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530467U - 水下机器人用双向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水下机器人用双向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530467U CN201530467U CN2009202489360U CN200920248936U CN201530467U CN 201530467 U CN201530467 U CN 201530467U CN 2009202489360 U CN2009202489360 U CN 2009202489360U CN 200920248936 U CN200920248936 U CN 200920248936U CN 201530467 U CN201530467 U CN 20153046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ather bag
- end cap
- interior
- water robot
- un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ctuat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下机器人浮力调节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水下机器人用双向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包括内皮囊、直流电机、电磁阀、单向阀、双向齿轮泵、艉部端盖及外皮囊,所述艉部端盖与水下机器人筒体密封连接,外皮囊安装在艉部端盖的外侧;内皮囊、直流电机、电磁阀、单向阀及双向齿轮泵分别安装在水下机器人筒体内,内皮囊通过管路与由直流电机驱动的双向齿轮泵相连接;电磁阀及单向阀通过管路并联连接于双向齿轮泵与外皮囊之间。本实用新型由直流电机驱动一个双向齿轮泵,通过双向齿轮泵的正、反转实现排油或回油,进而调节水下机器人的浮力,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浮力调节能力大,通过调整内、外皮囊容积,即可灵活调整最大浮力调节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下机器人浮力调节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水下机器人用双向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水下机器人作为一种水下测量、作业平台,已经广泛应用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工程、海洋资源勘探、救援打捞等应用领域。通常水下机器人在作业过程中要保持稳定的浮力状态,如中性状态,以保证正常稳定的工作状态。然而,受海水密度变化的影响,水下机器人的浮力状态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波动,从而影响水下机器人的整体性能。通过专用的水下机器人浮力调节装置,根据水下机器人作业海域的海水密度情况,自动调节水下机器人的排水体积或载休重量实现调整水下机器人系统浮力,达到期望的浮力状态。因此研究模块化、结构紧凑、稳定可靠的水下机器人用浮力调节装置,对提高水下机器人整体性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现有水下机器人控制升沉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通过改变自身的浮力来进行调节,通过高压气体来控制水下机器人的排水量,例如潜艇,这种方法的系统结构复杂,适用于大型的水下机器人;第二种是通过推进器的推力的改变来实现水下机器人的升沉运动,例如传统的AUV(完全功能模块化的水下自治机器人)和ROV(水下遥控运载器),这种方法使得水下机器人的运动更加灵活,但需要消耗较多的能源;第三种方法是通过降低自身的重量(抛弃一定数量的重物)来实现水下机器人的上浮运动,例如AUV和水下滑翔机中使用此种方法来保证水下机器人在出现异常情况下能浮出水面,但这种方法只能单向控制水下机器人的上浮运动,而且采用此方法所能提供的正浮力是固定的,对于需要实时改变浮力状态的水下机器人则不适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水下机器人由于浮力状态不稳定导致整体性能受影响的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工作可靠、高效率的水下机器人用双向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该浮力调节装置通过调节水下机器人的排水体积,进而实现对水下机器人浮力状态的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内皮囊、直流电机、电磁阀、单向阀、双向齿轮泵、艉部端盖及外皮囊,所述艉部端盖与水下机器人筒体密封连接,外皮囊安装在艉部端盖的外侧;所述内皮囊、直流电机、电磁阀、单向阀及双向齿轮泵分别安装在水下机器人筒体内,内皮囊通过管路与由直流电机驱动的双向齿轮泵相连接;所述电磁阀及单向阀通过管路并联连接于双向齿轮泵与外皮囊之间。
