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97353U - 包覆式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包覆式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797353U
CN201797353U CN2010205346569U CN201020534656U CN201797353U CN 201797353 U CN201797353 U CN 201797353U CN 2010205346569 U CN2010205346569 U CN 2010205346569U CN 201020534656 U CN201020534656 U CN 201020534656U CN 201797353 U CN201797353 U CN 2017973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device
double
cladding
discharge device
support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53465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明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02053465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7973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7973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79735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包覆式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是与一具有第二发收电路装置的对应充放电装置发送、接收一谐振能量而据以放电、充电,该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包含:一承载体、一第一发收电路装置以及一包覆体。该第一发收电路装置设于承载体内,第一发收电路装置包括至少一连接器,连接器露出于承载体之外,该第一、二发收电路装置之间彼此无线发送、无线接收谐振能量,谐振能量并转换成电力,电力则由连接器传输,以及电力并转换成谐振能量而无线发送;该包覆体包覆住承载体,包覆体与承载体之间形成一定位部。

Description

包覆式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包覆式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特别是指一种以双向方式发送、接收一谐振能量并再经由转换而据以放电、充电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而适用于各式手持式电子产品的充电、放电和实时供电。
背景技术
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许多电子产品都已缩小到可供手持,例如包括:行动电话(Mobile Phone)、个人数字助理(PDA,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电子导航器、行动上网装置(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或电子书等的各式手持式电子产品。
所述手持式电子产品虽具有携带方便、随时使用等功效,惟由于功能的不断增加以及处理速度的不断提升,以致于有电池续航力不足的问题。对此问题,已知的做法是须针对所携带的各式手持式电子产品再额外携带相对应的各式电源供应器(AC to DC adaptor),显见麻烦与不便,更何况,所使用的每一种手持式电子产品都有其专用的电源供应器而无法共享,每当某一手持式电子产品不再被使用或被更先进的产品所取代时,其所专用的电源供应器亦将随的淘汰、丢弃,造成环境污染,确有着极为不环保的缺点。
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可供各式手持式电子产品共享充电、放电的本实用新型,而不须再额外携带相对应的各式电源供应器(AC to DCadaptor),乃为本案创作人所亟欲解决的一大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可供各式手持式电子产品(例如包括:行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电子导航器、行动上网装置、电子书等)共享充电、放电、不须再额外携带相对应的各式电源供应器(AC to DCadaptor)、具有方便性、且能避免环境污染的包覆式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包覆式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藉由其包覆体的设计乃能保护及定位住各式手持式电子产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包覆式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藉由包覆体是能包覆住承载体,甚至于还能包覆住已定位于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的手持式电子产品,从而具有更佳的保护以及更精致的外观。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包覆式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是与一具有第二发收电路装置的对应充放电装置发送、接收一谐振能量而据以放电、充电,该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是包含:一承载体、一第一发收电路装置、以及一包覆体。其中,该第一发收电路装置是设于该承载体内,该第一发收电路装置包括至少一连接器,该连接器是露出于承载体之外,该第一、二发收电路装置之间是彼此无线发送、无线接收该谐振能量,该谐振能量并转换成电力,该电力则由该连接器传输,以及该电力并转换成谐振能量而无线发送;该包覆体是包覆住该承载体,且该包覆体与承载体之间是形成一定位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可供各式手持式电子产品共享充电、放电、不须再额外携带相对应的各式电源供应器(AC to DC adaptor)、具有方便性、且还能避免环境污染,甚至于还能达到电子装置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功效。
