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644525U - 一种上喷层流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上喷层流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644525U CN201644525U CN2010201376300U CN201020137630U CN201644525U CN 201644525 U CN201644525 U CN 201644525U CN 2010201376300 U CN2010201376300 U CN 2010201376300U CN 201020137630 U CN201020137630 U CN 201020137630U CN 201644525 U CN201644525 U CN 20164452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unger
- shoulder pole
- collector
- hole
- laminar fl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 Treatments In General, Especially Conveying And Coo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上喷层流冷却装置,包括若干个上喷装置小组,每个上喷装置小组包括两个上喷装置,每个上喷装置包括:一沿垂直带钢运行方向设置的集管,若干均布于各集管上的喷管,两尾端封闭的柱塞孔,分别设于所述集管的两端上方,两柱塞,分别设于两柱塞孔内。此外每一个上喷装置小组还包括:两根扁担梁,分别垂直设于集管两侧;两台液压缸,设于中间两集管之间,液压缸的液压杆与集管平行设置,两台液压缸的耳环分别通过两液压缸连接机构与两扁担梁固定连接;两对柱塞连接机构,用以实现柱塞与扁担梁的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层流冷却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在热轧冷却流程中单侧宽度可调的上喷层流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钢铁企业的热轧连轧机生产线都要使用到层流冷却装置,其主要功能就是将精轧出口的带钢,根据卷取设定的目标温度进行快速冷却,以保证带钢的产品性能。
以宝钢2050热轧厂为例,其层流冷却装置共有76组冷却集管(对应上下为一组)。其中前68组为主冷段,后8组为精冷段。一般分为若干个冷却区,每个冷却区都有各自的主冷段和精冷段的冷却区串接而成,冷却区的主冷段又由若干组强冷集管组和若干组主冷集管组构成。层冷模型在计算所需打开集管阀组时,按照主冷段从前往后,精冷段从后往前规则进行设定。因此,根据终轧温度到卷取温度的设定温降,主冷段的前4组以及精冷段的后4组在每次设定都是需要打开的,因此基本上处于常开状态;每组集管的位置(距精轧最后机架)在基础自动化控制中都有数据,另外基础自动化对于带钢在层流辊道上的位置都需要进行跟踪。其冷却控制如下:
首先,过程机根据设定的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通过层冷模型计算,确定主冷段和精冷段冷却集管的打开组数,并下发指令给精轧基础自动化对水阀进行控制。
其次,当带钢出精轧最后机架由精轧后测温仪测出带钢实际的终轧温度后,再对冷却集管的打开组数进行相应的调节。
最后,当层冷后的卷取测温仪测出带钢的实际卷取温度后,根据设定的卷取目标值动态对层流冷却集管打开组数进行调节,以保证带钢的卷取温度在设定范围内。每个阀组的冷却水量可控制带钢温度为5度。
热轧带钢板形一直是用户们特别关注的质量问题,板形质量优劣直接影响产品的使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钢铁工业的迅猛发展,带钢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用户对其板形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热轧生产线不断发展,生产品种、规格逐渐扩大,目前的产品结构与以前已经截然不同,以前以普碳钢为主,目前主要生产微合金钢和碳锰钢。现有的层流冷却系统,随着轧线轧制规格的不断拓展和用户对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已经不能满足部分钢种生产的需要,尤其是一些含有合金元素的强度钢(如:BS600、BS700、B510L、S45C、SS400等)。这些强度钢在经过层流冷却区域以后,由于现有的层流冷却系统存在着水压不稳、水流分布不均匀等问题造成带钢的冷却不均,从而导致带钢出现一系列板形质量问题,在轧线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现带钢由于冷却不均造成的C翘,和宽度方向冷却不均造成的板形变化,尤其边部温度降低较大会在后续冷却过程中产生带来双边浪趋势的内应力,给带钢的板形、机械性能、温度及相变在宽度方向的均匀性都会带来很大影响。
