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173587U - 一种防尘输液软袋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尘输液软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173587U CN202173587U CN2011202125520U CN201120212552U CN202173587U CN 202173587 U CN202173587 U CN 202173587U CN 2011202125520 U CN2011202125520 U CN 2011202125520U CN 201120212552 U CN201120212552 U CN 201120212552U CN 202173587 U CN202173587 U CN 20217358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dicine
- transfusion flexible
- mixed medicine
- flexible bag
- dustproof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al Preparation Storing Or Oral Administra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输液软袋,尤其是公开了一种防尘输液软袋,属于医疗器械制造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在生产制造、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不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的防尘输液软袋。所述输液软袋包括输液软袋本体,在输液软袋本体上设置有含封闭端盖的防尘混药接口,防尘混药接口包括硬双接口和混药嘴,混药嘴由混药卡体和针筒体构成,混药卡体具有一个敞开端和一个封闭端,针筒体位于封闭端;硬双接口包括基体和设置在基体上的混药通道;硬双接口通过基体与输液软袋本体连接,通过位于输液袋本体外部的混药通道和针筒体与混药嘴连接为一个整体,密封端盖可拆卸的安装在混药卡体的敞开端,并装该敞开端密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液软袋,尤其是涉及一种防尘输液软袋,属于医疗器械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使用西林瓶盛装的粉针剂、冻干粉针剂或水针剂时,需要通过注射器将输液软袋中的药水或注射用水抽出注入西林瓶内,重复上述工作,直到西林瓶内有足够的药液;然后再将西林瓶反复摇动直到瓶内的药剂混合均匀,再用注射器将西林瓶内药液抽出注入输液软袋中,如此反复,直到瓶内的药液被抽完为止。上述的混药操作过程比较费时、费力、费耗材如注射器,且极易造成药液的二次污染。
专利号为ZL200520052561.2的专利,提供了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焊接在输液软袋上的混药接口,这种混药接口的优点在于:在混药时,不需要反复的从输液软袋中抽取药水,而是将西林瓶置于混药接口的混药卡体上,折断易折柄,使西林瓶通过针筒体与输液软袋连通,然后轻压输液软袋,将药水注入西林瓶中,混合均匀后再将西林瓶置于高处,反复挤压输液软袋即可,操作简单,节约耗材。但是,这种混药接口也有许多不足,其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1、所述混药接口的易折柄位于输液软袋内,在使用时,折断易折柄后,折柄段极易掉入输液软袋中,同时易折柄在折断时,会产生塑料微粒污染输液软袋中的药液,并且在折断的过程中,由于易折柄使用的PP塑料的韧性,致使折断力较大,折断操作时极容易将输液软袋戳穿,使输液软袋无法使用;2、固定西林瓶的混药卡体的密封是采用将支撑板粘贴到保护膜上,再通过粘合剂粘接在混药卡体的敞开端实现的,这样,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保护膜很容易掉落,造成混药卡体内的针筒体污染,同时,粘合剂本身也会造成混药卡体的污染。又由于该技术的针筒体采用的是聚丙烯材料,使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难以达到顺利刺穿西林瓶盖的效果,而且该针筒体和混合嘴是组装结构,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容易松动或掉落,造成漏液和污染。另外,所述混药接口的连接底座的设计为表面部分光滑、座底两端菱角锋锐的船型结构,这样的结构在与输液软袋的焊接过程中所使用的焊接温度较高,容易造成软袋的“过焊”,严重影响密封性能,造成漏液,且锋锐的棱角在药物的储存、运输过程中极易损伤输液软袋本身,同样容易带来漏液和原材料的浪费。
为了克服上述易折柄被折断后容易掉入输液袋内,或折断时容易刺破输液袋的问题,现有技术中,根据混药嘴与硬双接口通过密封胶管连接的结构特点,也有将易折柄设置在密封胶管内的针筒体末端的结构,这种结构的缺点主要是,在使用过程中,易折柄位于输液软袋的下部,这样液体会进入混药通道,即使没有折断易折柄打开混药通道,易折柄也会始终浸泡在液体,增加二次污染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生产制造、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不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的防尘输液软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尘输液软袋,包括输液软袋本体,在输液软袋本体上设置有含封闭端盖的防尘混药接口,防尘混药接口包括硬双接口和混药嘴,混药嘴由混药卡体和针筒体构成,混药卡体具有一个敞开端和一个封闭端,针筒体位于封闭端;硬双接口包括基体和设置在基体上的混药通道;硬双接口通过基体与输液软袋本体连接,通过位于输液袋本体外部的混药通道和针筒体与混药嘴连接为一个整体,密封端盖可拆卸的安装在混药卡体的敞开端,并装该敞开端密封。
进一步的是,针筒体位于混药卡体封闭端的径向中心部位,与混药卡体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的是,硬双接口基体呈哑铃型,混药通道沿厚度方向穿过基体,哑铃型硬双接口基体通过厚度方向的两侧壁与输液软袋本体连接。
上述方案的优选方式是,密封端盖为由铝合金材料压制而成,或由医药用聚丙烯材料一次性注塑而成的,具有一个开口端和一个封闭端的柱状体,柱状体密封端盖通过设置在开口端的卡扣或螺纹与混药卡体的敞开端连接,并将该敞开端密封。
