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520674U - 渗滤液回灌装置 - Google Patents

渗滤液回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520674U
CN201520674U CN2009200746558U CN200920074655U CN201520674U CN 201520674 U CN201520674 U CN 201520674U CN 2009200746558 U CN2009200746558 U CN 2009200746558U CN 200920074655 U CN200920074655 U CN 200920074655U CN 201520674 U CN201520674 U CN 2015206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ling
leachate
recirculation device
pipe
wast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07465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灿
张晓星
唐杰
卢青
陆富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solid waste dispos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SOLID WASTE MANAGEMENT CENT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SOLID WASTE MANAGEMENT CENTER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SOLID WASTE MANAGEMENT CENTER
Priority to CN20092007465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5206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5206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52067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渗滤液回灌装置,包含进水管,出水管,厌氧回灌装置,好氧回灌装置和连接管,进水管连接厌氧回灌装置,好氧回灌装置连接出水管;通过泵连接厌氧回灌装置的出水处和好氧回灌装置的进水处。

Description

渗滤液回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渗滤液回灌装置。
背景技术
生活垃圾的处置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填埋、焚烧和堆肥。在我国,应用较为普遍的处理方法为填埋,而填埋处理所产生的垃圾渗滤液依然会对环境造成不小的危害。
由于液体在流动过程中有许多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等可能影响到渗滤液的性质,比如:垃圾成分性质、填埋场结构、填埋方法、垃圾填埋场场龄、降雨及雨水径流、填埋时间、填埋方式、填埋场表面状况的影响;所以渗滤液的性质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变动。
渗滤液主要特点有:
①污染物种类多,浓度高(CODCr浓度超过10000mg/L);
②水质水量波动大;
③氨氮浓度高(一般可高于1500mg/L)。
由上述可见,垃圾渗滤液的组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色度大、毒性强,不仅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还含有各类重金属污染物,是一种成分复杂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垃圾渗滤液如果处置不当,不但影响地表水的质量,还会危及地下水的安全,若不加处理而直接排入环境,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因此,开发一种处理渗滤液的装置非常必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渗滤液回灌装置,用来处理渗滤液,降低其氨氮含量和COD;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渗滤液回灌装置,包含进水管、出水管,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厌氧回灌装置,该进水管连接到该厌氧回灌装置;
好氧回灌装置,连接该出水管;
连接管,通过泵连接该厌氧回灌装置的出水处和该好氧回灌装置的进水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渗滤液的COD可降低70%左右,出水COD基本在1500~4000mg/L之间。
(2)抗水质、水量冲击负荷能力强。
(3)充分利用垃圾场中的垃圾以废治废。
(4)减少了高污染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沥液的排放总量,减少环境水体的污染负荷,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环境友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他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实用新型渗滤液回灌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厌氧回灌装置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好氧回灌装置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渗滤液收集管的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示仅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加以限制。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渗滤液回灌装置的结构图。本装置包括厌氧回灌装置101,好氧回灌装置102,连接管103,泵104,进水管105和出水管106。
厌氧回灌装置101和好氧回灌装置102是串联的,且厌氧回灌装置101在前,好氧回灌装置102在后。
在厌氧回灌装置101的出水管处设置一个泵104,将出水渗滤液输入到好氧回灌装置102。
厌氧回灌装置101可以是圆柱形、棱柱形等,不限定形状。好氧回灌装置102可以是圆柱形、棱柱形等,不限定具体形状。
本实用新型所处理的渗滤液最佳COD浓度为:10000~15000mg/L。即,从进水管105输入的渗滤液COD可以为任意浓度的,均可以处理以降低COD和氨氮浓度,但是10000~15000mg/L是处理效果最好的范围区间,处理此区间内的COD含量的渗滤液不会使系统造成较大的堵塞。
图2为本实用新型厌氧回灌装置101的剖面图。厌氧回灌装置101从下向上依次由如下各部分构成:最底层是第一防渗层201;上面铺设第一土工布202;然后铺设第一碎石层203,其中铺设第一渗滤液收集管208;第一碎石层203上面铺设第二土工布204;其上面设置第一垃圾层205;第一垃圾层205上面铺设第二碎石层206,最上面一层为膜层207。
需要处理的渗滤液经进水管105用表面喷淋的方式进入本实用新型的厌氧回灌装置101,经第二碎石层206的作用,使得渗滤液在第一垃圾层205的分布很均匀。如果不设置第二碎石层206,喷淋处将受到过大压力而凹陷形成漏斗,而且,第一垃圾层205的喷淋局部渗滤液处理量过大,使得处理效果变差。而其他位置则资源浪费。
第一垃圾层205内为填埋一定时间后的垃圾,其内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当渗滤液进入到垃圾后,会发生大量的生物、物理、化学反应,使得渗滤液的COD和氨氮含量大幅降低。本实用新型采用6个月~3年的垃圾。因为垃圾在填埋后,通过降解有机物,微生物不断繁殖生长,由于垃圾的来源与构成的多样性,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极为丰富。特别是在填埋6个月后,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进入到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微生物的种群也趋于稳定。稳定后的垃圾用于回灌,其处理效果比较稳定。若为新鲜生活垃圾,其自身渗滤液产生量主要集中在前三个月,因此前期渗滤液COD含量最高。若使用此垃圾进行回灌处理,其自身产生的COD对渗滤液的处理效率影响较大。
