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051460Y - 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 - Google Patents

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051460Y
CN201051460Y CNU2007201040552U CN200720104055U CN201051460Y CN 201051460 Y CN201051460 Y CN 201051460Y CN U2007201040552 U CNU2007201040552 U CN U2007201040552U CN 200720104055 U CN200720104055 U CN 200720104055U CN 201051460 Y CN201051460 Y CN 201051460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ry body
shell
base
leading
sliding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10405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冠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icgu Electronics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Dicgu Electronics Co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icgu Electronics Coltd filed Critical Dicgu Electronics Coltd
Priority to CNU20072010405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051460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051460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051460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涉及电器开关技术领域。由底座、外壳、定位突出体、旋转体、定位槽、弹片滑动触点、引出端子、旋钮构成;底座与外壳扣挂构成圆空腔体,该空腔体内装旋转体、空腔体与旋转体转动活连接、旋转体上侧的中心孔柱与外壳的中心孔及旋转体下侧的中心孔柱与底座的中心孔转动活连接,旋转体与弹片滑动触点、底座与引出端子紧固,外壳的定位突出体与旋转体的定位槽滑动活连接,弹片滑动触点的弹性棘齿与引出端子滑动活连接,底座的中心孔及外壳的中心孔分别与旋转体两侧的中心孔柱转动活连接,旋转体中心孔柱的六边孔与旋钮的六棱中心柱插装。用于电器编码的开与关。结构巧、利装拆、效果好、用途广、成本低、美观大方。

Description

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涉及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电器开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器编码开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日常生活中,计算机显示器、电视或音响、鼠标、电子书、手机、笔记本计算机、掌上计算机等的操作面板均已经采用编码的踪迹,并以此来实现诸多功能的调节及转换,所以,键盘上都会增设一个滚轮或一个以上的滚轮结构,用于方便使用者在使用时可以控制窗口ROOM IN、ROOM OUT或换页、调整音量及频道等功能,例如:计算机显示器一般都具有对比度、明暗度、宽度、高度、偏左、偏右等调节按钮的设置,且各调节按钮均与一编码开关连接;还有超薄化音响电器的音量调节;等等。总之,利用编码开关的产品也越来越多。事实上,都是利用转动体而带动滑动弹片的各触点作圆周转动,从而与底座上事先设置的接触端子形成接触,并在编码开关底座一侧所延伸的各信号端子间产生电器通断讯号,若将该等电子讯号的断(OFF)和开(ON)讯号对比后,即产生一个相位差,来实现各项数字功能的调节。以上所述的已有公知技术,存在着体积大而厚、使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不适应电子电器小型化及数字化迅猛发展的需要(如液晶电视、LCD、超薄音响、DVD、游戏机、MP3、MP4、掌上小型计算机......等)诸多的不足、缺陷与弊端。本实用新型就是在认真而充分的调查、了解、分析、总结上述已有的公知技术和现状的基础上,为克服和解决已有公知技术及实际现状中存在的不足、缺陷与弊端而研制成功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由底座、外壳、定位突出体、旋转体、定位槽、弹片滑动触点、引出端子、旋纽构成;
所述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其底座上的钩槽与外壳上的钩件扣挂连接、该底座与外壳经扣挂连接而构成圆形的空腔体,其所述底座与外壳的圆形空腔体内安装有旋转体、所述底座与外壳的圆形空腔体与旋转体转动活连接、所述旋转体上侧设置的截面呈六棱形中心通透孔的圆柱与所述外壳上设置的中心通透孔以及所述旋转体下侧设置的截面呈六棱形中心通透孔的圆柱与所述底座上设置的中心通透孔均转动活连接,其旋转体与弹片滑动触点由紧固件紧固连接,其底座与引出端子由紧固件紧固连接,其外壳上的定位突出体与旋转体上的定位槽滑动活连接,其弹片滑动触点上的弹性棘齿与引出端子滑动活连接,其底座上的中心通孔及外壳上的中心通孔分别与旋转体两侧的中心孔柱转动活连接,其旋转体中心孔柱上的六边孔与旋纽上的六棱中心柱插装连接。