附图说明
为了能够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特点和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惟所附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及其与对应充放电装置和手持式电子产品之间的分离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依据图2的3-3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于增设第一电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8A、图8B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方块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手持式电子产品和不同型式的对应充放电装置之间的分离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包覆式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该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主要是与一具有第二发收电路装置21的对应充放电装置2以双向方式发送、接收一谐振能量(如:第一谐振能量65或第二谐振能量75),再经由转换而据以放电、充电,且是对一电性插接于本实用新型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的手持式电子产品(例如包括:行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电子导航器、行动上网装置、电子书等)3充电、放电。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如图1、图3)是与一对应充放电装置2以双向无线发送谐振能量的方式来充、放电(如图2),而该对应充放电装置2是包括一第二发收电路装置21,对应充放电装置2还包括一电性连接于第二发收电路装置21的电源件22,电源件22是插接于电源插座4而取得电力。
该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是包含承载体11、一第一发收电路装置13以及一包覆体5,其中,该第一发收电路装置13是设于承载体11内,且第一发收电路装置13是包括至少一连接器136,连接器136是露出于承载体11之外而用以供手持式电子产品3的对接连接器31来电性插接;至于该对应充放电装置2是具有所述的第二发收电路装置21,该第一、二发收电路装置13、21之间是彼此无线发送、无线接收一谐振能量,该谐振能量并转换成电力,该电力则经由该连接器136和对接连接器31来传输,以及该电力并转换成谐振能量而无线发送,从而能经由本实用新型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而让所述对应充放电装置2对手持式电子产品3充电、放电以及实时供电(手持式电子产品3的电力亦可反向放电给对应充放电装置2或其它具有第二发收电路装置21的电子产品)。
至于包覆体5则包覆住承载体11,进而在包覆体5与承载体11之间形成一定位部14a而用以定位住手持式电子产品3,同时还兼具有保护与美观效果。
较佳者,该承载体11是包括一背板111和一连接于该背板111下缘的底座112,背板111还形成有一对夹臂12,所述的第一发收电路装置13除了后述的第一谐振电路装置131之外是均设于底座112内(如图3,第一谐振电路装置131是设置于背板111内),第一发收电路装置13的连接器136是进一步露出于底座112的上侧112a;再者,如图1、图2所示,该包覆体5是属于皮革材质,其具有一包覆片51和一连接于该包覆片51的一侧边的盖片52,包覆体5乃以其包覆片51来包覆住承载体11,详细而言,包覆片51的内面510是具有对应于两夹臂12和底座112的两第一开口511和一第二开口512,两夹臂12乃经由两第一开口511而伸出于包覆体5之外,而底座112则经由第二开口512而露出于包覆体5之外,以使两夹臂12、底座112以及包覆体5的内面510之间形成有所述的定位部14a;又,包覆体5还可进一步具有一间隔片53,间隔片53是连接于包覆片51和盖片52的相邻边之间,以让包覆体5在盖阖后能具有适应于手持式电子产品3的厚度的功效。
请参阅图2所示,当手持式电子产品3欲充电时,仅须将手持式电子产品3定位于本实用新型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的定位部14a,就能使其对接连接器31与连接器136电性插接在一起,接着再将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与所述已通电的对应充放电装置2彼此靠近或邻接,就能在第一、二发收电路装置13、21之间彼此无线发送、无线接收一谐振能量,该谐振能量并转换成电力而经由连接器136和对接连接器31来传输,以及该电力并转换成谐振能量而无线发送,从而让手持式电子产品3充电、放电以及实时供电。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4、图5、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仅包覆体8不同,且承载体11亦少了第一实施例的夹臂12。
