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887139U - 一种双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887139U
CN201887139U CN2010205370248U CN201020537024U CN201887139U CN 201887139 U CN201887139 U CN 201887139U CN 2010205370248 U CN2010205370248 U CN 2010205370248U CN 201020537024 U CN201020537024 U CN 201020537024U CN 201887139 U CN201887139 U CN 2018871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onant cavity
boss
cross
duplexer
coupling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53702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佑龙
谭志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uore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RENTECH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RENTECH Corp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RENTECH Corp
Priority to CN20102053702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8871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8871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88713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Motors That Do Not Use Commut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工器,包括:第一谐振腔(11)及设置于腔体内的第一谐振柱(12),第二谐振腔(13)及设置于腔体内的第二谐振柱(14),第三谐振腔(15)及设置于腔体内的第三谐振柱(16),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谐振腔(11)和第三谐振腔(15)的交叉耦合件(18);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谐振腔(11)、第二谐振腔(13)和第三谐振腔(15)呈三角形排列并通过耦合槽(17)互相连通,所述交叉耦合件(18)安装在连通第一谐振腔(11)和第三谐振腔(15)的耦合槽(17)内;所述第一谐振腔(11)内设置有第一交叉耦合台(22),所述第三谐振腔(15)内设置有第三交叉耦合台(26)。本实用新型在谐振腔内设置了交叉耦合台,使谐振频率远离双工器的通带频率。

Description

一种双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源双工器。
背景技术
随着通讯系统的发展和系统质量的提高,通讯系统频率已渐从分米波过渡到厘米波。为了使双工器在在厘米波环境中具有分米波环境中的低损耗和高矩形系数,就要求双工器具有较大的谐振腔,从而导致连接相邻谐振腔的交叉耦合件的长度变长。这会导致在双工器的通带附近产生高次谐波,这种高次谐波因为靠近通带而无法被过滤,从而影响了通信系统。
因此,亟需一种改进的双工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合路器。该双工器包括:第一谐振腔及设置于腔体内的第一谐振柱、第二谐振腔及设置于腔体内的第二谐振柱、第三谐振腔及设置于腔体内的第三谐振柱、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谐振腔和第三谐振腔的交叉耦合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谐振腔、第二谐振腔和第三谐振腔呈三角形排列并通过耦合槽互相连通,所述交叉耦合件安装在连通第一谐振腔和第三谐振腔的耦合槽内;所述第一谐振腔内设置有第一交叉耦合台,所述第三谐振腔内设置有第三交叉耦合台。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交叉耦合台紧靠所述第一谐振柱,所述第三交叉耦合台紧靠所述第三谐振柱。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交叉耦合台与所述第一谐振柱一体成型,所述第三交叉耦合台与所述第三谐振柱一体成型。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其中:连通所述第一谐振腔和第三谐振腔的耦合槽内安装有绝缘介质;所述交叉耦合件包括细长的杆部和分别位于所述杆部两端的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所述杆部安装到所述绝缘介质,所述第一凸台位于第一谐振腔,所述第二凸台位于所述第三谐振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交叉耦合台位于第一谐振柱的靠近所述第一凸台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凸台隔开一定的距离;所述第三交叉耦合台位于第三谐振柱的靠近所述第二凸台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二凸台隔开一定的距离。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交叉耦合台的顶端、第一凸台的中心、所述第三交叉耦合台的顶端、第二凸台的中心基本上位于同一个平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为圆柱状;所述杆部、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的中心轴基本重合。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双工器为无源双工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谐振腔、第二谐振腔和第三谐振腔均为圆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谐振腔、第二谐振腔和第三谐振腔均为方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双工器的频率大于60千兆赫。
