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062755Y - 光源模组 - Google Patents

光源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062755Y
CN201062755Y CNU2007201526344U CN200720152634U CN201062755Y CN 201062755 Y CN201062755 Y CN 201062755Y CN U2007201526344 U CNU2007201526344 U CN U2007201526344U CN 200720152634 U CN200720152634 U CN 200720152634U CN 201062755 Y CN201062755 Y CN 201062755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module
light source
refractive power
emitting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15263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秉钧
陈俊玮
骆昆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E TECHNOLOGY Inc
Original Assignee
YANE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E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YANE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to CNU20072015263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062755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062755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062755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源模组,包括一承载单元、多个发光元件、一透光板以及多个折光凸块。发光元件配置于承载单元上,且每一发光元件适于发出一光束。透光板配置于这些发光元件上方,并具有相对的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这些折光凸块配置于入光面。其中,每一折光凸块分别与至少一发光元件对应,并位于此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束的光轴上。此光源模组的出光角度范围较大。

Description

光源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光源模组(light source module),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出光角度范围较广的光源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半导体科技的进步,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已被大量使用,以提供交通号志、大型看板、扫描器、液晶显示器等电子装置所需的光源。由于发光二极管具有反应速度快(约为10-9秒)、体积小、用电省、污染低(不含水银)、可靠度高、适合量产等优点,因此有以发光二极管取代传统的日光灯与白炽灯泡的趋势。
图1为一种现有发光二极管光源模组的剖面示意图。请参阅图1,现有发光二极管光源模组100包括一灯箱110、一电路板(circuit board)120、多个发光二极管封装体(LED package)130以及一透光板(transparent plate)140。灯箱110具有相对的一底部112与一出光截面114。电路板120配置于灯箱底部112上,而发光二极管封装体130配置于电路板120上。透光板140配置于灯箱110的出光截面114上。每一发光二极管封装体130适于发出一光束L,而光束L会穿透透光板140。
由于发光二极管封装体130所发出的光束L的指向性高,光束L中的大部分光线均约略垂直于出光截面114,因此光束L的出光角度范围过窄,并使得发光二极管光源模组100所提供的光源的均匀性较差。如此一来,当现有发光二极管光源模组100作为一般照明用途时,人眼容易感到光源集中于某些亮点(其位于发光二极管封装体130的所在位置上),且这些亮点的亮度比其周围区域高出许多,容易造成炫光而使人眼感到不适。此外,光束L的出光角度范围过窄也不适用于一般的照明用途。为了改善上述问题,有的现有技术将透光板140作全面雾化处理,以防止炫光。然而,全面雾化处理会使得光束L在通过透光板140后其光强度损失太多。
图2为另一种现有发光二极管光源模组的剖面示意图。请参阅图2,现有发光二极管光源模组200包括一灯箱210、一电路板220、多个发光二极管封装体230、一透光板240以及多个透镜(lens)250。为了改善上述炫光、光源不均匀以及出光角度范围过窄的问题,发光二极管光源模组200的每一发光二极管封装体230上配置有一透镜250,以使发光二极管封装体230所发出的光束L发散。然而,透镜250的体积相较于发光二极管封装体230的体积而言相当大,若要在每一发光二极管封装体230上都套上一个透镜250,会拉开这些发光二极管封装体230之间的间距D。如此一来,发光二极管封装体230会无法紧密地排列在电路板220上,这会导致发光二极管封装体230在电路板220上分布的密度降低,而使得发光二极管光源模组200中可容纳的发光二极管封装体230的数量受到限制,进而使发光二极管光源模组200的亮度难以提升。
此外,由于透镜250的体积大,因此光束L要通过透镜250所必须经历的光程(optical path length)较长,而使得光束L被透镜250吸收的比例增加,导致发光二极管光源模组220的亮度降低。再者,透镜250的体积大也容易使得发光二极管光源模组200的整体体积较大,而使透光板240与灯箱210之间的接合处的长度拉长,如此发光二极管光源模组200在组装时必须格外小心,以避免透光板240与灯箱210之间的接合处有间隙而导致无法防水。另外,体积大的透镜250也具有一定的重量,这容易导致发光二极管光源模组200的重量太重。此外,由于透镜250的数量与发光二极管封装体230的数量一样多,因此透镜250的花费会很多,而使得发光二极管光源模组200的成本上升。
图3为又一种现有发光二极管光源模组的剖面示意图。发光二极管光源模组300包括一散热座310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封装体320。散热座310具有一曲面312,而发光二极管封装体320分布于曲面312上,以使发光二极管光源模组300的出光角度范围较大。然而,散热座310的曲面312在制作上较为困难,并会使得发光二极管光源模组300的组装较为困难,进而导致发光二极管光源模组300的成本上升。
其他相关现有技术还有中国台湾第M310984、M312018、M301980、M290548、M290207、M289723、M286464、M286462、M272236、M271128、M266548、M260876、M258229、M254552、M246528、I263355号专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光源模组,其出光角度范围较大、体积较小、成本较低且能防止炫光。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光源模组,其包括一承载单元、多个发光元件、一透光板以及多个折光凸块(refractive protrusion)。发光元件配置于承载单元上,且每一发光元件适于发出一光束。透光板配置于这些发光元件上方,并具有相对的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这些折光凸块配置于入光面。其中,每一折光凸块分别与至少一发光元件对应,并位于此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束的光轴(optical axis)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每一折光凸块可分别与这些发光元件的其中之一对应。
