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38761U - 自然换气窗 - Google Patents

自然换气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738761U
CN201738761U CN2010202448857U CN201020244885U CN201738761U CN 201738761 U CN201738761 U CN 201738761U CN 2010202448857 U CN2010202448857 U CN 2010202448857U CN 201020244885 U CN201020244885 U CN 201020244885U CN 201738761 U CN201738761 U CN 2017387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ift component
frame
natural ventilation
ventilation wind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24488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永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u Zhenyin
Original Assignee
Pu Zhenyi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u Zhenyin filed Critical Pu Zhenyin
Priority to CN20102024488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7387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7387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73876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ecific Sea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For Doors And Window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然换气窗,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框,其位于室内侧,侧面上具有多个内侧换气口,具有上部面适合与窗户上部框结合的上部框及下部面适合与窗户玻璃结合的下部框;叶板(flap),其具有铰链部,可转动;第2框,其在上述上部框的外侧下端部及上述下部框的外侧上端部之间,与上述第1框结合并可分离,在侧面上具有多个外侧换气口;升降构件,其为使上述叶板转动而可上下移动;支撑构件,其具有供上述升降构件上升及下降所需的空间;开闭构件,其连接于上述升降构件的下端部,使上述升降构件上下移动。上述第1框具有可在内部容纳上述可转动叶板的铰链容纳部,上述开闭构件位于上述窗户的下部面上。

Description

自然换气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然换气窗。更具体地说,针对以往自然换气窗,自然换气窗位于窗户的上部,用于开闭换气装置的开关等开闭构件位于窗框下部面上,从而提高换气装置的开闭容易性及使用便利性。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在家庭或办公室中,为室内空气换气,需要打开窗户一定时间或使用另外的换气装置进行换气。但是,对于利用开闭窗户进行换气的情形,在夏季或冬季,由于室内冷气或暖气流失,会发生能源浪费问题,而且,还需要对流入空气重新制冷或加热,造成降温或取暖费用增加的问题。
另一方面,对于使用另外的换气装置进行换气的情形,虽然比打开窗户换气方便,但为了另外安装这种换气装置,需要额外的费用,而且,为了启用这种另外的换气装置,还会发生额外的安装费用及电费,特别是普通家庭,由于这种经济上的负担而根本不会使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以往还有一种技术,使用一种安装于窗框内侧并可拆卸的小型换气装置。这种以往技术的换气装置如图1a及图1b所示。
更具体地说,图1a是显示以往技术的安装于窗户上部的自然换气窗的局部斜视图,图1b是简要显示图1a所示换气装置截面的侧截面图。如图1a及图1b所示,以往技术的自然换气窗(100)位于窗户玻璃(110)及窗户的上部框(120)之间。这种自然换气窗(100)包括:第1框(130),其位于室内侧,在侧面上具有多个内侧换气口(132),其具有上部面适合与窗户上部框(120)结合的第1框(134)及下部面适合与窗户玻璃(110)结合的第1下部框(136);叶板(flap,翼板)(140),其具有铰链部(142),可以转动;第2框(150),其与上述第1框(130)相向,位于室内侧,具有上部面适合与窗户上部框(120)结合的第2上部框(152),并具有内部可容纳上述可转动叶板(140)的铰链容纳部(154);开闭构件(160),其与上述叶板(140)下端部的一部分连接,使上述叶板(140)转动。在第2框(150)的下端部与第1框(130)的第1下部框(136)之间具有外侧换气口(146)。其中,外侧换气口(146)可以是空的或是具有与内部换气口(132)相同或类似形态换气装置的另外的框或板块。上述叶板(140)通过使开闭构件(160)的把手(162)向上部或下部转动而置于开放位置或闭合位置,使上述换气装置开放或闭合。
