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890466U - 两用功夫茶容器 - Google Patents
两用功夫茶容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890466U CN201890466U CN2010206255590U CN201020625559U CN201890466U CN 201890466 U CN201890466 U CN 201890466U CN 2010206255590 U CN2010206255590 U CN 2010206255590U CN 201020625559 U CN201020625559 U CN 201020625559U CN 201890466 U CN201890466 U CN 20189046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a
- hole
- vessel
- hinge seat
- rotating sh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able Devices O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两用功夫茶容器,包括设有容腔的容器本体、容器盖、托架和茶盘面板;托架包括多个支撑腿和用于使茶具定位的通孔;容器本体内壁设有低于其上表面、用于容纳和支撑茶盘面板的一圈凹台;茶盘面板上设有至少一处与容器本体之容腔相连通的茶水通孔;托架借助其各支撑腿放置在容器本体的容腔底面上,其上表面低于凹台上表面;茶盘面板放置在容器本体内的一圈凹台上,其上表面低于容器本体周边的上表面;容器盖盖在容器本体上表面。本实用新型茶容器既能包装收藏和携带茶具,又能在茶具取出后用于饮茶时将剩余茶水倒入其内,具有结构简单和重量轻等优点,而且移动、携带、清洗和使用都很方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餐桌用具,特别涉及适合于在取出装入物后用于非包装目的的容器,尤其涉及能够包装收藏和携带茶具的容器,以及把茶具取出后用于饮茶时将剩余茶水倒入其内的容器。
【背景技术】
中国是特别讲究饮茶的国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家庭都拥有至少一套茶具,在空闲的时候,一家人或朋友们坐在一起,饮茶和聊天。在饮茶时,难免会有洗茶杯的水和喝茶时的剩余茶水需要处理,一般家庭都在茶几上放置有一个比较大型的供倒掉剩余茶水的茶容器,该茶容器结构复杂和笨重,适合于固定场所使用,移动和清洗不方便;特别是旅行时,需要随身携带一套茶具,而在饮茶时,需要有倒掉剩余茶水的容器,拥有这两种功能的茶容器急需技术人员开发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两用功夫茶容器,该茶容器既能包装收藏和携带茶具,又能在茶具取出后用于饮茶时将剩余茶水倒入其内,具有结构简单和重量轻等优点,而且移动、携带、清洗和使用都很方便。
本实用新型解决所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两用功夫茶容器,包括设有容腔的容器本体和容器盖,所述容器本体上部敞开与所述容腔呈一体;所述两用功夫茶容器还包括托架和茶盘面板;所述托架包括设置在其下表面的多个支撑腿和用于使茶具定位的通孔;所述容器本体内壁设有低于其上表面、用于容纳和支撑所述茶盘面板的一圈凹台;所述茶盘面板上设有至少一处与所述容器本体之容腔相连通的茶水通孔;所述托架借助其各支撑腿放置在所述容器本体的容腔底面上,其上表面低于所述凹台上表面;所述茶盘面板放置在所述容器本体内的一圈凹台上,其上表面低于所述容器本体周边的上表面;所述容器盖盖在所述容器本体上表面。
所述托架的通孔包括一处使茶壶定位的第一通孔和多处使茶杯定位的第二通孔;
所述茶盘面板上设有供用户手指勾拿和将废弃茶叶倒入所述容器本体之容腔内的第三通孔。
所述茶盘面板设有凹面,所述各茶水通孔和第三通孔设置在所述茶盘面板的凹面上。
所述容器本体、容器盖、托架和茶盘面板都有方形横截面。
所述两用功夫茶容器还包括两个第一铰链座、至少一个第二铰链座和一根第一转轴;所述第二铰链座设有第二转轴通孔,固定在所述容器盖后侧面上;所述各第一铰链座设有第一转轴孔,分别固定在所述容器本体后上表面两侧;所述第一转轴穿越所述第二铰链座的第二转轴通孔后,两头分别位于所述两第一铰链座的第一转轴孔内;借助所述各第一铰链座、第二铰链座和第一转轴,所述容器盖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容器本体上。