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每一折光凸块的一第一垂直截面可为一三角形,此三角形的顶角朝向对应的发光元件,而三角形的底落在入光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每一折光凸块可呈圆锥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每一折光凸块可呈角锥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每一折光凸块可呈三角柱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每一折光凸块的一第二垂直截面可为一矩形。此第二垂直截面通过三角形的顶角,并与上述第一垂直截面实质上互相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每一折光凸块的一第二垂直截面可为一梯形。此第二垂直截面通过三角形的顶角,并与上述第一垂直截面实质上互相垂直。其中,每一梯形的较长的底可落在透光板的入光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每一折光凸块可具有至少一折光面,其位于入光面下方,且折光面可为往对应的发光元件凸起的曲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每一折光凸块的折光面例如为半球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每一折光凸块可呈半圆柱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每一折光凸块例如呈多面体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每一折光凸块可分别与这些发光元件的其中数个对应。
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每一折光凸块可呈柱状,且与折光凸块对应的这些发光元件沿着折光凸块的延伸方向排列。
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每一折光凸块可呈三角柱状,且每一折光凸块的一第一垂直截面可为一三角形。此三角形的顶角朝向对应的发光元件,而三角形的底落在入光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上述的每一三角形的底与高的长度比可为2比3。此外,每一三角形的两个腰与底的交接处可各自具有一圆角,每一圆角的曲率中心落在折光凸块与透光板之外。另外,每一三角形的顶角可为一圆角。
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这些折光凸块可与透光板一体成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每一折光凸块具有至少一折光面,其位于该入光面下方,且该折光面为雾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透光板可为一平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透光板可为一曲板。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光源模组,其包括一承载单元、多个发光元件以及一透光板。发光元件配置于承载单元上,而每一发光元件适于发出一光束。透光板配置于这些发光元件上方,并具有相对的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入光面具有多个雾面区。每一雾面区分别与至少一发光元件对应,并位于此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束的光轴上,以使光束散射。
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每一雾面区可呈条状,且与雾面区对应的这些发光元件沿着雾面区的延伸方向排列。
本实用新型再提出一种光源模组,其包括一承载单元、多个发光元件以及一透光板。发光元件配置于承载单元上,而每一发光元件适于发出一光束。透光板配置于这些发光元件上方,并具有相对的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入光面具有多个凹陷。每一凹陷分别与至少一发光元件对应,并位于此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束的光轴上,以使光束发散。
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每一凹陷可呈条状,且与凹陷对应的这些发光元件沿着凹陷的延伸方向排列。
下列技术方案适用于上述三种光源模组。
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每一发光元件可为一发光二极管封装体。此外,每一发光二极管封装体可包括一发光二极管芯片以及一透光封装体。发光二极管芯片电性连接至承载单元,而透光封装体配置于发光二极管芯片的一出光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承载单元例如为电路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承载单元例如为导热板或导热壳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光源模组可还包括一灯箱,其具有一出光截面以及一底部。其中,承载单元是配置于灯箱底部上,而透光板是配置于出光截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由于每一发光元件上方有一折光凸块将发光元件所发出的部分光束反射至透光板的入光面,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的出光角度范围较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由于透光板的入光面具有多个雾面区,而每一发光元件上方有一雾面区使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束散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能改善炫光。另一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由于透光板的入光面具有多个凹陷,而每一发光元件上方有一凹陷使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束发散,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的出光角度范围较大。
附图说明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一种现有发光二极管光源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另一种现有发光二极管光源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又一种现有发光二极管光源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光源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4B为图4A中的透光板与折光凸块的立体图。
