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638973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638973U
CN201638973U CN2009203189823U CN200920318982U CN201638973U CN 201638973 U CN201638973 U CN 201638973U CN 2009203189823 U CN2009203189823 U CN 2009203189823U CN 200920318982 U CN200920318982 U CN 200920318982U CN 201638973 U CN201638973 U CN 2016389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ielding casing
insulating body
electric connector
back shielding
contact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31898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自强
胡伦松
向兴海
顾佳伟
杨波
朱军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2031898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6389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6389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63897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上、下堆叠的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安装于第一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以及罩覆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第一后遮蔽壳体,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安装于第二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以及罩覆于第二绝缘本体上的第二后遮蔽壳体,所述第一后遮蔽壳体比第二后遮蔽壳体窄,所述第二后遮蔽壳体位于第一后遮蔽壳体的前方。如此设置,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都可防止电磁干扰,并且节约了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安装在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技术请参照于2004年1月7日公告的大陆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第CN2598191Y号,该专利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有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以及安装于第一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以及安装于第二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定位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的定位块以及同时包覆第一绝缘本体与第二绝缘本体的后遮蔽壳体。所述后遮蔽壳体用以防止外界的电磁干扰,但是,此种设计中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之间易产生相互干扰,从而导致两堆叠的连接器之间的屏蔽电磁信号效果较差。
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好屏蔽效果的电连接器。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用以安装于电路板上,其包括位于上端的第一连接器以及与第一连接器堆叠设置的位于下端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设于第一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以及第一后遮蔽壳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第一接触部、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第一焊接部以及连接第一接触部与第一焊接部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后遮蔽壳体罩覆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包括较第一绝缘本体宽的第二绝缘本体、设于第二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以及第二后遮蔽壳体,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第二接触部、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第二焊接部以及连接第二接触部与第二焊接部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后遮蔽壳体罩覆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后遮蔽壳体比第二后遮蔽壳体窄,所述第二后遮蔽壳体位于第一后遮蔽壳体前方。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后遮蔽壳体包括位于第一绝缘本体后端的竖直状的第一贴板以及自第一贴板两侧分别向前延伸的两个第二弯折臂,所述第二弯折臂与第二后遮蔽壳体相接触。