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966580U - 终端负载保护电路 - Google Patents
终端负载保护电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966580U CN201966580U CN 201120086137 CN201120086137U CN201966580U CN 201966580 U CN201966580 U CN 201966580U CN 201120086137 CN201120086137 CN 201120086137 CN 201120086137 U CN201120086137 U CN 201120086137U CN 201966580 U CN201966580 U CN 20196658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sistance
- bus
- normally
- voltage
- closed conta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7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101100293720 Caenorhabditis elegans ncs-2 gene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08000033999 Device damag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Emergency Protection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终端负载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继电器,具有:线圈(KM-1);第一常闭触点(KM-2),第一端与总线(10)的第一传输线路连接;第二常闭触点(KM-3),第一端与总线(10)的第二传输线路连接;电压检测电路(70),用于检测总线的传输线路上的电压是否处于异常状态,具有:第一输入端,与总线(10)的第一传输线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总线(10)的第二传输线路连接;第一输出端,与继电器的线圈(KM-1)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输出端,与继电器的线圈(KM-1)的第二端连接;以及电阻。本实用新型可以避免在终端可调负载电路两端加载的电压的差值较大时损坏电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总线负载调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终端负载保护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终端可调负载电路主要由继电器和各种不同阻值电阻形成的串并联网络形成。通过微处理器控制继电器的通断,使串并联网络的连接方式发生改变,进而实现电阻值的变化,用于减弱数据传输装置或者数据传输信道与总线的阻抗不匹配时所产生的反射信号对总线的影响。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终端可调负载电路的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总线10’具有多条用于传输数据的传输线路,终端可调负载电路的电阻等效为R1。则通过将终端可调负载电路的一端与总线10’中的一条传输线路连接,并将终端可调负载电路的另一端与总线10’的另一条传输线路连接,就可以减弱当总线10’与数据传输装置或者数据传输信道相连接时,总线10’的阻抗与数据传输装置或者数据传输信道上的阻抗不匹配产生的反射信号对总线的影响。
但由于现有技术中由电阻网络形成的终端可调负载电路不具备保护电路,且电阻网络自身也不具备保护的功能,因此当传输线路之间的电压差较大时,会使得电阻网络形成的终端可调负载电路发生损坏。
即现有技术中的终端可调负载电路不具备保护功能,在终端可调负载电路两端加载的电压的差值较大时其组成器件容易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终端负载保护电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终端可调负载电路在终端可调负载电路两端加载的电压的差值较大时其组成器件容易损坏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终端负载保护电路,包括:继电器,具有:线圈;第一常闭触点,第一端与总线的第一传输线路连接;第二常闭触点,第一端与总线的第二传输线路连接;电压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总线的传输线路上电压是否处于异常状态,具有:第一输入端,与总线的第一传输线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总线的第二传输线路连接;第一输出端,与继电器的线圈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输出端,与继电器的线圈的第二端连接;以及电阻,第一端与第一常闭触点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端与第二常闭触点的第二端连接。
进一步地,电阻为数字可调电阻,终端负载保护电路还包括控制器,其中,数字可调电阻具有:控制端,与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端,与第一常闭触点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端,与第二常闭触点的第二端连接。
