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22034Y - 空调循环量控制装置及多联空调循环量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循环量控制装置及多联空调循环量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122034Y
CN201122034Y CNU2007203056521U CN200720305652U CN201122034Y CN 201122034 Y CN201122034 Y CN 201122034Y CN U2007203056521 U CNU2007203056521 U CN U2007203056521U CN 200720305652 U CN200720305652 U CN 200720305652U CN 201122034 Y CN201122034 Y CN 201122034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circulation
adjusting device
magnetic valve
compressor
contro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30565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国德防
毛守博
何建奇
涂虬
董德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er Group Corp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ier Group Corp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er Group Corp,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ier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U20072030565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122034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122034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122034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及多联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主管路串联于压缩机吸气侧的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串联在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和压缩机的排气管之间的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进管接在压缩机的排气管上;或者串联在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和液管截止阀之间第二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的进管接在所述液管截止阀一侧的管路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及多联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能够及时调节空调系统中冷媒循环量。

Description

空调循环量控制装置及多联空调循环量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控制,特别涉及空调循环量控制装置及多联空调循环量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多联空调是由多台室外机组并联和多台室内机组并联的一种空调机组。由于多联空调系统的室内机可能会安装在不同场所,因此在同一时刻各个使用场所的负荷是不尽相同的,在不同时刻的开机容量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空调运行负荷的变化和开机容量的变化,空调系统对冷媒循环量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目前的多联空调系统,普遍存在运行时冷媒循环量不在适当范围的情况,一般都是通过使用高压储液器和气液分离器储存过多的冷媒;通过调节热力膨胀阀、电子膨胀阀等件调节制冷剂的流量,以保持循环中合理的冷媒量。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条件范围内能够缓解空调系统运行时冷媒过多和不足的问题,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现有多联空调系统通过高压储液罐、气液分离器储存循环中过多的冷媒,属于被动的装入式的方法储存过多冷媒。高压储液罐、气液分离器储无法根据空调系统运行需要,及时将高压储液罐、气液分离器中的冷媒调节到空调系统中参与循环,不能持久保证空调机组始终在最佳状态运行。
现有多联空调系统只能在热力膨胀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范围内调节热力膨胀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控制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如果需要调解的冷媒循环量超出了热力膨胀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节范围,冷媒循环量仍然不能达到合适范围。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及时调节空调系统中冷媒循环量的控制装置,使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循环量控制装置,能够及时调节空调系统中冷媒循环量。
具体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主管路串联于室外机压缩机吸气侧的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串联在室外机的冷凝器和液管截止阀之间的第一电子膨胀阀,串联在室内机的蒸发器上的第二电子膨胀阀,安装在所述压缩机的吸气管的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
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串联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和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之间的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进管接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上;或者
串联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和所述液管截止阀之间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的进管接在所述液管截止阀一侧的管路上。
优选地,第一电磁阀或第二电磁阀通过设置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上方的且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内腔相通的管路,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控制装置包括串联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和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之间的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进管接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上;和
串联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和所述液管截止阀之间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的进管接在所述液管截止阀一侧的管路上。
优选地,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通过设置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上方的且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内腔相通的管路,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磁阀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相连通的管路,以及所述第二电磁阀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相连通的管路为同一管路或不同管路。