进一步的是,还包括含有套接段和折柄段的易折柄,硬双接口的混药通道与混药嘴的针筒体通过密封胶管连接成一个整体,易折柄的套接段套接在密封胶管内的针筒体的末端,折柄段位于密封胶管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混药卡体的敞开端设置一可拆卸的封闭端盖,将所述敞开端密封,由于该封闭端盖不采用粘接结构,在密封过程中不需要粘合剂,从而保证了输液软袋在制造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正因为封闭端盖不是通过粘合剂粘接在混药卡体5的敞开端51的端面上的,所以输液软袋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不容易被损坏,从而使本实用新型的防尘输液软袋,在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也不容易因为由封闭端盖构成的密封零件的损坏而被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尘输液软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的硬双接口的主视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的混药嘴主视图;
图5为混药嘴与易折柄的装配图及图4的B-B剖视图;
图6为封闭端盖内侧壁上设置为卡扣的剖视图;
图7为封闭端盖内侧壁上设置为螺纹的剖视图。
图中标记为:输液软袋本体1、硬双接口2、基体21、混药通道22、混药嘴3、易折柄4、套接段41、折柄段42、混药卡体5、敞开端51、封闭端52、针筒体6、密封胶管7、密封端盖8、卡扣81、螺纹82。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图4以及图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在生产制造、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不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的防尘输液软袋。所述输液软袋包括输液软袋本体1,在输液软袋本体1上设置有含封闭端盖的防尘混药接口,防尘混药接口包括硬双接口2和混药嘴3,混药嘴3由混药卡体5和针筒体6构成,混药卡体5具有一个敞开端51和一个封闭端52,针筒体6位于封闭端52;硬双接口2包括基体21和设置在基体21上的混药通道22;硬双接口2通过基体21与输液软袋本体1连接,通过位于输液袋本体1外部的混药通道22和针筒体6与混药嘴3连接为一个整体,密封端盖8可折卸的安装在混药卡体5的敞开端51,并装该敞开端51密封。这样,采用上述在混药卡体5的敞开端51设置一可拆卸的封闭端盖8,将所述敞开端51密封,由于该封闭端盖8不采用粘接结构,在密封过程中不需要粘合剂,从而保证了输液软袋在制造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正因为封闭端盖8不是通过粘合剂粘接在混药卡体5的敞开端51的端面上的,所以输液软袋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不容易被损坏,从而使本实用新型的防尘输液软袋在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也不容易因为由封闭端盖构成的密封零件的损坏而被污染。
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在西林瓶的穿刺过程中,针筒体不会移动,如图1、图4、图5所示,针筒体6位于混药卡体5封闭端52的径向中心部位,与混药卡体5为一体结构。为了方便硬双接口连接到输液软袋本体上,硬双接口基体21呈哑铃型,混药通道22沿厚度方向穿过基体21,哑铃型硬双接口基体21通过厚度方向的两侧壁与输液软袋本体1连接。这样的结构在与输液软袋1的焊接过程中所使用的焊接温度不高,不会出现软袋的“过焊”现象,密封性能得到很好保证,不会造成漏液,由于哑铃型结构过渡平缓,没有锋锐的棱角,在药物的储存、运输过程中也不会损伤输液软袋本身,保证了运输的安全性。
为了便于封闭端盖8的制造和在使用过程中的操作方便,同时又保证在储存运输过程中不易被损坏,如图1、图5、图6和图7所示,密封端盖8为由铝合金材料压制而成,或由医药用聚丙烯材料一次性注塑而成的,具有一个开口端和一个封闭端的柱状体,柱状体密封端盖8通过设置在开口端的卡扣81或螺纹82与混药卡体5的敞开端51连接,并将该敞开端51密封。这样,封闭端盖8的制作十分方便,结构也十分简单,操作时也十分方便,由于密封端盖8是通过设置在开口端的卡扣81或螺纹与混药卡体5的敞开端连接的,所以在储存运输过程中,便不容易损坏或脱落,从而有效的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输液软袋在储存运输过程中的清洁度,也正是由于密封端盖8是通过设置在开口端的卡扣81或螺纹82与混药卡体5的敞开端连接的,所以在使用时,只需旋开或掰开密封端盖8即可,操作方便,还不容易在操作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
为了便于易折柄4的拆断操作,同时,保证在拆断易折柄4时,不会损伤输液软袋本体1,如图1和图5所示,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含有套接段41和折柄段42的易折柄4,硬双接口2的混药通道22与混药嘴3的针筒体6通过密封胶管7连接成一个整体,易折柄4的套接段41套接在密封胶管7内的针筒体6的末端,折柄段42位于密封胶管7中。这样在拆断易折柄4时,便不会刺穿输液软袋本体1,保证了使用的安全。
Claims (5)
