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226439U - 一种前后维护模式互换的薄片介质传送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前后维护模式互换的薄片介质传送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226439U
CN202226439U CN201120334855XU CN201120334855U CN202226439U CN 202226439 U CN202226439 U CN 202226439U CN 201120334855X U CN201120334855X U CN 201120334855XU CN 201120334855 U CN201120334855 U CN 201120334855U CN 202226439 U CN202226439 U CN 2022264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driving
transmission
seam
main body
driving ax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33485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林法
杨永洲
雍继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DT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Newdatong Science &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Newdatong Science &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Newdatong Science &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to CN20112033485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2264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2264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22643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前后维护模式互换的薄片介质传送机构,包括设置有主体传送通道和主体动力驱动系统的传送主体,设置有输出通道及输出动力驱动系统的输出机构,以及定位机构,其中主体传送通道对称设置有第一衔接口与第二衔接口,而输出机构及定位机构均分别与第一衔接口一端或第二衔接口一端匹配设置。该前后维护模式互换的薄片介质传送机构在进行前、后维护模式互换时,不需要增减或更改零部件,通过简单的装配即可便捷实现,且在互换过程中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操作的难度和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前后维护模式互换的薄片介质传送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电自动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后维护模式互换的薄片介质传送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机电自动化设备的广泛应用,金融自助终端设备(如ATM、柜员收纳机等)在市场的应用日渐普及。目前,金融自助终端设备的使用及维护模式分为两种,即大堂式前维护模式和穿墙式后维护模式,前维护模式是指设备的日常业务操作及维护工作由操作者在设备的客户服务区域进行,而后维护模式是指设备的日常业务操作及维护工作由操作者在设备客户服务区域背面的封闭区域或专有区域进行。
目前,大堂式和穿墙式两种金融自助终端设备均有较多的客户在使用,早期该类设备所使用的核心模块(如机芯等)由于其精度要求极高、控制技术复杂、安全及稳定性指标严格,使得核心模块的机构设计难度较大,在前、后维护模式兼容方面一直存在缺陷,当需要对金融自助终端设备进行前、后维护模式互换时,需要配备专门的零部件,并需对设备进行改装,存在工作量大、备件昂贵、操作不便利等缺陷,造成制造、运输和维护成本偏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前后维护模式互换的薄片介质传送机构,以使前、后维护模式互换简便,并降低互换及维护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前后维护模式互换的薄片介质传送机构,包括传送主体、输出机构及定位机构,其中:
所述传送主体包括有薄片介质的主体传送通道以及为所述主体传送通道提供动力的主体动力驱动系统,所述主体传送通道上于所述传送主体一端设置有第一衔接口,并于所述传送主体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衔接口对称设置的第二衔接口;
所述输出机构与所述传送主体的第一衔接口一端及第二衔接口一端均匹配设置,所述输出机构包括有薄片介质的输出通道以及与所述主体动力驱动系统配合完成动力输送并为所述输出通道提供动力的输出动力驱动系统,所述输出通道上与所述第一衔接口或第二衔接口对应设置有用以完成薄片介质传送衔接的第三衔接口;
所述定位机构与所述传送主体的第一衔接口一端及第二衔接口一端均匹配设置,所述定位机构包括有薄片介质的传输及定位通道以及与所述主体动力驱动系统配合完成动力输送并为所述传输及定位通道提供动力的定位动力驱动系统,所述传输及定位通道与所述第一衔接口或第二衔接口对应设置有用以完成薄片介质传送衔接的第四衔接口;
