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982921U - 可携式支撑架 - Google Patents

可携式支撑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982921U
CN201982921U CN2011200646580U CN201120064658U CN201982921U CN 201982921 U CN201982921 U CN 201982921U CN 2011200646580 U CN2011200646580 U CN 2011200646580U CN 201120064658 U CN201120064658 U CN 201120064658U CN 201982921 U CN201982921 U CN 2019829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g
pole
groove
pivot device
supporting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06465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世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yncmold Enterpris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yncmold Enterpris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yncmold Enterprise Corp filed Critical Syncmold Enterprise Corp
Priority to CN20112006465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9829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9829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98292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可携式支撑架,包括两支杆及一收折结构,两支杆的顶部共同构成一承载面,每一支杆的前端结合一第一支脚,后端结合一第二支脚。第一支脚经由一第一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支杆,第二支脚经由一第二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支杆,以使第一及第二支脚均绕着一第一轴线转动及定位。第一支脚的上端形成一挡止部,下端形成一第一脚部。第二支脚的下端形成一第二脚部。收折结构连结于两支杆之间,且两支杆经由收折结构而在一相互远离的展开位置及一相互靠近的收合位置之间转换;这样,可将支撑架收合而较便于携带且可调整其倾斜角度。

Description

可携式支撑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可携式支撑架,特别是指一种能够将可携式电脑承托于其上且便于携带的可携式支撑架。
背景技术
现代人使用电脑的频率日渐增高,为了方便使用者将资料携带至外地演讲或方便经常出差的人使用,因此有可携式电脑的发明,由于可携式电脑的特色在于携带方便,故可携式电脑的设计走向轻薄为主。
由于该可携式电脑整体厚度薄、体积小,当使用者将可携式电脑放在桌面上使用时,其荧幕的高度往往过低,使用者必需低头观看,并不符合人体工学,长期使用容易产生颈部酸痛等不适的现象。
因此,已有本领域人员开发出一种支撑架,以支撑笔记本电脑,然而该支撑架共同的问题是体积庞大、无法收合,故难以随着笔记本电脑一同携带,且无法随意调整支撑架的倾斜角度,以改变笔记本电脑的高度而符合人体工学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收合而较便于携带且可调整其倾斜角度的可携式支撑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携式支撑架,包括:两支杆,该两支杆的顶部共同构成一承载面,该每一支杆的前端结合一第一支脚,后端结合一第二支脚,该第一支脚经由一第一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该支杆,该第二支脚经由一第二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该支杆,以使该第一支脚及该第二支脚皆绕着一第一轴线转动及定位,该第一支脚的上端形成一凸伸出该承载面上方的挡止部,该第一支脚的下端形成一第一脚部,该第二支脚的下端形成一第二脚部;以及一收折结构,其连结于该两支杆之间,且该两支杆经由该收折结构而在一相互远离的展开位置及一相互靠近的收合位置之间转换。
进一步地,该收折结构包含两连杆及一连结于该两连杆之间的连接件,该每一连杆的一端经由一第三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对应的该支杆一侧,以使该连杆的一端绕着一垂直于该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转动及定位,该每一连杆的另一端经由一第四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该连接件,以使该连杆的另一端绕着该第二轴线转动及定位。
