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365270Y - 一种手持设备及其滑动驱动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手持设备及其滑动驱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365270Y
CN201365270Y CNU2009201054075U CN200920105407U CN201365270Y CN 201365270 Y CN201365270 Y CN 201365270Y CN U2009201054075 U CNU2009201054075 U CN U2009201054075U CN 200920105407 U CN200920105407 U CN 200920105407U CN 201365270 Y CN201365270 Y CN 201365270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ver arm
link
guide vane
end stop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92010540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虎
孙同波
陈大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92010540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365270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365270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365270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手持设备的滑动驱动组件,该滑动驱动组件包括:扭簧、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扭簧的簧体两端分别延展出第一杆臂和第二杆臂,其中第一杆臂连接所述本体,第二杆臂连接所述滑动体;第一限位块上具有簧体容置空间、第一卡接部件、及容置第一杆臂的凹槽;第二限位块上具有第二卡接部件、及容置第二杆臂的凹槽;第一卡接部件与第二卡接部件卡接后,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对合、并围绕对合中心转动。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包含上述滑动驱动组件的手持设备。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滑动驱动组件稳定性好。

Description

一种手持设备及其滑动驱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滑动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手持设备及其滑动驱动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使用便携式手持设备,例如移动通话终端、个人数字助理(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等,其中移动通话终端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及的便携式手持设备。
目前移动通话终端的外形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直板型、翻盖型和滑盖型,其中滑盖型移动通话终端由于操作方便、屏幕大、分辨率高等优势,应用越来越广泛。图1为现有技术滑盖型移动通话终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包括: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通常情况下,图1所示上壳体11的下表面上安装有一个上滑板(图1未示出),上壳体11和上滑板统称为滑动体;下壳体12的上表面上安装有一个下滑板(图1未示出),下壳体12和下滑板统称为本体。上述上滑板和下滑板可以装配在一起并可相对滑动。
移动通话终端中还包括滑动驱动组件(图1未示出),该滑动驱动组件分别与上述上滑板和下滑板连接,带动上滑板相对于下滑板滑动,也就实现了上壳体11相对于下壳体12滑动。
目前滑动驱动组件的实现方式非常多,由于扭簧作用时变形均匀、应力分布较为分散,因此扭簧是滑动驱动组件中常用的一种部件。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扭簧滑动驱动组件,该组件包括:第一保持体200、第二保持体300和扭簧400,其中扭簧400的簧体430的两端延展出第一杆臂410和第二杆臂420。
以图2所示的滑动驱动组件应用到图1所示的移动通话终端中为例简要说明滑动驱动组件的工作方式,图2所示驱动组件为滑动体未相对于本体滑动之前的初始状态。
保持体200包括固定部分和转动部分,其中固定部分中空,容置第一杆臂410,且在b端连接本体。
保持体300也包括固定部分和转动部分,其中固定部分中空,容置第二杆臂420,且在a端连接滑动体。
保持体200和保持体300的转动部分配合在一起后形成具有一定容置空间的空腔,容置簧体430,该空腔的中心称为回转中心。
当使用者在滑动体上作用一个图1实线箭头指向的推力时,使得滑动体相对于本体从初始状态下的位置开始滑动,保持体200和保持体300将相对回转中心转动,它们之间的夹角逐渐变小,此时第一杆臂410和第二杆臂420均受到朝向回转中心的推力,因此发生形变,形变方向如图2中的实线箭头所示。当使用者在滑动体上作用一个反推力时,滑动体相对于本体从滑动终点往回滑动,保持体200和保持体300将相对回转中心转动,它们之间的夹角逐渐变大,但此时第一杆臂410和第二杆臂420不会受到背向回转中心的推力,因此无法完全恢复到初始状态下的位置,将分别在与各自形变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在保持体200和保持体300固定部分的空间内发生外移错动。