层流冷却对板形影响的主要是通过相变、应力和导热性。在国内外比较有效的措施就是边部遮挡装置,而且效果比较明显。目前,国内主要是德国SMS-DMG的EDGER MASKING边部遮挡技术的应用,通过油缸控制连杆机构来调整层流冷却上喷冷却水宽度的遮挡板。例如邯钢热轧CSP生产线2003年二线建设工程中引进的SMS公司边部遮挡技术的应用,邯宝热轧2250mm产线也得到成功应用。
日本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2002年12月17日公开的专利《带材冷却装置》专利号JP2002361316A,其方案是在层流冷却时将带钢边部的冷却水通过储水槽收集来提高带钢边部的温度,储水槽收集的冷却水则通过专用排水管排出。显而易见,这种技术存在一个的缺点:在生产较窄带钢时,大量冷却水白白浪费。
日本川崎水岛厂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展了关于层流边部遮挡对改善板形的研究,川崎制铁有限公司在中国申请专利《金属带材的冷却方法和装置》(申请公开日1987.12.16,专利公开号CN87100594),其层流冷却装置采用由一对限定狭缝的平板部件组成的层流喷管,冷却水流过此狭缝形成一冷却水屏栅,为调节该喷管内的通道区域,该层流喷管的平板部件至少有一个在垂直于冷却水流动的方向上可以变形,至少有一个平板较好地响应冷却水压力,引起通道区域变化,从而调节冷却水通道区域。此方法采用对层流冷却集管边部遮挡的方法,对带钢边部温度降低较大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办法,但该方法也存在不足之处,显而易见,这种现有技术的缺点是:在生产较窄带钢时,大量冷却水白白浪费,不利于生产资源的节约。
另外,现有技术提高带钢边部温度的方法,其原理都是采用对层流冷却集管边部进行一定宽度的遮挡,对带钢边部温度降低较大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办法,但该方法也存在共同的不足之处:
1.浪费资源:在生产较窄带钢时,被遮挡的大量冷却水白白浪费,不利于生产资源的节约,消耗电费、增加水处理成本。
2.影响环境:层流冷却遮挡板向两侧分流的冷却水,对电机和层流辊道轴承座带来不利影响,虽然采取了导流板,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劣化了该处的环境。
3.故障率高:带钢跑偏时,两侧边部遮挡不能够同步调整,当带钢跑偏较大时,一侧的边部遮挡就无法发挥遮挡作用,导致带钢跑偏时不能正常使用。
4.机构卡死:层流冷却环境恶劣,经常发生连杆机构卡死故障。
5.精度不高:该连杆机构的遮挡板易变形,往往造成两侧遮挡精度不符合要求。
6.堆钢易损:层流冷却段发生堆钢故障时,连杆机构及遮挡板易造成变形或损坏。
7.无下喷遮挡:该连杆机构无法应用于下喷层流冷却,无下喷层流遮挡装置,带钢上下表面冷却不均匀,也会导致一定的带钢边部浪形。
所以,发明人发明了一种柱塞式上喷层流冷却装置,其能够根据带钢不同宽度的冷却工艺要求,对应建立相应于带材通道宽度的缝隙层流,实现层流冷却区域在宽度上的相应变化,从而调节冷却水在通道宽度方向上的区域,保证带钢质量。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生产,发明人发现该装置在生产使用过程中故障率较高,需要消耗过高的生产维护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喷层流冷却装置,该装置能够在不影响柱塞驱动稳定性的前提下,简化现有上喷层流冷却装置的结构,大大减少设备制造量和设备配置成本,并能够根据带钢不同宽度的冷却工艺要求,对应建立相应于带材通道宽度的缝隙层流,实现层流冷却区域在宽度上的相应变化,从而调节冷却水在通道宽度方向上的区域,克服现有技术中层流冷却系统对带钢宽度方向存在着冷却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减少带钢边部的温降,确保带钢的板形、机械性能、温度及相变在宽度方向的均匀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上喷层流冷却装置,包括若干个上喷装置小组,每个上喷装置小组包括两个上喷装置,每个上喷装置包括:一集管,沿垂直带钢运行方向设置;若干喷管,均布于各集管上;两尾端封闭的柱塞孔,分别设于所述集管的两端上方,所述柱塞孔通过若干通孔与各喷管导通,所述柱塞孔还与集管导通;两柱塞,分别设于两柱塞孔内,活动阻断所述通孔;所述两集管平行设置;此外,所述每一个上喷装置小组还包括:
两扁担梁,分别垂直设于所述集管两侧;
两液压缸,设于两集管之间,所述液压缸的液压杆与所述集管平行设置,所述两液压缸的耳环分别通过两液压缸连接机构与所述两扁担梁固定连接;
两对柱塞连接机构,用以实现柱塞与所述扁担梁的连接。
优选地,所述柱塞连接机构包括:
一对设于柱塞外端部的径向凹槽,所述径向凹槽分设于所述扁担梁左、右两侧壁的外侧;
一对挡板,其下端分别设于所述径向凹槽中,其上端分别与所述扁担梁的左、右侧壁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液压缸连接机构包括一对开有销孔的支撑板,分设于所述液压缸耳环的上方和下方,所述耳环的对应位置开有一对应销孔,所述支撑板的外端与所述扁担梁固定连接,内端通过一插入销孔内的销轴与所述耳环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各柱塞孔分别通过一横梁设于所述集管上方,所述横梁分别与柱塞孔和各喷管导通。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该装置能够采用液压缸作为驱动元件,从而大大减小了设备配置成本,实现了驱动元件和传动元件一体化,降低了设备故障发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上喷层流冷却装置中一个上喷装置小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上喷层流冷却装置中柱塞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上喷层流冷却装置中液压缸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4具体介绍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上喷层流冷却装置,包括若干个上喷装置小组,每一个上喷装置小组中包括2个上喷装置,每一个上喷装置均包括:沿垂直带钢运行方向固定设置的集管1,集管1上设有水位管7,此外集管1上均布有若干鹅颈喷管5,横梁2分成两段设置在集管1的两端上方,横梁2沿垂直方向设置若干通孔,用于导通集管1和各喷管5,横梁2沿水平方向设置有柱塞孔,柱塞孔与通孔相导通,柱塞孔的直径大于等于通孔的直径,柱塞3设置在柱塞孔内,其直径与柱塞孔相匹配,两根集管1平行设置,除上述部件外,每一个上喷装置小组还包括:两根扁担梁4,分别垂直设于集管1的两侧;两个液压缸6通过液压缸支座61架设于两根集管之间,液压缸6的液压杆与集管平行设置,两个液压缸6的耳环分别通过两套液压缸连接机构9与两根扁担梁4固定连接;两对柱塞连接机构8,用以实现柱塞3与扁担梁4的连接。
该装置中的柱塞连接结构如图3所示,其包括一对设于柱塞3外端部的径向凹槽82,径向凹槽82分设于扁担梁4的左、右两侧壁的外侧,扁担梁4采用H型钢,通过H型钢的左右两侧焊接钢板41,使得扁担梁4具有左右侧壁。一对挡板81下端分别设于径向凹槽82中,上端分别通过螺钉实现挡板81与扁担梁4左、右侧壁的固定连接。
如图4所示,液压缸连接机构包括一对开有销孔的支撑板91,支撑板91分设于液压缸耳环62的上方和下方,耳环62的对应位置也开有销孔,销轴92插入销孔内,销轴92的尾端开有轴向凹槽,销轴轴端挡板94一端插入凹槽内,另一端通过螺钉93固定在支撑板91上,从而实现了支撑板91与耳环62的固定连接,两块支撑板91的外端通过焊接与扁担梁4固定连接。
本发实用新型所述的上喷层流冷却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由液压缸作为动力输出源,液压杆作为传动元件连接柱塞,从而实现一台液压缸驱动设于集管同侧的两根柱塞,从而将原层流冷却装置中的驱动元件和传动元件进行了一体化整合,降低了设备配置成本,还同时降低了故障发生率,减少了设备维护成本。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4)
1.一种上喷层流冷却装置,包括若干个上喷装置小组,每个上喷装置小组包括两个上喷装置,每个上喷装置包括:一集管,沿垂直带钢运行方向设置;若干喷管,均布于各集管上;两尾端封闭的柱塞孔,分别设于所述集管的两端上方,所述柱塞孔通过若干通孔与各喷管导通,所述柱塞孔还与集管导通;两柱塞,分别设于两柱塞孔内,活动阻断所述通孔;所述两集管平行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个上喷装置小组还包括:
两扁担梁,分别垂直设于所述集管两侧;
两液压缸,设于两集管之间,所述液压缸的液压杆与所述集管平行设置,所述两液压缸的耳环分别通过两液压缸连接机构与所述两扁担梁固定连接;
