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63030U - 抗震楼房及建筑物 - Google Patents

抗震楼房及建筑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763030U
CN201763030U CN2010201760377U CN201020176037U CN201763030U CN 201763030 U CN201763030 U CN 201763030U CN 2010201760377 U CN2010201760377 U CN 2010201760377U CN 201020176037 U CN201020176037 U CN 201020176037U CN 201763030 U CN201763030 U CN 2017630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ilding
earthquake
type
foundation
w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17603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万金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02017603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7630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7630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76303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抗震楼房及建筑物,它是由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地基固定凸型环筋、地基面、塔梯式与竹节式外承重墙、楼层、土基、圆锥体支撑复位地基、平衡固定环基、复位地基面组成。其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整体由钢筋、水泥、填充料混合灌注而成;本抗震楼房及建筑物有效地保障了整体楼房的超强稳定性、耐用性、抗震性、安全性和整栋楼的内外上下一致性,具有“自动复位和保持平衡”的优越性;如遇上8-9级大地震只能造成倾斜,而且能自动复位,不会造成楼毁人亡,其设计十分科学,具有“自动复位超强抗震楼房”之称,具有更科学性、更合理性和楼层负载承重能力的极强性;该抗震楼房及建筑非常适合人类长期居住,极其实用,非常完善。