基于以上分析,在实际使用中,滑动体相对于本体的滑动操作需要频繁进行,将会导致上述外移错动现象越来越严重,从而使得保持体200和保持体300的厚度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由于滑动体和本体之间安装滑动驱动组件的空间是有限的,如果滑动驱动组件在厚度方向上有所增加,将可能刮蹭本体上的按键,不仅损伤设备,也影响了滑动驱动的效果,因此现有技术中的这种滑动驱动组件的稳定性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持设备的滑动驱动组件,该滑动驱动组件稳定性好。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持设备,该手持设备中的滑动驱动组件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手持设备的滑动驱动组件,安装于手持设备的滑动体与本体之间,带动滑动体相对于本体滑动;关键在于,该滑动驱动组件包括:扭簧、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所述扭簧的簧体两端分别延展出第一杆臂和第二杆臂,其中第一杆臂连接所述本体,第二杆臂连接所述滑动体;
所述第一限位块上具有簧体容置空间、第一卡接部件、及容置第一杆臂的凹槽;
所述第二限位块上具有第二卡接部件、及容置第二杆臂的凹槽;
所述第一卡接部件与所述第二卡接部件卡接后,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对合、并围绕对合中心转动。
一种手持设备,包括滑动体、本体和安装于所述滑动体和本体之间的滑动驱动组件;关键在于,
所述滑动驱动组件包括:扭簧、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所述扭簧的簧体两端分别延展出第一杆臂和第二杆臂,其中第一杆臂连接所述本体,第二杆臂连接所述滑动体;
所述第一限位块上具有簧体容置空间、第一卡接部件、及容置第一杆臂的凹槽;
所述第二限位块上具有第二卡接部件、及容置第二杆臂的凹槽;
所述第一卡接部件与所述第二卡接部件卡接后,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对合、并围绕对合中心转动。
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滑动驱动组件中,扭簧通过自身的第一杆臂与本体连接,通过自身的第二杆臂与滑动体连接,因此该扭簧可以直接作为驱动的动力源,在发生形变和恢复的过程中都可以受到相应的力,且该扭簧的第一杆臂在第一限位块的容置空间、及第二杆臂在第二限位块的容置空间仅为凹槽,并没有发生外移错动的多余空间,这些因素都使得该滑动驱动组件不会发生与现有技术类似的外移错动现象,因此不会导致增加组件的厚度,该滑动驱动组件的稳定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滑盖型移动通话终端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扭簧滑动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滑动驱动组件所在的移动通话终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滑动驱动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所示扭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所示部件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所示滑动驱动组件的侧视图;
图8为图4中所示第一连接部件或第二连接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4所示滑动驱动组件的滑动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下面以手持设备是移动通话终端为例,举出本实用新型的两个实施例。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滑动驱动组件所在的移动通话终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滑动驱动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所示扭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中所示部件组合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移动通话终端包括由上壳体27和上滑板25组成的滑动体、由下壳体28和下滑板26组成的本体。其中上滑板25固定在上壳体27的下表面上;下滑板26固定在下壳体28的上表面上。上滑板25与下滑板26可以相互配合,以带动上壳体27沿图中实线箭头所示方向相对于下壳体28滑动。移动通话终端的上述结构为目前的常用结构,且并非本实用新型讨论的重点,这里不再赘述。图3中的两个点划线箭头指示了装配方向。
参考图4~图6,本实施例中的滑动驱动组件中包括扭簧24、第一连接部件21、第二连接部件21’、第一限位块22和第二限位块23。其中,
扭簧24的簧体242两端延展出第一杆臂241、和第二杆臂243。第一杆臂241连接第一连接部件21,该第一连接部件21装配在下滑板26上的连接位置261中(见图3所示)。第二杆臂243连接第二连接部件21’,该第二连接部件21’装配在上滑板25上的连接位置251中(见图3所示)。
第一限位块22上具有容置簧体242的第一圆形通孔221,沿第一圆形通孔221的内壁具有一延展弯折边222,该延展弯折边222的内缘具有凸起卡接位置223。为防止扭簧240过压或张角过大,上述延展弯折边222上还开有限位缺口,当扭簧240的簧体242容置在第一圆形通孔221中后,该限位缺口与簧体242正好接触。
第二限位块23上具有第二圆形通孔231,第二圆形通孔231的直径大于第一圆形通孔221,且内壁上具有与凸起卡接位置223装配的凹陷卡接位置232。凸起卡接位置223和凹陷卡接位置232卡接后,第一圆形通孔221和第二圆形通孔231的圆心重合,该重合的圆心就是对合中心,第一限位块22和第二限位块23可以围绕该重合的圆心转动。
