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672507U - 蓄热式双压蒸汽过热炉 - Google Patents

蓄热式双压蒸汽过热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672507U
CN201672507U CN2010201889655U CN201020188965U CN201672507U CN 201672507 U CN201672507 U CN 201672507U CN 2010201889655 U CN2010201889655 U CN 2010201889655U CN 201020188965 U CN201020188965 U CN 201020188965U CN 201672507 U CN201672507 U CN 2016725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heat
storage type
communicated
heat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18896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树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a Boiler Pla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a Boiler Pla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a Boiler Pla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sha Boiler Pla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2018896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6725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6725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67250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Supply (AREA)

Abstract

一种蓄热式双压蒸汽过热炉,包括装有高压蒸汽换热管和低压蒸汽换热管的炉膛;炉膛成对装有蓄热式燃烧器,该成对蓄热式燃烧器的设置为,于所述炉膛设置A蓄热式燃烧器和B蓄热式燃烧器,蓄热式燃烧器内均装有蓄热体,各蓄热式燃烧器内腔于蓄热体一侧腔体同炉膛连通并在炉膛连通口部位装有燃料喷射枪;A蓄热式燃烧器内腔于蓄热体另一侧的腔体经连通管接至换向阀的第一端口,B蓄热式燃烧器内腔于蓄热体另一侧的腔体经连通管接至该换向阀的第三端口,换向阀第二端口同引风机的进气口连通而换向阀第四端口为进气接口。它结构简单;燃料适用范围广;提高蒸汽温度的同时不产生其它副产品。

