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844310U - 光源单元及背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光源单元及背光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844310U CN201844310U CN2010205678545U CN201020567854U CN201844310U CN 201844310 U CN201844310 U CN 201844310U CN 2010205678545 U CN2010205678545 U CN 2010205678545U CN 201020567854 U CN201020567854 U CN 201020567854U CN 201844310 U CN201844310 U CN 20184431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light source
- emitting component
- source cell
- optical axi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光源单元,包括发光元件以及控光元件。控光元件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其中第二表面朝向发光元件。控光元件包括多个凸透镜面以及锥形凹面。多个凸透镜面设于第一表面。锥形凹面设于第二表面。一种背光模块亦被提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涉及一种光源单元及背光模块,且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锥形凹面的光源单元及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公知的光源单元,其输出的光强度分布较为集中,且其角落的光强度较低。在公知的光源单元中的控光元件,为求其表面曲面能够连续接合,其外形存在着许多限制,也间接造成公知的光源单元,其输出的光形无法为矩形。
使用多个阵列排列的公知光源单元所组成的光源,当公知光源单元间距离较远时会有均匀性不佳的问题。此问题在光源中的各公知光源单元的共同的角落处最为严重。此外,利用多个阵列排列的公知光源单元所组成的光源当作背光源的背光模块亦有均匀性不佳的问题。
另外,美国专利第7621657号揭露一种光通量元件,其具有半圆形凹陷以及出光面,此光通量元件可使发光元件的发光角度增加。中国台湾专利公开第200827617号的揭露透镜罩用以覆盖发光二极管。中国台湾专利第I319629号揭露发光二极管模块包括基材、多个发光二极管与多个透镜,透镜各具有上凸面的曲面与凹槽,且透镜的曲面对应发光二极管。
中国台湾专利第M278907号揭露透镜体具有弧形入光面及弧形出光面,透明体可增大发光二极管的出光范围并提升其照射均匀度。中国台湾专利第I315413号揭露背光模块,包含光导板、发光元件、扩散板以及光束成形板。中国台湾专利公开第201001026号揭露导光部件具有透镜部和在透镜部周围形成而具有平面正方形外形的锷部。中国台湾专利公开第200632430号揭露发光元件组合体具备光取出透镜与发光元件。中国台湾专利第I323809号揭露一种背光模块,包含光学膜片以及多个透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源单元,此光源单元提供的照明较为均匀。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此背光模块可提供较均匀的照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光源单元,包括发光元件以及控光元件。控光元件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其中第二表面朝向发光元件。控光元件包括多个凸透镜面以及锥形凹面。多个凸透镜面设于第一表面。锥形凹面设于第二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多个光源单元以及扩散板。每一光源单元包括发光元件以及控光元件。控光元件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其中第二表面朝向发光元件。控光元件包括多个凸透镜面以及锥形凹面。多个凸透镜面设于第一表面。锥形凹面设于第二表面。扩散板配置于光源单元上方,其中每一控光元件配置于对应的发光元件与扩散板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具有下列优点或功效的至少其一。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源单元中,通过锥形凹面可使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束更均匀地传递至控光元件的第一表面上的多个凸透镜面中,进而使得此光源单元所提供的照明较为均匀。此外,利用此光源单元的背光模块亦可提供较均匀的照明。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源单元立体示意图。
图2以及图5为图1的光源单元沿着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光源单元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θ1与θ2间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凸透镜面配置示意图。
图7A、图8A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源单元光形示意图。
图7B、图8B为对照组光源单元光形示意图。