进一步地,该连接件的两侧形成有对应于该两连杆的两缺槽,该两缺槽之间形成一挡壁,该每一连杆的另一端形成一枢接部,该枢接部收容于该缺槽,该枢接部设有一对应于该挡壁的凸部,该凸部挡止于该挡壁,以限制该连杆的转动角度。
进一步地,该支杆包含多个管体,所述管体相互套接而可相对滑移伸缩,该第一支脚及该第二支脚分别包含多个另一管体,所述另一管体相互套接而可相对滑移伸缩。
进一步地,该支杆的前端设有一第一结合部,该第一结合部的前端面内凹形成一上下贯穿的第一穿槽,该第一支脚部分收容于该第一穿槽中,在该第一穿槽的内部形成一第一限位部,该第一支脚在对应该第一限位部的位置形成一第一抵接部,该第一抵接部挡止于该第一限位部,以限制该第一支脚的转动角度,该支杆的后端设有一第二结合部,该第二结合部的后端面内凹形成一上下贯穿的第二穿槽,该第二支脚部分收容于该第二穿槽中,在该第二穿槽的内部形成一第二限位部,该第二支脚在对应该第二限位部的位置形成一第二抵接部,该第二抵接部挡止于该第二限位部,以限制该第二支脚的转动角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可携式支撑架,包括:两支杆,该两支杆的顶部共同构成一承载面,该每一支杆的前端结合一第一支脚,该第一支脚经由一第一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该支杆,以使该第一支脚绕着一第一轴线转动及定位,该第一支脚的上端形成一凸伸出该承载面上方的挡止部,该第一支脚的下端形成一第一脚部;一收折结构,其连结于该两支杆之间,且该两支杆经由该收折结构而在一相互远离的展开位置及一相互靠近的收合位置之间转换;以及一第二支脚,该第二支脚经由一第五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该收折结构,以使该第二支脚绕着该第一轴线转动及定位,该第二支脚的下端形成一第二脚部。
进一步地,该收折结构包含间隔且对称设置的两座体,该两支杆的后端分别经由一第六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对应的该座体,以使该支杆的后端绕着一垂直于该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转动及定位,该第二支脚设置于该两座体之间。
进一步地,该收折结构包含间隔且对称设置的两座体及相互啮合的两齿轮,该两支杆的后端分别经由一第七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对应的该座体,以使该支杆的后端绕着一垂直于该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转动及定位,该第二支脚设置于该两座体之间,该每一齿轮设置于对应的该支杆一侧且与其同步转动。
进一步地,该支杆包含多个管体,所述管体相互套接而可相对滑移伸缩,该第一支脚及该第二支脚分别包含多个另一管体,所述另一管体相互套接而可相对滑移伸缩。
进一步地,该支杆的前端设有一第一结合部,该第一结合部的前端面内凹形成一上下贯穿的第一穿槽,该第一支脚部分收容于该第一穿槽中,在该第一穿槽的内部形成一第一限位部,该第一支脚在对应该第一限位部的位置形成一第一抵接部,该第一抵接部挡止于该第一限位部,以限制该第一支脚的转动角度,该支杆的后端设有一第二结合部,该第二结合部的后端面内凹形成一上下贯穿的第二穿槽,该第二支脚部分收容于该第二穿槽中,在该第二穿槽的内部形成一第二限位部,该第二支脚在对应该第二限位部的位置形成一第二抵接部,该第二抵接部挡止于该第二限位部,以限制该第二支脚的转动角度。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可携式支撑架可收合而较便于携带,且可经由转动第一及第二支脚而调整可携式支撑架的倾斜角度至符合人体工学的需求。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展开时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收合时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收合时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支杆、第一支脚及第一枢纽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支杆、第二支脚及第二枢纽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支杆、连杆及第三枢纽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连杆、连接件及第四枢纽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收合时的立体组合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支杆、第二支脚、座体、第五枢纽器及第六枢纽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展开时的俯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收合时的立体组合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支杆、第二支脚、座体、齿轮及第七枢纽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展开时的俯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可携式支撑架                    40d第四枢纽器