Description

蓄热式双压蒸汽过热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能工程设备,进一步是指可同时对两种不同压力和温度的饱和蒸汽进行加热并产生两种不同压力和温度的过热蒸汽的蓄热式节能蒸汽过热炉。
背景技术
在利用蒸汽进行工业生产过程中,工艺上要求采用过热蒸汽的越来越多。一直以来蒸汽过热较多采用电加热,但用电费用高。近几年开发的以燃油或燃气为燃料的蒸汽过热炉主要包括燃烧器、燃烧室、过热器、减温器、水预热器和空气预热器,换热方式主要为对流换热,其缺点是金属耗量大、占地面积大、产生副产品为热水,单位能耗较大,特别是副产品热水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热损失很大。而且现有的技术都只对一种蒸汽进行过热(见200920065497.X)。特别是随着双压余热发电技术和补汽式汽轮机的的发展,对余热锅炉产生的两种不同压力和温度的饱和蒸汽进行加热并产生两种不同压力和温度的过热蒸汽成为提高低温余热发电效率的有效途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可同时对两种不同压力和温度的饱和蒸汽进行加热并产生两种不同压力和温度的过热蒸汽的蓄热式双压蒸汽过热炉,不产生副产品且可有效降低单位能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之一为,所述蓄热式双压蒸汽过热炉包括炉膛,其结构特点是,所述炉膛装有高压蒸汽换热管和低压蒸汽换热管,炉膛成对装有蓄热式燃烧器;该成对蓄热式燃烧器的设置为,于所述炉膛设置A蓄热式燃烧器和B蓄热式燃烧器,所述蓄热式燃烧器内腔均装有一组蓄热体,且各蓄热式燃烧器内腔于蓄热体一侧的腔体同所述炉膛连通并在炉膛的连通口部位装有燃料喷射枪;所述A蓄热式燃烧器内腔于蓄热体另一侧的腔体经连通管接至换向阀的第一端口,B蓄热式燃烧器内腔于蓄热体另一侧的腔体经另一连通管接至该换向阀的第三端口,所述换向阀的第二端口同引风机的进气口连通而该换向阀的第四端口同鼓风机的排风端连通;所述换向阀的阀板的第一换向位置为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第三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该换向阀的阀板第二换向位置为第一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第二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蓄热式双压蒸汽过热炉包括炉膛(2),其结构特点是,所述炉膛(2)装有高压蒸汽换热管(4)和低压蒸汽换热管(5),炉膛(2)成对装有蓄热式燃烧器;该成对蓄热式燃烧器的设置为,于所述炉膛(2)设置A蓄热式燃烧器(1)和B蓄热式燃烧器(6),所述蓄热式燃烧器(1、6)内腔均装有一组蓄热体(8),且各蓄热式燃烧器(1、6)内腔于蓄热体(8)一侧的腔体同所述炉膛(2)连通并在炉膛(2)的连通口部位装有燃料喷射枪(7);所述A蓄热式燃烧器(1)内腔于蓄热体(8)另一侧的腔体经连通管接至换向阀(3)的第一端口,B蓄热式燃烧器(6)内腔于蓄热体(8)另一侧的腔体经另一连通管接至该换向阀(3)的第三端口,所述换向阀(3)的第二端口同引风机(9)的进气口连通而该换向阀(3)的第四端口同鼓风机(10)的排风端连通;所述换向阀(3)的阀板第一换向位置为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第三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该换向阀(3)的阀板第二换向位置为第一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第二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A蓄热式燃烧器1和B蓄热式燃烧器6可对称地设置在炉膛(2)的相对两侧,也可相对炉膛为非对称设置(如集中设置于炉膛一侧,等等)。
进一步地,所述蓄热体8采用已有技术的陶瓷蜂窝体,也可采用其它适宜的已有技术蓄热体。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燃烧器喷出的燃料燃烧释放的大部分热量通过以辐射为主的形式与布置在炉膛2内的高压蒸汽换热管4和低压蒸汽换热管5换热,使通过高压蒸汽换热管4和低压蒸汽换热管5换热的饱和蒸汽被加热成过热蒸汽;所述蓄热式燃烧器可以燃油或燃用气体为燃料,燃烧器交替工作;当所述换向阀3的阀板为图1所示位置时,B蓄热式燃烧器6工作,它的燃料喷射枪7向炉膛喷射燃料,换向阀3的第四端口所接鼓风机10经B蓄热式燃烧器6向炉膛2内补充空气助燃;燃烧产生的废气在引风机9的作用下于炉膛2进入A蓄热式燃烧器1内腔,高温废气的热量被该A蓄热式燃烧器1中的蓄热体8吸收后,废气以较低的温度经引风机9排出,而A蓄热式燃烧器1中的蓄热体8则储蓄了废气的热量;当轮到A蓄热式燃烧器1工作时,换向阀3的阀板于图1所示位置转动换向,外部空气经鼓风机10送至A蓄热式燃烧器1内腔,被该A蓄热式燃烧器1中蓄有热量的蓄热体8加热后再送进炉膛2内;所述蓄热式燃烧器交替工作,燃料、空气随着换向阀的换向周期交替进入蓄热式燃烧器,低温废气随着换向阀的换向周期交替排出。
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之二是,所述蓄热式双压蒸汽过热炉包括炉膛(2),其结构特点是,所述炉膛(2)装有高压蒸汽换热管(4)和低压蒸汽换热管(5),炉膛(2)成对装有双蓄热式燃烧器;该成对的双蓄热式燃烧器的设置为,于所述炉膛(2)设置A双蓄热式燃烧器(12)和B双蓄热式燃烧器(13),所述两双蓄热式燃烧器(12、13)内腔均装有两组相互分隔的蓄热体(8),且各双蓄热式燃烧器(12、13)内腔于蓄热体(8)一侧的腔体同所述炉膛(2)连通;所述A双蓄热式燃烧器(12)内腔于第一组蓄热体(8)另一侧的腔体经连通管接至A换向阀(3)的第一端口,B双蓄热式燃烧器(13)内腔于第一组蓄热体(8)另一侧的腔体经另一连通管接至A换向阀(3)的第三端口,所述A换向阀(3)的第二端口同引风机(9)的进气口连通,A换向阀(3)的第四端口同鼓风机(10)的排风端连通;A双蓄热式燃烧器(12)的第二组蓄热体8另一侧的腔体经连通管接至B换向阀(11)的第一端口,B双蓄热式燃烧器(13)内腔于第二组蓄热体(8)另一侧的腔体经相应连通管接至B换向阀(11)的第三端口,所述B换向阀(11)的第二端口同引风机(9)的进气口连通,B换向阀(11)的第四端口为低热值气体燃料进口;所述A换向阀(3)及B换向阀(11)的阀板第一换向位置均为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第三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所述两换向阀(3、11)的阀板第二换向位置均为第一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第二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蓄热体8可采用陶瓷蜂窝体或其它适宜蓄热体。
