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05068Y - 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 - Google Patents

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105068Y
CN201105068Y CNU200720085967XU CN200720085967U CN201105068Y CN 201105068 Y CN201105068 Y CN 201105068Y CN U200720085967X U CNU200720085967X U CN U200720085967XU CN 200720085967 U CN200720085967 U CN 200720085967U CN 201105068 Y CN201105068 Y CN 201105068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usion
tube
speed controller
refrigeration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08596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U20072008596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105068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105068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105068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包括壳体、制冷给液室、输液部分,制冷给液室内设有输液瓶放置架,输液部分包括输液管及其输液速度控制器,制冷给液室的壁或门上设置输液管插入孔,输液速度控制器的软管夹紧机构在制冷给液室内,安装在室内输液软管或进气管通过部位,输液管分两段,一段是置于制冷给液室内的输液软管及针头,另一段是置于制冷给液室外的输液管及留置针头,置于制冷给液室外的输液管在输液软管外有保温层。输液速度控制器控制部分在制冷给液室的下部壳体内,输液速度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与设在壳体面板上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连接。在输液管针头与输液软管之间的液体温度检测器的输出端连接到输液速度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

Description

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是一种临床需要脑保护的病人和高热病人应用的装置,属于医疗仪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口老龄化,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它不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循证医学证明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方法有3种:一是阿斯匹林,二是溶栓,三是卒中单元。阿斯匹林的疗效有限,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仅3小时,不到1%的病人能在治疗的时间窗内得到治疗,卒中单元只是一种组织管理形式,而不是一种治疗手段。尽管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脑保护剂的临床试验确未得到阳性结果。1987年Busto首次提出全身亚低温脑保护的概念,即采用物理手段将体温降到32~34℃,在避免深度低温副作用的同时起到脑保护作用。最近澳大利亚和欧洲的两项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将心跳骤停后幸存的患者体温降到32~34℃,维持12~24小时,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的预后,而且没有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目前降温方法多为体表降温,让病人躺在冰毯或冰床上,通过冰毯或冰床吸收病人体表热量使核心(深部)体温降至目标温度。这种方法是先降低体表温度,再降低核心体温,不能很快地达到脑保护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同时降低体表温度和核心温度的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克服现行降温方式降温速度慢、使用不方便、治疗效果不显著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包括壳体、制冷给液室、输液部分,输液速度控制器的软管夹紧机构在制冷给液室内,安装在室内输液软管或进气管通过部位,输液管分两段,一段是置于制冷给液室内的输液软管及针头,另一段是置于制冷给液室外的输液管及留置针头,置于制冷给液室外的输液管包括内管及外保温层。
所述的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输液速度控制器有控制部分安装在制冷给液室的下部壳体内,输液速度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与设在壳体面板上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连接。
所述的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在输液管针头与输液软管之间有液体温度检测器,液体温度检测器的输出端连接到输液速度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
所述的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设有人体温度检测器,在输液速度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处设有的人体温度检测器的信号输入端口。
所述的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在制冷给液室前面的上部是门,下部有一段挡板即前壁,输液管插入孔设在这段挡板上。
所述的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输液速度控制器控制部分包括电控部分和驱动部分,驱动部分采用伺服电机作为软管夹紧机构的驱动源;电控部分采用伺服电机控制器。
所述的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输液速度控制器控制部分包括电控部分和驱动部分,驱动部分采用电磁铁驱动机构与软管夹紧机构连接;电控部分采用电磁铁机构控制电路。
所述的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电控部分还包括中央处理器及其接口电路与伺服电机控制器或电磁铁机构控制电路连接。
所述的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其制冷给液室的输液管插入孔处有隔热密封圈。
所述的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在输液管两段分界处有弹性隔热密封环塞。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实用新型将低温液体通过连接管直接输入人体,由于体循环周期短,经外周血管滴注的低温液体能迅速分布到全身,使核心体温和体表温度同时下降,避免了体表降温方法先降体表温度,再降核心温度的弊病,从而能更快地发挥其脑保护的作用。对高热的病人也能起到快速降温作用。
