导通OC输出端的的集电极和发射极,这样会导致主控制器电路中的第一控制输入端A一直处于高电位,以导致主控制器电路的误判断。实践证明,PAD感应的有效探测距离与PAD本身及电阻R1、R2的阻值大小有关,除此以外,还与所测试带电体的电压高低及频率有相关,一般而言,PAD在靠近频率高的线路时,有效探测距离远,在靠近频率低的线路时,有效探测距离近,在靠近电压高的线路时,有效探测距离远,在靠近电压低的线路时,有效探测距离近。
参照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变能灯控制电路中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第二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该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相对于图2,少了NPN三极管Q2和光电耦合器OC组成的电路。其原理如下:当PAD尚未探测到高压带电体,即线路的火线和零线均处于断电状态,Q6处于零偏状态,Q6的漏极D和源极S之间的电阻较小,从而与其漏极D相连的主控制器电路中的第一控制输入端A处于低电位;当PAD一旦接近高压带电体,其就会接收到微弱的电场信号,从而使Q6的漏、源极之间的电阻值增大,从而主控制器电路中的第一控制输入端A的电位由低电位变为高电位。后级的主控制器电路可以依据第一控制输入端A电位的变化来进行有效控制变能灯的点亮或熄灭状态。
参照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变能灯控制电路中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相对于图2少了光电隔离器OC,多了一个音响发生电路,该音响发生电路包括互补型自激多谐振荡器和扬声器SP,其中互补型自激多谐振荡器由图中的NPN三极管Q8、PNP三极管Q9、电容C19及相关电阻组成。当线路处于通电状态下,PAD就会接收到微弱的电场信号,则音响发生电路处于工作状态,扬声器SP发出“嘟嘟……”声;当线路处于断电状态下,即线路的火线和零线均处于断电状态,则PAD未接收到微弱的电场信号,则音响发生电路不工作,扬声器SP不发出“嘟嘟……”声,再把该声音信号的变化转化为电信号的变化,同样能实现控制主控制器电路中第一控制输入端A的电位状态,再依据该第一控制输入端A的电位变化实现有效控制变能灯的点亮或熄灭状态。
参照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变能灯控制电路中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相对于图2的不同点在于该电路采用三个NPN三极管(Q10、Q11及Q12)连接成复合管的形式取代图2中的场效应管Q1和三极管Q2。该电路同样能实现控制主控制器电路中第一控制输入端A的电位状态,再依据该第一控制输入端A的电位变化实现有效控制变能灯的点亮或熄灭状态。
参照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变能灯控制电路中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主要由一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Q13、一小非门集成电路SO14、若干电阻及若干电容组成。图中AC_L端与AC_L端分别检测火线和零线的通、断电情况。当火线和零线均处于断电状态时,与后续主控制器电路第一控制输入端A连接的输出端为低电位;若火线和零线均处于通电状态或其中条线路处于通电状态,则与后续主控制器电路第一控制输入端A连接的输出端为高电位,依据该输出端电位的变化实现有效控制变能灯的点亮或熄灭状态。
参照图7,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变能灯控制电路中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与图6的不同点在于图7采用的是N沟道场效应管Q14,而图6采用的是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Q13,并且图7多了一个光电耦合器OC2。当火线和零线均处于断电状态时,与后续主控制器电路第一控制输入端A连接的输出端为低电位,若火线和零线均处于通电状态或其中一条线路处于通电状态,则与后续主控制器电路第一控制输入端A连接的输出端为高电位,依据该输出端电位的变化实现有效控制变能灯的点亮或熄灭状态。
参照图8,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变能灯控制电路中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第七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与图6的区别在于图6采用的是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Q13,而图8采用的是N沟道场效应管Q15,并且图8中N沟道场效应管Q15的三极的连接方式与图6中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Q13的三极的链接方法不同。该电路原理如下:当线路处于通电状态时,N沟道场效应管Q15的栅极为高电位,其漏极和源极导通,则与后续主控制器电路第一控制输入端A连接的输出端为高电位;当火线和零线均处于断电状态时,N沟道场效应管Q15的栅极为低电位,其漏极和源极不导通,与后续主控制器电路第一控制输入端A连接的输出端为低电位。通过该输出端电位的变化实现有效控制变能灯的点亮或熄灭状态。
参照图9,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变能灯控制电路中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第八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是利用AM调幅收音机原理,它能接收到低频的电信号干扰、进行识别控制。当调幅接收部分从天线端收到交流电信号时,经其调谐部分调节出一个可以让MCU或CUP识别的电信号,在MCU或CPU的控制下输出一个有效的高电位作为识别线路是否有交流电的存在,从而可以知道有交流电时主控制器电路第一控制输入端A为高电位,没有交流电时,主控制器电路第一控制输入端A为低电位。