因为本实用新型在回灌装置顶部铺设膜层207,在防止臭气散发的同时更造成了内部的厌氧环境,利用厌氧微生物的降解作用降低渗滤液COD浓度;并且使有些难降解的物质在厌氧反应后变得易于降解,提高了可生化性。传统厌氧主要靠生活垃圾本身的对空气的隔绝来实现,是一种比较粗放的方式。本实用新型采用膜覆盖的方式,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和维护。本实用新型的膜层207可以为HDPE膜,LDPE膜,以及其他可以阻隔空气的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垃圾层205高度为2~4m。当层高在此区间时,第一垃圾层205的渗透系数较高,避免了因渗透系数下降造成的堵塞和继而因水压增大形成的漏斗。设置此层高还可以保持适当的反应停留时间。此高度范围是经多次试验得来的最佳范围,实验表明:当层高超过4米时,出水COD/H(H为层高)的边际效益显著下降,甚至出现边际效益为负的现象;而层高低于2米时易出现穿透现象,回灌处理的稳定性明显减弱。
经过第一垃圾层205的生物物化反应后,渗滤液的COD可降低70%左右,出水COD基本在1500~4000mg/L之间。此渗滤液经第二土工布204的过滤后进入第一碎石层203。第二土工布204阻止了第一垃圾层205中的固体和杂质进入第一碎石层203。
第一碎石层203下面铺设第一土工布202,保护第一防渗层201不被碎石层磨坏。
第一防渗层201可以由HDPE、LDPE以及其他任何不渗水的材质制造。
第一碎石层203底部设置第一渗滤液收集管208,收集处理好的渗滤液输出至连接管103。
图3为本实用新型好氧回灌装置102的剖面图。好氧回灌装置102从下向上依次由如下各部分构成:最底层是第二防渗层301;上面铺设第三土工布302;然后铺设第三碎石层303,其中铺设布气管307和第二渗滤液收集管308;第三碎石层303上面铺设第四土工布304;其上面设置第二垃圾层305;第二垃圾层305上面铺设第四碎石层306。
经厌氧回灌装置101处理后的渗滤液由泵104经连接管103用表面喷淋的方式进入好氧回灌装置102,经第四碎石层306的作用,使得渗滤液在第二垃圾层305的分布很均匀。
空气由铺设在第二垃圾层305上方的第四碎石层经自然通风的方式进入第二垃圾层305,同时第三碎石层303内的布气管307强制通风,使空气进入第二垃圾层305,造成了良好的好氧环境。本实用新型采用强制通风和自然通风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了好氧环境,提高了好氧处理效果,对氨氮含量的降低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二垃圾层305内为填埋一定时间后的垃圾,其内含有丰富而稳定的微生物。当渗滤液进入到垃圾后,会发生大量的生物、物理、化学反应,特别是好氧反应,使得渗滤液的COD和氨氮含量尤其是氨氮含量大幅降低。经过第二垃圾层305的生物物化反应后,渗滤液的出水氨氮浓度基本可以降低到1000mg/L以下。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垃圾层采用6个月~3年的垃圾。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第二垃圾层305高度为2~4m。当层高在此区间时,第二垃圾层305的渗透系数较高,避免了因渗透系数下降造成的堵塞和继而因水压增大形成的漏斗。设置此层高还可以保持适当的反应停留时间。
此渗滤液经第四土工布304的过滤后进入第三碎石层303。第四土工布304阻止了第二垃圾层305中的固体和杂质进入第三碎石层303。
第三碎石层303下面铺设第三土工布302,保护第二防渗层301不被第三碎石层303磨坏。
第二防渗层301可以由HDPE、LDPE以及其他任何不渗水的材质制造。
第三碎石层303底部设置第二渗滤液收集管308,收集处理好的渗滤液由出水管106排出本实用新型,进行后续的处理。
图4为渗滤液收集管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收集管为“鱼骨”状结构。各个支管401收集来的渗滤液汇集到干管402。在A方向上,略向下倾斜,以提供渗滤液的流动力。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向下倾斜度为3%,即每100米长度下降3米。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向下倾斜度为2%。在B方向上,也略向下倾斜,例如倾斜3%,或者2%,提供渗滤液在干管中的流动的力。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渗滤液收集管208与第二渗滤液收集管308均可以采用如上鱼骨结构的收集管。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网状结构的收集管。
由上述可见,本实用新型利用垃圾自身的稳定作用,在将渗滤液回流回垃圾层之后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和物理作用,在厌氧回灌装置101内大幅降低COD含量,在好氧回灌装置102内大幅降低了氨氮含量,达到消减其负荷的目的,有利于减轻渗滤液后续处理的负担,简化了后续处理的难度。
由上述说明可见:本实用新型利用填埋垃圾回灌处理渗滤液,实现了以废治废,节约了渗滤液处理的成本。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能减少高污染的渗沥液的排放总量,减少环境水体的污染负荷,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环境友好。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仅为了理解本实用新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例如渗滤液收集管可以为“鱼骨”状的也可以为网状的;渗滤液收集管的倾斜度可以为3%,也可以为2%;所有达到此目的的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渗滤液回灌装置,包含进水管、出水管,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厌氧回灌装置,该进水管连接到该厌氧回灌装置;
好氧回灌装置,连接该出水管;
连接管,通过泵连接该厌氧回灌装置的出水处和该好氧回灌装置的进水处。
2.如权利要求1的渗滤液回灌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厌氧回灌装置从下向上依次由如下各部分构成:防渗层、第一土工布、第一碎石层、第二土工布、第一垃圾层、第二碎石层、膜层,该第一碎石层中设置第一渗滤液收集管。
3.如权利要求2的渗滤液回灌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垃圾层内为6个月~3年的垃圾。
4.如权利要求2或3的渗滤液回灌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垃圾层的高度为2~4米。
5.如权利要求4的渗滤液回灌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渗滤液收集管为鱼骨状。
6.如权利要求1或2的渗滤液回灌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好氧回灌装置从下向上依次由如下各部分构成:第二防渗层、第三土工布、第三碎石层、第四土工布、第二垃圾层、第四碎石层,该第三碎石层中设置布气管和第二渗滤液收集管。
7.如权利要求5的渗滤液回灌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好氧回灌装置从下向上依次由如下各部分构成:第二防渗层、第三土工布、第三碎石层、第四土工布、第二垃圾层、第四碎石层,该第三碎石层中设置布气管和第二渗滤液收集管。
8.如权利要求8的渗滤液回灌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垃圾层内为6个月~3年的垃圾,该第二垃圾层的高度为2~4米。
9.如权利要求1的渗滤液回灌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渗滤液收集管为鱼骨状。
10.如权利要求9的渗滤液回灌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渗滤液收集管在左右和前后两个方向上各有向下的倾斜度。
CN2009200746558U 2009-10-30 2009-10-30 渗滤液回灌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15206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0746558U CN201520674U (zh) 2009-10-30 2009-10-30 渗滤液回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0746558U CN201520674U (zh) 2009-10-30 2009-10-30 渗滤液回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520674U true CN201520674U (zh) 2010-07-07