输液管分两段的结构,既解决了软管夹紧机构的安装,又保证了液体的温度要求。通过对液体温度和人体温度的信号检测反馈到输液速度控制器的控制电路,可自动精确地控制病人体温,保证安全和高效的治疗。
它结构新颖、体积小、降温速度快、电脑控制、可设置参数,
可数字显示、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图。
图2是输液管3的结构原理图。
图3是电机驱动输液速度控制器驱动部分原理图。
图4是电机驱动输液速度控制器电控部分原理图。
图5是电磁铁驱动输液速度控制器原理图。
图6是中央处理器软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全身亚低温治疗仪包括壳体1、壳体1内部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安装有制冷设备11和输液速度控制器6的控制部分,上层是制冷给液室2,制冷给液室2内设有输液瓶放置架4,输液部分包括输液管3及其输液速度控制器6,在制冷给液室2前面的上部是门2.2,下部有一段挡板即前壁2.3,输液管插入孔2.1设在挡板2.3上,输液管插入孔2.1处有隔热密封圈2.4。
下层安装有制冷设备11和输液速度控制器6的控制部分,下层壳体面板1.1上有控制信号输入端口6.1、6.2与输液速度控制器6的控制部分连接。
如图2:输液管3分两段,一段是置于制冷给液室内的输液软管3.1及针头3.2,针头3.2是带有排气孔和过滤芯的插入输液瓶的针头;另一段是置于制冷给液室外的输液管3.3及留置针头3.4,置于制冷给液室外的输液管3.3包括内输液软管3.31及外保温层3.32,在输液管两段结合处,有弹性隔热密封环塞3.5。
在输液管留置针头3.4前有液体温度检测器3.6,液体温度检测器3.6的输出端3.7是可以连接到输液速度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的标准插口。输液速度控制器的软管夹紧机构5在制冷给液室内,安装在室内输液软管3.1通过部位,输液速度控制器控制部分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设在下部壳体面板1.1上。
输液速度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设有人体温度检测器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6.1。人体温度检测器10的输出端10.1与控制信号输入端口6.1连接。
如图3:输液速度控制器6控制部分包括电控部分和驱动部分,驱动部分采用伺服电机7、减速器8、输出轴9与软管夹紧机构5连接。
如图4:电控部分依次包括信号接收处理电路、中央处理器、A/D转换电路、电机控制器;信号接收及处理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到在制冷给液室的下部壳体面板上1.1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6.1、6.2。
如图5:制冷输出端输液速度控制器控制部分的驱动部分采用电磁铁机构的软管夹紧机构;电控部分依次包括信号接收及处理电路、中央处理器、D/A转换电路、电磁铁线圈控制电路;电磁铁13与软管夹紧机构5连接。信号接收处理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到在制冷给液室的下部壳体面板上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
输液速度控制器6的驱动部分,无论是伺服电机、电磁铁机构(推拉式、旋转式)或其它,都有很多现有结构可采用。如果软管夹紧机构在进气管通过部位,还可以采用控制气体流量的电磁阀。
图6是中央处理器软件流程图:工作过程是:初始化,根据用途要求设定滴速初始值参数及温度范围,检测温度信号,在设定范围继续原滴速;达到最低值,将滴速初始值加一个定值M;达到最高值,将滴速初始值减一个定值M;如此反复,使被测参数(液体或人体)温度保持在要求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制冷给液室的壁或门上设置输液管插入孔,输液管分两段,插入孔之外的输液管包括内管及外保温层。可以保证确保液体的温度。因此,凡是插入孔之外的输液管采用保温层的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 一种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包括壳体、制冷给液室、输液部分,其特征在于:制冷给液室内设有输液瓶放置架,输液部分包括输液管及其输液速度控制器,制冷给液室的壁或门上设置输液管插入孔,输液速度控制器的软管夹紧机构在制冷给液室内,安装在室内输液软管或进气管通过部位,输液管分两段,一段是置于制冷给液室内的输液软管及针头,另一段是置于制冷给液室外的输液管及留置针头,置于制冷给液室外的输液管在输液软管外有保温层。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其特征在于:输液速度控制器控制部分在制冷给液室的下部壳体内,输液速度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与设在壳体面板上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其特征在于:在输液管针头与输液软管之间有液体温度检测器,液体温度检测器的输出端连接到输液速度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其特征在于:设有人体温度检测器,在输液速度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处设有的人体温度检测器的信号输入端口。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其特征在于:在制冷给液室前面的上部是门,下部有一段挡板即前壁,输液管插入孔设在这段挡板上。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其特征在于:输液速度控制器控制部分包括电控部分和驱动部分,驱动部分采用伺服电机作为软管夹紧机构的驱动源;电控部分采用伺服电机控制器。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其特征在于:输液速度控制器控制部分包括电控部分和驱动部分,驱动部分采用电磁铁驱动机构与软管夹紧机构连接;电控部分采用电磁铁机构控制电路。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其特征在于:电控部分还包括中央处理器及其接口电路与伺服电机控制器或电磁铁机构控制电路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其特征在于:电控部分还包括中央处理器及其接口电路与伺服电机控制器或电磁铁机构控制电路连接。
10.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其特征在于:制冷给液室的输液管插入孔处有隔热密封圈,在输液管两段分界处有弹性隔热密封环塞。
CNU200720085967XU 2007-07-17 2007-07-17 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 Expired - Lifetime CN201105068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085967XU CN201105068Y (zh) 2007-07-17 2007-07-17 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085967XU CN201105068Y (zh) 2007-07-17 2007-07-17 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105068Y true CN201105068Y (zh) 2008-08-27