参照图10,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变能灯控制电路中供电管理电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供电管理电路包括开关电源供电输入端、充电电池供电输入端、电池充电管理芯片JZ4504、第一线性稳压器LDO1、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电容器C4、C5、C6、电阻R3、R7、R8。开关电源供电输入端经第一二极管D1与电池充电管理芯片JZ4504的电源输入端连接,并与第一线性稳压器LDO1的电源输入端连接,充电电池供电输入端经第二二极管D2与第一线性稳压器LDO1的电源输入端连接,并经相互并联的电容器C4、C5与地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经电容器C6与地连接,且经电阻R8与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CHRG脚连接,充电管理芯片的PROG脚经电阻R7与地连接。图中的电阻R7用于改变充电电流的大小。当使用开关电源进行供电时,从开关电源供电输入端输入进来的电源一路流经电池充电管理芯片JZ4504,对充电电池进行充电,一路流经第一线性稳压器LDO1,由LDO1压降后输出工作电源VCC,当开关电源关闭或线路停电时,开关电源供电输入端输入进来的电源为0V,此时由充电电池BATTERY经第二二极管D2向LDO1供电,由充电电池提供工作电源。
参照图11,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变能灯控制电路中延时电路工作电源输入控制电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延时电路工作电源输入控制电路包括开关电源供电输入端、充电电池供电输入端、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Q5、第二线性稳压器LDO、第三电容C10、第四电容C11、电阻R13、R14、R15、R16。第二线性稳压器LDO的电源输入端直接与充电电池供电输入端连接,其使能端经电阻R13与充电电池供电输入端连接,其电源输出端与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的电源输入端连接,第二线性稳压器LDO的电源输出端与地之间连接有相互并联的第三电容C10、第四电容C11,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Q5的漏极与第二线性稳压器LDO的使能端连接,其栅极经电阻R15与开关电源供电输入端连接,并经电阻R16与其源极连接,其源极直接与地连接,并经电阻R14与第二线性稳压器LDO的使能端EN连接。
当开灯时,开关电源供电输入端向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Q5的栅极G提供一个高电位,从而,把其漏极D的电位拉低,从而第二线性稳压器LDO不工作;
当关灯时,开关电源供电输入端的电压为0V,则LDO的供电由充电电池BATTERY向其电源输入端供电,同时向其使能端EN供电,EN为高电位,此时LDO输出一个稳定的3.3V电压,为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附图12)的工作电源输入端提供3.3V的工作电源。
参照图12,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变能灯控制电路中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包括开关电源供电输入端、NE 555时钟定时芯片、工作电源输入端、第三二极管D6、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五电容C12、第六电容C13、电阻R17、R18、R19。开关电源供电输入端与第三二极管D6的阳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6的阴极经电阻R19与主控制器电路中的第二控制输入端B连接,并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经电阻R18与地连接,其阳极与NE 555时钟定时芯片的第三脚连接,并与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与地直接连接,工作电源输入端与NE 555时钟定时芯片的第四脚、第八脚连接,NE 555时钟定时芯片的第四脚经第五电容C12与其第二脚连接,其第六脚与其第二脚连接、且经电阻R17与地连接,其第五脚经第六电容C13与地连接。
当开灯时,开关电源供电输入端输入进来的电源经D6、R19向本实用新型中主控制器电路的第二控制输入端B提供一个高电位,此时,图11不输出3.3V工作电源,因此NE 555时钟定时芯片不工作;当关灯时,开关电源供电输入端输入进来的电源为0V,主控制器电路中的第二控制输入端B跟着由高电位变成低电位,此时,图11的工作电源输出端输出3.3V的工作电源,为NE 555时钟定时芯片提供工作电源,NE 555时钟定时芯片工作,此时对C12进行充电,随着C12上的电压升高,NE 555的2、6脚的电压越来越往下降,当该电压下降至2/3Vcc时,NE 555的3脚的输出由低电位跳变为高电位,延时时间由C12及R12的值决定,其中,C12可用数10pF至1000μF的电容器,R12的值可取2K~10MΩ,这个时候由于NE 555的工作,延时时间由C12及R17的值决定,因此当过了一定的延时时间后,NE 555的第三脚由低电位转成高电位,此时主控制器电路中的第二控制输入端B亦由低电位转成高电位。
参照图13,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变能灯控制电路中主控制器电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主控制器电路包括主控制器U2、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Q4、电阻R12,主控制器采用一个典型的与门IC构成的与门电路,该与门电路包括工作电源输入端、第一控制输入端A、第二控制输入端B、控制输出端、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Q4的栅极与主控制器U2的控制输出端连接,且经电阻R12与地连接,其源极直接与地连接,其漏极与本实用新型中变能灯驱动电路中变能灯驱动芯片的使能端连接,即与图14中的JZ2007的使能端连接。
