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097049Y - 平面显示器及背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平面显示器及背光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097049Y
CN201097049Y CNU2007201275596U2007201275596U CN200720127559U CN201097049Y CN 201097049 Y CN201097049 Y CN 201097049Y CN U2007201275596U2007201275596 U CNU2007201275596U2007201275596 U CN U2007201275596U2007201275596U CN 200720127559 U CN200720127559 U CN 200720127559U CN 201097049 Y CN201097049 Y CN 201097049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backlight module
stop part
accommodation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1275596U20072012755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昭吟
陈世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filed Critical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Priority to CNU2007201275596U20072012755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097049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097049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097049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平面显示器及背光模块。通过在背光模块的底框上设置至少一阻挡部,则可抵挡并接触导光板的一端缘,而使导光板定位于一固定位置。通过此,使平面显示器的显示品位一致,并减低组立作业工时且提高效率。

Description

平面显示器及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平面显示器及背光模块,尤指一种组立工时较短、组立效率较高且显示品位一致的平面显示器及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一般非自发光性的平面显示器,如:液晶显示器及液晶电视等需要组装一背光模块,以提供显示画面的所需光源。如图1中所示,传统技术的侧光型背光模块1主要是由底框11、其所承载的多层重迭光学膜片12、装载于底框11一侧的冷阴极灯管13和灯罩14等结构所组成。
冷阴极灯管13是容置于由金属等反光良好以及强度较佳材质制作的灯罩14中。因冷阴极灯管13结构强度较差,为免其受到因碰撞产生的震动而损伤,是故在冷阴极灯管13四周通常设置有一橡胶16(示于图2)以吸收震动。
请参考图2。为可增加空间有效利用性,因此,棱镜型导光板122是制作成楔形剖面,图2是分别显示棱镜型导光板122较厚一侧端缘及较薄一侧端缘(图1的AA’线段处)的剖面示意图。
冷阴极灯管13发出光源之后,通过灯罩14的帮助,而使大部分光线从棱镜型导光板122较厚一侧端缘射入棱镜型导光板122,并在其中发生全反射以向棱镜型导光板122较薄一侧端缘传递。此时,当光线行经棱镜型导光板122的扩散点(图中未示)时,其是往各个角度扩散,而一部分光线即可从棱镜型导光板122顶面射出以作为显示面板(图中未示)显示画面用的光源。另一方面,棱镜型导光板122下方的反射片121则可反射从棱镜型导光板122底面射出的光线,而使其又回到棱镜型导光板122中,以增加光源的有效利用性。集光片123与上扩散片124则对光源的亮度与均匀度产生影响,以使光源增加亮度并更加均匀化。因此,透过上述层迭的各光学膜片12以调整来自冷阴极灯管13的光线的光学特性之后,侧光型背光模块1成为一均匀的面光源。
然而,棱镜型导光板122不能设计凸块或缺角以供定位,因此,在传统棱镜型导光板122的组立流程中,需透过人工操作将棱镜型导光板122较厚一侧端缘插设于底框11与灯罩14之间,并在底框11对应于棱镜型导光板122较薄一侧处贴设固定胶带15(示于图1),以使棱镜型导光板122较薄一侧的端缘得通过固定胶带15而固定于底框11。然而,当作业人员进行组立时,常因人为因素而使每一片棱镜型导光板122较厚侧端缘嵌入的深度h有所差异,连带使各个侧光型背光模块1的显示品位有优劣之分。此外,在组立过程中,亦常发生作业人员施力不当使棱镜型导光板122嵌入深度不佳,致使后续组装不易进行,因此导致工时加长、效率减低和产品出货率下降的缺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组立工时较短、组立效率较高且显示品位一致的平面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组立工时较短、组立效率较高且显示品位一致的背光模块。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底框、至少一光源以及一导光板。底框包括一主框体部、一侧框体部及至少一阻挡部。主框体部具有相对应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侧框体部配置于主框体部的一侧,阻挡部邻近侧框体部并配置于第二表面上,且主框体部与阻挡部之间形成有一第一容置空间,而主框体部、侧框体部以及阻挡部之间形成有一第二容置空间。光源容置于第二容置空间中。导光板容置于第一容置空间中,且导光板一端接触阻挡部。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平面显示器,包括:一显示面板以及一背光模块。上述背光模块包括一底框、至少一光源以及一导光板。底框包括一主框体部、一侧框体部及至少一阻挡部。主框体部具有相对应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侧框体部配置于主框体部的一侧,阻挡部邻近侧框体部并配置于第二表面上,且主框体部与阻挡部之间形成有一第一容置空间,而主框体部、侧框体部以及阻挡部之间形成有一第二容置空间。光源容置于第二容置空间中,导光板容置于第一容置空间中,且导光板一端接触阻挡部,而显示面板则配置于背光模块上方。
本实用新型对于制作上述底框所选用的材料并无限定,较佳为金属或树脂,更佳为树脂。底框的制作方式亦无限定为何种制造技术,较佳为将主框体部、侧框体部以及阻挡部一体成型制作。
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阻挡部的数目是为不定,较佳为多个。本实用新型亦无限定阻挡部的配置位置,较佳为间隔配置于该第二表面上。
本实用新型没有限定上述光源的种类与发光原理,其可为任何形式的发光源,如:冷阴极荧光灯管、热阴极荧光灯管或发光二极管,较佳为冷阴极荧光灯管。