如图,该包覆体8是为包覆套型式,其内呈中空且正面83形成有一开口831,而上述的承载体11除了底座112具有一上侧112a之外,其背板111还具有一正面111a,如此,如图6所示,包覆体8的周缘81、82与所包覆的承载体11的正面111a和上侧112a之间乃形成所述的定位部14b,包覆体8的开口831并与该定位部14b相连通,以利于手持式电子产品3定位于该定位部14b内。此外,该包覆体8是属于软胶套材质或皮革材质。
当手持式电子产品3定位于本实用新型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第二实施例的定位部14b内时,对接连接器31被连接器136所电性插接,以进行前述的双向无线充、放电。
当然,请参阅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的第二实施例是还可让第一发收电路装置13进一步增设一第一电源装置(充电电池)135,该承载体11的背板111则设置有该第一电源装置135,至于第一电源装置135的设置方式除可直接埋设于背板111内(图未示)之外,亦可如图所示般在背板111设有一电源装置定位部15,第一电源装置135则定位于该电源装置定位部15内而以电性连接于第一发收电路装置13,所转换的电力通过该第一电源装置135和该连接器136。
本实用新型双向无线充放电的电路
请参阅图8A所示,该双向无线充放电电路是包括:设于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的第一发收电路装置13、以及设于对应充放电装置2的第二发收电路装置21。该第一发收电路装置13还包括:一第一储供电力装置130以及一第一谐振电路装置131,该第一储供电力装置130是可提供一第一电力61,并将该第一电力61转换成一第一调频信号64。较佳的是,该第一储供电力装置130还包括有:一第一控制电路装置132、一第一震荡电路装置133以及一第一驱动电路装置134。首先,该第一储供电力装置130是以第一电源装置135(如充电电池)提供该第一电力61,而该第一控制电路装置132是将该第一电力61转换成一第一直流信号62。该第一震荡电路装置133是与该第一控制电路装置132电性连接,该第一震荡电路装置133接收该第一直流信号62转换成一第一交流信号63。该第一驱动电路装置134是与该第一震荡电路装置133电性连接,该第一驱动电路装置133接收该第一交流信号63转换成该第一调频信号64。
请再搭配参阅图8B所示,是为第一谐振电路装置131及第二谐振电路装置211对应配合的较佳实施例电路示意图,而前述的连接器136是与第一储供电力装置130电性连接在一起。
该第一谐振电路装置131是与该第一储供电力装置130电性连接,较佳者,该第一谐振电路装置131是具有至少两金属氧化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311(MOSFET)电性连接形成半桥式功率电路。当该第一谐振电路装置131于一开启状态,该开启状态是为至少一金属氧化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311(MOSFET)动作状态,此时该第一谐振电路装置131是为发射状态,该第一谐振电路装置131将接收该第一调频信号64转换成一第一谐振能量65。
该第二发收电路装置21是与该第一发收电路装置13相对应,该第二发收电路装置21还包括有:一第二谐振电路装置211、以及一第二储供电力装置210。该第二谐振电路装置211是与该第一谐振电路装置131相对应,较佳的是,该第二谐振电路装置211是具有至少两金属氧化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11(MOSFET)电性连接形成半桥式功率电路。此时该第二谐振电路装置211于一关闭状态,该关闭状态是为所有金属氧化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11(MOSFET)停止动作状态,此时该第二谐振电路装置211是为接收状态,该第二谐振电路装置211将接收该第一谐振能量65转换成一第三调频信号66。该第二储供电力装置210是与该第二谐振电路装置211电性连接,该第二储供电力装置210可接收该第三调频信号66,并将该第三调频信号66转换成一第三电力69储存。
较佳的是,该第二储供电力装置210还包括有:一第二驱动电路装置214、一第二震荡电路装置213以及一第二控制电路装置212,该第二驱动电路装置214是与该第二谐振电路装置211电性连接,该第二驱动电路装置214接收该第三调频信号66转换成一第三交流信号67。该第二震荡电路装置213是与该第二驱动电路装置214电性连接,该第二震荡电路装置213接收该第三交流信号67转换成一第三直流信号68。该第二控制电路装置212是与该第二震荡电路装置213电性连接,该第二控制电路装置212接收该第三直流信号68转换成该第三电力69储存于一第二电源装置215(如充电电池)。
当然,该第二谐振电路装置211于一开启状态,该开启状态是为至少一金属氧化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11(MOSFET)动作状态,此时该第二谐振电路装置211是为发射状态,而该第一谐振电路装置131于一关闭状态,该关闭状态是为所有金属氧化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1311(MOSFET)停止动作状态,此时该第一谐振电路装置131是为接收状态。此时由该第二储供电力装置210是以该第二电源装置215(如充电电池)提供一第二电力71,而该第二控制电路装置212是将该第二电力71转换成一第二直流信号72。该第二震荡电路装置213接收该第二直流信号72转换成一第二交流信号73,该第二驱动电路装置214接收该第二交流信号73转换成一第二调频信号74。而该第二谐振电路装置211是为发射状态,该第二谐振电路装置211将接收该第二调频信号74转换成一第二谐振能量75。而该第一谐振电路装置131是为接收状态,该第一谐振电路装置131将接收该第二谐振能量75转换成一第四调频信号76。该第一驱动电路装置134接收该第四调频信号76转换成一第四交流信号77。该第一震荡电路装置133接收该第四交流信号77转换成一第四直流信号78,该第一控制电路装置132接收该第四直流信号78转换成一第四电力79储存于该第一电源装置135。由此确实可达到电子装置双向无线充放电功效。