主控制器U2的第一控制输入端A和第二控制输入端B均为高电位时,其控制输出端才输出一个高电位,当第一控制输入端A和第二控制输入端B两者中有一个为低电位时,其控制输出端一直为低电位,所以通过控制主控制器U2的第一控制输入端A和第二控制输入端B电位的变化,达到控制变能灯驱动电路中变能灯的点亮与熄灭的目的。
参照图14,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变能灯控制电路中变能灯驱动电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变能灯驱动电路包括充电电池供电输入端、变能灯驱动芯片JZ2007、第六二极管D3、第一变能灯LED3、第二变能灯LED4、电感L1、若干电容及若干电阻。充电电池供电输入端经电感L1与第六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变能灯驱动芯片的使能端与主控制器电路中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Q4的漏极连接,其驱动输出端经第六二极管D3与第一变能灯LED3的阳极连接,第一变能灯LED3的阴极与第二变能灯LED4的阳极连接,第二变能灯LED4的阴极与地连接。
当线路有交流电通过时,无论是开灯或关灯,图13中的主控制器U2的第一控制输入端A一直是高电位。
当开灯时,主控制器U2的第二控制输入端B是高电位,因此Q4导通,Q4漏极的电位拉低,则变能灯驱动芯片JZ2007的使能端拉低,JZ2007不工作,LED3、LED4不亮;
当关灯时,图13中的主控制器U2的第一控制输入端A始终可以检测到有交流电的存在,故第一控制输入端A一直是高电位,而关灯时,开关电源供电输入端输出的电源为0V,此时,延时电路工作电源输入控制电路为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提供3.3V的工作电源,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开始工作,延时时间未到之前,主控制器U2的第二控制输入端B为低电位,Q4不导通,从而图13中的Q4漏极为高电位,从而JZ2007工作,从而LED3、LED4点亮,当延时时间到时,主控制器U2的第二控制输入端B的电位由低变高,Q4由刚才的不导通状态变为导通状态,把其漏极的电位拉低,则变能灯驱动芯片JZ2007的使能端拉低,JZ2007不工作,从而LED3、LED4由刚才的点亮状态变为熄灭状态。
当线路停电时,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未检测到交流电信号的存在,则主控制器U2的第一控制输入端A一直为低电位,此时无论主控制器U2的第二控制输入端B为高电位或低电位,Q4都是截止的,即其漏极一直为高电位,从而JZ2007一直处于工作状态,从而LED3、LED4一直处于点亮的状态,从而实现线路停电时变能灯自动点亮的功能。
其中上述变能灯亮灯的时间由充电电池的容量和变能灯的发光功率而定,在变能灯的发光功率不变的条件下,充电电池的容量越大则变能灯的亮灯时间越长,或在充电电池容量不变的条件下,若变能灯的发光功率越小则变能灯的亮灯时间越长。
本实施例中的变能灯可以为LED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自动感应线路的通、断电状态,还能对整个变能灯控制电路中开关电源供电和充电电池供电两种供电条件进行自动选择,并且本实用新型能够根据开、关灯及线路的通、断电情况自动控制变能灯的点亮或熄灭状态,开灯时,变能灯不亮,其一直处于熄灭状态,关灯或线路停电时,变能灯被点亮,并且在线路有电但关灯的情况下,变能灯被点亮一段时间后会自动熄灭,即本实用新型能够对变能灯的点亮时间进行控制,当线路停电时,即火线与零线均没有交流电信号的情况下,变能灯一直处于点亮状态,此时变能灯起到应急照明的功能,并且给用户起一个预警作用,提醒用户线路处于停电状态,以便用户及时处理线路停电相关事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变能灯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该控制电路包括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供电管理电路、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延时电路工作电源输入控制电路、主控制器电路、变能灯驱动电路,所述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用于感应线路的通、断电状态,所述供电管理电路用于对变能灯控制电路的供电方式进行选择,所述延时电路工作电源输入控制电路用于控制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所需工作电源的输入,关灯时,所述延时电路工作电源输入控制电路为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提供工作电源,所述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工作,开灯时,所述延时电路工作电源输入控制电路不为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提供工作电源,所述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不工作,所述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用于控制关灯情况下变能灯从点亮到熄灭的延时时间,所述主控制器电路用于根据开、关灯及线路的通、断电情况,通过所述变能灯驱动电路控制变能灯的点亮或熄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能灯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能灯控制电路的供电方式包括开关电源供电和充电电池供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能灯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通断电感应电路包括工作电源输入端、传感器、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NPN三极管、光电耦合器、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