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096653U - 拉绳运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拉绳运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096653U
CN202096653U CN2011201232898U CN201120123289U CN202096653U CN 202096653 U CN202096653 U CN 202096653U CN 2011201232898 U CN2011201232898 U CN 2011201232898U CN 201120123289 U CN201120123289 U CN 201120123289U CN 202096653 U CN202096653 U CN 2020966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attachment
clamping bar
fastener
suspe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12328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盈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12012328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0966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0966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09665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一种拉绳运动装置,拉绳运动装置包括一悬挂件以及可拆卸地结合于悬挂件上的一把手,悬挂件具有一连结带可捆绑在对象或设置于门缝之中,利用二组拉绳运动装置各自悬吊地捆绑在对象上,使用者的双手分别握持二把手或双脚分别悬吊于二把手具有的一附接件上,或者在二把手间结合一杆体,杆体能限制二把手隔开的距离,因此使用者操作时能够更加稳定,进一步降低受伤的机率。

Description

拉绳运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健身器具,特别是拉绳运动装置。
背景技术
市面上有许多利用对抗重量的方式达到训练肌肉目的器材或装置(例如哑铃适合用来训练手臂的肌肉),而为了训练身体各部位的肌肉需要使用各种不同的运动器材,这些运动器不但价钱昂贵,且有些器材需要占据颇大的体积,有些采用让使用者对抗运动器材部分组件之重量的方式达到训练肌肉的目的,故这些运动器材通常也具有一定的重量,因此而一般家庭无法配备这些用大用种的运动器材,而只能配备一些诸如哑铃等体积较小的运动器材。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此问题,本创作提供一种拉绳运动装置包括一第一悬挂件,第一悬挂件包括,一延伸带,包括隔开的一第一末端与一第二末端,以及连接在第一及第二末端之间的一侧面,固设于延伸带的第一末端上的一接合环,绕设于延伸带的第二末端上的一夹固杆,一衔接环,夹固杆滑动地结合在衔接环中,夹固杆可在衔接环的范围中之释放位置与夹固位置间位移,固设于延伸带之侧面且位于第一及第二末端之间的一第一环,一扣具,可拆卸地扣合在接合环或第一环,一带状的附接件,固设于扣具上,滑动地结合于附接件上的一把手,把手具有沿纵向延伸的一通孔,附接件系可滑动地穿过通孔,使把手与扣具隔开,使把手可依附接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位移,当把手位于第一位置时,且把手沿纵向的长度小于附接件由扣具分别至把手两端的长度,当把手位于第二位置时,附接件由扣具至把手其中一端的距离系小于附接件由扣具至把手另一端的距离,当把手位于第二位置时,附接件被用来提供使用者的脚悬挂,一连结带,包括隔开的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连结带的第二端固设于衔接环上,结合于连结带的第一端上的一挡件,挡件具有大于连结带的体积。
当夹固杆位于释放位置时,夹固杆与衔接环隔开,使延伸带的第二末端可移动靠近或远离第一末端,当夹固杆位于夹固位置时,延伸带被摩擦定位地夹在夹固杆与衔接环之间。
藉此本创作拉绳运动装置可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环境,且操作拉绳运动装置时,使用者可以利用不同的运动姿势对抗本身的身体之重量,达到训练不同部位肌肉的目的,本创作拉绳运动装置的体积不大且重量也很轻有利于收纳。此外本创作的悬挂件之把手可以选择地与接合环或任意一第一环可拆卸地扣合,能够快速地将拉绳运动装置调整使用者所需的长度,而延伸带的第二末端位移,则提供使用者微调延伸带长度的功能,而能适用大多不同体型的使用者。