图7C、图8C、图8D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源单元与对照组光源单元光强分布示意图。
图9A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强分布示意图。
图9B为对照组光源单元光强分布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源单元的立体示意图,而图2为图1的光源单元沿着A-A’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光源单元100包括发光元件110以及控光元件120。控光元件120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S1以及第二表面S2,其中第二表面S2朝向发光元件110。
控光元件120包括多个凸透镜面122及锥形凹面124。在本实施例中,控光元件120还包括环绕锥形凹面124的入光底面126以及环绕入光底面126及锥形凹面124的全反射面128。多个凸透镜面122设于第一表面S1,锥形凹面124设于第二表面S2。在本实施例中,锥形凹面124的底部设有平面124a,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锥形凹面124的底部亦可呈尖形凹陷,或者锥形凹面124的底部亦可设有圆滑形凹陷,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的发光元件110例如为发光二极管。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10亦可以是其它适当的发光元件。控光元件120的材质例如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PC)、玻璃,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图3为图2的光源单元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10朝向控光元件120的第二表面S2发出光束L。发光元件110的光轴例如为z轴。在本实施例中,锥形凹面124相对于发光元件110的光轴(z轴)实质上为轴对称,即为圆对称。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锥形凹面124亦可以呈椭圆对称或其它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锥形凹面124可通过连接部124b与入光底面126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光束L与光轴(z轴)所夹的锐角称为θ1,光束L经过锥形凹面124后与光轴(z轴)所夹的锐角称为θ2。其中,传递至锥形凹面124的光束与光轴(z轴)所夹的锐角θ1大于0小于等于ω1,ω1为光轴(z轴)与传递至锥形凹面124与连接部124b交界的光线所夹的锐角。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当锥形凹面124直接与入光底面126连接而不通过连接部124b连接时,ω1所指的即为光轴(z轴)与传递至锥形凹面124与入光底面126交界的光线所夹的锐角。ω1可依使用需求而作调整,且0°<ω1<90°。在本实施例中,θ1与θ2间的对应关系可依实际的需求而作适当的设定。举例而言,当欲将发光元件110所发出的大部分的光束以较大的角度且较均匀地传递至第一表面S1时,θ1与θ2间的对应关系可设定为图4中所示的递增函数θ2=f(θ1),其中f(θ1)的斜率随着θ1变大而递减。
请参照图3,依据司乃耳定律(Snell’s law)可推导出本实施例的锥形凹面124与垂直于发光元件的光轴(z轴)的平面(x-y平面)所夹的锐角β与θ1间的关系式,推导如下:行进方向与光轴(z轴)夹锐角θ1的光束L传递到锥形凹面124,此光束L与锥形凹面124的法线所夹的锐角为(θ+α),此光束L通过锥形凹面124后其行进方向与锥形凹面124的法线所夹的锐角为θ。若光源单元100置于空气中,空气的折射率为1,控光元件的折射率为n,则依据司乃耳定律(Snell’s law)可得式(1)
n×sinθ=sin(θ+α),其中α=θ2-θ1 (1)
,由式(1)可推导出式(2)
,又由图3可得
β=θ+θ2 (3)
将式(3)及θ2=f(θ1)代入式(2)中即可得锥形凹面124与垂直于发光元件的光轴(z轴)的平面(x-y平面)所夹的锐角β与θ1间的关系式如下列式(4)
如此一来,通过本实施的锥形凹面124的大部分光束L可以较大的角度(即θ2)且较为均匀地传递至控光元件120的第一表面S1。
图5为图1的光源单元沿着A-A’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5,在本实施例中,入光底面126环绕锥形凹面124,且
实质上垂直于发光元件110的光轴(z轴)。全反射面128环绕入光底面126及锥形凹面124。在本实施例中,锥形凹面124可通过连接部124b与入光底面126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光束L与光轴(z轴)所夹的锐角被称为θ1。其中,传递至入光底面126的光束与光轴所夹的锐角θ1大于ω2小于90°,ω2为光轴(z轴)与传递至入光底面126与连接部124b交界的光线所夹的锐角。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当锥形凹面124不通过连接部124b与入光底面126连接时,ω2所指的即为光轴(z轴)与传递至射至锥形凹面124与入光底面126交界的光线所夹的锐角。
在本实施例中,全反射面128例如是设计用以将光束L中穿透入光底面126的光线全反射至第一表面S1。更详细地说,若本实施例的全反射面128可将光束L中穿透入光底面126的光线全反射出去,则全反射面128与垂直于发光元件110的光轴(z轴)的平面(x-y平面)所夹的锐角γ与θ1间需满足一关系式,推导此关系式如下:请参照图5,行进方向与光轴(z轴)夹锐角θ1的光束L传递到入光底面126后,此光束L与入光底面126法线所夹的锐角为θ3。若光源单元100置于空气中,空气的折射率为1,控光元件的折射率为n,则依据司乃耳定律(Snell’s law)可得式(5)并推导出式(6)