其中:在艉部端盖的内侧、水下机器人筒体内通过多根艉部拉杆连接有固定板,内皮囊端盖通过内皮囊套筒与固定板相连,所述内皮囊的开口端安装在内皮囊端盖上、通过内皮囊套筒压紧固定,内皮囊的另一端设有对其运动导向的内皮囊活塞;内皮囊端盖的表面周向设有O型圈槽,内皮囊的开口端沿径向向内延伸,该延伸部容置于所述O型圈槽内,内皮囊套筒位于内皮囊的外面、压紧内皮囊,内皮囊套筒的两端分别与内皮囊端盖及固定板相连接;所述内皮囊活塞固接于内皮囊的底部、与内皮囊连动,内皮囊活塞的开口向外延伸并抵接于内皮囊套筒的内壁;内皮囊端盖上分别开有第一油口及排气口,第一油口上安装有通过管路与双向齿轮泵连接的第一可调向弯头,排气口上设有排气阀;固定板上安装有直流电机,直流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双向齿轮泵相连接;所述内皮囊活塞上设有直线电位计;所述电磁阀通过电磁阀固定板安装在固定板上;所述外皮囊通过外皮囊固定件安装在艉部端盖上,艉部端盖上开有第二油口,该第二油口的一端与外皮囊相通,另一端设有第二直通管接头;所述外皮囊的开口处沿径向向内延伸,延伸部镶嵌在艉部端盖上开设的O型密封圈槽内,外皮囊固定件在外皮囊开口处的外部将外皮囊压紧于艉部端盖;所述双向齿轮泵上分别设有第四可调向弯头及三通管接头I,单向阀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五可调向弯头,电磁阀上分别设有第一直通管接头及第二可调向弯头,其中双向齿轮泵上的第四可调向弯头通过管路与内皮囊相连接,三通管接头I的第三个接头与双向齿轮泵相连,第一个接头通过管路与单向阀一端的第三可调向弯头连接,单向阀另一端的第五可调向弯头通过管路与位于水下机器人筒体内的三通管接头II上的第一个接头连接,三通管接头II的第二个接头通过管路与外皮囊连接;三通管接头I的第二个接头通过管路与电磁阀上的第二可调向弯头连接,电磁阀上的第一直通管接头通过管路与三通管接头II的第三个接头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由直流电机驱动一个双向齿轮泵,通过双向齿轮泵的正、反转实现排油或回油,进而调节水下机器人的浮力,结构简单,安全可靠。
2.本实用新型采用微型高压的双向齿轮泵,能够提供很高的工作压力,满足了水下机器人深水作业的要求。
3.通过双向齿轮泵的正、反转实现排油或回油,装置工作稳定,不受外界压力的影响。
4.本实用新型通过直线电位计可实时地读取内皮囊液压油的容量,可方便控制调节量。
5.本实用新型浮力调节能力大,通过调整内、外皮囊容积,即可灵活调整最大浮力调节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其中:1第一可调向弯头,2为排气阀,3为内皮囊端盖,4为内皮囊套筒,5为内皮囊,6为直线电位计,7为内皮囊活塞,8为固定板,9为直流电机,10为电磁阀固定板,11为电磁阀,12为第一直通管接头,13为第二可调向弯头,14为联轴器,15为第三可调向弯头,16为单向阀,17为第四可调向弯头,18为第五可调向弯头,19为双向齿轮泵,20为三通管接头I,21为三通管接头II,22为艉部拉杆,23为第二直通管接头,24为艉部端盖,25为外皮囊固定件,26为外皮囊,27为第一油口,28为排气口,29为第二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如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内皮囊端盖3、内皮囊套筒4、内皮囊5、直线电位计6、内皮囊活塞7、固定板8、直流电机9、电磁阀固定板10、电磁阀11、联轴器14、单向阀16、双向齿轮泵19、艉部拉杆22、艉部端盖24、外皮囊固定件25及外皮囊26,所述艉部端盖24(即为水下机器人的艉部端盖)与水下机器人筒体密封连接,外皮囊26上设有外皮囊固定件25,该外皮囊固定件25通过螺钉固接在艉部端盖24的外侧,外皮囊26的开口处沿径向向内延伸,外皮囊26直接套装在艉部端盖24上,外皮囊固定件25在外皮囊26开口处的外部,外皮囊开口处的延伸部镶嵌在艉部端盖24开设的O型密封圈槽内,然后通过外皮囊固定件25压紧外皮囊26,使得外皮囊26和艉部端盖24紧密接触,这样就能达到密封的效果。艉部端盖24上开有第二油口29,该第二油口29的一端与外皮囊26相通,另一端设有第二直通管接头23。所述内皮囊端盖3、内皮囊套筒4、内皮囊5、直线电位计6、内皮囊活塞7、固定板8、直流电机9、电磁阀固定板10、电磁阀11、联轴器14、单向阀16、双向齿轮泵19及艉部拉杆22均安装在水下机器人的筒体内,在艉部端盖24的内侧、水下机器人筒体内通过多根艉部拉杆22(本实施例为四根)连接有固定板8,内皮囊套筒4的一端通过螺钉固接在固定板8上,另一端通过螺钉与内皮囊端盖3固接;内皮囊套筒4为中空圆柱,两端均开口、并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用于与内皮囊端盖3及固定板8通过螺钉连接的延伸部;内皮囊端盖3为圆盘形,其圆周表面设有O型圈槽,圆筒状的内皮囊5一端开口,该开口端沿径向向内延伸,该延伸部容置于所述O型圈槽内,内皮囊套筒4位于内皮囊5的外面,将内皮囊5压紧固定,从而起到密封作用;内皮囊活塞7的底部与内皮囊5的底部粘合在一起、与内皮囊5连动,内皮囊活塞7的顶部开口,该开口端向外延伸并抵接于内皮囊套筒4的内壁,内皮囊活塞7对内皮囊5的运动起着导向作用;在内皮囊活塞7上安装有直线电位计6,可以实时地读取内皮囊活塞7的位置,从而获取到内皮囊5内液压油量的信息。