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25605Y - 窗锁扣 - Google Patents
窗锁扣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125605Y CN201125605Y CNU200720305247XU CN200720305247U CN201125605Y CN 201125605 Y CN201125605 Y CN 201125605Y CN U200720305247X U CNU200720305247X U CN U200720305247XU CN 200720305247 U CN200720305247 U CN 200720305247U CN 201125605 Y CN201125605 Y CN 201125605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oove
- camshaft
- elastic spring
- lock button
- perfor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窗锁扣,包括:一基座,基座内设有凹槽,凹槽底部设有一穿孔,凹槽的周缘边,设有卡掣界面,凹槽中卡掣有第一、二弹性簧片,其中所述的第一、二弹性簧片分别位于穿孔的二侧边;一旋转元件,所述的旋转元件的本体上设有中央轴孔,本体上端形成一施力部,沿着施力部的下方,设弧形凸边,本体内侧边横向固设有一凸轮轴,凸轮轴的外表面上,分别设有凹部及凸部,所述的凸轮轴枢设在所述的穿孔中,且所述的第一、二弹性簧片分别顶压在凸轮轴的两侧;一中央轴穿接入中央轴孔以及基座的穿孔中,固定在基座上。转元件在旋转角度时,具有极佳的弹性运动,长期旋转使用,不用担心产生弹性疲乏或松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窗锁扣。
背景技术
现有窗锁扣,典型的范例,如中国台湾公告号第189021号,它揭示了一耳形状的旋转体,在旋转角度是借着轴部去连动一个凸轮轴,所述的凸轮轴的表面具有凹部及凸部,弹簧线呈ㄇ型,其是卡入凸轮轴的圆周表面上,凸轮轴被旋转时,其凸部得以将弹簧线顶开,使耳状的旋转体具有旋转的弹力,当凸轮轴再被旋转一角度时,ㄇ型弹簧线对应于凸轮轴的凹部,使ㄇ型弹簧线复位。所述的案的目的是在提供旋转体旋转时具有弹性力的定位,使旋转体的旋转稳定性增加,旋转的卡钩得可靠性的卡入卡槽中。
然而其长期使用下有如下缺点产生:弹簧线长期使凸轮轴的凸部、凹部作动,非常容易产生弹性疲乏,而旋转体及其他零件间的松动,致使旋转体旋转圆周不稳定,致其卡钩难卡入卡槽中。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在提供一种窗锁扣,发挥旋转元件在旋转角度时,具有极佳的弹性运动,长期旋转使用,不用担心产生弹性疲乏或松动。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种窗锁扣,发挥旋转元件其长期旋转的圆周轨迹稳定,弧形凸边可长期顺利卡入卡槽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窗锁扣,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座,基座内设有凹槽,凹槽底部设有一穿孔,凹槽的周缘边,设有卡掣界面,凹槽中卡掣有第一、二弹性簧片,其中所述的第一、二弹性簧片分别位于穿孔的二侧边;
一旋转元件,所述的旋转元件的本体上设有中央轴孔,本体上端形成一施力部,沿着施力部的下方,设弧形凸边,本体内侧边横向固设有一凸轮轴,凸轮轴的外表面上,分别设有凹部及凸部,所述的凸轮轴枢设在所述的穿孔中,且所述的第一、二弹性簧片分别顶压在凸轮轴的两侧;
一中央轴穿接入中央轴孔以及基座的穿孔中,固定在基座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二个凸部离开第一、二弹性簧片的内侧表面时,第一、二弹性簧片弹性复位,以发挥旋转元件在旋转角度时,具有极佳的弹性运动,长期旋转使用,不用担心产生弹性疲乏或松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零件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动作后视平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动作后视平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动作后视平图三;