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315013Y - 无线终端、基站和工业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终端、基站和工业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315013Y
CN201315013Y CNU2008201302780U CN200820130278U CN201315013Y CN 201315013 Y CN201315013 Y CN 201315013Y CN U2008201302780 U CNU2008201302780 U CN U2008201302780U CN 200820130278 U CN200820130278 U CN 200820130278U CN 201315013 Y CN201315013 Y CN 201315013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terminal
base station
control signal
field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13027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lobal Innovation Polymerization LLC
Tanous Co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uawe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uawe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uawe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82013027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315013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315013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315013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线终端、基站和工业控制系统,属于工业控制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现场控制设备与远程控制站之间为有线连接方式,布线复杂、成本高昂的问题。所述无线终端,包括:第一接收单元,接收至少一个现场控制设备发送的现场数据;第一发送单元,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基站。或者所述无线终端,包括:第二接收单元,接收基站发送的至少一个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中携带有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第二发送单元,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和所述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对应的现场控制设备。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分布式工业控制系统。

Description

无线终端、基站和工业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控制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无线终端、基站和工业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工业控制系统早已进入计算机控制的时代。常见的工业控制系统为分布式结构,它具有高可靠性、开放性和易于维护等优点,而被当今工控界广泛使用。分布式工业控制系统一般分为两大部分:现场控制部分和控制站部分。
现场控制部分:这部分用于现场数据的采集与控制,它由各种各样的模拟或数字式的现场控制设备组成。这些设备一方面采集现场数据并发送到控制站,另一方面接收控制站的控制信号来控制相关元件。现场控制设备是通过各种现场总线或工业以太网与远程控制站连接的,其布线会比较复杂。
控制站部分:这部分设备(一般是高性能计算机)通过总线接收到现场数据后,一方面可以传送到人机界面软件中进行显示和监控,另一方面,它可以通过各种控制算法计算出现场控制量,再由总线将计算出的现场控制量传送到现场控制设备中对相关元件进行控制。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场控制设备与控制站之间为有线连接方式,布线复杂,成本高昂,尤其是当大量现场控制设备分布在面积广阔、地质复杂、条件恶劣的地区时,该问题更为突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终端、基站和工业控制系统,用于简化布线,降低布线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线终端,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接收至少一个现场控制设备发送的现场数据;
第一发送单元,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基站。
一种基站,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接收至少一个无线终端发送的现场数据;
第一发送单元,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控制站。
一种工业控制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现场控制设备、至少一个无线终端、基站和控制站,其中,
所述现场控制设备与无线终端有线连接;
所述无线终端与基站无线连接;
所述基站与控制站有线连接;
所述无线终端接收所述现场控制设备发送的现场数据,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基站,使得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现场数据,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控制站。
一种无线终端,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接收基站发送的至少一个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中携带有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
第二发送单元,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和所述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对应的现场控制设备。
一种基站,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接收控制站发送的至少一个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中携带有无线终端和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
第二发送单元,根据所述控制信号中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和所述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对应的无线终端。
一种工业控制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现场控制设备、至少一个无线终端、基站和控制站,其中,
所述现场控制设备与无线终端有线连接;
所述无线终端与基站无线连接;
所述基站与控制站有线连接;
所述基站接收控制站发送的至少一个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中携带有无线终端和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所述基站根据所述控制信号中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和所述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对应的无线终端,使得所述无线终端接收所述控制信号,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和所述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对应的现场控制设备。
一种无线终端,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接收至少一个现场控制设备发送的现场数据;
第一发送单元,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基站;
第二接收单元,接收基站发送的至少一个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中携带有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
第二发送单元,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和所述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对应的现场控制设备。
一种基站,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接收至少一个无线终端发送的现场数据;
第一发送单元,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控制站;
第二接收单元,接收控制站发送的至少一个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中携带有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
第二发送单元,根据所述控制信号中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和所述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对应的无线终端。
一种工业控制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现场控制设备、至少一个无线终端、基站和控制站,其中,
所述现场控制设备与无线终端有线连接;
所述无线终端与基站无线连接;
所述基站与控制站有线连接;
所述无线终端接收所述现场控制设备发送的现场数据,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基站,使得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现场数据,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控制站;
