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994978U - 内置充电装置的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内置充电装置的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994978U
CN201994978U CN2011200255661U CN201120025566U CN201994978U CN 201994978 U CN201994978 U CN 201994978U CN 2011200255661 U CN2011200255661 U CN 2011200255661U CN 201120025566 U CN201120025566 U CN 201120025566U CN 201994978 U CN201994978 U CN 2019949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device
diode
capacitor
triode
bui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02556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葛贵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qin Telecom Technology Co Ltd
Huaq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qin Teleco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qin Telecom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qin Teleco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2002556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9949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9949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99497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置充电装置的移动终端,包括主板、壳体、充电电池、微处理控制器及电源管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充电装置,该充电装置设置于主板上且其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电池相连接。所述充电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本实用新型充电式无需再连接充电器,直接利用该移动终端内设置的充电装置即可完成充电过程。本实用新型还设计了活动连接的插脚,在充电时,抽出或旋转出插脚;在非充电状况下,将插脚隐藏于壳体上设置的凹槽内,构思巧妙,不但不会影响手机的外观及便携性,并且保护了插脚,增加了该移动终端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内置充电装置的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通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置充电装置的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手机,需要配备一个专用的充电器,当需要充电式,将充电器的一端与该手机连接,另一端插入到市电插孔中,才可以进行充电的过程。手机作为人们最常用的移动终端,其便携性尤为重要,而额外携带充电器就给手机的便携性带来了很大的限制。人们外出时,如忘记携带充电器,将无法对手机充电,造成很大的麻烦,甚至带来很大的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置充电装置的移动终端。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内置充电装置的移动终端,包括主板、壳体(1)、充电电池(14)、微处理控制器及电源管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充电装置,该充电装置设置于主板上且其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电池(14)相连接。所述充电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
所述充电装置包括依次电路连接的电源接口(11)、变压电路(12)及充电电路(13)。所述电源接口(11)与所述壳体(1)活动链接。所述变压电路(12)包括初级及次级电路,所述初级电路包括LI和L2两电感,所述L1的两端为别为第一端、第二端;所述L2的两端分别为第三端、第四端;所述第一端与第一二极管T1的负极相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T1的正极与一个插脚(3)相连接;所述第二端与第二三极管T8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T8的发射极与第五电阻R5、第四电容C4及第5二极管串联后连接于所述第四端上,所述第二三极管T8的基极与第三二极管T3的负极相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T3的正极与所述第五二极管T5的正极相连接;进一步,还包括第一三极管T7,所述第一三极管T7的基极与第二二极管T2的负极相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T2的正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T8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T7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三端相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T7的集电极串联一第二电阻R2后连接在所述第一端上;所述第二三极管T8的集电极还依次串接有第四二极管T4和第三电容C3,所述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端上;所述第三电容C3上还并接一第三电阻R3;进一步,还包括相串接的第四电阻R4和第二电容C2串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T8的基极相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端相连接;进一步,还包括第一电容C1和第一电阻R1,所述第一电容C1的正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T1的负极相连接且负极与所述第三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一端与所述第三端相连接且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插脚(3)相连接;所述次级电路包括第三电感L3,第五电容C5及第六二极管T6,所述第六二极管T6的正极与所述第三电感相串联后接入所述第五电容C5的负极,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五电容C5的正极相连接;所述第五电容C5的两端与所述充电电路(13)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内置充电装置的移动终端,充电式无需再连接充电器,直接利用该移动终端内设置的充电装置即可完成充电过程。本实用新型还设计了活动连接的插脚,在充电时,抽出或旋转出插脚;在非充电状况下,将插脚隐藏于壳体上设置的凹槽内,构思巧妙,不但不会影响手机的外观及便携性,并且保护了插脚,增加了该移动终端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非使用状态所述壳体与所述电源接口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所述壳体与所述电源接口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非使用状态所述电源接口与所述壳体相铰接的机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所述电源接口与所述壳体相铰接的机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非使用状态所述电源接口与所述壳体相滑动连接的机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所述电源接口与所述壳体相滑动连接的机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所示的变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7所示,一种内置充电装置的移动终端,包括主板、壳体1、充电电池14、微处理控制器及电源管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充电装置,该充电装置设置于主板上且其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电池14相连接。
如图2或3所示,所述充电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即内置式充电装置。
如图7所示,所述充电装置包括依次电路连接的电源接口11、变压电路12及充电电路13。所述电源接口11用于将所述充电装置与外接电源,如220V市电相连接;所述变压电路12用于将所述外接电源的输入电压变换为所述充电电路13的工作电压;所述充电电路13用于控制所述充电电池14进行充电。
所述电源接口11与所述壳体1活动链接。所述插脚3结构用于插入电源插座,从而与外接电源相连接。
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电源接口11包括两插脚3、两插脚槽2和两插脚底座4;所述两插脚3与所述变压电路12电路连接;述两插脚底座4分别套接固定在所述两插脚3上且分别设置于所述两插脚槽2内。不充电式,所述两插脚3隐藏在所述插脚3槽2内,不影响手机的整体外观,不增加手机的体积,方便用户携带和使用。所述插脚底座4与所述壳体1通过转轴5相铰接。这样,所述两插脚3可绕所述转轴5旋转,当用户需要充电时,将所述插脚3旋转出所述壳体1;当用户无需充电时,只要将所述插脚3旋转到所述壳体1内,以减小该手机的体积,所述插脚3也不会对用户的使用和携带造成不便,增加了改手机的易用性。