进一步地,数字可调电阻的数量为多个,其中,每个数字可调电阻的控制端与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每个数字可调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一常闭触点的第二端连接;每个数字可调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二常闭触点的第二端连接。
进一步地,电压检测电路还包括:电压提供电路,用于提供工作电压;第一电阻,第一端与总线的第一传输线路连接,第二端形成第一节点;第二电阻,第一端连接至第一节点,第二端与总线的第二传输线路连接;第三电阻,第一端连接至第一节点;三极管,基极连接至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发射极接地;第四电阻,第一端与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端接地;第五电阻,第一端与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端连接至电压提供电路;第一二极管,阳极与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阴极与第五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其中,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还用于形成电压检测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第五电阻的第二端还用于形成电压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出端。
进一步地,控制器通过SPI总线与每个数字可调电阻的控制端连接,其中,每个数字可调电阻均具有:片选信号接收端,用于接收控制器通过SPI总线发送的片选信号;时钟信号接收端,用于接收控制器通过SPI总线发送的时钟信号;控制信号接收端,用于接收控制器通过SPI总线发送的数据控制信号。
进一步地,终端负载保护电路还包括电阻支路,其中,电阻支路的第一端与每个数字可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电阻支路的第二端与第一常闭触点的第二端连接。
进一步地,电阻支路由多个电阻并联形成。
进一步地,每个数字可调电阻具有电源端,终端可调负载电路还包括电容支路,其中,电容支路的第一端与数字可调电阻的电源端连接,电容支路的第二端接地。
进一步地,电容支路由多个电容并联形成。
进一步地,每个数字可调电阻的型号均为AD5157。
进一步地,继电器为集成有线圈以及两个常闭触点的集成芯片。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使用电压检测电路检测总线电压是否具有异常,则当总线的电压出现异常时,电压检测电路就会使继电器的线圈承担超过其临界值的电压使继电器的常闭触点打开,从而对总线的传输线路间连接的电阻进行保护,避免了在终端可调负载电路两端加载的电压的差值较大时损坏电阻,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终端可调负载电路在终端可调负载电路两端加载的电压的差值较大时其组成器件容易损坏的问题。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终端可调负载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终端负载保护电路的原理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终端负载保护电路的原理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压检测电路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数字可调电阻的连接原理示意图;以及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数字可调电阻的连接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终端负载保护电路的原理示意图。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终端负载保护电路包括:继电器、电压检测电路70以及电阻。其中,继电器具有:线圈KM-1;第一常闭触点KM-2,第一端与总线10的第一传输线路连接;第二常闭触点KM-3,第一端与总线10的第二传输线路连接。用于检测总线10的传输线路上的电压是否处于异常状态的电压检测电路70具有:第一输入端,与总线10的第一传输线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总线10的第二传输线路连接;第一输出端,与继电器的线圈KM-1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输出端,与继电器的线圈KM-1的第二端连接。而电阻Ra的第一端与第一常闭触点KM-2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a的第二端与第二常闭触点KM-3的第二端连接。
其中,电阻Ra可以为现有技术中由多个电阻形成的电阻网络,也可以为普通的电阻,或者为无控制端的可变电阻。
电压检测电路70主要用于检测总线10的传输线路上电压是否异常。当总线10的传输线路上的电压出现异常时,如第一传输线路与第二传输线路之间的电压差值增大,则电压检测电路70就会使继电器的线圈KM-1上具有承担超过其临界值的电压,从而使继电器的常闭触点打开,从而可以对总线10的传输线路间连接的电阻进行保护,避免了在终端可调负载电路两端加载的电压的差值较大时损坏电阻,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终端可调负载电路在终端可调负载电路两端加载的电压的差值较大时其组成器件容易损坏的问题。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终端负载保护电路的原理示意图。如图3所示,与图2示出的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电阻为数字可调电阻50,并且终端负载保护电路还包括控制器30。其中,数字可调电阻50具有:控制端,与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端,与第一常闭触点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端,与第二常闭触点的第二端连接。