内皮囊端盖3上分别开有第一油口27及排气口28,第一油口27上安装有通过管路与双向齿轮泵19连接的第一可调向弯头1,排气口28上设有排气阀2。固定板8上安装有直流电机9,直流电机9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14与双向齿轮泵19的主动轴相连接,驱动双向齿轮泵19工作。电磁阀11通过电磁阀固定板10安装在固定板8上,电磁阀为常闭式二位二通电磁阀;该电磁阀11及单向阀16通过管路并联连接于双向齿轮泵19与第二直通管接头23之间。
双向齿轮泵19上分别设有第四可调向弯头17及三通管接头I20,单向阀16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五可调向弯头15、18,电磁阀11上分别设有第一直通管接头12及第二可调向弯头13,其中双向齿轮泵19上的第四可调向弯头17通过管路与内皮囊端盖3上的第一可调向弯头1相连接,三通管接头I20的第三个接头c与双向齿轮泵19相连,第一个接头a通过管路与单向阀16一端的第三可调向弯头15连接,单向阀16另一端的第五可调向弯头18通过管路与位于水下机器人筒体内的三通管接头II21上的第一个接头d连接,三通管接头II21的第二个接头e通过管路与艉部端盖24上的第二直通管接头23连接;三通管接头I20的第二个接头b通过管路与电磁阀11上的第二可调向弯头13连接,电磁阀11上的第一直通管接头12通过管路与三通管接头II21的第三个接头f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三通管接头II21及单向阀16分别连接于液压管路中,各可调向弯头的接头方向可调节,便于与液压管路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直流电机为市购产品,购置于瑞士MAXON公司、型号为RE40;直线电位计为市购产品,购置于德国NOVOTECHNIC公司、型号为T75;双向齿轮泵为市购产品,购置于意大利VIVOLO公司、型号为XV-OR-0.17。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如图1所示,若要增加水下机器人的浮力,启动直流电机9,直流电机9驱动双向齿轮泵19做顺时针旋转运动,内皮囊5里的液压油进入双向齿轮泵19,双向齿轮泵19排出的高压液压油经过单向阀16排入到外皮囊26内,外皮囊26的体积变大,从而增加了整个水下机器人载体的浮力。同时,内皮囊5由于其内部的液压油不断被吸出,内皮囊5将带动内皮囊活塞7向图1中的右侧做直线运动,直线电位计6实时反馈内皮囊活塞7的运动距离,当内皮囊活塞7运动到设定位置时,直流电机9停止工作。常闭式电磁阀11和单向阀16保证了外皮囊26内的液压油不会由于水压而回流到内皮囊5内。若要减小水下机器人的浮力,则需要打开电磁阀11,并启动直流电机9,直流电机9驱动双向齿轮泵19做逆时针旋转运动,外皮囊26内的液压油就会通过电磁阀11和双向齿轮泵19回到内皮囊5中。同理,当内皮囊活塞7运动到设定位置时,直流电机9停止工作,然后关闭电磁阀11。浮力调节装置的工作原理及润滑油的流向具体为:
当水下机器人要减小整个载体的排水体积时,需要将外皮囊26中的液压油吸入到内皮囊5内,如图2、图3中空心箭头的指向所示,开启电磁阀11,直流电机9工作,驱动双向齿轮泵19做逆时针回转运动,液压油将会从外皮囊26流向第二直通管接头23,然后通过液压管路流向三通管接头II21的第二个接头e,接着从第三个接头f通过液压管路流向电磁阀11,经过电磁阀11上的第一直通管接头12,由第二可调向弯头13流出、通过液压管路流向三通管接头I20,经过三通管接头I20的第二个接头b后接着由第三个接头c进入双向齿轮泵19,并通过第四可调向弯头17经液压管路流向第一可调向弯头1,最后经第一油口27流入内皮囊5内。内皮囊5内部的液压油量逐渐增加,推动内皮囊活塞7向右运动,直线电位计6实时地检测内皮囊活塞7的位置;当内皮囊活塞7达到设定位置时,直流电机9停止工作,关闭电磁阀11。此时外皮囊26体积缩小,水下机器人载体的浮力将保持一个较小值。
当水下机器人需要增加整个载体的排水体积时,需要将内皮囊5内的液压油排出到外皮囊26内,如图2、图3中实心箭头的指向所示,电磁阀11为不工作的常闭状态,启动直流电机9,驱动双向齿轮泵19做顺时针方向旋转运动,内皮囊5内的液压油被吸出到第一可调向弯头1,然后经过液压管路流向双向齿轮泵19上的第四可调向弯头17,接着进入到双向齿轮泵19,从双向齿轮泵19排出的高压液压油依次经过三通管接头I20的第三个接头c、第个一接头a,通过液压管路流向单向阀16一端的第三可调向弯头15、进入单向阀16中,接着通过单向阀16经其另一端的第五可调向弯头18流出,然后通过液压管路流入到三通管接头II21的第一个接头d,再由第二个接头e流出,最后通过第二直通管接头23流入到外皮囊26,从而外皮囊26的体积增加,水下机器人的浮力也随着增加。同理,当直线电位计6检测到内皮囊活塞7达到设定位置时,直流电机9停止工作。此时水下机器人载体的浮力将保持一个较大值。