所述基站接收控制站发送的至少一个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中携带有无线终端和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所述基站根据所述控制信号中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和所述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对应的无线终端,使得所述无线终端接收所述控制信号,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和所述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对应的现场控制设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现场控制设备与控制站之间通过无线终端和基站进行连接,采用无线传输方式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的有线传输方式,因此,简化了布线,降低了布线成本,并且使整个工业控制系统的维护变得更加容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工业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终端对其发送的现场数据进行业务流分类的方法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终端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终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工业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终端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工业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终端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工业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终端、基站和工业控制系统,用于简化布线,降低布线成本。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终端以及基站的通信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图1所示的工业控制系统中。如图1所示的工业控制系统,它包括至少一个现场控制设备1、至少一个无线终端2、基站3和控制站4,其中,
所述现场控制设备1与无线终端2有线连接;
所述无线终端2与基站3无线连接;
所述基站3与控制站4有线连接。
该工业控制系统中,现场控制设备1与控制站4之间通过无线终端2和基站3进行连接,采用无线传输方式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的有线传输方式,因此,简化了布线,降低了布线成本,并且使整个工业控制系统的维护变得更加容易。
针对上述工业控制系统,下面介绍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终端以及基站的通信方法。此处,是将上述系统中其它设备的通信方法一并进行描述,以方便理解整个系统的通信过程。各设备的通信方法如下:
一、上行方向
现场控制设备1通过无线终端2和基站3向控制站4发送现场数据,步骤如下:
现场控制设备1采集现场数据(即现场控制元件的数字或模拟信号),并将采集到的现场数据发送给无线终端2;
无线终端2接收至少一个现场控制设备1发送的现场数据,并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基站3;
基站3接收至少一个无线终端2发送的现场数据,并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控制站4;
控制站4接收基站3发送的现场数据,对现场控制设备1进行远程监测。
二、下行方向
控制站4通过基站3和无线终端2向现场控制设备1发送控制信号,步骤如下:
控制站4向基站3发送至少一个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中携带有无线终端和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
基站3接收控制站4发送的至少一个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中携带有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基站3根据所述控制信号中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和所述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对应的无线终端;
无线终端2接收基站3发送的至少一个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中携带有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无线终端2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和所述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对应的现场控制设备;
此处,无线终端2将控制信号发送给现场控制设备1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所述控制信号中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发送给对应的现场控制设备;另一种是采用广播方式,将控制信号通过广播发送给所有与该无线终端相连的现场控制设备,各现场控制设备将控制信号中的身份信息与自身的身份信息进行比较,相同时,则接收该控制信号,不同时,则丢弃。
现场控制设备1接收无线终端2发送的控制信号,然后根据该控制信号进行现场控制。
由于现场控制设备1可能仅用于上传现场数据,或者仅用于进行现场控制,所以与现场控制设备1相对应的,所述无线终端2和基站3也可能仅用于上行数据的传输,也可能仅用于下行数据的传输。上行传输现场数据时,工业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远程监测;下行传输控制信号时,工业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远程控制。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终端和基站的通信方法既可以仅包含上行方向的通信过程,也可以仅包含下行方向的通信过程,还可以包含上、下行两个方向的通信过程。
另外,在图1所示的工业控制系统中,为了使无线终端1适用于现场实时控制,无线终端需要在硬件和软件(即通信方法)上作如下定制或改进。
(1)硬件对外接口的改进。
现有的无线终端对外一般提供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MII(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介质无关接口)等接口,用于与电脑连接。而在现场控制应用中,无线终端要连接的是一个或多个现场控制设备。这些现场控制设备一般采用串口等外接接口,故无线终端也需要提供与现场控制设备外接接口类型相同的接口,或者通过串口转USB/MII接口的设备将WiMAX终端与现场控制设备进行连接。该硬件连接上的改进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
(2)软件的改进(主要是业务分类与调度方面)
由于无线终端当前所采用的802.16e通信协议中,业务流与QoS(服务质量)的定义是针对电信应用的,比如无静默的VoIP(网络电话)对应UGS(非请求的带宽分配业务)业务流、FTP(文件传输协议)对应Nrtps(非实时轮询业务)业务流等,显然,这些业务分类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现场控制的应用。
现场控制应用中,信号的实时性不同,有些信号可以有延迟,但有些信号不能有延时。例如:对于上行的现场数据,可能需要在规定的时延内传送到控制站进行刷新显示,而对于下行的控制信号,也可能需要及时的传送给现场控制设备用于进行现场控制。
因此,为了满足现场控制的实时性需求,上述实施例中的无线终端2和基站3还需要根据数据的实时性要求,调整业务流分类和调度,而现场控制设备1和控制站4则不需要任何变动。此时,无线终端和基站的通信方法进一步如下:
一、上行方向(传输现场数据)
无线终端2:
无线终端2接收至少一个现场控制设备1发送的现场数据;无线终端2再根据所述现场数据的实时性要求,将所述现场数据分类并承载到预定义的业务流上;无线终端2最后根据所述业务流的优先级顺序,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基站3。
基站3:
基站3接收至少一个无线终端2发送的承载于不同业务流上的现场数据;基站3根据所述业务流的优先级顺序,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控制站4。
二、下行方向(传输控制信号)
基站3:
基站3接收控制站4发送的至少一个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中携带有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基站3再根据所述控制信号的实时性要求,将所述控制信号分类并承载到预定义的业务流上;基站3最后根据所述业务流的优先级顺序和所述控制信号中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和所述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对应的无线终端。
无线终端2:
无线终端2接收基站3发送的承载于不同业务流上的至少一个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中携带有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无线终端2再根据所述业务流的优先级顺序,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和所述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对应的现场控制设备。
本实施例中,为了满足现场控制实时性要求,上行发送现场数据,以及下行发送控制信号时,无线终端和基站均采用了预定义业务流,进行了相应调度,满足了实时性要求。对于业务流采用何种定义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现场控制的实际需要来灵活定义。
下面以策略一和策略二两种方式,来举例说明预定义的业务流的定义方式。
策略一:重新定义业务流及其QoS参数,如可定义如表1中所示的业务流,每种业务流有与其对应的QoS参数要求。
表1:
 