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局部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10-基座;11、13、51、81、82-连接孔;12-凹槽;121-卡掣界面;13-凸肋;14-穿孔;15-外滑動面;20-第一弹性簧片;22、32-端部;24、34-侧边缘;30-第二弹性簧片;40-旋转元件;41-中央轴孔;42-施力部;43-凸轮轴;431-凹部;432-凸部;44-尖部;45-弧形凸边;50-中央轴;55-垫片;551-中央孔;60-铆钉;66-垫片;661-中央穿孔;662-表面;70、72-螺栓;80-座体;84-卡槽;90-左窗;90’-右窗;46、92’-侧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
一基座10,内设有凹槽12(如图3所示),凹槽12底部设有一穿孔14,凹槽12的周缘边,设有卡掣界面121,凹槽12中卡掣有第一、二弹性簧片20、30,其中所述的第一、二弹性簧片20、30分别位于穿孔14的二侧边;
一旋转元件40,所述的旋转元件40的本体上设有中央轴孔41,本体上端形成一施力部42,沿着施力部42的下方,设弧形凸边45,本体内侧边横向固设有一凸轮轴43,凸轮轴43的外表面上,分别设有凹部431及凸部432(如图3所示),所述的凸轮轴43枢设在所述的穿孔14中,且所述的第一、二弹性簧片20、30分别顶压在凸轮轴43的两侧;
一中央轴50穿接入轴孔41、基座10的穿孔14中,被固定在基座10上;
旋转元件40的施力部42受力,以中央轴50为轴心,顺/逆向旋转一角度,凸轮轴43同步随着旋转元件40旋转,二个凸部432分别顶压在第一、二弹性簧片20、30的内侧表面,第一、二弹性簧片20、30呈弹力的扩张状态(如图4所示),二个凸部432离开第一、二弹性簧片20、30的内侧表面时,第一、二弹性簧片20、30弹性复位(如图3所示)。
如图3、图4所示,其中第一弹性簧片20的二端部22(22)分别卡掣顶压在卡掣界面121上;
第二弹性簧片30的二端部32(32)分别卡掣顶压在卡掣界面121上。
如图1、图3所示,其中中央轴50的一端面上,设有连接孔51;一铆钉60穿接入一垫片66的中央穿孔661,进一步穿接固定入连接孔51中,垫片66的表面662顶压在第一、二弹性簧片20、30的侧边缘24、34,第一、二弹性簧片20、30稳定的设置在凹槽12中。
如图3、图4所示,其中第一弹性簧片20有二片,彼此重叠的设置在凹槽12中;第二弹性簧片30有二片,彼此重叠的设置在凹槽12中。
如图1、图6所示,其中基座10的上、下端分别设有连接孔11、13;螺栓70分别穿接入连接孔11、13中并螺接固定右窗本体90’的侧表面92’上;一内座体80,其上、下端分别设有连接孔81、82,侧端设有一卡槽84;另有螺栓72分别穿接入连接孔81、82中,并螺接固定入左窗本体90的侧表面92上(如图6所示);旋转元件40顺/逆向旋动移位,其弧形凸边45可卡入/离开在卡槽84中。
如图1所示,其中旋转元件40的下端形成一尖部44,沿着尖部44向上逐渐的增加宽度,以形成弧形凸边45。
如图3、图4所示,其中卡掣界面121是呈弧形的直向壁面,以界定出凹槽12的区域。
如图3、图4所示,其中凸部432为弧形表面,凹部431为水平表面。
如图3、图4所示,其中沿着卡掣界面121的周缘边,凸设有数个凸肋13。
如图1所示,其中旋转元件40的侧表面46嵌接固定一垫片55,所述的垫片55具有中央孔551,中央孔551位于凸轮轴43的外部空间。
如图6所示,右窗90’与左窗90互为关闭的状态时,旋转元件40与内座体80的卡槽84最接近。
人手攀动施力部42,以顺向旋转,图3所示是指旋转元件40未被旋转位移前的底视平面图,此时第一、二弹性簧片20、30的二端部22、32分别卡掣在卡掣界面121的表面上,二个凹部431、(431)呈垂直状态,不接触在第一、二弹性簧片20、30。
如图4所示,是指旋转元件40的攀动施力部42,被人手指顺向攀动施力,施力部42被施力到水平位置时,二个凸部432、(432)分别滚动顶压在第一、二弹性簧片20、30的内侧表面,使第一、二弹性簧片20、30分别向外做弹性的迫张变形状态,复数凸肋13的设计,旨在顶档、定位并防止第一、二弹性簧片20、30过度变形或越位,因此图4所示,是指第一、二弹性簧片20、30的弹性张力呈最大值,旋转元件40的扭力呈最大值,尖部44逐渐通过卡槽84的下方,由于尖部44面积及厚度小,因此此时的尖部44并不会进入卡槽84内部,弧形凸边45是逐渐的加宽(加厚),进一步令旋转移位中的弧形凸边45逐渐的靠近卡槽84内部中。
如图5所示,施力部42被逆时钟的攀动到下死点时,凸轮轴43同步旋动移位,使二个凸部432、(432)分别离开第一、二弹性簧片20、30,第一、二弹性簧片20、30弹性复位,弧形凸边45的最宽位置完全卡合入卡槽84中,以达右、左窗90’、90得以相互锁扣的目的(如图6所示)。