Description

抗震楼房及建筑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抗震楼房及建筑物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尤其适合人类居住的和最有利于人类安全的、防震抗震的、能够抵抗在破坏性地震的抗震楼房及建筑物。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现有的各种楼宇建筑,都是采用平铺式钢筋水泥地基,近年来又发展为打桩(水泥灌浆)灌柱式地基,这些地基根本承受不了8级地震的破坏;因为地震时首先破坏的就是建筑物地基,当地震运动将楼房地基以下土层震裂和离裂时,这些地基就会很容易被巨大的震力扯断而失去平衡,当失去平衡的地基在7-7.9级地震的摇动力下,像是巨大的手紧紧的抓住这些楼房地基使劲的摇动着,这些楼房会随着巨大的运动和摇摆力而损坏,楼房会立刻倒下,造成楼毁人亡,这些地基就是造成楼毁人亡的主要原因;人类在没有发明新的楼房地基之前,这些地基至今还被各类建筑物所广泛应用。因此现有的瓦房、平房、别墅、低层楼房、高层楼房其抗震系都很底,地震时都造成了严重的人生伤亡事故,这些都是因为建筑物设计不科学而给人类造成了巨大伤亡,从古至今这种巨大的伤亡,在世界各地都存在,这也是人类不可抗拒的原因之一;千百年来人类在惊慌失措中只有认命,人类至今也没有在建筑的根源上和科学建筑的基础上找出答案。目前, 人类的高层建筑物(高楼楼房)设计的抗震能力仅为8级,一般楼房的抗震能力不到7级(仅有6-6.8级)。所有现有的瓦房、平房、别墅、低层楼房、高层楼房均存在下列缺点和不足之处: 
1、瓦房:是人类居住的最为普通的房物,抗震安全系数几乎为零,目前全球约有30%的人居住在瓦房内。 
2、平房:是60年代至80年代发展起来的普通建筑物,其抗震安全系数为20%,目前全球约有35%的人居住在平房内。 
3、别墅:具有一定的抗震效果,但造价极其昂贵,一般一幢别墅只居住一至二户(仅几个人),占地面积较大,不利发展,是一种严重浪费土地资源的建筑物,全球大约有不超过2%的人居住在别墅里,虽然别墅有一定的抗震效果,但根据目前的建筑设计,其抗震能力也只能抵档8级(8度)地震,无法抵档8级以上地震。 
4、低层楼房:一般都是10层以下的大板房,虽然适合人类居住,造价也低,但是根据现有设计水平,其楼房的抗震安全系数较差,抗震能力一般为6级,如遇6到级以上的地震就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目前全球大约有20%的人居住在低层楼房内; 
5、高层楼房:一般为11-30层,虽然也经过抗震的设计,但是没有从建建筑的根源上和科学建筑的基础上来彻底改变抗震效果,其抗震能力一般不超过8级(8度),这些楼房造价极高,一旦遭到8级以上的地震,损失也极为惨重,大量人员伤亡也再所难免;目前全球约有13%的(城市居民)居住在这些高层楼房内。 
众所周知,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发生,而且多到一天发生一万多 次,一年约五百万次。世界上许多地方都经常在发生地震,只不过这些地震很小,一般是察觉不到,但是其中能造成破坏性的约有一千余次,大于7-7.9级的强烈地震,每年平均约17次;发生6-6.9级破坏性地震每年要发生132次;至于更强烈的8级以上地震,平均每年都要发生一二次左右。目前所有建筑房物的抗震能力都不高于9级,我们根据当前建筑设计水平,其设计抗震能力都无法达到抵挡9级以上的地震,近年来地震烈度对地面及各种建筑物的破坏越来越多和越来越来强。 
自2007年至2010年3月(仅三年内)发8级强烈地震就高达十余次,损失最惨重的是中国汶川、海地太子港、中国玉树和智利大地震。 
世界上发生过很多次大地震,如:1960年5月22日智利;1906年1月31日厄瓜多尔-哥伦比亚边界和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东边海中发生的大地震,都是8.9级。根据有资料统计,我国历史上发生过8级以上地震17次;最大震级是8.5级,8.5级的地震共有三次:1668年7月25日山东莒县一郯城;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和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附近大地震。这三次大地震中,以1920年海原大地震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最大。1976年河北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和2008四川大地震,地震造成严重破坏,死亡人口共30多万,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火灾是1739年1月3日发生在宁夏平罗的8级地震(也称银川8级地震)。据记载:“因天时寒冷房屋之中俱放考火之具,房屋一倒顷四处火起。不惟扑救无人,抑且周围 俱火无从扑救,直到五昼之后烟焰方熄”。“一应资财、衣帽、家具、什物俱忆焚烧。兵民商客压死焚死者甚众”。又记“火烧尸骸已成灰烬无从刨挖”。从记载可知,这次地震造成的火灾十分严重,焚毁衣物、粮食和住所,使余生者无衣、无食、无家可归,灾民冻死饿死者不计其数。公元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8级地震,死亡人口之多,为古今中外地震史上所罕见。据史料记载:“压死官吏军民奏报有名者83万有余,……其不知名未经奏报者复不可数计”。有人认为:我们这里已经发生过大震了,不会再发生强震。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发生地强震的地方,过一些时候,甚至离得不太久,再发生一次强震,是完全可能的。虽然震中位置不完全重合,但离原来震中不太远的地方再次发生强震的例子不是不少的。如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北纬31.1°、东经100.4°的地方发生了7.9级大地震,在这次地震前不到六年,即1967年8月30日,就在这一地区北纬31.6°、东经100.3°的地方发过一次6.8级强震。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因此决不可以因强震已经发生过就麻痹大意,丧失警惕。诱发灾害是地震发生后所引发的社会性灾害。如瘟疫、冻害、饥荒等。1556年陕西华县8级大地震,震后引发社会性灾害造成伤亡人数大大高于地震直接伤亡人数。中国是地震灾害中比较严重的国家,在我国发生的地震又多又强,且大多数是浅源泉地震,震源深度大都在20公里以内。其次,我国许多地区,如:台湾、福建、华北北部、四川、云南、甘肃、宁夏等地都处于地震多发地区,约有一半城市位于地震烈度VII度或VII度以上地区,其中,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约占70%,还有北京、天津 等城市都位于地震列度VIII度地区。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安全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占全球地面积的7%,现有人口达13亿,人口较多,一但发生大地震,其损害都是惨重的。20世纪全球大陆30%的7.0级以上地震发生在中国;20世纪全球因地震死亡120万人,中国占59万人,居全国之首。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位于地震烈度VI度以上区域;50%的国土面积位于VII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区域,包括23个省会城市和2/3的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目前,中国不仅要做到地震应急措施,更要去完成更多的超级抗震建筑物的建设,而且在抗震防震方面不容任何麻痹大意和丧失警惕。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和以人为本的良好社会的大环境下,这些只能抵抗8级以下地震的楼房,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很快将被人们视为危房,因此人类至少要建筑能抵抗8级以上的超级抗震建筑物。至今世界上还很少有能够抵抗9级以上的地震建筑物,这些都给人类造成了重大的地震灾难。 
