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228277U - 风道井发电站的风力发电装置及综合能源风道井发电站 - Google Patents
风道井发电站的风力发电装置及综合能源风道井发电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228277U CN202228277U CN2011203363808U CN201120336380U CN202228277U CN 202228277 U CN202228277 U CN 202228277U CN 2011203363808 U CN2011203363808 U CN 2011203363808U CN 201120336380 U CN201120336380 U CN 201120336380U CN 202228277 U CN202228277 U CN 20222827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channel
- well
- power station
- generating unit
- wind gener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 Y02E10/46—Conversion of thermal power into mechanical power, e.g. Rankine, Stirling or solar thermal engin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综合能源风道井发电站的风力发电装置,所述风道井发电站包括一垂直于地面并在基部设置有数个进气道的风道井,所述基部周围环绕有太阳能预热室,所述风道井中设置一个以上风力发电装置,所述风力发电装置设置于风道井内部,其包括一具有缩径部的变径涵道装置;一发电机设置于该涵道装置内;一用以驱动发电机转动的叶轮设置于所述涵道装置内缩径部的最小直径处,并连接于发电机的转子轴上;所述转子轴穿过该发电机,其穿出端连接有一压气涡轮,其相对于所述叶轮位于所述涵道装置的进风方向。从而有效提高气流的做功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力发电系统,特别是一种结合太阳能、地热能的风道井发电站的风力发电装置及综合能源风道井发电站。
背景技术
人类对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的攫取所造成的环境影响日趋扩大,且这类能源供应有限,亦日趋枯竭。因此,利用风能、太阳热能的发电系统在世界范围都已被高度重视,近年来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常见的以自然风力驱动桨叶的风力发电机、以太阳能作为热源再转化为机械能驱动发电机,都已进入产业利用阶段。但上述利用风能及太阳能的形式均存在对风力、日照等自然条件过度依赖、结构复杂、投入产出效率低下的缺陷。针对上述不足,将风能与太阳热能相结合,取长补短的能源利用手段亦见诸公开。其基本原理是以太阳能加热空气,通过垂直于地面的风道形成上升气流来驱动风力发电机产生电能。例如,国际公开WO01/96740A所描述的烟囱形太阳能风轮机,即公开了通过太阳能温室将空气预热,再导入垂直于地面的风道形成上升气流,驱动风道中的涡轮机带动发电机工作,其通过复杂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协调发电机的转速、力矩等参数控制;又如中国专利申请CN101487452A、CN102128150A,公开了太阳能与风能综合利用的基本原理与结构,以及考虑到通过光伏电池、导热管等结构实现热能、光能综合利用的形式。
如前例举的已公开技术方案,均采用了前述的基本原理,太阳能预热的空气在垂直风道中上升,并在风道中适当的位置驱动涡轮、叶轮带动发电机发电。但实践证明,仅仅根据上述基本原理,并不能实现具有产业利用价值的有效产能,且已公开的技术方案,如上述WO01/96740A所描述的,仍存在效率低下、控制原理复杂的缺陷。究其原因,首先,众所周知,空气的热容量和热传导效率并不高,且高度透明,并不利于热能的积蓄,加上后段风道的导流作用,空气流速很大,仅仅通过一段温室型空仓,流动的空气便不可能被加热到足够的温度,不能形成与周围环境足够的温差,使风道中的上升气流不能产生足够的速度与压强。再者,已公开的技术方案对输出电能的调峰处理均显不足,而利用太阳能、风能等不稳定自然能源来发电,目前最棘手的技术问题就是无法得 到稳定的电能产出,尤其是与公共电网并网时,该缺陷更为突出。
如前例举的已公开技术方案,并不能实现具有产业利用价值的有效产能,除不能充分挖掘自然能源的潜在能量外,作为主要发电部件的风力发电装置也没有考虑到此类系统的特殊性而加以特殊的结构设计,因此,均无法充分利用可做功的能量。