进一步地,所述A双蓄热式燃烧器12和B双蓄热式燃烧器13对称地设置在炉膛的相对两侧,或相对炉膛2为非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成对装有(设置)蓄热式燃烧器和成对装有双蓄热式燃烧器是指装有一对以上(含一对)的蓄热式燃烧器或双蓄热式燃烧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可同时对两种不同压力和温度的饱和蒸汽进行加热并产生两种不同压力和温度的过热蒸汽,热效率高;结构简单,燃料适用范围广,可以采用煤气、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料;提高蒸汽温度的同时不产生其它副产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设有单蓄热式燃烧器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设有双蓄热式燃烧器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
1-A蓄热式燃烧器,     2-炉膛,             3-A换向阀,
4-高压蒸汽换热管,    5-低压蒸汽换热管,   6-B蓄热式燃烧器,
7-燃料喷射枪,        8-蓄热体,           9-引风机,
10-鼓风机,           11-B换向阀,         12-A双蓄热式燃烧器,
13-A双蓄热式燃烧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所示,它为燃用高热值的油、气体燃料时只有空气通过蓄热体被加热的蓄热式双压蒸汽过热炉;所述蓄热式双压蒸汽过热炉包括装有高压蒸汽换热管4和低压蒸汽换热管5的炉膛2;蓄热式燃烧器为一对,即于所述炉膛2设置A蓄热式燃烧器1和B蓄热式燃烧器6,所述蓄热式燃烧器1、6内腔均装有一组蓄热体8,且各蓄热式燃烧器1、6内腔于蓄热体8一侧的腔体同所述炉膛2连通并在炉膛2的连通口部位装有燃料喷射枪7;所述A蓄热式燃烧器1内腔于蓄热体8另一侧的腔体经连通管接至换向阀3的第一端口,B蓄热式燃烧器6内腔于蓄热体8另一侧的腔体经另一连通管接至该换向阀3的第三端口,所述换向阀3的第二端口同引风机9的进气口连通而该换向阀3的第四端口同鼓风机10的排风端连通;所述换向阀3的阀板第一换向位置为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第三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该换向阀3的阀板第二换向位置为第一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第二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
蓄热体8采用压力损失小、比表面积大的陶瓷蜂窝体,可减少蓄热体的体积和重量,蓄热式燃烧器呈对称布置;当A蓄热式燃烧器1工作时,热量以辐射为主的形式与布置在炉膛2内的高压蒸汽换热管4换热,使通过换热管4的高压饱和蒸汽被加热成高压过热蒸汽,通过换热管5的低压饱和蒸汽被加热成低压过热蒸汽,高温废气经由蓄热式燃烧器B排出,以辐射和对流方式迅速将热量传递给蓄热体8,烟气放热后温度降至150℃以下,经换向阀3排出;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后,换向阀3使助燃空气流经B蓄热式燃烧器6的蓄热体8,蓄热体8再将热量迅速传给经过的空气,空气被预热至800℃以上,通过蓄热式燃烧器B完成燃烧过程,同时,A蓄热式燃烧器和其蓄热体转换为排烟和蓄热装置。
实施例2:如图2所示,它为燃用低热值的煤气时空气和煤气都通过蓄热体被加热的蓄热式双压蒸汽过热炉;该蓄热式双压蒸汽过热炉包括装有高压蒸汽换热管4和低压蒸汽换热管5的的炉膛2;所述炉膛2装有一对(两只)双蓄热式燃烧器;该一对双蓄热式燃烧器的设置为,于所述炉膛2设置A双蓄热式燃烧器12和B双蓄热式燃烧器13,所述两双蓄热式燃烧器12、13内腔均装有两组相互分隔的蓄热体8,且各双蓄热式燃烧器12、13内腔于所缩蓄热体8一侧的腔体同所述炉膛2连通;所述A双蓄热式燃烧器12内腔于第一组蓄热体8另一侧的腔体经连通管接至A换向阀3的第一端口,B双蓄热式燃烧器13内腔于第一组蓄热体8另一侧的腔体经另一连通管接至A换向阀3的第三端口,所述A换向阀3的第二端口同引风机9的进气口连通,A换向阀3的第四端口同鼓风机10的排风端连通;A双蓄热式燃烧器12的第二组蓄热体8另一侧的腔体经连通管接至B换向阀11的第一端口,B双蓄热式燃烧器13内腔于第二组蓄热体8另一侧的腔体经相应连通管接至B换向阀11的第三端口,所述B换向阀11的第二端口同引风机9的进气口连通,B换向阀11的第四端口为低热值气体燃料进口;所述A换向阀3及B换向阀11的阀板第一换向位置均为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第三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所述两换向阀3、11的阀板第二换向位置均为第一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第二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
所述A双蓄热式燃烧器12和B双蓄热式燃烧器13对称地设置在炉膛的相对两侧,或相对炉膛2为非对称设置。
蓄热式双压蒸汽过热炉燃料适用范围广,可以采用煤气、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料。
所述蓄热体8为陶瓷蜂窝体。