优选地,串联于压缩机吸气侧的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的主管路,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内腔相连通,且位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内腔内的主管路端口位置高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内腔内的冷媒高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多联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用于多台室外机组并联和多台室内机组并联的空调机组,所述控制装置包括主管路串联于每台室外机压缩机吸气侧的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串联在每台室外机的冷凝器和液管截止阀之间的第一电子膨胀阀,串联在每台室内机的蒸发器上的第二电子膨胀阀,安装在所述每台室外机压缩机的吸气管的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
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串联在所述每台室外机压缩机吸气侧的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和该压缩机的排气管之间的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进管接在该压缩机的排气管上;或者
串联在所述每台室外机压缩机吸气侧的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和对应室外机的所述液管截止阀之间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的进管接在该液管截止阀一侧的管路上。
优选地,第一电磁阀或第二电磁阀通过设置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上方的且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内腔相通的管路,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控制装置包括串联在所述每台室外机压缩机吸气侧的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和该压缩机的排气管之间的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进管接在该压缩机的排气管上;和
串联在所述每台室外机压缩机吸气侧的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和相对应室外机的所述液管截止阀之间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的进管接在所述液管截止阀一侧的管路上。
优选地,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通过设置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上方的且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内腔相通的管路,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相连通。
由于空调室外机的压缩机规格书规定的保证压缩机安全运转的吸气过热度,而且室内机的过热度是根据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量最合适且室内机能力发挥最好时确定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包括串联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和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之间的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进管接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上;或者串联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和所述液管截止阀之间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的进管接在所述液管截止阀一侧的管路上。
当冷媒循环量需要调解的范围大于通过室外机第一电子膨胀阀或室内机第二电子膨胀阀的调节范围时,通过开启第一电磁阀或第二电磁阀,可以调节空调系统中冷媒的循环量,使室外机或室内机当前过热度向目标过热度变化,从而实现空调冷媒循环量的有效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第一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第二实施例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第三实施例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多联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实施例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第一种实施例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第二种实施例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第三种实施例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第四种实施例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循环量控制装置,用于及时调节空调系统中冷媒的循环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见图1,该图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第一实施例结构图。
如果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量过少,会导致蒸发过程中冷媒蒸发量不足,回到压缩机吸气侧的冷媒过热度偏大、冷媒量偏少,使压缩机出现排气温度过高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包括主管路串联于室外机的压缩机11吸气侧的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串联在室外机的冷凝器12和液管截止阀15之间的第一电子膨胀阀EEV1,串联在室内机的蒸发器14上的第二电子膨胀阀EEV2,安装在所述压缩机11的吸气管侧的压力传感器PS和温度传感器TS3。
在室内机的蒸发器14的气管上安装第一温度传感器TS1,在室内机的蒸发器14的液管上安装第二温度传感器TS2。
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串联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和所述压缩机11的排气管之间的第一电磁阀SV1,所述第一电磁阀SV1的进管接在所述压缩机11的排气管上。
第一电磁阀SV1通过设置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上方的且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内腔相通的管路,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相连通。
根据压缩机仕样书(也叫压缩机规格书或压缩机的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压缩机规格书规定的保证压缩机安全运转的吸气过热度。规定一个吸气过热度目标值SHout0,作为制热室外机EEV调节的依据;同时规定室内机过热度目标值为SHin0,室内机的SHin0是室内机气、液管温度的过热度。是在系统的冷媒循环量最合适且室内机能力发挥最好时确定的。作为制冷时室内机EEV调节的依据。机组在运行的任一时刻,都可以检测出一组Ps、Ts、TC1及TC2值,根据这些检测数据可以计算出室外机的当前过吸气热度SHout和室内机的当前过热度SHin。
SHout=Ts3-Ps_Temp
SHin=TC1-TC2
Ts3是压缩机11吸气温度;Ps是压缩机11低压压力;Ps_Temp是系统中的制冷剂在压缩机11低压压力Ps下所对应的饱和温度;TC1是室内机气管温度传感器Ts1检测的温度,TC2是室内机液管温度传感器Ts2检测的温度。
在制热运转过程中:
通常状况下:当SHout大于SHout0时,说明空调系统中冷媒流量偏小,将室外机EEV1开度加大增大空调系统中冷媒的流量。
如果当SHout大于SHout0时,室外机EEV1的开度开到其调节范围的上限值仍无法改变这种状况,则说明空调系统中循环冷媒量过少。
在制冷运转过程中:
通常状况下:当SHin大于SHin0时,说明通过该室内机的冷媒流量偏小,将该室内机EEV1开度加大增大通过该室内机冷媒的流量。
如果运行的室内机SHin大于SHin0,且运行的室内机EEV2的开度开到其调节范围的上限值,仍然无法实现SHin=SHin0,就说明系统中循环冷媒量过少。
一般情况下,制热运行时,调节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是靠调节室外机EEV1实现的;制冷运行时,调节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是靠调节室内机EEV2实现的。