10支杆                             40e第五枢纽器
11承载面                           40f第六枢纽器
12管体                             40g第七枢纽器
13管体                             41摩擦片
14管体                             42摩擦片
15第一结合部                       43定位片
151第一穿槽                        44轴杆
152内壁                            44’轴杆
153第一枢孔                        441’枢轴
154第一定位槽                      45锁固件
16第二结合部                       5收折结构
161第二穿槽                        50连杆
162内壁                   51枢接部
163第二枢孔               511枢孔
164第二定位槽             512凸部
16’第二结合部            52枢接部
161’枢孔                 521枢孔
162’凸部                 522凸部
16”第二结合部            60连接件
161”穿孔                 61缺槽
17第三结合部              62挡壁
171第三穿槽               63枢孔
172挡块                   5’收折结构
173第三枢孔               50’座体
174第三定位槽             51’竖直部
20第一支脚                511’枢孔
21第一脚部                512’定位槽
22管体                    52’横部
23管体                    521’穿槽
24管体                    522’枢孔
25第一抵接部              523’定位槽
26枢孔                    5”收折结构
27挡止部                  50”座体
30第二支脚                52”横部
31第二脚部                522”枢孔
32管体                    60”齿轮
33管体                    61”通孔
34管体                    200笔记本电脑
35第二抵接部             θ1夹角
36枢孔                   θ2夹角
40a第一枢纽器            X第一轴线
40b第二枢纽器            Z第二轴线
40c第三枢纽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携式支撑架100,包括:两支杆10、多个第一支脚20、多个第二支脚30及一收折结构5。
两支杆10为纵长形的杆体,两支杆10为相互平行排列且其顶部共同构成一承载面11,用以放置笔记本电脑200。在本实施例中,支杆10包含多个管体12、13、14,这些管体12、13、14相互套接而可相对滑移伸缩。其中管体12、13、14可为铝挤型管体,但不限定。
请配合参阅图6,支杆10的前端设有一第一结合部15,第一结合部15凸伸出管体12下方,第一结合部15设有一第一穿槽151、一枢孔153及一定位槽154。第一穿槽151自第一结合部15的前端面内凹形成且贯穿至第一结合部15的上、下表面。枢孔153贯穿至第一结合部15的左、右两侧表面。定位槽154连通于枢孔153且自第一结合部15的一侧表面内凹形成。
请配合参阅图7,支杆10的后端设有一第二结合部16,第二结合部16设有一第二穿槽161、一枢孔163及一定位槽164。第二穿槽161自第二结合部16的后端面内凹形成且贯穿至第二结合部16的上、下表面。枢孔163贯穿至第二结合部16的左、右两侧表面。定位槽164连通于枢孔163且自第二结合部16的一侧表面内凹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各支杆10的前端结合有一第一支脚20,后端结合有一第二支脚30。其中每一第一支脚20经由一第一枢纽器(hinge)40a可转动地结合于支杆10。每一第二支脚30经由一第二枢纽器(hinge)40b可转动地结合于支杆10,使第一支脚20、第二支脚30均绕着一第一轴线X(例如X轴)转动及定位。
每一第一支脚20的上端形成一挡止部27,挡止部27凸伸出承载面11上方,第一支脚20的下端形成一第一脚部21,第一支脚20的中端处设有一枢孔26。每一第二支脚30的下端形成一第二脚部31,第二支脚30的中端处设有一枢孔36。
此外,第一支脚20包含多个管体22、23、24,这些管体22、23、24相互套接而可相对滑移伸缩。第二支脚30包含多个管体32、33、34,这些管体32、33、34相互套接而可相对滑移伸缩。这样,使得第一支脚20与第二支脚30可依照使用者的需求而伸长及缩短。
第一、第二枢纽器40a、40b的种类未有限定,只要能使第一支脚20与第二支脚30可转动地结合于支杆10,且绕着第一轴线X转动及定位的枢纽器均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枢纽器40a包含两摩擦片41、42、一定位片43、一轴杆44及一锁固件45。第一枢纽器40a的两摩擦片41、42设置于第一支脚20的左、右两侧与第一穿槽151的两侧内壁之间。定位片43设置于定位槽154。轴杆44穿设于支杆10的枢孔153及第一支脚20的枢孔26。两摩擦片41、42及定位片43套设于轴杆44,且锁固件45套设且锁固于轴杆44。