液压油可通过排气口28注入内皮囊5内,随着注油而进入内皮囊5的气体可通过排气阀2排出,具体操作为:将内皮囊5内的液压油按上述操作排入到外皮囊26内,再将外皮囊26倒置,气泡汇集到外皮囊的顶部,打开排气阀2及电磁阀11,挤压外皮囊26,气体便通过管路由排气阀2排出。
本实用新型通过启动直流电机驱动微型高压双向齿轮泵正转,把液压油从安装在水下机器人筒体内部的内皮囊打到安装在水下机器人外部的外皮囊;通过开启电磁阀,启动直流电机带动微型高压双向齿轮泵反转,使得液压油从外皮囊回到内皮囊;通过改变外皮囊的液压油容积来改变外皮囊的膨胀程度,进而改变水下机器人整体的排水体积,从而达到调整水下机器人浮力状态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可通过改变内、外皮囊的容积来调整最大浮力调节量。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需要实时改变浮力状态,要求能耗低,结构要求简单的微型或小型水下机器人,例如水下滑翔机。
Claims (10)
1.一种水下机器人用双向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皮囊(5)、直流电机(9)、电磁阀(11)、单向阀(16)、双向齿轮泵(19)、艉部端盖(24)及外皮囊(26),所述艉部端盖(24)与水下机器人筒体密封连接,外皮囊(26)安装在艉部端盖(24)的外侧;所述内皮囊(5)、直流电机(9)、电磁阀(11)、单向阀(16)及双向齿轮泵(19)分别安装在水下机器人筒体内,内皮囊(5)通过管路与由直流电机(9)驱动的双向齿轮泵(19)相连接;所述电磁阀(11)及单向阀(16)通过管路并联连接于双向齿轮泵(19)与外皮囊(26)之间。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机器人用双向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艉部端盖(24)的内侧、水下机器人筒体内通过多根艉部拉杆(22)连接有固定板(8),内皮囊端盖(3)通过内皮囊套筒(4)与固定板(8)相连,所述内皮囊(5)的开口端安装在内皮囊端盖(3)上、通过内皮囊套筒(4)压紧固定,内皮囊(5)的另一端设有对其运动导向的内皮囊活塞(7)。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下机器人用双向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皮囊端盖(3)的表面周向设有O型圈槽,内皮囊(5)的开口端沿径向向内延伸,该延伸部容置于所述O型圈槽内,内皮囊套筒(4)位于内皮囊(5)的外面、压紧内皮囊(5),内皮囊套筒(4)的两端分别与内皮囊端盖(3)及固定板(8)相连接;所述内皮囊活塞(7)固接于内皮囊(5)的底部、与内皮囊(5)连动,内皮囊活塞(7)的开口向外延伸并抵接于内皮囊套筒(4)的内壁。
4.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下机器人用双向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皮囊端盖(3)上分别开有第一油口(27)及排气口(28),第一油口(27)上安装有通过管路与双向齿轮泵(19)连接的第一可调向弯头(1),排气口(28)上设有排气阀(2)。
5.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下机器人用双向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8)上安装有直流电机(9),直流电机(9)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14)与双向齿轮泵(19)相连接。
6.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下机器人用双向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皮囊活塞(7)上设有直线电位计(6)。
7.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下机器人用双向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阀(11)通过电磁阀固定板(10)安装在固定板(8)上。
8.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机器人用双向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皮囊(26)通过外皮囊固定件(25)安装在艉部端盖(24)上,艉部端盖(24)上开有第二油口(29),该第二油口(29)的一端与外皮囊(26)相通,另一端设有第二直通管接头(23)。
9.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机器人用双向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皮囊(26)的开口处沿径向向内延伸,延伸部镶嵌在艉部端盖(24)上开设的O型密封圈槽内,外皮囊固定件(25)在外皮囊(26)开口处的外部将外皮囊(26)压紧于艉部端盖(24)。