所述两用功夫茶容器还包括两个第三铰链座、至少一个第四铰链座和一根第二转轴,以及起扣紧作用的扣板;所述容器盖前侧面设有一缺口;所述第四铰链座设有第四转轴通孔,固定在所述扣板后侧面上;所述各第三铰链座设有第三转轴孔,分别固定在所述容器盖前侧面的缺口两侧;所述第二转轴穿越所述第四铰链座的第四转轴通孔后,两头分别位于所述两第三铰链座的第三转轴孔内;借助所述各第三铰链座、第四铰链座和第二转轴,所述扣板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容器盖上;所述容器本体前侧面设置有与所述扣板适配的凹槽;包装收藏和携带茶具时,所述容器盖旋转到盖住所述容器本体上表面,所述扣板旋转到位于所述容器本体前侧面的凹槽内紧贴该凹槽内表面。
所述扣板的高度尺寸H满足如下要求,所述容器本体的下底面放置在台面上,所述扣板和容器盖旋转打开,所述扣板的前端面能够顶在该台面上,此时所述容器盖与所述容器本体的上表面相互平行,该扣板起着支撑所述容器盖的作用。
所述两用功夫茶容器还包括一个第五铰链座;所述第二铰链座有两个,分别间隔地固定在所述容器盖后侧面上;所述第五铰链座设有第五转轴通孔,固定在所述容器本体后上表面中间;所述第一转轴穿越所述第五铰链座的第五转轴通孔和所述两第二铰链座的第二转轴通孔后,两头分别位于所述两第一铰链座的第一转轴孔内;借助所述各第一铰链座、第二铰链座、第五铰链座和第一转轴,所述容器盖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容器本体上。
同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两用功夫茶容器之有益效果在于:
1、由于在容器本体内放置有用于使茶具定位的托架,因此可以包装收藏和携带茶具;
2、由于在容器本体内还放置有茶盘面板,饮茶时,只需将托架取出,把茶杯放置在茶盘面板上,洗茶杯的水和喝茶时的剩余茶水直接倒在茶盘面板上后顺着茶盘面板上的茶水通孔流入到容器本体之容腔内,因此又可以在茶具取出后当作茶盘使用;
3、使用方便:将容器盖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容器本体上,特别是,另外还设置有一个起扣紧和支撑作用的扣板,不但保证了在包装收藏和携带茶具时安全,而且还增加了饮茶时茶杯和茶壶放置的面积,因为此时的茶杯和茶壶还可放置在打开的容器盖之内表面上;
4、结构简单:整个功夫茶容器将容器本体、容器盖、托架和茶盘面板等组合在一起,就达到既能包装收藏和携带茶具,又能在茶具取出后用于饮茶时将剩余茶水倒入其内;
5、重量轻,移动和携带也方便;
6、清洗方便:将茶盘面板揭开,倒掉容器本体之容腔内的废弃茶水,再用清水冲洗即可;
7、而且还特意在茶盘面板上设有供用户手指勾拿和将废弃茶叶倒入所述容器本体之容腔内的第三通孔,这样用户使用更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两用功夫茶容器的轴测投影示意图;
图2是所述两用功夫茶容器旋转打开扣板和容器盖后的轴测投影示意图;
图3是所述两用功夫茶容器旋转打开扣板和容器盖,并拿出托架和茶盘面板后的轴测投影示意图;
图4是所述两用功夫茶容器之部分零件分解后的轴测投影示意图,图中未画出托架和茶盘面板;
图5是所述两用功夫茶容器之托架底面朝上的轴测投影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至图5,一种两用功夫茶容器,包括设有容腔11的容器本体10和容器盖20,所述容器本体10上部敞开与所述容腔11呈一体;所述两用功夫茶容器还包括托架30和茶盘面板40;所述托架30包括设置在其下表面的多个支撑腿31和用于使茶具定位的通孔32;所述容器本体10内壁设有低于其上表面、用于容纳和支撑所述茶盘面板40的一圈凹台12;所述茶盘面板40上设有至少一处与所述容器本体10之容腔11相连通的茶水通孔41;所述托架30借助其各支撑腿31放置在所述容器本体10的容腔11底面上,其上表面低于所述凹台12上表面;所述茶盘面板40放置在所述容器本体10内的一圈凹台12上,其上表面低于所述容器本体10周边的上表面,可防止废弃茶水流出容器本体10外;所述容器盖20盖在所述容器本体10上表面。当需要包装收藏和携带茶具时,可将所述托架30放入所述容器本体10的容腔11内,再将茶具放在所述托架30的通孔32内,为了防震和运输的安全性,可用柔软的布将茶具包裹后再放入所述托架30的通孔32内;而当饮茶时,只需将托架30取出,把茶杯放置在茶盘面板40上,洗茶杯的水和喝茶时的剩余茶水直接倒在茶盘面板40上后顺着该茶盘面板40上的茶水通孔41流入到容器本体10之容腔11内,因此又可以在茶具取出后当作茶盘使用。
参见图3和图5,所述托架30的通孔32包括一处使茶壶定位的第一通孔321和多处使茶杯定位的第二通孔322;这样就可携带饮茶时所需要的茶杯和茶壶,更加方便用户出门旅行和/或招待客人。
参见图3和图5,所述第二通孔322有六处;所述第一通孔321位于所述托架30的正中央;所述各第二通孔322以所述第一通孔321为中心,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通孔321周围;这种布局,美观和节约空间,一次可携带一把茶壶和六只茶杯。
参见图2和图3,为了更加方便用户,所述茶盘面板40上设有供用户手指勾拿和将废弃茶叶倒入所述容器本体10之容腔11内的第三通孔42。