如图5及图6所示,所述电源接口11还可以包括滑槽6、滑块7和两连接杆、所述插脚底座4通过两连接杆与所述滑块7相固定,所述滑块7卡设在所述滑槽6内。这样就实现了所述两插脚3与所述壳体1的滑动连接。通过推动所述滑块7就可以将所述插脚3推出或者推入到所述壳体1内,当用户需要充电时,将所述插脚3所推出述壳体1;当用户无需充电时,只要将所述插脚3推到所述壳体1内,以减小该手机的体积,所述插脚3也不会对用户的使用和携带造成不便,增加了改手机的易用性。
如图8所示,所述变压电路12包括初级及次级电路。所述初级电路包括LI和L2两电感,所述L1的两端为别为第一端、第二端;所述L2的两端分别为第三端、第四端;所述第一端与第一二极管T1的负极相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T1的正极与一个插脚3相连接;所述第二端与第二三极管T8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T8的发射极与第五电阻R5、第四电容C4及第5二极管串联后连接于所述第四端上,所述第二三极管T8的基极与第三二极管T3的负极相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T3的正极与所述第五二极管T5的正极相连接;进一步,还包括第一三极管T7,所述第一三极管T7的基极与第二二极管T2的负极相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T2的正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T8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T7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三端相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T7的集电极串联一第二电阻R2后连接在所述第一端上;所述第二三极管T8的集电极还依次串接有第四二极管T4和第三电容C3,所述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端上;所述第三电容C3上还并接一第三电阻R3;进一步,还包括相串接的第四电阻R4和第二电容C2串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T8的基极相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端相连接;进一步,还包括第一电容C1和第一电阻R1,所述第一电容C1的正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T1的负极相连接且负极与所述第三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一端与所述第三端相连接且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插脚3相连接。所述次级电路包括第三电感L3,第五电容C5及第六二极管T6,所述第六二极管T6的正极与所述第三电感相串联后接入所述第五电容C5的负极,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五电容C5的正极相连接。所述第五电容C5的两端与所述充电电路13相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第一二极管T1的正极及所述第一电阻R1与所述插脚3相连接的一端为所述变压电路12的输入端,所述第五电容C5的两端为所述变压电路12的输出端。所述初级电路与所述次级电路之间还设有高频磁芯E。所述第三二极管T3为击穿二极管。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内置充电装置的移动终端,包括主板、壳体(1)、充电电池(14)、微处理控制器及电源管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充电装置,该充电装置设置于主板上且其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电池(14)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充电装置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置充电装置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包括依次电路连接的电源接口(11)、变压电路(12)及充电电路(13)。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置充电装置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接口(11)与所述壳体(1)活动链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置充电装置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接口(11)包括两插脚(3)、两插脚槽(2)和两插脚底座(4);所述两插脚(3)与所述变压电路(12)电路连接;述两插脚底座(4)分别套接固定在所述两插脚(3)上且分别设置于所述两插脚槽(2)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置充电装置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脚底座(4)与所述壳体(1)通过转轴(5)相铰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置充电装置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接口(11)还可以包括滑槽(6)、滑块(7)和两连接杆、所述插脚底座(4)通过两连接杆与所述滑块(7)相固定,所述滑块(7)卡设在所述滑槽(6)内。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置充电装置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电路(12)包括初级及次级电路,
所述初级电路包括LI和L2两电感,所述L1的两端为别为第一端、第二端;所述L2的两端分别为第三端、第四端;所述第一端与第一二极管T1的负极相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T1的正极与一个插脚(3)相连接;所述第二端与第二三极管T8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T8的发射极与第五电阻R5、第四电容C4及第5二极管串联后连接于所述第四端上,所述第二三极管T8的基极与第三二极管T3的负极相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T3的正极与所述第五二极管T5的正极相连接;进一步,还包括第一三极管T7,所述第一三极管T7的基极与第二二极管T2的负极相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T2的正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T8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T7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三端相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T7的集电极串联一第二电阻R2后连接在所述第一端上;所述第二三极管T8的集电极还依次串接有第四二极管T4和第三电容C3,所述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端上;所述第三电容C3上还并接一第三电阻R3;进一步,还包括相串接的第四电阻R4和第二电容C2串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T8的基极相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端相连接;进一步,还包括第一电容C1和第一电阻R1,所述第一电容C1的正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T1的负极相连接且负极与所述第三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一端与所述第三端相连接且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插脚(3)相连接;
所述次级电路包括第三电感L3,第五电容C5及第六二极管T6,所述第六二极管T6的正极与所述第三电感相串联后接入所述第五电容C5的负极,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五电容C5的正极相连接;所述第五电容C5的两端与所述充电电路(13)相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置充电装置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电路与所述次级电路之间还设有高频磁芯E。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内置充电装置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二极管T3为击穿二极管。
CN2011200255661U 2011-01-26 2011-01-26 内置充电装置的移动终端 Expired - Lifetime CN2019949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255661U CN201994978U (zh) 2011-01-26 2011-01-26 内置充电装置的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255661U CN201994978U (zh) 2011-01-26 2011-01-26 内置充电装置的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994978U true CN201994978U (zh) 2011-09-28