其中连结带进一步包括在第一及第二端之间延伸的一表面,一第二环固设于连结带的表面上,第一悬挂件进一步包括,一附挂带,附挂带包括隔开的二末端,附挂带的二末端上固设二钩体,二钩体各自可拆卸地结合在第二环上,使附挂带形成一环状部。
此外第一悬挂件之把手包括沿纵向延伸的一握把部与一连接部,且拉绳运动装置进一步包括一第二悬挂件与一杆体,杆体具有延纵向隔开的二端部,而第二悬挂件包括一延伸带,包括隔开的一第一末端与一第二末端,以及连接在第一及第二末端之间的一侧面,固设于延伸带的第一末端上的一接合环,绕设于延伸带的第二末端上的一夹固杆,一衔接环,夹固杆滑动地结合在衔接环中,夹固杆可在衔接环的范围中之释放位置与夹固位置间位移,固设于延伸带之侧面且位于第一及第二末端之间的一第一环,一扣具,可拆卸地扣合在接合环或第一环,一带状的附接件,固设于扣具上,滑动地结合于附接件上的一把手,把手具有沿纵向延伸的一通孔,附接件系可滑动地穿过通孔,使把手与扣具隔开,使把手可依附接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位移,当把手位于第一位置时,且把手沿纵向的长度小于附接件由扣具分别至把手两端的长度,当把手位于第二位置时,附接件由扣具至把手其中一端的距离系小于附接件由扣具至把手另一端的距离,当把手位于第二位置时,附接件被用来提供使用者的脚悬挂,一连结带,包括隔开的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连结带的第二端固设于衔接环上,结合于连结带的第一端上的一挡件,挡件具有大于连结带的体积。
当夹固杆位于释放位置时,夹固杆与衔接环隔开,使延伸带的第二末端可移动靠近或远离第一末端,当夹固杆位于夹固位置时,延伸带被摩擦定位地夹在夹固杆与衔接环之间。
当二把手各自与杆体的端部分离时,二把手隔开的距离系不受限于杆体。
本创作的拉绳运动装置能将二把手结合杆体后使用,由于二把手隔开的距离受限于杆体,因此消费者操作时双手较不会因为施力不均匀使身体不平衡进一步受伤,使消费者操作时更加地稳定,降低受伤的机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创作第一实施例之拉绳运动装置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创作第一实施例之拉绳运动装置的延伸带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创作第一实施例之拉绳运动装置的连结带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创作第一实施例之拉绳运动装置之把手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创作第一实施例之拉绳运动装置组装在门上的示意图。
图6为本创作第一实施例之拉绳运动装置以附挂带捆绑于树木上的使用状态图。
图7为本创作第二实施例之拉绳运动装置的第一种使用状态图。
图8为在图7状态下操作第二实施例之拉绳运动装置的动作图。
图9为本创作第二实施例拉绳运动装置的第二种使用状态图。
图10为在第八图状态下操作第二实施例之拉绳运动装置的动作图。
图11为本创作第三实施例之拉绳运动装置的把手与杆体的立体分解外观图。
图12为本创作第三实施例之拉绳运动装置把手结合于杆体上的剖视图。
图13系沿第图12中13-13线所取的剖视图。
图14为本创作第三实施例之拉绳运动装置结合杆体后的使用状态图。
图15为在图14状态下操作第三实施例之拉绳运动装置的动作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2把手             3杆体            12拉绳运动装置
21握把部          22连接部         23销杆
24附接件          25护垫           26凸缘
27槽孔            28扣具           281钩部
282弹片           29环壁           31端部
32套接孔          33纵向槽         34横向槽
80挡件            88第一物体       90第二物体
92缝隙            94第三物体       96第四物体
211通孔           221突起
301第一、第二悬挂件                303延伸带
305第一末端       307第二末端      309侧面
311第一固定带     313第一环        315接合环
317滑动环         319牵动带        321衔接环
