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285461Y - 一种光纤拉远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纤拉远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285461Y
CN201285461Y CNU2008201234001U CN200820123400U CN201285461Y CN 201285461 Y CN201285461 Y CN 201285461Y CN U2008201234001 U CNU2008201234001 U CN U2008201234001U CN 200820123400 U CN200820123400 U CN 200820123400U CN 201285461 Y CN201285461 Y CN 201285461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cable
cable
wire jumper
outdoor optical
out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12340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海斌
毛海彬
马春华
韩士忠
孙菲
钱焱辉
薛东明
段红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tevi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 Ltd
China Mobile Group Heb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tevi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 Ltd
China Mobile Group Heb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tevi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 Ltd, China Mobile Group Heb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tevi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82012340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285461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285461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285461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纤拉远结构,包括:近端机、包括至少一根两芯的主光缆组件、室外光缆接头盒、至少一个远端机以及与所述远端机数量相等的室外光缆跳线;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具有主光缆组件接口和至少一个室外光缆跳线接口,用于将室外光缆跳线连接至主光缆组件;所述近端机与所述主光缆组件的一端连接;所述主光缆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的主光缆组件接口连接;每个远端机分别通过一根室外光缆跳线连接至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的不同的室外光缆跳线接口。通过使用上述的光纤拉远结构,可降低材料成本、基站配套成本、工程安装成本和工程维护成本,提高进行工程维护和扩容时的便捷性。

Description

一种光纤拉远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光纤拉远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接入网的带宽需求也在日益增长。相对于传统的铜线接入技术来说,光接入技术有着覆盖范围广、传输距离远、带宽高、安全性高、建设维护成本低等优点,已经成为接入网建设新的亮点。因此“光进铜退”和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业界广泛的共识。在上述的应用背景下,无线接入设备采用光纤拉远结构实现近端机和远端机之间的连接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但是,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光纤拉远结构中,还存在如下所述的一些问题:
1)所需的野战光缆数量多。
图1为现有技术中光纤拉远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般来说,一个具有S666配置的宏基站由一个基带处理单元(BBU)101和6个远端射频单元(RRU)103组成,而一根2芯野战光缆102一般只能支持1个远端机(例如,RRU),因此,至少需要安装6根2芯野战光缆才能实现近端机(例如,BBU)与所有远端机(例如,RRU)的连接,光缆布放的施工量大,导致成本较高,而且还影响建站速度。
2)野战光缆的抗侧压性能较差。
由于野战光缆的线径较小,一般只有5~7毫米(mm),因此抗侧压性能较差,无法满足内管塔、室内管道和直埋等应用场景。
3)野战光缆没有阻水层,防水防潮性能差。
4)工程维护性差;进行扩容时需要重新布放野战光缆,因此扩容性较差。
综上可知,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光纤拉远结构中存在上述问题,因此导致上述光纤拉远结构的材料成本、基站配套成本、工程安装成本和工程维护成本较高,维护困难,且扩容比较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光纤拉远结构,从而可降低材料成本、基站配套成本、工程安装成本和工程维护成本,提高进行工程维护和扩容时的便捷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光纤拉远结构,包括:至少一个近端机、主光缆组件、室外光缆接头盒、室外光缆跳线和至少一个远端机;
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具有至少一个主光缆组件接口和至少一个室外光缆跳线接口,用于将所述至少一个远端机通过所述室外光缆跳线连接至所述主光缆组件;
所述近端机与所述主光缆组件的一端连接;所述主光缆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的主光缆组件接口连接;每个远端机分别通过一根室外光缆跳线连接至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的不同的室外光缆跳线接口。
