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226509Y - 一种红外感应装置及使用其的红外感应风筒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红外感应装置及使用其的红外感应风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226509Y
CN201226509Y CNU2008200952635U CN200820095263U CN201226509Y CN 201226509 Y CN201226509 Y CN 201226509Y CN U2008200952635 U CNU2008200952635 U CN U2008200952635U CN 200820095263 U CN200820095263 U CN 200820095263U CN 201226509 Y CN201226509 Y CN 201226509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rared
current
limiting resistance
links
switch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09526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汉辉
陈培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ITO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ITO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ITO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ITO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82009526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226509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226509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226509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告了一种红外感应装置及使用其的红外感应风筒,红外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红外发射模块、红外接收模块和开关控制模块,所述红外发射模块和红外接收模块互相平行,所述红外发射模块向红外接收模块发射红外信号,所述红外接收模块和开关控制模块相连;所述红外接收模块在接收到红外信号时输出第一信号至开关控制模块,使开关控制模块开通;所述红外接收模块在未接收到红外信号时输出第二信号至开关控制模块,使开关控制模块关闭。本实用新型的红外感应装置仅需要红外发射模块、红外接收模块和开关控制模块三个基本模块,电路结构简单;而且无需红外线热释电传感器,其所用器件都是常见易得的,采购周期短,制作成本低。

Description

一种红外感应装置及使用其的红外感应风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红外感应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红外感应风筒。
背景技术
目前的红外感应装置一般采用红外线热释电传感器进行采样然后处理。对于采样到的微小信号,必须先用放大器进行放大,然后输入到比较器进行比较或输入到模拟/数字(A/D)转换器进行数据转换。在实际应用中,以上方案往往受到红外线热释电传感器成本或稳定性、一致性、采样精度、空间尺寸和要外加透镜等的限制,难以满足小家电行业的批量化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技术问题就是为了克服以上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的红外感应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技术问题就是为了克服以上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的红外感应风筒。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解决:一种红外感应装置,包括红外发射模块、红外接收模块和开关控制模块,所述红外发射模块和红外接收模块互相平行,所述红外发射模块向红外接收模块发射红外信号,所述红外接收模块和开关控制模块相连;所述红外接收模块在接收到红外信号时输出第一信号至开关控制模块,使开关控制模块开通;所述红外接收模块在未接收到红外信号时输出第二信号至开关控制模块,使开关控制模块关闭。
所述红外发射模块包括第一限流电阻和红外发射管,所述红外接收模块包括上拉电阻和红外接收管;所述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的位置互相平行,所述第一限流电阻和红外发射管串联,所述第一限流电阻与电源相连,所述红外发射管与地相连;所述上拉电阻和红外接收管串联,所述上拉电阻与电源相连,所述红外接收管与地相连。
所述开关控制模块包括第三限流电阻、第二晶体管、下拉电阻、第四限流电阻和第三晶体管;所述第三限流电阻一端连接在上拉电阻和红外接收管之间,第三限流电阻另一端与第二晶体管基极相连,所述第二晶体管射极与电源相连,所述第二晶体管集电极经下拉电阻与地相连,所述第四限流电阻连接在第二晶体管集电极与第三晶体管基极之间,所述第三晶体管射极接地。
所述红外感应装置还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一电容一端连接在第三限流电阻与红外接收管之间,第一电容另一端与地相连;所述第二电容一端连接在第四限流电阻与下拉电阻之间,第二电容另一端与地相连。