323夹固杆         325环部          327连结带
329第一端         331第二端        333表面
335第二固定带     337第二环        339附挂带
341末端           343扣环          345钩体
347活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有图式系仅便于解释本创作基本教导而已,图式中将对构成较佳实施例之组件的数目、位置、关系、及尺寸之延伸将有所说明,在阅读及了解本创作的敎导后相关之变化实施属于业界技能。另外,在阅读及了解本创作的敎导后,配合特定力量、重量、强度、及类似要求之精确尺寸及尺寸比例之改变亦属业界技能。
在不同图式中系以相同标号来标示相同或类似组件;另外请了解文中诸如“第一”、“第二”、“上”、“下”、“前”、“后”、“内”、“外”、“端”、“部”、“段”、“寛度”、“长度”、″区″、″周围″、″侧″等等及类似用语系仅便于看图者参考图中构造以及仅用于帮助描述本创作而已。
依据图1至5所示,本创作第一实施例之拉绳运动装置12包括一第一悬挂件301,第一悬挂件301具有诸如不具弹性的帆布编织带或尼龙编织带构成的一延伸带303,延伸带303包括隔开的一第一末端305与一第二末端307,以及连接在第一及第二末端305、307之间的二侧面309。延伸带303的第一末端305绕过一半圆形的接合环315后缝合在一侧面309上。延伸带303的第二末端307绕过一夹固杆323,且第二末端307系朝向第一末端305,夹固杆323包括隔开的二环部325,且夹固杆323以二环部325套设于一方形衔接环321中,夹固杆323能在衔接环321内的脱离位置与夹固位置之间位移。诸如不具弹性的帆布编织带或尼龙编织带构成一滑动环317缝合固设在第二末端307上,且滑动环317套设于延伸带303的第一及第二末端305、307之间(如图2所示)。诸如不具弹性的帆布编织带或尼龙编织带构成的一牵动带319缝合固设在滑动环317与延伸带303的第二末端307之间(如图2所示)。
当夹固杆323位于靠近衔接环321下方的夹固位置时(图3实线所示),夹固杆323配合衔接环321夹固延伸带303,而无法拉动牵动带319使延伸带303的第二末端307位移,当推动夹固杆323位移至与衔接环321下方横杆隔开的释放位置时(图3假想线所示),能拉动牵动带319能使延伸带303的第二末端307朝靠近或远离第一末端305,当延伸带303的第二末端307越靠近第一末端305,延伸带303重迭的部分越多,使接合环315与衔接环321的间距越小,当延伸带303的第二末端307远离第一末端305,则延伸带303重迭的部分较少,使接合环315与衔接环321间距加大。
依据图式所示,第一悬挂件301进一步包括诸如不具弹性的帆布编织带或尼龙编织带构成的四条第一固定带311,第一固定带311相互隔开的缝合在延伸带303的一侧面309且位于第一末端305与第二末端307之间,此外四条第一固定带311各自与接合环315隔开的距离大于各自与衔接环321隔开的距离,使得滑动环317移动时不会被第一固定带311阻挡,详细地说,即延伸带303的第二末端307位于与第一末端305最靠近的位置时,第二末端307与第一末端305之间隔着四条第一固定带311(没有第一固定带311时第二末端307就能位移至第一末端305附近)。四个半圆形的第一环313各自结合于第一固定带311与延伸带303之间。
依据图式所示,第一悬挂件301也包括结合于衔接环321上诸如不具弹性的帆布编织带或尼龙编织带构成的一连结带327,连结带327包括隔开的一第一端329与一第二端331,以及在第一与第二端329、331之间延伸的一表面333,连结带327的第一端329结合一圆形的挡件80,连结带327的第二端331结合于衔接环321上,挡件80具有远大于连结带327的体积。诸如不具弹性的帆布编织带或尼龙编织带构成的一第二固定带335缝合在连结带327表面且靠近衔接环321的位置上。一半圆形的第二环337结合于第二固定带335上。
依据图式所示,第一悬挂件301又包括一把手2,把手2包括沿纵向延伸的一通孔211,把手2进一步包括一圆筒形的握把部21以及具有至少一突起221的一圆筒形连接部22,依据图式所示的具体实施例,连接部22具有对称凸出的二突起221是由穿过连接部22的一销杆23所构成,把手2进一步包括隔开在握把部21与连接部22之间的二凸缘26。一槽孔27形成在二凸缘26间界定出来的一环壁29上。一圆管形护垫25可套设在握把部21提供舒适的握持感受。