业务流类型 QoS参数要求
最高实时业务流 最大时延、最大误包率、最小传输速率
一般实时业务流 最大时延、最大误包率、最小传输速率
非实时业务流 最大误包率
如果采用这种策略,则空口调度算法也要作修改以适应新的业务流定义。对于业务流分类,由于各个现场控制设备发送的现场数据并非IP(网络协议)包或ETH(以太)包,所以802.16e中定义的分类器规则失效。此时,应当针对具体的工控数据传输协议,利用相应的协议字段,如设备地址、设备类型等来进行分类,将各个现场控制设备发送的现场数据分类到对应的业务流上来进行调度。
图2所示,即是无线终端内的分类器根据设备地址和设备类型两个字段来对上行传输的现场数据进行分类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地址为1的设备与设备类型1的设备,它们发送的数据将被分类为一般实时业务流;地址为2的设备与设备类型为1的设备,它们发送的数据将被分类为最高实时业务流;而设备类型为3的设备,它发送的数据则被归为非实时业务流。针对各种业务流,无线终端提供相应的调度算法来分配带宽。
该种策略的无线终端完全为现场实时控制来定制,可以很好地满足现场实时控制的要求。但它对整个QoS重新作了定义,这样带宽调度也必须重新进行设计,且基站也要作对应修改。
策略二:在802.16e中,定义了rtps(实时轮询业务流),且其QoS参数的定义可以满足一般实时应用。而对于非实时数据,使用BE业务流即可。这样,现场控制的一般应用中,就可以不修改QoS定义。对于业务流分类,为了完全适应802.16e协议,可以作如下处理:802.16e协议支持ETH-CS(以太包分类),故可将现场控制的数据封装成ETH包格式,ETH包的源或目的MAC(介质访问控制)地址采用几个预先设定的地址,而每种地址对应一种业务流,即作为该种业务流的分类器参数,如表2所示。
表2:
 