所述的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所述外壳上设置的定位突出体、旋转体上设置的定位槽均为复数个,外壳上设置的定位突出体与旋转体上设置的定位槽相互吻合。
所述的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其所述弹片滑动触点与引出端子相互吻合。
所述的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所述弹片滑动触点、引出端子均为导体材料制成的弹片滑动触点、引出端子。
通过本实用新型,解决已有技术存在的诸多不足、缺陷与弊端,以达到结构简单巧妙、体积小而薄、重量轻、便于安装拆卸与维修、应用范围广、适应电器小型化及数字化迅猛发展的需要、效果稳定可靠、整体美观大方等目的。
本实用新型可达到预期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由底座、外壳、定位突出体、旋转体、定位槽、弹片滑动触点、引出端子、旋纽构成;
所述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其底座上的钩槽与外壳上的钩件扣挂连接、该底座与外壳经扣挂连接而构成圆形的空腔体,其所述底座与外壳的圆形空腔体内安装有旋转体、所述底座与外壳的圆形空腔体与旋转体转动活连接、所述旋转体上侧设置的截面呈六棱形中心通透孔的圆柱与所述外壳上设置的中心通透孔以及所述旋转体下侧设置的截面呈六棱形中心通透孔的圆柱与所述底座上设置的中心通透孔均转动活连接,其旋转体与弹片滑动触点由紧固件紧固连接,其底座与引出端子由紧固件紧固连接,其外壳上的定位突出体与旋转体上的定位槽滑动活连接,其弹片滑动触点上的弹性棘齿与引出端子滑动活连接,其底座上的中心通孔及外壳上的中心通孔分别与旋转体两侧的中心孔柱转动活连接,其旋转体中心孔柱上的六边孔与旋纽上的六棱中心柱插装连接。
所述的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所述底座为设置有中心通透孔的、设置有内圆腔的、外壁上设置有钩槽的、方块状结构,所述外壳为设置有中心通透孔的、外壁上设置有钩件的、底层面上以等圆周角间隔的方式设置有定位突出体的、方板状结构,所述定位突出体为长方形凸条状结构,所述旋转体为两侧均设置有截面呈六棱形中心通透孔的圆柱、上面以等圆周角间隔的方式设置有定位槽的、圆块状结构,所述定位槽为凹槽的形状,所述弹片滑动触点为以等圆周角间隔的方式设置有弹性棘齿的棘轮状结构,所述引出端子为片状结构,所述旋纽为设置有六棱中心柱的通用旋纽状结构,
所述的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所述外壳上设置的定位突出体、旋转体上设置的定位槽均为复数个,外壳上设置的定位突出体与旋转体上设置的定位槽相互吻合。
所述的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所述弹片滑动触点与引出端子相互吻合。
所述的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所述弹片滑动触点、引出端子均为导体材料制成的弹片滑动触点、引出端子。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是:
当旋纽转动时、便由旋纽上的六棱中心柱带动旋转体在底座与外壳所构成的腔体内转动;由于旋转体的转动,旋转体上的凹槽与外壳上静止不动的定位突出体滑动并起到定位的作用,同时、旋转体上连接的弹片滑动触点也随之转动;由于弹片滑动触点随着旋转体的转动,弹片滑动触点便与连接在底座上的引出端子发生接触,由于引出端子为三个,所以,每一次弹片滑动触点与引出端子的接触、并不是与全部所有的三个引出端子均进行接触,而是弹片滑动触点只与其中的某两个引出端子的进行接触、而不与其中的某一个引出端子的进行接触,这样:弹片滑动触点与其中某两个接触的引出端子进行接触后、便将该两个引出端子实施了电导通路,反之,弹片滑动触点便对没有接触的引出端子实施了电导断路;以此类推,旋纽每转动一次,便产生一次引出端子的通路与断路,从而完成电路的开与关,并以此实现编码开关的预期功能。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与工作过程及使用操作是极其简单、顺畅而方便的。
由于采用了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使得本实用新型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获得了如下有益效果:
1、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与外壳以钩挂的方式相连接,从而获得了安装、拆卸、维修均方便的有益效果。
2、由于本实用新型设置有旋纽,从而获得了操作方便的有益效果。
3、由于本实用新型设置有转动体,从而获得了操作灵活的有益效果。
4、由于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外壳上的定位突出体与转动体上的定位槽,从而获得了定位准确的有益效果。
5、由于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弹片滑动触点与引出端子,从而获得了可准确同时进行通路与断路的有益效果。
6、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小型化而实现了体积小且厚度薄以及重量轻、同时其效果稳定可靠,从而获得了可广泛推广应用而拓宽应用范围的有益效果。
