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41237Y - 双模式锁定挂锁 - Google Patents
双模式锁定挂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141237Y CN201141237Y CNU2007201293630U CN200720129363U CN201141237Y CN 201141237 Y CN201141237 Y CN 201141237Y CN U2007201293630 U CNU2007201293630 U CN U2007201293630U CN 200720129363 U CN200720129363 U CN 200720129363U CN 201141237 Y CN201141237 Y CN 201141237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ckled zone
- padlock
- hook
- double mode
- base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模式锁定挂锁,该双模式锁定挂锁提供一种构造成能用可旋转的号码盘号码结构或钥匙致动的制栓结构而打开和/或闭合挂钩的单件式外壳和挂钩组件,且通过触发件控制所述挂钩的运动,从而实现了有效的、容易制造的挂锁,该挂锁结合有两个形成在该单件式挂锁内的单独而独立的锁定结构。此外,所述触发件和挂钩分别结合有结构独特的配合表面,每个表面分别包括凹入的第一弯曲区和突出的第二弯曲区,挂钩的第一弯曲区和第二弯曲区分别与触发件的第一弯曲区和第二弯曲区相滑动配合。通过采用挂钩和触发件上分别设置的两个弯曲表面,实现了挂钩的受控枢转运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挂锁(padlock)和锁定系统,更具体地关于这样的挂锁,该挂锁构造成提供两个单独的可以打开和闭合挂锁的独立模式,同时还提供每当使用一个具体模式打开该挂锁时自动致动的指示器或信号器。
背景技术
已研制了多种挂锁结构并被个人广泛采用,以防止未经授权的人获取已被封闭且锁定的任何特定物品或进入已被封闭和锁住的任何特定区域。尽管许多锁构造成通过钥匙打开,但是人们还研制出了通过获知特定号码而打开的多种号码锁结构。
由于使用容易且方便而变得非常流行的一种特定号码锁为采用多个可旋转的独立号码盘的号码锁,这些号码盘中的每一个都形成为构成用于解锁的号码的一些标记(通常为数字或字母)中的一个标记。通常,号码锁具有使用者能够设定或复位所需号码序列的一个模式或位置。尽管这种普遍特性的锁已用了几十年并且构造成多种形式和形状,但是这些现有技术的号码锁结构具有尚未被成功克服的共同缺陷。
尽管许多制造商已经试图解决与可旋转的号码盘或号码锁相关的问题,但是这些现有技术不能克服的一个主要困难和缺陷在于这样一种不能确保在使用者不知晓的情况下意外或无意地变更或改变预设号码的结构。当使用者在不知晓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改变或变更已知号码时的这种情况下,由于使用者通常不能解除挂钩与壳体的锁定接合,因此整个号码锁将无法继续使用。
另外,尽管钥匙操作的锁不具有在使用者不知晓的情况下改变或变更号码的困难,但是使用者经常会由于钥匙丢失或放错地方而不能使用钥匙操作的锁。因此,现有技术的钥匙操作的锁也经常由于使用者不能找到操作该锁的特定钥匙而被丢弃。
一直困扰现有技术结构的另一普遍问题在于用于制造和组装现有技术挂锁的成本,不管是钥匙操作的挂锁还是号码操作的挂锁。为了获得能够提供消费者期望的所有特征的挂锁,现有结构通常结合有多个小部件,每个小部件都需要昂贵的组装步骤以制成最终产品。因此,制造这些现有的锁结构是昂贵的,从而降低了这些锁被广大的基层消费者接受的能力。
现有技术的挂锁的另一普遍问题在于,这些现有技术的结构不能防止污染物到达锁的可旋转的内部部件,从而使这些部件受损,或者妨碍知晓实际号码或具有致动钥匙的个人操作锁的顺畅性。尽管已进行许多尝试来减少由到达这些部件的污染物引起的不利影响,但是这些尝试不能完全消除该问题。
最后,最近出现并且同时影响号码锁和钥匙操作锁的另一困难在于这样的要求,即为了获取被认为可疑的行李,海关人员和/或检查或安全人员必须破坏所有被锁定的锁。在已实行的新安全规章下,所有的行李必须被扫描或检查以防止运送被认为是不合要求的潜在危险物品或产品。在这些情况下,当行李被扫描并需要进一步目视检查时,检查者有权打开行李进行目视检查,包括在物理上破坏行李上可能存在的任何锁。
因此,对于这些目前实行的新规章,为了获取需要目视检查的任何行李,不能被检查者和/或安全人员打开的所有现有技术锁系统会遭受到物理上的破坏。因此,消费者现在面临这样的可能性,即:保护手提箱的内容物所采用的任何锁系统会被安全人员在物理上拆除,而使得行李在余下的旅行中完全不受保护。
另外,尽管有些现有技术的锁确实提供了能够在必要时使安全人员打开锁的双重锁定系统,但是又出现了另一问题。为此,消费者希望知晓安全人员为了获取行李内部的物品何时打开过其行李。由于双重锁定系统使安全人员能够打开行李、检查内容物并且重新闭合和锁定手提箱,因此消费者不会知晓安全人员进行了什么动作(如果存在的话)。因此,除了使锁具有双重锁定模式之外,消费者还寻求使这些锁结合有自动启动的指示器或信号器,每当使用锁的钥匙部分打开锁时,该指示器或信号器能够通知消费者。
尽管现有系统已进行了一些满足该需求的初步尝试,但是现有系统不能提供容易启动、可靠且明确的指示器或信号器。具体地说,这些现有产品不能提供可以向消费者提供所需明确通知的容易看到的明确的指示器/信号器。另外,这些现有产品极其复杂,需要多个用于实现最终结果的部件。
另外,为了释放挂钩以复位信号装置,许多现有产品需要消费者向锁输入预定的号码。这通常要求消费者在观察者能够看到号码的区域打开他们的锁并使用该号码,从而对消费者不利。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完全一体的双模式锁定挂锁,能提供两个可以打开和闭合挂锁的单独且独立的模式,使用最小数量的主要部件实现了双模式挂锁,并且同时还显著地减小了大多数现有挂锁中存在的复杂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完全一体的双模式锁定挂锁,该挂锁还结合有每当使用挂锁的钥匙部分时通知消费者的明确的指示器或信号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特征的挂锁,其容易制造并向使用者提供对指示器复位的完全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特征的挂锁,其提供了高度可视且使用者容易看到的指示器或信号器。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特征的挂锁,其使得使用者能够在锁完全闭合并锁定的同时复位指示器或信号器。
其它和更多的具体目的将会在下文中说明或者由下文获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模式锁定挂锁,构造成在单件、一体的结构中提供两个单独且独立的锁定结构,所述挂锁包括:
A.外壳,该外壳结合有在其内形成的钥匙控制锁定组件以及在其内形成并定位在所述钥匙控制锁定组件附近的号码控制锁定组件,所述两个锁定组件中的每个锁定组件彼此独立地操作;
B.锁定件,该锁定件构造成可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的挂钩,通过对钥匙控制锁定组件或者对号码控制锁定组件致动而控制所述解锁位置,所述锁定件包括一基部,该基部