当所述输出机构装设于所述传送主体的第一衔接口一端时,所述定位机构装设于所述传送主体的第二衔接口一端;当所述输出机构装设于所述传送主体的第二衔接口一端时,所述定位机构装设于所述传送主体的第一衔接口一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前后维护模式互换的薄片介质传送机构,包括设置有主体传送通道和主体动力驱动系统的传送主体,设置有输出通道及输出动力驱动系统的输出机构,以及定位机构,其中主体传送通道对称设置有第一衔接口与第二衔接口,而输出机构及定位机构均分别与第一衔接口一端或第二衔接口一端匹配设置,薄片介质在后维护模式下可依次通过第一衔接口、输出通道进行输送,在前维护模式下可依次通过第一衔接口、第一衔接口与第二衔接口之间的转送通道、第二衔接口、输出通道进行输送,并且在薄片介质输送过程中,主体动力驱动系统的动力可输送到主体传送通道、输送通道上从而确保整机工作运转,这样,该前后维护模式互换的薄片介质传送机构在进行前、后维护模式互换时,不需要增减或更改零部件,通过简单的装配即可便捷实现,且在互换过程中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操作的难度和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传送主体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传送主体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传送主体的另一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输出机构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输出机构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定位机构的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定位机构的另一侧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维护模式的薄片介质传送机构的侧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维护模式的薄片介质传送机构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维护模式的薄片介质传送机构的侧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维护模式的薄片介质传送机构的俯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维护模式的薄片介质传送机构的另一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后维护模式互换的薄片介质传送机构包括传送主体、输出机构及定位机构,其中:
传送主体包括有薄片介质的主体传送通道以及为主体传送通道提供动力的主体动力驱动系统,主体传送通道上于传送主体一端设置有第一衔接口101,并于传送主体另一端设置有与第一衔接口101对称设置的第二衔接口102,主体传送通道包括在第一衔接口101与第二衔接口102之间对接薄片介质的转送通道103(如图中箭头所示);
输出机构与传送主体的第一衔接口101一端及第二衔接口102一端均匹配设置,输出机构包括有薄片介质的输出通道104以及与主体动力驱动系统配合完成动力输送并为输出通道提供动力的输出动力驱动系统,输出通道104上与第一衔接口101或第二衔接口102对应设置有用以完成薄片介质传送衔接的第三衔接口105;
定位机构与传送主体的第一衔接口101一端及第二衔接口102一端均匹配设置,定位机构包括有薄片介质的传输及定位通道以及与主体动力驱动系统配合完成动力输送并为传输及定位通道提供动力的定位动力驱动系统,传输及定位通道与第一衔接口101或第二衔接口102对应设置有用以完成薄片介质传送衔接的第四衔接口109;
当输出机构装设于传送主体的第一衔接口101一端时,定位机构装设于传送主体的第二衔接口102一端,此时整机处于后维护模式;当输出机构装设于传送主体的第二衔接口102一端时,定位机构装设于传送主体的第一衔接口101一端,此时整机处于前维护模式。
具体地,传送主体、输出机构及定位机构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如图1-3所示,传送主体还包括容纳有主体传送通道且两侧面均由呈T型的水平板106及竖直板107组成的第一支架,主体动力驱动系统包括主传动轴系,主体传送通道为绕设于该主传动轴系上以夹持薄片介质的主皮带组合,主传动轴系中各主传动轴之间通过其设置的主传动轮进行动力输送,主传动轴系包括:
近第一衔接口101的第一主传动轴,该第一主传动轴设置有位于第一竖直板的第一主传动轮13;
近第一主传动轴位置穿设于两侧面竖直板107之间的第二主传动轴,该第二主传动轴上设置有与第一主传动轮13啮合的第二主传动轮14;
近第二主传动轴位置穿设于两侧面竖直板107之间的第三主传动轴,该第三主传动轴上设置有与第二主传动轮14啮合的第三主传动轮12;
穿设于近第一衔接口101的水平梁106一端的第四主传动轴126,该第四主传动轴126上设置有通过第一同步带17与第三主传动轮12传动相连的第四主传动轮11,第四主传动轴126对应一侧设置有第九主传动轮125;
分别与第二主传动轴、第二主传动轮14、第三主传动轴、第三主传动轮12、第四主传动轴126、第一同步带17及第四主传动轮11中心旋转对称设计的第五主传动轴、第五主传动轮123、第六主传动轴、第六主传动轮122、第七主传动轴127、第二同步带124及第七主传动轮121,第七主传动轴对应一端设置有第十主传动轮18,其中,第二主传动轮14通过第三同步带15与第五主传动轴另一端设置的第八主传动轮16传动相连;
其中,第二主传动轴与第三主传动轴之间所绕设的主皮带44之间形成第一衔接口101,第五主传动轴与第六主传送轴之间所绕设的主皮带42之间形成第二衔接口102。