所述红外感应装置还包括可调电阻,所述可调电阻一端连接在第三限流电阻与第二晶体管之间,可调电阻另一端与电源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解决:一种红外感应风筒,包括红外感应装置,所述红外感应装置包括红外发射模块、红外接收模块和开关控制模块,所述红外发射模块和红外接收模块互相平行,所述红外发射模块向红外接收模块发射红外信号,所述开关控制模块连接在红外接收模块和风筒负载之间;所述红外接收模块在接收到红外信号时输出第一信号至开关控制模块,使开关控制模块开通,风筒负载通电;所述红外接收模块在未接收到红外信号时输出第二信号至开关控制模块,使开关控制模块关闭,风筒负载停止通电。
所述红外发射模块包括第一限流电阻和红外发射管,所述红外接收模块包括上拉电阻和红外接收管;所述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的位置互相平行,所述第一限流电阻和红外发射管串联,所述第一限流电阻与电源相连,所述红外发射管与地相连;所述上拉电阻和红外接收管串联,所述上拉电阻与电源相连,所述红外接收管与地相连。
所述开关控制模块包括第三限流电阻、第二晶体管、下拉电阻、第四限流电阻、第三晶体管、第六限流电阻和可控硅;所述第三限流电阻一端连接在上拉电阻和红外接收管之间,第三限流电阻另一端与第二晶体管基极相连,所述第二晶体管射极与电源相连,所述第二晶体管集电极经下拉电阻与地相连,所述第四限流电阻连接在第二晶体管集电极与第三晶体管基极之间,所述第三晶体管射极接地,所述第六限流电阻连接在第三晶体管集电极和可控硅控制极之间,所述可控硅阳极接火线,可控硅阴极经风筒负载接零线。
所述红外感应装置还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一电容一端连接在第三限流电阻与红外接收管之间,第一电容另一端与地相连;所述第二电容一端连接在第四限流电阻与下拉电阻之间,第二电容另一端与地相连。
所述红外感应装置还包括可调电阻,所述可调电阻一端连接在第三限流电阻与第二晶体管之间,可调电阻另一端与电源相连。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对比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红外感应装置仅需要红外发射模块、红外接收模块和开关控制模块三个基本模块,电路结构简单;而且无需红外线热释电传感器,其所用器件都是常见易得的,采购周期短,制作成本低。本实用新型的红外感应装置元件个数少,所占空间非常小、可靠性高、装配简单、易于PCB的排板。本实用新型为红外线控制及其信号采集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与现有的红外线控制方案相比具有十分显著的优点,具有广泛而又专业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电路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电路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一
如图1所示,一种红外感应装置,包括红外发射模块、红外接收模块和开关控制模块,所述红外发射模块和红外接收模块互相平行,所述红外发射模块向红外接收模块发射红外信号,所述红外接收模块和开关控制模块相连;所述红外接收模块在接收到红外信号时输出第一信号至开关控制模块,使开关控制模块开通;所述红外接收模块在未接收到红外信号时输出第二信号至开关控制模块,使开关控制模块关闭。红外发射模块一直在发射红外信号,当有人或别的物体做阻挡,形成红外线信号的反射,红外接收模块接收到信号,输出给开关控制模块,由开关控制模块控制负载是否通电。
如图2所示,所述红外发射模块包括第一限流电阻R1和红外发射管LED1,所述红外接收模块包括上拉电阻R2和红外接收管TR1。所述红外发射管LED1和红外接收管TR1的位置互相平行,所述第一限流电阻R1和红外发射管LED1串联,所述第一限流电阻R1与电源VCC相连,所述红外发射管LED1与地相连。第一限流电阻R1可以控制红外发射管LED1的发射强度。所述上拉电阻R2和红外接收管TR1串联,所述上拉电阻R2与电源VCC相连,所述红外接收管TR1与地相连。上拉电阻R2可以确保红外接收管TR1在没接收到红外信号时将红外接收管TR1的输出量置为高电平。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的成本低,从而降低本实用新型的红外感应装置的成本。
如图2所示,所述开关控制模块包括第三限流电阻R3、第二晶体管TR2、下拉电阻R5、第四限流电阻R4和第三晶体管TR3。所述第三限流电阻R3一端连接在上拉电阻R2和红外接收管TR1之间,第三限流电阻R3另一端与第二晶体管TR2基极相连,所述第二晶体管TR2射极与电源VCC相连,所述第二晶体管TR2集电极经下拉电阻R5与地相连,所述第四限流电阻R4连接在第二晶体管TR2集电极与第三晶体管TR3基极之间,所述第三晶体管TR3射极接地。红外接收管TR1信号输出经由第三限流电阻R3至第二晶体管TR2,以控制第三晶体管TR3。所述第三晶体管TR3的导通、截止取决于第二晶体管TR2的状态。
上述红外感应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假设红外发射管LED1的压降是V1,那么流过红外发射管LED1的电流I=(VCC-V1)/R1。因为红外发射管LED1和红外接收管TR1是平行放置的,在没有人或别的物体阻挡的时候,红外接收管TR1接收不到信号,因此输出高电平给第二晶体管TR2,此时第二晶体管TR2是截止的,因此第三晶体管TR3也是截止的。当有人或物体接近红外发射管LED1和红外接收管TR1时,红外线形成发射,因此红外接收管TR1接收到信号,输出低电平。因而第二晶体管TR2导通,电源VCC提供的电流得以经过第四限流电阻R4流向第三晶体管TR3,所以第三晶体管TR3导通。
为了提高电路的可靠性,可以在图2的基本电路里增加一些元件。如图3所示,所述红外感应装置还包括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所述第一电容C1一端连接在第三限流电阻R3与红外接收管TR1之间,第一电容C1另一端与地相连;所述第二电容C2一端连接在第四限流电阻R4与下拉电阻R5之间,第二电容C2另一端与地相连。
同时,为了更适应大批量化的生产需求,可增设可调电阻VR1。如图3所示,所述红外感应装置还包括可调电阻VR1,所述可调电阻VR1串联在第二晶体管TR2基极。即:所述可调电阻VR1一端连接在第三限流电阻R3与第二晶体管TR2之间,可调电阻VR1另一端与电源VCC相连。这样接收灵敏度就可以调节,从而克服由大批量的红外发射管、红外接收管灵敏度不一致而产生的感应距离不一致的情况。