sinθ1=n×sinθ3 (5)
穿过入光底面126后的光束L传递至全反射面128,其与全反射面128的法线所夹的锐角为θ4,若光束L在全反射面128上发生全反射,则θ4需满足下式(7)
n×sinθ4≥1 (7)
经全反射面128全反射后的光束L与全反射面128所夹的锐角为δ,由图5可知,θ4=90°-δ,将此式代入式(7)可推得下式(8)
又由图5可知下式(9)
γ=(90°-θ3)+δ (9)
将式(9)及式(6)代入式(8)中即可得全反射面128与垂直于发光元件110的光轴(z轴)的平面(x-y平面)所夹的锐角γ与θ1间的关系如下式(10)
如此一来,光束L中穿透入光底面126的光线可被全反射面128全反射,而将光束L中穿透入光底面126的光线做更有效地运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S1上配置有多个凸透镜面122。具体而言,第一表面S1上配置有4个等分第一表面S1的凸透镜面122。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表面S1上亦可配置有其它多个凸透镜面122。在实施例中,此多个凸透镜面122等分第一表面S1。举例而言,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表面S1上可配置有3个凸透镜面,此3个凸透镜面占据第一表面S1的所有面积且各自所占的面积相等。
本实施例的4个凸透镜面122所组合而成的外形例如为矩形,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其组合而成的外形可亦为方形、圆形或其它需要的形状。本实施例的凸透镜面122可为球面凸透镜面。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凸透镜面122亦可以是非球面凸透镜面,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凸透镜面122的功能是将传递至第一表面S1的光束更均匀地投射出去,以使其提供较为均匀的照明光源。本实施例的凸透镜面122配置于第一表面S1上的方式例如为以下所述:请参照图6,每一凸透镜面122在垂直于发光元件110的光轴(z轴)的参考平面(x-y平面)上的正投影实质上为矩形(例如点P1、P8、O、P5所构成的矩形,或点P8、P4、P7、O所构成的矩形,或点P7、P3、P6、O所构成的矩形,或点O、P6、P2、P5所构成的矩形),本发明不限定此矩形为完美的矩形,在一实施例中,亦可以是如图1稍有缺角的矩形。发光元件110的光轴(z轴)与参考平面(x-y平面)的交点实质上落在矩形的角落(例如图6中靠近点O的角落)上,当将矩形划分为排成2×2阵列的四个矩形区域Z1、Z2、Z3、Z4时,凸透镜面122的几何中心在参考平面(x-y平面)上的正投影落在四个矩形区域中的远离上述角落(即靠近点O的角落)且与此角落在矩形的同一对角线(例如图6中所示的对角线P1O)上的矩形区域(例如图6中所示的Z1)中。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4个凸透镜面122环绕发光元件110的光轴(z轴)配置,并配置于第一表面S1上。此4个凸透镜面122在垂直于发光元件110的光轴(z轴)的参考平面(x-y平面)上的正投影实质上为矩形,此矩形的长例如为W1,宽例如为W2。若视此4个凸透镜面122的正投影的几何中心O座标为原点(0,0),则此4个凸透镜面122的曲率中心Q1(u1,v1)、Q2(u2,v2)、Q3(u3,v3)以及Q4(u4,v4)座标分别满足:
图7A为图1的光源单元所产生的光形示意图,而图7B为图1的光源单元的对照组所产生的光形示意图,其中此对照组光源单元可产生圆对称的光形。由图7A与图7B可清楚地知道,本实施例的光源单元100光形较接近矩形而对照组光源单元所产生的光形较接近圆形。比较对照组光源单元与本实施例的光源单元100在同一方向上的光强度分布F1与F2,由图7C可清楚地知道,本实施例的光源单元100的光强度分布较对照组光源单元均匀,并可有效地提升角落R1、R2的光强度,如图7C中所示。
将本实施例的光源单元100以2×2矩阵排列后,其所输出的光形如图8A所示。将对照组光源单元以2×2矩阵排列后,其所输出的光形如图8B所示。比较对照组光源单元与本实施例的光源单元100以2×2矩阵排列后在同一方向上的光强度分布K1与K3,由图8C可清楚地知道,对照组光源单元以2×2矩阵排列后其中心处较暗且均匀度差,而本实施例的光源单元100以2×2矩阵排列后中心处较亮且均匀度优选,并在角落R1、R2处的亮度明显地提升,如图8C所示。比较对照组光源单元与本实施例的光源单元100以2×2矩阵排列后在同另一方向上的光强度分布K2与K4,由图8D可清楚地知道,本实施例的光源单元100以2×2矩阵排列后较对照组的光源单元以2×2矩阵排列后均匀度优选,且于边缘E1、E2处的亮度明显地提升,如图8D所示。
图9A为本实施例的光源单元100以2×2矩阵排列后所产生的光形示意图。图9B为对照组的光源单元以2×2矩阵排列后所产生的光形示意图。将本实施例的光源单元100以2×2矩阵排列后得到另一光源单元,其均齐度U(uniformity)的定义例如为下述:请参照图9A,连接此四个光源单元的中心点以构成矩形并将此矩形等分为四个等面积的矩形,将此被等分的四个等面积的矩形的各顶点分别称为点A1至A9。此9点中最强的光强度称为Wmax,9点中最弱的光强度称为Wmin,则均齐度(uniformity)可定义如下式:
由图9A以及图9B可清楚地知道,本实施例的光源单元100以2×2矩阵排列后所提供的光源较对照组光源单元以2×2矩阵排列后所提供的光源均齐度优选。举例而言,本实施例的光源单元100以2×2矩阵排列后所提供的光源的均齐度80%,较对照组光源单元以2×2矩阵排列后所提供的光源的均齐度46%佳。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背光模块。本实施例的光源单元100可应用在此背光模块200中,如图10中所示。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0可包括反射单元220、以m×n(m,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阵列排列的光源单元100。
在本实施例中,扩散板210配置于光源单元100上方用以将光源单元100所发出的光均匀地扩散,而使个别的光源单元100输出光形更不易被使用者查觉。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控光元件120配置于对应的发光元件110与扩散板210之间。本实施例的反射单元220配置于光源单元100下方以将光源单元100所发出的光有效地利用。
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0还可包括扩散板210以及光学膜片组230。在本实施例中,光学膜片组230配置于扩散板210上。在本实施例中,扩散板210配置于光学膜片组230与光源单元100之间。光学膜片组230可包括增亮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BEF)、双重亮度增亮膜(dual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DBEF)、微透镜阵列膜(micro-lens array film)以及柱状透镜阵列膜(lenticular array film)的至少其一。举例而言,光学膜片组230可包括柱状透镜阵列膜232以及配置于其上的亮度增亮膜234(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BEF),其中柱状透镜阵列膜232中的柱状透镜与配置于其上的亮度增亮膜234(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BEF)的柱状棱镜为正交摆放。因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0采用的光源单元100所提供的照明均匀度优选,故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0所提供的照明均匀度亦优选。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具有下列优点或功效的至少其一。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源单元中,通过锥形凹面可将发光单元所发出的光束均匀地分散至第一表面,再通过配置于第一表面上的多个凸透镜面即可将发光单元所发出的光束更均匀地投射出,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源单元所提供的照明较为均匀。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源单元具有全反射面,其可使发光单元所发出的光束较有效地被利用。以此光源单元所制作的背光模块所提供的照明亦较为均匀。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新型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改,皆仍属本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部分和标题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搜寻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
Claims (20)
1.一种光源单元,包括:
发光元件,以及
控光元件,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其中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发光元件,且所述控光元件包括:
多个凸透镜面,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以及
锥形凹面,设于所述第二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单元,其中,所述锥形凹面相对于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实质上为轴对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单元,其中,所述发光元件适于朝向所述第二表面发出光束,所述锥形凹面相对于垂直于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的平面所夹的锐角为β(θ1),其中θ1为所述光束中的光线入射所述锥形凹面的方向与所述光束的光轴所夹的锐角,且所述锥形凹面符合:
其中,n为所述控光元件的折射率,且f(θ1)为递增函数,且f(θ1)为对应至θ1的所述光束中的所述光线在经由所述锥形凹面进入所述控光元件后的折射方向与所述光束的所述光轴所夹的锐角。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单元,其中,f(θ1)的斜率随着θ1变大而递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单元,其中,所述发光元件适于发出光束,且所述控光元件还包括:
入光底面,环绕所述锥形凹面;以及