此处第二枢纽器40b与第一枢纽器40a具有相同的构造,意即也包含两摩擦片41、42、一定位片43、一轴杆44及一锁固件45,但不限定。第二枢纽器40b的摩擦片41、42、定位片43、轴杆44及锁固件45也以类似的方式与第二支脚30的枢孔36、支杆10的第二穿槽161、枢孔163及定位槽164组装配合,此处不再赘述。第一枢纽器40a与第二枢纽器40b可藉摩擦片41、42的设置,俾以对第一支脚20与第二支脚30的转动提供一稳定摩擦力,从而使第一支脚20与第二支脚30定位于所需的位置。当然,第一枢纽器40a的数量是与这些第一支脚20的数量相对应。第二枢纽器40b的数量是与这些第二支脚30的数量相对应。
收折结构5连结于该两支杆10之间,且该两支杆10经由收折结构5而在一相互远离的展开位置(如图3所示)及一相互靠近的收合位置(如图4所示)之间转换。在本实施例中,收折结构5包含两连杆50及一连结于该两连杆50之间的连接件60。每一连杆50的一端经由一第三枢纽器40c可转动地结合于对应的支杆10一侧,以使连杆50的一端绕着一垂直于第一轴线X的第二轴线Z(例如Z轴)转动及定位。每一连杆50的另一端经由一第四枢纽器40d可转动地结合于连接件60的一端,以使连杆50的另一端绕着第二轴线Z转动及定位。
具体而言,请配合参阅图8,各支杆10的一侧中端处设有一对应于连杆50的第三结合部17,第三结合部17设有一第三穿槽171、一枢孔173及一定位槽174,且在第三穿槽171内部形成一挡块172。枢孔173贯穿至第三结合部17的上、下表面。定位槽174连通于枢孔173且自第三结合部17的一侧表面内凹形成。每一连杆50的一端形成一枢接部51,枢接部51收容于第三穿槽171,枢接部51设有一贯穿至其上、下表面的枢孔511及一对应于挡块172的凸部512。本实施例中,第三枢纽器40c的构造相同于第一枢纽器40a,包含两摩擦片41、42、一定位片43、一轴杆44及一锁固件45。第三枢纽器40c的摩擦片41、42、定位片43、轴杆44及锁固件45也以类似的方式与连杆50的枢孔511、第三结合部17的第三穿槽171、枢孔173及定位槽174组装配合,此处不再赘述。
请配合参阅图9,连接件60的两侧内凹形成有贯穿至其前、后表面且对应于两连杆50的两缺槽61,两缺槽61之间形成一挡壁62。连接件60设有两枢孔63及两定位槽(图未示)。两枢孔63贯穿至连接件60的上、下表面且连通于两缺槽61。每一连杆50的另一端形成一枢接部52,枢接部52收容于缺槽61,枢接部52设有一贯穿至其上、下表面的枢孔521及一对应于挡壁62的凸部522,凸部522挡止于挡壁62,以限制连杆50的转动角度。
第四枢纽器40d的构造相同于第三枢纽器40c,包含两摩擦片41、42、一定位片43、一轴杆44及一锁固件45。第四枢纽器40d的摩擦片41、42、定位片43、轴杆44及锁固件45也以类似的方式与连杆50的枢孔521、连接件60的缺槽61、枢孔63及定位槽组装配合,此处不再赘述;通过上述的组成以形成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支撑架100。
此外,请参阅图1、图2及图6,第一支脚20部分收容于支杆10的第一穿槽151中。支杆10在第一穿槽151的内部形成一第一限位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为第一穿槽151的内壁152。第一支脚20在对应第一限位部(即内壁152)的位置设有一第一抵接部25,第一抵接部25挡止于第一限位部(即内壁152),以限制第一支脚20的转动角度,令第一支脚20与支杆10之间的夹角θ1大于90度。
同理,请参阅图2、图7及图10,第二支脚30部分收容于支杆10的第二穿槽161中。支杆10在第二穿槽161的内部形成一第二限位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为第二穿槽161的内壁162。第二支脚30在对应第二限位部(即内壁162)的位置设有一第二抵接部35,第二抵接部35挡止于第二限位部(即内壁162),以限制第二支脚30的转动角度,令第二支脚30与支杆10之间的夹角θ2大于90度。这样,可经由第一支脚20与第二支脚30而使可携式支撑架100得到稳固的支撑。
本实用新型可携式支撑架100在使用时,可展开如图1及图3所示,且经由第一脚部21及第二脚部31抵接于一工作平面(图未示),例如桌面,以使可携式支撑架100站立在桌面上。此时使用者可将笔记本电脑200放置于可携式支撑架100的承载面11上,且经由第一支脚20上端形成的挡止部27,可防止笔记本电脑200自承载面11上滑落。
此外,由于第一支脚20及第二支脚30分别通过第一枢纽器40a及第二枢纽器40b而可转动地结合于支杆10,故使用者可将第一支脚20及第二支脚30转动及定位至所需的位置,以改变可携式支撑架100的倾斜角度,从而将笔记本电脑200的荧幕视角调整至符合人体工学的需求。
当不需使用本实用新型可携式支撑架100时,使用者可经由收折结构5将可携式支撑架100收合如图4及图10所示,使得两支杆10相互靠近。而且使用者还可将第一支脚20及第二支脚30转动,使第一支脚20及第二支脚30均叠合于支杆10的一侧(此处为下侧),如图5所示。这样,可缩小可携式支撑架100的体积,而具有便于携带的功能。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11及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可携式支撑架100的第二实施例,其中相同的元件仍与第一实施例采用相同的标号表示,该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处在于:
第二支脚30经由一第五枢纽器40e可转动地结合于收折结构5’,以使第二支脚30绕着第一轴线X转动及定位。
收折结构5’包含间隔且对称设置的两座体50’,每一座体50’大致呈L型,包含一垂直延伸的竖直部51’及一自竖直部51’横向延伸的横部52’,第二支脚30设置于该两座体50’的竖直部51’之间。该两支杆10的后端经由一第六枢纽器40f可转动地结合于对应的座体50’,以使支杆10的后端绕着垂直于第一轴线X的第二轴线Z转动及定位。
具体而言,支杆10的后端形成一第二结合部16’,第二结合部16’设有一枢孔161’。竖直部51’设有一枢孔511’及一定位槽512’。横部52’设有一穿槽521’、一枢孔522’及一定位槽523’。第五枢纽器40e包含摩擦片41、42、定位片43、轴杆44及锁固件45,其与座体50’的枢孔511’、定位槽512’及第二支脚30的枢孔36组装配合。第六枢纽器40f包含摩擦片41、42、定位片43、轴杆44及锁固件45,其与座体50’的穿槽521’、枢孔522’、定位槽523’及支柱10的枢孔161’组装配合。
本实施例的可携式支撑架100的两支杆10也可经由收折结构5’而在一相互远离的展开位置(如图13所示)及一相互靠近的收合位置(如图11所示)之间转换。
第三实施例
请参阅图14至图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可携式支撑架100的第三实施例,其中相同的元件仍与第二实施例采用相同的标号表示,该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差异处在于:
第二支脚30经由第五枢纽器40e可转动地结合于收折结构5”,以使第二支脚30绕着第一轴线X转动及定位。
收折结构5”包含间隔且对称设置的两座体50”及相互啮合的两齿轮60”。每一座体50”大致呈L型,包含一垂直延伸的竖直部51’及一自竖直部51’横向延伸的横部52”,第二支脚30设置于两竖直部51’之间。竖直部51’设有一枢孔511’及一定位槽512’。横部52”设有一枢孔522”。
该两支杆10的后端经由一第七枢纽器40g可转动地结合于对应的座体50”,以使支杆10的后端绕着第二轴线Z转动及定位。具体而言,支杆10的后端形成一第二结合部16”,第二结合部16”设有非圆形的穿孔161”。
每一齿轮60”设置于对应的支杆10的一侧(此处为下侧)。在本实施例中,齿轮60”夹设于支杆10的第二结合部16”及座体50”的横部52”之间,但不限定。每一齿轮60”设有一形状与位置均对应于穿孔161”的通孔61”。
第七枢纽器40g包含一截面形状对应于穿孔161”的枢轴441”,枢轴441”穿设于支柱10的穿孔161”、齿轮60”的通孔61”及座体50”的枢孔522”,由此使齿轮60”可随着支杆10同步转动。
本实施例的可携式支撑架100的两支杆10也可经由收折结构5”而在一相互远离的展开位置(如图16所示)及一相互靠近的收合位置(如图14所示)之间转换。而且,由于两齿轮60”相互啮合且可随着两支杆10同步转动,故使用者只要调整其中一支杆10的位置,即可通过齿轮60”的带动而使另一支杆10自动地转动至相应的位置。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携式支撑架可收合而较便于携带,且可经由转动第一及第二支脚而调整可携式支撑架的倾斜角度至符合人体工学的需求。
以上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根据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而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变形,均属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可携式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支杆,该两支杆的顶部共同构成一承载面,该每一支杆的前端结合一第一支脚,后端结合一第二支脚,该第一支脚经由一第一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该支杆,该第二支脚经由一第二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该支杆,以使该第一支脚及该第二支脚均绕着一第一轴线转动及定位,该第一支脚的上端形成一凸伸出该承载面上方的挡止部,该第一支脚的下端形成一第一脚部,该第二支脚的下端形成一第二脚部;以及
一收折结构,其连结于该两支杆之间,且该两支杆经由该收折结构而在一相互远离的展开位置及一相互靠近的收合位置之间转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支撑架,其特征在于,该收折结构包含两连杆及一连结于该两连杆之间的连接件,该每一连杆的一端经由一第三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对应的该支杆一侧,以使该连杆的一端绕着一垂直于该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转动及定位,该每一连杆的另一端经由一第四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该连接件,以使该连杆的另一端绕着该第二轴线转动及定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携式支撑架,其特征在于,该连接件的两侧形成有对应于该两连杆的两缺槽,该两缺槽之间形成一挡壁,该每一连杆的另一端形成一枢接部,该枢接部收容于该缺槽,该枢接部设有一对应于该挡壁的凸部,该凸部挡止于该挡壁,以限制该连杆的转动角度。