Claims (3)

1.一种蓄热式双压蒸汽过热炉,包括炉膛(2),其特征是,所述炉膛(2)装有高压蒸汽换热管(4)和低压蒸汽换热管(5),炉膛(2)成对装有蓄热式燃烧器;该成对蓄热式燃烧器的设置为,于所述炉膛(2)设置A蓄热式燃烧器(1)和B蓄热式燃烧器(6),所述蓄热式燃烧器(1、6)内腔均装有一组蓄热体(8),且各蓄热式燃烧器(1、6)内腔于蓄热体(8)一侧的腔体同所述炉膛(2)连通并在炉膛(2)的连通口部位装有燃料喷射枪(7);所述A蓄热式燃烧器(1)内腔于蓄热体(8)另一侧的腔体经连通管接至换向阀(3)的第一端口,B蓄热式燃烧器(6)内腔于蓄热体(8)另一侧的腔体经另一连通管接至该换向阀(3)的第三端口,所述换向阀(3)的第二端口同引风机(9)的进气口连通而该换向阀(3)的第四端口同鼓风机(10)的排风端连通;所述换向阀(3)的阀板第一换向位置为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第三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该换向阀(3)的阀板第二换向位置为第一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第二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蓄热式双压蒸汽过热炉,其特征是,所述蓄热体(8)为陶瓷蜂窝体。
3.一种蓄热式双压蒸汽过热炉,包括炉膛(2),其特征是,所述炉膛(2)装有高压蒸汽换热管(4)和低压蒸汽换热管(5),炉膛(2)成对装有双蓄热式燃烧器;该成对的双蓄热式燃烧器的设置为,于所述炉膛(2)设置A双蓄热式燃烧器(12)和B双蓄热式燃烧器(13),所述两双蓄热式燃烧器(12、13)内腔均装有两组相互分隔的蓄热体(8),且各双蓄热式燃烧器(12、13)内腔 于蓄热体(8)一侧的腔体同所述炉膛(2)连通;所述A双蓄热式燃烧器(12)内腔于第一组蓄热体(8)另一侧的腔体经连通管接至A换向阀(3)的第一端口,B双蓄热式燃烧器(13)内腔于第一组蓄热体(8)另一侧的腔体经另一连通管接至A换向阀(3)的第三端口,所述A换向阀(3)的第二端口同引风机(9)的进气口连通,A换向阀(3)的第四端口同鼓风机(10)的排风端连通;A双蓄热式燃烧器(12)的第二组蓄热体(8)另一侧的腔体经连通管接至B换向阀(11)的第一端口,B双蓄热式燃烧器(13)内腔于第二组蓄热体(8)另一侧的腔体经相应连通管接至B换向阀(11)的第三端口,所述B换向阀(11)的第二端口同引风机(9)的进气口连通,B换向阀(11)的第四端口为低热值气体燃料进口;所述A换向阀(3)及B换向阀(11)的阀板第一换向位置均为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第三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所述两换向阀(3、11)的阀板第二换向位置均为第一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第二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 
CN2010201889655U 2010-05-13 2010-05-13 蓄热式双压蒸汽过热炉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6725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1889655U CN201672507U (zh) 2010-05-13 2010-05-13 蓄热式双压蒸汽过热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1889655U CN201672507U (zh) 2010-05-13 2010-05-13 蓄热式双压蒸汽过热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672507U true CN201672507U (zh) 2010-12-15