a)形成在所述挂钩的一个端部处,
b)枢转地安装至所述外壳,且
c)结合有沿着所述基部的侧边缘形成且定位成彼此邻接的第一弯曲区和第二弯曲区,所述第一弯曲区呈凹形,而所述第二弯曲区呈凸形;以及
C.触发件,该触发件
a)以与所述锁定件的所述基部成配合关系的方式枢转地安装至所述外壳,
b)结合有沿着所述触发件的侧边缘形成且定位成彼此邻接的第一弯曲区和第二弯曲区,所述第一弯曲区呈凹形,而所述第二弯曲区呈任何凸形,
c)所述触发件的所述第一弯曲区和第二弯曲区定位成与所述锁定件的所述基部的所述第一弯曲区和第二弯曲区成控制、配合、对准的关系,以对所述基部的铰接枢转运动进行控制,且
d)包括运动控制臂,该运动控制臂形成在所述触发件上,并构造成响应于对号码控制锁定组件或者钥匙控制锁定组件的致动而可控制地使所述触发件相对于所述外壳运动,从而将触发件的第一弯曲区和第二弯曲区定位在相对于所述锁定件的所述基部的所述第一弯曲区和第二弯曲区的所需位置处,
从而通过对所述钥匙控制锁定组件或对所述号码控制锁定组件的致动使得所述触发件在挂钩锁定位置和挂钩释放位置之间运动。
根据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效果是显著的: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基本上消除了现有结构的所有困难和缺陷,并且获得了一种有效、容易制造的挂锁,该挂锁结合有形成在单个挂锁内的两个单独且独立的锁定系统。另外,提供了独特的挂钩结构,该挂钩结构能够对这两个锁定系统都作出响应,用于响应于任一锁定系统的致动而独立地释放和/或锁合所述单个挂钩。以这种方式,通过使用钥匙致动钥匙控制锁定部分,确保使用者能够使挂钩从锁定接合状态释放,同时通过采用号码控制部分还确保使用者能够将挂钩从与壳体的锁定接合状态释放。
根据本实用新型,采用单个壳体和挂钩组件,该挂钩组件构造成能够使用可旋转号码盘的号码结构或钥匙致动的制栓结构而打开和/或闭合挂钩。以这种方式,实现了双重锁定及释放的挂锁,基本上消除了现有锁结构中通常遇到的困难。
以下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各优选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采用独特构造的挂钩,该挂钩优选地包括形成在两个配合部分中的弧形弯曲的细长指形件。挂钩的形成指形件的一个部分固定地安装到壳体上,另一部分可运动或可枢转地安装到壳体上。以这种方式,随着挂钩的另一部分在第一位置(对准的相互接合的锁定位置)与第二位置(分开的解锁位置)之间运动,使挂钩能够响应于挂锁的正确锁定和解锁而打开和/或闭合。
为了控制挂钩件的运动以打开和/或闭合挂钩,挂钩的枢转或运动部分可响应于挂锁的号码控制部分或钥匙控制部分的致动而运动。不管哪个部分被解锁,可运动的挂钩部分都能够从其闭合位置枢转到其打开位置。
在优选结构中,可运动的指形挂钩部分优选地在其近端安装在放大基部中,该基部安装在壳体上以整体上进行枢转运动。另外,基部的一侧表面结合有凹槽区或凹入弯曲区和凸起弯曲区,该凹槽区或凹入弯曲区定位成正好邻接该凸起弯曲区。通过采用这两个弯曲表面与配合的触发件相结合,实现了基部和挂钩的受控枢转运动。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挂锁中采用的触发件可枢转地安装在壳体上,并优选地构造成使其枢转轴线与挂钩基部的枢转轴线基本平行。另外,触发件结合有边缘或侧表面,该边缘或侧表面包括正好相邻接的凹入弯曲区和凸起弯曲区。当触发件安装在壳体中时,该双弯曲边缘或侧表面定位成与基部的双弯曲区(表面)直接相邻,并且构造成与之配合受控地接合。
如下文详细介绍的那样,触发件构造成在两个隔开的位置之间运动,以控制挂钩的锁定和解锁。在第一位置,触发件定位成防止基部运动,从而将挂钩的基部牢固地锁定在其闭合位置,以保持挂钩闭合且锁定。在其第二位置,触发件定位成允许基部弧形枢转,从而允许安装在其上的形成指形部的挂钩枢转到其打开和解锁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优选结构中,触发件的弧形弯曲凹入区或凹槽区和基部的弧形弯曲凸起区具有基本相同或相配合的曲率半径,而触发件的弧形弯曲凸起区和基部元件的弧形弯曲凹入区或凹槽区具有基本相同或相配合的曲率半径。
由于该结构,每当触发件的凹入弯曲区与基部的凸起弯曲区对准时,基部元件就能够相对于触发件枢转运动。但是,触发件被锁定而不能运动。
同样地,每当触发件的弧形弯曲凸起区与基部元件的弧形弯曲凹入区对准时,触发件就能够相对于基部元件进行弧形枢转运动。但是,基部元件被锁定而不能运动。通过采用该结构,实现了这些部件的期望锁定和解锁配合关系。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通过挂锁的号码控制部分或钥匙控制部分来控制触发件在其挂钩锁定位置和挂钩释放位置之间运动的性能。为此,每当向安装于挂锁的壳体中的可旋转号码盘上输入正确的预设号码时,致动按钮就能够运动以促成触发件在其挂钩阻挡位置与其挂钩释放位置之间弧形枢转。
每当通过采用匹配的钥匙元件致动挂锁的钥匙控制部分时,与钥匙控制部分相关联的制栓保持柱体的弧形枢转运动直接撞击触发件,以使触发件从其挂钩阻挡位置向其挂钩释放位置运动。以这种方式,使用本实用新型挂锁的钥匙控制部分或号码控制部分实现了挂锁所需的打开,同时实现挂钩元件所需的释放。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结构中,在挂锁的钥匙控制部分中结合有致动报警系统,用于通知消费者,挂锁的钥匙控制部分已被使用。为此,在该实施方式中,可动环件与柱体组件相关联,使得每当致动钥匙控制部分时,该可动环件随着制栓保持柱体的运动同时弧形枢转。
另外,一旦这样被致动,所述环件就被锁定在其报警位置,从而挂锁的所有者能够立即知晓,挂锁的钥匙控制部分已经被使用。以这种方式,每当安全人员使用钥匙控制部分来打开手提箱上的挂锁或其它类似产品时,手提箱的所有者通过观察挂锁就可以立即被告知钥匙控制部分已被使用过。
在本实用新型的替换实施方式中,实现了另一挂锁结构,该挂锁结构采用形成在触发件和挂钩上的类似构造的弧形弯曲凹入区或凹槽区和弧形弯曲凸起区,它们彼此配合地相关联以控制挂锁中的挂钩的打开和锁合。在本实用新型的该替换实施方式中,挂钩优选地为大致U形形状的U形元件,该U形元件具有一个自由端,可牢固地安装成与形成在挂锁的壳体上的容纳孔相接合,以将挂锁保持在其闭合位置。另外,挂钩构造成可相对于挂锁的壳体进行枢转运动,从而在受到壳体内的号码控制部分或钥匙控制部分致动时打开挂锁。
在本实用新型该替换实施方式的优选结构中,挂钩的枢转端具有相组合的弧形弯曲凸起区和弧形弯曲凹入区或凹槽区,以用于控制挂钩的锁定和释放。在挂锁的壳体中枢转地安装有触发件,该触发件与挂钩的双弯曲区配合地相关联,以用于响应于触发件的枢转运动而锁合挂钩和释放挂钩。
为此,触发件也包括双弯曲区,该双弯曲区包括相连接的弧形弯曲凹入区或凹槽区和弧形弯曲凸起区,该弧形弯曲凹入区或凹槽区和该弧形弯曲凸起区构造并定位成与挂钩的双弯曲区配合地相互接合。这样,以与上面详述的结构基本相同的方式,在需要时实现了挂锁的挂钩与壳体的期望锁定接合以及挂钩的释放。
因此,本实用新型包括具有在下面描述的物品中例示的特征、特性和元件关系的工业物品,并且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将在权利要求中进行限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本质和目的,应结合附图并参照如下的详细描述,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双重锁定挂锁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在该图中,盖板被拆除并且挂锁处于锁定模式;