依据图5再攀动施力部42反方向的旋动,则同理地,二个凸部432、(432)会分别再滚动顶压在第一、二弹性簧片20、30的内侧表面,使第一、二弹性簧片20、30再分别向外做弹性迫张状态,此时扭力值最大,最宽度较大的弧形凸边45旋动离开卡槽84,使尖部44设置在卡槽84的侧下方(如图4所示),再将施力部42攀动到上死点,如图3所示,施力部42位于上死点,第一、二弹性簧片20、30复位,尖部44离开卡槽84(图3未示),右、左窗90’、90的锁扣状态消失,右、左窗90’、90得可以互为打开(图上未示)。
如图1所示,铆钉60是固接入中央轴50中,而互为结合为一体,进一步令垫片66迫紧在第一、二弹性簧片20、30的侧边缘24、34上,以稳固的定位第一、二弹性簧片20、30,同时铆钉60的固接在中央轴50上,使旋转元件40长期在基座10上旋动,不虞有松动或间隙产生,进一步令旋转元件40能长期性的以中央轴50为轴心做圆弧线的旋转运动,因此弧形凸边45稳固定位于卡槽84中的可靠性增进。
垫片55作为旋转元件40与基座10的旋转界面,当旋转元件40旋转时,乃带动垫片55同步旋转,以令垫片55的外表面在基座10的外滑动面15上滑动移位。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可限定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窗锁扣,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座,基座内设有凹槽,凹槽底部设有一穿孔,凹槽的周缘边,设有卡掣界面,凹槽中卡掣有第一、二弹性簧片,其中所述的第一、二弹性簧片分别位于穿孔的二侧边;
一旋转元件,所述的旋转元件的本体上设有中央轴孔,本体上端形成一施力部,沿着施力部的下方,设弧形凸边,本体内侧边横向固设有一凸轮轴,凸轮轴的外表面上,分别设有凹部及凸部,所述的凸轮轴枢设在所述的穿孔中,且所述的第一、二弹性簧片分别顶压在凸轮轴的两侧;
一中央轴穿接入中央轴孔以及基座的穿孔中,固定在基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锁扣,其特征在于:第一弹性簧片的二端部分别卡掣顶压在卡掣界面上;第二弹性簧片的二端部分别卡掣顶压在卡掣界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锁扣,其特征在于:中央轴的一端面上,设有连接孔;一铆钉穿接入一垫片的中央穿孔,进一步穿接固定入连接孔中,垫片的表面顶压在第一、二弹性簧片的侧边缘,第一、二弹性簧片稳定的设置在凹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锁扣,其特征在于:第一弹性簧片有二片,彼此重叠的设置在凹槽中;第二弹性簧片有二片,彼此重叠的设置在凹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锁扣,其特征在于:基座的上、下端分别设有连接孔;两个螺栓分别穿接入连接孔中并螺接固定在右窗本体的侧表面上;一内座体,其上、下端分别设有连接孔,侧端设有一卡槽;另外两个螺栓分别穿接入连接孔中,并螺接固定入左窗本体的侧表面上;旋转元件顺/逆向旋动移位,其弧形凸边可卡入/离开在卡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锁扣,其特征在于:旋转元件的下端形成一尖部,旋转元件沿着尖部向上逐渐增宽,形成弧形凸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锁扣,其特征在于:卡掣界面是呈弧形的直向壁面,并界定出所述的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锁扣,其特征在于:凸部为弧形表面,凹部为平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锁扣,其特征在于:沿着卡掣界面的周缘边,凸设有数个凸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锁扣,其特征在于:旋转元件的侧表面嵌接固定一垫片,所述的垫片具有中央孔,中央孔位于凸轮轴的外部空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720305247XU CN201125605Y (zh) | 2007-11-23 | 2007-11-23 | 窗锁扣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720305247XU CN201125605Y (zh) | 2007-11-23 | 2007-11-23 | 窗锁扣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125605Y true CN201125605Y (zh) | 2008-10-01 |