7、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科学合理、结构简单巧妙、安装使用方便、效果稳定可靠,从而获得了易于制作而成本低、便于使用而利推广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之一:已安装好引出端子后的底座、弹片滑动触点、设置有定位槽的旋转体、设置有定位突出体的外壳、旋纽各部件的相继排列的结构立体示意图;即安装前的各部件的相继排列立体示意图;通过该图,可将本实用新型体现的更为清楚。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之一中除旋纽以外的已安装好引出端子后的底座、弹片滑动触点、设置有定位槽的旋转体、设置有定位突出体的外壳各部件的相继排列的结构立体示意图;即已安装好引出端子后的底座、弹片滑动触点、设置有定位槽的旋转体、设置有定位突出体的外壳在安装前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之一中已安装好引出端子后的底座、弹片滑动触点、设置有定位槽的旋转体、设置有定位突出体的外壳各部件安装好以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之一中已安装好引出端子后的底座、弹片滑动触点、设置有定位槽的旋转体、设置有定位突出体的外壳各部件安装好以后待与旋纽安装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之二:已安装好引出端子后的底座、弹片滑动触点、设置有定位槽的旋转体、设置有定位突出体的外壳、旋纽各部件的相继排列的结构立体示意图;即安装前的各部件的相继排列立体示意图;通过该图,可将本实用新型体现的更为清楚。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之二中已安装好引出端子后的底座、弹片滑动触点、设置有定位槽的旋转体、设置有定位突出体的外壳各部件安装好以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之三的主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之四的主视示意图。
图中的标号:1、底座,2、外壳,21、定位突出体,3、旋转体,31、定位槽,4、弹片滑动触点,5、引出端子,6、旋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正如说明书附图所示:
一种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由底座1、外壳2、定位突出体21、旋转体3、定位槽31、弹片滑动触点4、引出端子5、旋纽6构成;
所述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其底座1上的钩槽与外壳2上的钩件扣挂连接、该底座1与外壳2经扣挂连接而构成圆形的空腔体,其所述底座1与外壳2的圆形空腔体内安装有旋转体3、所述底座1与外壳2的圆形空腔体与旋转体3转动活连接、所述旋转体3上侧设置的截面呈六棱形中心通透孔的圆柱与所述外壳2上设置的中心通透孔以及所述旋转体3下侧设置的截面呈六棱形中心通透孔的圆柱与所述底座1上设置的中心通透孔均转动活连接,其旋转体3与弹片滑动触点4由紧固件紧固连接,其底座1与引出端子5由紧固件紧固连接,其外壳2上的定位突出体21与旋转体3上的定位槽31滑动活连接,其弹片滑动触点4上的弹性棘齿与引出端子5滑动活连接,其底座1上的中心通孔及外壳2上的中心通孔分别与旋转体3两侧的中心孔柱转动活连接,其旋转体3中心孔柱上的六边孔与旋纽6上的六棱中心柱插装连接。
所述的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所述底座1为设置有中心通透孔的、设置有内圆腔的、外壁上设置有钩槽的、方块状结构,所述外壳2为设置有中心通透孔的、外壁上设置有钩件的、底层面上以等圆周角间隔的方式设置有定位突出体21的、方板状结构,所述定位突出体21为长方形凸条状结构,所述旋转体3为两侧均设置有截面呈六棱形中心通透孔的圆柱、上面以等圆周角间隔的方式设置有定位槽31的、圆块状结构,所述定位槽31为凹槽的形状,所述弹片滑动触点4为以等圆周角间隔的方式设置有弹性棘齿的棘轮状结构,所述引出端子5为片状结构,所述旋纽6为设置有六棱中心柱的通用旋纽状结构,
所述的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所述外壳2上设置的定位突出体21、旋转体3上设置的定位槽31均为复数个,外壳2上设置的定位突出体21与旋转体3上设置的定位槽31相互吻合。
所述的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所述弹片滑动触点4与引出端子5相互吻合。
所述的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所述弹片滑动触点4、引出端子5均为导体材料制成的弹片滑动触点4、引出端子5。
在上述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对所述的外壳2上设置的定位突出体21、旋转体3上设置的定位槽31均以复数进行了制作;对所述的外壳2上设置的定位突出体21与旋转体3上设置的定位槽31以相互吻合的方式进行了制作;对所述的弹片滑动触点4与引出端子5以相互吻合的方式进行了制作;对所述的弹片滑动触点4、引出端子5均以导体材料进行了制作;对本实用新型本着小型化的宗旨,对其成品的尺寸以长×宽×厚=7.8×7.5×2.5mm进行了制作;均获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本实用新型制作完毕后进行了试用性考核,经试用考核,获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和以上所述,而顺畅地实施本实用新型;但是,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作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其特征在于:由底座(1)、外壳(2)、定位突出体(21)、旋转体(3)、定位槽(31)、弹片滑动触点(4)、引出端子(5)、旋纽(6)构成;