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弯折臂呈阶梯型结构,所述第二弯折臂包括位于下端的与第二后遮蔽壳体相接触的竖直状的第四接触边,所述第二后遮蔽壳体包括位于第二绝缘本体后端的竖直状的第二贴板,所述第四接触边向前与第二贴板相接触。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后遮蔽壳体包括位于第一绝缘本体后端的竖直状的第一贴板以及自第一贴板两侧分别向前延伸的两个第二弯折臂,所述第二弯折臂与第二后遮蔽壳体相接触。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弯折臂呈阶梯型结构,所述第二弯折臂包括位于下端的与第二后遮蔽壳体相接触的竖直状的第四接触边,所述第二后遮蔽壳体包括位于第二绝缘本体后端的竖直状的第二贴板,所述第四接触边向前与第二贴板相接触。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弯折臂包括自第四接触边上端向前弯折延伸的第二接触边,所述第二后遮蔽壳体包括自第二贴板上端向前弯折延伸的第一臂部,所述第二接触边向下与第一臂部相接触。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后遮蔽壳体相对于第四接触边位于第一后遮蔽壳体的前方,所述第二后遮蔽壳体相对于第二接触边位于第一后遮蔽壳体的下方。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弯折臂包括自第二接触边的前端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三接触边以及自第三接触边上端向前弯折延伸的第一接触边,所述电连接器设有用以安装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的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可供第一接触边及第三接触边抵压的凸条。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包括呈“H”型的主体部、自主体部两侧分别向后弯折延伸的两个安装臂以及分别连接凸条两端与两个安装臂的两个连接臂,所述第二后遮蔽壳体定位于两个连接臂之间。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后遮蔽壳体包括自第一贴板上端向前弯折延伸的第一弯折臂、自第一弯折臂进一步向前弯折延伸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呈倒“U”型结构,所述定位部卡持于第一绝缘本体上。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部包括自第一弯折臂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一抵压部以及自第一抵压部末端向前弯折延伸的第二抵压部以及自第二抵压部向下弯折延伸的第三抵压部,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包括位于顶端的第一上表面、位于前端的第一对接面以及位于第一对接面与第一上表面交接处的第一抵压槽,所述第二抵压部与第一上表面相抵压,所述第三抵压部与第一抵压槽相抵压。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用以定位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的定位块,所述第一贴板及第二贴板卡持在定位块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第一后遮蔽壳体及第二后遮蔽壳体,可以避免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之间的相互信号干扰,并且,通过第一后遮蔽壳体比第二后遮蔽壳体窄,节约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及定位块的立体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后遮蔽壳体与第二后遮蔽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用以安装于电路板(未图示)上,所述电连接器100为堆叠式结构,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上、下堆叠的第一电连接器1与第二电连接器2、用以定位第一电连接器1与第二电连接器2的支架3、定位块4以及板锁件5。
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1、安装于第一绝缘本体11内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12、罩覆于第一绝缘本体11前端的第一前遮蔽壳体13以及罩覆于第一绝缘本体11后端的第一后遮蔽壳体14。
请参阅图5所示,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包括第一本体部111、自第一本体部111向前凸伸的用以插接对接插头(未图示)的第一对接部112以及自第一本体部111向后延伸的用以收容第一导电端子12的第一延伸部113。所述第一本体部111两侧适当位置处各设有一个第一装配孔114。所述第一装配孔114用以与第一前遮蔽壳体13上的第一通孔133(容后详述)相对应。所述第一本体部111包括位于顶端的第一上表面1111、位于底端的第一下表面1112、垂直连接第一上表面1111与第一下表面1112的两个第一侧面1113以及位于前端的与第一前遮蔽壳体13相抵压的第一对接面1114。所述第一对接面1114与第一上表面1111交接处设有一个用以定位第一后遮蔽壳体14的第一抵压槽1115。所述第一对接部112上设有若干个贯穿第一绝缘本体11前后的第一端子收容孔1121。
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12安装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孔1121中,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12包括延伸至第一对接部112内而与对接插头对接导通的第一接触部121、向下延伸以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第一焊接部123以及连接第一接触部121与第一焊接部123的第一连接部122。所述第一连接部122沿对接插头插入方向延伸出第一绝缘本体11后端并且继续沿垂直对接插头插入方向向下弯折延伸。所述第一后遮蔽壳体14罩覆第一连接部122。