10.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机器人用双向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齿轮泵(19)上分别设有第四可调向弯头(17)及三通管接头I(20),单向阀(16)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五可调向弯头(15、18),电磁阀(11)上分别设有第一直通管接头(12)及第二可调向弯头(13),其中双向齿轮泵(19)上的第四可调向弯头(17)通过管路与内皮囊(5)相连接,三通管接头I(20)的第三个接头(c)与双向齿轮泵(19)相连,第一个接头(a)通过管路与单向阀(16)一端的第三可调向弯头(15)连接,单向阀(16)另一端的第五可调向弯头(18)通过管路与位于水下机器人筒体内的三通管接头II(21)上的第一个接头(d)连接,三通管接头II(21)的第二个接头(e)通过管路与外皮囊(26)连接;三通管接头I(20)的第二个接头(b)通过管路与电磁阀(11)上的第二可调向弯头(13)连接,电磁阀(11)上的第一直通管接头(12)通过管路与三通管接头II(21)的第三个接头(f)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202489360U CN201530467U (zh) | 2009-11-27 | 2009-11-27 | 水下机器人用双向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202489360U CN201530467U (zh) | 2009-11-27 | 2009-11-27 | 水下机器人用双向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530467U true CN201530467U (zh) | 2010-07-21 |
Family
ID=42525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20248936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530467U (zh) | 2009-11-27 | 2009-11-27 | 水下机器人用双向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530467U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79375A (zh) * | 2009-11-27 | 2011-06-01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一种水下机器人用双向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 |
CN102975832A (zh) * | 2012-12-03 | 2013-03-20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 | 一种自调节式变浮力水下平台 |
CN104691726A (zh) * | 2013-12-06 | 2015-06-10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一种水下机器人浮力调节装置 |
CN105644742A (zh) * | 2014-11-10 | 2016-06-08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一种长期定点垂直剖面观测型水下机器人 |
CN109334929A (zh) * | 2018-11-07 | 2019-02-15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一种水下浮力自动调节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2009
- 2009-11-27 CN CN2009202489360U patent/CN20153046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79375A (zh) * | 2009-11-27 | 2011-06-01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一种水下机器人用双向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 |
CN102079375B (zh) * | 2009-11-27 | 2013-11-06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一种水下机器人用双向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 |