同样地,当总线10的传输线路上的电压出现异常时,如第一传输线路与第二传输线路之间的电压差值增大,则电压检测电路70就会使继电器的线圈KM-1承担超过其临界值的电压,从而使继电器的常闭触点打开,从而可以对总线10的传输线路间连接的数字可调电阻进行保护,从而避免了在终端可调负载电路两端加载的电压的差值较大时损坏电阻。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终端负载保护电路中使用数字可调电阻50,并通过控制器30控制数字可调电阻50进行变化,就可以在控制器30的控制下使数字可调电阻形成不同的电阻值,从而可以仅采用一个数字可调电阻就能够实现多个电阻值的调节,以较少的器件更加灵活地实现电阻值的连续可调。且由于电气元器件减少,就可以使电路的体积变小。
下面结合图4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压检测电路结构。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压检测电路的连接原理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选用的继电器为集成有线圈以及两个常闭触点的集成芯片。
如图4所示,电压检测电路70包括:电压提供电路71,用于提供工作电压;第一电阻R4800,第一端与总线10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端形成第一节点A;第二电阻R4801,第一端连接至第一节点A,第二端与总线10的第二端连接;第三电阻R4802,第一端连接至第一节点A;三极管Q4800,基极连接至第三电阻R4802的第二端,发射极接地;第四电阻R4803,第一端与三极管Q4800的基极连接,第二端接地;第五电阻R4804,第一端与三极管Q4800的集电极连接,第二端连接至电压提供电路71;第一二极管D4800,阳极与第五电阻R4804的第一端连接,阴极与第五电阻R4804的第二端连接。
其中,第五电阻R4804的第一端还用于形成电压检测电路70的第一输出端,第五电阻R4804的第二端还用于形成电压检测电路70的第二输出端。即将图4所示的第五电阻R4804的第一端作为电压检测电路70的第一输出端与继电器的线圈KM-1的第一端连接,第五电阻R4804的第二端作为电压检测电路70的第二输出端与继电器的线圈KM-1的第二端连接。
则从图4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示出的继电器芯片U4780中的引脚13以及引脚11对应的内部结构为第一常闭触点KM-2,其中,引脚11对应的端口CAN2_H用于与总线10的第一传输线路连接,引脚13对应的端口CAN2_W则用于与数字可调电阻50的第一端连接。而本实施例示出的继电器芯片中的引脚4以及引脚6对应的内部结构为第二常闭触点KM-3,其中,引脚6对应的端口CAN2_L用于与总线10的第二传输线路连接,引脚4对应的端口CAN2_A则用于与数字可调电阻50的第二端连接。
正常工作时,继电器的第一常闭触点KM-2与总线10的第一传输线路连接的端口CAN_H的电压一般为3.5V,即总线10的第一传输线路上的电压一般为3.5V;继电器U4780的第二常闭触点KM-3与总线10的第二传输线路连接的端口CAN_L的电压一般为1.5V,即总线10的第二传输线路上的电压一般为1.5V,则A点电压至多在2V左右。这时,通过对图4中示出的电阻的阻值进行适当的选择,三极管Q4800基极上的电压值会低于0.7V,则三级管处于截止状态。从而,由于电压提供电路71的输出端VCC50_CAN输出电压,B点电压上拉保持在高电平。此时,通过继电器U4780的线圈KM-1的电流非常小,继电器处于失电状态,继电器U4780的两个常闭触点KM-2以及KM-3将不会被打开,从而就会使图2中示出的电阻Ra或者图3中示出的数字可调电阻50保持与总线10的传输线路的连接。且由于电压检测电路70通过硬件来检测输线路的电压是否具有异常,因此对于异常电压反应更加灵敏,可更好地保证电路不受损坏。
如果对总线10的两端进行短路试验时,即将总线10的第一传输线路CAN_H或者总线10的第二传输线路CAN_L进行高压短路试验时,三极管基极的电压会升高,使得三极管导通,同时使继电器U4780的线圈KM-1通电,则第一常闭触点与第二常闭触点打开,电路将会主动切断总线10的传输线路与图2中示出的电阻Ra或者图3中示出的数字可调电阻50之间的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二极管D4800主要用于将线圈KM-1中存储的能量以电流形式流入线圈中,并将其感性负载的阻性部分以焦耳热形式放出。
虽然在本实施例中,选择了一款集成有线圈以及两个常闭触点的集成芯片,使电压检测电路70的体积减小。但也可以采用线圈以及两个常闭触点为分离状态的继电器,其连接方式与本实施例中示出的电压检测电路70中各部件的连接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下面将结合图5以及图6详细介绍图2中示出的数字可调电阻50的结构。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数字可调电阻的连接原理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数字可调电阻U4770,即数字可调电阻50采用AD公司生产的AD5174实现多电阻值的调节。其中,AD5174有1024档可调,最大电阻为10KΩ。
如图5所示,数字可调电阻U4770的第一端,也就是引脚3对应的端口CAN2_PARALL与并联的两个电阻R4771与R4772串联后,用于与第一常闭触点KM-2的第二端CAN2_W连接。而数字可调电阻U4770的第二端,即引脚2对应的端口则用于与第二常闭触点KM-3的第二端CAN2_A连接。当总线10的第一传输线路与总线10的第二传输线路之间的电压差较大时,通过将并联的两个电阻R4771与R4772与数字可调电阻U4770串联,就可以起到分压限流的作用,防止经过数字可调电阻的电流过大损坏数字可调电阻。即将数字可调电阻U4770的一端通过电阻支路与总线10的一条传输线路连接,以分担一部分电压。