如上所述,图1a及图1b所示以往技术的窗户上部用换气装置(100)如果考虑窗户的高度,开闭构件(160)通常位于2米以上的位置,由于普通人徒手够不到开闭构件(160),不能直接使用开闭构件(160),或为使用开闭构件(160)而需要使用椅子等,使用上不方便。
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是在开闭构件(160)上连接一根绳子或拉杆来打开、闭合开闭构件(160),但这种情况下,绳子或拉杆露出于窗户的内侧,不仅打开或关闭窗户时不方便,而且也不美观。特别是在窗户上使用窗帘时,与调节窗帘倾斜及高度的绳子或拉杆重叠,上述问题会更加严重。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能够解决上述以往技术的自然换气窗(100)问题的自然换气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然换气窗,针对以往自然换气窗,使原来位于窗户上部的开闭构件位于窗户框下部中间面上,可以更容易开闭换气装置,使用更方便。
课题解决手段
为实现上述目的,针对自然换气窗,本实用新型的自然换气窗特征在于包括:第1框,其位于室内侧,侧面上具有多个内侧换气口,具有上部面适合与窗户上部框结合的上部框及下部面适合与窗户玻璃结合的下部框;叶板(flap),其具有铰链部,可转动;第2框,其在上述上部框的外侧下端部及上述下部框的外侧上端部之间,与上述第1框结合并可分离,在侧面上具有多个外侧换气口;升降构件,其为使上述叶板转动而可上下移动;支撑构件,其具有供上述升降构件上升及下降所需的空间;开闭构件,其连接于上述升降构件的下端部,使上述升降构件上下移动。上述第1框具有可在内部容纳上述可转动叶板的铰链容纳部,上述开闭构件位于上述窗户的下部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相同或类似的附图号码表示相同的构成要素,参照本实用新型附图,可以从以下说明中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更多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自然换气窗具有如下优点。
1.开闭构件位于窗户框的中间部分或下端部上,自然换气窗容易开闭。
2.开闭构件位于窗户框的中间部分或下端部上,不需要为使用开闭构件而使用椅子等。
3.不同于以往技术,在开闭构件上另行连接露在外面的绳子或拉杆,而是不需要使用另外的绳子或拉杆,而且连接于开闭构件的升降构件内置于窗户框内使用,在美观上无懈可击。
4.即使在窗户使用窗帘的情况下,自然换气窗也开闭容易、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a是显示以往技术的安装于窗户上部的自然换气窗的局部斜视图.
图1b是简要显示图1a所示换气装置截面的侧截面图。
图2a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于窗户上部的换气装置的局部斜视图。
图2b是显示在去除图2a所示本实用新型自然换气窗的外侧框(第2框)及升降构件的状态下,可转动叶板处于闭合位置时的换气装置的局部斜视图。
图2c是显示在去除图2a所示本实用新型自然换气窗的外侧框(第2框)及升降构件的状态下,可转动叶板处于开放位置时的换气装置的局部斜视图。
图2d是显示在图2b及图2c所示本实用新型自然换气窗的外侧框(第2框)结合状态下,可转动叶板处于闭合位置及开放位置时的换气装置的侧截面图。
图2e是显示图2a所示本实用新型自然换气窗的升降构件通过支撑构件容纳于升降构件容纳部与凹陷部之间状态的分解斜视图。
图2f是简要显示升降构件与叶板及第1框的凹陷部间结合关系的附图。
图2g是升降构件的简要斜视图。
图2h是详细显示图2g所示升降构件的折叠部分(A)的附图。
图2i是显示图2g所示升降构件的折叠部分(A)的具体示例的附图。
图2j是简要显示与升降构件的下部竖直杆连接的开闭构件的斜视图。
图2k是从右侧方向观察图2f所示开闭构件时,显示开闭构件的把手、第2连接构件、移动构件、移动构件的位置控制构件所在的下部板块及它们相互动作关系的斜视图。
图2l是从背面方向观察图2j所示开闭构件时,显示在图2k所示下部板块上与下部板块结合的上部板块(或覆盖板块)的斜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自然换气窗的开闭构件位于窗户框左侧中间部分或下端部上的正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有益实施例的换气装置。