其中,第一主传动轮13、第二主传动轮14、第三主传动轮12、第五主传动轮123等均为组合传动轮结构,即一端为齿轮结构、另一端为同步带轮结构,其可同时使用齿轮和同步带两种方式传递动力;第七主传动轮121、第十主传动轮18、第四主传动轮11、第九主传动轮125等均为同步带轮。
那么,第一主传动轮13将薄片介质传送机构上的动力驱动系统输送的动力传递到第二主传动轮14,第二主传动轮14通过第三同步带15将动力传递到第八主传动轮16,第五主传动轮123与第八主传动轮16同时转动,同时,第二主传动轮14将动力传递到第三主传动轮12,再通过第一同步带17将动力传递到第四主传动轮11和第九主传动轮125,实现传送主体两端对称位置同时具备动力输出,以实现前、后维护模式互换的目的。
如图4、图5所示,输出机构还包括容纳有输出通道且由装配板108组成的第二支架,输出动力驱动系统包括次级传动轴系,输出通道为绕设于该次级传动轴系上以夹持薄片介质输出的次级皮带组合,次级传动轴系中各次级传动轴之间通过其设置的次级传动轮进行动力输送,次级传动轴系包括:
穿设于两侧面装配板108之间的第一次级传动轴、第二次级传动轴、第三次级传动轴及第四次级传动轴,以及第五次级传动轴及第六次级传动轴,第一次级传动轴设置有第一次级传动轮24,第二次级传动轴上设置有第二次级传动轮,第三次级传动轴上设置有第三次级传动轮22,第四次级传动轴两端设置有与第三次级传动轮22啮合的第四次级传动轮21及第五次级传动轮26,第五次级传动轴上设置有第六次级传动轮,第六次级传动轴上设置有第七次级传动轮,第一次级传动轮24通过第四同步带23与第三次级传动轮22传动相连,第四次级传动轮21通过第五同步带与第六次级传动轮传动相连,第一次级传动轮24通过第六同步带43经过第二次级传动轮后与第七次级传动轮传动相连,
当输出机构装设于传送主体的第一衔接口101一端(即整机处于后维护模式)时,第五次级传动轮26通过第七同步带41与第九主传动轮125传动相连,同时第五同步带与第三同步带15一侧贴合,由第三同步带15带动第五同步带转动;当输出机构装设于传送主体的第二衔接口102一端(即整机处于前维护模式)时,第五次级传动轮26通过第七同步带41与第十主传动轮18传动相连,同时第五同步带与第三同步带15另一侧贴合,由第三同步带15带动第五同步带转动。
其中,第一次级传动轮24、第三次级传动轮22、第四次级传动轮21等均为组合传动轮;第五次级传动轮26等均为同步带轮。
第五次级传动轮26带动第四次级传动轮21,第四次级传动轮21带动第三次级传动轮22,第三次级传动轮22通过第四同步带23带动第一次级传动轮24,从而带动整个输出机构的传动系统运行,使薄片介质从第三次级传动轴与第四次级传动轴之间的次级皮带输出。
装配板108上开设有半圆形缺口27,当输出机构装设于传送主体的第一衔接口101一端(即整机处于后维护模式)时,半圆形缺口27与第四主传动轴126配合定位;当输出机构装设于传送主体的第二衔接口102一端(即整机处于前维护模式)时,半圆形缺口27与第七主传动轴127配合定位。
如图6、图7所示,定位机构还包括由带有半圆形缺口31的两侧板110组成的第三支架、穿设于两侧板110之间的第一定位传动轴及第二定位传动轴,以及绕设于第一定位传动轴及第二定位传动轴上的传输及定位皮带,
当输出机构装设于传送主体的第一衔接口101一端(即整机处于后维护模式)时,半圆形缺口31与第七主传动轴127配合定位,同时传输及定位皮带与第三同步带15一侧贴合,由第三同步带15带动传输及定位皮带转动;当输出机构装设于传送主体的第二衔接口102一端(即整机处于前维护模式)时,半圆形缺口31与第四主传动轴126配合定位,输出机构的半圆形缺口27与定位机构的半圆形缺口31相同,同时传输及定位皮带与第三同步带15另一侧贴合,由第三同步带15带动传输及定位皮带转动。
如图8、图9所示,输出机构装设于传送主体的第二衔接口102一端(即整机处于前维护模式)时,传送主体的动力由第七主传动轴127通过第七同步带41传递到输出机构上的第五次级传动轮26上,通过第五次级传动轮26驱动使输出机构的输出动力驱动系统运行;输出动力驱动系统运行时,主皮带42将薄片介质往输出机构方向传送到第三衔接口105,设于输出机构的第六同步带43将薄片介质传送到输出机构出口处。
如图10-12所示,输出机构装设于传送主体的第一衔接口101一端(即整机处于后维护模式)时,传送主体的动力由第九主传动轮125通过第七同步带41传递到输出机构的第五次级传动轮26,通过第五次级传动轮26带动输出机构的输出动力驱动系统运行;输出动力驱动系统运行时,主皮带42将薄片介质往输出机构方向传送到第三衔接口105,设于输出机构的第六同步带43将薄片介质传送到输出机构出口处。
需要说明的是,主体动力驱动系统可必然包括动力源(如电机等),以及配合上述各部件完成薄片介质传送的其他轴系及皮带结构。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4)

1. 一种前后维护模式互换的薄片介质传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传送主体、输出机构及定位机构,其中:
所述传送主体包括有薄片介质的主体传送通道以及为所述主体传送通道提供动力的主体动力驱动系统,所述主体传送通道上于所述传送主体一端设置有第一衔接口,并于所述传送主体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衔接口对称设置的第二衔接口,所述主体传送通道包括在所述第一衔接口与第二衔接口之间对接薄片介质的转送通道;
所述输出机构与所述传送主体的第一衔接口一端及第二衔接口一端均匹配设置,所述输出机构包括有薄片介质的输出通道以及与所述主体动力驱动系统配合完成动力输送并为所述输出通道提供动力的输出动力驱动系统,所述输出通道上与所述第一衔接口或第二衔接口对应设置有用以完成薄片介质传送衔接的第三衔接口;
所述定位机构与所述传送主体的第一衔接口一端及第二衔接口一端均匹配设置,所述定位机构包括有薄片介质的传输及定位通道以及与所述主体动力驱动系统配合完成动力输送并为所述传输及定位通道提供动力的定位动力驱动系统,所述传输及定位通道与所述第一衔接口或第二衔接口对应设置有用以完成薄片介质传送衔接的第四衔接口;