上述发电方式中,在一定范围内,风道井越高,越容易获得稳定、强力的上升气流;风道井的直径越大,越易于采用大直径、相对低速、高效的发电机系统。但建造大直径且相对较高的风道井,已属巨大工程,其投资很难通过后期的产能有效地收回。据此,虽有用以克服该缺陷的技术方案公开,例如中国专利公开CN201246272Y和CN2851632Y,前者提供了以轻型拼接结构构建风道井的技术方案,但其结构强度尚嫌不足,无法承担高速气流可能引起的谐振,因而不能投入高强度的产业应用;后者则在尽可能扩大断面直径的前提下牺牲了必要的高度,使气流速度和平顺性都无法有效提高。
再者,如前例举的已公开技术方案,均采用了前述的基本原理,太阳能预热的空气在垂直风道中上升,在风道中适当的位置驱动涡轮、叶轮带动发电机发电。但均没有涉及风塔顶部尾气流的处理方式。实践证明,风道井中的做功气流尾气在塔顶排放到大气环境中时,由于还具有一定的流速,与外界静止或仅具有水平流速的空气相碰撞,会产生巨大的排气噪音,并在塔顶端产生湍流,这种湍流还影响了排气的顺畅程度,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对塔顶结构产生破坏。上述公知的技术方案均没有考虑到这种潜在的威胁。
为此,本申请的发明人针对上述传统技术的缺陷,通过本申请特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力发电装置,以克服上述传统技术方案所存在的能源利用率不高,发电装置结构不合理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综合能源风道井发电站,以克服上述传统技术方案所存在的太阳能预加热效率不高,电能输出不够稳定的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风塔结构,针对公知技术方案的缺陷加以改进,从而为综合能源风道井发电站提供高强度、高稳定性的结构,为充分利用综合能源产生高强、高平顺性的做功气流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本实用新型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消音器,以克服上述传统技术方案所存在的排气噪音巨大、排气不畅及影像塔顶结构安全的缺陷。
根据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力发电装置,所述风力发电装置设置于风道井内部,其包括一具有缩径部的变径涵道装置;一发电机设置于该涵道装置内;一用以驱动发电机转动的叶轮设置于所述涵道装置内缩径部的最小直径处,并连接于发电机的转子轴上;所述转子轴穿过该发电机,其穿出端连接有一压气涡轮,其相对于所述叶轮位于所述涵道装置的进风方向。
优选的是,所述涵道装置入口与涵道装置出口口径相同,其外壁呈圆柱形。
优选的是,所述涵道装置侧壁纵截面两侧为凸部向内的对称的平滑渐变曲线,并由该平滑渐变曲线形成所述缩径部。
优选的是,所述对称的平滑渐变曲为对称的双曲线。
优选的是,所述风力发电装置横截面积小于等于风道井横截面积的50%。
优选的是,所述涵道装置与风道井同轴设置。
优选的是,所述叶轮、发电机、压气涡轮的组合结构整体全部包容在所述涵道装置的外轮廓线之内。
优选的是,所述叶轮通过一用以增速的变速装置与发电机的转子轴相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压气涡轮于转子轴之间也具有用以调节压气涡轮转速的变速装置。
优选的是,所述发电机为变频永磁发电机。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风力发电装置的综合能源风道井发电站,具有一垂直于地面的风塔,其包括一承重结构同轴围绕并支撑一风道井,风道井基部具有四个进气道,该基部周围环绕有可覆盖所述进气道的太阳能预热室,风道井中设置一个以上带有气流驱动装置的风力发电机,采用上述风塔结构。通过上述结构,承重结构通过对称分布的支撑杆将风道井支撑于承重结构之中并牢固地构成一整体,承重结构采用钢桁架结构使组装更容易,对称分布的支撑杆提供了各向稳定均衡的支撑,而风道井由于无需承重,可采用分段预制的钢筋混凝土圆管拼接,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并降低了施工难度,还可保证风道井内壁的光滑标准,十分有利于高气压、高流速的大功率风道井发电站建设。
根据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综合能源风道井发电站,包括一垂直于地面并在基部设置有数个进气道的风道井,所述基部周围环绕有底面与风道 井底面齐平且顶面高于所述进气道的太阳能预热室,所述风道井中设置一个以上带有气流驱动装置的风力发电机,所述太阳能预热室具有集热装置,及用于将阳光聚集到集热装置的聚光装置;一调峰装置,包括连接到所述风力发电机的电动空气压缩机、充放电装置和配电控制装置,该空气压缩机与一组储气罐通过管道相连接;所述太阳能预热室的周边设置有对应于所述进气道的进风口,其通过主风道连通于上述进气道;该进风口处还设置有向该太阳能预热室内压送空气的送风机。
优选的是,所述太阳能预热室的顶面为透明的玻璃顶面,所述底面为可将光线向内反射的反射镜面。
优选的是,所述太阳能预热室包括同心环形布置的三层周壁,形成三组同心环状的间隔空间,每组所述间隔空间又被所述顶面、底面,以及位于顶面、底面之间的两层由聚光装置构成的隔板分隔成三层;各环形通道均具有与主风道连通的热气流通道。