图2a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于窗户上部的换气装置的局部斜视图,图2b是显示在去除图2a所示本实用新型自然换气窗的外侧框(第2框)及升降构件的状态下,可转动叶板处于闭合位置时的换气装置的局部斜视图,图2c是显示在去除图2a所示本实用新型自然换气窗的外侧框(第2框)及升降构件的状态下,可转动叶板处于开放位置时的换气装置的局部斜视图,图2d是显示在图2b及图2c所示本实用新型自然换气窗的外侧框(第2框)结合状态下,可转动叶板处于闭合位置及开放位置时的换气装置的侧截面图,图2e是显示图2a所示本实用新型自然换气窗的升降构件通过支撑构件容纳于升降构件容纳部与凹陷部之间状态的分解斜视图,图2f是简要显示升降构件与叶板及第1框的凹陷部间结合关系的附图,图2g是升降构件的简要斜视图,图2h是详细显示图2g所示升降构件的折叠部分(A)的附图,图2i是显示图2g所示升降构件的折叠部分(A)的具体示例的附图,图2j是简要显示与升降构件的下部竖直杆连接的开闭构件的斜视图。
如上述图2a至图2j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自然换气窗(200)位于图1所示的窗户玻璃(110)及窗户上部框(120)之间,这一点与以往技术类似。这种自然换气窗(200)包括:第1框(230),其位于室内侧,侧面上具有多个内侧换气口(232),并且具有上部面适合与窗户上部框(120:参照图1)结合的上部框(234)及下部面具有适合与窗户玻璃(100:参照图1)结合的下部框(236);叶板(flap:240),其具有铰链部(242),可转动;第2框(250),其在上述上部框(234)的外侧下端部及上述下部框(236)的外侧上端部之间,与第1框(230)结合并可分离,在侧面上具有多个外侧换气口(252);升降构件(260),其为使上述叶板(240)转动而可上下移动;支撑构件(270),其具有供上述升降构件(260)上升及下降所需的空间(273a,273b);开闭构件(310),其连接于上述升降构件(260)的下端部,使上述升降构件(260)上下移动。上述第1框(230)具有可在内部容纳上述可转动叶板(240)的铰链容纳部(238)。具有上述构成的本实用新型的自然换气窗(200),其开闭构件(310)可以位于上述窗户(框)的下部面上。下面详细说明构成上述本实用新型自然换气窗(200)的各构成要素及其结合关系。
如图2a至图2j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自然换气窗(200)中,叶板(240)的铰链部(242)容纳于第1框(230)内侧的铰链容纳部(238)并可转动。另一方面,叶板(240)从如图2c所示开放位置转动到如图2b所示闭合位置时,叶板(240)的铰链部(242)与第1框(230)的铰链容纳部(238)之间因磨擦或存在其它异物等,可能发生叶板(240)无法完全闭合的情形。为消除或减少这种问题,在上部框(234)内安装了一个以上的弹簧(239)。一个以上的弹簧(239)与叶板(240)的外部表面接触,向叶板(240)的闭合位置方向施加弹力(即,还原力)。但是,上述弹簧(239)的使用为可选用,而非必须使用。
另外,如图2b及图2c所示的叶板(240)为防止在叶板(240)开闭时因升降构件容纳部(244)与凹陷部(231)之间的撞击而发生噪声等,在容纳升降构件(260)的升降构件容纳部(244)及与升降构件容纳部(244)相向形成的第1框(230)的凹陷部(231)中,在两者之一或两者上,也可提供一种橡胶材质或弹性材质的缓冲构件(图中未标出),但是,这种缓冲构件(图中未标出)的使用为可选用,而非必须使用。
如图2d所示,当叶板(240)处于闭合位置(竖直方向)时,多个内侧换气口(232)因叶板(240)而与外侧换气口(252)隔断,切断换气。相反,当叶板(240)处于开放位置(倾斜方向)时,多个内侧换气口(232)与外侧换气口(252)连通,可以换气。从图2d可知,第2框(250)可以利用上部螺丝(254)及下部螺丝(256)而与第1框(230)结合并可拆卸。
图2e是升降构件(260)通过支撑构件(270)容纳于升降构件容纳部(244)与凹陷部(231)之间状态的分解斜视图。更具体地说,上述升降构件(260)通过由第1支撑构件(272)及以按扣(Snap)方式与第1支撑构件(272)结合的第2支撑构件(274)构成的支撑构件(270),容纳于叶板(240)的升降构件容纳部(244)与第1框(230)的凹陷部(231)之间。为此,第1支撑构件(272)及第2支撑构件(274)分别具有可供升降构件(260)上升及下降的第1空间(273a)及第2空间(273b)。在图2e的实施例中,第1支撑构件(272)及第2支撑构件(274)虽然显示为两个部件,但只要是本行业从业者就能够充分理解,第1支撑构件(272)及第2支撑构件(274)也可以是一个一体型支撑构件。而且,在第2支撑构件(274)的下部中间部分,最好具有用于在升降构件(260)上升移动时,防止其左右或侧向(即远离第2支撑构件(274)的方向)移动的引导槽(276)。引导槽(276)也可以由内部具有半圆形的引导槽(groove),中间部分向竖直方向切开的2段(piece)构成。
如图2f及图2g所示,升降构件(260)容纳于叶板(240)的升降构件容纳部(244)与第1框的凹陷部(231)之间。为此,升降构件(260)由水平杆(bar:261)、位于水平杆(261)一侧的凸起弯曲部(convex bendingportion:262)、从凸起弯曲部(262)延长的倾斜延长部(slant extension:263)、