ETH地址 对应的业务流
00-11-11-11-11-11 实时轮询业务流1
00-11-11-11-11-22 实时轮询业务流2
00-11-11-11-11-33 实时轮询业务流3
这样,对于下行,控制站发送的控制信号根据其实时性,被封装成有特定源或目的MAC地址的ETH包。而基站根据MAC地址进行流分类和业务调度。无线终端从空口收到数据包后,取出ETH包中的数据部分,并将控制信息发送给各个现场控制设备;同理,对于上行,无线终端收到各个现场控制设备的数据包后,根据各个设备的地址或类型,确定各个数据包的优先级,再封装到特定MAC地址的ETH包中发送给基站。
上述实施例中,无线终端和基站可以采用各种无线技术,均不影响本技术方案的实施。例如,无线终端采用WiMAX(全球微波互联接入)终端,基站对应采用WiMAX基站,或者,无线终端采用Wi-Fi(无线保真)终端,基站对应采用Wi-Fi基站。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终端以及基站的通信方法,可以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中,使现场控制设备与控制站之间由现有的有线传输方式变为无线传输方式,从而简化整个工业控制系统的布线,降低布线成本。
与上述无线终端和基站的通信方法相对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终端、基站和工业控制系统。数据传输时传输方向有三种不同的情况:仅包含上行,仅包含下行,或者包含上下行。根据这三种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分别提供不同的无线终端、基站和工业控制系统。
数据传输仅包含上行时: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无线终端,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301,接收至少一个现场控制设备发送的现场数据;
第一发送单元302,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基站。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无线终端,还可以包括分类单元3011,
所述分类单元3011,根据所述现场数据的实时性要求,将所述现场数据分类并承载到预定义的业务流上;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302,进一步根据所述业务流的优先级顺序,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基站。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基站,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501,接收至少一个无线终端发送的现场数据;
第一发送单元502,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控制站。
进一步地,所述基站中,
所述第一接收单元501:进一步接收至少一个无线终端发送的承载于不同业务流上的现场数据;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502:进一步根据所述业务流的优先级顺序,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控制站。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工业控制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现场控制设备601、至少一个无线终端602、基站603和控制站604,其中,
所述现场控制设备601与无线终端602有线连接;
所述无线终端602与基站603无线连接;
所述基站603与控制站604有线连接;
所述无线终端602接收所述现场控制设备601发送的现场数据,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基站603,使得所述基站603接收所述现场数据,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控制站604。
数据传输仅包含下行时: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无线终端,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701,接收基站发送的至少一个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中携带有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
第二发送单元702,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和所述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对应的现场控制设备。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终端中,
所述第二接收单元701,进一步接收基站发送的承载于不同业务流上的至少一个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中携带有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
所述第二发送单元702,进一步根据所述业务流的优先级顺序,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所述现场控制设备。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基站,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801,接收控制站发送的至少一个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中携带有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
第二发送单元802,根据所述控制信号中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和所述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对应的无线终端。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所述基站还可以包括分类单元8011,
所述分类单元8011:根据所述控制信号的实时性要求,将所述控制信号分类并承载到预定义的业务流上;
所述第二发送单元802:进一步根据所述业务流的优先级顺序和所述控制信号中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所述无线终端。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工业控制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现场控制设备101、至少一个无线终端102、基站103和控制站104,其中,
所述现场控制设备101与无线终端102有线连接;
所述无线终端102与基站103无线连接;
所述基站103与控制站104有线连接;
所述基站103接收控制站104发送的至少一个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中携带有无线终端和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所述基站103根据所述控制信号中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和所述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对应的无线终端102,使得所述无线终端102接收所述控制信号,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和所述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对应的现场控制设备101。
数据传输包含上下行时: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无线终端,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111,接收至少一个现场控制设备发送的现场数据;
第一发送单元112,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基站;
第二接收单元113,接收基站发送的至少一个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中携带有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
第二发送单元114,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和所述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对应的现场控制设备。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基站,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121,接收至少一个无线终端发送的现场数据;
第一发送单元122,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控制站;
第二接收单元123,接收控制站发送的至少一个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中携带有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
第二发送单元124,根据所述控制信号中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和所述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对应的无线终端。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工业控制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现场控制设备131、至少一个无线终端132、基站133和控制站134,其中,
所述现场控制设备131与无线终端132有线连接;
所述无线终端132与基站133无线连接;
所述基站133与控制站134有线连接;
所述无线终端132接收所述现场控制设备131发送的现场数据,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基站133,使得所述基站133接收所述现场数据,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控制站134;