上述红外感应装置可以应用在各种地方,此处以一种包含上述红外感应装置的红外感应风筒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一种红外感应风筒,包括红外感应装置,所述红外感应装置包括红外发射模块、红外接收模块和开关控制模块,所述红外发射模块和红外接收模块互相平行,所述红外发射模块向红外接收模块发射红外信号,所述开关控制模块连接在红外接收模块和风筒负载RL之间;所述红外接收模块在接收到红外信号时输出第一信号至开关控制模块,使开关控制模块开通,风筒负载RL通电;所述红外接收模块在未接收到红外信号时输出第二信号至开关控制模块,使开关控制模块关闭,风筒负载RL停止通电。所述风筒负载RL包括加热丝和电机。
如图3所示,所述红外发射模块包括第一限流电阻R1和红外发射管LED1,所述红外接收模块包括上拉电阻R2和红外接收管TR1;所述红外发射管LED1和红外接收管TR1的位置互相平行,所述第一限流电阻R1和红外发射管LED1串联,所述第一限流电阻R1与电源VCC相连,所述红外发射管LED1与地相连;所述上拉电阻R2和红外接收管TR1串联,所述上拉电阻R2与电源VCC相连,所述红外接收管TR1与地相连。如图3所示,所述开关控制模块包括第三限流电阻R3、第二晶体管TR2、下拉电阻R5、第四限流电阻R4、第三晶体管TR3、第六限流电阻R6和可控硅TR4。所述第三限流电阻R3一端连接在上拉电阻R2和红外接收管TR1之间,第三限流电阻R3另一端与第二晶体管TR2基极相连,所述第二晶体管TR2射极与电源VCC相连,所述第二晶体管TR2集电极经下拉电阻R5与地相连,所述第四限流电阻R4连接在第二晶体管TR2集电极与第三晶体管TR3基极之间,所述第三晶体管TR3射极接地,所述第六限流电阻R6连接在第三晶体管TR3集电极和可控硅TR4控制极之间,所述可控硅TR4阳极接火线,可控硅TR4阴极经风筒负载RL接零线。所述可控硅TR4的导通、截止取决于第三晶体管TR3的状态。
如图3所示,所述红外感应装置还包括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所述第一电容C1一端连接在第三限流电阻R3与红外接收管TR1之间,第一电容C1另一端与地相连;所述第二电容C2一端连接在第四限流电阻R4与下拉电阻R5之间,第二电容C2另一端与地相连。
如图3所示,所述红外感应装置还包括可调电阻VR1,所述可调电阻VR1一端连接在第三限流电阻R3与第二晶体管TR2之间,可调电阻VR1另一端与电源VCC相连。上述红外感应风筒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将图3所示的电路做成电路板(PCB),装配在风筒的手柄中。当手捉住手柄时,第三晶体管TR3导通,此时就给了可控硅TR4触发信号,可控硅TR4导通,因此风筒上的负载RL有电流流过,开始工作。当放开手时,可控硅TR4截止,风筒停止工作。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红外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红外发射模块、红外接收模块和开关控制模块,所述红外发射模块和红外接收模块互相平行,所述红外发射模块向红外接收模块发射红外信号,所述红外接收模块和开关控制模块相连;所述红外接收模块在接收到红外信号时输出第一信号至开关控制模块,使开关控制模块开通;所述红外接收模块在未接收到红外信号时输出第二信号至开关控制模块,使开关控制模块关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发射模块包括第一限流电阻和红外发射管,所述红外接收模块包括上拉电阻和红外接收管;所述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的位置互相平行,所述第一限流电阻和红外发射管串联,所述第一限流电阻与电源相连,所述红外发射管与地相连;所述上拉电阻和红外接收管串联,所述上拉电阻与电源相连,所述红外接收管与地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外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包括第三限流电阻、第二晶体管、下拉电阻、第四限流电阻和第三晶体管;所述第三限流电阻一端连接在上拉电阻和红外接收管之间,第三限流电阻另一端与第二晶体管基极相连,所述第二晶体管射极与电源相连,所述第二晶体管集电极经下拉电阻与地相连,所述第四限流电阻连接在第二晶体管集电极与第三晶体管基极之间,所述第三晶体管射极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红外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一电容一端连接在第三限流电阻与红外接收管之间,第一电容另一端与地相连;所述第二电容一端连接在第四限流电阻与下拉电阻之间,第二电容另一端与地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红外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调电阻,所述可调电阻一端连接在第三限流电阻与第二晶体管之间,可调电阻另一端与电源相连。
6.一种红外感应风筒,包括红外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感应装置包括红外发射模块、红外接收模块和开关控制模块,所述红外发射模块和红外接收模块互相平行,所述红外发射模块向红外接收模块发射红外信号,所述开关控制模块连接在红外接收模块和风筒负载之间;所述红外接收模块在接收到红外信号时输出第一信号至开关控制模块,使开关控制模块开通,风筒负载通电;所述红外接收模块在未接收到红外信号时输出第二信号至开关控制模块,使开关控制模块关闭,风筒负载停止通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红外感应风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发射模块包括第一限流电阻和红外发射管,所述红外接收模块包括上拉电阻和红外接收管;所述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