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040161Y - 椭圆运动机 - Google Patents

椭圆运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040161Y
CN201040161Y CNU2007201472077U CN200720147207U CN201040161Y CN 201040161 Y CN201040161 Y CN 201040161Y CN U2007201472077 U CNU2007201472077 U CN U2007201472077U CN 200720147207 U CN200720147207 U CN 200720147207U CN 201040161 Y CN201040161 Y CN 201040161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ercise machine
connecting rod
elliptical exercise
skeleton
rear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14720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永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hnson Health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hnson Health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hnson Health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hnson Health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72014720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040161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040161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040161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椭圆运动机(Elliptical),包含有:一骨架,具有一可安定在地面上的底部;左、右二支撑杆,可活动地设在骨架上,呈前后延伸,具有前后相隔的一回绕部位及一往复部位,回绕部位及往复部位可进行相互带动的回绕运动及往复运动;左、右二踏板,分别被二支撑杆直接或间接支撑,并且被支撑杆引导在一封闭轨迹上运动;其特征在于:骨架的底部后端形成有一上下敞空且后端开放的U形透空区域;各支撑杆的前端形成回绕部位,而支撑杆后端的运动轨迹的后段是位在透空区域当中的地面的上方。由此本实用新型可在兼顾安全的前提下,将二踏板设定在较低的高度运动。

