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351837Y - 侧光式背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侧光式背光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351837Y
CN201351837Y CNU2009200027564U CN200920002756U CN201351837Y CN 201351837 Y CN201351837 Y CN 201351837Y CN U2009200027564 U CNU2009200027564 U CN U2009200027564U CN 200920002756 U CN200920002756 U CN 200920002756U CN 201351837 Y CN201351837 Y CN 201351837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mpshade
lamp source
lgp
type back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92000275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宏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p Victory Investments Ltd
TPV Invest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PV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PV Inves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TPV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92000275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351837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351837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351837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包括至少一导光板、至少一灯源、至少两个固定垫、至少一灯罩、一反射板、一扩散膜、两个边框。其中,固定垫将灯源的两端固定于灯罩的端部之内,而使灯源、灯罩及固定垫结合固定;在灯罩的端部上与固定垫相接处镂空至少有一开口;边框的端部与灯罩的端部结合固定,通过两个边框将灯罩、反射板、导光板以及扩散膜固定;在边框的端部上设置至少有一第一散热孔,当边框与灯罩结合时,第一散热孔与开口相对应,使固定垫表面的空气可透过第一散热孔与边框外侧相通。从而提供一具有较佳散热的灯罩结构,延长灯源使用的寿命及维持灯源发光效率。

Description

侧光式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特别是关于一种具有散热设计的侧光式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即俗称的CRT显示器已渐渐地被液晶显示器所取代,主要原因在于液晶显示器所释放出的辐射量远远小于CRT显示器,且液晶显示器在这几年的制造成本也显著地降低。一般来说,液晶显示器包括背光模块与液晶面板两大部分,而背光模块的主要功用在于提供灯源供液晶显示器使用。
时下常见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因为灯源设置于背光模块的侧边,而成为其最大特色,其优点包括有重量轻、薄型、窄框化、低耗电等,故在平面型的显示器广为使用的今日,侧光式背光模块均维持一定的占有率。请参阅图1,图1所绘示为习知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分解图,所述侧光式背光模块1包括有一反射板11、一导光板12、一扩散膜13、一增亮膜14、两个灯源15、四个固定垫17、两个灯罩16以及一边框18。其中,扩散膜13与增亮膜14依序排列于导光板12的出光面12A侧,反射板11则位于与导光板12出光面12A相异的另一面。灯源15位于导光板12的两个入光面12B侧,每一灯源15由两个固定垫17固定并安装于灯罩16内,灯罩16利用侧边与反射板11结合固定。将灯罩16、反射板11、导光板12、扩散膜13和增亮膜14安装固定于边框18之内。当侧光式背光模块1工作时,光线会自灯源15射出,一部份光线由导光板12的入光面12B直接射入导光板12内并在其内部传递,最后由导光板12的出光面12A射出;另一部份光线射向灯罩16后,被反射而间接进入导光板12内。反射板11则是用来将射出导光板12的光线反射,使其进入导光板12内,避免光线的浪费。当光线自导光板12的出光面12A射出后,进入扩散膜13内使光线混合均匀,然后再进入增亮膜14修正光线的指向性,藉此提高侧光式背光模块1的辉度。然而,习知的侧光式背光模块1会在灯源15两端的固定垫17之处累积热量,但却未针对所产生的高热设计一散热机构,故热量不易消散,如此会缩短灯源15的使用寿命。
因此,如何在侧光式背光模块中设计一散热的结构,藉以延长灯源的使用寿命,则是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努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提供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使其具有散热设计,能将灯源产生的热量消散至外界,藉以延长侧光式背光模块的使用寿命。
为达此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包括至少一导光板、至少一灯源、至少两个固定垫、至少一灯罩、一反射板、一扩散膜、两个边框。其中,灯源位于导光板的入光面侧。两个固定垫分别位于灯源的两端,固定垫上包括有至少一固定凸缘。灯罩为一位于灯源的侧边的金属结构物,且包括有至少一固定孔,固定垫将灯源的两端固定于灯罩的端部之内,通过将固定凸缘置于固定孔内而使灯源、灯罩及固定垫结合固定。在灯罩的端部上与固定垫相接的处镂空至少有一开口。反射板设置于相对导光板的出光面的另一面,且与灯罩的侧边连接固定。扩散膜位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侧。边框的端部与灯罩的端部结合固定,通过两个边框将灯罩、反射板、导光板以及扩散膜固定。在边框的端部上设置至少有一第一散热孔,当所述边框与灯罩结合时,第一散热孔与开口相对应,使固定垫表面的空气可透过第一散热孔与边框外侧相通。