但是,在循环冷媒量过少时,仅调节室外机EEV1或室内机EEV2是不够的,这时需借助本实用新型中的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来进行调解。
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设计容量应达到空调系统灌注冷媒量的上限值的80%以上。
第一电磁阀SV1接管刚刚插入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内腔相通即可,不宜插得过深。
当空调系统中冷媒量正常,可以通过室内机EEV2、室外机EEV1调节时,第一电磁阀SV1处于关闭状态。
当空调系统中冷媒量过少,通过调节室内机EEV2、室外机EEV1无法解决时,此时开启第一电磁阀SV1调节空调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使实际过热度向目标过热度调节。
当空调系统中冷媒量过少,在所述空调系统制冷运转情况下,调节所述冷媒循环量的过程:
当空调系统中冷媒循环量过少时,开启第一电磁阀SV1,可以将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中储存的液态冷媒调节到空调系统中参与循环,以增加空调系统中的循环冷媒量,使空调系统中冷媒循环量进入合适的范围。
当空调系统中冷媒量过少,在所述空调系统制冷运转情况下,调节所述冷媒循环量的原理:
当空调系统制冷运行,第一电磁阀SV1开启时,一股从压缩机11的排气侧出来的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进入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促使该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中积存的低温低压液态冷媒迅速蒸发成为冷媒气体,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压缩机11吸入的冷媒量,减少了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中积存的液态冷媒的量,从增加了空调系统中循环冷媒量。
当空调系统中冷媒量过少,在所述空调系统制热运转情况下,调节冷媒循环量的过程:
在空调系统可以通过室外机EEV1或室内机EEV2正常调节循环冷媒量时,第一电磁阀SV1处于关闭状态。
当空调系统中冷媒量过少,通过调节室外机EEV1或室内机EEV2无法解决时,开启第一电磁阀SV1,调节系统中的循环冷媒量,使室外机或室内机当前过热度向目标过热度变化。
当空调系统中冷媒量过少,在所述空调系统制热运转情况下,调节冷媒循环量的原理:
当空调系统热运运行,第一电磁阀SV1开启时,一股从压缩机11的排气侧出来的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进入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促使该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中积存的低温低压液态冷媒迅速蒸发成为冷媒气体,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压缩机11吸入的冷媒量,减少了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中积存的液态冷媒的量,从增加了空调系统中循环冷媒量。
制冷循环主路线(如图1实心箭头所示):压缩机11排气口→四通阀→冷凝器12→室外电子膨胀阀(以下电子膨胀阀简称EEV1)→液管截止阀15→EEV2→室内机蒸发器14→气管截止阀16→四通阀→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13→压缩机11吸气口。
制热循环主路线(如图1空心箭头所示):压缩机11排气口→四通阀→气管截止阀16→室内机蒸发器14→EEV2→液管截止阀15→EEV1→冷凝器12→四通阀→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13→压缩机11吸气口。
串联于压缩机11吸气侧的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的主管路,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的内腔相连通,且位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内腔内的主管路端口位置高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内腔内的冷媒高度。
由于空调室外机的压缩机规格书规定的保证压缩机11安全运转的吸气过热度,而且室内机的过热度是根据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量最合适且室内机能力发挥最好时确定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包括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和串联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和所述压缩机11的排气管之间的第一电磁阀SV1,所述第一电磁阀SV1的进管接在所述压缩机11的排气管上。
当冷媒循环量需要调解的范围大于通过室外机第一电子膨胀阀EEV1或室内机第二电子膨胀阀EEV2的调节范围时,通过开启第一电磁阀SV1,可以调节空调系统中冷媒的循环量,使室外机或室内机当前过热度向目标过热度变化,从而实现空调冷媒循环量的有效控制。
参见图2,该图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第二实施例结构图。
如果空调系统中冷媒循环量过多,会导致冷媒在蒸发过程中蒸发不充分,使大量的液态冷媒回到压缩机吸气侧,严重时会出现压缩机液压缩的情况。而且冷媒循环量过多也会影响空调系统的运行效果,这是由于制冷时运行的室内机冷媒蒸发不充分就发挥不出应有的制冷效果,制热时室外机冷媒蒸发不充分,容易出现室外机严重结霜的情况,就会导致系统冷凝压力大大下降,室内机也就不能发挥出理想的制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第二实施例相对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去掉了第一电磁阀SV1,增加了第二电磁阀SV2。
第二电磁阀SV2串联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和所述液管截止阀15之间,所述第二电磁阀SV2的进管接在所述液管截止阀15一侧的管路上。
第二电磁阀SV2通过设置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上方的且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内腔相通的管路,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相连通。
制冷循环主路线(图2中实心箭头所示):压缩机11排气口→四通阀→冷凝器12→EEV1→液管截止阀15→EEV2→室内机蒸发器14→气管截止阀16→四通阀→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13→压缩机11吸气口。
制热循环主路线(图2中空心箭头所示):压缩机11排气口→四通阀→气管截止阀16→室内机蒸发器14→EEV2→液管截止阀15→EEV1→冷凝器12→四通阀→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13→压缩机11吸气口。
串联于压缩机11吸气侧的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的主管路,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内腔相连通,且位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内腔内的主管路端口位置高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内腔内的冷媒高度。
在制热运转过程中,当SHout小于SHout0时,说明空调系统中冷媒流量偏大,将室外机EEV1开度减小可以减少空调系统中冷媒的流量。
当SHout小于SHout0时,室外机EEV1的开度开到其调节范围的下限值仍无法改变这种状况,说明空调系统中循环冷媒量过多。
在制冷运转过程中,当SHin小于SHin0时,说明通过该室内机的冷媒流量偏大,将该内机EEV2开度减小可以减少通过该室内机冷媒的流量。
如果运行的室内机SHin小于SHin0,且运行的室内机EEV的开度开到其调节范围的下限值,仍然无法实现SHin=SHin0,就说明系统中循环冷媒量过多。
一般情况下,制热运行时,调节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是靠调节室外机EEV1实现的;制冷运行时,调节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是靠调节室内机EEV2实现的。
但是,在循环冷媒量过多时,仅调节室外机EEV1或室内机EEV2是不够的,这时需借助本实用新型中的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第二实施例所述方案解决。
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设计容量应达到空调系统灌注冷媒量的上限值的80%以上。