两对柱塞连接机构,用以实现柱塞与所述扁担梁的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喷层流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塞连接机构包括:
一对设于柱塞外端部的径向凹槽,所述径向凹槽分设于所述扁担梁左、右两侧壁的外侧;
一对挡板,其下端分别设于所述径向凹槽中,其上端分别与所述扁担梁的左、右侧壁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喷层流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缸连接机构包括一对开有销孔的支撑板,分设于所述液压缸耳环的上方和下方,所述耳环的对应位置开有一对应销孔,所述支撑板的外端与所述扁担梁固定连接,内端通过一插入销孔内的销轴与所述耳环固定连接。
4.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喷层流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柱塞孔分别通过一横梁设于所述集管上方,所述横梁分别与柱塞孔和各喷管导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1376300U CN201644525U (zh) | 2010-03-19 | 2010-03-19 | 一种上喷层流冷却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1376300U CN201644525U (zh) | 2010-03-19 | 2010-03-19 | 一种上喷层流冷却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644525U true CN201644525U (zh) | 2010-11-24 |
Family
ID=43109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20137630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644525U (zh) | 2010-03-19 | 2010-03-19 | 一种上喷层流冷却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644525U (zh) |
-
2010
- 2010-03-19 CN CN2010201376300U patent/CN20164452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37376B (zh) | 一种柱塞式上喷层流冷却装置 | |
CN201357174Y (zh) | 一种层流分段冷却装置 | |
CN201423388Y (zh) | 一种层流冷却下喷装置 | |
CN101381806B (zh) | 一种带钢的冷却装置及其冷却控制方法 | |
CN104399923B (zh) | 一种生产特厚板连铸坯的方法 | |
CN103111464B (zh) | 一种特厚板的制造方法 | |
CN101837378A (zh) | 一种层流宽度可调式冷却装置及控制方法 | |
CN106735009B (zh) | 铸轧辊、铸轧系统和基于该铸轧辊的铸轧工艺 | |
CN106180192A (zh) | 一种线棒材连铸坯高速直送直轧系统及方法 | |
CN103223423B (zh) | 一种走停式大侧压定宽机的控制方法 | |
CN101837379A (zh) | 一种层流宽度可偏调式冷却装置及控制方法 | |
CN105618491A (zh) | 一种用于钢板在线固溶的钢板生产方法、装置及控制系统 | |
CN109014102B (zh) | 高拉速中薄板坯连铸机二次冷却方法 | |
CN101837377A (zh) | 一种层流冷却上喷遮挡装置 | |
CN201020475Y (zh) | 连轧机设备的辅助冷却管 | |
CN201664706U (zh) | 一种上喷层流冷却装置 | |
CN201644524U (zh) | 一种下喷层流冷却调宽装置 | |
CN201644525U (zh) | 一种上喷层流冷却装置 | |
CN201375992Y (zh) | 一种冷却装置 | |
CN102189131B (zh) | 一种下喷层流冷却装置 | |
CN110052588B (zh) | 一种微合金钢铸坯角部横裂纹控制工艺及结晶器 | |
CN201664707U (zh) | 一种用于上喷层流冷却装置的导向机构 | |
CN201644527U (zh) | 一种下喷层流冷却装置 | |
CN102189128B (zh) | 一种上喷层流冷却装置 | |
CN208357467U (zh) | 一种钢筋铸轧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