当所述输出机构装设于所述传送主体的第一衔接口一端时,所述定位机构装设于所述传送主体的第二衔接口一端;当所述输出机构装设于所述传送主体的第二衔接口一端时,所述定位机构装设于所述传送主体的第一衔接口一端。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后维护模式互换的薄片介质传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主体还包括容纳有所述主体传送通道且两侧面均由呈T型的水平板及竖直板组成的第一支架,所述主体动力驱动系统包括主传动轴系,所述主体传送通道为绕设于该主传动轴系上以夹持薄片介质的主皮带组合,所述主传动轴系中各主传动轴之间通过其设置的主传动轮进行动力输送,所述主传动轴系包括:
近所述第一衔接口的第一主传动轴,该第一主传动轴设置有位于第一竖直板的第一主传动轮;
近所述第一主传动轴位置穿设于两侧面竖直板之间的第二主传动轴,该第二主传动轴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主传动轮啮合的第二主传动轮;
近所述第二主传动轴位置穿设于两侧面竖直板之间的第三主传动轴,该第三主传动轴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主传动轮啮合的第三主传动轮;
穿设于近所述第一衔接口的所述水平梁一端的第四主传动轴,该第四主传动轴上设置有通过第一同步带与所述第三主传动轮传动相连的第四主传动轮,第四主传动轴对应一端设置有第九主传动轮;
分别与所述第二主传动轴、第二主传动轮、第三主传动轴、第三主传动轮、第四主传动轴、第一同步带及第四主传动轮中心旋转对称设计的第五主传动轴、第五主传动轮、第六主传动轴、第六主传动轮、第七主传动轴、第二同步带及第七主传动轮,第七主传动轴对应一端设置有第十主传动轮,其中,所述第二主传动轮通过第三同步带与所述第五主传动轴另一端设置的第八主传动轮传动相连;
其中,所述第二主传动轴与第三主传动轴之间所绕设的主皮带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衔接口,所述第五主传动轴与第六主传送轴之间所绕设的主皮带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衔接口。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后维护模式互换的薄片介质传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机构还包括容纳有所述输出通道且由装配板及延伸板组成的第二支架,所述输出动力驱动系统包括次级传动轴系,所述输出通道为绕设于该次级传动轴系上以夹持薄片介质输出的次级皮带组合,所述次级传动轴系中各次级传动轴之间通过其设置的次级传动轮进行动力输送,所述次级传动轴系包括:
穿设于两侧面装配板之间的第一次级传动轴、第二次级传动轴、第三次级传动轴及第四次级传动轴,以及穿设于两侧面延伸板之间的第五次级传动轴及第六次级传动轴,所述第一次级传动轴设置有第一次级传动轮,所述第二次级传动轴上设置有第二次级传动轮,所述第三次级传动轴上设置有第三次级传动轮,所述第四次级传动轴两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三次级传动轮啮合的第四次级传动轮及第五次级传动轮,所述第五次级传动轴上设置有第六次级传动轮,所述第六次级传动轴上设置有第七次级传动轮,所述第一次级传动轮通过第四同步带与所述第三次级传动轮传动相连,所述第四次级传动轮通过第五同步带与所述第六次级传动轮传动相连,所述第一次级传动轮通过第六同步带经过所述第二次级传动轮后与所述第七次级传动轮传动相连,
当所述输出机构装设于所述传送主体的第一衔接口一端时,所述第五次级传动轮通过第七同步带与所述第九主传动轮传动相连,同时所述第五同步带与所述第三同步带一侧贴合,由所述第三同步带带动所述第五同步带转动;当所述输出机构装设于所述传送主体的第二衔接口一端时,所述第五次级传动轮通过所述第七同步带与所述第十主传动轮传动相连,同时所述第五同步带与所述第三同步带另一侧贴合,由所述第三同步带带动所述第五同步带转动。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后维护模式互换的薄片介质传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由带有半圆形缺口的两侧板组成的第三支架、穿设于两侧板之间的第一定位传动轴及第二定位传动轴,以及绕设于所述第一定位传动轴及第二定位传动轴上的传输及定位皮带,
当所述输出机构装设于所述传送主体的第一衔接口一端时,所述半圆形缺口与所述第七主传动轴配合定位,同时所述传输及定位皮带与所述第三同步带一侧贴合,由所述第三同步带带动所述传输及定位皮带转动;当所述输出机构装设于所述传送主体的第二衔接口一端时,所述半圆形缺口与所述第四主传动轴配合定位,同时所述传输及定位皮带与所述第三同步带另一侧贴合,由所述第三同步带带动所述传输及定位皮带转动。
CN201120334855XU 2011-09-07 2011-09-07 一种前后维护模式互换的薄片介质传送机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2264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334855XU CN202226439U (zh) 2011-09-07 2011-09-07 一种前后维护模式互换的薄片介质传送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334855XU CN202226439U (zh) 2011-09-07 2011-09-07 一种前后维护模式互换的薄片介质传送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226439U true CN202226439U (zh) 2012-05-23

Family