为达此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揭露另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包括至少一导光板、至少一灯源、至少两个固定垫、至少一灯罩、一反射板、一扩散膜、两个边框。其中,灯源位于导光板的入光面侧。两个固定垫分别位于灯源的两端,固定垫上包括有至少一固定凸缘。灯罩为一位于灯源的侧边的金属结构物,且包括有至少一固定孔,固定垫将灯源的两端固定于灯罩的端部之内,通过将固定凸缘置于固定孔内而使灯源、灯罩及固定垫结合固定。在灯罩的端部上与固定垫相接的处延伸有一导热块,使所述导热块与固定垫紧密相接。反射板设置于相对导光板出光面的另一面,且与灯罩的侧边连接固定。扩散膜位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侧。边框的端部与灯罩的端部结合固定,通过两个边框将灯罩、反射板、导光板以及扩散膜固定。在边框的端部上设置至少一第二散热孔,当边框与灯罩结合时,灯罩或导热块表面的空气可透过第二散热孔与边框外侧相通。
如上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导热块为一呈弯折形状的结构。
如上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更包括一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设置于灯罩内,用以反射灯源所射出的光线;所述反射片可沿着灯罩内侧壁紧贴,或者呈圆弧状地贴于灯罩内侧壁上。
如上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中,反射片以双面胶或粘胶方式粘贴于灯罩内。
如上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更包括一增亮膜,所述增亮膜位于扩散膜的出光面侧。
如上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中,灯源为冷阴极荧光灯管。
藉此,当侧光式背光模块工作时,固定垫上累积的高热便可透过热对流或者热传导效应而将热量消散于空气之中。此一具有较佳散热的灯罩与边框结构可避免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工作温度持续升高,故可延长灯源及侧光式背光模块使用的寿命及维持灯源发光效率。
为使熟悉该项技艺人士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兹通过下述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图式,对本实用新型详加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所绘示为习知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分解图;
图2A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示意图;
图2B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灯罩放大示意图;
图2C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灯罩放大示意图;
图2D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灯罩放大示意图;
图3A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灯罩加装反射片的放大示意图;
图3B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灯罩加装另一反射片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习知>
1-侧光式背光模块;11-反射板;12-导光板;12A-出光面;12B-入光面;13-扩散膜;14-增亮膜;15-灯源;16-灯罩;17-固定垫;18-边框;
<本实用新型>
2-侧光式背光模块;21-反射板;22-导光板;22A-出光面;22B-入光面;23-扩散膜;24-增亮膜;25-灯源;26、26’、26”、26”’-灯罩;261-固定孔;262、262’、262”、262”’-开口;263’、263”、263”’-导热块;27-固定垫;271-固定凸缘;28、28’、28”’-边框;281、281’、281”’-第一散热孔;282’、282”’-第二散热孔;29、29’-反射片。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A,图2A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示意图,所述侧光式背光模块2包括有一反射板21、一导光板22、一扩散膜23、一增亮膜24、两个灯源25、四个固定垫27、两个灯罩26以及两个边框28。如图2A所示,请同时参阅其放大图,两个灯源25位于导光板22的相对两入光面22B侧,所述灯源25可为冷阴极荧光灯管。两个固定垫27分别位于每一灯源25的两端,所述固定垫27上包括有固定凸缘271。灯罩26为金属结构物,用以反射灯源25所射出的光线,每一灯罩26均位于灯源25的侧边,灯罩26更包括有固定孔261。固定垫27将灯源25的两端固定于灯罩26的端部之内,通过将固定凸缘271置于固定孔261内而使灯源25、灯罩26及固定垫27结合固定。在灯罩26的端部上与固定垫27相接的处镂空有一开口262,使固定垫27的部份表面的空气与灯罩26外侧相通。反射板21设置于相对导光板22出光面22A的另一面侧,且与灯罩26的侧边连接固定,反射板21可将射出导光板22的光线反射,使光线再次进入导光板22内。扩散膜23位于导光板22的出光面22A侧。两个边框28位于导光板22相异于灯源25的另外两侧边,每一边框28的端部与灯罩26的端部结合固定,通过两个边框28将灯罩26、反射板21、导光板22、扩散膜23以及增亮膜24固定。当然,为了充份利用灯源25所射出的光线,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可进一步地加强灯罩26的反光效果。请同时参阅图3A与图3B,图3A与图3B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灯罩加装反射片的放大示意图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灯罩加装另一反射片的放大示意图;如图3A所示,在灯源25与灯罩26之间加装一反射片29,所述反射片29可用双面胶或粘胶方式粘贴于灯罩26内,用以反射灯源25所射出的光线;反射片29设置于灯罩26内而呈ㄇ字型,且沿着灯罩26内侧壁紧贴。另一反射片29’的装设方式如图3B所示,反射片29’为呈U字型的半圆弧状的结构,贴于灯罩26内侧壁上。另外,在边框28的端部上设有一第一散热孔281,当所述边框28与灯罩26结合时,所述第一散热孔281会与开口262相对应,使所述固定垫27表面的空气可透过第一散热孔281与边框28外侧相通。藉此,当侧光式背光模块2工作时,固定垫27上累积的高热便可透过热对流效应而将热量消散于空气之中,避免其温度持续升高。