实施本实用新型,在谐振腔内设置了交叉耦合台,使交叉耦合产生的谐波的频率远离双工器的通带频率,便于过滤掉该谐波,从而克服了现有的双工器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双工器的示意图;
图3是该双工器的平面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双工器的A-A截面图;
图5是图3所示双工器的D-D截面图;
图6是图5所示双工器的E-E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6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其中,图1和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双工器的示意图,图3是该双工器的平面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双工器的A-A截面图,图5是图3所示双工器的D-D截面图,图6是图5所示双工器的E-E截面图。
该双工器的滤波部分包括第一谐振腔11及设置于腔体内的第一谐振柱12、第二谐振腔13及设置于腔体内的第二谐振柱14、第三谐振腔15及设置于腔体内的第三谐振柱16、以及连接第一谐振腔11和第三谐振腔15的交叉耦合件18。第一谐振腔11、第二谐振腔13和第三谐振腔15呈三角形排列并通过耦合槽17互相连通。
连通第一谐振腔11和第三谐振腔15的耦合槽17内安装有绝缘介质19。交叉耦合件18包括细长的杆部18a以及分别位于杆部18a两端的第一凸台18b和第二凸台18c。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台18b和第二凸台18c为圆柱状;杆部18a、第一凸台18b和第二凸台18c的中心轴基本重合。杆部18a安装到绝缘介质19,第一凸台18b位于第一谐振腔11,第二凸台18c位于第三谐振腔15。
第一谐振腔11内设置有第一交叉耦合台22,第一交叉耦合台22紧靠第一谐振柱12,更具体地,第一交叉耦合台22位于第一谐振柱12的靠近第一凸台18b的一侧,并与第一凸台18b隔开一定的距离D1。第三谐振腔15内设置有第三交叉耦合台26,第三交叉耦合台26紧靠第三谐振柱16,更具体地,第三交叉耦合台26位于第三谐振柱16的靠近第二凸台18c的一侧,并与第二凸台18c隔开一定的距离D2。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设置上述距离D1和D2,从而保证了双工器具有高矩形系数。
参考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中,第一交叉耦合台22的顶端、第一凸台18b的中心、第三交叉耦合台26的顶端、第一凸台18c的中心基本上位于同一个平面。
本实施例中,该双工器为无源双工器,双工器的频率大于60千兆赫(GHz),第一谐振腔11、第二谐振腔13和第三谐振腔15均为圆形,第一交叉耦合台22与第一谐振柱12一体成型,第三交叉耦合台26与第三谐振柱16一体成型。但是,不应将此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例如,作为一种替换方案,双工器不局限于三个谐振腔,而谐振腔可以为方形。
上述实施例中,谐振腔由铝合金制成,谐振柱与谐振腔一体成型。交叉耦合件18由铜件或者镀铜件制成,绝缘介质19选用聚四氟乙烯。但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工器,包括:
第一谐振腔(11)及设置于腔体内的第一谐振柱(12),
第二谐振腔(13)及设置于腔体内的第二谐振柱(14),
第三谐振腔(15)及设置于腔体内的第三谐振柱(16),以及
连接所述第一谐振腔(11)和第三谐振腔(15)的交叉耦合件(18);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谐振腔(11)、第二谐振腔(13)和第三谐振腔(15)呈三角形排列并通过耦合槽(17)互相连通,所述交叉耦合件(18)安装在连通第一谐振腔(11)和第三谐振腔(15)的耦合槽(17)内;
所述第一谐振腔(11)内设置有第一交叉耦合台(22),所述第三谐振腔(15)内设置有第三交叉耦合台(2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交叉耦合台(22)紧靠所述第一谐振柱(12),所述第三交叉耦合台(26)紧靠所述第三谐振柱(1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交叉耦合台(22)与所述第一谐振柱(12)一体成型,所述第三交叉耦合台(26)与所述第三谐振柱(16)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工器,其特征在于:
连通所述第一谐振腔(11)和第三谐振腔(15)的耦合槽(17)内安装有绝缘介质(19);
所述交叉耦合件(18)包括细长的杆部(18a)以及分别位于所述杆部(18a)两端的第一凸台(18b)和第二凸台(18c);所述杆部(18a)安装到所述绝缘介质(19),所述第一凸台(18b)位于第一谐振腔(11),所述第二凸台(18c)位于所述第三谐振腔(1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交叉耦合台(22)位于第一谐振柱(12)的靠近所述第一凸台(18b)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凸台隔开一定的距离;
所述第三交叉耦合台(26)位于第三谐振柱(16)的靠近所述第二凸台(18c)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二凸台隔开一定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交叉耦合台(22)的顶端、第一凸台(18b)的中心、所述第三交叉耦合台(26)的顶端、第二凸台(18c)的中心基本上位于同一个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18b)和第二凸台(18c)为圆柱状;所述杆部(18a)、第一凸台(18b)和第二凸台(18c)的中心轴基本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工器为无源双工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谐振腔(11)、第二谐振腔(13)和第三谐振腔(15)均为圆形或者方形。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工器的频率大于60千兆赫。