虽然在本实施例中仅示出了电阻支路包括并联的两个电阻R4771与R4772的情况,但是该电阻支路的连接形式可以为多种方式,只要能起到分压的作用即可。例如,电阻支路的连接形式还可以为多个电阻并联连接的形式,或者为多个电阻串联的形式,或者为多个电阻为串并联混合连接的形式,再或者仅为一个电阻的形式。当总线10的传输线路上的电压较为稳定,且在数字可调电阻的额定值范围之内时,就可以将数字可调电阻引脚3对应的端口直接与第一常闭触点KM-2的第二端CAN2_W连接,无需另外设置电阻支路。
同时,如图5所示,数字可调电阻U4770的电源端Vdd,即引脚1对应的端口与电压源连接,为其提供工作电压。而与电源端Vdd连接的电容C4780与C4781则主要用于稳定电压源的输出电压。即将数字可调电阻U4770的电源端与电容支路连接后接地,起到稳定电压源的输出电压的作用。虽然在本实施例中仅示出了电阻支路包括并联的两个电容C4780与C4781的情况,但是该电容支路的连接形式可以为多种方式,只要能起到稳定电压的作用即可。例如,本实施例中的电容支路的连接形式还可以为多个电容并联连接的形式,或者仅为一个电容的形式。当电压源的输出电压比较稳定时,就可以选择不设置电容支路。
同时,从图5中还可以看出,控制器30通过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串行外围接口)总线与数字可调电阻的控制端进行连接。其中数字可调电阻U4770的引脚10、引脚9以及引脚7用于与SPI总线连接。其中,引脚10,即片选信号接收端nCS2用于接收控制器30发送的片选信号nCS2;引脚9,即时钟信号接收端SCLK用于接收控制器30通过SPI总线发送的时钟信号SCLK;而引脚7,即控制信号接收端DIN则用于接收控制器30通过SPI总线发送的数据控制信号DIN。通过使用SPI总线将控制器30与数字可调电阻U4770相对应的端口连接,就可以通过传输不同的编码来控制数字可调电阻U4770改变电阻值的大小。则如图5所示,通过对所选择的数字可调电阻50的参数分析可知,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实现的电阻值变化的步进为10K/1024。
而图5中示出的与数字可调电阻U4770连接的R4770以及C4771为与数字可调电阻所连接的常规外围电路元器件,其作用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数字可调电阻的连接原理示意图。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数字可调电阻50的数量为六个时的情况。其中,每个数字可调电阻的连接方式为:将图5中示出的每个数字可调电阻引脚3对应的端口CAN2_PARALL并联后,通过并联的两个电阻R4771与R4772就可以与第一常闭触点KM-2的第二端CAN2_W连接;将每个数字可调电阻引脚2对应的端口并联后,就可以与第二常闭触点KM-3的第二端CAN2_A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多个数字可调电阻并联,一方面可以分担更多的电流,进而承受更大的电压差;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其步进变得更小,更加精细化的实现终端匹配电阻的调节。
同样地,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数字可调电阻U4770的第一端,也就是引脚3对应的端口CAN2_PARALL与并联的两个电阻R4771与R4772串联后,用于与第一常闭触点KM-2的第二端CAN2_W连接。而数字可调电阻U4770的第二端,即引脚2对应的端口则用于与第二常闭触点KM-3的第二端CAN2_A连接。当总线10的第一传输线路CAN2_H与总线10的第二传输线路CAN2_L之间的电压差较大时,就可以起到分压限流的作用,防止经过数字可调电阻的电流过大损坏数字可调电阻。即将每个数字可调电阻U4770的一端通过电阻支路与第一常闭触点KM-2的第二端CAN2_W连接,以分担通过第一常闭触点KM-2的第二端CAN2_W加载至数字可调电阻上的一部分电压。当总线10的传输线路上的电压较为稳定,且在数字可调电阻的额定值范围之内时,就可以将每个数字可调电阻引脚3对应的端口直接与第一常闭触点KM-2的第二端CAN2_W连接,无需另外设置电阻支路。
并且,如图6所示,电容C4780与C4781并联后形成电容支路,每个数字可调电阻U4770的电源端Vdd的一端与该电容支路的一端连接,而电容支路的另一端接地,主要用于稳定电压源的输出电压。即将数字可调电阻U4770的电源端与电容支路连接后接地,起到稳定电压源的输出电压的作用。当电压源的输出电压比较稳定时,就可以选择不设置电容C4780与C4781。
同样地,与图5所示的实施例相似,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SPI(Serial PeripheralInterface,串行外围接口)总线实现控制器30与每个数字可调电阻的控制端的通讯。其中数字可调电阻U4770的引脚10、引脚9以及引脚7用于与SPI总线连接。其中,引脚10,即片选信号接收端nCS2用于接收控制器30通过SPI总线发送的片选信号nCS2;引脚9,即时钟信号接收端SCLK用于接收控制器30通过SPI总线发送的时钟信号SCLK;而引脚7,即控制信号接收端DIN则用于接收控制器30通过SPI总线发送的数据控制信号DIN。通过使用SPI总线,将控制器30与数字可调电阻U4770相对应的端口连接,就可以通过传输不同的编码来控制数字可调电阻U4770改变电阻值的大小。