Description

椭圆运动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运动健身器材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椭圆运动机(Elliptical)。
背景技术
椭圆运动机是一种能以左、右二踏板承载使用者的双脚,进而导引双脚在一概呈椭圆形的轨迹上运动的运动健身器材。现今常见的椭圆运动机通常是以一左一右两根支撑杆分别支撑前述二踏板,各支撑杆呈前后延伸,其中一端连接在一曲柄机构上而可作绕圆运动,另一端则可对应地在一预定轨迹上前后往复位移,使得其所支撑的踏板可在概呈椭圆形的轨迹上运动。在设计上,业者通常希望将踏板轨迹距离地面的高度设定得愈低愈好,以便使用者能更容易地登上或走下踏板。
前述「踏板支撑杆的一端可在一预定轨迹上往复位移」,最常见的实施方式是在支撑杆的该端设置滚轮,使其能在一预设的水平导轨或倾斜导轨上前后滑动,然而,碍于前述导轨(滑动面)本身高度的关系,使得踏板距离地面的高度无法进一步降低。亦有习知技艺让支撑杆的滚轮直接在地面上前后滑动,不过此举造成的问题(例如滑动轨迹不稳定、滚轮积垢造成滑动迟滞)反倒大于优点。
另有一种引导往复位移的方法是将支撑杆的该端枢接在一悬臂底端,使其可在一弧形轨迹上前复摆荡,藉此免除滚轮结构的噪音及污垢问题。不过,为了避免悬臂及支撑杆的摆荡端与位在其底侧的骨架之间发生夹伤人体的意外,通常须使摆荡轨迹的最低点与骨架底部的顶面之间保持一安全间距,显然地,前述骨架底部的厚度及前述安全间距都会间接增加踏板距离地面的高度。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椭圆运动机,其可在兼顾安全的前提下,将左、右二踏板设定在较低的高度运动,让使用者比较容易登上或走下踏板,而且在运动时较有安全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椭圆运动机包含有:一骨架,具有一可安定在地面上的底部;左、右二支撑杆,可活动地设在所述骨架上,呈前后延伸,具有前后相隔的一回绕部位及一往复部位,所述回绕部位及往复部位可进行相互带动的回绕运动及往复运动;左、右二踏板,分别被所述二支撑杆直接或间接支撑,并且被所述支撑杆引导在一封闭轨迹上运动;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的底部后端形成有一上下敞空且后端开放的U形透空区域;各所述支撑杆的前端形成所述回绕部位,而支撑杆后端的运动轨迹的后段是位在所述透空区域当中的地面的上方。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骨架的底部包含有一左侧杆、一右侧杆及一连结杆,所述左侧杆及右侧杆均呈前后延伸,所述连结杆固定连结所述左侧杆及右侧杆,而且连结部位与所述二侧杆的后端相隔一段距离;所述左侧杆、右侧杆及连结杆共同围出所述U形透空区域。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连结杆是贴近地面水平延伸。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骨架的底部更包含有另一连结杆,其同样是固定连结所述左侧杆及右侧杆,而且连结部位与所述二侧杆的后端相隔一段距离;所述二连结杆一者在前一者在后。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位在较后方的所述连结杆的高度低于位在较前方的所述连结杆的高度。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位在较前方的所述连结杆的连结强度大于位在较后方的所述连结杆的连结强度。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更包含有左、右二悬臂,各所述悬臂具有一顶端及一底端,所述顶端枢接在所述骨架上,所述底端可前后摆荡;各所述支撑杆的往复部位是枢接在对应侧边的所述摆臂的底端。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各所述支撑杆的后端形成所述往复部位。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悬臂的顶端相对于所述骨架底部的位置,可受控制而产生位移,并可定位在预定位置。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椭圆运动机的后端形成一进出空间,可让使用者由后方往前踩上所述二踏板,或是由所述二踏板上往后走下地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当使用者要使用前述椭圆运动机时,可由运动机的后方经由进出空间往前踩上左、右二踏板,当使用结束后,也可由踏板上经由进出空间往后走下地面;而且在踩上及离开踏板的过程中,使用者可以暂时捉扶左右二侧的捉扶部,以维持脚步的稳定。总之,本实用新型兼顾了安全性、方便性、材料成本及结构稳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对应图1状态的另一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对应图1状态的底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的骨架后半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对应图1状态的右侧视图;图中将椭圆运动机后端壳罩的右侧面取除,以便显示内部的驱动装置;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右侧视图,示意椭圆运动机的使用状态;图中将前述壳罩及驱动装置完全取除。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功效特点,现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椭圆运动机包含有:
一骨架10,主要包含可安定在地面上的一底部11、连结在底部11前端的一前端部12、以及分别连结在底部11后端左右二侧的左、右二侧部13。在细部结构上,如图4所示,前述底部11的前半段是一前后延伸的主杆23,后半段则具有一左侧杆24、一右侧杆25、一主连结杆26及一辅助连结杆27,其中,左侧杆24及右侧杆25呈前后延伸,主连结杆26固定连结前述二侧杆24、25的最前端,而辅助连结杆27固定连结前述二侧杆24、25的中央偏前位置。前述左侧杆24、右侧杆25及辅助连结杆26共同围出一上下敞空且后端开放的U形透空区域28。同时,如图1所示,骨架10的前述左、右二侧部13之间另外形成一前后畅通的进出空间14。此外,各侧部13具有一由下往上凸伸的支杆15,各支杆15的顶端设有一捉扶部16,可供使用者以掌心朝下的方式捉扶。
一曲柄机构30,设在骨架前端部12的壳罩17内,左右二侧露出能环绕一轴心31的相对二接点。同时,壳罩17内部还设有与曲柄机构30连接的阻力装置(图中未示),使得曲柄机构30绕转时需抵抗一预定阻力,但此部份是习知技艺,不予详述。
左、右二悬臂40,设在骨架10后端并且介在前述二侧部13之间,各呈纵向延伸,顶端枢接在对应侧边的支杆15顶端,底端可前后摆荡。
左、右二支撑杆50,各呈前后延伸,前端枢接在曲柄机构30对应侧边的接点,形成可沿一圆形轨迹绕转的回绕部位;后端则枢接在对应侧边的悬臂40底端,形成可沿一弧形轨迹T前后摆荡的往复部位(如图6所示)。前述弧形轨迹T的前端高于后端,而且轨迹的后段位在前述U形开放区域28当中的地面的上方。
左、右二扶手杆60,设在骨架10前端,各呈纵向延伸,并将中间区段的一预定部位枢接在骨架10的前端部12,使得顶端(形成活动握把61)及底端可前后摇摆。
左、右二踏板70,分别被左、右二支撑杆50所支撑。在本实施例中,各踏板70将其前端直接枢接在支撑杆50前、后二端之间某选定位置的顶面,使其后端可相对于支撑杆50上下偏转。基于支撑杆50前后二端分别被引导在一圆形轨迹及弧形轨迹上,使得介于支撑杆50二端之间的踏板70被引导在一概呈椭圆形的封闭轨迹上运动。
左、右二连杆80,各呈前后延伸,前端枢接在对应侧边的扶手杆60底端,后端则与对应侧边的踏板70固接,使得扶手杆70可与踏板70及支撑杆50相互带动,而且踏板70相对于支撑杆50的角度可在运动中循环变化,提供较佳的人体工学(习知技艺)。在另一种习知结构中,连杆是以其近后端与支撑杆枢接,而踏板是固接在连杆后端(并未直接枢接在支撑杆上),亦即踏板被支撑杆所间接支撑,但前述连动效果相同。
采用上述结构,使用者可将双脚踩站在左、右二踏板70上,并将双手捉握在左、右二扶手杆60的顶端,施力使踏板70及握把61沿着各自的轨迹运动并相互牵引,藉以进行手脚协调的全身运动。当然,使用者也可选择捉握骨架10前端部12顶端预设的固定握把18,仅进行下半身运动。
其中,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用以支持前述悬臂40的支杆15是以可控制斜度的方式设置在骨架10上,进一步而言,各支杆15的底端枢接在侧部13的框架19上,而且由支杆15底端继续往下延伸一带动杆21,同时,在前述框架19内部(平时被壳罩22覆盖)还设有一驱动装置90,前述驱动装置90主要包含一马达91及一可受马达驱转的螺杆92,前述带动杆21的尾端螺合在螺杆92上,如此,当马达91运转时,即可带动支杆15以其底端为轴产生偏转动作。支杆15改变斜度意谓悬臂40顶端产生位移,使得悬臂40底端与支撑杆50后端枢连部位的摆荡轨迹T跟着改变,由此可调整踏板70的运动轨迹。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预先设定的构件相对关系,前述摆荡轨迹T的最后端大致就是最低点,且其高度变动很小,并且维持在前述U形透空区域28当中的地面的上方;相对地,摆荡轨迹T的前端可随着悬臂40顶端的位移而有明显的升高或降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椭圆运动机的主要特点及功效如下:由于骨架底部11的后端形成有上下敞空的透空区域28,因此在设计上,悬臂40底端(亦即支撑杆50后端)摆荡轨迹T的最低点可被设定在尽量贴近地面的高度(注:当然,其间仍须保留一安全间距),使得踏板70的运动轨迹距离地面的高度连带降低,换言之,踏板70可在较低的高度运动,如此,使用者比较容易登上或走下踏板70,而且在运动时较有安全感。
骨架底部11的前述连结杆26、27是为了维持左侧杆24与右侧杆25的相对稳固性(这会连带影响前述支杆15、悬臂40、支撑杆50等构件的配合精度),理论上,采用强度足够的单一连结杆连结在适当位置,即可稳固左、右二侧杆24、25的相对关系,但为了顾及前述「支撑杆50后端尽量压低」的需求,本实施例采用一主连结杆26及一辅助连结杆27固定连结前述左、右二侧杆24、25的前段,其中,位在较前方的主连结杆26具有较大的截面长宽,相对具有较强的连结强度,而较后方的辅助连结杆27用以发挥补强作用,为了尽量不要妨碍轨迹T降低,其系贴近地面水平延伸,而且顶面高度略低于前方主连结杆26的顶面高度,使得前高后低的前述弧形轨迹T能与地面、辅助连结杆27顶面及主连结杆26顶面之间都保持一安全间距。本实用新型若无辅助连结杆27,则左侧杆24、右侧杆25及主连结杆26同样围出一U形透空区域。
左侧杆24与右侧杆25的后端之间不以连结杆(暂称「后连结杆」)左右连结的理由,是为了避免支撑杆50后端与前述后结杆之间发生夹伤意外。进一步而言,假设一使用者正在使用上述椭圆运动机,而另一人不小心将脚部伸进支撑杆50后端的摆荡范围内,则,因为前述透空区域28后端呈现开放状,所以该人的脚部会被支撑杆50后端推撞出后方;反之,如果将骨架底部11后端设计成一封闭框,则虽能产生一透空区域,但不小心进入该区域的人体脚部很可能会被支撑杆50后端及前述后连结杆夹伤。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当使用者要使用前述椭圆运动机时,可由运动机的后方经由前述进出空间14往前踩上左、右二踏板70,当使用结束后,也可由踏板70上经由进出空间14往后走下地面;而且在踩上及离开踏板70的过程中,使用者可以暂时捉扶左右二侧的捉扶部16,以维持脚步的稳定。
总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椭圆运动机兼顾了安全性、方便性、材料成本及结构稳固。

