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648113U - 双螺旋环抱式污水处理氧化沟 - Google Patents

双螺旋环抱式污水处理氧化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648113U
CN201648113U CN2009202997601U CN200920299760U CN201648113U CN 201648113 U CN201648113 U CN 201648113U CN 2009202997601 U CN2009202997601 U CN 2009202997601U CN 200920299760 U CN200920299760 U CN 200920299760U CN 201648113 U CN201648113 U CN 2016481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xidation ditch
raceway groove
double
channel
sewage dispos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29976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东旭
李文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92029976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6481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6481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64811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 Aeration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Activated Polluted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螺旋环抱式污水处理氧化沟,所述的氧化沟是由双螺旋形沟道构成,且呈近似圆形或椭圆形外形;污水在沟道中作无终端循环流动,所述的沟道数量为3-5条,双螺旋形沟道的螺旋中心安装倒伞型曝气机,其他的沟道中按需要布设转碟、自吸式射流曝气机、微孔曝气头或推流器。本实用新型利用圆形或椭圆形具有的弯道和曝气、推流设备的有机结合,形成旋转式推流,达到良好的泥、水、气三相混合效果,同时节省能耗,便于施工。

Description

双螺旋环抱式污水处理氧化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一种双螺旋环抱式污水处理氧化沟。
背景技术
氧化沟是由荷兰卫生工程研究所(TND)在五十年代研制成功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氧化沟工艺已经广泛应用于市政污水处理及各种工业废水处理。世界各地氧化沟的几何外观有所不同,在欧洲,常见折流的回旋渠道,即DHV公司开发的Carrousel型氧化沟;在美国和澳大利亚,以椭圆形最为常见,即Envirex公司继续开发和推广的Orbal型氧化沟。
Carrousel型氧化沟采用无终端循环设计,进水与回流活性污泥混合后,沿水流方向在沟内作不停地循环流动,污水在进入二沉池之前,要完成几十甚至上百次循环,氧化沟在短时间内(如一次循环)呈推流式,从长时间看则呈完全混合的特征,两者相结合,提高了氧化沟系统的缓冲能力。沟内在池的一端安装立式表曝机,在表曝机的上下游依次是缺氧区和富氧区,氧浓度梯度的存在使得Carrousel型氧化沟可以脱氮除磷,在降解BOD的同时减少氧的供给。但是,Carrousel型氧化沟有多个水流发生180°折流的且半径较小的弯道,这些弯道成为水头损失较大和污泥容易沉降的区域。
Orbal型氧化沟采用同心圆形或椭圆形沟道设计,沟道之间用隔墙分开,在隔墙底部开有孔洞,以实现沟道之间的串联。运行时,污水先进入氧化沟最外层的沟道,在其中不断循环的同时依次进入下一个沟道,最后由中心岛排出混合液进入二沉池。Orbal型氧化沟由外层到内层的沟道可依次分为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但是各个沟道之间的混合受到限制,总的脱氮效率不高;在厌氧区曝气,影响除磷效果。内层好氧区的硝化液回流到缺氧区要依靠动力回流,不利于节省能耗。但是,Orbal型氧化沟具有半径较大的弯道,可以形成旋转式推流,对泥、水、气三相混合相当有利,同时半径较大的弯道也不会带来很大的水头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螺旋环抱式污水处理氧化沟,克服了Orbal型氧化沟的上述不足,同时将Carrousel型氧化沟的优点融入Orbal型氧化沟,实现水流的无终端循环和泥、水、气三相良好混合,节省占地面积,便于施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双螺旋环抱式污水处理氧化沟,所述的氧化沟是由双螺旋形沟道构成,且呈近似圆形或椭圆形外形;污水在沟道中作无终端循环流动,所述的沟道数量为3-5条,沟道有效深度与宽度的比值约为1/2,双螺旋形沟道的螺旋中心安装倒伞型曝气机,其他的沟道中按需要布设转碟、自吸式射流曝气机、微孔曝气头或推流器。