图2是图1的双重锁定挂锁的端视图;
图3是图2的A部放大视图;
图4A是图1的双重锁定挂锁的分解立体图;
图4B是本实用新型的双重锁定挂锁的钥匙控制锁定部分的放大端视图,并示出了报警系统的细节,显示在钥匙系统致动指示器之前,指示器与柱体之间的关系;
图5是图1的双重锁定挂锁的侧视图,在该图中,盖板被拆除并且挂锁通过采用号码控制部分而处于打开位置;
图6是图1的双重锁定挂锁的侧视图,在该图中,盖板被拆除并且挂锁通过采用钥匙控制部分而处于打开位置;
图7是图6的双重锁定挂锁的端视图;
图8是图6的双重锁定挂锁的立体图;
图9是图6的双重锁定挂锁的立体图,在该图中,壳体已被拆除;
图10是图6的挂锁的钥匙控制锁定部分的端视图,显示在钥匙系统致动指示器之后,指示器与柱体之间的关系;
图11是图6的双重锁定挂锁的侧视图,该图表示出报警指示器正被复位;
图12至图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双重锁定挂锁中采用的报警指示器结构的详细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双重锁定挂锁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在该图中,盖板已被拆除并且挂锁处于锁定位置;
图16是图15的双重锁定挂锁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6的双重锁定挂锁的立体图,在该图中,壳体已被拆除;
图18是图15的双重锁定挂锁的侧视图,在该图中,盖板已被拆除并且挂锁通过采用号码控制部分而处于打开位置;
图19是图18的双重锁定挂锁的立体图;
图20是图15的双重锁定挂锁的侧视图,在该图中,盖板已被拆除并且挂锁通过采用号码控制部分而处于打开位置;
图21是图20的双重锁定挂锁的立体图;
图22A-22E是表示图15的双重锁定挂锁中采用的挂钩的多个变换角度的系列视图;以及
图23A-23H是表示图15的双重锁定挂锁中采用的触发件的多个变换角度的系列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参照图1至图23H以及下面的详细描述,可以最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双模式锁定挂锁20的两个可替换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和操作。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变动。因此,应理解对图1至图23H所示的实施方式提供的如下详细说明仅为了示例性目的而不意在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
在图1至图14中,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双模式锁定挂锁20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该优选实施方式使用最小数量的主要部件实现了双模式挂锁并且同时还显著地减小了大多数现有挂锁中存在的复杂性。以这种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高效并且商业上理想的结构,该结构能够以有竞争力的成本制造而成,同时还提供了本实用新型的独特性质以及现有挂锁中通常包含的所有锁定和防盗特征。
另外,如这里完全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都结合有与挂锁的挂钩相关联形成的独特构造的双弯曲区,该双弯曲区与形成在可枢转的触发件(触发件安装成与挂钩控制接合)上的双弯曲区相配合。通过采用该结构,实现了高效、容易制造的双模式锁定挂锁,其能够提供高效且价格有竞争力的挂锁所期望的所有性质。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形成双模式锁定挂锁20的两个主要部件包括壳体21和挂钩22,该壳体21包括盖板(图中未示)和底板110。壳体21包括形成在其一侧内的号码控制锁定部分23和形成在其相反侧的钥匙控制锁定部分24。用于形成和操作号码控制锁定部分23所需的部件以及用于形成和操作钥匙控制锁定部分24所需的部件都在下面被详述。但是,无论使用者使用哪个部分来锁定和解锁本实用新型的挂锁20,都采用挂钩22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的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挂钩22包括弓形弯曲的指形件,该指形件包括两个相匹配的第一部分26和第二部分27。如本文所述,第一部分26固定地安装于壳体21的底板110的直立柱28上,而第二部分27附接在安装块140上。通过将安装块140枢接于壳体21的底板110的直立支撑柱139(该直立支撑柱139限定了枢转轴线“C2”)而将安装块140可枢转地安装至壳体21上。
在本实用新型该实施方式的优选结构中,安装块140结合有挂钩22的第二部分27,该第二部分27固定地安装在该安装块140的一个侧表面上,并且该安装块140还设有形成在其相反一侧表面上的第一弯曲区141和第二弯曲区142。如下面更完全详述,弧形的第一弯曲区141优选地包括向内凹入的凹入弯曲区或凹槽区,而第二弯曲区142包括向外突出的凸起弯曲区。如图所示,第一弯曲区141和第二弯曲区142优选地形成为沿着安装块140的共同侧表面延伸且彼此正好邻接。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并在安装块140中形成通道或孔148,安装块140安装至壳体21的支撑柱139以用于提供相对于该处的弧形枢转运动。如下面详细所述的,安装块140的弧形枢转运动由可枢转的触发件150控制。由于挂钩22的第二部分27附接于安装块140,因此安装块140的弧形枢转运动使得挂钩22的第二部分27可运动至与挂钩22的第一部分26对准以及不与其对准。以这种方式,实现了双模式锁定挂锁20的打开和闭合,能让使用者交替地通过挂钩22打开挂锁20,以及防止打开挂钩22而获取被挂锁20锁定的任何物品。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触发件150实现安装块140的受控运动以及由此导致的挂锁20的锁定和解锁。如图所示,触发件150结合有形成在其中的孔或通道158,通过将触发件150固定到直立支撑柱149(该直立支撑柱149附接于挂锁20的壳体21)而使得触发件150可枢转地安装至壳体21。以这种方式,形成枢转轴线“C1”,并使得该枢转轴线“C1”与枢转轴线“C2”成平行关系排列。
触发件150结合有两个弧形的第一弯曲区151和第二弯曲区152,这两个弧形的第一弯曲区151和第二弯曲区152形成在触发件150的一侧表面上并彼此邻接。在优选结构中,弧形的第一弯曲区151包括向内凹入的凹入弯曲区或凹槽区,而第二弯曲区152包括向外突出的凸起弯曲区。