所述主光缆组件为多芯的干式阻水光缆。
所述多芯的干式阻水光缆为:骨架式带状光缆、SZ骨架式带状光缆或全干式光缆。
所述近端机为至少两个,且所述光纤拉远结构还进一步包括:接续单元箱以及至少一根室内光缆跳线;
所述接续单元箱具有至少一个室内光缆跳线接口和一个与所有室内光缆跳线接口都导通的主光缆接口;
每个近端机分别通过所述室内光缆跳线连接至所述接续单元箱的不同的室内光缆跳线接口,并通过所述接续单元箱的所述主光缆接口与所述主光缆组件的一端连接。
所述至少两个近端机设置于同一个机房中或同一个室外机柜中。
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中设置有适配器安装法兰;
所述主光缆组件中的光纤与室外光缆跳线中对应的光纤通过所述的适配器安装法兰实现连接。
所述主光缆组件中的光纤与室外光缆跳线中对应的光纤在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中通过光纤熔接的方式实现连接。
所述主光缆组件中包括多根光纤,且每2根光纤组成1个光纤对;从所述主光缆组件中分离出的至少1个光纤对中的光纤在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中与连接至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上的所述室外光缆跳线中相应的光纤连接。
所述分离出的光纤对的数目至少与连接在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上的室外光缆跳线的数目相等。
所述光纤拉远结构还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次主光缆组件和至少一个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
所述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具有至少一个主光缆组件接口和至少一个室外光缆跳线接口,用于将所述至少一个远端机通过所述室外光缆跳线连接至所述次主光缆组件;
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还具有至少一个次主光缆组件接口;
所述次主光缆组件由所述主光缆组件中未被分离出的光纤组成;所述次主光缆组件从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的所述次主光缆组件接口引出,连接至所述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的主光缆组件接口;
至少一个远端机分别通过一根室外光缆跳线连接至所述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的不同的室外光缆跳线接口。
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纤拉远结构。通过使用上述的光纤拉远结构,可降低材料成本、基站配套成本、工程安装成本和工程维护成本,提高进行工程维护和扩容时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光纤拉远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种光纤拉远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室内光缆跳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室内主光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室外光缆接头盒的机械接插方式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室外光缆接头盒的熔接方式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室外光缆跳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种光纤拉远结构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三种光纤拉远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种光纤拉远结构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在单个机房200中只安装一个近端机,因此所述的光纤拉远结构包括:近端机201、室内光缆跳线203、接续单元箱204、主光缆组件205、室外光缆接头盒206、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2061、至少一个(如图2中示例性地为9个)远端机202以及与所述远端机数量相等的室外光缆跳线207。
其中,所述室内光缆跳线203用于连接所述接续单元箱204和所述近端机201内部的基带共享资源池。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室内光缆跳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上述室内光缆跳线包括:适配器301、室内紧套光缆302和适配器303,所述适配器301、适配器302分别设置于所述室内紧套光缆302的两端。其中,所述室内紧套光缆302通过所述适配器301与近端机201相连;所述室内紧套光缆302通过所述适配器303与接续单元箱204相连;所述的连接方式均为机械插接方式。
图3所示的适配器301和适配器303均示例性地采用了LC光纤接口,但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上述适配器301和适配器303的接口型号应分别与其所连接的近端机201或接续单元箱204的具体接口型号相一致。常用的接口型号有LC、SC或FC等光纤接口。
另外,所述室内紧套光缆302由外护套、非金属中心加强件、多个(一般为2~24个,图3中实例性的为6个)单芯紧套光缆和撕裂绳等组成,因此具有适应性强、易于操作、剥线方便准确、无需屏蔽和接地、阻燃性能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等优点,且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环境性能和传输性能。