所述第一前遮蔽壳体13是相对于第一绝缘本体11而设,所述第一前遮蔽壳体13包括贴靠于第一绝缘本体11上的第一对接面1114上的第一基板131及自所述第一基板131向前凸伸的用以套接于第一对接部112上的第一套筒132,所述第一套筒132呈框形中空状。所述第一基板131两侧对应于第一绝缘本体11上的第一装配孔114位置处分别设有一个第一通孔133。
所述第一后遮蔽壳体14包括贴靠于第一绝缘本体11后端的竖直状的第一贴板141、自第一贴板141上端向前延伸的第一弯折臂142、自第一弯折臂142进一步向前弯折延伸的定位部143、自第一贴板141两侧分别向前延伸的两个第二弯折臂144以及自第二弯折臂144进一步向下弯折延伸的用以插接到电路板上的第一插接脚145。所述第一贴板141卡持在定位块4上。所述第一弯折臂142的两侧向下延伸有与第二弯折臂144相扣持的第三弯折臂146,所述第三弯折臂146上设有与第二弯折臂144相扣持的扣持孔1461。所述第二弯折臂144上设有用以与扣持孔1461相扣持的扣持部1440。所述定位部143呈倒“U”型结构,所述定位部143包括自第一弯折臂142向上弯折延伸的贴靠于第一绝缘本体11后端的第一抵压部1431、自第一抵压部1431末端向前弯折延伸的与第一上表面1111相抵压的第二抵压部1432以及自第二抵压部1432末端向下弯折延伸的与第一抵压槽1115相抵压的第三抵压部1433。如此设置,通过将定位部143抵压在第一绝缘本体11上,使得第一后遮蔽壳体14与第一绝缘本体11连接稳固。所述第二弯折臂144呈阶梯型结构且与第二电连接器2相接触。所述第二弯折臂144呈阶梯型结构,所述第二弯折臂144包括位于下端的与第二后遮蔽壳体24相接触的竖直状的第四接触边1444、自第四接触边1444上端向前弯折延伸的第二接触边1442、自第二接触边1442的前端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三接触边1443以及自第三接触边1443上端向前弯折延伸的第一接触边1441。所述第一接触边1441及第三接触边1443抵压在所述支架3上。所述第二接触边1442以及第四接触边1444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上的第二后遮蔽壳体24(容后详述)相抵压。通过第一后遮蔽壳体14与第二后遮蔽壳体24之间相接触,更加有利于导静电,这种结构能达到很好的防电磁干扰效果。
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包括较第一绝缘本体11宽的第二绝缘本体21、安装于第二绝缘本体21内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罩覆于第二绝缘本体21前端的第二前遮蔽壳体23以及罩覆于第二绝缘本体21后端的第二后遮蔽壳体24。
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1较第一绝缘本体11宽,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1包括第二本体部211、自第二本体部211向前凸伸的用以插接对接插头的第二对接部212、自第二本体部211向后延伸的两个用以定位定位块4的第一肋部213以及分别位于两个第一肋部213外侧的用以定位两个第二后遮蔽壳体24的第二肋部214。所述第二本体部211两侧适当位置处各设有一个第二装配孔215。所述第二装配孔215用以与第二前遮蔽壳体23上的第二通孔233(容后详述)相对应。所述第二本体部211包括位于顶端的第二上表面2111、位于底端的第二下表面2112、垂直连接第二上表面2111与第二下表面2112的两第二侧面2113以及位于前端的与第二前遮蔽壳体23相抵压的第二对接面2114。所述第二对接部212上设有若干个贯穿第二绝缘本体21前后的第二端子收容孔2121。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1的后端位于第一肋部213的外侧且位于第二肋部214的内侧设有用以定位第二后遮蔽壳体24的卡扣槽216。
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安装于所述第二端子收容孔2121中,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包括延伸至第二对接部212内而与对接插头对接导通的第二接触部221、向下延伸以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第二焊接部223以及连接第二接触部221与第二焊接部223的第二连接部222。所述第二连接部222沿对接插头插入方向延伸出第二绝缘本体21后端并且继续沿垂直对接插头插入方向向下弯折延伸。第二后遮蔽壳体24罩覆第二连接部222。
所述第二前遮蔽壳体23是相对于第二绝缘本体21而设,所述第二前遮蔽壳体23包括贴靠于第二绝缘本体21上的第二对接面2114上的第二基板231及自所述第二基板231向前凸伸的用以套接于第二绝缘本体21上的第二对接部212上的第二套筒232,所述第二套筒232呈框形中空状。所述第二基板231两侧对应于第二绝缘本体21上的第二装配孔215位置处分别设有一个第二通孔233。
所述第二后遮蔽壳体24较第一后遮蔽壳体14宽且第一后遮蔽壳体的下方包住第二后遮蔽壳体的后端。所述第二后遮蔽壳体24包括贴靠于第二绝缘本体21后端的竖直状的第二贴板241、自第二贴板241向下进一步延伸的用以插接到电路板上的第二插接脚242、自第二贴板241上端向前弯折延伸的第一臂部243、自第二贴板241两侧分别向前延伸的两个第二臂部244以及自第二臂部244进一步向前弯折延伸的一个与卡扣槽216相卡扣的折弯部245。所述第二贴板241卡持于定位块4上。所述第二后遮蔽壳体24相较于第四接触边1444位于第一后遮蔽壳体14的前方,所述第二后遮蔽壳体24相较于第二接触边1442位于第一后遮蔽壳体14的下方。