如附图中清楚所示,触发件150的第一弯曲区151和第二弯曲区152安装成与安装块140的第一弯曲区141和第二弯曲区142形成对准、配合、控制关系。如下面将详细所述,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可以实现安装块140所需的弧形枢转运动以及由此导致的挂钩22的打开和闭合。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用于限定触发件150的第二弯曲区152的曲率半径与用于形成安装块140的第一弯曲区141的曲率半径大致相等。这样,第二弯曲区152和第一弯曲区141都采用枢转轴线C1作为这两个弧形曲线的中心点。如图1清楚所示,每当将弧形的第二弯曲区152安装在弧形的第一弯曲区141内时,可以防止安装块140的枢转运动,从而使挂钩22的第二部分27保持其对准的、挂钩闭合位置,由此使挂锁20保持在固定且锁定的位置。
此外,用于限定触发件150的第一弯曲区151的曲率半径与用于形成安装块140的第二弯曲区142的曲率半径大致相等。这样,第一弯曲区151和第二弯曲区142都采用枢转轴线C2作为这两个弧形曲线的中心点。
如图5清楚所示,当触发件150弧形地枢转到其第二交替位置时,触发件150的第一弯曲区151运动至与安装块140的第二弯曲区142配合对准。一旦触发件150运动到该第二位置,安装块140就能够相对于壳体21作弧形枢转运动,使得第二弯曲区142与第一弯曲区151成并排、间隔开、对准关系地滑动运动。如上详述,一旦安装块140弧形运动到其第二位置,挂钩22的第二部分27就不再对准挂钩22的第一部分26,从而打开挂钩22并使挂锁20可以从其所安装的物品上取下。
由于触发件150的第二弯曲区152和安装块140的第一弯曲区141的结构,并且这两个弯曲区都包括相配合或相同的曲率半径,同时触发件150的第一弯曲区151和安装块140的第二弯曲区142也包括配合或相同的曲率半径,因此实现了触发件150和安装块140的受控弧形枢转运动,从而使挂锁20可控地在牢固的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运动。另外,基于触发件150相对于安装块140的位置,安装块140或者保持在牢固的锁定位置,或者能够弧形枢转到其解锁位置。
为了确保触发件150正常保持在其安装块锁定位置,如图1所示,在壳体21内安装有与触发件150偏压接合的弹簧件210。如图所示,弹簧件210定位成用于通常情况下压迫触发件150而使其定位成,弧形的第二弯曲区152与安装块140的弧形第一弯曲区141相配合地关联,从而有效地防止安装块140枢转。
另外,每当触发件150响应于号码控制部分23或钥匙控制部分24的致动而枢转到其第二位置,如下文详细所述,安装块140的锁定接合被释放,从而安装块140能够围绕支撑柱139枢转。为了确保每当触发件150运动到其第二位置时立即实现该弧形枢转运动,在壳体21中安装有与安装块140相接合的偏压弹簧230,从而每当安装块140被释放就使安装块140弧形枢转。
在本实用新型该实施方式的优选结构中,挂锁20的号码控制部分23包括多个带有标记的可旋转号码盘171、172和173,这些号码盘用于设定并输入用于锁定和解锁挂锁20的所需号码。为了使得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看到任何所需的号码,壳体21优选地包括多个形成在其上的孔,用于显示形成在可旋转号码盘上的标记。在该方面,号码控制部分23的结构与美国专利6,408,660中详述的结构相似,其相关部分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如图所示,可旋转号码盘171、172和173分别与一个离合器环181、182或183配合关联地安装。为了保持离合器环181、182和183与号码盘171、172和173摩擦接合,弹簧件与各组件同轴地相关联,以提供将各离合器环保持与相关的号码盘持续摩擦接合所需的偏压力。以这种方式,号码盘171、172和173绕其中心轴线的旋转运动使得离合器环181、182和183随之旋转运动。
下面以及在美国专利6,408,660中详细描述了号码盘171、172和173、以及配合的离合器环181、182和183的详细结构和操作,应重点注意的一个结构特征是包含形成在各离合器环181、182和183中的接收槽184。如这里完全详述,各离合器环的接收槽184结合号码盘171、172和173的旋转来控制挂锁20的锁定和解锁。
为了提供每当采用号码控制部分23时挂锁20的挂钩22的所需锁定和受控释放,号码控制部分23还结合有锁定板190。在优选结构中,锁定板190以与壳体21成纵向滑动的关系安装,并且结合有销元件191、192和193,每个销元件与形成在离合器环181、182或183中的各接收槽184对准。
如下面更详细所述,每当可旋转号码盘171、172和173旋转到由期望号码确立的预定位置时,各离合器环181、182和183的接收槽184同时定位成与销元件191、192和193对准。因此,锁定板190能够在壳体21中纵向运动,同时锁定板190的销元件191、192和193进入相关的接收槽184。另外,每当在号码盘171、172和173上输入不正确的号码时,相关离合器环的接收槽184中的一个或多个就位于不与锁定板190的相关销元件之一对准的位置。这样,锁定板190不能沿纵向运动,从而使挂锁20保持在锁定位置。
为了在可旋转号码盘171、172和173正确地排列成期望的预设号码时使锁定板190在壳体21中沿纵向运动,锁定板190结合有与其一体形成的斜面194,该斜面194定位成与斜面221配合地关联,该斜面221一体地形成为按钮/推板组件220的一部分。如本文所述,按钮/推板组件220结合有扩大的、容易接近的表面223,当正确输入了期望的号码时,任何使用者都能够容易地接近该表面223以打开挂锁20。另外,按钮/推板组件220结合有包含斜面221的滑块部分,该滑块部分安装成与锁定板190的斜面194相配合地控制接合。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每当在可旋转号码盘上正确地输入了预定号码时,使用者就能够推动表面223,以使按钮/推板组件220在壳体21内滑动。该运动使得斜面221与锁定板190的斜面194接触并迫使锁定板190在壳体21内沿纵向运动。同时,迫使锁定板190突出的销元件191、192及193进入形成在各相关离合器环中的槽。每当没有在可旋转号码盘上正确输入预定号码时,就能够防止锁定板190纵向运动,从而按钮/推板组件220不能运动。
每当输入了正确号码,按钮/推板组件220的滑动移动还使得按钮/推板组件220的壁部222与触发件150的壁部153接触。随着按钮/推板组件220在挂锁20的壳体21内滑动的移动,壁部222开始与触发件150的壁部153接合,这使得触发件150围绕其枢转轴线弧形枢转,从而有效地使第二弯曲区152不再与安装块140的第一弯曲区141阻挡接合,以使得安装块140围绕其相关枢转轴线弧形枢转。一旦消除了阻挡接合,弹簧230就迫使安装块140弧形枢转,同时使挂钩22的第二部分27从闭合位置运动到其打开位置。以这种方式,挂钩22被释放从而能够打开挂锁22。
在该优选操作中,当安装块140的壁部143碰撞壳体21的壁部111时,安装块140自动停止其弧形枢转运动。而在该位置,安装块140保持在打开锁定位置,且触发件150的凹形的第一(表面)弯曲区151与安装块140的第二弯曲(表面)区142接触。由于该结构,挂钩保持在稳定的打开位置,如图5所示。
在需要时,安装块140可以回到锁定位置,使得安装块140的第二弯曲区142脱离触发件150的第一弯曲区151。一旦安装块140的第二弯曲区142运动到该位置,触发件150就会由作用于按钮/推板组件220的杆154上的弹簧件210施加在其上的弹簧力而返回到其锁定位置。由于该弹簧力,触发件150受迫弧形枢转到其初始位置,且触发件150的第二弯曲区152与安装块140的第一弯曲区141接触。