此外,在上述的室内光缆跳线203中,适配器301和适配器302的数目均与室内紧套光缆302中单芯紧套光缆的数目相等。上述的每条室内光缆跳线203可以和一个或多个近端机201相连,其可连接的近端机201的数目由适配器301的数目以及连接每个近端机201所需的适配器301的数目决定。例如,如果每条室内光缆跳线203均具有6个适配器301,而连接每个近端机201均需要4个适配器301,则每3个近端机201可通过两条室内光缆跳线203连接至所述接续单元箱204;其中,至少有一个近端机同时与两条室内光缆跳线203的适配器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接续单元箱204用于将一个或多个近端机与所述主光缆组件205相连接,从而使得多个近端机可共用同一条主光缆组件205。因此,所述接续单元箱204具有多个室内光缆跳线接口和一个与所有室内光缆跳线接口都导通的主光缆接口(图2中均未示出)。如图2所示,上述近端机201通过所述室内光缆跳线203与所述接续单元箱204的一个室内光缆跳线接口连接;而所述主光缆组件205的一端与所述接续单元箱204的主光缆接口连接。
所述接续单元箱204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的接续单元箱,因此其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接续单元箱204具有模块一体化的结构且接续方便,一般可支持1∶2~1∶32等多种分路比;该接续单元箱204的室内光缆跳线接口和主光缆接口均可使用FC、SC或LC等多种接口型号的适配器,且该接续单元箱204也可在所述接续单元箱204中与主光缆组件205直接进行光纤的熔接;此外,该接续单元箱204还满足19英寸标准的安装要求,在室内机房或和室外方舱应用时可与光纤配线架(ODF,Optical Distribution Frame)共架;在使用室外型近端机时,该接续单元箱204可与所述室外型近端机共柜;另外,在进行挂墙安装时,该接续单元箱204可以是挂墙式的光纤配线箱。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主光缆组件205的一端与所述接续单元箱204的主光缆接口连接,而所述主光缆组件205的另一端则与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206连接。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主光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主光缆组件205可以是本领域内常用的多芯的干式阻水光缆(例如,4、6或12芯的干式阻水光缆),该干式阻水光缆由多个(图4中示例性的为6个)光纤组401、阻水纱402、松套管403、阻水带404、非金属加强芯405和聚乙烯护套406组成。其中,每个光纤组401中可以包括多根光纤,且每2根光纤可组成1个光纤对。另外,上述的主光缆组件为干式阻水光缆,包括但不仅限于骨架式带状光缆、SZ骨架式带状光缆或全干式光缆。
所述主光缆组件205可以是由一根多芯的干式阻水光缆构成,也可以是由一根多芯的干式阻水光缆以及其两端的适配器构成,因此上述主光缆组件205与接续单元箱204以及室外光缆接头盒206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光纤熔接方式,也可以是FC、SC或LC等机械插接方式。上述主光缆组件205与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206之间的连接方法将在下述对室外光缆接头盒206的描述中进行详细介绍。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主光缆组件为全非电介质构造,因此无需屏蔽和接地,且可支持管塔、管道、架空或直埋等安装方式;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使用的上述主光缆组件为无纤膏和缆膏的干式阻水结构,从而可极大提高接续效率,便于工程施工和维护,并可根据需要随时在光缆的任意位置作中途分歧接续;另外,由于具有高强度的缆芯结构,因此上述主光缆组件具备良好的抗弯曲和抗侧压性能,可为其中的光纤提供良好的保护;此外,上述主光缆组件中的光纤组装密度高,光缆的直径相对较小,重量轻,便于敷设,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在水平分布应用场景中,上述主光缆组件也可以是标准的中心管式或松套层绞式通信用光缆。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室外光缆接头盒206用于将室外光缆跳线207连接至主光缆组件205,因此,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206具有多个室外光缆跳线接口和至少一个主光缆组件接口。所述主光缆组件205通过上述主光缆组件接口与室外光缆接头盒206连接,而每个远端机分别通过一根室外光缆跳线207连接至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206的不同的室外光缆跳线接口。
由图4可知,所述主光缆组件205中包括多个光纤组401,而每个光纤组401中包括多根光纤,且每2根光纤可组成1个光纤对,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当所述主光缆组件205中通过主光缆组件接口与室外光缆接头盒206相连接后,可以将上述主光缆组件205中所有的光纤均在室外光缆接头盒206中与连接至室外光缆接头盒206上的室外光缆跳线207中相应的光纤进行连接,从而将信号传输到连接在室外光缆跳线207的另一端上的远端机202上;也可以从上述主光缆组件205中分离出至少1个光纤对(每个光纤对包括两根光纤,所分离出的光纤对的数目至少与连接在室外光缆接头盒206上的室外光缆跳线207的数目相等),将被分离出的光纤对中的光纤在室外光缆接头盒206中与连接至室外光缆接头盒206上的室外光缆跳线207中相应的光纤进行连接,并将上述主光缆组件205中未被分离出的光纤组成次主光缆组件2051;此时,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206还可具有至少一个次主光缆组件接口,用于将上述次主光缆组件2051从所述次主光缆组件接口引出,连接至所述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2061。
上述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2061用于将室外光缆跳线207连接至次主光缆组件2051,因此,上述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2061也具有多个室外光缆跳线接口和至少一个主光缆组件接口。所述次主光缆组件2051通过上述主光缆组件接口与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2061连接,而每个远端机202分别通过一根室外光缆跳线207连接至所述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2061的不同的室外光缆跳线接口。