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导光板供作导向光源之用,其可为任何形状的导光板,较佳为楔形导光板,更佳为棱镜型导光板。其次,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另一端可为透过一胶带、一粘胶或其它任意形式的粘着物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灯罩具有一反射面,反射面较佳为部分围绕于光源,以使光源射至反射面时,可从其反射以有效利用光源。
上述显示面板可为任意形式的平面显示面板,然其以一液晶显示面板为较佳。
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侧光型背光模块或平面显示器更可包括一灯罩及一缓冲材,以使光源装设于灯罩中。灯罩可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缓冲材则可设置于灯罩与光源之间缓冲材以其的弹性吸收光源与灯罩之间的作用力。本实用新型中,缓冲材的材质可为不定,较佳为橡胶垫圈。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型背光模块或平面显示器更可包括一反射片、一集光片及一扩散片。反射片、集光片、扩散片及导光板可层迭于第一容置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底框上设计有阻挡部,使得在组装导光板时,组装人员可轻易将导光板的一端装设于接触阻挡部的位置,以固定导光板装设的位置,而可减少工时、增进效率以及产品出货良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传统技术的侧光型背光模块;
图2是现有的棱镜型导光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显示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底框结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侧光型背光模块1,2  显示面板3        底框11,21
光学膜片12          冷阴极灯管13     灯罩14,22
固定胶带15          橡胶16           光源23
缓冲材25            胶带26           正面31
平面显示器100       反射片121,241   棱镜型导光板122
集光片123,243      上扩散片124      主框体部211
侧框体部212        阻挡部213        第一容置空间214
第二容置空间215    反射面221        导光板242
扩散片244          第一表面2111     第二表面2112
具体实施方式
图3、图4及图5显示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
首先,请参考图3。如图3中所示,平面显示器100包括一背光模块2以及一显示面板3,背光模块2邻设于显示面板3后侧。背光模块2提供显示面板3一光源,以使显示面板3的正面31显示一画面。在本实施例中,是使用一液晶显示面板以作为显示面板3。
另请一并参考图4及图5,其显示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组设完成后的示意图。图4分别显示的部分是对应至导光板242较厚一侧端缘及较薄一侧端缘的背光模块2剖面结构,图5则显示本实施例底框21的结构。
背光模块2包括一底框21、一灯罩22、一光源23、一反射片241、一导光板242、一集光片243、一扩散片244、一缓冲材25以及一胶带26。
上述底框21包括一主框体部211、一侧框体部212及多个阻挡部213。本实施例的底框21是使用树脂材质制作的胶框。主框体部211具有一第一表面2111及一第二表面2112,第一表面2111是与第二表面2112相互对应。侧框体部212配置于主框体部211的一侧,而阻挡部213则分别设置于第二表面2112上邻近侧框体部211的位置处。在本实施例中,阻挡部213是沿着一直线设置。主框体部211与阻挡部213之间形成有一第一容置空间214,而主框体部211、侧框体部212与阻挡部213之间形成有一第二容置空间215,换句话说,即阻挡部213在主框体部211与侧框体部212之间分隔出上述第一容置空间214及第二容置空间215。
上述反射片241、导光板242、集光片243及扩散片244等光学膜片是彼此层迭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214中以调整光源23的光学性质。当背光模块2组立完成之后,反射片241、导光板242、集光片243及扩散片244是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214中,且接受底框21提供的支撑力,以使上述光学膜片得以稳定平展于显示面板3之下。本实施例的导光板242是楔形的棱镜型导光板,其是设置于光源23一侧以引导光源23从导光板242顶面射出。反射片241设置于导光板242之下,以将从导光板242底面射出的光线反射回导光板242中,而增加光源的有效利用性。集光片243则增进光源23的亮度,扩散片244则对光源23均匀度产生影响,以使其更为均匀。
第二容置空间215则用以容置灯罩22,而灯罩22内则容置有光源23。灯罩22具有一反射面221,反射面221为部分围绕于光源23以反射光源23而增进光源利用率,因此本实施例的灯罩22是使用反射率佳的金属制作。在本实施例中,灯罩22与第二容置空间215之间是以卡合方式固定,灯罩22是卡合于第二容置空间215的内壁。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光源23是冷阴极荧光灯管,为了保护光源23,在光源23与灯罩22之间设置有缓冲材25以吸收震动。本实施例的缓冲材25是使用一橡胶垫圈来包覆冷阴极荧光灯管。
当组装人员从事背光模块2的导光板242组立作业时,其可将导光板242嵌入第一容置空间214中使得导光板242一端接触阻挡部213,以使得产出的每片导光板242都被嵌入至相同的深度,因此可提供相同显示品位的平面显示器100。此外,在进行上述组立作业时,因本实施例的底框21设计有阻挡部213,而能更有效且快速的完成导光板242的定位,以达到减低组立作业工时且提高效率。
至于导光板242较薄一端的定位是使用胶带26,如图4中所示,主框体部211于对应导光板242较薄一端装设的处贴设有上述胶带26,使得导光板242较薄一端透过胶带26而稳固设置于框体211的上。
是故,从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发明的平面显示器在背光模块的底框上设置有至少一阻挡部,以使导光板组立于底框时,导光板接触阻挡部而使导光板定位于一固定位置。因此使得产出的平面显示器具有一致的显示品位,并减低组立作业所需工时而提高生产效率。
上述实施例仅是为了方便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权利范围自应以申请专利范围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Claims (19)