全反射面,环绕所述入光底面及所述锥形凹面,其中所述光束中穿透所述入光底面的光线适于被所述全反射面全反射至所述第一表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源单元,其中,所述入光底面实质上垂直于所述发光元件的所述光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单元,其中,所述多个凸透镜面环绕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配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源单元,其中,所述多个凸透镜面各为球面凸透镜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源单元,其中,每一所述凸透镜面在垂直于所述发光元件的所述光轴的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实质上为矩形,所述发光元件的所述光轴与所述参考平面的交点实质上落在所述矩形的角落上,当将所述矩形划分为排成2×2阵列的四个矩形区域时,所述凸透镜面的曲率中心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落在所述四个矩形区域中的远离所述角落且与所述角落在所述矩形的同一对角线上的矩形区域中。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单元,其中,所述多个凸透镜面各为非球面凸透镜面。
12.一种背光模块,包括:
多个光源单元,每一所述光源单元包括:
发光元件,以及
控光元件,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其中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发光元件,且所述控光元件包括:
多个凸透镜面,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以及
锥形凹面,设于所述第二表面。
扩散板,配置于所述多个光源单元上方,其中每一所述控光元件配置于对应的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扩散板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反射单元,配置于所述多个光源单元下方。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多个光源单元在所述扩散板下方排成阵列。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锥形凹面相对于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实质上为轴对称。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发光元件适于朝向所述第二表面发出光束,所述锥形凹面相对于垂直于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的平面所夹的锐角为β(θ1),其中θ1为所述光束中的光线入射所述锥形凹面的方向与所述光束的光轴所夹的锐角,且所述锥形凹面符合:
其中,n为所述控光元件的折射率,且f(θ1)为递增函数,且f(θ1)为对应至θ1的所述光束中的所述光线在经由所述锥形凹面进入所述控光元件后的折射方向与所述光束的光轴所夹的锐角。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f(θ1)的斜率随着θ1变大而递减。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发光元件适于发出光束,且所述控光元件还包括:
入光底面,环绕所述锥形凹面;以及
全反射面,环绕所述入光底面及所述锥形凹面,其中所述光束中穿透所述入光底面的光线适于被所述全反射面全反射至所述第一表面。
1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源单元,其中,所述多个凸透镜面环绕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配置。
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光学膜片组,配置于所述扩散板上,其中,所述光学膜片组包括增亮膜、双重亮度增亮膜、微透镜阵列膜及柱状透镜阵列膜之至少其一。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5678545U CN201844310U (zh) | 2010-10-11 | 2010-10-11 | 光源单元及背光模块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5678545U CN201844310U (zh) | 2010-10-11 | 2010-10-11 | 光源单元及背光模块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844310U true CN201844310U (zh) | 2011-05-25 |
Family
ID=44039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20567854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844310U (zh) | 2010-10-11 | 2010-10-11 | 光源单元及背光模块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844310U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67760A (zh) * | 2012-07-06 | 2012-11-07 | 广州市鸿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直下式液晶电视背光模组 |
CN102889486A (zh) * | 2012-10-27 | 2013-01-23 | 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照明灯具 |