所述支架3包括大致呈“H”型的主体部31、自主体部31向前凸伸的分别位于上端两侧且与第一绝缘本体11上的第一装配孔114及第一前遮蔽壳体13上的第一通孔133位置相对应的两个第一凸柱32、自主体部31向前凸伸的分别位于下端两侧且与第二绝缘本体21上的第二装配孔215及第二前遮蔽壳体23上的第二通孔233位置相对应的两个第二凸柱33以及自主体部31的两侧分别向后弯折延伸的两个安装臂34。所述主体部31包括位于上方的用以收容第一电连接器1的第一定位槽311以及位于下方较宽的用以收容第二电连接器2的第二定位槽312。所述两个第一凸柱32位于第一定位槽311的两侧且凸伸入第一绝缘本体11上的第一装配孔114及第一前遮蔽壳体13上的第一通孔133内。所述两个第二凸柱33位于第二定位槽312的两侧且凸伸入第二绝缘本体21上的第二装配孔215及第二前遮蔽壳体23上的第二通孔233内。如此设置,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及第二电连接器2准确的定位于支架3上。所述安装臂34呈水平状,所述安装臂34上设有用以与板锁件5相配合的圆孔341以及位于安装臂34两侧的用以与板锁件5相配合的槽部342。所述支架3还包括自其后端靠近中间位置向后延伸的纵长型的凸条35以及分别连接凸条35的两端及两个安装臂34的两个连接臂36。
所述定位块4包括位于前端且位于两个第一肋部213之间的第二定位块42以及与第二定位块42相连且位于后端的第一定位块41,所述第一定位块41抵压在第二肋部214的后方。所述第一定位块41上设有若干用以定位第一导电端子12的第一定位孔411。所述第二定位块42上设有若干用以定位第二导电端子22的第二定位孔421。所述第一定位块41及第二定位块42交接的地方设有用以卡持第二贴板241的卡槽43。
所述板锁件5包括卡持在安装臂34的槽部342内的卡持部51以及与卡持部51相连且自卡持部51的前后两端水平延伸并向下弯折延伸的穿过安装臂34上的圆孔341的插脚52。
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组装时,先将第一导电端子12及第二导电端子22分别组装至第一绝缘本体11及第二绝缘本体21上,将第一导电端子12及第二导电端子22穿过定位块4上的第一定位孔411及第二定位孔421,将第二后遮蔽壳体24包覆在第二绝缘本体21上,所述折弯部245卡扣在第二绝缘本体21上的卡扣槽216内,所述第二贴板241卡持在卡槽43里以定位第二后遮蔽壳体24;然后将组装好的第一电连接器1与第二电连接器2安装到支架3上,使得第一电连接器1收容于第一定位槽311内,第二电连接器2收容在第二定位槽312内,两个第一凸柱32凸伸入第一绝缘本体11上的第一装配孔114及第一前遮蔽壳体13上的第一通孔133内,两个第二凸柱33凸伸入第二绝缘本体21上的第二装配孔215及第二前遮蔽壳体23上的第二通孔233内;最后将第一后遮蔽壳体14安装到第一绝缘本体11的后端,使得第一抵压部1431贴靠于第一绝缘本体11的后端,第二抵压部1432抵压在第一上表面1111上,第三抵压部1433抵压在第一抵压槽1115上,第一接触边1441从上向下与凸条35相抵压,第三接触边1443从后向前与凸条35相抵压,第二接触边1442从上向下抵压在第一臂部243上,第四接触边1444从后向前抵压在第二贴板241。最后将两个板锁件5分别安装于两个安装臂34上,所述插脚52穿过圆孔341并插接在电路板上以达到固定作用,卡持部51卡持在槽部342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前遮蔽壳体13和第二前遮蔽壳体23为分体式结构,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与第二绝缘本体21也为分体式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第一前遮蔽壳体13和第二前遮蔽壳体23设置为一体式结构,也可将第一绝缘本体11与第二绝缘本体21设置为一体式结构。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通过设置第一后遮蔽壳体14及第二后遮蔽壳体24,避免了第一导电端子12与第二导电端子22之间产生电磁干扰;同时,在不影响第一后遮蔽壳体14功能的情况下,将第一后遮蔽壳体14设计成比第二后遮蔽壳体24窄,可以节约制造成本;而且,第一后遮蔽壳体14与第二后遮蔽壳体24相接触,更加有利于电连接器100的静电导出,该种结构设计能够达到很好的防电磁干扰效果。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用以安装于电路板上,其包括位于上端的第一连接器以及与第一连接器堆叠设置的位于下端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设于第一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以及第一后遮蔽壳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第一接触部、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第一焊接部以及连接第一接触部与第一焊接部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后遮蔽壳体罩覆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包括较第一绝缘本体宽的第二绝缘本体、设于第二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以及第二后遮蔽壳体,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第二接触部、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第二焊接部以及连接第二接触部与第二焊接部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后遮蔽壳体罩覆第二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遮蔽壳体比第二后遮蔽壳体窄,所述第二后遮蔽壳体位于第一后遮蔽壳体前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遮蔽壳体包括位于第一绝缘本体后端的竖直状的第一贴板以及自第一贴板两侧分别向前延伸的两个第二弯折臂,所述第二弯折臂与第二后遮蔽壳体相接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弯折臂呈阶梯型结构,所述第二弯折臂包括位于下端的与第二后遮蔽壳体相接触的竖直状的第四接触边,所述第二后遮蔽壳体包括位于第二绝缘本体后端的竖直状的第二贴板,所述第四接触边向前与第二贴板相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弯折臂包括自第四接触边上端向前弯折延伸的第二接触边,所述第二后遮蔽壳体包括自第二贴板上端向前弯折延伸的第一臂部,所述第二接触边向下与第一臂部相接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后遮蔽壳体相对于第四接触边位于第一后遮蔽壳体的前方,所述第二后遮蔽壳体相对于第二接触边位于第一后遮蔽壳体的下方。