及若干电阻,所述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的源极与地连接,其漏极经一电阻与工作电源输入端连接,并经一电阻与所述NPN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NPN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地连接,其集电极与所述光电耦合器中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中发光二极管的阳极经一电阻与工作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工作电源输入端经一电阻与光电耦合器输出端的集电极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输出端的的发射极经一电阻与地连接,并与所述主控制器电路中的第一控制输入端连接,所述工作电源输入端与地之间连接有相互并联的第一电容、第二电容。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变能灯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管理电路包括开关电源供电输入端、充电电池供电输入端、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第一线性稳压器、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若干电容及若干电阻,所述开关电源供电输入端经所述第一二极管与所述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电源输入端及所述第一线性稳压器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充电电池供电输入端经第二二极管与所述第一线性稳压器的电源输入端连接,并经两个相互并联的电容与地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经一电容器与地连接,且经一电阻与所述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充电状态指示引脚连接,所述充电管理芯片的充电电流设置引脚经一电阻与地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能灯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电路工作电源输入控制电路包括开关电源供电输入端、充电电池供电输入端、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第二线性稳压器、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及若干电阻,所述第二线性稳压器的电源输入端直接与所述充电电池供电输入端连接,其使能端经一电阻与所述充电电池供电输入端连接,其电源输出端与所述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线性稳压器的电源输出端经相互并联的第三电容、第四电容与地连接,所述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线性稳压器的使能端连接,其栅极经一电阻与所述开关电源供电输入端连接,并经另一电阻与其源极连接,其源极直接与地连接,并经一电阻与所述第二线性稳压器的使能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能灯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能灯工作延时电路包括开关电源供电输入端、NE 555时钟定时芯片、工作电源输入端、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五电容、第六电容及若干电阻,所述开关电源供电输入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经一电阻与所述主控制器电路中的第二控制输入端连接,并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经一电阻与地连接,其阳极与所述NE 555时钟定时芯片的第三脚连接,并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阳极与地连接,所述工作电源输入端与所述NE 555时钟定时芯片的第四脚、第八脚连接,所述NE 555时钟定时芯片的第四脚经第五电容与其第二脚连接,其第六脚与其第二脚连接、且经一电阻与地连接,其第五脚经第六电容与地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能灯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制器电路包括主控制器、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所述主控制器采用一个典型的与门IC构成的与门电路,该与门电路包括工作电源输入端、第一控制输入端、第二控制输入端、控制输出端、所述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与门电路的控制输出端连接,且经一电阻与地连接,所述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的源极直接与地连接,其漏极与所述变能灯驱动电路中变能灯驱动芯片的使能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能灯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能灯驱动电路包括充电电池供电输入端、变能灯驱动芯片、第六二极管、第一变能灯、第二变能灯、电感、若干电容及若干电阻,所述充电电池供电输入端经所述电感与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变能灯驱动芯片的使能端与所述主控制器电路中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其驱动输出端经所述第六二极管与第一变能灯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变能灯的阴极与所述第二变能灯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变能灯的阴极与地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能灯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充电管理芯片采用JZ4504。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能灯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能灯驱动芯片采用JZ2007。