虽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以型号为AD5174的数字可调电阻为例介绍了终端负载保护电路的组成,但是还可以根据应用的场合和所需参数选择其他型号的数字可调电阻形成本实用新型中示出的终端负载保护电路。采用其他型号的数字可调电阻的终端可调负载电路的连接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中示出的终端负载保护电路的连接方式相似,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数字可调电阻的电源端可以直接与电压检测电路70的电压提供电路71连接,由电压提供电路71提供工作电压,也可以将数字可调电阻的电源端与其他的电源端连接,其连接方式在现有技术中已有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通过使用电压检测电路检测总线电压是否具有异常,当总线的电压出现异常时,电压检测电路就会使继电器的线圈承担超过其临界值的电压使继电器的常闭触点打开,从而可以保护总线的传输线路间连接的电阻,避免了在终端可调负载电路两端加载的电压的差值较大时损坏电阻,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终端可调负载电路在终端可调负载电路两端加载的电压的差值较大时其组成器件容易损坏的问题。并且,通过在终端负载保护电路中使用数字可调电阻,并与继电器的第一常闭触点以及第二常闭触点串联,就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数字可调电阻的变化,实现多个电阻值的调节,以较少的器件更加灵活地实现电阻值的连续可调。且由于电气元器件减少,就可以使电路的体积变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终端负载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继电器,具有:
线圈(KM-1);
第一常闭触点(KM-2),第一端与总线(10)的第一传输线路连接;
第二常闭触点(KM-3),第一端与所述总线(10)的第二传输线路连接;
电压检测电路(70),用于检测所述总线(10)的传输线路上的电压是否处于异常状态,具有:
第一输入端,与所述总线(10)的第一传输线路连接;
第二输入端,与所述总线(10)的第二传输线路连接;
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继电器的线圈(KM-1)的第一端连接;
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继电器的线圈(KM-1)的第二端连接;
以及电阻,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常闭触点(KM-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常闭触点(KM-3)的第二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负载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为数字可调电阻(50),所述终端负载保护电路还包括控制器(30),其中,所述数字可调电阻(50)具有:
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器(30)的输出端连接;
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常闭触点(KM-2)的第二端连接;
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常闭触点(KM-3)的第二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终端负载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数字可调电阻(50)的数量为多个,其中,
每个所述数字可调电阻(50)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器(30)的输出端连接;
每个所述数字可调电阻(5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常闭触点(KM-2)的第二端连接;
每个所述数字可调电阻(5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常闭触点(KM-3)的第二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负载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检测电路(70)还包括:
电压提供电路(71),用于提供工作电压;
第一电阻(R4800),第一端与所述总线(10)的第一传输线路连接,第二端形成第一节点(A);
第二电阻(R4801),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节点(A),第二端与所述总线(10)的第二传输线路连接;
第三电阻(R4802),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节点(A);
三极管(Q4800),基极连接至所述第三电阻(R4802)的第二端,发射极接地;
第四电阻(R4803),第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4800)的基极连接,第二端接地;
第五电阻(R4804),第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4800)的集电极连接,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电压提供电路(71);
第一二极管(D4800),阳极与所述第五电阻(R4804)的第一端连接,阴极与所述第五电阻(R4804)的第二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五电阻(R4804)的第一端还用于形成所述电压检测电路(70)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五电阻(R4804)的第二端还用于形成所述电压检测电路(70)的第二输出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负载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30)通过SPI总线与每个所述数字可调电阻(50)的控制端连接,其中,