现有的楼房即使没有遭遇上地震,其现有楼房的地基和地基以下的土层在长期自然沉降变化,以及地壳运动变化和板块微撞击运动的情况下,这些现有楼房的地基都会随着沉降与运动时间变化的推移,也会自然产生裂纹、发生倾斜度和地基断裂移位等现象;一旦遇上地震,这些无法复位的楼房很容易就会被震塌,而造成楼毁人亡的重大事故。以上诸多缺点如不足之处,亟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抗震楼房及建筑物,它能克服现有各种瓦房、平房、别墅、低层楼房、高层楼房的不足和缺点。它是将平铺式钢筋水泥地基或打桩(水泥灌浆)灌注式地基改为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和圆锥体支撑复位地基双地基,该地基均为钢筋混凝土灌注而成;当地震时,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以下土层不会受到地裂和沉降失重的影响,以及地震巨大的震力和摇动力,因无法抓住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所以就无力将楼房摇晃,再由于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的底部为半球型,无论是地裂、地陷,还是自然沉降的失重与不平衡,都不能将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震裂和使楼房倒塌,更不能将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扯断拉裂,不会使楼房受到重创。而且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由圆锥体支撑复位地基支撑,并能做到在巨裂震动时能够自动复位,即使是遇上10级特大地震,该抗震楼房也不会马上被震倒。如果现有的抗8级地震的楼房在10分钟内倒下,那么该抗震楼房及建筑物在10级地震时也需要30分钟才能使抗震楼房造成震倒;如果遇上8-9级大地震只能造成倾斜,而且能自动复位,不会造成楼毁人亡,这为人们逃离楼房赢得了保贵的时间,该抗震楼房及建筑物的设计十分科学,具有“自动复位超强抗震楼房”之称,极其完善。 
一种抗震楼房及建筑物,它是由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地基固定凸型环筋、地基面、塔梯式与竹节式外承重墙、楼 层、土基、圆锥体支撑复位地基、平衡固定环基、复位地基面组成。其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整体由钢筋、水泥、填充料混合灌注而成;在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的外围带有地基固定凸型环筋,地基固定凸型环筋能有效地将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重楼地基进行软固定和增强抗倒能力,同时也保证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在强大地震力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复位,在坚固的自动复位式的地基面上建筑外墙类似于塔梯与竹节式外承重墙,其塔梯式与竹节式外承重墙内承重墙更科学、更合理的保障了全部的负载承重能力,全部楼层的重量应小于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具有“自动复位平衡”之优势;从而形成了超强抗震楼房及建筑物;同时也保障了地震时高层楼房不会连根整体倒塌现象,克服现有楼房底部的楼层与上部楼层承重不一致的弱稳定性设计。本抗震楼房及建筑物有效地保障了整体楼房的超强稳定性、耐用性、抗震性、安全性和整栋楼的内外上下一致性,具有“自动复位和保持平衡”的优越性,在以人为本、生命可贵的社会,人人渴望安全生存和幸福生活;该抗震楼房及建筑物非常适合人类长期居住,极其实用。 
众所周知,现有一般楼房的寿命都在70-100年,即使寿命能够达到200年,而地球上每天都要发生大小和强微弱地震有五万次,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和破坏性的地震数百余次,因此人人都难以预料自己的安全。如果人们居住的楼房不抗震、不安全,谁又能保证在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大地震灾难?如果楼房不坚固、不稳定、不耐用,谁又能保证在几十年内楼房不会沉降倒塌?如果人类不改进现有的建筑设 计,那么百年后,地球上将布满危房,人类将无处藏身。今天人类迫切需要建设一种能抵抗9-10级地震的抗震楼房及建筑物,所以人类居住和建造抗震楼房及建筑物势在必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具有超强稳定性、耐用性、抗震性、安全性和整栋内外上下一致性,具有自动复位平衡的优越性;具有更科学性、更合理性和楼层负载承重能力的极强性;该抗震楼房及建筑非常适合人类长期居住,极其实用,非常完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抗震楼房及建筑物结构示意图。 
图2是抗震楼房及建筑物的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和圆锥体支撑复位地基构造示意图。 
图中,1、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2地震固定凸型环筋;3、地基面;4、塔梯式与竹节式外承重墙;5、楼层;6、抗震楼房及建筑物;7、土基;8、圆锥体支撑复位地基;9、平衡固定环基;10、复位地基面。 
具体实施方式
兹结合附图对一种抗震楼房及建筑物的结构作详细叙述: 
参见图1、2,它是将平铺式钢筋水泥地基或打桩(水泥灌浆)灌注式地基改为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1)和圆锥体支撑复位地基(8)双地基,该地基均为钢盘混凝土灌注而成;当地震时,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1)以下土基不会受到 地裂和沉降失重的影响,以及地震巨大的震力和摇动力,因无法抓住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1),所以就无力将楼房摇晃,再由于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1)的底部为半球型,无论是地裂、地陷,还是自然沉降的失重与不平衡,都不能将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1)震裂和使楼房倒塌,更不能将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1)扯断拉裂,不会使楼房受到重创。而且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1)由圆锥体支撑复位地基(8)和复位地基面(10)支撑,并能做到在巨裂震动时能够自动复位,即使是遇上10级特大地震,该抗震楼房及建筑物(6)也不会马上被震倒。如果现有的抗8级地震的楼房能在10分钟内倒下,那么该抗震楼房及建筑物(6)在10级地震时也需要30分钟才能使抗震楼房及建筑物(6)造成震倒;如果遇上8-9级大地震只能造成倾斜,而且能自动复位,不会造成楼毁人亡的惨状,这为人们逃离楼房赢得了保贵的时间,该抗震楼房及建筑物(6)的设计十分科学,具有“自动复位超强抗震楼房”之称,极其完善。 
一种抗震楼房及建筑物(6),它是由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1)、地基固定凸型环筋(2)、地基面(3)、塔梯式与竹节式外承重墙(4)、楼层(5)、土基(7)、圆锥体支撑复位地基(8)、平衡固定环基(9)、复位地基面(10)组成。其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1)整体由钢筋、水泥、填充料混合灌注而成;在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1)的外围带有地基固定凸型环筋(2),地基固定凸型环筋(2)能有效地将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 式超重楼地基(1)进行软固定和增强抗倒能力,同时也保证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1)在强大地震力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复位;在坚固的自动复位式的地基面(3)上建筑外墙类似于塔梯与竹节式外承重墙(4),其塔梯式与竹节式外承重墙(4)内承重墙更科学、更合理的保障了全部的负载承重能力,全部楼层(5)的重量应小于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1),具有“自动复位平衡”之优势;从而形成了抗震楼房及建筑物(6);同时也保障了地震时高层楼房不会连根整体倒塌现象,克服现有楼房底部的楼层(5)与上部楼层承重不一致的弱稳定性设计。本抗震楼房及建筑物(6)有效地保障了整体楼房的超强稳定性、耐用性、抗震性、安全性和整栋楼的内外上下一致性,具有“自动复位和保持平衡”的优越性,在以人为本、生命可贵的社会,人人渴望安全生存和幸福生活;该抗震楼房及建筑物(6)非常适合人类长期居住,极其实用。 