室外光缆接头盒206的结构形式多样,常用的有矩形和钟罩形等,但其与主光缆组件205以及室外光缆跳线207的连接方式一般只有两种:机械接插方式和熔接方式。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室外光缆接头盒的机械接插方式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对于机械接插式的室外光缆接头盒206,为了安装固定的方便,在该室外光缆接头盒206的内部设置了一个或多个适配器安装法兰501(图5中示例性的为6个),因此所述主光缆组件205中的光纤与室外光缆跳线207中对应的光纤可通过所述的适配器安装法兰501在室外光缆接头盒206中实现连接。例如,只需将来自所述主光缆组件205中的相应光纤(例如,主光缆组件205中的全部光纤或从主光缆组件205中被分离出的光纤,图5中示例性的为6根光纤)的LC/SC/FC适配器以及室外光缆跳线207的LC/SC/FC适配器分别插入或旋入相应的适配器安装法兰501中,即可在室外光缆接头盒中完成主光缆组件205中的光纤与对应的室外光缆跳线207中的光纤的连接。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室外光缆接头盒的熔接方式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对于熔接式的室外光缆接头盒,所述主光缆组件205中的光纤与室外光缆跳线207中对应的光纤可通过光纤熔接的方式在室外光缆接头盒206中实现连接。例如,只需在室外光缆接头盒206中将来自主光缆组件205中的相应光纤(例如,主光缆组件205中的全部光纤或从主光缆组件205中被分离出的光纤)和对应的室外光缆跳线207中的光纤在熔接点601进行熔接即可完成主光缆组件205中的光纤与室外光缆跳线207中的光纤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果上述从主光缆组件205中被分离出的光纤不是主光缆组件205中的全部光纤,则可将上述次主光缆组件2051从室外光缆接头盒206的次主光缆组件接口引出,连接至所述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2061,从而在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2061中与相应的其它室外光缆跳线207进行连接,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如图5或图6所示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室外光缆接头盒的外壳可采用ABS工程塑料或高刚性铝合金材料,其外部紧固件可全部选用优质不锈钢材料。上述室外光缆接头盒支持杆挂、架空、管道固定或直埋等多种应用场景,且可具有一进三出、一进六出、二进三出、二进六出等形式,从而可支持多种应用需要。由于上述室外光缆接头盒支持多种接续方式(既支持LC、SC或FC等机械接插式,也支持熔接式),因此可以快速、方便地处理接头和进行光缆分歧;上述的室外光缆接头盒的防护(IP,Ingress Protection)等级为IP68,且配置了可反复使用的硅橡胶密封圈,因此可实现多次重复密封使用,便于实现网络扩容和维护。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2061的结构与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206的结构相同或相类似,该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2061与所述次主光缆组件2051的连接方式也可使用图5或图6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还可根据实际应用环境选择所使用的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2061的数目以及次主光阻组件2051的数目。以图2所示的光纤拉远结构为例,如果只需连接同一区域内的6个远端机,则可将该6个远端机均连接到室外光缆接头盒206上,而无需使用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2061和次主光阻组件2051(即所使用的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2061和次主光阻组件2051的数目均为0);如果除了上述6个远端机外,还需连接其它的3个远端机,则可使用1个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2061和1个次主光阻组件2051,用于连接上述其它的3个远端机,此时,所述次主光阻组件2051从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206的次主光缆组件接口引出,连接至所述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2061的主光缆组件接口,使得上述其它的3个远端机可分别通过一根室外光缆跳线以及所述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2061上的室外光缆跳线接口与所述次主光阻组件2051中对应的光纤连接;另外,当所需连接的远端机数目较多或处于多个不同的区域时,还可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多个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2061和多个次主光阻组件2051;其中,所述多个主光阻组件2051的组成方式及其与所述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2061连接的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组成方式和连接方式相同或相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室外光缆跳线207用于将远端机202连接至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206或所述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2061,使得所述远端机202可通过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206与主光阻组件205中相应的光纤进行连接,或使得所述远端机202可通过所述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2061与次主光阻组件2051中相应的光纤进行连接。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室外光缆跳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室外光缆跳线207包括:连接器701、连接器702和防水光缆703,所述连接器701、连接器702分别设置于所述防水光缆703的两端。