参见图3,所述茶盘面板40设有凹面43,所述各茶水通孔41和第三通孔42设置在所述茶盘面板40的凹面43上,可更加防止废弃茶水溅出。
参见图1至图5,所述容器本体10、容器盖20、托架30和茶盘面板40都有方形横截面。
参见图1至图4,为了用户使用方便,所述两用功夫茶容器还包括两个第一铰链座61、至少一个第二铰链座62和一根第一转轴71;所述第二铰链座62设有第二转轴通孔621,固定在所述容器盖20后侧面上;所述各第一铰链座61设有第一转轴孔611,分别固定在所述容器本体10后上表面两侧;所述第一转轴71穿越所述第二铰链座62的第二转轴通孔621后,两头分别位于所述两第一铰链座61的第一转轴孔611内;借助所述各第一铰链座61、第二铰链座62和第一转轴71,所述容器盖20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容器本体10上。所述第一转轴孔611最好设计成盲孔,这样不但美观,而且所述第一转轴71也不会掉出。
参见图1至图4,为了保证在包装收藏和携带茶具时安全,所述两用功夫茶容器还包括两个第三铰链座63、至少一个第四铰链座64和一根第二转轴72,以及起扣紧作用的扣板80;所述容器盖20前侧面设有一缺口21;所述第四铰链座64设有第四转轴通孔641,固定在所述扣板80后侧面上;所述各第三铰链座63设有第三转轴孔631,分别固定在所述容器盖20前侧面的缺口21两侧;所述第二转轴72穿越所述第四铰链座64的第四转轴通孔641后,两头分别位于所述两第三铰链座63的第三转轴孔631内;借助所述各第三铰链座63、第四铰链座64和第二转轴72,所述扣板80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容器盖20上;所述容器本体10前侧面设置有与所述扣板80适配的凹槽13;包装收藏和携带茶具时,所述容器盖20旋转到盖住所述容器本体10上表面,所述扣板80旋转到位于所述容器本体10前侧面的凹槽13内紧贴该凹槽13内表面。所述第三转轴孔631也最好设计成盲孔,这样不但美观,而且所述第二转轴72也不会掉出。
参见图2,为了增加饮茶时茶杯和茶壶放置的面积,所述扣板80的高度尺寸H满足如下要求,所述容器本体10的下底面放置在台面上,所述扣板80和容器盖20旋转打开,所述扣板80的前端面能够顶在该台面上,此时所述容器盖20与所述容器本体10的上表面相互平行,该扣板80起着支撑所述容器盖20的作用,此时的茶杯和茶壶还可放置在打开的容器盖20之内表面上。
参见图1至图4,为了使结构更牢固和旋转更顺畅,所述两用功夫茶容器还包括一个第五铰链座65;所述第二铰链座62有两个,分别间隔地固定在所述容器盖20后侧面上;所述第五铰链座65设有第五转轴通孔651,固定在所述容器本体10后上表面中间;所述第一转轴71穿越所述第五铰链座65的第五转轴通孔651和所述两第二铰链座62的第二转轴通孔621后,两头分别位于所述两第一铰链座61的第一转轴孔611内;借助所述各第一铰链座61、第二铰链座62、第五铰链座65和第一转轴71,所述容器盖20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容器本体10上。
上述各实施例之功夫茶容器,优选地使用中国传统竹材,配合现代蒸煮、浸渍、加压粘接等技术制做,轻便实用、富有美观和成本低廉。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两用功夫茶容器,包括设有容腔(11)的容器本体(10)和容器盖(20),所述容器本体(10)上部敞开与所述容腔(11)呈一体;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托架(30)和茶盘面板(40);所述托架(30)包括设置在其下表面的多个支撑腿(31)和用于使茶具定位的通孔(32);所述容器本体(10)内壁设有低于其上表面、用于容纳和支撑所述茶盘面板(40)的一圈凹台(12);所述茶盘面板(40)上设有至少一处与所述容器本体(10)之容腔(11)相连通的茶水通孔(41);
所述托架(30)借助其各支撑腿(31)放置在所述容器本体(10)的容腔(11)底面上,其上表面低于所述凹台(12)上表面;所述茶盘面板(40)放置在所述容器本体(10)内的一圈凹台(12)上,其上表面低于所述容器本体(10)周边的上表面;所述容器盖(20)盖在所述容器本体(10)上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用功夫茶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30)的通孔(32)包括一处使茶壶定位的第一通孔(321)和多处使茶杯定位的第二通孔(3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用功夫茶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通孔(322)有六处;所述第一通孔(321)位于所述托架(30)的正中央;