上述第一圆形通孔221仅为实现容置簧体242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可以采用圆形封闭结构容置簧体242,对应的,第二圆形通孔221也可以采用圆形封闭结构实现,只要直径大于第一限位块22上的圆形封闭结构、能够与之卡接即可。
第一限位块22还具有一个容置第一杆臂241的凹槽(图8中未示出),第二限位块23上还具有一个容置第二杆臂243的凹槽233,第一杆臂241及第二杆臂243与对应的凹槽紧密配合,在驱动作用过程中分别带动第一限位块22和第二限位块23围绕上述重合的圆心转动。
图7为图4中所示滑动驱动组件的侧视图,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第一杆臂241和第二杆臂243位于相互平行的平面上。在其他情况下,如果第一限位块22和第二限位块23对合不成水平平面,则第一杆臂241和第二杆臂243也可以不位于相互平行的平面上,只要与第一限位块22及第二限位块23对合后的结构能够相互配合即可。
图8为第一连接部件21和第二连接部件2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连接部件21和第二连接部件21’均包括连接平台211、第一圆柱体212和第二圆柱体213,第一圆柱体212的直径小于第二圆柱体213的直径,连接平台211和第一圆柱体212可以成一体化结构,第一圆柱体212与第二圆柱体213也可以成一体化结构。下面以第一连接部件21为例说明该结构。
图8所示的连接平台211的一端与第一杆臂241连接,可以采用模内注塑、热熔或超声波焊接方式实现该连接,这些方式均为现有技术中的成熟技术,这里不再赘述。连接平台211的另一端与第一圆柱体212连接,第一圆柱体212与第二圆柱体213连接。基于第一连接部件21的结构,下滑板26上的连接位置261为直径大于第一圆柱体212并小于第二圆柱体213的通孔,该通孔与位于连接平台211和第二圆柱体213间的凹槽适配,即与第一圆柱体212的外周适配。第一连接部件21与连接位置261装配后,既不会脱离,又可以自由转动。第二连接部件21’的结构及与上滑板25的连接方式与第一连接部件21的类似。至于第一连接部件21装配到连接位置261、及第二连接部件21’装配到连接位置251的具体方法,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方法即可实现。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部件21和第二连接部件21’并非必须的部件,仅为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滑动驱动组件与本体及滑动体的连接。例如在一种更为简单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杆臂241弯折形成安装孔,第二杆臂243弯折形成安装孔。在此基础上,下滑板26上的连接位置261为直径小于所述安装孔的螺孔,上滑板25上的连接位置251也为直径小于所述安装孔的螺孔。使用螺丝穿入第一杆臂241上形成的安装孔及下滑板26上的连接位置261,即可以实现第一杆臂241与下滑板26的安装,安装完成后第一杆臂241可以围绕螺丝转动。第二杆臂243也采用相同的方式实现安装。
基于图4所示的结构,本实施例中的滑动驱动组件的滑动方式如图9所示,实线箭头代表滑动方向。滑动体相对于本体开始滑动后,将使得第一连接部件21和第二连接部件21’的中心距压缩,即使得第一杆臂241和第二杆臂243之间的夹角逐渐变小,直到达到动态平衡时该夹角最小;扭簧240在达到动态平衡之前中心距压缩所积累的弹力,在动态平衡之后使得第一杆臂241和第二杆臂243之间的夹角逐渐变大,也就是该弹力可以带动滑动体继续相对于本体滑动,直至到达滑动终点位置。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中的滑动驱动组件可以实现滑动体相对于本体的半自动滑动,使用者只需从初始位置施加一定大小的推力,当滑动体进入动态平衡后,使用者无需再施加推力,滑动驱动组件可以依靠扭簧240在动态平衡之前积累的弹力推动滑动体到达滑动终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滑动驱动组件中,扭簧通过自身的第一杆臂与本体连接,通过自身的第二杆臂与滑动体连接,因此该扭簧可以直接作为驱动的动力源,在发生形变和恢复的过程中都可以受到相应的力,且该扭簧的第一杆臂在第一限位块的容置空间、及第二杆臂在第二限位块的容置空间仅为凹槽,并没有发生外移错动的多余空间,这些因素都使得该滑动驱动组件不会发生与现有技术类似的外移错动现象,因此不会导致增加组件的厚度,该滑动驱动组件的稳定性好。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手持设备的滑动驱动组件,安装于手持设备的滑动体与本体之间,带动滑动体相对于本体滑动;其特征在于,该滑动驱动组件包括:扭簧、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所述扭簧的簧体两端分别延展出第一杆臂和第二杆臂,其中第一杆臂连接所述本体,第二杆臂连接所述滑动体;
所述第一限位块上具有簧体容置空间、第一卡接部件、及容置第一杆臂的凹槽;
所述第二限位块上具有第二卡接部件、及容置第二杆臂的凹槽;
所述第一卡接部件与第二卡接部件卡接后,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对合、并围绕对合中心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滑动驱动组件中还包括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
所述第一杆臂连接第一连接部件,第一连接部件装配在本体上的连接位置处;
所述第二杆臂连接第二连接部件,第二连接部件装配在滑动体上的连接位置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体包括上壳体和上滑板,上滑板安装在上壳体的下表面上;所述本体包括下壳体和下滑板,下滑板安装在下壳体的上表面上;
所述滑动体上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上滑板上,所述本体上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下滑板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或第二连接部件包括:连接平台、第一圆柱体和第二圆柱体;其中第一圆柱体的直径小于第二圆柱体;