依据图式所示,第一悬挂件301更包括滑动地设置于把手2中由诸如尼龙带或帆布带构成一带状的附接件24,如图4所示,附接件24形成环状且穿过把手2的通孔211与槽孔27而连结。如图1所示,一扣具28包括一钩部281与可弹性扳开或关闭钩部281之缺口的一弹片282,扣具28的钩部281结合于附接件24上,且与把手2隔开。附接件24由扣具28之钩部281分别至通孔211或槽孔27的长度大于把手2之握把部21与连接部22沿纵向长度的总和,使把手2能沿附接件24在第一、第二位置之间滑动,当把手2位于第一位置时(图4中间实线部分),把手2的握把部21末端至扣具28的距离约等于连接部22末端至扣具28的距离;把手2具有两个第二位置,当把手2由第一位置沿附接件24位移使连接部22靠近扣具28而位移至第二位置时,把手2的连接部22末端邻近扣具28且握把部21远离扣具28(图4右侧假想线所示的把手2),当把手2由第一位置沿附接件24位移使握把部21远离连接部22的一端靠近扣具28而位移至第二位置时,把手2之握把部21的末端邻近扣具28且连接部22的末端远离扣具28(图4左侧假想线所示的把手2)。把手2位移至第二位置的目的在于使附接件24空出提供使用者脚悬挂的空间。
把手2利用扣具28可拆卸地与接合环315或四个第一环313中之任意一者可拆卸地扣合,把手2究竟要与接合环315或四个第一环313中何者可拆卸地扣合,系依据使用者操作时所需第一悬挂件301的长度而定,此外把手2选择与接合环315或四个第一环313中之任意一者扣合具有快速调整第一悬挂件301所需长度的效果,而使用者也能拉动牵动带319使延伸带303的第二末端307位移,以用来微调延伸带303的长度。此外当把手2可拆卸地扣合在接合环315且牵动带319邻接在衔接环321时,第一悬挂件301被调整至最长的使用长度;当滑动环317邻接于第一固定带311的一侧,且把手2可拆卸地扣合在位于滑动环317一侧之第一环313上时,第一悬挂件301被调整至最短的使用长度。
为了方便说明系假设把手2以扣具28可拆卸地扣合在接合环315上,第一实施例之拉绳运动装置12可组装在二物体之间,详细地说,将连结带327穿过诸如穿入诸如门的一第一物体88与诸如门框的一第二物体90之间具有的一缝隙92中(如图5所示),并使挡件80卡于第一物体88与第二物体90之间,当往挡件80的反方向施予连结带327拉力,由于挡件80的体积远大于第一物体88与第二物体90之间的缝隙92,因此第一悬挂件301不会由第一物体88上脱落,如此使用者的手就能握持在把手2的护垫25上,利用对抗身体倾斜时的重量达到重量训练的目的。
依据图式所示,第一悬挂件301也包括诸如不具弹性的帆布编织带或尼龙编织带构成的一附挂带339,附挂带339包括隔开的二末端341,附挂带339的二末端341各自结合一扣环343,二扣环343各自具有一钩体345,以及弹性设置于钩体345上的一活动件347,活动件347能相对钩体345弹性的枢转以开启或关闭钩体345具有的缺口。
本创作之拉绳运动装置12除了结合于细长的第三物体94上,也能结合在诸如树木等粗大的第四物体96上,如图6所示,假设第一悬挂件301要结合之第四物体96无法以连结带327绕设捆绑时(连结带237长度不够),就需藉由附挂带339进行捆绑,详细地说,附挂带339的长度大于连结带327(图1所示大约相差四倍),因此能先以附挂带339捆绑于第四物体96后,再将附挂带339的二钩体345各自可拆卸地扣合在第二环337上,如此第一悬挂件301就稳固地与第四物体96结合。
如图7至10所示本创作第二实施例的拉绳运动装置12包括第一及第二悬挂件301,详细地说,使用者将第一及第二悬挂件301各自捆绑于诸如支架的一杆状第三物体94,使第一及第二悬挂件301各自的连结带327系以绳结(单结即可)形式捆绑于第三物体94上,由于二连结带327各自具有挡件80之体积大于连结带327形成之绳结的缝隙,因此第一及第二悬挂件301各自受到拉力时,绳结不会松脱进一步导致第一及第二悬挂件301各自脱离第三物体94。
第二实施例之拉绳运动装置12可以操作较多的动作,如图9和10所示为第二实施例之拉绳运动装置12其中一种假设的使用状态,使用者的双手分别握持第一及第二悬挂件301的把手2,二腿向后使身体呈倾斜状,手臂与前臂成弯曲状,手腕各自紧靠身体的侧面形成预备姿势(如图9所示),此时本创作的第一及第二悬挂件301之呈现倾斜状,身体向下的重量被第一及第二悬挂件301传递至第三物体94上,因此使用者能够维持身体大幅度的倾斜状态,接着使两腿中的一腿向后延伸另一腿自然弯曲成约90。(如图9所示),再回复至预备姿势,如此反复操作可以达到锻炼腿部与手部肌肉的效果。
如图9和10所示为第二实施例之拉绳运动装置12另一种假设的使用状态,系先将把手2由第一位置位移至第二位置,如此附接件24的下方可以提供使用者的脚跟悬挂,详细地说,使用者背部平躺于地面上,二脚跟各自悬挂于附接件24上,二把手2位于使用者鞋子的侧边,使用者的大腿及小腿呈直线且双手抱胸形成预备姿势(如图9和10所示),将两腿收缩弯曲使大腿及小腿各自成约90。,且臀部与背部的一部分向上脱离地面,最后再回复至预备姿势,如此可以达到锻炼腹部肌肉的效果。
本创作的把手2可以选择地与接合环315或任意一第一环313可拆卸地扣合,能够快速地将拉绳运动装置12调整使用者所需的长度,而延伸带303的第二末端307位移,则提供使用者微调延伸带303长度的功能,而能适用大多不同体型的使用者。