第二电磁阀SV2接管刚刚插入与该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内腔相通即可,不宜插得过深。
空调系统中冷媒量正常,可以通过室内机EEV2、室外机EEV1调节时,第二电磁阀SV2处于关闭状态。当空调系统中冷媒量过多,通过调节室内机EEV2、室外机EEV1无法解决时,此时开启第二电磁阀SV2调节系统中的循环冷媒量,使实际过热度向目标过热度进行调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在空调系统制热运行系统中冷媒循环量调节过程:
制冷运转时,当空调系统中冷媒循环量过多时,开启第二电磁阀SV2,将循环中过多的冷媒流入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中储存起来,以减少空调系统中的循环冷媒量,使空调系统中冷媒循环量进入合适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在空调系统制热运行系统中冷媒循环量调节具体原理如下:
空调系统制冷运行过程中,当第二电磁阀SV2开启时,因第二电磁阀SV2的进口端是经过冷凝器12冷凝的中温高压冷媒液体,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处于压缩机11吸气侧内部是低压状态,开启第二电磁阀SV2就会使中温高压冷媒液体逐渐流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中,这些冷媒液体在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中无法完全蒸发,使该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中积存的制冷剂液体越来越多,从而实现了空调系统循环冷媒量减少。
空调系统制热运行过程中,当第二电磁阀SV2开启时,因第二电磁阀SV2的进口端是经过冷凝器12冷凝的中温高压冷媒液体,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处于压缩机11吸气侧内部是低压状态,开启第二电磁阀SV2就会使中温高压冷媒液体逐渐流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中,这些冷媒液体在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中无法完全蒸发,使该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中积存的制冷剂液体越来越多,从而实现了空调系统循环冷媒量减少。
由于空调室外机的压缩机规格书规定的保证压缩机11安全运转的吸气过热度,而且室内机的过热度是根据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量最合适且室内机能力发挥最好时确定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包括串联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和串联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和所述液管截止阀15之间的第二电磁阀SV2,所述第二电磁阀SV2的进管接在所述液管截止阀15一侧的管路上。
当冷媒循环量需要调解的范围大于通过室外机第一电子膨胀阀EEV1或室内机第二电子膨胀阀EEV2的调节范围时,通过开启第二电磁阀SV2,可以调节空调系统中冷媒的循环量,使室外机或室内机当前过热度向目标过热度变化,从而实现空调冷媒循环量的有效控制。
参见图3,该图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第三实施例结构图。
本实用新型所述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第三实施例,所述控制装置包括串联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和所述压缩机11的排气管之间的第一电磁阀SV1,所述第一电磁阀SV1的进管接在所述压缩机11的排气管上;和串联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和所述液管截止阀15之间第二电磁阀SV2,所述第二电磁阀SV2的进管接在所述液管截止阀15一侧的管路上。
第一电磁阀SV1和第二电磁阀SV2通过设置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上方的且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内腔相通的管路,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所述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第三实施例,制冷循环主路线(图3中实心箭头所示):
压缩机11排气口→四通阀→冷凝器12→EEV1→液管截止阀15→EEV2→室内机蒸发器14→气管截止阀16→四通阀→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13→压缩机11吸气口。
本实用新型所述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第三实施例,制热循环主路线(图3中空心箭头所示):
压缩机11排气口→四通阀→气管截止阀16→室内机蒸发器14→EEV2→液管截止阀15→EEV1→冷凝器12→四通阀→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13→压缩机11吸气口。
串联于压缩机11吸气侧的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的主管路,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内腔相连通,且位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内腔内的主管路端口位置高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内腔内的冷媒高度。
在制热运转过程中,当SHout小于SHout0时,说明空调系统中冷媒流量偏大,将室外机EEV1开度减小可以减少空调系统中冷媒的流量。
当SHout小于SHout0时,室外机EEV1的开度开到其调节范围的下限值仍无法改变这种状况,说明空调系统中循环冷媒量过多。
在制冷运转过程中,当SHin小于SHin0时,说明通过该室内机的冷媒流量偏大,将该内机EEV2开度减小可以减少通过该室内机冷媒的流量。
如果运行的室内机SHin小于SHin0,且运行的室内机EEV的开度开到其调节范围的下限值,仍然无法实现SHin=SHin0,就说明系统中循环冷媒量过多。
一般情况下,制热运行时,调节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是靠调节室外机EEV1实现的;制冷运行时,调节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是靠调节室内机EEV2实现的。
但是,在循环冷媒量过少或过多时,仅调节室外机EEV1或室内机EEV2是不够的,这时可以借助本实用新型中的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第三实施例所述方案解决。
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设计容量应达到空调系统灌注冷媒量的上限值的80%以上。
第一电磁阀SV1、第二电磁阀SV2接管刚刚插入与该装置内腔相通即可,不宜插得过深。
空调系统中冷媒量正常,可以通过室内机EEV2、室外机EEV1调节时,第一电磁阀SV1、第二电磁阀SV2处于关闭状态;当空调系统中冷媒量过少或过多,通过调节室内机EEV2、室外机EEV1无法解决时,此时通过开启第一电磁阀SV1或第二电磁阀SV2调节系统中的循环冷媒量,使实际过热度向目标过热度进行调节。
制热运行系统中冷媒循环量调节过程及原理:
在空调系统可以通过室外机EEV1或室内机EEV2正常调节循环冷媒量时,第一电磁阀SV1、第二电磁阀SV2处于关闭状态;当空调系统中冷媒量过多或过少,通过调节室外机EEV1或室内机EEV2无法解决时,通过开启第一电磁阀SV1或第二电磁阀SV2,调节系统中的循环冷媒量,使室外机或室内机当前过热度向目标过热度变化。
制冷运转时,当空调系统中冷媒循环量过少时,开启第一电磁阀SV1,关闭第二电磁阀SV2,可以将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中储存的液态冷媒调节到空调系统中参与循环,以增加空调系统中的循环冷媒量,使空调系统中冷媒循环量进入合适的范围。
制冷运行时,当第一电磁阀SV1开、第二电磁阀SV2关时,一股从压缩机11的排气侧出来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进入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促使该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中积存的低温低压液态制冷剂迅速蒸发成为冷媒气体,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压缩机11吸入的冷媒量,减少了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中积存的液态制冷剂的量,从增加了空调系统中循环冷媒量。
当空调系统中冷媒循环量过多时,开启第二电磁阀SV2,关闭第一电磁阀SV1,可以将循环中过多的冷媒流入该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中储存起来,以减少空调系统中的循环冷媒量,使空调系统中冷媒循环量进入合适的范围。