优选的是,所述聚光装置为聚光透镜。
优选的是,所述集热装置为连通并充满液态集热介质的循环集热管。
优选的是,所述太阳能预热室之外还设置有太阳能液体集热器,其连接于所述循环集热管。
优选的是,所述循环集热管还连接于空气压缩机的液冷散热系统。
优选的是,所述循环集热管还连接于地下热水供热系统的地热泵。
优选的是,一个以上用于驱动所述风力发电机的气动马达设置于所述风道井中,并连接于所述储气罐;所述气动马达通过机械或电力传动装置连接于所述风力发电机。
优选的是,所述送风机与一气压马达和一电动马达连接在一起;该气压马达连接于所述储气罐;该电动马达连接于充放电装置。
根据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风塔结构,所述风道井外壁自上而下设置有数组围绕在风道井外壁的风道井支撑环,各组风道井支撑环上沿圆周均匀分布有数个风道井连接点;承重结构的壁面在对应于所述风道井支撑环的位置上也设有数组承重结构支撑环,所述承重结构支撑环上沿圆周也设有均匀分布的承重结构连接点;所述风道井连接点与等高的所述承重结构连接点之间通过支撑杆相连接,所述支撑杆一端连接于所述风道井连接点,另一端连接于 承重结构侧壁上的承重结构连接点,各支撑杆在平面上对称分布。
优选的是,所述风道井支撑环上分别具有沿圆周均匀分布的八个风道井连接点;所述承重结构支撑环上分别具有沿圆周均匀分布的十二个承重结构连接点;在同一高度上相对应的两支撑环上,对称分布的四个风道井连接点与相对应的四个承重结构连接点通过沿径向分布的四条直支撑杆形成一十字形,所述承重结构连接点与风道井连接点之间并通过斜支撑杆连接构成一对称的八角形结构。
优选的是,所述承重结构为钢桁架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风道井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优选的是,所述风道井为分段预制钢筋混凝土管拼接结构。
优选的是,所述钢桁架结构外围包裹有轻质复合板。
优选的是,所述轻质复合板为彩钢-聚氨酯泡沫复合板。
优选的是,所述风道井由钢筋混凝土预制管拼接构成。
优选的是,所述风道井支撑环、所述承重结构支撑环、支撑杆全部或之一,由工字型钢构成。
根据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消音器,其设置于该发电站的风道井顶端,该消音器遮盖在该风道井的出气口上,并与所述风道井相连通。
优选的是,所述消音器具有一端帽,扣置在风塔顶端,该消音器上具有数个分散设置的排气孔。
优选的是,所述消音器包括数组相间隔并同轴设置的圆柱状消音筒,消音筒上具有数个水平排气孔;所述端帽相间隔地包覆在所述消音筒的最外侧;消音筒的下开口与风道井的上端相连通。
优选的是,所述相邻消音筒上开设的水平排气孔相互错开设置。
优选的是,所述消音筒具有三层以上的圆筒结构,分别与风道井同轴设置。
优选的是,每层消音筒上的排气孔面积总和,均大于等于风道井的出口横截面积。
优选的是,所述排气孔为圆孔。
优选的是,所述排气孔为槽缝。
根据所述消音器,所述消音器上具有一空心圆锥端,数个排气孔设置在该圆锥端的锥面上。
优选的是,所述空心圆锥端的顶端设置有避雷装置或警示、信号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
风道井基部的进气道位于环绕其四周的太阳能预热室中,阳光通过棱镜、凸透镜构成的聚光装置加热充填有集热介质的管道,根据设计温度要求,该管道可多重环绕或盘结于该太阳能预热室中以获得足够的温度,同时,更可连接于另外设置的具有更高加热效能的太阳能集热器、空气压缩机的液冷散热系统、地下热水供热系统等以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热能,进而使管道达到比直接照射空气高得多的温度,在管道以一定密集度排列的情况下,管道周边的空气就会比仅仅接受阳光照射时具有更高的温度。加热的空气进入风道井基部的进气道,在风道井中产生更高的气流速度和压力。当风力、阴晴、日照等自然条件的改变等而导致气流波动时,例如,自然条件良好使发电量过剩时,调峰装置即可通过配电控制系统的调配向蓄电池存储多余的电能或带动空气压缩机向储气罐中存储压缩空气;反之,当发电量不足时,调峰装置即可释放上述存储的电能向送风机供电提供有效的补充气流流量,而储气罐则可驱动风道井中的气动马达辅助发电机的运转。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适当的调峰容量,便可实现日夜、四季的均衡发电。
风道井中的平顺上升气流在涵道装置处,其沿风道井壁较近的气流仍按原行进方向和速度向上流动,风道井中心部分的气流进入涵道装置,在正常运转情况下,压气涡轮将进入涵道入口的气流加压、加速冲向上方的叶轮,气流进一步被涵道缩径部压缩,形成更快、压力更大的顺流,此时推动叶轮运转带动发电机发电,同时,叶轮输出的部分功率反馈施加于压气涡轮,带动涡轮运转继续对入射的气流进行增压、加速。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具有对称双曲线截面的内轮廓是使流体流动最顺畅的截面形状,其“烟囱”效应最强,具有较大的开口形状,最大限度减小了入射、出射气流在涵道入口、出口处与周边气流的速度和压力差,不易产生湍流,即对气流整体流动性的扰动最小,同时也消除了主要的噪音源。因此,优选将涵道侧壁纵截面设计成对称的双曲线轮廓。根据所选用发电机的工作转速或频率,结合涵道设计,其叶轮和压气涡轮的合理转速很难相互协调,可通过加入适当的变速机构协调转速,使它们都达到最佳的运转效率。