位于水平杆(261)另一侧的竖直杆(264,265)构成(参照图2g)。升降构件(260)的水平杆(261)在图2e所示的支撑构件(270)的第1及第2空间(273a,273b)内上下移动。而且,升降构件(260)的凸起弯曲部(262)容纳于如图2f所示的叶板(240)的升降构件容纳部(244)与第1框的凹陷部(231)之间。升降构件(260)如果上升,倾斜延长部(263)在叶板(240)的升降构件容纳部(244)内上升,与此同时,叶板(240)转动到开放位置。之后,升降构件(260)如果下降,倾斜延长部(263)在叶板(240)的升降构件容纳部(244)内下降,与此同时,叶板(240)转动到闭合位置。升降构件(260)如果下降到最低高度,凸起弯曲部(262)被置于容纳在升降构件容纳部(244)与凹陷部(231)之间的位置。
如图2g至图2i所示,升降构件(260)的竖直杆(264,265)最好由上部竖直部(264)及下部竖直杆(265)构成。升降构件(260)最好由金属材质构成。但只要是本行业从业者就能够充分理解,升降构件(260)可以使用任意材质的刚体(rigid body)。升降构件(260)的上部竖直杆(264)及下部竖直杆(265)利用铆钉等连接构件(267)连接并可折叠(参照图2h)。例如,上部竖直杆(264)及下部竖直杆(265)的连接方式可以是上部竖直杆(264)的第1凸起部(268)插入下部竖直杆(265)的2个第2凸起部(269)之间,利用连接构件(267)实现连接,也可以利用连接构件(267)把上部竖直杆(264)的第1凸起部(268)与下部竖直杆(265)的第2凸起部(269)连接起来。此时,下部竖直杆(265)旋转90°,可以容纳于如图2a所示的下部框(236)内。于是,在竖直杆(264,265)由上部竖直杆(264)及下部竖直杆(265)构成的情况下,便于将升降构件(260)搬运至组装本实用新型的自然换气窗(200)所需的组装场所。图2g至图2i所示的竖直杆(264,265)由上升竖直杆(264)及下部竖直杆(265)构成,但这只是示例而已,只要是本行业从业者就能够充分理解,竖直杆(264,265)可以是一体型竖直杆。下部竖直杆(265)的下部端部(266)连接于如图2j所示的开闭构件(310)。
如图2j所示,图2g中的升降构件(260)通过下部竖直杆(265)的下部端部(266)与开闭构件(310)构成。升降构件(260)的长度可以根据窗户或窗户框的尺寸适当调整。而且,升降构件(260)可通过开关构件(130)的上下移动来调节上下高度,随着升降构件(260)上下高度调节,通过凸起弯曲部(262)与倾斜延长部(263)控制叶板(240)的转动。下面详细记述升降构件(260)与开闭构件(310)的构成及结合关系。
图2k是从右侧方向观察图2f所示开闭构件时,显示开闭构件的把手、第2连接构件、移动构件、移动构件的位置控制构件所在的下部板块及它们相互动作关系的斜视图,图2l是从背面方向观察图2j所示开闭构件时,显示在图2k所示下部板块上与下部板块结合的上部板块(或覆盖板块)的斜视图。
如图2k及图2l所示,通过升降构件(290)的下部竖直杆(265)的下部端部(266),与位于下部板块(330)上的移动构件(340)连接。更具体地说,在移动构件(340)的上部,形成有容纳下部竖直杆(265)下部端部(266)的下部端部容纳部(341),下部竖直杆(265)的下部端部(266)与下部端部容纳部(341)利用卡口构件(292)连结。另一方面,开闭构件(310)的把手(320)具有由第1及第2凸起构件(322a,322b)构成的第1连结构件(322)。在第1及第2凸起构件(322a,322b)之间形成第1容纳空间(324)。而且,对应于把手(320)的第1连结构件(322),移动构件(340)在一侧面(图2k是左侧面)上具有由第3至第5凸起构件(342a,342b,342c)构成的第2连结构件(342)。在第3凸起构件(342a)与第4凸起构件(342b)之间及第4凸起构件(342b)与第5凸起构件(342c)之间,分别提供第2容纳空间(344a)及第3容纳空间(344b)。把手(320)的第1及第2凸起构件(322a,322b)分别容纳于移动构件(340)的第2容纳空间(344a)及第3容纳空间(344b)内,而且,移动构件(340)的第5凸起构件(342c)容纳于把手(320)的第1容纳空间(324)内,于是,把手(320)的第1连结构件(322)与移动构件(340)的第2连结构件(342)以按扣(Snap)方式结合。
另一方面,在下部板块(330)上提供一对第1引导构件(346a,346b)及一对第2引导构件(348a,348b),在移动构件(340)因把手(320)而上下移动时引导移动构件(340)上下移动。一对第1引导构件(346a,346b)离开既定距离形成,以便不防碍第2连结构件(342)上下移动。而且,一对第2引导构件(348a,348b)也离开既定距离形成,以便不妨碍移动构件(340)的位置控制构件(350)的动作。为此,移动构件(340)的另一侧面(图2k中是右侧面)具有与位置控制构件(350)相互作用的多个凹陷部(349a,349b,349c)。位置控制构件(350)内部具有滚珠轴承(ball bearing)或弹性凸起构件(图中未标出),位置控制构件(350)进行控制,使移动构件(340)在上述多个凹陷部(349a,349b,349c)的位置断续性(intermittently)地停止。在图2k所示实施例中显示的移动构件(340)的多个凹陷部(349a,349b,349c)是3个,但这只是示例而已,只要是本行业从业者就能够充分理解,凹陷部个数可以根据需要增减。可以根据这种凹陷部(349a,349b,349c)的个数及位置控制叶板(240)的转动角度。而且,在图2g所示实施例中,中央显示的移动构件(340)是把手向移动到上部的情形,右侧显示的移动构件(340)是把手移动到下部的情形。