1. 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底框,包括一主框体部、一侧框体部及至少一阻挡部,该主框体部具有相对应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该侧框体部配置于该主框体部的一侧,该阻挡部邻近该侧框体部并配置于该第二表面上,且该主框体部与该阻挡部之间形成有一第一容置空间,而该主框体部、该侧框体部以及该阻挡部之间形成有一第二容置空间;
至少一光源,是容置于该第二容置空间中;以及
一导光板,容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中,且该导光板一端接触该阻挡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底框包括多个阻挡部,且这些阻挡部间隔配置于该第二表面上。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灯罩及一缓冲材,该灯罩容置于该第二容置空间,该光源则装设于该灯罩中,该缓冲材并设置于该灯罩与该光源之间。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灯罩具有一反射面,该反射面是部分围绕于该光源。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缓冲材为一橡胶垫圈。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为一棱镜型导光板。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源为一冷阴极荧光灯管。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主框体部、该侧框体部以及该阻挡部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反射片、一集光片及一扩散片,该反射片、该集光片、该扩散片以及该导光板层迭于该第一容置空间。
10. 一种平面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背光模块,包括:
一底框,包括一主框体部、一侧框体部及至少一阻挡部,该主框体部具有相对应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该侧框体部配置于该主框体部的一侧,该阻挡部邻近该侧框体部并配置于该第二表面上,且该主框体部与该阻挡部之间形成有一第一容置空间,而该主框体部、该侧框体部以及该阻挡部之间形成有一第二容置空间;
至少一光源,是容置于该第二容置空间中;
一导光板,容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中,且该导光板一端接触该阻挡部;以及
一显示面板,配置于该背光模块上方。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平面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底框包括多个阻挡部,且这些阻挡部间隔配置于该第二表面上。
12.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平面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灯罩及一缓冲材,该灯罩设置于该第二容置空间,该光源则装设于该灯罩中,该缓冲材并设置于该灯罩与该光源之间。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平面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灯罩具有一反射面,该反射面是部分围绕于该光源。
14.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平面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缓冲材为一橡胶垫圈。
15.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平面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为一棱镜型导光板。
16.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平面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光源为一冷阴极荧光灯管。
17.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平面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主框体部、该侧框体部以及该阻挡部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18.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平面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反射片、一集光片及一扩散片,该反射片、该集光片、该扩散片以及该导光板层迭于该第一容置空间。
19.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平面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显示面板为一液晶显示面板。
CNU2007201275596U2007201275596U 2007-08-06 2007-08-06 平面显示器及背光模块 Expired - Lifetime CN201097049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275596U2007201275596U CN201097049Y (zh) 2007-08-06 2007-08-06 平面显示器及背光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275596U2007201275596U CN201097049Y (zh) 2007-08-06 2007-08-06 平面显示器及背光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097049Y true CN201097049Y (zh) 2008-08-06

Family

ID=399241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1275596U200720127559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097049Y (zh) 2007-08-06 2007-08-06 平面显示器及背光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097049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25845A (zh) * 2008-10-16 2010-06-09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器
US9207492B2 (en) 2009-12-11 2015-12-08 Lg Display Co., Ltd. Back light unit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25845A (zh) * 2008-10-16 2010-06-09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器
CN101725845B (zh) * 2008-10-16 2013-03-13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器
US9207492B2 (en) 2009-12-11 2015-12-08 Lg Display Co., Ltd. Back light unit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74029B2 (en) Light guide device and light guide plate using the same
US20150323826A1 (en) Double-sided curve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1358713B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与应用此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器
WO2014015541A1 (zh) 背光模组
CN102086993A (zh) 背光模组及应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1936509A (zh) 背光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US20160091659A1 (en) Backlight, liquid crystal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204554522U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265237B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8917367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1956925B (zh) 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装置
CN202338806U (zh) 光源模块
CN201097049Y (zh) 平面显示器及背光模块
US20110292680A1 (en) Light guide unit and light source module
CN105278030A (zh) 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器
CN100498470C (zh) 背光模块
CN1713040A (zh) 背光模块
CN103423610B (zh) 发光装置
CN101373292A (zh) 背光模块
CN212723599U (zh) 侧入式背光模组、液晶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2798049A (zh) 一种背光模组
CN102798059B (zh) 侧入式背光模组
CN101702062B (zh) 背框、金属背框、其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器
US9004739B2 (en) Backlight module
CN201439905U (zh) 背光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806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