涵道装置尽可能同轴设置于风道井的中心部位,且其截面面积不大于风道 井截面面积的50%,对周边气流的干扰相对较小,利于做功气流流速和压力的恢复,以保障下一级发电装置的有效运转。
选用结构较简单的变频永磁发电机,可使维护工作简化,且易于适应相对不稳定的功率输入条件。
通过上述结构,承重结构通过对称分布的支撑杆将风道井支撑于承重结构之中并牢固地构成一整体,承重结构采用钢桁架结构使组装更容易,对称分布的支撑杆提供了各向稳定均衡的支撑,而风道井由于无需承重,可采用分段预制的钢筋混凝土圆管拼接,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并降低了施工难度,还可保证风道井内壁的光滑标准,十分有利于高气压、高流速的大功率风道井发电站建设。
风道井中的平顺上升气流在出口处进入消音器,通过消音器中分散的多个排气孔发散排出,不再与外界的大气剧烈相撞,使排气更加顺畅,并不再产生排气噪音,也降低了对风塔顶端结构的直接冲击。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详细地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
附图说明
图1是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综合能源风道井发电站的一优选实施例的整体配置示意图;
图2是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综合能源风道井发电站的太阳能预热室的一优选实施例的横截面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发电站的风力发电装置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3中叶轮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3中压气涡轮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1中风塔某一横截面,展示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发电站的消音器结构的一优选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风塔10,承重塔架11,风道井12,承重结构支撑环110,承重结构连接点111,风道井支撑环120,风道井连接点121,风力发电装置支撑架122,消音器13,圆锥端131,排气孔132,端帽133,消音筒134,排气孔135,太阳能预热室20,进风口21,热气流通道210,主风道211,玻璃棚顶22,周壁220,立柱221,反射镜面23,聚光透镜24,循环集热管25,太阳能 液体集热器26,地热泵27,调峰系统30,配电控制装置31,储气罐32,充放电装置33,控制电缆34,电动马达35,空气压缩机36,送风机37,气压马达38,送气管道39,风力发电机40,发电机401,叶轮402,压气涡轮403,变速器404,涵道装置内壁405,涵道装置外壁406,涵道装置出口407,涵道装置入口408,发电机支撑架409,涵道装置缩径部H,电缆管41,充电电缆42,气动马达43,直支撑杆50,斜支撑杆51。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综合能源风道井发电站,具有一垂直于地面的风塔10,其包括一钢架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承重塔架11围绕并支撑一风道井12,风道井12基部具有四个进气道,该基部周围环绕有可覆盖所述进气道的太阳能预热室20,其具有与所述进气道相对应的进风口21;风道井12中设置一个以上带有气流驱动装置的风力发电机40,通过设置在风道井12外侧的电缆管41中的电缆将电力输出;太阳能预热室20具有透明的玻璃棚顶22,太阳能预热室20环绕在风道井12的基部,其玻璃棚顶22高于风道井12的进气道;相应于该进气道,太阳能预热室20周边的四个进风口21,分别通过一主风道211连通于上述进气道;参见图2,太阳能预热室20横截面的框架结构包括同心环形布置的周壁220,通过垂直于地面的立柱221支撑,周壁220与上、下间隔设置的数层隔板形成数条环形气流通道,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三层同心环状的周壁220,各周壁220之间,除顶、底面外,还设置有两层隔板,据此形成三层环形通道,每层又通过周壁220分成同心的三圈环形通道;各环形通道均具有与主风道211连通的热气流通道210;本实施例中,各层隔壁均由聚光透镜24组成,聚光透镜24的焦点位置处设有连通的循环集热管25,循环集热管25沿环形通道布置,其中充填有热容量较大的液体,例如水;太阳能预热室20的底面为可向内反射阳光的反射镜面23;太阳能预热室20之外,还设有大致朝向阳光方向的太阳能液体集热器26,例如,可采用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其与循环集热管25相连通,以进一步加热循环集热管25中的集热介质;进一步地,循环集热管25还与后述的空气压缩机36的液体冷却散热系统相连接,以充分利用压缩空气时产生的余热;据此,太阳能预热室20中的空气由传统的阳光直射加热,变为主要通过循环集热管25烘烤加热,大大提高了加热的效率,可获得比传统方式更高的气温,也进一步稳定了气温随环境变化的波动。