制冷运行时,当第二电磁阀SV2开、第一电磁阀SV1关时,因第二电磁阀SV2的进口端是经过冷凝器12冷凝的中温高压制冷剂液体,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处于压缩机11吸气侧内部是低压状态,开启第二电磁阀SV2就会使中温高压制冷剂液体逐渐流到该装置13中,这些制冷剂液体在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中无法完全蒸发,使该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中积存的制冷剂液体越来越多,从而实现了空调系统循环冷媒量的减少。
由于空调室外机的压缩机规格书规定的保证压缩机11安全运转的吸气过热度,而且室内机的过热度是根据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量最合适且室内机能力发挥最好时确定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包括串联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串联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和所述压缩机11的排气管之间的第一电磁阀SV1,以及串联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和所述液管截止阀15之间的第二电磁阀SV2。所述第一电磁阀SV1的进管接在所述压缩机11的排气管上。所述第二电磁阀SV2的进管接在所述液管截止阀15一侧的管路上。
当冷媒循环量需要调解的范围大于通过室外机第一电子膨胀阀EEV1或室内机第二电子膨胀阀EEV2的调节范围时,通过开启第一电磁阀SV1或者第二电磁阀SV2,可以调节空调系统中冷媒的循环量,使室外机或室内机当前过热度向目标过热度变化,从而实现空调冷媒循环量的有效控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多联空调循环量控制装置,用于及时调节空调系统中冷媒的循环量。
参见图4,该图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多联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实施例结构图。
本实用新型所述多联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相对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三种实施例的区别:所述空调系统是由多台室外机组并联和多台室内机组并联的一种多联空调系统。
图4所示多联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是在图3所示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第三种实施例的基础上又并联了两台空调系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多联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用于三台室外机组并联和三台室内机组并联的空调机组。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主管路串联于第一室外机Ia第一压缩机11a吸气侧的第一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a,串联在第一室外机Ia的第一冷凝器12a和第一液管截止阀15a之间的第三电子膨胀阀EEV1a,串联在第一室内机1a的第一蒸发器14a上的第四电子膨胀阀EEV2a,安装在所述第一室外机Ia的第一压缩机11a的吸气管的第一压力传感器PSa和第六温度传感器TS3a。
在第一室内机1a的第一蒸发器14a的气管上安装第四温度传感器TS1a,在室内机的蒸发器14a的液管上安装第五温度传感器TS2a。
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串联在所述第一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a和第一压缩机11a的排气管之间的第三电磁阀SV1a,所述第三电磁阀SV1a的进管接在第一压缩机11a的排气管上。
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串联在所述第一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a和第一液管截止阀15a之间第四电磁阀SV2a,所述第四电磁阀SV2a的进管接在第一液管截止阀15a一侧的管路上。
第三电磁阀SV1a和第四电磁阀SV2a可以通过设置在第一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a上方的且与所述第一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a内腔相通的管路,与所述第一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a相连通。
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主管路串联于第二室外机Ib第二压缩机11b吸气侧的第二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b,串联在第二室外机Ib的第二冷凝器12b和第二液管截止阀15b之间的第五电子膨胀阀EEV1b,串联在第二室内机1b的第二蒸发器14b上的第六电子膨胀阀EEV2b,安装在所述第二室外机Ib的第二压缩机11b的吸气管的第二压力传感器PSb和第九温度传感器TS3b。
在第二室内机1b的第二蒸发器14b的气管上安装第七温度传感器TS1b,在室内机的蒸发器14b的液管上安装第八温度传感器TS2b。
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串联在所述第二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b和第二压缩机11b的排气管之间的第五电磁阀SV1b,所述第五电磁阀SV1b的进管接在第二压缩机11b的排气管上。
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串联在所述第二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b和第二液管截止阀15b之间第六电磁阀SV2b,所述第六电磁阀SV2b的进管接在第二液管截止阀15b一侧的管路上。
第五电磁阀SV1b和第六电磁阀SV2b可以通过设置在第二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b上方的且与所述第二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b内腔相通的管路,与所述第二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b相连通。
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主管路串联于第三室外机Ic第三压缩机11c吸气侧的第三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c,串联在第三室外机Ic的第三冷凝器12c和第三液管截止阀15b之间的第七电子膨胀阀EEV1c,串联在第三室内机1c的第三蒸发器14c上的第八电子膨胀阀EEV2b,安装在所述第三室外机Ib的第三压缩机11c的吸气管的第三压力传感器PSc和第十二温度传感器TS3c。
在第三室内机1c的第三蒸发器14c的气管上安装第十温度传感器TS1c,在室内机的蒸发器14c的液管上安装第十一温度传感器TS2c。
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串联在所述第三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c和第三压缩机11c的排气管之间的第七电磁阀SV1c,所述第七电磁阀SV1c的进管接在第三压缩机11c的排气管上。
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串联在所述第三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c和第三液管截止阀15b之间第八电磁阀SV2c,所述第八电磁阀SV2c的进管接在第三液管截止阀15c一侧的管路上。
第七电磁阀SV1c和第八电磁阀SV2c可以通过设置在第三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c上方的且与所述第三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c内腔相通的管路,与所述第三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c相连通。
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设计容量应达到空调系统灌注冷媒量的上限值的80%以上。如图4,当室外机为3台时,则每台室外机的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容量设计为总的设计容量的1/3即可。即第一室外机Ia的第一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a设计容量为总的设计容量的1/3,第二室外机Ib的第二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b设计容量为总的设计容量的1/3,第三室外机Ic的第三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c设计容量为总的设计容量的1/3。