依据图11所示本创作第三实施例的拉绳运动装置12可利用第一及第二悬挂件301结合一杆体3后使用,第一及第二悬挂件301各自的把手3分别安装于杆体3之端部31后使杆体3具有提供使用者握持的适当长度;杆体3的至少一端部31具有可接纳把手2之连接部22的套接孔32,在本实施例中,系在该杆体3的两端部31上各具有一套接孔32用以个别提供一把手2的连接部22插入组合;又该套接孔32可以是自各端部之端面凹入一段长度的一环状凹穴,或者也可以是贯穿该杆体3内部的中心孔。
杆体3的二端部31各自包括由二端部31之端面沿纵向向内延伸且的一纵向槽33以及由纵向槽33内端面横向延伸的一横向槽34,每一纵向槽31与横向槽34具有允许销杆23之突起221通过的宽度,在本实施例中,杆体3之二端部31各自包括在直径方向隔开且相反的二纵向槽33以及在直径方向相反隔开且由内端延伸的二横向槽34。
每一纵向槽33的长度约等于二把手2各自之突起221至相邻凸缘26隔开的间距,因此当每一把手2各自的连接部22套接入杆体3之端部31内,且当二把手2各自与突起221相邻的凸缘26分别贴靠于杆体3之二端部31的端面上时,各突起221位于纵向槽33的内端面(如图12所示),二把手2各自绕杆体3之端部31的圆周方向旋转使各突起221各自位移至横向槽34内(如图11和13所示),因此二把手2各自无法脱离杆体3,而逆转二把手2就可轻松地将二把手2拆除,对使用者来说安装或拆除把手2都是很容易的事。
为了方便说明,系假设第三实施例拉绳运动装置12之第一及第二悬挂件301各自的连结带327捆绑地结合于第三物体94上,且第一及第二悬挂件301相互隔开,杆体3结合于二把手2之间,使用者将双手分别握持于二把手2上,双腿前后略为张开,双臂向前伸直形成预备姿势(如图14所示),再将手臂弯曲使前臂各自与手臂成90。,使身体自然向前倾其中一腿弯曲约90。,另一腿向后伸直(如图15所示),最后回复至预备姿势,如此可以达到锻炼手臂与前臂肌肉的效果。
本创作的各实施例的拉绳运动装置12可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环境,且操作拉绳运动装置12时,使用者可以利用不同的运动姿势对抗本身的身体之重量,达到训练不同部位肌肉的目的,本创作拉绳运动装置12的体积不大且重量也很轻有利于收纳。本创作的第三实施例拉绳运动装置12能藉由杆体3将二把手2结合后使用,由于二把手2隔开的距离受限于杆体3,因此消费者操作时双手较不会因为施力不均匀使身体不平衡进一步受伤,使消费者操作时更加地稳定,降低受伤的机率。
本创作的基本教导已加以说明,对具有本领域通常技能的人而言,许多延伸和变化将是显而易知者。举例言之,附挂带339及第二环337是可以被移除的,如此本创作拉绳运动装置12仍然可利用连结带327捆绑在对象上操作。或第一环313的数量只需要一个即可提供把手2可拆卸地结合,调整拉绳运动装置12时的使用长度。或滑动环317与牵动带319是可以被移除的,如此延伸带303的第二末端307无法被固定,但仍可拉动第二末端307位移调整延伸带303长度。
由于说明书揭示的本创作可在未脱离本创作精神或大体特征的其它特定形式来实施,且这些特定形式的一些形式已经被指出,所以,说明书揭示的实施例应视为举例说明而非限制。本创作的范围是由所附的申请专利范围界定,而不是由上述说明所界定,对于落入申请专利范围的均等意义与范围的所有改变仍将包含在其范围之内。

Claims (3)

1.一种拉绳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悬挂件(301),第一悬挂件(301)包括:
一延伸带(303),包括隔开的一第一末端(305)与一第二末端(307),以及连接在第一及第二末端(305、307)之间的一侧面(309);
一接合环(315),固设于延伸带(303)的第一末端(305)上;
一夹固杆(323),延伸带(303)的第二末端(307)绕设于夹固杆(323)上;
一衔接环(321),夹固杆(323)滑动地结合在衔接环(321)中,夹固杆(323)可在衔接环(321)的范围中之释放位置与夹固位置间位移;
一第一环(313),系固设于延伸带(303)之侧面(309)且位于第一及第二末端(305、307)之间;
一扣具(28),可拆卸地扣合在接合环(315)或第一环(313);
一带状的附接件(24),固设于扣具(28)上;
一把手(2),滑动地结合于附接件(24)上,把手(2)具有沿纵向延伸的一通孔(211),附接件(24)系可滑动地穿过通孔(211),使把手(2)与扣具(28)隔开,使把手(2)可依附接件(24)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位移,当把手(2)位于第一位置时,且把手(2)沿纵向的长度小于附接件(24)由扣具(28)分别至把手(2)两端的长度,当把手(2)位于第二位置时,附接件(24)由扣具(28)至把手(2)其中一端的距离系小于附接件(24)由扣具(28)至把手(2)另一端的距离,当把手(2)位于第二位置时,附接件(24)被用来提供使用者的脚悬挂;
一连结带(327),包括隔开的一第一端(329)与一第二端(331),连结带(327)的第二端(331)固设于衔接环(321)上;