为了调节由于外界环境变化,如 昼夜、四季、风力、阴晴等引起的发电量峰谷变化,本实用新型发电站进一步包括一组调峰装置30,其进一步包括连接到所述风力发电机40的电动空气压缩机36和充放电装置33,例如连接有充放电管理器的蓄电池组,均通过一配电控制装置31来调度管理,其属于常用的公知技术,本实用新型中无须赘述。空气压缩机通常都带有气冷或液冷的散热装置,其工作原理作为惯用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也不予赘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采用具有液冷散热装置的空气压缩机,更利于废热的回收利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当环境具有良好的发电条件时,多余的电量通过配电控制装置31的调度启动空气压缩机36向储气罐32充气,同时,通过连接于风力发电机40的充电电缆42向充放电装置33供电,优选地,该充放电装置33为带有充放电控制器的一组蓄电池;当环境的发电条件不佳时,风力发电机40无法获得足够的驱动能量,调峰装置30通过配电控制装置31的调度,使储气罐32向位于风道井12中一个以上的气动马达43提供动力,其以机械或电传动方式辅助驱动风力发电机运转,同时,也可通过送气管道39驱动气压马达38以机械传动方式带动送风机37向主风道211补充进气;送风机37也可选择以电动方式通过控制电缆34由充放电装置33放电来驱动电动马达35带动运转。进一步地,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上述循环集热管25还可连接到地下热水供热系统的地热泵27上,通过地下热水补充集热介质的热量。
参见图3,风力发电装置40同轴设置于风道井12的中央部位,通过数条风力发电装置支撑架122固定在风道井12的内壁上。风力发电装置40包括一变径的涵道装置,其具有一缩径部H;一发电机401设置于该涵道装置内;一用以驱动发电机401转动的叶轮402设置于所述涵道装置内缩径部H的最小直径处,并连接于发电机401的转子轴上;所述转子轴穿过该发电机401,其穿出端连接有一压气涡轮403,其相对于所述叶轮402位于所述涵道装置的进风方向。涵道装置的进风口,即涵道装置入口408与涵道装置出口407口径相同,其涵道装置外壁406呈圆柱形。
优选地,涵道装置内壁405纵截面缩颈部位H的内轮廓线为对称的双曲线。
风力发电装置40尽可能同轴设置于风道井12的中心部位,且其截面面积不大于风道井12截面面积的50%,对周边气流的干扰相对较小,利于已做功气流流速和压力的恢复,以保障下一级发电装置的有效运转。
参见图3-5,叶轮402、发电机401、压气涡轮403的组合结构整体通过数条发电机支撑架409固定在涵道壁上,并全部包容在所述涵道装置的外轮廓线之内,即涵道装置入口408与涵道装置出口407之间,可最大限度减小对周边气流的扰动。
叶轮402的有效做功转速相对于发电机401的工作转速较低,通过一用以增速的变速器404与发电机401的转子轴相连接,使发电机401获得相对较高的转速。
压气涡轮403的有效做功转速通常与发电机401的工作转速相同或更高,也需在转子轴与之间设置变速器404来增速,以调节压气涡轮403的有效转速。
发电机401优选结构相对简单的变频永磁发电机,以便于维护并易于适应相对不够稳定的功率输入条件。
参见图6,风道井12位于该承重结构11之内并与该承重结构11同轴;风道井12外壁自上而下设置有数组围绕在风道井12外壁的风道井支撑环120,各组风道井支撑环120上沿圆周均匀分布有八个风道井连接点121;承重结构11的壁面在对应于所述风道井支撑环120的位置上也设有数组承重结构支撑环110,承重结构支撑环110上沿圆周也设有均匀分布的十二个承重结构连接点111;风道井连接点121与等高的承重结构连接点111之间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一端连接于风道井连接点121,另一端连接于承重结构11壁面的承重结构连接点111,各支撑杆在平面上对称分布。其中,四个对称分布的风道井连接点121与相对应的四个承重结构连接点111通过沿径向分布的四条直支撑杆50形成一十字形,其余连接点之间通过斜支撑杆51连接构成一对称的八角形结构。
综合能源风道井发电站的风塔结构中,所述承重结构11为钢桁架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风道井12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特别优选以预制钢筋混凝土管拼装构成。