所述各第二通孔(322)以所述第一通孔(321)为中心,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通孔(321)周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用功夫茶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茶盘面板(40)上设有供用户手指勾拿和将废弃茶叶倒入所述容器本体(10)之容腔(11)内的第三通孔(4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两用功夫茶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茶盘面板(40)设有凹面(43),所述各茶水通孔(41)和第三通孔(42)设置在所述茶盘面板(40)的凹面(43)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之任一项所述的两用功夫茶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本体(10)、容器盖(20)、托架(30)和茶盘面板(40)都有方形横截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两用功夫茶容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两个第一铰链座(61)、至少一个第二铰链座(62)和一根第一转轴(71);所述第二铰链座(62)设有第二转轴通孔(621),固定在所述容器盖(20)后侧面上;所述各第一铰链座(61)设有第一转轴孔(611),分别固定在所述容器本体(10)后上表面两侧;所述第一转轴(71)穿越所述第二铰链座(62)的第二转轴通孔(621)后,两头分别位于所述两第一铰链座(61)的第一转轴孔(611)内;借助所述各第一铰链座(61)、第二铰链座(62)和第一转轴(71),所述容器盖(20)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容器本体(10)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两用功夫茶容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两个第三铰链座(63)、至少一个第四铰链座(64)和一根第二转轴(72),以及起扣紧作用的扣板(80);所述容器盖(20)前侧面设有一缺口(21);所述第四铰链座(64)设有第四转轴通孔(641),固定在所述扣板(80)后侧面上;所述各第三铰链座(63)设有第三转轴孔(631),分别固定在所述容器盖(20)前侧面的缺口(21)两侧;所述第二转轴(72)穿越所述第四铰链座(64)的第四转轴通孔(641)后,两头分别位于所述两第三铰链座(63)的第三转轴孔(631)内;借助所述各第三铰链座(63)、第四铰链座(64)和第二转轴(72),所述扣板(80)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容器盖(20)上;所述容器本体(10)前侧面设置有与所述扣板(80)适配的凹槽(13);所述容器盖(20)旋转到盖住所述容器本体(10)上表面,所述扣板(80)旋转到位于所述容器本体(10)前侧面的凹槽(13)内紧贴该凹槽(13)内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两用功夫茶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扣板(80)的高度尺寸(H)满足如下要求,所述容器本体(10)的下底面放置在台面上,所述扣板(80)和容器盖(20)旋转打开,所述扣板(80)的前端面能够顶在该台面上,此时所述容器盖(20)与所述容器本体(10)的上表面相互平行,该扣板(80)起着支撑所述容器盖(20)的作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两用功夫茶容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一个第五铰链座(65);所述第二铰链座(62)有两个,分别间隔地固定在所述容器盖(20)后侧面上;所述第五铰链座(65)设有第五转轴通孔(651),固定在所述容器本体(10)后上表面中间;所述第一转轴(71)穿越所述第五铰链座(65)的第五转轴通孔(651)和所述两第二铰链座(62)的第二转轴通孔(621)后,两头分别位于所述两第一铰链座(61)的第一转轴孔(611)内;借助所述各第一铰链座(61)、第二铰链座(62)、第五铰链座(65)和第一转轴(71),所述容器盖(20)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容器本体(10)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6255590U CN201890466U (zh) | 2010-11-25 | 2010-11-25 | 两用功夫茶容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6255590U CN201890466U (zh) | 2010-11-25 | 2010-11-25 | 两用功夫茶容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890466U true CN201890466U (zh) | 2011-07-06 |