本实用新型所述多联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还可以用于两台室外机组并联和两台室内机组并联的空调机组,也可以用于三台以上室外机组并联和三台以上室内机组并联的空调机组。具体的连接结构可以参见图4的连接方式,具体不再详述。
第三电磁阀SV1a、第四电磁阀SV2a接管刚刚插入与第一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a内腔相通即可,不宜插得过深。
同样,接管刚刚插入与第二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b内腔相通即可,不宜插得过深。
同样,第七电磁阀SV1c、第八电磁阀SV2c接管刚刚插入与第三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c内腔相通即可,不宜插得过深。
空调系统中冷媒量正常,可以通过室内机EEV2a、EEV2b、EEV2c和室外机EEV1a、EEV1b、EEV1c调节时,第三电磁阀SV1a、第四电磁阀SV2a、第五电磁阀SV1b、第六电磁阀SV2b、七电磁阀SV1c和第八电磁阀SV2c均处于关闭状态。
当多联空调系统中冷媒量过少或过多,通过调节室内机EEV2a、EEV2b、EEV2c、室外机EEV1a、EEV1b、EEV1c无法解决时,此时通过开启第三电磁阀SV1a、第五电磁阀SV1b和七电磁阀SV1c,或者开启第四电磁阀SV2a、第六电磁阀SV2b、第八电磁阀SV2c调节系统中的循环冷媒量,使实际过热度向目标过热度进行调节。
制热运行系统中冷媒循环量调节过程及原理:
当多联空调系统处于制冷运转,并且多联空调系统中冷媒循环量过少时,开启第三电磁阀SV1a、第五电磁阀SV1b和七电磁阀SV1c,关闭第四电磁阀SV2a、第六电磁阀SV2b、第八电磁阀SV2c,将第一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a、第二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b和第三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c中储存的液态冷媒调节到多联空调系统中参与循环,以增加多联空调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使多联空调系统中冷媒循环量进入合适的范围。
当多联空调系统处于制冷运行时,当第三电磁阀SV1a、第五电磁阀SV1b和七电磁阀SV1c开,第四电磁阀SV2a、第六电磁阀SV2b和第八电磁阀SV2c关时,一股从第一压缩机11a、第二压缩机11b、第三压缩机11c的排气侧出来的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分别进入第一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a、第二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b、第三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c,促使每个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中积存的低温低压液态冷媒迅速蒸发成为冷媒气体,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第一压缩机11a、第二压缩机11b、第三压缩机11c吸入的冷媒量,减少了每个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中积存的液态冷媒的量,从增加了空调系统中冷媒循环量。
当多联空调系统中冷媒循环量过多时,开启第四电磁阀SV2a、第六电磁阀SV2b和第八电磁阀SV2c,关闭第三电磁阀SV1a、第五电磁阀SV1b和七电磁阀SV1c,可以将循环中过多的冷媒流入对应的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中储存起来,以减少多联空调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使多联空调系统中冷媒循环量进入合适的范围。
当多联空调系统制冷运行时,第四电磁阀SV2a、第六电磁阀SV2b和第八电磁阀SV2c开,第三电磁阀SV1a、第五电磁阀SV1b和七电磁阀SV1c关时,因第四电磁阀SV2a、第六电磁阀SV2b和第八电磁阀SV2c的进口端是分别经过第一冷凝器12a、第二冷凝器12b、第三冷凝器12c冷凝的中温高压冷媒液体,第一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a、第二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b、第三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c分别处于第一压缩机11a、第二压缩机11b、第三压缩机11c吸气侧内部是低压状态。开启第四电磁阀SV2a、第六电磁阀SV2b和第八电磁阀SV2c就会使中温高压冷媒液体逐渐流到第一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a、第二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b、第三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c中。这些冷媒液体在第一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a、第二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b和第三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c中无法完全蒸发,使第一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a、第二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b和第三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c中积存的制冷剂液体越来越多,从而实现了多联空调系统循环冷媒量的减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多联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在每台室外机压缩机吸气侧均串联一个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在每台室外机的冷凝器和液管截止阀之间串联一个电子膨胀阀。在每台室内机的蒸发器的液管上串联一个电子膨胀阀。在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的上方,接出一根管与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内腔相通,可以在该管上分出两路,其中一路串联一个电磁阀后与压缩机的排气管连接相通,该电磁阀的进管接在压缩机排气管上。另一路串联另一个电磁阀,与室外机电子膨胀阀和液管截止阀之间的液管相通,该另一个电磁阀的进管接在液管上。压缩机的吸气管上接有一个低压压力传感器,用与测试吸气压力Ps;在压缩机的吸气管上有一个吸气温度传感器用与测试压缩机的吸气温度Ts。
由于多联空调系统的室外机的压缩机规格书规定的保证压缩机安全运转的吸气过热度,而且室内机的过热度是根据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量最合适且室内机能力发挥最好时确定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多联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包括多个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分别串联在每个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和对应的压缩机的排气管之间的一个电磁阀,该电磁阀的进管接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多联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还可以包括串联在每个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和对应液管截止阀之间的另一个电磁阀。该电磁阀的进管接在对应的所述液管截止阀一侧的管路上。
当冷媒循环量需要调解的范围大于通过室外机电子膨胀阀或室内机电子膨胀阀的调节范围时,通过开启两个电磁阀中的一个,可以调节多联空调系统中冷媒的循环量,使室外机或室内机当前过热度向目标过热度变化,从而实现多联空调冷媒循环量的有效控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多联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可以只设置第四电磁阀SV2a、第六电磁阀SV2b和第八电磁阀SV2c,或者只设置第三电磁阀SV1a、第五电磁阀SV1b和七电磁阀SV1c,均能够调节多联空调中冷媒循环量。实现原理参见上文所述,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下面结合具体结构图进行说明。
参见图5,该图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第一种实施例结构图。