所述的双螺旋形沟道采用环抱式包裹结构。
所述的双螺旋沟道是由内、外两侧壁以及沟底构成,内侧壁为凸壁,外侧壁为凹壁。
所述的氧化沟的外形为近似圆形,在氧化沟螺旋的中心分别布设倒伞型曝气机,在氧化沟进水口处的上、下游沟道中分别布设推流器,其他圆弧段或者每间隔90°-180°布设转碟;将距离所述凸壁1/2-1/3的沟底宽度布满微孔曝气头,并在距离凹壁1/3的沟底宽度处加设推流器;在凹壁处布设自吸式射流曝气机,喷射方向指向凸壁圆弧切线处。
所述的氧化沟外形为近似椭圆形,氧化沟的沟道是由直道段和圆弧弯道段组成,直道段的沟道具有坡度。
所述的氧化沟的进水口外连接有厌氧池,实现A/O、A/A/O、倒置A/A/O等多种脱氮除磷工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双螺旋环抱式污水处理氧化沟利用圆弧形弯道,可以产生旋转式推流,使得泥、水、气三相良好混合;双螺旋的中心安装倒伞型曝气机,同时产生富氧区和旋流,并且节省土地;氧化沟的出水口设在外沟道,减少管道施工;进水直接与回流液混合并在进水口下游形成缺氧区,实现充分反硝化,减少氧的供给,节约了能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A-A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A-A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平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A-A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平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A-A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1为倒伞型曝气机,2为推流器,3为转碟,4为曝气头,5为鼓风机房,6为自吸式射流曝气机,7为走廊,8为进水口,9为出水口,10为缺氧区。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双螺旋环抱式污水处理氧化沟采用双螺旋无终端循环设计,外观呈近似圆形,在双螺旋的两个中心分别设置一台倒伞型曝气机1,外沟道每间隔90°设置一台转碟3,转碟3浸没深度为其直径的1/3,中沟道在与两台倒伞共线的位置,每间隔180°设置一台转碟3;在氧化沟进水口8的上、下游与倒伞转碟共线的位置设置推流器2。通过倒伞型曝气机、转碟、推流器的设置,可以在圆弧形沟道内形成旋转式推流,使得泥、水、气三相得到良好混合,在进水口8下游沟道中不设置曝气设备,回流液中的硝氮可以与污水混合进行反硝化,同时减少氧的供给,节约能耗。
实施例2:
如图3、4所示,双螺旋环抱式污水处理氧化沟采用双螺旋无终端循环设计,外观呈近似圆形,在双螺旋的两个中心分别设置一台倒伞型曝气机1,在外沟道和中沟道布设微孔曝气头4,曝气头安装在靠近凸壁,布满池底的一半,在距凹壁1/3沟道宽度的距离,根据需要设置推流器2。在进水口下游180°以内的弯道部分,不设置曝气头,以保证缺氧反硝化区域的形成,达到脱氮、减少氧的供给和节约能耗的目的。通过倒伞、微孔曝气装置、推流器的布置,可以在圆形沟道内形成旋转式推流,使得泥、水、气三相更好的混合。
实施例3:
如图5、6所示,双螺旋环抱式污水处理氧化沟采用双螺旋无终端循环设计,外观呈近似圆形。在双螺旋的两个中心分别设置一台倒伞型曝气机1,在外沟道和中沟道靠近凹壁处设置潜水自吸式曝气机6,潜水自吸式曝气机的喷嘴延长线与相邻的凸壁圆弧相切。在进水口下游90°以内的弯道部分,不设置自吸式曝气机,之后,在外沟道和中沟道内,每间隔90°设置一台潜水自吸式曝气机。潜水自吸式曝气机采用以上的设置方式,可以从分发挥其曝气和推流的功能,在弯道中产生旋转式推流;喷嘴延长线与相邻的凸壁圆弧相切,可以减少污泥在凸壁底部发生沉积。
实施例4:
如图7、8所示,双螺旋环抱式污水处理氧化沟采用双螺旋无终端循环设计,由弯道和直道构成外观呈近似椭圆形的氧化沟,在双螺旋的两个中心和进水口分别设置一台倒伞型曝气机1,外沟道和中沟道弯道弧顶分别设置一台转碟3,转碟浸没深度为其直径的1/3。氧化沟的有效深度与够到宽度之比为1/2左右,直道部分沟底有一定坡度,坡比i根据明渠水力学原理计算得出,弯道部分沟底为平底。在回流液与进水混合的弯道处,可以根据工程需要选择设置推流器2,以克服回流上坡所要消耗的能量。