图4C为图4B的透光板沿剖面线A-A的剖面示意图。
图5A至图5H为图4A的光源模组在透光板上方5230毫米处沿着与图4B中的剖面线B-B平行的方向上的光强度分布模拟图。
图6A、图6B、图8A、图8B、图9A、图9B、图10、图11、图12、图13A、图14、图16与图17绘示图4A中的透光板与折光凸块的其他变化。
图7绘示采用图6A中的折光凸块的光源模组的光强度分布。
图13B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光源模组的立体图。
图18A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组的部面示意图。
图18B为图18A中的透光板的立体图。
图19绘示图18A中的透光板的其他变化。
图20A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光源模组的部面示意图。
图20B为图20A中的透光板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4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光源模组的剖面示意图,图4B为图4A中的透光板与折光凸块的立体图,而图4C为图4B的透光板沿剖面线A-A的剖面示意图。请参阅图4A至图4C,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400包括一承载单元410、多个发光元件420、一透光板430以及多个折光凸块440。发光元件420配置于承载单元410上,且每一发光元件420适于发出一光束L。透光板430配置于这些发光元件420上方,并具有相对的一入光面432与一出光面434。这些折光凸块440配置于入光面432。其中,每一折光凸块440分别与至少一发光元件420对应,并位于此发光元件420所发出的光束L的光轴上。此外,每一折光凸块440可具有至少一折光面442,其位于入光面432下方。折光面442适于使对应的发光元件420所发出的部分光束L1反射至入光面432而进入透光板430,并适于让此发光元件420所发出的另一部分光束L2通过而传递至透光板430。
在本实施例中,承载单元410例如为电路板。每一发光元件420例如为一发光二极管封装体,其包括一发光二极管芯片422以及一透光封装体424。发光二极管芯片422电性连接至承载单元410,而透光封装体424配置于发光二极管芯片422的一出光面422a上。此外,光源模组400还可包括一灯箱450,其具有一出光截面452以及一底部454。其中,承载单元410是配置于灯箱底部454上,而透光板430是配置于出光截面452上。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承载单元410为电路板。在其他实施例中,承载单元410也可以是导热板、导热壳体、导电板、导电壳体、灯箱或其他适当的承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折光凸块440可分别与发光元件420的其中之一对应。此外,每一折光凸块440例如呈三角柱状。其中,折光凸块440沿剖面线B-B的一第一垂直截面为一三角形444(如图4A所绘示)。三角形444的顶角θ1朝向对应的发光元件420,而三角形444的底444a落在入光面432上。此外,折光凸块440沿剖面线A-A的一第二垂直截面为一矩形444’(如图4C所绘示)。第二垂直截面通过三角形444的顶角θ1,并与第一垂直截面实质上互相垂直。
图5A至图5H为图4A的光源模组在透光板上方5230毫米处沿着与图4B中的剖面线B-B平行的方向上的光强度分布模拟图。请参阅图4A与图5A至图5H。图5A绘示当透光板430的厚度T=2毫米、三角形444的底444a的长度W=1毫米而三角形444的高H=1毫米时的光强度分布,其中横座标为零处代表透光板430中央的正上方的位置。由图5A可知,横座标为零处的光强度不会像现有技术为最强,而是横座标为±2000毫米附近的光强度为最强,其为59.1×10-6勒克司(lux),由此可验证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400所发出的光束L不再集中于光源模组400的正上方,而是分散于两旁。图5B绘示当T=2、W=1、H=2时的光强度分布;图5C为T=2、W=1、H=3时;图5D为T=2、W=1、H=4时;图5E为T=2、W=2、H=1时;图5F为T=2、W=2、H=2时;图5G为T=2、W=2、H=3时;图5H为T=2、W=2、H=4时。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三角形444的底444a与高H的长度比可为2比3。举例来说,底444a的长度W例如为2毫米,且高H例如为3毫米(如图5G),而此时所测得的最大光强度是图5A至图5H中最低的,其为50.4勒克司,由此可验证此时的光强度分布较不集中。换言之,此时光源模组400所发出的光束L较为分散。
在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400中,由于每一发光元件420上方有一折光凸块440将发光元件420所发出的部分光束L1反射至透光板430的入光面432,而光束L1再穿透透光板430,因此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400的出光角度范围较大,且光束L会分散开来而不会局限于折光凸块440的正上方。如此,当光源模组400以其透光板430的出光面434朝向路面而被用来作为路灯时,将可提供较大范围及亮度较为均匀的照明。此外,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400不需如现有技术在每一个发光元件上配置一体积相对较大的透镜,因此发光元件420的间距D’可以较小,亦即间距D’的设计弹性较大。如此一来,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400的体积便能够被有效地缩小,而使得透光板430与灯箱450之间的接合处的长度缩短,进而使光源模组400的防水设计较为容易且良率较高。再者,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400可以省去上述体积相对较大的透镜的费用及重量,因此光源模组400的成本较低且重量较轻。另外,由于光束L不在集中于发光元件420的正上方,因此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400还可改善炫光。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折光凸块440的折光面442可为雾面,以使光束L散射来进一步改善炫光。此外,折光凸块440与透光板430可为一体成形,以降低折光凸块440的制作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折光凸块的形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折光凸块也可以是其他适当形状。举例来说,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A与图6B,每一折光凸块440a也呈三角柱状,折光凸块440a沿着剖面线B-B的垂直截面也为一三角形444b。然而,三角形444b的两个腰444c与底444d的交接处各自具有一圆角444e,每一圆角444e的曲率中心落在折光凸块440a与透光板430外。值得注意的是,构成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及的圆角的弧线并不限定为正圆的弧,其也可以是椭圆、抛物线、双曲线或其他形状的曲线的弧。圆角444e可让光束通过腰444c与底444d的交接处后仍能够较为均匀,而采用折光凸块440a且其圆角444e的平滑化系数K=0.707时的光源模组的光强度分布则如图7所绘示。图7所绘示的为T=2毫米、W=2毫米且H=2毫米时在透光板430上方5230毫米处的光强度分布。