ID=46077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334855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226439U (zh) 2011-09-07 2011-09-07 一种前后维护模式互换的薄片介质传送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22643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20488A (zh) * 2011-09-07 2012-01-18 深圳市新达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后维护模式互换的薄片介质传送机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20488A (zh) * 2011-09-07 2012-01-18 深圳市新达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后维护模式互换的薄片介质传送机构
CN102320488B (zh) * 2011-09-07 2014-01-08 新达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后维护模式互换的薄片介质传送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08776A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搬运线
CN202226439U (zh) 一种前后维护模式互换的薄片介质传送机构
CN203112137U (zh) 气动管道物流传输设备中分体旋转式前置工作站结构
CN205366824U (zh) 一种研磨用传送装置
CN102990350A (zh) 气雾阀的套垫片机
CN208429582U (zh) 用于包装箱流水线输送的安全转向输送系统
CN102320488A (zh) 一种前后维护模式互换的薄片介质传送机构
CN102750745A (zh) 一种发卡装置的拨卡传送机构
CN103122848B (zh) 一种输液泵
CN109051552A (zh) 传动系统及分拣机
CN105253659A (zh) 一种具有送卡功能的智能卡翻卡机构
CN206665623U (zh) 直角转弯输送装置
CN205061044U (zh) 一种具有送卡功能的智能卡翻卡机构
CN209427673U (zh) 一种拼接式智能物流分检模块组合
CN115180338A (zh) 一种流水线分流装置
CN215515908U (zh) 一种煤炭运输装置
CN201580777U (zh) 多驱动单张紧链式输送线
CN209241898U (zh) 输送装置,电池单元,电池仓,换电站
CN208181988U (zh) 一种同时提升多种物料的提升机
CN210935970U (zh) 一种紧凑型整带式摆轮分向器模组及分流器装置
CN208950407U (zh) 一种带式车辆搬运器及其传送带装置
CN204507387U (zh) 一种输料机构
CN102774625A (zh) 一种运载平车
CN206711196U (zh) 存取款传输机构及存取款机
CN103991710B (zh) 一种医用瓶盖分流流水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NDT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SHENZHEN CITY NDT TECHNOLOGY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Luohu District Buji road 518000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No. 1028 compound 2 Building 4 layer

Patentee after: NDT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Luohu District Buji road 518000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No. 1028 compound 2 Building 4 layer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Newdatong Science & Technology Corporation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building 13, No. two Shenzhen Software Park, Nanshan Distri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enzhen, Guangdong 601, China

Patentee after: NDT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Luohu District Buji road 518000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No. 1028 compound 2 Building 4 layer

Patentee before: NDT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2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40108

RGAV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