进一步,所述承重结构11采用钢桁架结构时包裹有轻质复合板,除增加美观外,亦可减小侧风对风道井12的影响。优选地,所述轻质复合板为彩钢-聚氨酯泡沫复合板。
为了增加结构强度,所述各支撑环和支撑杆全部或之一,优选以工字型钢构成。
参见图7,所述消音器13具有一端帽133,连接在风塔10顶端,该消音器 13上具有数个分散设置的排气孔132。
消音器13包括数组相间隔并同轴设置的圆柱状消音筒134,优选地,消音筒134由三个不等径的圆筒结构相互相隔一间隙地套叠并同轴设置在风道井12的出口处;各消音筒134均开设有数个水平排气孔135;所述端帽133相间隔地包覆在所述消音筒134的最外侧;消音筒134的下开口与风道井12的上端相连通。
相邻消音筒134上开设的水平排气孔135相互错开设置,亦即各排气孔135的孔心相互不对齐。优选地,设置三层消音筒134。
消音器13上具有一空心圆锥端131,数个排气孔132设置在该圆锥端131的锥面上。
每层消音筒上的排气孔135的面积总和,均大于等于风道井12的出口横截面积。
排气孔135的形状除圆孔外,亦可采用槽缝结构,同样使各层的槽缝相互错开,以避免气流直接同时穿过相邻的消音筒134。
通常,圆锥端131的顶端设置有避雷装置,也可根据需要设置警示、信号装置。
Claims (11)
1.一种风道井发电站的风力发电装置,所述风道井发电站包括一垂直于地面并在基部设置有数个进气道的风道井(12),所述基部周围环绕有太阳能预热室(20),所述风道井(12)中设置一个以上风力发电装置(40),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力发电装置(40)设置于风道井(12)内部,其包括一具有缩径部(H)的变径涵道装置;一发电机(401)设置于该涵道装置内;一用以驱动发电机(401)转动的叶轮(402)设置于所述涵道装置内缩径部(H)的最小直径处,并连接于发电机(401)的转子轴上;所述转子轴穿过该发电机(401),其穿出端连接有一压气涡轮(403),其相对于所述叶轮(402)位于所述涵道装置的进风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风道井发电站的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涵道装置入口(408)与涵道装置出口(407)口径相同,其外壁(406)呈圆柱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风道井发电站的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涵道装置侧壁纵截面两侧为凸部向内的对称的平滑渐变曲线,并由该平滑渐变曲线形成所述缩径部(H)。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风道井发电站的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称的平滑渐变曲为对称的双曲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风道井发电站的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力发电装置(40)的横截面积小于等于风道井(12)横截面积的5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风道井发电站的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涵道装置与风道井(12)同轴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风道井发电站的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402)、发电机(401)、压气涡轮(403)的组合结构整体全部包容在所述涵道装置的外轮廓线之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风道井发电站的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402)通过一用以增速的变速装置(404)与发电机(41)的转子轴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风道井发电站的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气涡轮(43)与转子轴之间也具有用以调节压气涡轮(403)转速的变速装置(404)。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风道井发电站的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发电机(401)为变频永磁发电机。