在又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A与图8B,每一折光凸块440b沿剖面线B-B的垂直剖面也为三角形444f,然而三角形444f的顶角444g为圆角。在再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A与图9B,每一折光凸块440c沿剖面线A-A的垂直截面为梯形444”,而梯形444”的较长的底444h可落在透光板430的入光面432上。
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每一折光凸块440d也可呈圆锥状,而其垂直截面可为如图4A、图6B或图8B所绘示的三角形444、444b或444f。在又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每一折光凸块440e也可呈角锥状,而其垂直截面可为如图4A、图6B或图8B所绘示的三角形444、444b或444f。在再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每一折光凸块440f也可呈多面体状。
在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组400g中,请参阅图13A与图13B,每一折光凸块440g的折光面442g可为往对应的发光元件420凸起的曲面。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折光凸块440g呈半圆柱状。在又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4,每一折光凸块440h的折光面442h可为半球面,而折光凸块440h可呈半球状。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光源模组的立体图,其中未绘示灯箱。请参阅图15,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400i与上述光源模组400(请参阅图4A)类似,两者的差异处在于:在光源模组400i中,每一折光凸块440i分别与发光元件420的其中数个对应。此外,每一折光凸块440i例如呈柱状,且与此折光凸块440i对应的这些发光元件420沿着此折光凸块440i的延伸方向排列。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折光凸块440i可呈三角柱状,且每一折光凸块440i沿着部面线B-B的垂直截面可为如图4A、图6B或图8B所绘示的三角形444、444b或444f。在本实施例中,透光板430例如为一平板,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6,透光板430j也可为一曲板。
此外,本实用新型也不限定与多个发光元件420对应的折光凸块的形状。在又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7,折光凸块440k的折光面442k可为往对应的这些发光元件凸起的曲面。在本实施例中,折光凸块440k例如呈半圆柱状。
图18A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组的部面示意图,而图18B为图18A中的透光板的立体图。请参阅图18A与图18B,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400l与上述光源模组400i(请参阅图15)类似,两者的差异处在于:光源模组400l并不具有折光凸块,取而代之的是,透光板430l的入光面432l具有多个雾面区436l。其中,每一雾面区436l分别与至少一发光元件420对应,并位于此发光元件420所发出的光束L的光轴上,以使光束L散射。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雾面区436l可呈条状而与数个发光元件420对应,且与雾面区436l对应的这些发光元件420可沿着雾面区436l的延伸方向排列。
在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400l中,由于透光板430l的入光面432l具有多个雾面区436l,而每一发光元件420上方有一雾面区436l使发光元件420所发出的光束L散射,因此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400l能改善炫光。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每一雾面区436l需与多个发光元件420对应。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9,透光板430m的每一雾面区436m分别与一个发光元件对应。此外,本实用新型也不限定雾面区的形状,雾面区可呈条状(如图18B所绘示)、圆点状(如图19所示)或其他适当形状。
图20A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光源模组的部面示意图,而图20B为图20A中的透光板的立体图。请参阅图20A与图20B,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400n与上述光源模组400l(请参阅图18A)类似,两者的差异处在于:光源模组400n的透光板430n的入光面432n具有多个凹陷436n。其中,每一凹陷436n分别与至少一发光元件420对应,并位于此发光元件420所发出的光束L的光轴上,以使光束L发散。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凹陷436n可呈条状,且与凹陷436n对应的这些发光元件420可沿着凹陷436n的延伸方向排列。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凹陷436n可与数个发光元件420对应,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作为限定。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一凹陷也可分别与一个发光元件420对应。
在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400n中,由于透光板430n的入光面432n具有多个凹陷436n,而每一发光元件420上方有一凹陷436n使发光元件420所发出的光束L发散,因此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400n的出光角度范围较大。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由于每一发光元件上方有一折光凸块将发光元件所发出的部分光束反射至透光板的入光面,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的出光角度范围较大,并能提供亮度较为均匀的照明。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不需如现有技术在每一个发光元件上配置一体积相对较大的透镜,因此发光元件的间距可以较小,亦即此间距的设计弹性较大。如此一来,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的体积便能够被有效地缩小。再者,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可以省去上述体积相对较大的透镜的费用及重量,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的成本较低且重量较轻。