图21所示上部板块(或覆盖板块)(360)可以利用按扣(Snap)结合方式或使用螺丝等另外的连结构件(图中未标出)与图2k所示下部板块(330)结合。
图3是本实用新型自然换气窗的开闭构件位于窗户框左侧中间部分或下端部上的正面图。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自然换气窗(200)的开闭构件(310)位于左侧窗户框(302)的中间部分或下端部上。在图2a至图2l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自然换气窗(200)的构成要素中,支撑构件(270)、升降构件(260)、移动构件(340)、移动构件(340)的位置控制构件(350)、下部板块(330)及上部板块(360)均安装于左侧窗户框(302)的内侧。于是,只有具有把手(320)的开闭构件(310)位于窗户框(302)的中间部分或下端部上,因此,换气装置的开闭容易,使用方便,美观好看。
产业利用可能性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自然换气窗(200)的开闭装置(310)位于左侧窗户框(302)中间部分或下端部上的情形,但是,开闭装置(310)位于右侧窗户框(302)中间部分或下端部上的情形也同样适用。
而且,上述本实用新型的自然换气窗(200)虽然描述为用于窗户的用途,但这也仅是示例而已,还可以适用于窗户之外的任何需要换气的对象物(例如墙壁、顶棚等),这是不言而喻的。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度内,利用本说明书中记述、列举的构成及方法可以创造出多种变形例,因此,上述详细说明中包含的或附图中图示的所有事项均属示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受上述实施例限定,只应由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其均等物确定。

Claims (12)

1.一种自然换气窗,针对自然换气窗,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框,其位于室内侧,侧面上具有多个内侧换气口,具有上部面适合与窗户上部框结合的上部框及下部面适合与窗户玻璃结合的下部框;
叶板,其具有铰链部,可转动;
第2框,其在上述上部框的外侧下端部及上述下部框的外侧上端部之间,与上述第1框结合并可分离,在侧面上具有多个外侧换气口;
升降构件,其为使上述叶板转动而可上下移动;
支撑构件,其具有供上述升降构件上升及下降所需的空间;
开闭构件,其连接于上述升降构件的下端部,使上述升降构件上下移动;
上述第1框具有可在内部容纳上述可转动叶板的铰链容纳部,上述开闭构件位于上述窗户的下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换气窗,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一个以上的弹簧,弹簧安装于上述上部框内,与上述叶板的外部表面接触,向上述叶板的关闭位置方向施加弹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换气窗,其特征在于:
上述叶板具有容纳上述升降构件的升降构件容纳部;
上述第1框具有与上述升降构件容纳部相向形成的凹陷部;
在上述升降构件容纳部及上述凹陷部两者之一或两者上提供缓冲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然换气窗,其特征在于:
上述叶板具有容纳上述升降构件的升降构件容纳部;
上述第1框具有与上述升降构件容纳部相向形成的凹陷部;
在上述升降构件容纳部及上述凹陷部两者之一或两者上提供缓冲构 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然换气窗,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构件由第1支撑构件及以按扣方式与第1支撑构件结合的第2支撑构件构成;
上述第1支撑构件及第2支撑构件分别具有可供上述升降构件的上升及下降的第1空间及第2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然换气窗,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支撑构件及上述第2支撑构件为一个一体型支撑构件;
上述第1空间及上述第2空间为一个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然换气窗,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构件在外侧一部上还包括一个引导槽,当升降构件上下移动时,用于防止其左右移动或侧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然换气窗,其特征在于:
上述升降构件由金属材质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然换气窗,其特征在于上述升降构件包括:
水平杆;
位于上述水平杆一侧的凸起弯曲部;
从上述凸起弯曲部延长的倾斜延长部;
位于上述水平杆另一侧的竖直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然换气窗,其特征在于:
上述竖直杆由上部竖直杆及下部竖直杆构成,上述上部竖直杆及下部竖直杆利用既定的连接构件结合并可折叠。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然换气窗,其特征在于上述开闭构件包 括:
把手;
移动构件,其分别以固定方式与上述把手及上述竖直杆结合,随着上述把手的上下移动而使上述竖直杆上下移动;
位置控制构件,其控制上述移动构件的位置;
下部板块,其提供上述移动构件及上述位置控制构件;
上部板块,其用以与上述下部板块结合;
上述下部板块具有一对引导上述移动构件上下移动的相互离开的第1
引导构件及一对相互离开的第2引导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然换气窗,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构件在一侧面上具有多个凹陷部,上述位置控制构件在内部具有滚珠轴承或弹性凸起构件,上述位置控制构件进行控制,使上述移动构件在上述多个凹陷部的位置断续性地停止。 
CN2010202448857U 2010-07-02 2010-07-02 自然换气窗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387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448857U CN201738761U (zh) 2010-07-02 2010-07-02 自然换气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448857U CN201738761U (zh) 2010-07-02 2010-07-02 自然换气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738761U true CN201738761U (zh) 2011-02-09

Family

ID=435540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244885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38761U (zh) 2010-07-02 2010-07-02 自然换气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73876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27651A (zh) * 2019-11-23 2021-05-25 朴镇殷 空气净化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27651A (zh) * 2019-11-23 2021-05-25 朴镇殷 空气净化装置
CN112827651B (zh) * 2019-11-23 2023-03-14 朴镇殷 空气净化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662192U (zh) 一种带有出风口移动门的柜式空调器
CN110410863B (zh) 一种空调器导风结构及其出风控制方法
CN201679398U (zh) 一种平开下悬窗
CN103104969B (zh) 空调器
CN109339651A (zh) 一种多方位开启的自动窗
CN204728917U (zh) 一种上下式多功能窗户
CN201281439Y (zh) 一种空调器的面板组件
CN102812198B (zh) 用于窗的通风系统
CN206734037U (zh) 车用扰流装置及天窗
CN201738761U (zh) 自然换气窗
CN105840055B (zh) 一种开启方式便于转换的门窗结构
CN208918444U (zh) 一种升降窗
CN102352720B (zh) 一种多功能门窗装置
CN104818934A (zh) 一种对流换气窗
CN203083067U (zh) 单元幕墙横向通风器
CN213927976U (zh) 一种病房用智能窗户控制装置
CN205591705U (zh) 一种窗扇风撑限位装置
CN207004275U (zh) 一种基于玻璃幕墙的开窗器
CN207847437U (zh) 一种滑道式移动木门
CN205743499U (zh) 一种车间高位防雨通风装置
CN206131364U (zh) 空调器进出风结构及空调器
CN2494421Y (zh) 多功能百叶窗
CN210320574U (zh) 一种面板运动结构及空调器
CN206190135U (zh) 一种防水效果好的分体式门窗边框
CN110486797A (zh) 一种应用于空调的出风口摆叶结构及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209

Termination date: 20140702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