如图8A、图8B所示的电路方块图,是通用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二实施例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是亦可与不同型式的对应充放电装置搭配使用。如图,对应充放电装置的电源件22是由原先的有线式改为无线式,因而增设了第二发收电路装置21’;至于对应充放电装置则进一步增设一具有第一电源装置(充电电池)135’的第一发收电路装置13’。以使对应充放电装置与电源件22之间亦可利用无线方式来发送谐振能量,再将谐振能量转换为电力供第一电源装置(充电电池)135’储存。
本实用新型包覆式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的特点在于:可供各式手持式电子产品(例如包括:行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电子导航器、行动上网装置、电子书等)3共享充电、放电,而不须再额外携带相对应的各式电源供应器(AC to DC adaptor),具有方便性且能避免环境污染(因为不再需要使用电源供应器(AC to DC adaptor),因此能大幅减少因为丢弃电源供应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由包覆体5、8,是能保护及定位住各式手持式电子产品3;由包覆体5、8还能包覆住承载体11以及已定位于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的手持式电子产品3,从而具有更佳的保护以及更精致的外观;由一谐振电路装置于开启状态发送谐振能量,以及相对应一谐振电路装置于关闭状态接收谐振能量,从而达到电子装置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功效。又,所述的第一电源装置135和135’以及第二电源装置215是可采用超薄式的软性电池,以更具实用性。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即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理同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包覆式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是用以充放电于一具有第二发收电路装置的对应充放电装置,该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包含:
一承载体;
一第一发收电路装置,设于该承载体内,该第一发收电路装置包括至少一连接器,该连接器露出于承载体之外,该第一、二发收电路装置的其中之一是对第一、二发收电路装置的其中另一充放电,该连接器则电性连接于该第一发收电路装置;以及
一包覆体,包覆住该承载体,且该包覆体与承载体之间形成一定位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式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包覆体为皮革材质,其具有一包覆片和一连接于该包覆片的一侧边的盖片,该包覆体以其包覆片来包覆住该承载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包覆式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承载体包括一背板和一连接于该背板下缘的底座,该背板形成有一对夹臂,该第一发收电路装置的连接器则露出于该底座的上侧;该包覆体的包覆片的内面具有对应于所述两夹臂和底座的两第一开口和一第二开口,承载体的两夹臂是经由两第一开口而伸出于包覆体之外,该承载体的底座则经由第二开口而露出于包覆体之外,该承载体的两夹臂、底座和包覆体的内面之间乃形成所述的定位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包覆式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包覆体进一步具有一间隔片,该间隔片连接于该包覆片和盖片的相邻边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式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包覆体为包覆套型式,其内呈中空且正面形成有一开口,该包覆体的周缘与所包覆的承载体之间乃形成所述的定位部,且该包覆体的开口与该定位部相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包覆式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承载体包括一背板和一连接于该背板下缘的底座,该包覆体的周缘与所包覆的承载体的背板的正面和底座的上侧之间乃形成所述的定位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包覆式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发收电路装置进一步包括一第一电源装置,该承载体的背板则设置有该第一电源装置,该第一电源装置、连接器和第一发收电路装置是彼此电性连接在一起。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包覆式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包覆体为软胶套材质和皮革材质的其中之一。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式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发收电路装置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储供电力装置以及一第一谐振电路装置;而该第二发收电路装置,与该第一发收电路装置相对应,该第二发收电路装置则进一步包括一第二谐振电路装置以及一第二储供电力装置;其中:
该第一储供电力装置,是电性连接于该连接器;
该第一谐振电路装置,与该第一储供电力装置电性连接;
该第二谐振电路装置,位在第一谐振电路装置的位置的相对应处;