Family

ID=446714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025566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994978U (zh) 2011-01-26 2011-01-26 内置充电装置的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99497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50293A (zh) * 2015-06-05 2015-09-30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设有稳定电源模块的雷达信号处理模块
CN107508339A (zh) * 2017-08-11 2017-12-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电路及移动终端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50293A (zh) * 2015-06-05 2015-09-30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设有稳定电源模块的雷达信号处理模块
CN107508339A (zh) * 2017-08-11 2017-12-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电路及移动终端
CN107508339B (zh) * 2017-08-11 2019-04-1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电路及移动终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89092U (zh) 扩展坞
CN205610259U (zh) 一种具有自动计时断电功能的手机充电器
US9667076B2 (en) Standby battery product and stackable charging system thereof
CN207910515U (zh) 磁吸式子母移动电源
CN203859871U (zh) 带智能控制底座的车载蓝牙耳机
CN203233211U (zh) 一种无线充电的移动电源
CN101778156A (zh) 一种可以给其他手机充电的手机
CN201994978U (zh) 内置充电装置的移动终端
CN202050264U (zh) 一种输入输出接口共用的移动电源
CN204030149U (zh) 一种遥控插排
CN214543730U (zh) 多功能无线充电移动电源
CN203445629U (zh) 智能移动终端的多功能背夹系统
CN203589798U (zh) 磁吸式电池可脱卸移动电源
CN209169980U (zh) 一种可对多个移动电源充电及带有无线充电功能的充电座
CN203562610U (zh) 一种带充电功能的排插组件
CN202616364U (zh) 可再充电电池组件
CN205195370U (zh) 一种可拆分移动电源充电数据线结构
CN101202352B (zh) 一种后备电池
CN202205134U (zh) 平板电脑
CN204859259U (zh) 太阳能感应充电手机壳
CN203481875U (zh) 无线话筒
CN202856744U (zh) 带电源输出接口的测试维护装置
CN202889411U (zh) 一种便携式充电手机
CN203722289U (zh) 一种可实现电子设备之间相互充电的互充电电路
CN203352213U (zh) 一种多功能移动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01203 Shanghai City, Pudong New Area Zhangjiang hi tech Park Keyuan Road No. 399 Building No. 1

Patentee after: Huaqi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203 Shanghai City, Pudong New Area Zhangjiang hi tech Park Keyuan Road No. 399 Building No. 1

Patentee before: Huaqi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after: 201203 Shanghai City, Pudong New Area Zhangjiang hi tech Park Keyuan Road No. 399 Building No. 1

Patentee after: Huaqi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203 Shanghai City, Pudong New Area Zhangjiang hi tech Park Keyuan Road No. 399 Building No. 1

Patentee before: HUAQIN TELECOM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after: 201203 Shanghai City, Pudong New Area Zhangjiang hi tech Park Keyuan Road No. 399 Building No. 1

Patentee after: HUAQIN TELECOM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203 Shanghai City, Pudong New Area Zhangjiang hi tech Park Keyuan Road No. 399 Building No. 1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HUAQIN TELECOM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8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