一挡件(80),结合于连结带(327)的第一端(329),挡件(80)具有大于连结带(327)的体积;
当夹固杆(323)位于释放位置时,夹固杆(323)与衔接环(321)隔开,使延伸带(303)的第二末端(307)可移动靠近或远离第一末端(305),当夹固杆(323)位于夹固位置时,延伸带(303)被摩擦定位地夹在夹固杆(323)与衔接环(321)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拉绳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连结带(327)进一步包括在第一及第二端(329)之间延伸的一表面(333),一第二环(337)固设于连结带(327)的表面(333)上,第一悬挂件(301)进一步包括:
一附挂带(339),附挂带(339)包括隔开的二末端(341);
二钩体(345),分别固设于附挂带(339)的二末端(341)上,二钩体(345)各自可拆卸地结合在第二环(337)上,使附挂带(339)形成一环状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拉绳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悬挂件(301)之把手(2)包括沿纵向延伸的一握把部(21)与一连接部(22),且拉绳运动装置(12)进一步包括一第二悬挂件(301)与一杆体(3),杆体(3)具有延纵向隔开的二端部(31),而第二悬挂件(301)包括:一延伸带(303),包括隔开的一第一末端(305)与一第二末端(307),以及连接在第一及第二末端(305、307)之间的一侧面(309);一接合环(315),固设于延伸带(303)的第一末端(305)上;
一夹固杆(323),延伸带(303)的第二末端(307)绕设于夹固杆(323)上;
一衔接环(321),夹固杆(323)滑动地结合在衔接环(321)中,夹固杆(323)可在衔接环(321)的范围中之释放位置与夹固位置间位移;
一第一环(313),系固设于延伸带(303)之侧面(309)且位于第一及第二末端(305、307)之间;
一扣具(28),可拆卸地扣合在接合环(315)或第一环(313);
一带状的附接件(24),固设于扣具(28)上;
一把手(2),滑动地结合于附接件(24)上,把手(2)具有沿纵向延伸的一通孔(211),把手(2)进一步包括沿纵向延伸的一握把部(21)与一连接部(22),附接件(24)系可滑动地穿过通孔(211),使把手(2)与扣具(28)隔开,使把手(2)可依附接件(24)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位移,当把手(2)位于第一位置时,且把手(2)沿纵向的长度小于附接件(24)由扣具(28)分别至把手(2)两端的长度,当把手(2)位于第二位置时,附接件(24)由扣具(28)至把手(2)其中一端的距离系小于附接件(24)由扣具(28)至把手(2)另一端的距离,当把手(2)位于第二位置时,附接件(24)被用来提供使用者的脚悬挂;
一连结带(327),包括隔开的一第一端(329)与一第二端(331),连结带(327)的第二端(331)固设于衔接环(321)上;
一挡件(80),结合于连结带(327)的第一端(329),挡件(80)具有大于连结带(327)的体积;
当夹固杆(323)位于释放位置时,夹固杆(323)与衔接环(321)隔开,使延伸带(303)的第二末端(307)可移动靠近或远离第一末端(305),当夹固杆(323)位于夹固位置时,延伸带(303)被摩擦定位地夹在夹固杆(323)与衔接环(321)之间;
第一及第二悬挂件(301)各自的把手(2)之连结部(22)系分别可拆卸地与杆体(31)的二端部(31)结合,杆体(3)系保持第一及第二拉绳运动装置(12)之把手(2)隔开的距离;
当二把手(2)各自与杆体(3)的端部(31)分离时,二把手(2)隔开的距离系不受限于杆体(3)。
CN2011201232898U 2011-04-22 2011-04-22 拉绳运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0966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1232898U CN202096653U (zh) 2011-04-22 2011-04-22 拉绳运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1232898U CN202096653U (zh) 2011-04-22 2011-04-22 拉绳运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096653U true CN202096653U (zh) 2012-01-04

Family