为了确保这些部件顺畅、容易并且受控的操作,弹簧装置与锁定板190及按钮/推板组件220配合地相关联,以将这些部件偏压至期望的位置,并且需要致动力使这些部件运动到解锁位置。以这种方式,实现了挂锁20的期望的顺畅操作。
除了通过采用号码控制部分23来打开挂锁20之外,还可以通过采用钥匙控制部分24来打开挂锁20。参照图1至图14以及下面的详细说明,可以最好地理解通过采用钥匙控制部分24对其进行锁定和解锁的挂锁20的结构和操作。还应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钥匙控制锁定部分24的替换结构。但是,这里仅为了示例性目的详细描述了优选结构。
在该结构中,挂锁20的壳体21的钥匙控制锁定部分24结合有柱体130,该柱体130安装在形成于壳体21中的容纳腔内,并构造成使得柱体130能够每当在形成于柱体130的接收槽120中插入正确的钥匙80时进行弧形枢转。为此,柱体130结合有多个弹簧偏压的制栓160,这些弹簧偏压的制栓160构造成每当在接收槽120中插入匹配的钥匙80时能够以正好期望的布局被排列。一旦插入,就实现了柱体130的枢转运动。
如图所示,柱体130结合有安装在其远端的凸轮头240,且该凸轮头240构造成响应于插入和使用正确钥匙部件而与柱体130的弧形运动同时地进行弧形枢转运动。这样,每当在形成于柱体130的接收槽120中插入正确的钥匙并且利用该钥匙使柱体130枢转时,凸轮头240与其同时进行枢转。
如本文所述,在优选结构中,凸轮头240包括具有平坦表面或切口区241的径向延伸的凸缘部245。当挂锁20处于锁定位置时,切口区241定位成刚好邻近触发件150的臂155。如图1所示,在该位置,挂锁20被固定并维持其锁定构型。
在柱体130中插入正确的钥匙时,通过利用该钥匙使柱体130旋转,并使凸轮头240与其同时旋转。在切口区241与触发器150的臂155接触时,随着径向延伸凸缘245的旋转迫使臂155远离接触处运动,从而使触发件150弧形枢转至解锁位置。
如上所述,在解锁位置,触发件150的第二弯曲区152从安装块140的第一弯曲区141脱离,从而使安装块140可以枢转,由此打开挂钩22。优选的是,一旦安装块140处于解锁位置,就可以从柱体130取出钥匙。
当挂锁20待返回至锁定位置时,使钥匙回转到初始位置,从而使径向延伸凸缘245弧形枢转,使得切口区241对准触发件150的臂155。一旦位于该位置,与触发件150相结合的偏压弹簧210就使触发件150弧形枢转回到其初始位置,从而使挂锁20处于被牢固锁定的构型。
在本实用新型该实施方式的优选结构中,在钥匙控制锁定部分24中结合有指示器部件250,该指示器部件250用于在使用钥匙打开挂锁20时向消费者报警。在该实施方式的优选结构中,指示器部件250优选地包括与柱体130相匹配结合的圆环或圈结构。柱体130具有放置在指示器部件250的开口251中的销件131。每当采用钥匙使柱体130枢转时,销件131就与指示器部件250的致动壁252接触,从而使指示器部件250与其一起弧形旋转。
指示器部件250结合有突起部253,该突起部253上面印有字母“ERT”。以这种方式,每当指示器部件250旋转时,使字母“ERT”被带到与形成在挂锁20的壳体21上的字母“AL”对准而构成完整的警示标记。以这种方式,响应于使用打开挂锁20的钥匙而自动地生成单词“ALERT”。
在优选结构中,指示器部件250的槽或开口251以一定圆周角度形成。一旦指示器部件250已弧形枢转到报警位置,该角度允许柱体130的销件131转回到锁定位置而不会改变指示器部件250的位置。指示器部件250结合有定位槽254,该定位槽254防止指示器部件252回到非致动位置或正常位置。为此,指示器部件250的转动使得指示器部件250的定位槽254运动,从而定位槽254与复位板260对准。弹簧件270迫使复位板260与指示器部件250的定位槽254接合,从而防止指示器部件250回到其正常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指示器部件250只能通过所有者拥有的复位装置290而复位到其初始位置。以这种方式,采用钥匙来打开本实用新型的挂锁20的任何安全人员不能使指示器部件250返回其初始位置。因此,消费者能够立即获知挂锁20已被安全人员打开过。
为了复位指示器部件250,壳体21上的复位钥匙孔112构造成,通过将复位装置290插入其中而接收该复位装置。一旦将复位装置290插入壳体21的复位钥匙孔112中,复位装置290的指形件291就与复位板260接触,从而迫使复位板260向后运动。这使得复位板260从指示器部件250的定位槽254脱离。另外,回位弹簧280与指示器部件250的回位凸缘255相连,并且一旦复位板260从定位槽254脱离,回位弹簧280就迫使指示器部件250转回到其正常位置。以这种方式,指示器部件250的字母“ERT”不与壳体21的字母“AL”对准,并且指示器部件250返回到其正常位置。
通过采用该结构,使用者能够在任何需要时复位指示器部件250,而不管号码控制部分23的状况如何。因此,使用者可以在号码控制部分23处于打开位置或者处于闭合和锁定位置时复位指示器部件250。这样,指示器部件250的复位完全独立于号码控制部分23的状态。
在图15至图23H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双模式锁定挂锁20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参考这些附图以及下面的详细说明,可以最好地理解该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和操作。从该公开可以清楚的是,采用最小数量的主要部件实现了双模式挂锁,同时还显著减小了在大多数现有技术挂锁中存在的复杂性。以这种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且满足商业需求的结构,该结构能够以有竞争力的成本制成,同时还提供了本实用新型的独特性质以及在现有技术挂锁中通常包含的所有锁定和防盗特征。
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类似的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结合有与挂锁的挂钩相关联形成的独特构造的双弯曲区,该双弯曲区与形成于可枢转触发件上相配合的双重弯曲区相结合,使该可枢转触发件安装成与挂钩控制地接合。如这里详述,也如第一优选实施方式所实现的那样,通过采用该结构,实现了高效且容易制造的双模式锁定挂锁,该挂锁能够提供在高效且价格有竞争力的挂锁中所期望的所有性质。
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方式中,用于形成双模式锁定挂锁20的主要部件的其中两个是壳体21和挂钩22。另外,壳体21结合有形成在其一侧内的号码控制锁定部分23以及形成在其相反侧的钥匙控制锁定部分24。下面将详细介绍用于形成和操作号码控制锁定部分23所需的部件以及用于形成和操作钥匙控制锁定部分24所需的部件。但是,不管使用者用哪个部分来锁定和解锁本实用新型的挂锁20,都采用挂钩22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的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方式中,挂钩22包括大致的U形元件60,该U形元件60包含自由端46和相对端,该相对端结合有与之一体形成的安装块55并且可枢转地安装到壳体21上。如图所示,挂钩22的自由端46可移动地安装成与形成在壳体21中的接收腔47接合及脱离。以这种方式,挂钩22布置成与壳体21锁合或者从壳体21脱离。另外,通过将安装块55的孔66附接至壳体21的直立支撑柱63而将挂钩22的安装块55可枢转地安装到壳体21上。