本实用新型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第一种实施例,在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的上方,接出一根管与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内腔相通,可以在该管上分出两路,其中一路串联一个电磁阀SV1后与压缩机的排气管连接相通,该电磁阀SV1的进管接在压缩机排气管上。该管另一路串联另一个电磁阀SV2,与室外机电子膨胀阀和液管截止阀之间的液管相通,该另一个电磁阀SV2的进管接在液管上。
串联于室外机的压缩机11吸气侧的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的主管路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内腔相连通。位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内腔内的主管路端口向下,所述端口位置高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内腔内的冷媒高度,且所述主管路没有任何部分位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内腔内的液体冷媒中。
参见图6,该图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第二种实施例结构图。
本实用新型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第二种实施例相对第一种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改变了串联于压缩机的吸气侧的主管路的结构。
串联于室外机的压缩机11吸气侧的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的主管路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内腔相连通。位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内腔内的主管路端口向上,所述端口位置高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内腔内的冷媒高度,且所述主管路部分位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内腔内的液体冷媒中。
参见图7,该图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第三种实施例结构图。
本实用新型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第三种实施例相对第一种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电磁阀SV1和另一个电磁阀SV2与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内腔相通的管路为两个。
本实用新型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第三种实施例,在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的上方,接出两根管路与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内腔相通,其中一根管路串联一个电磁阀SV1后与压缩机的排气管连接相通,该电磁阀SV1的进管接在压缩机排气管上。另一根管路串联另一个电磁阀SV2,该电磁阀SV2与室外机电子膨胀阀和液管截止阀之间的液管相通,该另一个电磁阀SV2的进管接在液管上。
参见图8,该图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第四种实施例结构图。
本实用新型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第四种实施例相对第三种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改变了串联于压缩机的吸气侧的主管路的结构。
串联于室外机的压缩机11吸气侧的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的主管路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内腔相连通。位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13内腔内的主管路端口向上,所述端口位置高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内腔内的冷媒高度,且所述主管路部分位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内腔内的液体冷媒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的腔体可以是圆柱体、椭球体、四方体、圆锥体等各种形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的腔体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详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及多联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主管路串联于室外机压缩机吸气侧的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串联在室外机的冷凝器和液管截止阀之间的第一电子膨胀阀,串联在室内机的蒸发器上的第二电子膨胀阀,安装在所述压缩机的吸气管的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
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串联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和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之间的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进管接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上;或者
串联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和所述液管截止阀之间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的进管接在所述液管截止阀一侧的管路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电磁阀或第二电磁阀通过设置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上方的且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内腔相通的管路,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串联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和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之间的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进管接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上;和
串联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和所述液管截止阀之间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的进管接在所述液管截止阀一侧的管路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通过设置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上方的且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内腔相通的管路,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磁阀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相连通的管路,以及所述第二电磁阀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相连通的管路为同一管路或不同管路。
6、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串联于压缩机吸气侧的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的主管路,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内腔相连通,且位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内腔内的主管路端口位置高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内腔内的冷媒高度。