所述连接平台一端与第一杆臂或第二杆臂连接,所述连接平台另一端与第一圆柱体连接;第一圆柱体与第二圆柱体连接;
所述连接位置,为直径大于第一圆柱体并小于第二圆柱体的通孔,连接平台与第二圆柱体间的第一圆柱体外周形成凹槽,供与所述通孔装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平台与第一杆臂或第二杆臂间采用模内注塑或热熔或超声波焊接的方式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柱体与连接平台为一体化成型,或所述第一圆柱体与第二圆柱体为一体化成型,或所述连接平台与第一圆柱体及第二圆柱体为一体化成型。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簧体容置空间为第一圆形通孔,沿所述第一圆形通孔的内壁具有一延展弯折边,所述第一卡接部件为该延展弯折边的内缘上凸起的卡接位置;
所述第二限位块上具有第二圆形通孔,所述第二卡接部件为所述第二圆形通孔的内壁上凹陷的卡接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展弯折边上具有一个限位缺口,接触容置在第一圆形通孔中的簧体。
9、一种手持设备,包括滑动体、本体和安装于所述滑动体和本体之间的滑动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驱动组件包括:扭簧、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所述扭簧的簧体两端分别延展出第一杆臂和第二杆臂,其中第一杆臂连接所述本体,第二杆臂连接所述滑动体;
所述第一限位块上具有簧体容置空间、第一卡接部件、及容置第一杆臂的凹槽;
所述第二限位块上具有第二卡接部件、及容置第二杆臂的凹槽;
所述第一卡接部件与所述第二卡接部件卡接后,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对合、并围绕对合中心转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持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滑动驱动组件中还包括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
所述第一杆臂连接第一连接部件,第一连接部件装配在本体上的连接位置处;
所述第二杆臂连接第二连接部件,第二连接部件装配在滑动体上的连接位置处。
CNU2009201054075U 2009-01-21 2009-01-21 一种手持设备及其滑动驱动组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365270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9201054075U CN201365270Y (zh) 2009-01-21 2009-01-21 一种手持设备及其滑动驱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9201054075U CN201365270Y (zh) 2009-01-21 2009-01-21 一种手持设备及其滑动驱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365270Y true CN201365270Y (zh) 2009-12-16

Family

ID=41475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920105407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365270Y (zh) 2009-01-21 2009-01-21 一种手持设备及其滑动驱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365270Y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122879U (zh) 防水结构及侧取式防水sim卡卡座
CN201663335U (zh) 一种插接站及包含该插接站的多媒体系统
CN201365270Y (zh) 一种手持设备及其滑动驱动组件
CN204761875U (zh) 壳体安装结构及其应用的终端
CN110518927A (zh) 电子设备
CN207664554U (zh) 一种建筑工地用移动线缆架
CN201503948U (zh) 带手机放置台的插座
CN204002172U (zh) 新型汽车前门限位器总成
CN208905039U (zh) 手机电池安装结构
CN201039231Y (zh) 手机滑盖滑动模组的恒力弹簧机构
CN202514217U (zh) 具有防水功能的机壳模块及具有防水功能的电子装置
CN218770349U (zh) 一种集束射频电缆组件
CN220082496U (zh) 一种城市暖通管道保温层更换装置
CN201866081U (zh) 一种手机铰链结构
CN201146652Y (zh) 一种滑动机构及采用该滑动机构的便携式电子产品
CN213461596U (zh) 一种带有缓冲机构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机
CN214959085U (zh) 一种组线性马达的外壳组件
CN220421873U (zh) 一种吸能手机后壳
CN215186884U (zh) 手机支架及手机壳
CN219072292U (zh) 一种直插式环保滤芯
CN219554965U (zh) 一种便携抗摔对讲机
CN211647707U (zh) 一种机动车套锁
CN214045836U (zh) 一种民用安防工程监控装置
CN219514137U (zh) 一种折叠式电视遥控器
CN219758720U (zh) 一种用于多网口平板电脑的主机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16

Termination date: 2016012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