其中,上述防水光缆703可通过连接器701与远端机202相连接,上述防水光缆703可通过连接器702与室外光缆接头盒206或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2061相连接。上述连接器702的接口形式可以是如图7所示的FC、SC或LC等适配器,从而可在室外光缆接头盒206或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2061中通过如图5所示的机械接插方式与上述主光缆组件205相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也可以省略连接器702,而将上述防水光缆703中的光纤在室外光缆接头盒206或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2061内通过如图6所示的熔接方式与主光缆组件205中的对应光纤进行连接。
上述防水光缆703是由紧套光纤外包覆芳纶纱加强元件,在挤包具有阻燃作用的聚乙烯护套而构成的子单元,经与非金属加强件绞合后,最后再挤包聚乙烯护套而成。因此,上述的防水光缆703主要包括:聚乙烯护套、单芯紧套光缆、非金属加强件、填充绳和阻水包带。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由于单个机房200中只有一个近端机,因此可以省略图2中所示的室内光缆跳线203和接续单元箱204,而将主光缆组件205直接与近端机201相连接。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近端机可以是BBU,所述的远端机可以是RRU或直放站(Reapter)。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种光纤拉远结构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可在单个机房200中安装多个(如图8中示例性地可以为2个)近端机,因此所述的光纤拉远结构包括:2个近端机201、多个(如图8中示例性地可以为9个)远端机202、室内光缆跳线203、接续单元箱204、主光缆组件205、室外光缆接头盒206、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2061和室外光缆跳线207。
所述多个(如图8中示例性地可以为2个)近端机201可分别通过所述室内光缆跳线203与所述接续单元箱204的一端连接,使得同一个接续单元箱可以连接多个近端机。图3所示的光纤拉远结构的其它连接关系与图2中所示相同,因此不再赘述。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三种光纤拉远结构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可在室外机柜900中安装至少一个(如图9中示例性地可以为2个)近端机,图9所示的光纤拉远结构的连接关系与图8中所示相同,因此不再赘述。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如果室外机柜900中只有一个近端机,则可以省略图9中所示的室内光缆跳线203和接续单元箱204,而将主光缆组件205直接与近端机201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光纤拉远结构中,由于使用了主光缆组件和室外光缆接头盒,使得多个远端机可以共用一条多芯的干式阻水光缆(例如,多芯的全干式光缆);且由于使用了接续单元箱,所以使得多个近端机可以共用一条多芯的干式阻水光缆,多个近端机可以共用一个机房,从而大大减少了上塔光缆的数量,减少工程布线工作量,加快了建站速度,使得基站选址更加灵活,易于中途分支,扩容更容易,维护更便捷,可大大简化网络规划,而且还可以大大降低材料成本、基站配套成本、工程安装成本和工程维护成本;另外,由于主光缆组件使用了抗侧压能力强的干式阻水光缆,因此可以适应多种应用场景(例如,铁塔、屋顶、外管塔、无走线架的内管塔、室内管道和直埋等),而且还具有良好的防水防潮性能;同时,由于主光缆组件内没有油膏,不存在光缆中的其他材料与油膏的相容性问题,因此进行光纤接续时也无须清除油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光纤拉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拉远结构包括:至少一个近端机、主光缆组件、室外光缆接头盒、室外光缆跳线和至少一个远端机;
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具有至少一个主光缆组件接口和至少一个室外光缆跳线接口,用于将所述至少一个远端机通过所述室外光缆跳线连接至所述主光缆组件;
所述近端机与所述主光缆组件的一端连接;所述主光缆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的主光缆组件接口连接;每个远端机分别通过一根室外光缆跳线连接至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的不同的室外光缆跳线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拉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光缆组件为多芯的干式阻水光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拉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芯的干式阻水光缆为:骨架式带状光缆、SZ骨架式带状光缆或全干式光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拉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机为至少两个,且所述光纤拉远结构还进一步包括:接续单元箱以及至少一根室内光缆跳线;
所述接续单元箱具有至少一个室内光缆跳线接口和一个与所有室内光缆跳线接口都导通的主光缆接口;
每个近端机分别通过所述室内光缆跳线连接至所述接续单元箱的不同的室内光缆跳线接口,并通过所述接续单元箱的所述主光缆接口与所述主光缆组件的一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纤拉远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两个近端机设置于同一个机房中或同一个室外机柜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拉远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中设置有适配器安装法兰;