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由于透光板的入光面具有多个雾面区,而每一发光元件上方有一雾面区使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束散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能改善炫光。另一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中,由于透光板的入光面具有多个凹陷,而每一发光元件上方有一凹陷使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束发散,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的出光角度范围较大。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修改和完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47)

1.一种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承载单元;
多个发光元件,配置于该承载单元上,每一发光元件适于发出一光束;
一透光板,配置于该些发光元件上方,并具有相对的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以及
多个折光凸块,配置于该入光面,每一折光凸块分别与至少一发光元件对应,并位于该发光元件所发出的该光束的光轴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折光凸块分别与该些发光元件的其中之一对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折光凸块的一第一垂直截面为一三角形,该三角形的顶角朝向对应的该发光元件,而该三角形的底落在该入光面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三角形的底与高的长度比为2比3。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三角形的两个腰与底的交接处各自具有一圆角,每一圆角的曲率中心落在该折光凸块与该透光板之外。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三角形的顶角为一圆角。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折光凸块呈圆锥状。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折光凸块呈角锥状。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折光凸块呈三角柱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折光凸块的一第二垂直截面为一矩形,该第二垂直截面通过该三角形的顶角,并与该第一垂直截面实质上互相垂直。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折光凸块的一第二垂直截面为一梯形,该第二垂直截面通过该三角形的顶角,并与该第一垂直截面实质上互相垂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梯形的较长的底落在该入光面上。
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折光凸块具有至少一折光面,位于该入光面下方,且该折光面为往对应的该发光元件凸起的曲面。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折光凸块的该折光面为半球面。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折光凸块呈半圆柱状。
1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折光凸块呈多面体状。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折光凸块分别与该些发光元件的其中数个对应。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折光凸块呈柱状,且与该折光凸块对应的该些发光元件沿着该折光凸块的延伸方向排列。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折光凸块具有至少一折光面,位于该入光面下方,且该折光面为往对应的该些发光元件凸起的曲面。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折光凸块呈半圆柱状。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折光凸块呈三角柱状,且每一折光凸块的一第一垂直截面为一三角形,该三角形的顶角朝向对应的该发光元件,而该三角形的底落在该入光面上。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三角形的底与高的长度比为2比3。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三角形的两个腰与底的交接处各自具有一圆角,每一圆角的曲率中心落在该折光凸块与该透光板之外。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三角形的顶角为一圆角。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些折光凸块与该透光板一体成形。
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折光凸块具有至少一折光面,位于该入光面下方,且该折光面为雾面。
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透光板为一平板。
2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透光板为一曲板。
2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发光元件为一发光二极管封装体。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发光二极管封装体包括:
一发光二极管芯片,电性连接至该承载单元;以及
一透光封装体,配置于该发光二极管芯片的一出光面上。
3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承载单元为电路板。
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承载单元为导热板或导热壳体。
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灯箱,其具有一出光截面以及一底部,其中该承载单元是配置于该底部上,而该透光板是配置于该出光截面上。
34.一种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承载单元;
多个发光元件,配置于该承载单元上,每一发光元件适于发出一光束;
一透光板,配置于该些发光元件上方,并具有相对的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该入光面具有多个雾面区,每一雾面区分别与至少一发光元件对应,并位于该发光元件所发出的该光束的光轴上,以使该光束散射。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雾面区呈条状,且与该雾面区对应的该些发光元件沿着该雾面区的延伸方向排列。