CN102975832A (zh) * | 2012-12-03 | 2013-03-20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 | 一种自调节式变浮力水下平台 |
CN102975832B (zh) * | 2012-12-03 | 2015-03-18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 | 一种自调节式变浮力水下平台 |
CN104691726A (zh) * | 2013-12-06 | 2015-06-10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一种水下机器人浮力调节装置 |
CN104691726B (zh) * | 2013-12-06 | 2017-02-08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一种水下机器人浮力调节装置 |
CN105644742A (zh) * | 2014-11-10 | 2016-06-08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一种长期定点垂直剖面观测型水下机器人 |
CN105644742B (zh) * | 2014-11-10 | 2017-08-04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一种长期定点垂直剖面观测型水下机器人 |
CN109334929A (zh) * | 2018-11-07 | 2019-02-15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一种水下浮力自动调节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CN109334929B (zh) * | 2018-11-07 | 2021-04-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一种水下浮力自动调节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79375B (zh) | 一种水下机器人用双向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 | |
CN102079374B (zh) | 一种水下机器人用自回油式浮力调节装置 | |
CN201530466U (zh) | 水下机器人用自回油式浮力调节装置 | |
CN106741765B (zh) | 一种水下机器人用被动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 | |
CN107965607B (zh) | 一种深海球阀控制系统 | |
CN201530467U (zh) | 水下机器人用双向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 | |
CN103979092B (zh) | 一种深海浮力调节系统 | |
CN100482533C (zh) | 水下滑翔机浮力控制装置 | |
CN102501955A (zh) | 深海水下滑翔机浮力驱动装置 | |
WO2017066906A1 (zh) | 水下机器人自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 | |
CN200988573Y (zh) | 一种封闭式液压浮力驱动装置 | |
CN101870351B (zh) | 深海油囊式浮力调节装置 | |
CN103350749B (zh) | 一种利用弹簧蓄能的节能型剩余浮力驱动装置 | |
CN109578347B (zh) | 一种深海浮标液压系统 | |
CN106828844B (zh) | 一种浮力调节设备 | |
CN1951762A (zh) | 一种封闭式电液浮力驱动系统 | |
CN104828222A (zh) | 活塞式浮力调节装置 | |
CN108016589A (zh) | 一种水下机器人用气动辅助抽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 | |
CN112498634A (zh) | 一种1500米级混合驱动型水下滑翔机 | |
CN108791783A (zh) | 水下遥控潜航器 | |
CN209818410U (zh) | 一种深海浮标液压系统 | |
CN102975832A (zh) | 一种自调节式变浮力水下平台 | |
CN206719505U (zh) | 水下机器人用被动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 | |
CN206644970U (zh) | 一种浮力调节设备 | |
CN103963927A (zh) | 潜标液压浮力驱动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721 Termination date: 20171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