所述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其底座(1)上的钩槽与外壳(2)上的钩件扣挂连接、该底座(1)与外壳(2)经扣挂连接而构成圆形的空腔体,其所述底座(1)与外壳(2)的圆形空腔体内安装有旋转体(3)、所述底座(1)与外壳(2)的圆形空腔体与旋转体(3)转动活连接、所述旋转体(3)上侧设置的截面呈六棱形中心通透孔的圆柱与所述外壳(2)上设置的中心通透孔以及所述旋转体(3)下侧设置的截面呈六棱形中心通透孔的圆柱与所述底座(1)上设置的中心通透孔均转动活连接,其旋转体(3)与弹片滑动触点(4)由紧固件紧固连接,其底座(1)与引出端子(5)由紧固件紧固连接,其外壳(2)上的定位突出体(21)与旋转体(3)上的定位槽(31)滑动活连接,其弹片滑动触点(4)上的弹性棘齿与引出端子(5)滑动活连接,其底座(1)上的中心通孔及外壳(2)上的中心通孔分别与旋转体(3)两侧的中心孔柱转动活连接,其旋转体(3)中心孔柱上的六边孔与旋纽(6)上的六棱中心柱插装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为设置有中心通透孔的、设置有内圆腔的、外壁上设置有钩槽的、方块状结构,所述外壳(2)为设置有中心通透孔的、外壁上设置有钩件的、底层面上以等圆周角间隔的方式设置有定位突出体(21)的、方板状结构,所述定位突出体(21)为长方形凸条状结构,所述旋转体(3)为两侧均设置有截面呈六棱形中心通透孔的圆柱、上面以等圆周角间隔的方式设置有定位槽(31)的、圆块状结构,所述定位槽(31)为凹槽的形状,所述弹片滑动触点(4)为以等圆周角间隔的方式设置有弹性棘齿的棘轮状结构,所述引出端子(5)为片状结构,所述旋纽(6)为设置有六棱中心柱的通用旋纽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上设置的定位突出体(21)、旋转体(3)上设置的定位槽(31)均为复数个,外壳(2)上设置的定位突出体(21)与旋转体(3)上设置的定位槽(31)相互吻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滑动触点(4)与引出端子(5)相互吻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滑动触点(4)、引出端子(5)均为导体材料制成的弹片滑动触点(4)、引出端子(5)。
CNU2007201040552U 2007-03-30 2007-03-30 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51460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040552U CN201051460Y (zh) 2007-03-30 2007-03-30 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040552U CN201051460Y (zh) 2007-03-30 2007-03-30 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051460Y true CN201051460Y (zh) 2008-04-23

Family

ID=393379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104055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51460Y (zh) 2007-03-30 2007-03-30 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051460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72416A (zh) * 2008-09-10 2010-03-17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支撑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72416A (zh) * 2008-09-10 2010-03-17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支撑装置
CN101672416B (zh) * 2008-09-10 2012-10-1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支撑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16416U (zh) 一种大安培插拔式三相多功能智能电能表的外壳结构及插座结构
CN204206237U (zh) 一种带有键盘的转轴式手机保护外壳
CN105845484A (zh) 一种旋转式多挡位开关
CN201051460Y (zh) 超薄微型旋转编码开关
CN201465854U (zh) 一种旋转开关
CN207037615U (zh) 一种电子触屏点击装置
CN104766750A (zh) 旋钮编码开关
CN206917424U (zh) 智能电子锁结构
CN111048937B (zh) 一种基于多种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融合网关设备
CN2858893Y (zh) 电动智能锁
CN202548764U (zh) 早教输入设备
CN206075518U (zh) 一种控制器及应用其的电器
CN108304029A (zh) 一种旋转式电子屏幕点击装置
CN204332724U (zh) 一种蓝牙无线控制的墙壁开关盒
CN204834403U (zh) 一种带有可设定功能识别标识的开关
CN208074909U (zh) 一种灯条触摸控制系统
CN206245904U (zh) 智能车锁及自行车
CN201838734U (zh) 二次端子安装装置
CN201298464Y (zh) 一种电子型纯平面墙壁开关
CN204423014U (zh) 一种逆源多路电器控制系统
CN209993302U (zh) 发光智能码门牌
CN206890475U (zh) 一种智能按键开关
CN203070995U (zh) 一种三工位隔离开关
CN214463294U (zh) 镶嵌式智能门锁
CN201910359U (zh) 旋转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423

Termination date: 201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