图2A的实施例乃是利用热对流的方式将热量消散,以下实施例则是同时利用热传导和热对流的方式来将热量消散。请参阅图2B,图2B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灯罩放大示意图,本图式与图2A的放大图的差异乃在于灯罩与边框结构上的变化。如图2B所示,请同时参阅图2A的放大图,在本图式中,与图2A相同的元件在此以相同的标号显示,并不再赘述其结构与功能。其中,本图式绘示有一灯罩26’以及一边框28’,所述灯罩26’包括有一延伸自灯罩26’的导热块263’以及两个分别位于导热块263’两侧的开口262’,所述边框28’包括有两个第一散热孔281’以及一第二散热孔282’。导热块263’为灯罩26’的一部份,且与固定垫27紧密相接。当边框28’与灯罩26’结合时,两个第一散热孔281’分别会与两个开口262’相对应,使开口262’处的空气可透过第一散热孔281’与边框28’外侧相通,来达到热对流的效果。另外,导热块263’会与第二散热孔282’相对应,使导热块263’表面的空气可透过第二散热孔282’与边框28’外侧相通,来达到热对流的效果。在此,导热块263’的设置在于增加灯罩26’与固定垫27接触的表面积,使固定垫27藉热传导效应将更多的热量传递至金属材质的导热块263’与灯罩26’。因为金属具有快速导热的特性,固定垫27上的热量会迅速传递至整个灯罩26’,再利用边框28’端部上的第二散热孔282’来进行热对流。因此,固定垫27上累积的高热便可透过热传导与热对流两个效应而将热量消散于空气之中,避免其温度持续升高。
请参阅图2C,图2C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灯罩放大示意图,本图式为另一种针对热传递的结构上的变化。如图2C所示,请同时参阅图2B,在本图式中,与图2B相同的元件在此以相同的标号显示,并不再赘述其结构与功能。其中,本图式绘示有一灯罩26”,所述灯罩26”包括有一延伸自灯罩26”的导热块263”以及两个分别位于导热块263”两侧的开口262”。导热块263”呈弯折形状,且为灯罩26”的一部份,并与固定垫27紧密相接。当边框28’与灯罩26”结合时,两个第一散热孔281’分别会与两个开口262”相对应,第二散热孔282’会与导热块263”相对应,藉此达到热对流的效果。在此,弯折形状的导热块263”可比图2B的导热块263’更进一步地增加与固定垫27接触的表面积,使固定垫27藉热传导效应传递更多的热量到灯罩26”上。
请参阅图2D,图2D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灯罩放大示意图,本图式为又一种针对热传递的结构上的变化。如图2D所示,请同时参阅图2B,在本图式中,与图2B相同的元件在此以相同的标号显示,并不再赘述其结构与功能。其中,本图式绘示有一灯罩26”’以及一边框28”’,所述灯罩26”’包括有一延伸自灯罩26”’的导热块263”’以及一位于导热块263”’侧边的开口262”’,所述边框28”’包括有一第一散热孔281”’以及一第二散热孔282”’。导热块263”’从灯罩26”’的侧边弯折延伸,并与固定垫27紧密相接,导热块263”’与灯罩26”’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当边框28”’与灯罩26”’结合时,第一散热孔281”’会与开口262”’相对应,第二散热孔282”’会与灯罩26”’相对应,藉此达到热对流的效果。在此,从侧边弯折的导热块263”’与图2B的导热块263’相比,乃是另一种利用热传导的结构的变化。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因为提供一具有较佳散热的灯罩结构,故可延长灯源使用的寿命及维持灯源发光效率。
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其对本实用新型而言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之进行变换、修改甚至等效,这些变动均会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包括:
至少一导光板;
至少一灯源,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侧;
至少两个固定垫,分别位于所述灯源的两端,所述固定垫上包括有至少一固定凸缘;
至少一灯罩,所述灯罩为一位于所述灯源的侧边的金属结构物,包括有至少一固定孔,所述固定垫将灯源的两端固定于所述灯罩的端部之内,固定凸缘置于固定孔内而使灯源、灯罩及固定垫结合固定;
一反射板,所述反射板设置于相对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的另一面,且与所述灯罩的侧边连接固定;
一扩散膜,位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侧;及
两个边框,所述边框的端部与灯罩的端部结合固定,通过两个边框将灯罩、反射板、导光板以及扩散膜固定;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灯罩的端部上与固定垫相接处镂空至少有一开口,在所述边框的端部上设置至少有一第一散热孔,当所述边框与灯罩结合时,所述第一散热孔与所述开口相对应,所述固定垫表面的空气透过所述第一散热孔与边框外侧相通。
2.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包括:
至少一导光板;
至少一灯源,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侧;
至少两个固定垫,分别位于所述灯源的两端,所述固定垫上包括有至少一固定凸缘;
至少一灯罩,所述灯罩为一位于所述灯源的侧边的金属结构物,且包括有至少一固定孔,所述固定垫将灯源的两端固定于所述灯罩的端部之内,通过将固定凸缘置于固定孔内而使灯源、灯罩及固定垫结合固定;
一反射板,所述反射板设置于相对所述导光板出光面的另一面,且与所述灯罩的侧边连接固定;
一扩散膜,位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侧;及