Claims (10)

1.一种椭圆运动机,包含有:
一骨架,具有一可安定在地面上的底部;
左、右二支撑杆,可活动地设在所述骨架上,呈前后延伸,具有前后相隔的一回绕部位及一往复部位,所述回绕部位及往复部位可进行相互带动的回绕运动及往复运动;
左、右二踏板,分别被所述二支撑杆直接或间接支撑,并且被所述支撑杆引导在一封闭轨迹上运动;
其特征在于:
所述骨架的底部后端形成有一上下敞空且后端开放的U形透空区域;各所述支撑杆的前端形成所述回绕部位,而支撑杆后端的运动轨迹的后段是位在所述透空区域当中的地面的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椭圆运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的底部包含有一左侧杆、一右侧杆及一连结杆,所述左侧杆及右侧杆均呈前后延伸,所述连结杆固定连结所述左侧杆及右侧杆,而且连结部位与所述二侧杆的后端相隔一段距离;所述左侧杆、右侧杆及连结杆共同围出所述U形透空区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椭圆运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杆是贴近地面水平延伸。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椭圆运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的底部更包含有另一连结杆,其同样是固定连结所述左侧杆及右侧杆,而且连结部位与所述二侧杆的后端相隔一段距离;所述二连结杆一者在前一者在后。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椭圆运动机,其特征在于:位在较后方的所述连结杆的高度低于位在较前方的所述连结杆的高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椭圆运动机,其特征在于:位在较前方的所述连结杆的连结强度大于位在较后方的所述连结杆的连结强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椭圆运动机,其特征在于:更包含有左、右二悬臂,各所述悬臂具有一顶端及一底端,所述顶端枢接在所述骨架上,所述底端可前后摆荡;各所述支撑杆的往复部位是枢接在对应侧边的所述摆臂的底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椭圆运动机,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支撑杆的后端形成所述往复部位。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椭圆运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的顶端相对于所述骨架底部的位置,可受控制而产生位移,并可定位在预定位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椭圆运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椭圆运动机的后端形成一进出空间,可让使用者由后方往前踩上所述二踏板,或是由所述二踏板上往后走下地面。
CNU2007201472077U 2007-05-09 2007-05-09 椭圆运动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40161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472077U CN201040161Y (zh) 2007-05-09 2007-05-09 椭圆运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472077U CN201040161Y (zh) 2007-05-09 2007-05-09 椭圆运动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040161Y true CN201040161Y (zh) 2008-03-26

Family

ID=392518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147207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40161Y (zh) 2007-05-09 2007-05-09 椭圆运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040161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80049A (zh) * 2014-05-12 2015-11-25 惠州市奥速运动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复合连杆结构的健步健身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80049A (zh) * 2014-05-12 2015-11-25 惠州市奥速运动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复合连杆结构的健步健身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94656B2 (en) Exercise apparatus
CN101327366B (zh) 可调整踏板轨迹的椭圆运动机
CN102755715B (zh) 具有摆动的使用者支撑件的臀部健身器
CN104520176A (zh) 自行车
ITUB20154242A1 (it) Telaio di bicicletta
CN200991396Y (zh) 可折叠步行助行康复装置
ITRA20060017A1 (it) Macchina ginnica.
US4850587A (en) Dual exercise bicycle
US7226391B2 (en) Elliptical exercise device
CN201040161Y (zh) 椭圆运动机
CN201040160Y (zh) 椭圆运动机
KR101074479B1 (ko) 렌칭 킥스쿠터
CN205867424U (zh) 可折叠的卧式健身车
CN103357143B (zh) 运动器材
CN205162464U (zh) 一种具脚垫之休闲座椅
CN101559275B (zh) 运动健身器材
US20080287264A1 (en) Track adjusting mechanism for elliptical exerciser
EP0947224B1 (en) Exercise bicycle
CN101234241B (zh) 可随使用者出力而改变运动行程的椭圆运动机
CN101890213B (zh) 椭圆运动机
CN201164685Y (zh) 滑步健身机
CN2790515Y (zh) 一种划船健身器
CN101991934A (zh) 可收折的椭圆运动机
CN207383953U (zh) 一种椅座与椅子底架的连接结构
CN216456866U (zh) 一种具有防仰翻效果的跷跷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326

Termination date: 20160509