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弯折臂包括自第二接触边的前端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三接触边以及自第三接触边上端向前弯折延伸的第一接触边,所述电连接器设有用以安装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的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可供第一接触边及第三接触边抵压的凸条。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呈“H”型的主体部、自主体部两侧分别向后弯折延伸的两个安装臂以及分别连接凸条两端与两个安装臂的两个连接臂,所述第二后遮蔽壳体定位于两个连接臂之间。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遮蔽壳体包括自第一贴板上端向前弯折延伸的第一弯折臂、自第一弯折臂进一步向前弯折延伸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呈倒“U”型结构,所述定位部卡持于第一绝缘本体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包括自第一弯折臂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一抵压部以及自第一抵压部末端向前弯折延伸的第二抵压部以及自第二抵压部向下弯折延伸的第三抵压部,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包括位于顶端的第一上表面、位于前端的第一对接面以及位于第一对接面与第一上表面交接处的第一抵压槽,所述第二抵压部与第一上表面相抵压,所述第三抵压部与第一抵压槽相抵压。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用以定位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的定位块,所述第一贴板及第二贴板卡持在定位块上。
CN2009203189823U 2009-12-30 2009-12-30 电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6389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3189823U CN201638973U (zh) 2009-12-30 2009-12-30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3189823U CN201638973U (zh) 2009-12-30 2009-12-30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638973U true CN201638973U (zh) 2010-11-17

Family

ID=43083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318982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638973U (zh) 2009-12-30 2009-12-30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63897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51826A (zh) * 2020-03-27 2021-09-28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板对板连接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51826A (zh) * 2020-03-27 2021-09-28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板对板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81371B (zh) 电连接器
CN204315839U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1989696B (zh) 连接器
KR101294607B1 (ko) 전기커넥터 및 그 조립체
CN102237592B (zh) 电连接器
CN101964470B (zh) 连接器
CN201430309Y (zh) 电连接器
CN201323275Y (zh) 电连接器
CN201397973Y (zh) 电连接器
CN102055087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1989699B (zh) 连接器
CN201773977U (zh) 电连接器
CN201397935Y (zh) 电连接器
CN103779711A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CN103368010B (zh) 电连接器
CN105449466A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1639018U (zh) 电连接器
CN103579835A (zh) 电连接器
CN200972951Y (zh) 电连接器
CN204947159U (zh) 电连接器
CN201336460Y (zh) 电连接器
CN2645285Y (zh) 电连接器
CN201638973U (zh) 电连接器
CN202585947U (zh) 电连接器
CN2682613Y (zh) 模组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17

Termination date: 201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