所述基站133接收控制站134发送的至少一个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中携带有无线终端和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所述基站133根据所述控制信号中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和所述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对应的无线终端132,使得所述无线终端132接收所述控制信号,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和所述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对应的现场控制设备131。
上述实施例的工业控制系统中,所述无线终端可以为WiMAX终端,基站对应可以为WiMAX基站,或者,所述无线终端可以为Wi-Fi终端,基站对应可以为Wi-Fi基站。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工业控制系统,特别适用于分布式工业控制系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终端、基站和工业控制系统中,能够使现场控制设备与控制站之间由现有的有线传输方式变为无线传输方式,从而简化工业控制系统的布线,降低布线成本,并且使整个工业控制系统的维护变得更加容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接收至少一个现场控制设备发送的现场数据;
第一发送单元,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基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类单元,
所述分类单元,根据所述现场数据的实时性要求,将所述现场数据分类并承载到预定义的业务流上;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进一步根据所述业务流的优先级顺序,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基站。
3、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接收至少一个无线终端发送的现场数据;
第一发送单元,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控制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收单元:进一步接收至少一个无线终端发送的承载于不同业务流上的现场数据;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进一步根据所述业务流的优先级顺序,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控制站。
5、一种工业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现场控制设备、至少一个无线终端、基站和控制站,其中,
所述现场控制设备与无线终端有线连接;
所述无线终端与基站无线连接;
所述基站与控制站有线连接;
所述无线终端接收所述现场控制设备发送的现场数据,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基站,使得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现场数据,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控制站。
6、一种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接收基站发送的至少一个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中携带有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
第二发送单元,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和所述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对应的现场控制设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接收单元,进一步接收基站发送的承载于不同业务流上的至少一个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中携带有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
所述第二发送单元,进一步根据所述业务流的优先级顺序,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所述现场控制设备。
8、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接收控制站发送的至少一个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中携带有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
第二发送单元,根据所述控制信号中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和所述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对应的无线终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类单元,
所述分类单元:根据所述控制信号的实时性要求,将所述控制信号分类并承载到预定义的业务流上;
所述第二发送单元:进一步根据所述业务流的优先级顺序和所述控制信号中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所述无线终端。
10、一种工业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现场控制设备、至少一个无线终端、基站和控制站,其中,
所述现场控制设备与无线终端有线连接;
所述无线终端与基站无线连接;
所述基站与控制站有线连接;
所述基站接收控制站发送的至少一个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中携带有无线终端和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所述基站根据所述控制信号中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和所述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对应的无线终端,使得所述无线终端接收所述控制信号,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和所述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对应的现场控制设备。
11、一种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接收至少一个现场控制设备发送的现场数据;
第一发送单元,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基站;
第二接收单元,接收基站发送的至少一个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中携带有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
第二发送单元,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和所述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对应的现场控制设备。
12、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接收至少一个无线终端发送的现场数据;
第一发送单元,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控制站;
第二接收单元,接收控制站发送的至少一个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中携带有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
第二发送单元,根据所述控制信号中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和所述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对应的无线终端。
13、一种工业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现场控制设备、至少一个无线终端、基站和控制站,其中,
所述现场控制设备与无线终端有线连接;
所述无线终端与基站无线连接;
所述基站与控制站有线连接;
所述无线终端接收所述现场控制设备发送的现场数据,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基站,使得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现场数据,将所述现场数据发送给控制站;
所述基站接收控制站发送的至少一个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中携带有无线终端和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所述基站根据所述控制信号中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和所述无线终端的身份信息对应的无线终端,使得所述无线终端接收所述控制信号,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和所述现场控制设备的身份信息对应的现场控制设备。
CNU2008201302780U 2008-12-18 2008-12-18 无线终端、基站和工业控制系统 Expired - Lifetime CN201315013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1302780U CN201315013Y (zh) 2008-12-18 2008-12-18 无线终端、基站和工业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1302780U CN201315013Y (zh) 2008-12-18 2008-12-18 无线终端、基站和工业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315013Y true CN201315013Y (zh) 2009-09-23