Family

ID=43329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188965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672507U (zh) 2010-05-13 2010-05-13 蓄热式双压蒸汽过热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672507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20565A (zh) * 2012-03-21 2012-08-01 深圳市汇能节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固体燃料的高温空气燃烧装置
CN102913955A (zh) * 2012-06-13 2013-02-06 北京神雾环境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燃气灶具
CN106352333A (zh) * 2015-07-17 2017-01-25 江苏中科睿赛污染控制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蒸汽热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和用途
CN112033011A (zh) * 2020-09-16 2020-12-04 马鞍山市润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燃油燃气双用开水锅炉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20565A (zh) * 2012-03-21 2012-08-01 深圳市汇能节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固体燃料的高温空气燃烧装置
CN102913955A (zh) * 2012-06-13 2013-02-06 北京神雾环境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燃气灶具
CN102913955B (zh) * 2012-06-13 2016-03-30 北京神雾环境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燃气灶具
CN106352333A (zh) * 2015-07-17 2017-01-25 江苏中科睿赛污染控制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蒸汽热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和用途
CN112033011A (zh) * 2020-09-16 2020-12-04 马鞍山市润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燃油燃气双用开水锅炉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28823B (zh) 一种新型超临界二氧化碳燃煤锅炉
CN101650132A (zh) 一种烧结余热发电系统
CN107091128B (zh) 一种超临界水与超临界co2联合双循环燃煤火力发电系统
CN201764833U (zh) 一种烧结余热双压发电系统
CN102191957B (zh) 联合循环热电联产设备及工艺
CN103344124A (zh) 带副产煤气补燃的石灰窑废气余热发电系统
CN105240061B (zh) 一种采用注氢燃烧混合式加热的超高温蒸汽动力循环系统
CN205717146U (zh) 一种超高压煤气锅炉
CN111649310A (zh) 一种余热锅炉及利用余热锅炉的高效回收发电系统
CN201672507U (zh) 蓄热式双压蒸汽过热炉
CN110080848A (zh) 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燃煤发电系统
CN108843406A (zh) 一种烟气再热式碟式光热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
CN203443378U (zh) 一种改进的带副产煤气补燃的石灰窑废气余热发电系统
CN201532126U (zh) 一种烧结余热发电系统
CN101650023A (zh) 蓄热式蒸汽过热炉
CN207795326U (zh) 汽轮机发电机组
CN201462798U (zh) 蓄热式蒸汽过热炉
CN215333137U (zh) 一种前置燃料电池的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系统
CN204534516U (zh) 一种新型超临界二氧化碳燃煤锅炉
CN115234333A (zh) 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和蒸汽双工质循环的火力发电系统
CN210637125U (zh) 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燃煤发电系统
CN112696656A (zh) 一种具有双工质的高效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
CN202483640U (zh) 一种基于锅炉的太阳能辅助燃煤热发电系统
CN207035091U (zh) 循环流化床锅炉及循环流化床联合循环系统
CN206785440U (zh) 燃煤气发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15

Termination date: 20150513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