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可携式支撑架,其特征在于,该支杆包含多个管体,所述管体相互套接而可相对滑移伸缩,该第一支脚及该第二支脚分别包含多个另一管体,所述另一管体相互套接而可相对滑移伸缩。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携式支撑架,其特征在于,该支杆的前端设有一第一结合部,该第一结合部的前端面内凹形成一上下贯穿的第一穿槽,该第一支脚部分收容于该第一穿槽中,在该第一穿槽的内部形成一第一限位部,该第一支脚在对应该第一限位部的位置形成一第一抵接部,该第一抵接部挡止于该第一限位部,以限制该第一支脚的转动角度,该支杆的后端设有一第二结合部,该第二结合部的后端面内凹形成一上下贯穿的第二穿槽,该第二支脚部分收容于该第二穿槽中,在该第二穿槽的内部形成一第二限位部,该第二支脚在对应该第二限位部的位置形成一第二抵接部,该第二抵接部挡止于该第二限位部,以限制该第二支脚的转动角度。
6.一种可携式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支杆,该两支杆的顶部共同构成一承载面,该每一支杆的前端结合一第一支脚,该第一支脚经由一第一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该支杆,以使该第一支脚绕着一第一轴线转动及定位,该第一支脚的上端形成一凸伸出该承载面上方的挡止部,该第一支脚的下端形成一第一脚部;
一收折结构,其连结于该两支杆之间,且该两支杆经由该收折结构而在一相互远离的展开位置及一相互靠近的收合位置之间转换;以及
一第二支脚,该第二支脚经由一第五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该收折结构,以使该第二支脚绕着该第一轴线转动及定位,该第二支脚的下端形成一第二脚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携式支撑架,其特征在于,该收折结构包含间隔且对称设置的两座体,该两支杆的后端分别经由一第六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对应的该座体,以使该支杆的后端绕着一垂直于该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转动及定位,该第二支脚设置于该两座体之间。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携式支撑架,其特征在于,该收折结构包含间隔且对称设置的两座体及相互啮合的两齿轮,该两支杆的后端分别经由一第七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对应的该座体,以使该支杆的后端绕着一垂直于该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转动及定位,该第二支脚设置于该两座体之间,该每一齿轮设置于对应的该支杆一侧且与其同步转动。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可携式支撑架,其特征在于,该支杆包含多个管体,所述管体相互套接而可相对滑移伸缩,该第一支脚及该第二支脚分别包含多个另一管体,所述另一管体相互套接而可相对滑移伸缩。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携式支撑架,其特征在于,该支杆的前端设有一第一结合部,该第一结合部的前端面内凹形成一上下贯穿的第一穿槽,该第一支脚部分收容于该第一穿槽中,在该第一穿槽的内部形成一第一限位部,该第一支脚在对应该第一限位部的位置形成一第一抵接部,该第一抵接部挡止于该第一限位部,以限制该第一支脚的转动角度,该支杆的后端设有一第二结合部,该第二结合部的后端面内凹形成一上下贯穿的第二穿槽,该第二支脚部分收容于该第二穿槽中,在该第二穿槽的内部形成一第二限位部,该第二支脚在对应该第二限位部的位置形成一第二抵接部,该第二抵接部挡止于该第二限位部,以限制该第二支脚的转动角度。
CN2011200646580U 2011-03-07 2011-03-07 可携式支撑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9829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646580U CN201982921U (zh) 2011-03-07 2011-03-07 可携式支撑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646580U CN201982921U (zh) 2011-03-07 2011-03-07 可携式支撑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982921U true CN201982921U (zh) 2011-09-21

Family

ID=446103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064658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982921U (zh) 2011-03-07 2011-03-07 可携式支撑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982921U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37623A (zh) * 2011-12-28 2012-07-04 宁波音王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遥控电动平板电视壁挂支架