CN103133993A (zh) * | 2011-12-02 | 2013-06-05 | 欧司朗股份有限公司 | 透镜和照明装置 |
CN103649628A (zh) * | 2011-06-22 | 2014-03-19 | 恩普乐股份有限公司 | 光束控制部件、发光装置和照明装置 |
CN111367118A (zh) * | 2018-12-25 | 2020-07-03 |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光源模块与分光元件 |
-
2010
- 2010-10-11 CN CN2010205678545U patent/CN20184431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49628A (zh) * | 2011-06-22 | 2014-03-19 | 恩普乐股份有限公司 | 光束控制部件、发光装置和照明装置 |
TWI568971B (zh) * | 2011-06-22 | 2017-02-01 | 恩普樂股份有限公司 | 光束控制部材、發光裝置以及照明裝置 |
CN103133993A (zh) * | 2011-12-02 | 2013-06-05 | 欧司朗股份有限公司 | 透镜和照明装置 |
CN103133993B (zh) * | 2011-12-02 | 2016-08-03 | 欧司朗股份有限公司 | 透镜和照明装置 |
CN102767760A (zh) * | 2012-07-06 | 2012-11-07 | 广州市鸿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直下式液晶电视背光模组 |
CN102889486A (zh) * | 2012-10-27 | 2013-01-23 | 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照明灯具 |
WO2014063439A1 (zh) * | 2012-10-27 | 2014-05-01 | 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照明灯具 |
CN102889486B (zh) * | 2012-10-27 | 2017-04-19 | 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照明灯具 |
CN111367118A (zh) * | 2018-12-25 | 2020-07-03 |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光源模块与分光元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806547B2 (en) | Brightness-enhancing film | |
TWI446029B (zh) | A light guide plate, a light guide pl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a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CN103277739B (zh) | 一种光学透镜 | |
CN101430072B (zh) | 一种拼装而成的均匀面光源 | |
TWI245931B (en) | Light guide panel whose structure is like a triangular prism | |
CN201844310U (zh) | 光源单元及背光模块 | |
US20080310028A1 (en) | Near field lens for a light assembly | |
US8496371B2 (en) | Backlight module | |
CN103697388B (zh) | 一种车用光导灯具 | |
CN103322504B (zh) | 用于平面液晶显示的led背光系统的二次光学透镜 | |
CN101968166A (zh) | 发光二极管模组 | |
CN102102850A (zh) | 透镜及其应用的发光二极管模组 | |
US7993035B2 (en) | Aspherical LED angular lens for narrow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LED assembly using the same | |
CN102981206A (zh) |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 |
CN104132304A (zh) | 光学透镜 | |
CN217467238U (zh) | 拼接式导光板组合、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00483214C (zh) | 一种拼装而成的均匀面光源 | |
CN103363443B (zh) | 一种全反射透镜及其成型方法 | |
CN103994396A (zh) | 一种用于直下式背光光源的led二次折反射式透镜 | |
CN101578478B (zh) | 发光装置及其透镜 | |
CN101424789B (zh) | 混光器 | |
CN106287578A (zh) | 反射组件、背光模组 | |
CN209725991U (zh) | 照明组件、喇叭及音箱 | |
CN101493210A (zh) | 一种基于发光二极管的光源结构 | |
CN209026592U (zh) | 一种泛光灯面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525 Termination date: 20151011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