Family

ID=425068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074655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520674U (zh) 2009-10-30 2009-10-30 渗滤液回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5206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320542C (en) Sequential aerobic/anaerobic solid waste landfill operation
Warith Solid waste management: new trends in landfill design
CN101391841B (zh) 处理农村分散污水的高负荷蚯蚓生物滤池
CN102030443A (zh) 梯田式复合垂直流森林湿地及其处理生活污水的方法
CN102284466A (zh) 一种生活垃圾填埋场整合治理和循环利用的方法及系统
CN201485358U (zh) 一种生活污水生态处理系统
CN211999337U (zh) 一种资源再生型人工湿地系统
Khasawneh et al. Landfill leachate coll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CN211247723U (zh) 垃圾填埋场快速稳定化系统
CN1305780C (zh) 一种四段式分散住户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101781062B (zh) 一种防堵塞快速渗滤系统
CN201520674U (zh) 渗滤液回灌装置
Singh et al. Toxicity and treatability of leachate: application of UASB reactor for leachate treatment from Okhla landfill, New Delhi
CN205222828U (zh) 一种综合治理垃圾渗滤液及垃圾臭味的系统
CN212523667U (zh) 一种生物土壤除臭系统
Kuusik et al. Assessment of landfill wastewater pollutants and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CN110280561B (zh) 一种城镇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坑及其填埋方法
CN100340490C (zh) 垃圾填埋场沥出液再循环自净化处理方法及其系统
Liu Current situation and main pollution sources of rural water environment in China
CN203360234U (zh)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US11242294B2 (en) Passive digestion
CN101157495A (zh) 村镇住宅固体废物与生活污水处理与全面利用技术
CN220684842U (zh) 一种垃圾渗透液厌氧mbr处理装置
CN112620294B (zh) 一种脱水污泥的填埋处置方法
CN102897972B (zh) 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零排放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01815 2491 Jiading District Road,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solid waste dispos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815 2491 Jiading District Road,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Solid Waste Management Cent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707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