Family
ID=442199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20625559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890466U (zh) | 2010-11-25 | 2010-11-25 | 两用功夫茶容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890466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88436A (zh) * | 2011-12-27 | 2012-06-13 | 陈梓平 | 平面排水构件 |
CN102499562A (zh) * | 2011-12-27 | 2012-06-20 | 陈梓平 | 平面排水构件 |
WO2024192959A1 (zh) * | 2023-03-21 | 2024-09-26 | 上海熙悦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连体式铰链连接的转运箱及其制造方法 |
-
2010
- 2010-11-25 CN CN2010206255590U patent/CN20189046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88436A (zh) * | 2011-12-27 | 2012-06-13 | 陈梓平 | 平面排水构件 |
CN102499562A (zh) * | 2011-12-27 | 2012-06-20 | 陈梓平 | 平面排水构件 |
CN102499562B (zh) * | 2011-12-27 | 2014-01-22 | 陈梓平 | 平面排水构件 |
WO2024192959A1 (zh) * | 2023-03-21 | 2024-09-26 | 上海熙悦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连体式铰链连接的转运箱及其制造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188963Y (zh) | 多功能旅行杯 | |
CN201890466U (zh) | 两用功夫茶容器 | |
CN203802164U (zh) | 一种组合式功夫茶杯 | |
CN201888598U (zh) | 便携式功夫茶容器 | |
CN201664150U (zh) | 一种多功能组合陶瓷茶具 | |
CN201709972U (zh) | 一种便携式水瓶 | |
CN204351501U (zh) | 一种保持茶水新鲜度的茶壶 | |
CN201942138U (zh) | 盖板式功夫茶容器 | |
CN201929582U (zh) | 一种多功能水杯 | |
CN201067264Y (zh) | 一种带过滤杯的真空保温双层玻璃茶壶 | |
CN201942139U (zh) | 嵌入式功夫茶容器 | |
CN204813114U (zh) | 一种新型冲泡碗具和公道杯组合 | |
CN201123630Y (zh) | 一种便捷纸杯 | |
CN201847328U (zh) | 新型泡茶杯 | |
CN201861314U (zh) | 一种分体保温杯 | |
CN201958517U (zh) | 磨盘式茶盘 | |
CN203088474U (zh) | 带有过滤装置的茶壶 | |
CN202069125U (zh) | 一种便携式茶具 | |
CN201814282U (zh) | 茶壶型水杯 | |
CN202636012U (zh) | 双层盖碗 | |
CN201604849U (zh) | 一种菜篮子 | |
CN201609267U (zh) | 一种新型水杯结构 | |
CN203073997U (zh) | 一种分体式冲茶壶 | |
CN204105601U (zh) | 新型杯盖 | |
CN202723356U (zh) | 便捷茶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06 Termination date: 2013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