Family

ID=39956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085967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105068Y (zh) 2007-07-17 2007-07-17 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105068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12734A (zh) * 2011-12-29 2012-06-27 武汉大学 一种便携式冰盐水自动亚低温仪
CN105853052A (zh) * 2016-04-15 2016-08-17 广州耀远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低温治疗仪及低温痔疮治疗仪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12734A (zh) * 2011-12-29 2012-06-27 武汉大学 一种便携式冰盐水自动亚低温仪
CN102512734B (zh) * 2011-12-29 2013-09-11 武汉大学 一种便携式冰盐水自动亚低温仪
CN105853052A (zh) * 2016-04-15 2016-08-17 广州耀远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低温治疗仪及低温痔疮治疗仪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875951U (zh) 加温输液泵
CN203439468U (zh) 医用静脉注射药液恒温箱
CN104958831B (zh) Pet-ct放射性药物自动输注装置
CN201105068Y (zh) 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
CN208877539U (zh) 一种智能输液泵
CN100518844C (zh) 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
CN106975119A (zh) 一种内科用输液护理装置
CN104162214A (zh) 一种快速温控输注泵
CN204106823U (zh) 一种温热灌注化疗装置
CN201798846U (zh) 体腔循环热化疗灌注系统
CN204193281U (zh) 一种控温警报化疗控制装置
CN209437777U (zh) 一种序贯输液装置
CN204193282U (zh) 一种化疗控制装置
CN108014016A (zh) 一种医疗用中草药自动熬制装置
CN103920401B (zh) 一种甘露醇水浴加热溶解保温装置
CN204134028U (zh) 一种肿瘤内科的多功能化疗控制装置
CN206239836U (zh) 一种新型输液加热器
CN207286213U (zh) 便携式儿童升温、降温装置用水设备
CN108355197A (zh) 一种具有稳流破泡装置的智能型输液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7400841U (zh) 儿童升温、降温装置用水设备
CN210872400U (zh) 一种用于腹腔的热化疗灌注机
CN201710720U (zh) 医用灌肠器
CN208151375U (zh) 一种医疗免疫科用培养箱装置
CN208425740U (zh) 一种手术室用恒温柜箱体
CN204932311U (zh) 一种自动调温肠内营养液加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70717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