的位置互相平行,所述第一限流电阻和红外发射管串联,所述第一限流电阻与电源相连,所述红外发射管与地相连;所述上拉电阻和红外接收管串联,所述上拉电阻与电源相连,所述红外接收管与地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红外感应风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包括第三限流电阻、第二晶体管、下拉电阻、第四限流电阻、第三晶体管、第六限流电阻和可控硅;所述第三限流电阻一端连接在上拉电阻和红外接收管之间,第三限流电阻另一端与第二晶体管基极相连,所述第二晶体管射极与电源相连,所述第二晶体管集电极经下拉电阻与地相连,所述第四限流电阻连接在第二晶体管集电极与第三晶体管基极之间,所述第三晶体管射极接地,所述第六限流电阻连接在第三晶体管集电极和可控硅控制极之间,所述可控硅阳极接火线,可控硅阴极经风筒负载接零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红外感应风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感应装置还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一电容一端连接在第三限流电阻与红外接收管之间,第一电容另一端与地相连;所述第二电容一端连接在第四限流电阻与下拉电阻之间,第二电容另一端与地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红外感应风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感应装置还包括可调电阻,所述可调电阻一端连接在第三限流电阻与第二晶体管之间,可调电阻另一端与电源相连。
CNU2008200952635U 2008-07-03 2008-07-03 一种红外感应装置及使用其的红外感应风筒 Expired - Lifetime CN201226509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0952635U CN201226509Y (zh) 2008-07-03 2008-07-03 一种红外感应装置及使用其的红外感应风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0952635U CN201226509Y (zh) 2008-07-03 2008-07-03 一种红外感应装置及使用其的红外感应风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226509Y true CN201226509Y (zh) 2009-04-22

Family

ID=40599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095263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226509Y (zh) 2008-07-03 2008-07-03 一种红外感应装置及使用其的红外感应风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226509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54726A (zh) * 2021-09-10 2021-12-31 添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梳理设备及控制方法、发梳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54726A (zh) * 2021-09-10 2021-12-31 添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梳理设备及控制方法、发梳
CN113854726B (zh) * 2021-09-10 2023-08-01 添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梳理设备及控制方法、发梳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99402B (zh) 采用ad方式进行红外学习的方法
CN201226509Y (zh) 一种红外感应装置及使用其的红外感应风筒
CN103901256A (zh) 一种新型的雷击电流测量设备
WO2017113550A1 (zh) 运算放大器、驱动接口、测控设备、驱动电路和驱动器
CN102374563A (zh) 具有烟气自动检测装置的吸油烟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3283537A (zh) 一种农业大棚温湿控制系统
CN201302218Y (zh) 超高频无线自动控制电暖气
CN101867207A (zh) 电力蓄电池恒流放电装置
CN104634398B (zh) 一种励磁电路加高压系统及方法
CN203551704U (zh) 单相多功能表
CN203378990U (zh) 一种基于mch陶瓷发热体的温奶器
CN204166094U (zh) 一种led光电参数测量系统
CN207707307U (zh) 一种加热器控制电路及烟具
CN109671249A (zh) 一种具有温控自我保护且能够进行漏电检测的变频器
CN108168618A (zh) 一种基于无线数据传输的环境监控系统
CN2847646Y (zh) 具有恒压恒流控制电路的高频充电器
CN203786221U (zh) 一种具有两路rs485接口的能效数据采集终端
CN104656730B (zh) 双路隔离恒流型数控直流电源
CN203732930U (zh) 一种具有两路rs485接口的能源数据采集终端
CN200965641Y (zh) 交流温控电路
CN201130087Y (zh) 气流检测装置
CN204269733U (zh) 一种连续温度范围内金属电阻率变化测试装置
CN202159241U (zh) 一种调压稳压dsp控制装置
CN205483302U (zh) 低功耗温度传感系统
CN205608551U (zh) 基于pid算法的温度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