在本实用新型该实施方式的优选结构中,安装块55结合有形成在其侧表面上的第一弯曲区61和第二弯曲区62。如下面将更详细地介绍,弧形的第一弯曲区61优选地包括向内凹入的凹入弯曲区或凹槽区,而第二弯曲区62包括向外突出的凸起弯曲区。如图所示,第一弯曲区61和第二弯曲区62优选地形成为沿着安装块55的一个同侧表面延伸并且彼此正好邻接。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安装块55可运动地固定在支撑柱63上,以相对于其进行弧形枢转运动。如下文详细所述,安装块55的弧形枢转运动由可枢转的触发件30控制。另外,由于U形元件60附接于安装块55,因此安装块55的弧形枢转运动使得U形元件60运动以便与壳体21的接收腔47对准以及不与其对准。以这种方式,实现了双模式锁定挂锁20的打开和闭合,使得使用者能够交替地通过挂钩22打开挂锁20,以及防止打开挂钩22而获取被挂锁20锁定的任何物品。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触发件30实现安装块55的受控运动以及由此导致的挂锁20的锁定和解锁。如图所示,触发件30设有形成在其中的孔或通道36,通过将触发件30枢转地附接于挂锁20的壳体21上的直立支撑柱34而使得触发件30可枢转地安装到壳体21。
触发件30设有形成在触发件30的一侧表面上的彼此邻接的两个弧形的第二弯曲区32和第一弯曲区33。在优选结构中,弧形的第一弯曲区33包括向内凹入的凹入弯曲区或凹槽区,而第二弯曲区32包括向外突出的凸起弯曲区。
如附图中清楚显示,触发件30的第二弯曲区32和第一弯曲区33安装成与安装块55的第一弯曲区61和第二弯曲区62形成对准、配合、控制关系。如下面详细所述,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实现了安装块55所需的弧形枢转运动以及由此导致的挂钩22的打开和闭合。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用于限定第二弯曲区32的曲率半径与用于形成第一弯曲区61的曲率半径大致相等。这样,第二弯曲区32和第一弯曲区61都采用由柱34限定的枢转轴线作为这两个弧形曲线的中心点。如图15、图16和图17清楚显示,每当将弧形的第二弯曲区32安装在弧形的第一弯曲区61内时,可以防止安装块55的枢转运动,从而使挂钩22的U形元件60保持其对准的挂钩闭合位置,由此使挂锁20保持在固定且锁定的位置。
此外,用于限定第一弯曲区33的曲率半径与用形成第二弯曲区62的曲率半径大致相等。这样,第一弯曲区33和第二弯曲区62都采用由柱63限定的枢转轴线作为这两个弧形曲线的中心点。
如图18至图21清楚显示,当触发件30弧形地枢转到其第二交替位置时,触发件30的第一弯曲区33就运动成与安装块55的第二弯曲区62配合对准。一旦触发件30运动到该第二位置,安装块55就能够相对于壳体21作弧形枢转运动,使得第二弯曲区62与第一弯曲区33成并排、间隔开、对准关系而滑动运动。如上详述,一旦安装块55弧线运动到其第二位置,挂钩22的连接自由端46就脱离接收腔47,从而打开挂钩22而使得挂锁20可从其所安装的物品上取下。
由于触发件30的第二弯曲区32和安装块55的第一弯曲区61的结构,这两个弯曲区都包括相配合或相同的曲率半径,与此同时触发件30的第一弯曲区33和安装块55的第二弯曲区62也包括相配合或相同的曲率半径,因此实现了触发件30和安装块55的受控弧形枢转运动,从而使挂锁20可控地在牢固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运动。另外,基于触发件30相对于安装块55的位置,安装块55或者保持在牢固的锁定位置,或者能够弧形枢转到其解锁位置。
为了确保触发件30正常保持在其安装块阻挡位置,如图15所示,在壳体21内安装有与触发件30偏压接合的弹簧件70。如图所示,弹簧件70定位成在通常情况下压迫触发件30并使其定位成,弧形的第二弯曲区32与安装块55的弧形第一弯曲区61配合地相关联,从而有效地防止安装块55枢转。
每当触发件30响应于号码控制部分23或钥匙控制部分24的致动而枢转到其第二位置,如下文详细所述,安装块55的阻挡接合被解除,从而安装块55能够围绕支撑柱63枢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方式的优选结构中,挂锁20的号码控制部分23包括带有标记的多个可旋转号码盘,这些可旋转号码盘用于设定并输入用于锁定和解锁挂锁20的期望号码。为了使得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看到任何期望的号码,壳体21优选地包括形成在其上的预设开口,用于与形成在可旋转号码盘上的标记对准。
如图15至图19清楚所示,每个可旋转号码盘安装成与一个离合器环配合地相关联,使得这两个部件均安装在细长轴75上。优选的是,挂锁20的号码控制部分23采用的结构与在美国专利No.6,675,614和6,883,355中公开的号码控制结构基本相同,这两个专利的相关部分通过引用结合于此。通过采用该结构,每当在可旋转号码盘上正确输入了预设号码时,细长轴75就可以相对于挂锁20的壳体21轴向运动。
一旦使用者在可旋转号码盘上输入了预设号码,并且按下细长轴75的按钮76,则轴75相对于壳体21轴向运动。该轴向运动使得轴75的直立凸缘77被带动至与触发件30的臂31接触。随着轴75继续轴向运动,直立凸缘77使得触发件30围绕支撑柱34弧形枢转,从而有效地使弯第二弯曲区32脱离与安装块55的第一弯曲区61的阻挡接合,由此使安装块55围绕其相关枢转轴线弧形枢转。以这种方式,挂钩22被释放,从而能够打开挂锁20。
在需要时,可以使安装块55回到锁定位置,以使安装块55的第二弯曲区62远离触发件30的凹入的第一弯曲区33。一旦安装块55的第二弯曲区62运动到该位置,触发件30就因由弹簧件70施加在其上的弹簧力而返回其锁定位置。由于该弹簧力,触发件30受迫弧形枢转到其初始位置,使得触发件30的第二弯曲区32与安装块55的凹入的第一弯曲区61接触。
除了采用号码控制部分23打开挂锁20之外,还可以采用钥匙控制部分24来打开挂锁20。参考图20和图21以及下面的详细说明,可以最好地理解采用钥匙控制部分24来锁定和解锁挂锁20的挂锁20的结构和操作。还应理解,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采用替换结构的钥匙控制部分24。这里仅为了示例性目的完全详述了优选结构。
在该结构中,挂锁20的壳体21的钥匙控制锁定部分24设有安装在形成于壳体21内的容纳腔内的柱形壳体40,且该柱形壳体40构造成使得能够在其内安装柱体,并且每当在形成于可枢转柱体的接收槽中插入正确的钥匙时该柱体进行弧形枢转。为此,柱体通常结合有多个弹簧偏压的制栓,这些弹簧偏压的制栓构造成每当在其接收槽中插入匹配的钥匙时能够以正好期望的排列对准。一旦插入,就实现了柱体的枢转运动。
如图所示,可枢转的柱体设有从其远端延伸的凸缘41,该凸缘构造成响应于插入和使用正确的钥匙部件,随着柱体的弧形枢转运动同时弧形枢转运动。这样,每当在形成于柱体的接收槽中插入正确的钥匙并且利用该钥匙使柱体枢转时,凸缘41就与柱体同时进行枢转。
如优选结构所示,凸缘41与触发件30的臂35直接控制接合。因此,凸缘41与臂35接触时作弧形枢转运动,能使得触发件30围绕支撑柱34弧形枢转,从而使触发件30弧形枢转到其解锁位置。