所述主光缆组件中的光纤与室外光缆跳线中对应的光纤通过所述的适配器安装法兰实现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拉远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光缆组件中的光纤与室外光缆跳线中对应的光纤在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中通过光纤熔接的方式实现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拉远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光缆组件中包括多根光纤,且每2根光纤组成1个光纤对;从所述主光缆组件中分离出的至少1个光纤对中的光纤在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中与连接至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上的所述室外光缆跳线中相应的光纤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纤拉远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出的光纤对的数目至少与连接在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上的室外光缆跳线的数目相等。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光纤拉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拉远结构还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次主光缆组件和至少一个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
所述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具有至少一个主光缆组件接口和至少一个室外光缆跳线接口,用于将所述至少一个远端机通过所述室外光缆跳线连接至所述次主光缆组件;
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还具有至少一个次主光缆组件接口;
所述次主光缆组件由所述主光缆组件中未被分离出的光纤组成;所述次主光缆组件从所述室外光缆接头盒的所述次主光缆组件接口引出,连接至所述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的主光缆组件接口;
至少一个远端机分别通过一根室外光缆跳线连接至所述次级室外光缆接头盒的不同的室外光缆跳线接口。
CNU2008201234001U 2008-11-10 2008-11-10 一种光纤拉远结构 Expired - Lifetime CN201285461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1234001U CN201285461Y (zh) 2008-11-10 2008-11-10 一种光纤拉远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1234001U CN201285461Y (zh) 2008-11-10 2008-11-10 一种光纤拉远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285461Y true CN201285461Y (zh) 2009-08-05

Family

ID=40950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123400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285461Y (zh) 2008-11-10 2008-11-10 一种光纤拉远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285461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57285A1 (zh) * 2017-02-28 2018-09-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纤分纤箱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57285A1 (zh) * 2017-02-28 2018-09-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纤分纤箱
US11029474B2 (en) 2017-02-28 2021-06-0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ber access terminal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34912B (zh) 一种网络布线系统、桥架及可装卸配线装置
CN101393311B (zh) 3g设备连接用光缆
CN201285461Y (zh) 一种光纤拉远结构
CN201698066U (zh) 全干式室内室外两用光缆
CN203881981U (zh) 新型复合架空光缆
CN201498258U (zh) 光纤复合架空绝缘电缆
CN211653238U (zh) 共享铁塔通信基站光缆接续与线路光缆接续装置共建结构
CN205210354U (zh) 一种气吹式光缆分线箱
CN202190269U (zh) 一种塔装光纤配线箱以及光纤到天线系统
CN209281025U (zh) 基于光纤束结构的大芯数气吹微缆
CN202854384U (zh) 一种全干自承式中心束管式室内外两用光缆
CN205374830U (zh) 一种双并排自承式皮线光缆
CN114117701A (zh) 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实施方法
CN209231580U (zh) 一种柔性铠装管道光缆及其组件
CN203150310U (zh) 一种室内引入用光电混合缆
CN216647893U (zh) 一种抗拉扯的通信电缆
KR100582803B1 (ko) 광가입자망 배선 시스템
CN207366789U (zh) 一种多芯拉远组件
CN205067800U (zh) Mpo光纤活动连接器型拉远跳纤
CN205826910U (zh) 一种抗弯曲皮线尾纤
CN201555971U (zh) 室外光缆跳线
CN201397413Y (zh) 一种室内外两用光缆
CN210243911U (zh) 一种微型非金属防鼠阻燃引入光缆
CN103412385A (zh) 一种加强型自承式光缆
CN220820298U (zh) 一种可实现双纤传输的光纤跳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