36.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发光元件为一发光二极管封装体。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发光二极管封装体包括:
一发光二极管芯片,电性连接至该承载单元;以及
一透光封装体,配置于该发光二极管芯片的一出光面上。
38.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承载单元为电路板。
39.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承载单元为导热板或导热壳体。
40.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灯箱,其具有一出光截面以及一底部,其中该承载单元是配置于该底部上,而该透光板是配置于该出光截面上。
41.一种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承载单元;
多个发光元件,配置于该承载单元上,每一发光元件适于发出一光束;
一透光板,配置于该些发光元件上方,并具有相对的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该入光面具有多个凹陷,每一凹陷分别与至少一发光元件对应,并位于该发光元件所发出的该光束的光轴上,以使该光束发散。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凹陷呈条状,且与该凹陷对应的该些发光元件沿着该凹陷的延伸方向排列。
43.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发光元件为一发光二极管封装体。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发光二极管封装体包括:
一发光二极管芯片,电性连接至该承载单元;以及
一透光封装体,配置于该发光二极管芯片的一出光面上。
45.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承载单元为电路板。
46.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承载单元为导热板或导热壳体。
47.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灯箱,具有一出光截面以及一底部,其中该承载单元是配置于该底部上,而该透光板是配置于该出光截面上。
CNU2007201526344U 2007-06-26 2007-06-26 光源模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62755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526344U CN201062755Y (zh) 2007-06-26 2007-06-26 光源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526344U CN201062755Y (zh) 2007-06-26 2007-06-26 光源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062755Y true CN201062755Y (zh) 2008-05-21

Family

ID=39451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152634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62755Y (zh) 2007-06-26 2007-06-26 光源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062755Y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61601A (zh) * 2010-05-31 2011-11-30 胡小萍 光源模组
CN103206618A (zh) * 2012-01-13 2013-07-17 刘武强 使定向光束散射的方法和装置以及照明灯具
CN103486506A (zh) * 2012-10-16 2014-01-01 钟群 一种可以任意连接布置的led光组件系统
TWI509487B (zh) * 2014-04-25 2015-11-21 Coretronic Corp 互動觸控系統及光源裝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61601A (zh) * 2010-05-31 2011-11-30 胡小萍 光源模组
CN103206618A (zh) * 2012-01-13 2013-07-17 刘武强 使定向光束散射的方法和装置以及照明灯具
WO2013104156A1 (zh) * 2012-01-13 2013-07-18 Liu Wuqiang 使定向光束散射的方法和装置以及照明灯具
CN103486506A (zh) * 2012-10-16 2014-01-01 钟群 一种可以任意连接布置的led光组件系统
CN103486506B (zh) * 2012-10-16 2016-01-20 广东广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以任意连接布置的led光组件系统
TWI509487B (zh) * 2014-04-25 2015-11-21 Coretronic Corp 互動觸控系統及光源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78076C (zh) Led前灯系统
JP5272029B2 (ja) レンズおよび照明装置
US7699498B2 (en) LED lamp
JP5147357B2 (ja) 道路照明装置
CN101725905B (zh) 发光二极管灯具
JP2008108674A (ja) Led照明灯具
CN102788282A (zh) 一种具有光型调制的led灯管
CN201062755Y (zh) 光源模组
TW201250170A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light bulbs and light emitting diode assemblies thereof
KR100900953B1 (ko) 가로등
JP2014056821A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ランプ
CN201715446U (zh) 一种用于led路灯的光学透镜
CN201983153U (zh) 一种led摩托车灯
CN101452917B (zh) 光源装置
CN202691628U (zh) 灯具
KR20110009501A (ko) 빛 확산층이 형성되는 엘이디 모듈
CN100507349C (zh) 大功率led路灯
TWM325517U (en) Light source module
CN204943134U (zh) 一种led隧道灯
CN214619306U (zh) 一种led冰柜灯结构
CN203286329U (zh) Led灯
CN203615114U (zh) 外向散热led灯
CN216346023U (zh) 一种照明灯及照明系统
CN201242088Y (zh) 一种具有二次曲面光学反射反光器的led道路照明灯
KR101221279B1 (ko) 엘이디 램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521

Termination date: 2012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