Claims (1)

1.一种抗震楼房及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1)、地基固定凸型环筋(2)、地基面(3)、塔梯式与竹节式外承重墙(4)、楼层(5)、土基(7)、圆锥体支撑复位地基(8)、平衡固定环基(9)、复位地基面(10)组成;在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1)的外围带有地基固定凸型环筋(2)、全部楼层(5)的重量应小于半球型自动复位平衡式超承重楼地基(1),从而形成了抗震楼房及建筑物(6)。 
CN2010201760377U 2010-04-30 2010-04-30 抗震楼房及建筑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630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1760377U CN201763030U (zh) 2010-04-30 2010-04-30 抗震楼房及建筑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1760377U CN201763030U (zh) 2010-04-30 2010-04-30 抗震楼房及建筑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763030U true CN201763030U (zh) 2011-03-16

Family

ID=43715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176037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63030U (zh) 2010-04-30 2010-04-30 抗震楼房及建筑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76303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86480A (zh) * 2017-07-28 2017-11-24 华侨大学 一种局部摇晃柱自减振结构
CN108625649A (zh) * 2017-03-23 2018-10-09 邓云华 抗震楼房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25649A (zh) * 2017-03-23 2018-10-09 邓云华 抗震楼房
CN107386480A (zh) * 2017-07-28 2017-11-24 华侨大学 一种局部摇晃柱自减振结构
CN107386480B (zh) * 2017-07-28 2023-11-21 华侨大学 一种局部摇晃柱自减振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54962B (zh) 一种震不倒的楼房
CN105545056B (zh) 一种地震、海啸、超强风全防结构
CN204715571U (zh) 一种高层住宅消能减震墙
CN201763030U (zh) 抗震楼房及建筑物
CN104405084A (zh) 内置橡胶混合物的双重钢管混凝土抗震柱及施工方法
Cline Whole Lotta Shakin’Going On: The Possible Destruction by Earthquake
Paudel et al. Bamboo housing: market potential for low-income groups
Michiels et al. Seismic assessment of Félix Candela's concrete shells and their behavior during the 1985 Mexico City earthquake. A case study on the Church of our Lady of the Miraculous Medal
Rebielak Systemof Combined Foundation for Tall Buildings
CN206090913U (zh) 一种建筑调质阻尼器
Biradar et al. A performance based study on static and dynamic behaviour of outrigger structural system for tall buildings
East Integrated approaches and interventions for the regeneration of abandoned towns in southern Italy
CN103758285A (zh) 椭菱型高效高强度螺纹钢筋及其使用方法
CN101327360B (zh) 地震自保罐笼
Varum et al. Seismic behaviour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Hurtado-Valdez The miscegenation of Andean and Spanish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on the search for an earthquake-resistant architecture in the viceroyalty of Peru
Susanthi et al. Earthquake mitigation based on local wisdom: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concept of dasan beleq traditional house in North Lombok-Indonesia
Parisi et al. Adobe constructions in the world: a first overview
López et al.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bahareque dwellings in El Salvador
Güney et al. The evaluation of damage mechanism of unreinforced masonry buildings after Van (2011) and Elazig (2010) Earthquakes
Levenson Reactions to trauma: The 1976 earthquake in Guatemala
Tambe et al. How safe are our rural structures? Lessons from the 2011 Sikkim Earthquake
CN1303978A (zh) 高层建筑物的抗地震技术
CN207228740U (zh) 卵圆薄壳框架晃动式抗地震波建筑结构
CN202530815U (zh) 减震式抗震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316

Termination date: 2013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