7、一种多联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用于多台室外机组并联和多台室内机组并联的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主管路串联于每台室外机压缩机吸气侧的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串联在每台室外机的冷凝器和液管截止阀之间的第一电子膨胀阀,串联在每台室内机的蒸发器上的第二电子膨胀阀,安装在所述每台室外机压缩机的吸气管的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
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串联在所述每台室外机压缩机吸气侧的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和该压缩机的排气管之间的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进管接在该压缩机的排气管上;或者
串联在所述每台室外机压缩机吸气侧的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和对应室外机的所述液管截止阀之间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的进管接在该液管截止阀一侧的管路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多联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电磁阀或第二电磁阀通过设置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上方的且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内腔相通的管路,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多联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串联在所述每台室外机压缩机吸气侧的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和该压缩机的排气管之间的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进管接在该压缩机的排气管上;和
串联在所述每台室外机压缩机吸气侧的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和相对应室外机的所述液管截止阀之间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的进管接在所述液管截止阀一侧的管路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多联空调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通过设置在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上方的且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内腔相通的管路,与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相连通。
CNU2007203056521U 2007-11-28 2007-11-28 空调循环量控制装置及多联空调循环量控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22034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3056521U CN201122034Y (zh) 2007-11-28 2007-11-28 空调循环量控制装置及多联空调循环量控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3056521U CN201122034Y (zh) 2007-11-28 2007-11-28 空调循环量控制装置及多联空调循环量控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122034Y true CN201122034Y (zh) 2008-09-24

Family

ID=400092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305652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22034Y (zh) 2007-11-28 2007-11-28 空调循环量控制装置及多联空调循环量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122034Y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5949A (zh) * 2011-09-05 2012-02-08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式空调换热器冷媒流量调节系统及其调节方法
CN102767887A (zh) * 2012-05-09 2012-11-07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3292526A (zh) * 2013-06-04 2013-09-11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冷媒循环系统中冷媒量的调试方法
CN105485992A (zh) * 2016-01-06 2016-04-13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欠冷媒检测方法
CN107036209A (zh) * 2017-04-12 2017-08-11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5949A (zh) * 2011-09-05 2012-02-08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式空调换热器冷媒流量调节系统及其调节方法
CN102767887A (zh) * 2012-05-09 2012-11-07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3292526A (zh) * 2013-06-04 2013-09-11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冷媒循环系统中冷媒量的调试方法
CN103292526B (zh) * 2013-06-04 2016-05-04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冷媒循环系统中冷媒量的调试方法
CN105485992A (zh) * 2016-01-06 2016-04-13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欠冷媒检测方法
CN107036209A (zh) * 2017-04-12 2017-08-11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203305U (zh) 空调装置
CN1952537A (zh) 用于多联空调的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2087057B (zh) 可平衡冷媒量的空调系统
CN101960232B (zh) 制冷装置
CN201621800U (zh) 双向增焓补气空调系统
CN105987537B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变负荷的控制方法
CN101451781A (zh) 空调循环量控制装置及多联空调循环量控制装置
CN104011485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629873A (zh) 双级压缩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1002060A (zh) 冷冻装置
CN102914025A (zh) 直流变频空调制冷模式运行时的控制方法
CN106594925A (zh) 热泵系统、控制方法及空调
CN106225290A (zh)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03175344A (zh) 一种寒冷地区用多联机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2809255B (zh) 空调除霜系统及除霜方法
CN201122034Y (zh) 空调循环量控制装置及多联空调循环量控制装置
CN109282401A (zh) 分离式热管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201569204U (zh) 可平衡冷媒量的空调系统
CN106642790A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6225280A (zh) 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以及一种压缩冷凝机组
CN105091392B (zh) 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2869070U (zh) 空调器
CN202432744U (zh) 补气增焓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2901183Y (zh) 一种热泵型空调器
CN104654679A (zh) 一种冷凝系统、风冷式空调系统和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