两个边框,所述边框的端部与灯罩的端部结合固定,通过两个边框将灯罩、反射板、导光板以及扩散膜固定;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灯罩的端部上与固定垫相接之处延伸有一导热块,所述导热块与所述固定垫紧密相接,在所述边框的端部上设置至少一第二散热孔,当所述边框与灯罩结合时,所述灯罩或所述导热块表面的空气透过所述第二散热孔与边框外侧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块为一呈弯折形状的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中任一项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还包括一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设置于所述灯罩内,用以反射所述灯源所射出的光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反射片沿着所述灯罩内侧壁紧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反射片呈圆弧状且贴于所述灯罩内侧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反射片以双面胶或粘胶方式粘贴于所述灯罩内。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中任一项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还包括一增亮膜,所述增亮膜位于所述扩散膜的出光面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中任一项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源为冷阴极荧光灯管。
CNU2009200027564U 2009-02-16 2009-02-16 侧光式背光模块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351837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9200027564U CN201351837Y (zh) 2009-02-16 2009-02-16 侧光式背光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9200027564U CN201351837Y (zh) 2009-02-16 2009-02-16 侧光式背光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351837Y true CN201351837Y (zh) 2009-11-25

Family

ID=413752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920002756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351837Y (zh) 2009-02-16 2009-02-16 侧光式背光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351837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13818A (zh) * 2012-10-10 2013-02-0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13818A (zh) * 2012-10-10 2013-02-0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2913818B (zh) * 2012-10-10 2015-08-2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99023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1416101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3149717B (zh) 液晶模组结构
CN103032777B (zh)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0580528C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使用的背光模块
KR20070076427A (ko) 백라이트 모듈
CN101943351A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
CN102494276A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KR20160111514A (ko) 디스플레이 모듈 구조 및 그 장착방법
US903064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9244299B2 (en) Backlight module of display device
KR101777528B1 (ko) 백라이트 모듈 및 백라이트 모듈을 사용하는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2900989A (zh) Led灯条及用该led灯条的背光模组
CN100385313C (zh) 背光单元及液晶显示器件
CN201819150U (zh) 光源反射罩及背光模组
US20130242540A1 (en) Combined Backplan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Same
CN101881399A (zh) 背光模组
CN202338806U (zh) 光源模块
CN201351837Y (zh) 侧光式背光模块
CN102606958A (zh) 背光模组
US9329317B2 (en) LCD and backlight module thereof
JP4862251B2 (ja) 放熱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US20130301297A1 (en) Backlight Module
CN101082734A (zh) 侧光式背光模组
CN101988659B (zh) 侧光式背光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125

Termination date: 2013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