11.综合能源风道井发电站,其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工作,其特征在于采用上述任一权利要求中的风力发电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3363808U CN202228277U (zh) | 2011-09-08 | 2011-09-08 | 风道井发电站的风力发电装置及综合能源风道井发电站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3363808U CN202228277U (zh) | 2011-09-08 | 2011-09-08 | 风道井发电站的风力发电装置及综合能源风道井发电站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228277U true CN202228277U (zh) | 2012-05-23 |
Family
ID=460788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20336380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228277U (zh) | 2011-09-08 | 2011-09-08 | 风道井发电站的风力发电装置及综合能源风道井发电站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22827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49184B (zh) * | 2012-05-30 | 2015-08-05 | 周登荣 | 一种垃圾处理运输系统 |
WO2016097878A1 (en) * | 2014-12-15 | 2016-06-23 | Pandey Amitesh | Power producing preheaters for cement manufacture |
-
2011
- 2011-09-08 CN CN2011203363808U patent/CN20222827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49184B (zh) * | 2012-05-30 | 2015-08-05 | 周登荣 | 一种垃圾处理运输系统 |
WO2016097878A1 (en) * | 2014-12-15 | 2016-06-23 | Pandey Amitesh | Power producing preheaters for cement manufacture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996359A (zh) | 自然能源蓄能发电方法及其发电系统 | |
CN102996357B (zh) | 综合能源风道井发电站 | |
CN111120217A (zh) | 耦合太阳能的风力发电塔 | |
CN109217779A (zh) | 一种风光互补供能的冷却塔 | |
CN202250640U (zh) | 综合能源风道井发电站的消音器及综合能源风道井发电站 | |
CN202209253U (zh) | 综合能源风道井发电站 | |
CN102022277A (zh) | 聚风式风力发电装置 | |
US20210249985A1 (en) | Solar energy collector having a tree structure | |
CN202228277U (zh) | 风道井发电站的风力发电装置及综合能源风道井发电站 | |
CN202203060U (zh) | 综合能源风道井发电站风塔结构 | |
CN201502488U (zh) | 聚风式风力发电装置 | |
CN211900877U (zh) | 耦合太阳能的风力发电塔 | |
CN202250634U (zh) | 自然能源蓄能发电系统 | |
CN202381259U (zh) | 发电塔涡轮涡扇运转结构 | |
CN1818375A (zh) | 风电场多机聚合建造方法及其装置 | |
CN102996358B (zh) | 综合能源风道井发电站的风力发电装置 | |
CN102996204B (zh) | 综合能源风道井发电站的消音器 | |
CN102996364B (zh) | 综合能源风道井发电站风塔结构 | |
CN208982218U (zh) | 一种将太阳能烟囱作为塔筒的风力发电设备 | |
CN202181984U (zh) | 轮状风叶轮、风力发电装置及人造空气流发电系统 | |
CN102297076A (zh) | 轮状风叶轮、风力发电装置及人造空气流发电系统 | |
CN205243725U (zh) | 一种风力发电机 | |
CN205744291U (zh) | 一种大型垂直轴风力发电装置 | |
CN103133244B (zh) | 发电塔涡轮涡扇运转结构 | |
CN105298755B (zh) | 轴向型太阳能聚风力发电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23 Termination date: 2016090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