如上详述,在解锁位置,触发件30的第二弯曲区32从安装块55的凹入的第一弯曲区61脱离,从而使安装块55枢转,由此打开挂钩22。当挂锁20待返回至锁定位置时,钥匙回转到其初始位置,以使凸缘41弧形枢转,从而弹簧件70压迫触发件30到达其初始锁定位置。
由此可知,充分地实现了在前述中明了的上述目的,并且由于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对上述产品进行一定改变,因此在上面描述中包含有或者在附图中示出的所有主题都应视为示例性的而不构成限制。
还应理解,所附权利要求意在涵盖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所有一般和具体特征,以及在语言上可以说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陈述。
Claims (22)
1.一种双模式锁定挂锁,其特征是:该双模式锁定挂锁构造成在单件、一体的结构中提供两个单独且独立的锁定结构,所述挂锁包括:
A.外壳,该外壳结合有在其内形成的钥匙控制锁定组件以及在其内形成并定位在所述钥匙控制锁定组件附近的号码控制锁定组件,所述两个锁定组件中的每个锁定组件能彼此独立地操作;
B.锁定件,该锁定件构造成能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的挂钩,通过对所述钥匙控制锁定组件或者对所述号码控制锁定组件致动而控制所述解锁位置,所述锁定件包括一基部,该基部
a)形成在所述挂钩的一个端部处,
b)枢转地安装至所述外壳,且
c)结合有沿着所述基部的侧边缘形成且定位成彼此邻接的第一弯曲区和第二弯曲区,所述第一弯曲区呈凹形,而所述第二弯曲区呈凸形;以及
C.触发件,该触发件
a)以与所述锁定件的所述基部成配合关系的方式枢转地安装至所述外壳,
b)结合有沿着所述触发件的侧边缘形成且定位成彼此邻接的第一弯曲区和第二弯曲区,所述第一弯曲区呈凹形,而所述第二弯曲区呈凸形,
c)所述触发件的所述第一弯曲区和第二弯曲区定位成与所述锁定件的所述基部的所述第一弯曲区和第二弯曲区成控制、配合、对准的关系,以对所述基部的枢转运动进行控制,且
d)包括运动控制臂,该运动控制臂形成在所述触发件上,并构造成响应于对所述号码控制锁定组件或者所述钥匙控制锁定组件的致动而可控制地使所述触发件相对于所述外壳运动,从而将所述触发件的第一弯曲区和第二弯曲区定位在相对于所述锁定件的所述基部的所述第一弯曲区和第二弯曲区的所需位置处,
通过对所述钥匙控制锁定组件或对所述号码控制锁定组件的致动使得所述触发件在挂钩锁定位置和挂钩释放位置之间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式锁定挂锁,其特征是:所述挂钩的所述基部的枢转轴与所述触发件的所述枢转轴以并列、间隔开、相平行的关系彼此对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模式锁定挂锁,其特征是:所述触发件的凸形的所述第二弯曲区定位成与所述挂钩的所述基部的凹形的所述第一弯曲区成完全接合、配合的关系,以将所述挂钩保持在其闭合和锁定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模式锁定挂锁,其特征是:所述触发件的凹形的所述第一弯曲区定位成与所述挂钩的所述基部的凸形的所述第二弯曲区成配合关系,以使得所述挂钩能从其闭合和锁定位置弧形枢转至其打开、解锁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模式锁定挂锁,其特征是:所述挂钩的所述基部的所述弧形枢转运动使得所述挂钩的所述基部的凸形的所述第二弯曲区运动成与所述触发件的凹形的所述第一弯曲区成配合、滑动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式锁定挂锁,其特征是:所述钥匙控制锁定组件还包括:
a)柱体组件,该柱组件安装在所述外壳内,且结合有与多个制栓配合关联的钥匙接收槽,用于在未插入指定钥匙件时防止所述柱体的旋转,并使所述柱体能响应于指定钥匙件的插入而旋转运动,以及
b)直立的凸缘,所述凸缘安装至所述柱体的终止端,并定位成与所述触发件成配合、运动控制的关系,以使得所述触发件在该柱体响应于指定钥匙件的插入而旋转时进行弧形枢转;
从而所述钥匙控制锁定组件的所述柱体的旋转使得所述触发件从所述挂钩的锁定位置向着所述挂钩的解锁位置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模式锁定挂锁,其特征是:包括一指示器部件,该指示器部件安装至所述柱体位于所述钥匙接收槽的附近,所述柱体响应于所述指定钥匙件的插入而进行的旋转运动还使得所述指示器部件与所述柱体一起从第一非警示指示位置向着第二警示指示位置弧形枢转,以对钥匙控制锁定组件的使用自动发出警示提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模式锁定挂锁,其特征是:该指示器部件包括与所述柱体相匹配结合的环圈,该指示器部件设有突起部,在该突起部上具有警示标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模式锁定挂锁,其特征是:在指示器部件旋转至第二警示指示位置时,所述突起部上的该警示标记与形成在壳体上的警示标记对准,由相对准的突起部上的该警示标记与壳体上的警示标记构成完整的警示标记。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模式锁定挂锁,其特征是:所述指示器部件的内壁具有覆盖一定圆周角度的开口,该开口的径向一侧为致动壁,而柱体具有容置在该开口内的销件,在柱体枢转时,由该销件接触致动壁而带动指示器部件与柱体一起弧形旋转,在指示器部件已弧形枢转至第二警示指示位置时,指示器部件的开口的角度允许柱体的销件转回到锁定位置而不改变指示器部件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模式锁定挂锁,其特征是:所述指示器部件在异于开口的周向一侧设有定位槽,在柱体相应于该定位槽的一侧设有复位板,该复位板连接有弹簧件,在指示器部件转动至第二警示指示位置时,复位板与所述定位槽对准,且由弹簧件迫使复位板伸入至该定位槽中而阻止指示器部件回复到第一非警示指示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模式锁定挂锁,其特征是:在壳体上对应于复位板的位置设有复位钥匙孔,指示器部件配置有一可由复位钥匙孔插入而顶掣复位板使其脱离定位槽的复位装置,该复位装置包括指形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模式锁定挂锁,其特征是:在指示器部件与定位槽相对的外侧边具有回位凸缘,该回位凸缘连接一回位弹簧,在复位板从定位槽中脱离时,由该回位弹簧带动指示器部件转回到第一非警示指示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式锁定挂锁,其特征是:所述号码控制锁定组件还包括:
a)安装至所述外壳的多个号码盘,所述号码盘中的每个号码盘具有形成在其上的多个单独的标记承载区,
b)所述号码盘中的每个号码盘还结合有形成在其内的接收槽,
c)滑动件,该滑动件与所述多个号码盘配合的相关联,并结合有多个销元件,所述多个销元件形成在所述滑动件上,并定位成在所述号码盘处于所需位置时滑动地相互接合至每个号码盘的所述接收槽内,以及