CN104061416A (zh) * 2014-05-30 2014-09-24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桌式显示器
CN105042284A (zh) * 2015-06-03 2015-11-11 周兰兰 一种便携笔记本电脑支架
EP2829151A4 (en) * 2012-03-24 2016-03-16 Daymen Us Inc ADJUSTABLE MOUNTING CLIP AND SYSTEM USING THE SAME
CN105920776A (zh) * 2015-02-26 2016-09-07 株式会社阿我妻 攀爬架
CN107302191A (zh) * 2017-06-07 2017-10-27 深圳市安思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使用方便的智能型继电测试保护仪
CN111999709A (zh) * 2020-08-31 2020-11-27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雷达探测范围检测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37623A (zh) * 2011-12-28 2012-07-04 宁波音王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遥控电动平板电视壁挂支架
EP2829151A4 (en) * 2012-03-24 2016-03-16 Daymen Us Inc ADJUSTABLE MOUNTING CLIP AND SYSTEM USING THE SAME
CN104061416A (zh) * 2014-05-30 2014-09-24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桌式显示器
CN105920776A (zh) * 2015-02-26 2016-09-07 株式会社阿我妻 攀爬架
CN105042284A (zh) * 2015-06-03 2015-11-11 周兰兰 一种便携笔记本电脑支架
CN107302191A (zh) * 2017-06-07 2017-10-27 深圳市安思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使用方便的智能型继电测试保护仪
CN107302191B (zh) * 2017-06-07 2019-08-20 电管家能源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使用方便的智能型继电测试保护仪
CN111999709A (zh) * 2020-08-31 2020-11-27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雷达探测范围检测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982921U (zh) 可携式支撑架
CN207383867U (zh) 一种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支架
CN202257383U (zh) 一种平板电脑支撑装置
CN202548717U (zh) 平板电脑支架
CN201393684Y (zh) 一种可折叠便携式多功能桌
TWI511651B (zh) 電子裝置
WO2015139226A1 (zh) 具有可延展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
CN205594992U (zh) 室内led显示屏
CN203549306U (zh) 一种多功能移动终端支架
CN202371394U (zh) 旋转式平板电脑支座
CN210716803U (zh) 一种可折叠的笔记本支架
CN202800603U (zh) 结构改良的折叠电脑桌
CN203040046U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
CN202435549U (zh) 一种便携式折叠音箱
CN206147418U (zh) 笔记本电脑支架
CN204284846U (zh) 一种平板电脑支架
CN201223119Y (zh) 折叠式电脑桌
CN204647773U (zh) 一种显示器可调节支架
CN202932323U (zh) 可折叠的床上桌
CN201810958U (zh) 手持电子装置用的可旋转支架及其可携式电子装置
CN203759609U (zh) 一种计算机
CN203336195U (zh) 笔记本电脑便携式支撑架及电脑包
CN202884417U (zh) 一种平板视屏及其可兼顾横屏和竖屏摆放的支架
CN211910877U (zh) 一种便携式可折叠电脑桌
CN203669722U (zh) 一种带有折叠工具盘的翻板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1

Termination date: 2016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