CN2010205370248U 2010-09-20 2010-09-20 一种双工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18871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5370248U CN201887139U (zh) 2010-09-20 2010-09-20 一种双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5370248U CN201887139U (zh) 2010-09-20 2010-09-20 一种双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887139U true CN201887139U (zh) 2011-06-29

Family

ID=44184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537024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887139U (zh) 2010-09-20 2010-09-20 一种双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887139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6352A (zh) * 2012-12-31 2013-04-24 深圳市大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滤波器及采用该滤波器的通信射频器件
WO2017088348A1 (zh) * 2015-11-25 2017-06-01 江苏贝孚德通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准带状线结构的双工器
CN112542667A (zh) * 2020-12-14 2021-03-23 深圳国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滤波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6352A (zh) * 2012-12-31 2013-04-24 深圳市大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滤波器及采用该滤波器的通信射频器件
WO2017088348A1 (zh) * 2015-11-25 2017-06-01 江苏贝孚德通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准带状线结构的双工器
CN112542667A (zh) * 2020-12-14 2021-03-23 深圳国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滤波器
CN112542667B (zh) * 2020-12-14 2022-05-17 深圳国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滤波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73119B2 (en) Filter and wireless network device
CN201063353Y (zh) 一种带有零腔的腔体滤波器
CN105006617B (zh) 三模介质腔体滤波器
CN201887139U (zh) 一种双工器
CN102013538A (zh) 无交叉耦合飞杆的具有多传输零点的微波滤波器
CN105226354A (zh) 三模耦合的强高频侧阻带抑制微带带通滤波器及耦合方法
CN105633520B (zh) 一种双频窄带带通介质滤波器
CN101521306B (zh) 一种平坦传输多模谐振腔
CN204885377U (zh) 一种交指耦合馈线折叠加载短路枝节双通带滤波器
CN102593559A (zh) 一种t形微带双模带通滤波器
CN203056063U (zh) X波段双模波导滤波器
CN102299394A (zh) 超常媒质超高频带通滤波器
CN202839912U (zh) 一种滤波器耦合结构
CN104332683B (zh) 一种应用于PCS&WiMAX频段的双通带六边形滤波器
CN207719379U (zh) 一种介质波导滤波器负零点耦合结构
CN201812908U (zh) 一种整合定向耦合结构的低通滤波器
CN201877552U (zh) 电容耦合射频滤波器
CN201000917Y (zh) 同轴腔体谐振器间的耦合结构
CN202721248U (zh) 基于加载非对称分支线谐振器单元的微带带通滤波器
CN202167591U (zh) 实现传输零点的同轴腔体滤波器
CN211125985U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201210511Y (zh) 宽频3dB电桥
CN211125969U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208028198U (zh) 一种多频段组合式微波射频滤波器
CN204333193U (zh) 带通合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5th floor, building 1, Guor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the intersection of Jinxiu middle road and Cuijing Road, Longtian street, Ping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Guore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B building 1F, three national buil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zhong District, Nanshan District hi tech Zone,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CHINA GRENTECH CORPORATION 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