CN2011203554788U 2011-09-21 2011-09-21 变能灯控制电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2619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3554788U CN202261966U (zh) 2011-09-21 2011-09-21 变能灯控制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3554788U CN202261966U (zh) 2011-09-21 2011-09-21 变能灯控制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261966U true CN202261966U (zh) 2012-05-30

Family

ID=46123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355478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261966U (zh) 2011-09-21 2011-09-21 变能灯控制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26196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30997A (zh) * 2013-07-22 2015-02-04 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延时控制电路和延时控制系统
CN109661063A (zh) * 2018-12-18 2019-04-19 台州市远大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流水显示方式的汽车转向灯
CN113015295A (zh) * 2019-12-19 2021-06-22 荷马哲思蒂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电源控制电路的台灯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30997A (zh) * 2013-07-22 2015-02-04 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延时控制电路和延时控制系统
CN104330997B (zh) * 2013-07-22 2017-11-17 深圳光启智能光子技术有限公司 延时控制电路和延时控制系统
CN109661063A (zh) * 2018-12-18 2019-04-19 台州市远大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流水显示方式的汽车转向灯
CN109661063B (zh) * 2018-12-18 2024-03-08 浙江天翀车灯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流水显示方式的汽车转向灯
CN113015295A (zh) * 2019-12-19 2021-06-22 荷马哲思蒂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电源控制电路的台灯
CN113015295B (zh) * 2019-12-19 2023-07-25 荷马哲思蒂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电源控制电路的台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278420Y (zh) 一种智能型多功能电源插座
CN102612230B (zh) 变能灯控制电路
CN204598424U (zh) 一种led正常照明和应急照明一体化装置
CN204350411U (zh) 一种led应急照明灯
CN202261966U (zh) 变能灯控制电路
CN205484725U (zh) 电池低电量指示电路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CN202085359U (zh) 一种声光触摸三控自动灯的控制装置
CN107148132B (zh) 一种单火线开态取电电路
CN204305388U (zh) 一种可移动光控小夜灯
CN104955251B (zh) 一种电压检测电路及灯具
CN103079310B (zh) 射灯调光控制电路
CN203352860U (zh) 电网停电或人为开关断电智能识别电源
CN2665990Y (zh) 具延时断电功能的电源插座
CN205646879U (zh) 新型带充满指示和过压充电保护的电路
CN101141073A (zh) 握力发电多功能手机充电器
CN107543094A (zh) 一种带应急照明功能的led灯具
CN203181305U (zh) 一种基于检测线路中微小电信号的应急照明装置
CN102611182A (zh) 超级电容充电器
CN202005027U (zh) 充电指示灯的控制电路
CN202550642U (zh) 超级电容充电器
CN206585794U (zh) 一种多功能智能应急球泡灯
CN206293377U (zh) 低压断路器微型开关
CN201021791Y (zh) 带感应开关的儿童手电筒
CN204795721U (zh) 一种led光源应急亮灯装置
CN209448925U (zh) 感应灯控制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30

Termination date: 202009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