每个所述数字可调电阻(50)均具有:
片选信号接收端(nCS2),用于接收所述控制器(30)通过所述SPI总线发送的片选信号;
时钟信号接收端(SCLK),用于接收所述控制器(30)通过所述SPI总线发送的时钟信号;
控制信号接收端(DIN),用于接收所述控制器(30)通过所述SPI总线发送的数据控制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终端负载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负载保护电路还包括电阻支路,其中,
所述电阻支路的第一端与每个所述数字可调电阻(5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常闭触点(KM-2)的第二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终端可调负载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数字可调电阻(50)具有电源端(Vdd),所述终端可调负载电路还包括电容支路,其中,
所述电容支路的第一端与所述数字可调电阻(50)的电源端(Vdd)连接,所述电容支路的第二端接地。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终端负载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数字可调电阻(50)的型号均为AD5157。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负载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为集成有线圈以及两个常闭触点的集成芯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120086137 CN201966580U (zh) | 2011-03-28 | 2011-03-28 | 终端负载保护电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120086137 CN201966580U (zh) | 2011-03-28 | 2011-03-28 | 终端负载保护电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966580U true CN201966580U (zh) | 2011-09-07 |
Family
ID=445291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120086137 Expired - Lifetime CN201966580U (zh) | 2011-03-28 | 2011-03-28 | 终端负载保护电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966580U (zh) |
-
2011
- 2011-03-28 CN CN 201120086137 patent/CN20196658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63835B (zh) | 动态分配usb端口电源的电子设备及方法 | |
CN101957413B (zh) | 一种继电保护装置检测电路 | |
CN104767260A (zh) | 充电器、终端设备和充电系统 | |
CN101908755A (zh) | 电池过放电保护装置 | |
CN113270853B (zh) | 电池保护电路、电池保护板、电池和终端设备 | |
CN209462021U (zh) | 一种防反接防过压保护装置、耳机及usb充电装置 | |
CN106100027A (zh) | 充电设备及用于充电接口的短路保护电路 | |
CN204578083U (zh) | 自取电源式避雷器监控系统 | |
CN103683420A (zh) | 一种电动汽车串联超级电容模组的电压均衡电路 | |
CN103682861A (zh) | 一种模块化插座 | |
CN209516621U (zh) | 欠压保护电路以及电池装置 | |
CN106160071A (zh) | 短路保护电路 | |
CN203117783U (zh) | 一种电子负载单元 | |
CN201966580U (zh) | 终端负载保护电路 | |
CN103376748A (zh) | 电子设备 | |
CN105304047A (zh) | 保护电路及具有该保护电路的液晶显示器 | |
CN103108081B (zh) | 一种移动终端的sim卡检测控制装置 | |
CN202421457U (zh) | 一种电机过流检测电路 | |
CN207652028U (zh) | 一种开关电源电路及其保护电路 | |
CN206726080U (zh) | 稳压电路及具有该稳压电路的供电电路、遥控器 | |
CN202931279U (zh) | 实现i2c热插拔的电路及i2c设备 | |
CN103166171A (zh) | Usb连接器过流保护电路 | |
CN202014231U (zh) | 终端可调负载电路 | |
CN204836131U (zh) | 一种高电平有效开关输入信号采集电路 | |
CN205103337U (zh) | 一种光耦测试电路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4 / F, building 1, No.14 Jiuxianqiao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020 Patentee after: Beijing Jingwei Hirain Technologies Co.,Inc. Address before: 100101 1-2 / F, commercial building, No.23, anxiangli,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Jingwei HiRain Technologies Co.,Ltd.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