d)致动臂,该致动臂安装至所述滑动件以与其一起运动,并定位成与所述触发件成配合、受控、运动接合的关系,以使得所述触发件在所述滑动件由于所述多个号码盘的位置而能运动时进行弧形枢转。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模式锁定挂锁,其特征是:所述号码盘中的每个号码盘以彼此间并排的关系安装,以绕配合、平行的各轴线旋转运动,且所述滑动件呈平板状。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模式锁定挂锁,其特征是:所述滑动件包括细长的杆件,所述号码盘安装成绕所述杆件旋转运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式锁定挂锁,其特征是:所述挂钩包括细长、弧形弯曲的构件,该构件由固定安装至所述外壳的第一部分和安装至所述基部的第二部分构成,所述第二部分响应于所述基部的运动而作弧形运动,其中所述挂钩在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彼此分开时处于打开位置,并且在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彼此成相互对准、连续的关系时处于锁定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式锁定挂锁,其特征是:所述挂钩包括弓形弯曲的U形元件,该U形元件在一个端部处牢固地附连至所述基部,并在相对端部处与所述外壳配合地相关联,以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式锁定挂锁,其特征是:所述挂钩的所述基部的凹形的所述第一弯曲区与所述触发件的凸形的所述第二弯曲区具有相等的曲率半径。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式锁定挂锁,其特征是:所述挂钩的所述基部的凸形的所述第二弯曲区与所述触发件的凹形的所述第一弯曲区具有相等的曲率半径。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式锁定挂锁,其特征是:所述触发件连接一弹簧,所述触发件受到该弹簧的偏压而将所述挂钩保持在其锁定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式锁定挂锁,其特征是:所述挂锁还包括与所述触发件和号码控制锁定组件配合相关联的致动按钮,用于响应于所述号码控制锁定组件的正常致动而运动,由所述致动按钮使所述触发件从挂锁锁定位置运动到其挂锁释放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84971606P | 2006-10-04 | 2006-10-04 | |
US60/849,716 | 2006-10-04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141237Y true CN201141237Y (zh) | 2008-10-29 |
Family
ID=40068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720129363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141237Y (zh) | 2006-10-04 | 2007-09-30 | 双模式锁定挂锁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141237Y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40763A (zh) * | 2012-07-20 | 2015-05-20 | 维洛锁有限公司 | 用于脚踏车的锁定装置 |
CN112144990A (zh) * | 2019-06-27 | 2020-12-29 | 特新实业有限公司 | 具有双重锁定功能的钩形锁 |
-
2007
- 2007-09-30 CN CNU2007201293630U patent/CN201141237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40763A (zh) * | 2012-07-20 | 2015-05-20 | 维洛锁有限公司 | 用于脚踏车的锁定装置 |
CN112144990A (zh) * | 2019-06-27 | 2020-12-29 | 特新实业有限公司 | 具有双重锁定功能的钩形锁 |
CN112144990B (zh) * | 2019-06-27 | 2022-11-08 | 特新实业有限公司 | 具有双重锁定功能的钩形锁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997023B1 (en) | Combined combination lock and padlock | |
CN101379257B (zh) | 包括转动阻挡装置和防擅自动用机构的锁组件 | |
US7640773B2 (en) | Lock portion with deformable features | |
US7562545B2 (en) | Padlock with fully integrated dual locking systems | |
US4228669A (en) | Double cylinder lock with key retention | |
US5887467A (en) | Pawl & solenoid locking mechanism | |
US4048821A (en) | Combination padlock | |
US7174756B2 (en) | Padlock | |
CN102459791A (zh) | 推销式安全装置 | |
US6837081B2 (en) | Clutch mechanism for locks | |
US20020088256A1 (en) | Combination push button and/or key operated padlock | |
JP2004137689A (ja) | サイドバー方式の可変コード型シリンダー錠 | |
WO2006016280A2 (en) | High security padlock construction | |
NL1029754C2 (nl) | Slotkast met gedeelde tuimelaar. | |
US20130121621A1 (en) | Cash bag lock | |
CN201141237Y (zh) | 双模式锁定挂锁 | |
US4170884A (en) | Permutation controlled padlock | |
US4403485A (en) | Slide fastener bag lock | |
US4895036A (en) | Key | |
US3550410A (en) | Indicating cylinder lock mechanism | |
US6099047A (en) | Lock mechanism | |
AU2008265749B2 (en) | Combination lock | |
GB2297354A (en) | An electronic combination lock having a dial-shaped handle with a keypad | |
US6286345B1 (en) | Card locking device | |
KR20010084450A (ko) | 도어 잠금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