1.一种防尘输液软袋,包括输液软袋本体(1),其特征在于:在输液软袋本体(1)上设置有含封闭端盖的防尘混药接口,防尘混药接口包括硬双接口(2)和混药嘴(3),混药嘴(3)由混药卡体(5)和针筒体(6)构成,混药卡体(5)具有一个敞开端(51)和一个封闭端(52),针筒体(6)位于封闭端(52);硬双接口(2)包括基体(21)和设置在基体(21)上的混药通道(22);硬双接口(2)通过基体(21)与输液软袋本体(1)连接,通过位于输液袋本体(1)外部的混药通道(22)和针筒体(6)与混药嘴(3)连接为一个整体,密封端盖(8)可拆卸的安装在混药卡体(5)的敞开端(51),并装该敞开端(51)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尘输液软袋,其特征在于:针筒体(6)位于混药卡体(5)封闭端的径向中心部位,与混药卡体(5)为一体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尘输液软袋,其特征在于:硬双接口基体(21)呈哑铃型,混药通道(22)沿厚度方向穿过基体(21),哑铃型硬双接口基体(21)通过厚度方向的两侧壁与输液软袋本体(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防尘输液软袋,其特征在于:密封端盖(8)为由铝合金材料压制而成,或由医药用聚丙烯材料一次性注塑而成的,具有一个开口端和一个封闭端的柱状体,柱状体密封端盖(8)通过设置在开口端的卡扣(81)或螺纹(82)与混药卡体(5)的敞开端(51)连接,并将该敞开端(51)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防尘输液软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含有套接段(41)和折柄段(42)的易折柄(4),硬双接口(2)的混药通道(22)与混药嘴(3)的针筒体(6)通过密封胶管(7)连接成一个整体,易折柄(4)的套接段(41)套接在密封胶管(7)内的针筒体(6)的末端,折柄段(42)位于密封胶管(7)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2125520U CN202173587U (zh) | 2011-06-22 | 2011-06-22 | 一种防尘输液软袋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2125520U CN202173587U (zh) | 2011-06-22 | 2011-06-22 | 一种防尘输液软袋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173587U true CN202173587U (zh) | 2012-03-28 |
Family
ID=458634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20212552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173587U (zh) | 2011-06-22 | 2011-06-22 | 一种防尘输液软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17358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36068A (zh) * | 2011-06-22 | 2012-12-26 | 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防尘输液软袋 |
-
2011
- 2011-06-22 CN CN2011202125520U patent/CN20217358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36068A (zh) * | 2011-06-22 | 2012-12-26 | 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防尘输液软袋 |
CN102836068B (zh) * | 2011-06-22 | 2016-05-25 | 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防尘输液软袋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113338U (zh) | 一种混药嘴 | |
CN202173587U (zh) | 一种防尘输液软袋 | |
CN201987882U (zh) | 一种用于塑料输液软袋的混药接口 | |
CN202113334U (zh) | 一种输液软袋 | |
CN202173590U (zh) | 一种防污染混药接口 | |
CN202113339U (zh) | 一种防尘混药接口 | |
CN206214420U (zh) | 一种输液袋管口 | |
CN202113333U (zh) | 一种防污染输液软袋 | |
CN102178602B (zh) | 一种用于塑料输液软袋的混药接口 | |
CN2889281Y (zh) | 大输液软袋用带有保护套的混药嘴的硬接口 | |
CN102836068A (zh) | 一种防尘输液软袋 | |
CN202136584U (zh) | 一种混药接口 | |
CN202136583U (zh) | 一种硬双接口 | |
CN102836071A (zh) | 一种混药嘴 | |
CN102836075B (zh) | 一种防污染混药接口 | |
CN102836074A (zh) | 一种防尘混药接口 | |
CN102836069A (zh) | 一种输液软袋 | |
CN102836067A (zh) | 一种防污染输液软袋 | |
CN102836073B (zh) | 一种硬双接口 | |
CN202223558U (zh) | 易折柄倒置的带混药嘴的双垂直型输液盖 | |
CN102836067B (zh) | 一种防污染输液软袋 | |
CN102836072A (zh) | 一种混药接口 | |
CN102836072B (zh) | 一种混药接口 | |
CN200966757Y (zh) | 大输液软袋用带有保护套及保护膜的混药嘴的硬接口 | |
CN202173596U (zh) | 带混药嘴的双垂直型输液盖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E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
Assignee: Hunan Kangyuan Pharmacy Co., Ltd. Assignor: Chongqing Lummy Pharmaceutical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2430000160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Dustproof flexible infusion bag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328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20727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32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525 |
|
C25 |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