ID=45382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123289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096653U (zh) 2011-04-22 2011-04-22 拉绳运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09665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39159A (zh) * 2016-11-22 2021-03-05 安和塑身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执行基于带的锻炼的设备、套组和方法
CN114340743A (zh) * 2019-06-26 2022-04-12 特色健身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组合附接手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39159A (zh) * 2016-11-22 2021-03-05 安和塑身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执行基于带的锻炼的设备、套组和方法
US11400334B2 (en) 2016-11-22 2022-08-02 Fitness Anywhere LLC Exercise device with a pair of handgrip assemblies
CN114340743A (zh) * 2019-06-26 2022-04-12 特色健身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组合附接手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85243B2 (en) Resistance training exercise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US9919177B2 (en) Stretching device
US9259605B1 (en) Exercise device and method
JP5561734B2 (ja) 範囲が制限された非弾性訓練装置
US7214171B2 (en) Athletic training device
US9272178B2 (en) Resistance training device
US10143612B2 (en) Stretching device
US8622028B2 (en) Hands free dog walker
US9873013B2 (en) Exercise system
US20220355152A1 (en) Fitness Device And Exercise Method For Generating Opposing Muscle Resistance
US20160256728A1 (en) A fitness device and exercise method for generating opposing muscle resistance
US20050059537A1 (en) Exercise device
US20120302412A1 (en) Exercise apparatus
US20140171275A1 (en) Bench press exercise training apparatus
US9138608B2 (en) Self and manually adjustable exercise device
CN202096653U (zh) 拉绳运动装置
CN204864848U (zh) 引体向上辅助安全装置
CN206964988U (zh) 一种舒张四肢的健身绳
US10543397B2 (en) Exercise device
CA2801763A1 (en) Exercise device and method
RU146934U1 (ru) Детский тренажер для тренировки мышц плечевого пояса
CN204767207U (zh) 腿部肌肉训练拉带
CN202044695U (zh) 拉绳运动器
EP2799119A1 (en) Exerci device
RU166876U1 (ru) Реабилитационный тренаже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104

Termination date: 2019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