Family

ID=41126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130278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315013Y (zh) 2008-12-18 2008-12-18 无线终端、基站和工业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315013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85713A3 (zh) * 2012-09-14 2014-02-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工业控制系统和管理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85713A3 (zh) * 2012-09-14 2014-02-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工业控制系统和管理装置
US20150192922A1 (en) * 2012-09-14 2015-07-09 Zte Corporation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 and management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46271C (zh) 数据远程计量的方法和系统
CN102377764B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系统
CN101959245B (zh) 一种WiMAX系统中流量控制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170641B (zh) 一种m2m业务组资源配置和分配的方法及系统
CN106375482B (zh) 与tcp/ip网络驳接的无线物联接入网传输系统
CN103701718B (zh) 变电站通信网络交换机动态缓存分配方法
WO2016066192A1 (en) Methods, telematics server and base station for supporting vehicular communications in a cellular network
CN109639470A (zh) 基于星型组网的vsat卫星通信系统带宽分配方法
CN102571559A (zh) 基于时间触发的网络报文发送方法
CN103812787A (zh) 一种电力通信网络中报文优先转发的方法
CN104113491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3051426A (zh) 一种数据或信令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3052115A (zh) 数据传输方法、移动终端、中继汇聚器及相关系统
CN103369696B (zh) 一种载波调度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813137A (zh) 网络分流方法和装置
CN103582139A (zh) Tdma星状网综合业务中心交换与信道分配方法
CN104639305A (zh) 一种异构网络的无线信道聚合方法及系统
CN201315013Y (zh) 无线终端、基站和工业控制系统
CN101883392B (zh) 一种保证移动网络下发报文QoS的方法和系统
CN103763395A (zh) 连接物联网管理平台与终端设备的中间件及其工作方法
CN103731371B (zh) 一种用于双模机顶盒的网络数据接收通道管理方法
CN107360473A (zh) 一种基于sdn的拥塞感知的流量调度的dash系统
CN102469077A (zh) 一种数据的协议转换方法、网关及系统
CN102742317B (zh) 通信系统、方法及设备
CN108243232B (zh) 一种工业网络信息互联方法与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HUAWEI DEVICE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SHENZHEN HUAWEI TECHNOLOGY CO.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129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Bantian HUAWEI base B District, building 2, building No.

Patentee after: HUAWEI DEVICE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Bantian HUAWEI base B District, building 2, building No.

Patentee before: Huawei Devic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214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after: Global innovation polymerization LLC

Address before: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before: Tanous Co.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214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after: Tanous Co.

Address before: 518129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Bantian HUAWEI base B District, building 2, building No.

Patentee before: HUAWEI DEVICE Co.,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