该第二储供电力装置,与该第二谐振电路装置电性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包覆式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储供电力装置还包括有:
一第一控制电路装置;
一第一震荡电路装置,与该第一控制电路装置电性连接;以及
一第一驱动电路装置,与该第一震荡电路装置电性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储供电力装置进一步包括一第一电源装置,该第一电源装置电性连接于该第一控制电路装置。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谐振电路装置其具有至少两金属氧化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储供电力装置还包括有:
一第二驱动电路装置,与该第二谐振电路装置电性连接;
一第二震荡电路装置,与该第二驱动电路装置电性连接;以及
一第二控制电路装置,与该第二震荡电路装置电性连接。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谐振电路装置其具有至少两金属氧化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CN2010205346569U 2010-09-16 2010-09-16 包覆式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973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5346569U CN201797353U (zh) 2010-09-16 2010-09-16 包覆式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5346569U CN201797353U (zh) 2010-09-16 2010-09-16 包覆式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797353U true CN201797353U (zh) 2011-04-13

Family

ID=43852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534656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97353U (zh) 2010-09-16 2010-09-16 包覆式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79735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27116A1 (zh) * 2012-03-01 2013-09-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的充放电方法以及充放电终端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27116A1 (zh) * 2012-03-01 2013-09-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的充放电方法以及充放电终端
CN103296705A (zh) * 2012-03-01 2013-09-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的充放电方法以及充放电终端
CN103296705B (zh) * 2012-03-01 2016-09-14 南京中兴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终端的充放电方法以及充放电终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77250A (zh) 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
CN201797364U (zh) 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
CN201571660U (zh) 一种多功能太阳能背包
CN203218923U (zh) 一种智能包
CN201797353U (zh) 包覆式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置
CN203456896U (zh) 一种折盖式无线充电移动电源
CN204669024U (zh) 一种太阳能多功能充电包
CN202363913U (zh) 便携式充电器
CN201123488Y (zh) 一种带太阳能充电功能的便携用电装置保护套
CN202750721U (zh) 一种带有无线充电功能的太阳能衣服
CN201821122U (zh) 包覆式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
CN204741487U (zh) 集光能充电和运动充电于一体的手机背板
CN201733142U (zh) 无线充电接收装置
CN203522287U (zh) 无线充电器及具有该无线充电器的充电装置
CN201750234U (zh) 具有无线充电的电子书
CN202931002U (zh) 便携式充电装置
CN203251398U (zh) 一种可充电式蓝牙双无线咪卡拉ok移动音箱
CN207022184U (zh) 一种环保型可发光蓝牙音箱
CN206992736U (zh) 一种带有小风扇的移动电源
CN201130358Y (zh) 无线电脑鼠标
CN205233697U (zh) 一种无线充电钱包
CN101232108B (zh) 多模式充电座结构
CN205160164U (zh) 多功能移动电源
CN201213547Y (zh) 具有太阳能充电板的包
CN210074826U (zh) 一种多功能移动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13

Termination date: 2016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