Claims (6)

1.双螺旋环抱式污水处理氧化沟,所述的氧化沟是由双螺旋形沟道构成,且呈近似圆形或椭圆形外形;污水在沟道中作无终端循环流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沟道数量为3-5条,双螺旋形沟道的螺旋中心安装倒伞型曝气机,其他的沟道中按需要布设转碟、自吸式射流曝气机、微孔曝气头或推流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螺旋环抱式污水处理氧化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螺旋形沟道采用环抱式包裹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螺旋环抱式污水处理氧化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螺旋沟道是由内、外两侧壁以及沟底构成,内侧壁为凸壁,外侧壁为凹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双螺旋环抱式污水处理氧化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化沟的外形为近似圆形,在氧化沟螺旋的中心分别布设倒伞型曝气机,在氧化沟进水口处的上、下游沟道中分别布设推流器,其他圆弧段或者每间隔90°-180°布设转碟;将距离所述凸壁1/2-1/3的沟底宽度布满微孔曝气头,并在距离凹壁1/3的沟底宽度处加设推流器;在凹壁处布设自吸式射流曝气机,喷射方向指向凸壁圆弧切线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双螺旋环抱式污水处理氧化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化沟外形为近似椭圆形,氧化沟的沟道是由直道段和圆弧弯道段组成,直道段的沟道具有坡度。
6.根据权利要求书1或2中所述双螺旋环抱式污水处理氧化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化沟的进水口外连接有厌氧池。 
CN2009202997601U 2009-12-30 2009-12-30 双螺旋环抱式污水处理氧化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6481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2997601U CN201648113U (zh) 2009-12-30 2009-12-30 双螺旋环抱式污水处理氧化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2997601U CN201648113U (zh) 2009-12-30 2009-12-30 双螺旋环抱式污水处理氧化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648113U true CN201648113U (zh) 2010-11-24

Family

ID=431133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299760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648113U (zh) 2009-12-30 2009-12-30 双螺旋环抱式污水处理氧化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64811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36437A (zh) * 2013-09-16 2013-12-11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用于微藻培养的养殖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36437A (zh) * 2013-09-16 2013-12-11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用于微藻培养的养殖池
CN103436437B (zh) * 2013-09-16 2015-04-15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用于微藻培养的养殖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30382B (zh) 一种曝气生物滤池与人工湿地组合污水低碳处理反应器
CN103408143B (zh) 一种分格可调型厌氧-缺氧-好氧生化反应器
CN209143830U (zh) 同步脱氮除磷一体式反应器
CN108314186B (zh) 好氧-厌氧-好氧三相高效补氧湿地系统
CN101318735A (zh) 一种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污水脱氮处理方法及应用
CN101172705A (zh) 一种高效氧化沟污水生物处理方法及系统
CN201952333U (zh) 一种内循环aao-mbr污水处理反应池系统
CN201648113U (zh) 双螺旋环抱式污水处理氧化沟
CN203545784U (zh) 一种具有外置沉淀池的组合式氧化沟
CN205170477U (zh) 一种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的内循环生物滤池
CN102642925A (zh) 环形曝气生物滤池污水低碳处理反应器
CN108623001B (zh) 一种脱氮好氧颗粒污泥序批式反应器及其工作方法
CN202139151U (zh) 用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一体化处理装置
CN201024122Y (zh) 污水生化处理的曝气池
CN210150803U (zh) 一种间歇运行的罐式氧化沟集成装置
CN110002588A (zh) 集便污水资源化处理装置及系统
CN204138421U (zh) 应用于竖向aao工艺的混合液回流系统
CN202849151U (zh) 一种奥贝尔氧化沟内回流系统排污泵定位机构
CN202849160U (zh) 水处理奥贝尔氧化沟内回流系统
CN201128702Y (zh) 一种高效氧化沟污水生物处理系统
CN202808480U (zh) 一种环形曝气生物滤池污水低碳处理反应器
CN202988836U (zh) 一种组合式奥贝尔氧化沟系统
CN203683217U (zh) 一种气动循环厌氧反应器
CN201031178Y (zh) 一体化同步脱氮除磷生物处理池
CN104925945A (zh) 合建式卡鲁塞尔氧化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24

Termination date: 201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