Family
ID=39999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720305247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125605Y (zh) | 2007-11-23 | 2007-11-23 | 窗锁扣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125605Y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93850A (zh) * | 2015-05-05 | 2016-12-07 | 廖万来 | 可定位的旋开式窗户锁扣 |
CN106989453A (zh) * | 2017-05-24 | 2017-07-2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设备壳体和空调设备 |
-
2007
- 2007-11-23 CN CNU200720305247XU patent/CN201125605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93850A (zh) * | 2015-05-05 | 2016-12-07 | 廖万来 | 可定位的旋开式窗户锁扣 |
CN106193850B (zh) * | 2015-05-05 | 2017-12-15 | 廖万来 | 可定位的旋开式窗户锁扣 |
CN106989453A (zh) * | 2017-05-24 | 2017-07-2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设备壳体和空调设备 |
CN106989453B (zh) * | 2017-05-24 | 2023-11-2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设备壳体和空调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257105B1 (en) | Reversible jaw snap ring pliers | |
CN101890244B (zh) | 组装玩具 | |
CN201125605Y (zh) | 窗锁扣 | |
KR20110035205A (ko) | 진공 흡착기 | |
EP2990579B1 (en) | An anti-falling aluminum alloy casement window | |
WO2021017775A1 (zh) | 一种自锁旋转提拉笔 | |
CN101225847A (zh) | 便携设备保持夹 | |
CN210463299U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215117036U (zh) | 一种具有弹性铰链结构的眼镜 | |
CN107882426B (zh) | 一种门把手安装面板 | |
CN202673126U (zh) | 一种折叠梯的铰链 | |
CN211692228U (zh) | 一种卷闸片及卷闸门 | |
CN211144118U (zh) | 一种简易单耳合页 | |
CN220850241U (zh) | 一种可拆卸式拼接卡扣结构 | |
CN209838255U (zh) | 梯子 | |
CN219781825U (zh) | 一种吹风机挂架 | |
CN212054435U (zh) | 一种具有防脱和易组装功能的天窗转轴组件 | |
CN216197560U (zh) | 一种便于安装的氟碳中空铝格条 | |
CN218325644U (zh) | 固定装置及活动隔断屏风 | |
CN217421980U (zh) | 一种侧压式旋转弹片 | |
CN214759526U (zh) | 一种yg拉链头双向保险制锁 | |
KR100630230B1 (ko) | 힌지의 회전제어구조 | |
CN218527892U (zh) | 一种用于隐形拉链的立体式胶条 | |
CN209413788U (zh) | 窗用密封胶条 | |
CN216200234U (zh) | 一种枢轴装置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